合掌的禮儀 袈裟的由來及相關意義
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聖像前要合掌示敬,與人見面也合掌示禮。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 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體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皆從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 含藏宇宙萬法。我們不能淺看合掌之禮。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團結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鬥。雙手抬起,示赤手空 掌,即無爭鬥之意。又因一隻手也可傷人,現兩掌相合,則全無傷他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又,十指合於心口,表示誠心誠意,所謂"十指連心"。再者,平時十指散亂,代表散亂的妄心, 現合於一處,代表一心。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 說:"一心不亂"、"一心皈依"。
二、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 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來生則生於無佛之地,不聞三寶之名。
三、合掌於心口處,兩掌豎直,表示豎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 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佛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又能於念頃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時時向外攀緣,不能反歸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殺、盜、淫、酒皆賴於手。凡夫什麼都想抓, 抓名抓利抓權,越多越好,這是"貪"。又, 手要傷人壞物,這是"嗔"。還有,手會胡亂 地傷人壞物,這是"癡"。現在,雙手相合, 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東西用掌心), 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就是息滅"貪、嗔、癡"也。 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 普渡眾生。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 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 現。
六、合掌又稱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對,且合於心口,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 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於心口,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十方眾生歸於佛道,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 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莊嚴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淨土法門(合十方為 一)。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
十、本師釋尊,左面有目鍵連,神通第一。神通顯示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 自在,故表"解"。右邊有舍利弗,智慧第 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擇善而行,故表"行"。
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賢是釋迎如來之二脅士,文殊是諸佛之師,表"信、 解",居左;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以十大願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雙修。同樣,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三十二應,普門示現,表智慧善巧、通達 無礙,屬"解";右為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屬"行"。左右相合,還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靜,主"解",右手多動,主"行"。
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 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金剛經》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 羅三藐三菩提。""無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只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 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 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啟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十三、合二為一,代表"法法平等,無有 高下"。所以,禪淨不二,淨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為一體,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 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於中位(胸口),代表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養佛像,主要都是用來啟示我們如何修持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普賢菩薩在十 大願王中,說了七種真正的法供養。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才是上等供養。所謂"合 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身體就像一個盤子,而雙手合掌就是盤子裡的一朵 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 因地修行。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袈裟的由來及相關意義
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然而,袈裟的意義絕非僅止於此:它是為求 解脫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著「善哉解脫服」之稱;它更有著自利、利他的種種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袈裟上的條紋有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徵 ──田地有生長的意義,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種種功德的相互滋長。
根據《四分律》的記載,佛陀曾經告訴阿難:「過去諸佛著如是衣,得成佛道;未來諸佛亦當著 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功德殊勝,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
袈裟所具的功德利益
在佛經中,讚歎袈裟的功德不勝枚舉,以下列舉袈裟五德、十利:
袈裟五德
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記。
二、天龍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得三乘不退。
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
四、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尋生慈心。
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袈裟十利
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
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蟲,安隱修道。
三者,亦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
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塔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
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
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
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唸唸增長。
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
十者,袈裟猶如甲冑,煩惱毒箭不能害故。
此外,「配戴袈裟」也具有免難消災的效果。此例源於大鵬金翅鳥啖龍的起源:金翅鳥俗謂大鵬鳥, 專門吃龍,每日必食大龍一條,小龍五百條才得飽足。所以金翅鳥每天都用它的翅膀打開海水,捉龍而食。龍王求救於世尊,佛以袈裟贈與龍王,教其及眷屬各披袈 裟一絲,便可避免金翅鳥捉食之難。金翅鳥看見龍身上有袈裟,都不敢捉食,便也餓著肚子跑去向世尊求救。佛囑咐其勿捉龍食,而敕聲聞弟子每於用齋時,施食金 翅鳥甘露法食。故現今侍者施食偈言:「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即導源於此。
善法功德力不可思議:諸佛、菩薩、一切三乘聖者所成的無漏功德法、經典,或佛遺留的威儀、戒 律、袈裟、舍利等,這些都名善法。所以乃至披一縷的袈裟,就可消災增福;若誦經典,或供養,或佩戴身上,就可免種種災難,成種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