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劉墉:給乞丐錢 請輕輕蹲下

劉墉:給乞丐錢 請輕輕蹲下

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54 2010/08

          一手畫畫、一手寫作的劉墉,七月升格當了爺爺。他在孫女千千出生前後,陸續捐出一百萬元,因為「感謝老天的方式,就是幫助別人,」他說。相對於最近在電視節目上,暢談他和紐約長島住家旁兩隻大雁相遇、相戀,而寫成的最新著作《啊啊》,面對「行善」這檔事,劉墉卻顯得很低調,堅持是「分享」。

         劉墉九歲父親過世,十三歲時家被一把火燒光,他形容那之後的人生「慘透了」,但他卻將「財富」看得很透徹,在大陸巡迴演講募款蓋希望小學,每出版一本書,事先捐出五十萬給公益團體,遇到婚喪喜慶更代親朋長輩捐出紅白包。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收到的第一筆婚禮捐,就是劉墉在兒子劉軒結婚時所捐出。

       「我的人生態度是,對待人、對待自己,都是不負我心、不負我身,」劉墉說,「既然我這麼幸福,為何不和大家分享這個快樂?」劉墉如何將快樂分享出去?以下是他的訪談摘要:

           父親在世時就教我行善。只要看到乞丐,父親會把錢給我,讓我輕輕放在盆子裡,他若跪著或趴著,就蹲下來放,因為這不是施捨,這是分享。

           中學時,我看到報紙上登,一個女孩眼睛快瞎掉,我把寫稿領到的一點點錢捐出,從此後就每天翻報紙。我發現雖然是小小的一件事,世界卻突然變大了,就像心愛的貓或狗不見了,你會去沒去過的巷子、沒去過的草叢找,會發現更大的世界。

愛孩子,也要她付出愛

        女兒第一次到亞洲,是全家去北京等貴州一個瞎眼女孩。她是我捐的希望小學中的一個孩子,我在貴州看到她,托人帶到當地醫院檢查,醫院說沒救了,北京協和、濟南醫院也說不行,但同仁醫院願意試試,所以我們去北京等她動手術,沒幾天一隻眼睛復原了,到現在都沒問題。

女兒當時拉小提琴,女孩說好好聽啊,希望爸爸、媽媽、同學都能聽到,我女兒說「沒問題」。我跟女兒說說話要算話,所以隔一年全家都到貴州深山。

         那女孩出生後,因為是女娃,外公把她放在籃子裡,要拿到山邊活埋,途中被姑姑搶過來養大,她後來治好眼睛,變成媒體焦點,父母又跑出來要認孩子,但孩子不要。這對我女兒,一個紐約來的孩子,心中是多大的衝擊,體驗到鄉間的貧苦和無奈,對她的成長有多大幫助!

我不是試圖改變孩子,只是帶她去現場,愛她,也要她付出愛,而不是光靠嘴上說要她行善。我太太說一句有意思的話,「你等著瞧,將來說不定哪天,我們沒捐,女兒卻全捐掉。」因為她的心會比父母來得更大,我是小咖,孩子有可能變成大咖。

        我的兒子高中時,曾經到台南德蘭啟智中心幫助孩子。我到德蘭看兒子時,抱起一個十三歲的腦性麻痺女孩要上樓,發現她大概只有六歲體重,那種震撼令我體會到,把錢匯出去多大數額,都不等於真正的接觸。

一串蕉一袋米的感動

          就像我這幾年看新竹德蘭啟智中心寄來的刊物,誰誰誰捐兩串蕉、誰誰誰捐一袋米,這才是真的感人。躲在遠遠的地方把錢丟過去,這是一種作法,親自參與也是種作法,一串蕉一袋米,給人的感動可能比一百萬來得更多,就像聖經中「寡婦的銅錢」,耶穌說這比什麼都大。

         人要感覺幸福就會感恩,感恩就會回饋。有些人感恩只會回饋自己人,但自己人已經夠了就要幫助別人,很可能你帶著孩子去給乞丐一塊錢,卻是你的孩子未來給人幾千萬的契機,這是種子萌芽的開始。關懷使得你的世界變大,不要一心想著「行善」,而是「分享」,也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少就不做。年輕人即使捐五元、十元,都是很大的,而且放的時候不要叮咚響,而是要蹲下來放,這才是平等,千萬不要有施捨的想法。

多念觀音少妄想 —-文/ by 宣化上人

多念觀音少妄想 —-/ by 宣化上人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是清理心裏的垃圾。念一聲觀世音菩薩,就少打一個妄想。念兩聲觀世音菩薩,就少打兩個妄想。乃至念萬聲觀世音菩薩,就少打萬個妄想。   

 

    有人說:「法師!您講錯啦!我一邊在念觀世音菩薩,一邊在打妄想。所打的妄想,比念觀世音菩薩還要多。」那你的本領高強,真是不可思議。一邊念觀世音菩薩,一邊打妄想,其實你沒有念觀世音菩薩。你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你雖然隨著大家念觀世音菩薩,可是你自己並沒有注意到觀世音菩薩。因為你沒有注意到觀世音菩薩,所以你的妄想就來了。妄想來了,口念觀世音菩薩,心裏雜亂 無章。當打妄想時,口念觀世音菩薩也忘了。忘了念觀世音菩薩,就會打妄想。這是敷衍了事,而不認真。你在那裏不是念觀世音菩薩,而是在同流合污,隨順旁 人打轉,所以念觀世音菩薩,念的也不相應,聲音也不強,氣力也不壯。                   

 

   念觀世音菩薩時,眼觀望觀世音菩薩,心想念觀世音菩薩,認為觀世音菩薩常常在我的眼前,千眼照見我,千耳遙聞我,千手護持我。口裏所念觀世音菩薩的聲音,耳裏聽得清清楚楚。再把念觀世音菩薩的音聲,送到心裏,在心裏接受這位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把觀世音菩薩請到自己的心裏去。心裏有觀世音菩薩在,就不會打妄想。念觀世音菩 薩,是醫治妄想的特效藥。心中什麼時候清淨,就什麼時候自在

念自性中的觀音 —-文/ by 宣化上人

念自性中的觀音 —-/ by 宣化上人

   我們現在專心一致來念觀世音菩薩,也要念自己自性中的觀世音菩薩。我們修行,外面有什麼,內裏也有什麼,外邊有觀世音菩薩,裏邊也有觀世音菩薩。所以念觀世音菩薩,要念到內外一如,自他無二。

    我們的自性中,具足十方諸佛無量恆河沙數的性德,所以口裏念觀世音菩薩,心裏更要至誠懇切,雜念不生,妄想不起,專一其心來念觀世音菩薩。不要有個所求,有個所貪。更不要有「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的念頭。念觀世音菩薩,乃是自性的本分。

    我 們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時,自性觀音現前,打成一片,忘人無我,這時還有什麼煩惱?還有什麼無明?到自在無礙的境界,大圓鏡智自然現前,平等 性智自然現前,妙觀察智自然現前,成所作智自然現前。雖然四智現前,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在四智中有千差萬別種種不同的階段。不是一現出來,就和佛的 四智是一樣。無論哪一個階段,哪一個果位,都有種種不同的地位。

    修道人,要明白「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道理。要念茲在茲向前去用功,不要落在旁門外道中,那是邪知邪見的謬論。要存正知正見,正念才能現前。

    念 觀世音菩薩,要念自己的觀世音菩薩,不要念人家的觀世音菩薩。什麼是自己的觀世音菩薩?就是把自己念成和觀世音菩薩一樣,有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慈悲,有觀世 音菩薩那樣的喜悅,也像觀世音菩薩有七難二求、三十二應身。念觀世音菩薩,要學觀世音菩薩那種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智大慧、大願大力。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及證悟過程—文/by沈家楨博士著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及證悟過程/by沈家楨博士著

 

本文作者沈先生早年攻讀科學,慧根深厚,近年在美經營企業,現為航業界鉅子。從賓州大學張澄基教授共研佛學,過往甚密,對禪密二宗造諸均深。此文為沈先生在紐約大覺寺之講詞,內容精闢、創新,特為再版流通、俾能共嚐法味!

 編者 

 

 佛法的目的,在於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苦 痛中最普遍的為生老病死。當嬰孩初生時,呱呱大哭,從來沒有一個人是笑的,可知生的過程原是苦痛的。年輕時不能瞭解老的苦痛,年紀一大,便齒牙搖動,老眼 昏花,行走艱難,種種衰老的痛苦,大凡身受者都很知道。病的痛苦,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死的經驗,雖則我們還沒有; 可是從耳聞目見的情形來推測,很少人會感到死是快樂的;因為死不但使人完全放棄所喜愛,所依靠的一切,而且將人帶入一個渺茫不知的前途。其他如和親人分 離;想見的人不容易見面,而憎厭的人卻又偏偏碰頭;要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這些情況在佛家中稱為「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都是人生的苦痛。在 人生的過程中,快樂並不是沒有,但往往是很短暫的;有時因這些暫時的快樂,反而引起相對的更大更久的苦痛。高樓巨廈,美女情男,富貴榮華,沒有一樣是能夠 持久的。所以佛法中除了上述的七種苦痛外,「無常」也是苦痛之一。

 

 如果佛家把人生看得如此苦痛,豈不是相信佛法會令人消沈悲觀嗎?其實這正好相反。這裏我們得提到佛法的認識。佛法說: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執著而來,因為妄想執著,妄生分別,認妄作真,將原有的永遠真樂的本性湮沒了,所以才有苦痛每個人原都具有圓滿真樂的本性,倘能認清妄想執著是什麼,使妄想執著, 煙消雲散,則一切苦痛,亦隨之而去。

 那麼妄想執著究竟能否消除呢?佛家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法可並不叫人祇求神拜佛,或祈求上帝賜以恩典,因為這些雖然可以助人獲得精神上的寄託及安慰,但不能使人徹底消除妄想執著,因之也不能徹底解脫人生的苦痛。

 

 釋迦牟尼佛憑他親身證悟的經驗,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今天我們要說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個好榜樣。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憑自身的努力,本性可以顯發;妄想執著這 一切苦痛的根源可以徹底消除。這猶如一間多年無光的暗室。明燈一亮,黑暗全消。釋迦佛的榜樣及以後歷史上很多依照他的方法而得顯發本性的成功者,為人類樹 立了對於佛家的認識。因為有了這個認識,它給人類的苦痛帶來了可以解脫的希望。釋迦佛並且強調:如果一個人能全心全意,像任何有大成就的科學家、哲 學家等一樣,廢寢忘食,精益求精,即在此生,不必等到死後,自會那麼一天,機緣成熟,妄想執著全消,苦痛永遠解脫。因此,學習佛法,才是真正的有膽量面對 現實,真正的有辦法、有毅力、樂觀、積極。他的胸襟,不僅是追求自己苦痛的解脫,而且是為了求全人類的永遠真樂;最低限度,也是可以減輕人類的各種苦痛。

 

    我們再進一步問:既然佛家有這個苦痛可以解脫的認識,其中有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消除妄想執著,顯發原有的常樂本性呢?答案是方法極多,在無數的方法中,布施及禪定可算是兩種最普通而基本的修法,何謂布施?簡單的講,這就是把你所喜愛的送給別人。這裏我們得先認清:一切你所喜愛的,捨不得的,原來 即是你的執著。執著愈深,你就愈捨不得送給別人。所以布施實在是一種去掉妄想執著的最好的訓練。何謂禪定?定是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妄想就像鏡子裹的影像,對鏡子生不起作用一樣。禪則是方法,禪(Dhyana)字中文也譯作「靜慮」,那是一種集中心力便生理心理都逐漸起變化以達到定的境界的訓練。所以禪定並不是叫人像木頭石塊一樣呆坐,而是要訓練心力的集中;這裹面包含著一層層的深入,所謂過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麼一天,妄想執著,猶如捕風捉影,連名相都不存在時,方才有個消息。 

剛 才樂渡法師說:我們人是頂幸運的,是頂有希望消除妄想執著,顯發本性的。因為上了天堂,太快樂了,玩也忙不過來,還那裏想得到修行,等到天福享盡,要想修 時,就已經來不及了。做了畜生,在地獄裏的,則沒有機會聽到佛法,不曉得怎樣修行。唯有人,他有苦痛的刺激,使他想到修行;他有機緣聽到佛法,使他知道如 何修行。像在座的各位,不但獲得人身,而且得聞佛法,真是萬千眾生中最幸運的,可見各位已經是多世勤修,有此一天,決非偶然。 

 

上面說了一個引子,簡略的提到了佛法的目的,佛法的認識: 

也提到布施及禪定這兩個修行的名詞;順便更提醒各位,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做人的機緣。

 

    為什麼我今天要介紹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呢?這裹有兩個原因:第一,觀世音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發有極大的願心,所以與我們有極深的淵源。知 道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的人,也多得不可計數;因為有這樣深的因緣,所以學習觀世音所採取的修行方法,依之實行,頂容易收效。觀世音是在布施及禪定兩修持 上,有登峰造極的 成就的。他的布施,不但包括一切人們能夠想像得到的財施,法施,而且能解除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一切畏懼恐怖,所以人們又尊稱他為「施無畏者」。今天 我要介紹的,則是著重於觀世音菩薩修禪定的過程。第二,這條禪定的過程,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應釋迦牟尼佛的建議而向大眾報告的。那 次會上,一共有二 十五位修行極有造詣的提出他們的修行方法及心得。之後,釋迦佛叫文殊菩薩作個結論。文殊菩薩就特別指出,觀世音由耳根修禪定的法門,是最適合於這個世界人 類的修行方法。因為上述的二個原因,樂渡法師選擇了「觀音圓通」這個題目,叫我來把我所了解的,貢獻給各位,以供大家參考及討論。

 

上面提到「觀音圓通」是楞嚴經上記載觀世音菩薩所講述他用耳根修禪定的過程。現在我先將楞嚴經上的這段原文寫在黑板上,那是: 

初於聞中    入流亡研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 

 

各位請記住:一、觀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們所講的,都以聽聞為主體。二、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是他修行的過程,因此是由淺入深。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說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關於觀世音的初期修行經驗,特別對我們有用。我將儘可能解釋得詳盡些,希望各位能夠有所收穫。

 

在 研究觀世音的修行過程中,對「我」、「聞性」、「聞」、「聽」及「聲」這五個名詞,有先認識清楚的必要。這五個名詞,實際上也代表妄想執著的五個層次。 「聲」是最淺最粗的妄想執著,而「我」則是最深最細也是最難消除的妄想執著。下面我當一一指出觀世音菩薩如何一層層地消除妄想執著,來完成本性顯現的修 持。

 

「聲」、 「聽」、「聞」及「聞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談,其實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區別。觀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從認識這種區別開始。據傳說觀世音是在海灘邊習禪定 的,他每天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清晨醒來,萬籟俱寂,潮聲遠來,打破了清靜;不久潮聲退去,耳邊又恢復清靜。隨後潮聲再來,靜又消失了。觀世音研究這潮聲 的來去,發覺潮聲及清靜這兩個對象,在聽覺(指所聞的聞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聲生,清靜滅;潮聲滅,清靜生。可是兩者有一相同之點,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滅;而聽覺則不然,它卻老是在那兒。因為有聽覺,所以能聽到潮聲,潮聲去了,聽覺並不隨之而去;因為那時聽到的是靜。如果聽覺隨潮聲而去,則不但分不出靜,而且潮聲再來時,又何能再聽到次一個潮聲,因此潮聲有來有去生滅,而聽覺則並無來去生滅。(註一)

 

這個「聲音」有來去生滅的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世人的妄想執著,實在是因為「跟追」這暫時生滅的聲音而來。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見,我再舉一個例: 

我現在打一下鐘,「噹」我問:「有鐘聲沒有?」大家回答:有鐘聲。」待鐘聲過去,我又問:「現在有鐘聲沒有?」大家回答:「鐘聲沒有了。」這答得很對,鐘聲是來了又去,也可以說是有生有滅。可是現在讓我再打鐘一下,「噹——」 而我問:「各位聽見嗎?」各位都說:「聽見。」一回兒鐘聲消失,我又問:「各位聽見嗎?」有人答:「聽不見了。」這話可有語病,好比盲人說不能看見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盲人並不是看不見,不過所看見的是黑暗而已。我們現在並不是聽不見,不過聽見的不是鐘聲而是靜或其他聲音而已。試想如果你的聽覺沒有了,你 怎能知道鐘聲已息。又如果聽覺沒有了,你又怎能現在還聽到我說話。可見消失的只是鐘聲,而不是你能聽的聽覺。鐘聲有來去,有生滅,而聽覺則老是在那兒,並無來去,也沒有生滅。這不動而能聽的聽覺,佛法中叫它為「聞性」。

 

 上面的二個例子,說明「聞性」和「聲」的區別。一天到晚,在我們耳邊忽上忽滅,一刻不留的是「聲」。一直在那兒,不生不滅的是「聞性」。聾子也一樣有「聞性」,但是聽不到聲音。

 

 那麼什麼叫做「聽」?而「聽」和「聞」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家都曉得,耳朵是聽聲音的。說得更詳盡些,外面的波動震動耳膜,因此傳達到腦子裹的聽神經,就聽到聲音。所以「聽」是「聞性」經耳及腦兩器官而生聲音感覺的一種作用。可是各位可曉得,發生有聲音的感覺,卻並不一定需要耳朵。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得里城(Montreal) 有一位范宣德(Vincent) 博士用電極接觸著人的腦子來做實驗。他將一位女太太的腦殼打開一部分,當一對極細的電棒微觸腦子的某一點時,這位太太忽然說她聽到了某種熟悉的歌聲。但當 時並沒有人在唱歌,而當電棒移開時,歌聲亦即終止;電棒再觸此點時,同樣的歌聲卻又重來,她這個有歌聲的感覺,顯而易見, 是只用了腦子,並未用到耳朵;我們叫這種作用為「聞」。正如夢中聽人說話,也沒有用耳朵,所以也只是「聞」,而不是「聽」。 

 

現在我們對這四個名詞:應該已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了。讓我再來總結一下:「聞性」是人一直有的聽的本能;它無來去,也沒有生滅。聞性由腦子及耳而起的聞的作用稱為「聽」;其單由腦子而起聞的作用稱為「聞」。「聲音」則是聽或聞的對象,它是有來去,有生滅的。事實上,每一個單獨的聲音,都是剎那生滅的。對此四個 名詞有了認識之後,我們就比較容易瞭解觀世音所講的修行過程了。

 觀世音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註二)。

 「初 於聞中」,是說:「我在修行的初期,運用聽覺。」這裏我要請各位特別注意,在這修行的初期,觀世音菩薩也是和我們一樣:一、有「我」的強烈觀念;二、知道 運用「聞性」;三、有「聞」及「聽」的作用;及四、聽到「聲音」,譬如上面所講的潮聲。為什麼我在此處要強調觀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們凡夫一樣,有 「我」、「聞性」、「聞」、「聽」及「聲」等妄想執著呢?這是因為要反映以後觀世音怎樣逐一消除這種妄想執著。

 

上面已說過,觀世音是在海灘邊修禪定的,因聽潮聲的來去,悟到聲音在聞性中剎那生滅,並非永久的,實有的;而人之妄想煩惱,卻都因執著這聲音而來。所以觀世音採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根源。

 

「入 流亡所」應該分開來研究,現在我們先討論「入流」。「入」是佛法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謂「六入」,那是 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與外界的接觸,及腦意識與外界思想的接觸的總稱。此處的「入」則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動震著耳膜,使人發生有聲音的感覺的 現象。

 

「流」的意義是「不住」。金剛經裏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即是說不要將「入」留停下來,而要讓它一接「即流」。所以觀世音所說的「入流」,即是金剛經中的「不住聲生心」。

 

再 說得詳細些,「入流」就是說不要停留每一個因耳朵與外界接觸所感到的單獨的聲音(單音),而要讓每個單音像流水般的繼續不絕的流去。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很容 易,實則很難。我們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這種單音,而將它們連貫起來,於是組成名詞,連成句子,產生意義;妄想執著由此而生,煩惱苦痛由此而來。各位不 信,讓我們來試一試。

現在我請智海法師發三個單音,各位聽著。 

「觀」。「世」。「音」。 

現 在我問:「各位聽到智海法師說了什麼」?很多人答:「觀世音」。諸位答「觀世音」的,就沒有做到「入流」。因為你們沒有讓「觀」「世」「音」三個單音一 「入」即「流」,而是將這三個單音都留住了下來,連貫了起來,組成「觀世音」這個名詞;並且很多位的腦子裏,將平時所知關於觀世音菩薩的一切,都連想了起 來,這就是妄想執著啊!各位,不論「觀世音」這個名詞是好是壞,它一樣的是妄想執著;所以要去掉妄想執著,就得「入流」。 

 

這 樣一試,各位也許反過來要說,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腦子中就有這麼的機能,將單音留住下來,連貫起來,叫我們怎能「不住」而讓它「流」呢?這話也不盡然。我 們仔細想一想,「入流」也並不這麼難。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觸而產生的音聲實在多得很:有汽車經過的聲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鬧的聲音,有鄰座呼吸的聲音, 還有很多其他的聲音。可是各位很自然地將這些聲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在講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各位在注意我講的話,要想知道我在說 些什麼,因此不讓這些「入」流去,而將這些「入」留住,因此就聽見我的話,也因此就產生許多思想上的反應。又譬如智海法師的三個單音,如果各位不將它們留 住,每個單音都任它一觸即流,單獨的一個「觀」聲,一個「世」聲,或一個「音」聲,都產生不出觀世音這個名詞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義。各位自己可以將這個道 理推面廣之,自會覺得「入流」這個辦法,確是很妙。

 

「亡 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在佛學經書裏常提到「能」「所」兩個名詞,「能」是指能起作 用的主體,譬如能聽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作用所及的對象,譬如所聽到的聲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許多現象,都由此相對的「能、所」觀念造成,是 妄想執著的主要形態。所以「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此對象而產生的一切對象。」讓我來舉一例子: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說:「地下車(指紐約的Subway)的聲音真鬧,一坐進地下車,就被這亂烘烘的鬧聲音弄得心煩」。當我們分析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下列的層次:

 一、坐進地下車,耳朵與外界接觸;(「入」)

 二、將每個單音留住了下來(不流而住),及發覺有聲音;(聽到的對象這是第一個「所」)

 三、這聲音是轟轟轟的;(單音連貫了起來,造成有意義的對象這是第二個「所」)

 四、這轟轟的聲音是地下車的聲音;(聯想起其他的對象這是第三個「所」)

 五、地下車的鬧聲真煩心。(又聯想起以往的經驗而引起煩心的對象 這是第四個「所」)

 現在讓我們將這些對象一層層的反推回去。

 一、儘管知道是地下車的鬧聲,但不去聯想起以往因聽到地下車鬧聲而煩心的經驗「亡」第四個「所」;

 二、儘管聽到轟轟的聲音,但不去管它是飛機的轟轟聲呢,還是地下車的轟轟聲,還是其他的轟轟聲「亡」第三個「所」;

 三、儘管聽到有聲音,可是不去分別它是轟轟聲呢,還是吱吱聲,還是其他各種的聲音「亡」第二個「所」;

 四、每個單音,任它一觸即流(入流),不予留住連貫,聞性中不起有聲音的感覺。「亡」第一個「所」。 

到此階段,所有的「所」對象,都已亡失,此種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 位現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個意義。觀世音菩薩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這個方法:在聞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對象。這方法還可以分開來實行。根基較厚的 可以單刀直入,逕從「入流」下手。煩惱較重的則逐步的從「亡所」修進,易收成效。譬如前面所說地下車鬧聲的例子。根基較厚的可以生進地下車後,心中仍清清 淨淨,沒有受到鬧聲的影響,這就是「入流」。煩惱較重的則可以先訓練自己便不因此鬧聲而煩心,再訓練自己不去分別這是何種聲音,如是漸漸進步,以達到「亡 所」的境界。觀世音接下去說:

 

 「所 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三句是說因「入流亡所」的不斷訓練。功夫漸深,在聞性中此時已沒有任何可聽的對象(「所已寂」),也沒有了耳根和外界接 觸的現象(「人已寂」);聞性中清清淨淨,但並不昏沈或木然而無知覺(因此說「了然」,此時感覺到的既沒有動的形相(聲因動而來),也沒有「靜」的形相 (與動相對的靜)。在這個階段,已經是「定」的境界了。不過「定」有程度的深淺,要一層層的深入,現在還只能說是初定的境界。在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項 妄想執著「我」、「聞性」、「聞」、「聽」及「聲」,還只能說去掉了「聲」及「聽」。可是因為去 掉了「聲」「聽」這兩妄想執著,人類的許多苦痛,已經可以減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夠有很多的快樂自在的受用。此時腦子中「聞」的作用還在。觀世音 到此境界,並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 日益加深,所以說:

 「如是漸增」

 講到此處,我想說一個寓言。因為在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經達到。但自此以後,則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為一般人所瞭解。先說一個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興趣,也藉此說明我本人的立場。

 各 位知道青蛙在牠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長大,足生出來後,才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隻母蛙從岸灘上回來,對一群祇能在水中過活的小蛙說:「孩子們 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陽光是這樣的溫暖,微風吹來,又是那麼地涼爽!」各位,小蛙可能體會到此中的滋味?小蛙們吵著要叫母蛙解釋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 盡牠所能想像得到的形容詞,無法使小蛙瞭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長出腳來時,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來那天母蛙所講的是如此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卻祇是小蛙。因此我所講的,只算是小蛙傳述母蛙的話。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麼我們只能說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們這群小蛙,有那麼一天,大家長出腳來,跳上岸去,那時才能真正瞭解觀世音菩薩所講的真相。

 觀世音菩薩接下去請: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因 為在此階段,「聞」及「聞性」還在,觀世音在定中,繼續深入推究這「能聞的我」和「所聞的對象」究竟有什麼區別?推究來,推究去,推到盡頭,才恍然大悟, 原來「能聞的我」和「所聞的對象」,其中並無分別。因此說「聞所聞盡」。第一個「聞」,是說「能聞」,也即是指「能聞的我」或「能聞的聞性」;接下去「所 聞」即是「所聞的對象」。推到盡頭,覺悟並無分別可求,所以說「盡」。這時因「聞性」及「聞」的觀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淨樂,一般的苦痛,除生死外,可謂 已完全消除;可是觀世音並不以達到此境界為滿足,也不停止,再繼續深入推究,所以「盡聞不住」。就是說,能聞所聞,推到盡頭,了知一無分別,但仍不停止, 于是又接下去是: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定的境界,再深一層。在此境界,已只有一種「覺」在定中。

但是什麼人在「覺」呢?是「我」在覺。因此只要有覺的念頭存在,還是有一個「我」。觀世音再深入推究,觀察這「能覺的我」及「所覺的對象」究有什麼區別呢?研來研去,研到盡頭,原來「能覺的我」與;「所覺的對象覺」也沒有分別,同是不可捉摸的「空」,因此說「覺所覺空」。

 

 在這個定的境界中,不復有肉體的我的存在,生死的苦痛,至此解脫。而這「空」的感覺,則是窮極三界,沒有時間的限制;圓偏一切,也沒有空間的邊際。所以觀世音菩薩說,他在這個階段的境界是「空覺極圓」。但是這境界還沒有到圓滿的地位,觀世音在空中繼續修進,接下去是:

 「空所空滅」 

這 時定的境界,自又更深一層。可是在這境界中,仍有一個空的感覺存在。是什麼人在空中感到空呢?此時雖已沒有肉體的我的存在,可是意識中的「我」還很微細的 隱隱存在;也就是說,還有極輕微的妄想執著,沒有除淨。這時的境界,很容易被誤解而認為已到修行的頂峰,其實還差最重要的一個最後關鍵,所以切不可停止, 要百尺竿頭,更上一級,加緊推究這「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對象空」又有什麼區別呢?推究到頭,不但「能空」「所空」原無分別,忽然連「空」也失其所在, 因此說:「空所空滅」

 

 到了這個境界,一切有生有滅,可生可滅的念頭、感覺、觀照,如「聞」、如「覺」、如「空」、如「我」,都完全解寂滅……妄想執著已一絲不存,人生的一切苦痛,都已解脫;正如黑暗消滅,所有的全是光明,所以說: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 已經是母蛙上岸的景象,所以「寂滅現前」切不可誤作「現」在「我」的面「前」解。六祖慧能為防人誤解,曾特別指出(壇經機緣品):「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 時,亦無現前之量」。此時已沒有「我」的觀念,所以「現前」是整體充滿的意思。並沒有前後、多少的比較觀念。因此接下去說: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所有人世界的一切妄想執著,以及在禪定中所經過的層層深入的一切境界,統統不再留礙,也再沒有本體或對象可以留礙。本性顯現,這時觀世音菩薩所能描寫的只是:

 「十方圓明」

 「十 方」者,指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沒有「我」,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圓」是圓滿不缺,無所不及,無有邊際;而「明」則是無有障礙。這是用人類的語言 文字,勉強表達本性的境界。「十方圓明」不但說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沒有佛,沒有眾生,而且連虛空也找不到。這就是佛學經書裏的所謂「本 性」,所謂「體」;也叫做「佛性」、「如來藏」、「真如」都代表這同一的境界。

在 楞嚴經上記載著觀世音菩薩接下去又講了兩句,那是說的由「體」起「用」。是證悟後,在本體空性中,自動顯起的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作用。這時的境界:煩惱 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一切法不離本性,一切法即是本性。可是這種境界,以我們凡夫俗子的執著心理來思維度量,很容易和世間的妄想混為一談,如若執著了 「用」,反會妨礙禪定的進修,所以這兩句就留下不解說了。好在各位知能悟「體」,「用」自然會有。這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這樣的小蛙,還得先好好的在 「入流亡所」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一些人間的執著煩惱;也希望大家的煩惱苦痛,可以因為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修法而為之減輕。


註一:此處所謂「聽覺」(聞性)並無來去生滅,是與聲音及靜比較而言。倘依真如本性來講,則聽覺(聞性)仍舊是生滅法。再講得徹底些,凡是一有名相,就有生滅,連「本性」這個名相,也是生滅法。只有「生滅兩圓離」,到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方才算真實。 

 

註二:楞嚴經歷代疏解甚多,對「入流」多作逆流講,即須陀洹果。意思是說眾生循聲流轉,謂之為出;觀世音反聞自性,謂之為入。這襄的講法,和前人的註解,並不完全相同,是想用最淺而易懂的說法,使初期修行的學人,容易瞭解實行,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德指正。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轉載】賓頭盧尊者

賓頭盧頗羅墮

 

賓頭盧譯曰不動,是名字;頗羅墮譯曰利根,是姓氏;簡稱賓頭盧尊者。他奉釋迦佛之命常住世間應末世供,給眾生種福,所以他是福田第一。

 

賓頭盧尊者本來是優填王的大臣,優填王見他做事勤奮,便鼓勵他從佛出家。賓頭盧出家証了阿羅漢果後,還國為優填王說法。王非常敬重他,早晚必往問訊。當時有不信佛法之婆羅門大臣,見優填王每次往問訊時,賓頭盧都是坐在那裡,不起立迎接國王,他們便從中挑撥離間。王曰:「明早我往問訊時,他若不起立迎接,我當殺之。」

 

明早,賓頭盧遙見王來,起立遠迎,且更先意問訊。王問言:「為何你今早起迎於我?」答言:「為了你之故。」王又問:「從前何故不起迎?」答言:「亦是為了你之故。」王問:「怎麼都是為了我之故?」賓頭盧說:「你從前懷善心來,今日卻懷惡心來,若我不起迎便殺我,若殺羅漢必墮地獄。若我起迎於王,你將失王位。然寧可你失王位,不可使你墮地獄,是故起迎於王。」

 

王問:「我何時失王位?」答:「卻後七日必失王位。」果然七日後優填王被鄰國擄去,囚禁起來。

 

曾經有一次,有一位樹提長者,用旃檀木做了一個缽置剎竿上,大聲說道:「無論何人,不用梯杖而能取缽者,此缽即屬他。」賓頭盧現神通取缽。世尊知道後即呵責他: 「比丘怎可以為了一個外道的缽而胡亂顯神通。」於是罰他盡形壽不准住在閻浮提,尊者惟有跑去西牛賀洲長住。

 

後來閻浮提的四眾弟子很想念尊者,向世尊求情,世尊恩許他回來,但是不許他入涅槃,要他常住世間,護持正法,並應末世眾生的供養,為人天福田。他亦發願無論何處有人請他應供,他必定前往受供。所以賓頭盧尊者是「福田第一」。

 

一般而言,寺院齋堂內的西單第一行第一個座位,本是首座和尚的,但是卻空著無人就坐。惟是檯面上仍然整齊的擺放著碗筷,早上則有粥、麵或饅頭,午飯時則有飯、齋菜及湯等,若有嚫錢或其他施物,這裡也會奉上一份。這是因為賓頭盧尊者奉佛命留於人間應末世眾生之供,所以這個首座位是預留給尊者的。任何人都是從第二個座位開始就坐。

 

若我們供千僧齋,賓頭盧尊者一定現身如普通比丘般來應供的。那麼賓頭盧尊者究竟有否來人間應供呢?

 

有一位大富翁,他知道供千僧齋定有羅漢來應供,為了求福,他在家內設三天的千僧齋供,希望賓頭盧尊者能光臨應供。

 

第三天晚上,他夢見一位衣衫襤褸、額上隆起三個肉瘤的老比丘對他說:「我是賓頭盧。」「啊!你是賓頭盧尊者!你一定有來應供的了!」「不錯,我每天都來。第一天,那守門的不准我進去,我說是來給你主人種福的,他總是不信,還說我衣衫襤褸,自己也沒有福,怎可以給人種福。說罷便用木棍打我,把我的左額角打腫了,我唯有離開。第二天,他把我的右額角打腫。第三天,我心裡想這是最後一天,必定要進去。便硬闖進去。怎料被他一把拉著,還一棍打著我的額頭正中,你看……。」

 

大富翁一覺醒來,怨恨自己沒有親自迎接聖僧。

 

又有一位縣官老爺,他聞說供千僧齋定有聖僧賓頭盧光臨應供,便跑到寧波天童寺設齋,他自己更親自打點一切。

 

午飯時到,縣老爺笑瞇瞇的看著比丘門進齋堂。突然,他見到一個衣衫襤褸,老態矓鍾,一把口水一把鼻涕的老比丘,跌跌撞撞的坐上首座的位置,這個首座的位置本是預備給聖僧的。縣老爺見到,不得了,正想一把拉他下來,但是看一看,他全身上下都是污穢不堪的,惟有用手指捏著他的耳朵,把他拖到最後的一個座位上。

 

午飯完畢,縣老爺請問方丈和尚天童禪師:「聖僧可有來受供?」天童禪師是有神通的,他說:「有來。」縣老爺心想我這回一定得大福報了。便問道:「那一位是聖僧?」大和尚說:「就是那個給你捏著耳朵走的老比丘。」縣老爺懊惱的說:「不好了,我侮辱了聖僧,罪過彌天!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轉載】無明與慢性病對照表








 

無明與慢性病對照表

佛 法的根本大法就是「心法」,若人能了知「心法」原理,則許多人生問題迎刃而解。但對於此大法,需要高度的智慧而理解。而今在此要說的「心法」,只是小取 「心法」中的一微小部分,這部分是「無明與慢性病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心法」的其中一部分原理。若您無法理解,這沒有關係,只要您能接受,則能受益而 治病。反之,若人不能理解時,會產生排斥態度者,或產生負面情緒者,請勿閱讀,以免傷了自己,還請就此離開,以免生病,恕不負責,特此聲明。

這是有「法力」的文章,特此宣告。

 

 

所謂的「相由心生」,此「心」不僅造化了人的相貌,也創造了個人的命運,更創造了人的健康狀態,因為「萬法唯心」之故。

慢 性病除了有部分是因為「業障」引起之外(這屬於果報),主要還是由心理不健康(無明)所引起。因此,若要治療這些慢性病,並非靠藥物,更不必以頭痛醫頭的 方式處理而產生節外生枝又加深病情,而應該從根本處下手治療,這才是有效治療慢性病的方法。而以修行治病,這是經濟的、也是有根本療效的,並且能達到身、 心都健康的功效。若只是「治身不治心」那就是本末倒置,既治不好,而且費時又折磨,費力又花錢。因此,你更應該注重本篇內容給你的提示。

慢性病的根本就是內心的「無明」,若要除去這些「無明」,這屬於修行的範圍了。

以下茲提供慢性病與無明的關係,給您做參考,以便你在修行的過程中,可以更快發現自己的無明,並確確實實了知這是無明,這是不該存在的意念,若能如此,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以抓對修行的方向就能開悟證果--四聖諦方法修行,既有機會開悟,更有機會治療慢性病。)

無明,就是不好的意念、觀念,不正確的認知,也是主觀性的認知。而這些無明發作之後,他會化為一種情緒、情境,也是一種心情上的苦境。若能把這種苦境化解,那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若能如此,則身心都寬鬆愉快。

發覺自己的無明,需要高度的「覺知性」,因此,若你不能發現自己,那你也可以省去這發覺的工程,直接修持各種慢性病的對應解藥(各種善心就是對應的解藥)。

另外,你要是能「直接放下」所有憂愁苦惱,那就百病全消,因此,你需要擁有極大的道心和決心、勇氣。

突發性的疾病,若病相看起來和慢性病一樣,此亦可能是「業障」之果。(業障病怎麼醫

因此建議,若要以修行治病,還是從「消業障」開始(消業障的方法),而後再進行個人的修行。而此修行的重點在於除去無明,不管是為了解脫或是治病,其修行重點都是在「除無明」。

以「解脫道」的修行來看,修行者在證果之前,身體必定是健康的(沒有第二類疾病,請看:修行好就可以不生病嗎)。但以「菩薩道」的修行來看,菩薩可能全身都是病。因為菩薩常要為眾生而犧牲、而苦惱,或為了度眾生而不眠不休,因此肉體一樣會有慢性病。(修行之道有兩路

另外,有的人一出生或在童年就有慢性病,此病可能是業障病,也可能是由前世延續而來的疾病。

在 過去世做人當中,若是慢性病而死的人,有些疾病會延續到來生。這主要是投胎轉世後,原有的「心境」(意念)沒有改變的話,這些慢性病就會延續。或者,當一 個人的「無明」沒有變,那當他又投胎到新的還境下,若生活的環境與人事都雷同於前世的話,那此生的疾病也會雷同於上一世。

慢性病其實都是個人因素為重,而非來自父母的遺傳,父母對於子女只是「影響」的角色,但非遺傳。由於子女容易效仿父母的性格與作風,所以有些疾病看起來好似遺傳,其實,這只是同樣的性格而有同樣的疾病罷了。

以修行方法治病,大大超越當今的醫學,但願有緣的你,不要忽視修行帶給你的利益。(修行治百病

在此提醒,當今醫學治不好你的慢性病,但是「有病必有藥」,只要你願意接受這「心藥」,那就可以「絕處逢生」了。

 

 

 

無明與慢性病對照表

無明

疾病

治療此病的相關連結
與細部解說

『心藥』簡要

    http://tw.myblog.yahoo.com/come1to2my3blog4-for5more6wisdom7/  

沮喪

腎臟疾病

  (細節往後再補)

若能看淡名與利,也不在乎事業的成敗,就是解藥。

瞋怒、怨恨

心臟疾病

心臟病妙方  
把氣你的他,找出來.........

 慈悲心、寬容心是解藥

著急、擔心、緊張

腸胃病

(治療細節往後再補)

 

勞碌

肝病

為什麼會得肝病?

 不讓自己疲勞就是養肝

隱藏的苦惱憂愁

 

 

腫瘤

你可輕鬆預防腫瘤

有根本療效的全方位腫瘤治療

預防癌症從「心」下手

這是不是絕症

子宮頸癌疫苗有幾分功效

最好的腫瘤療法不必花錢

 

提升智慧的修行

廣度思考訓練

深度思考訓練

禪的修行

(不同的腫瘤各有不同的無明苦惱或心結)

 

 

 

心情真的開朗就是解藥

智慧則是長期性的藥方

母性愛(或親子之愛)的挫折

乳癌

(細節往後再補)

 

兩性愛(戀愛)的挫折

卵巢癌

生育方面的挫折

子宮頸癌等雷同癌症

自尊心的挫折

高血壓

◆這是個高血壓根本療法

身體的自救機制與高血壓

 

看破自尊、面子就是解藥

自卑心

低血壓

低血壓與心理

提振信心就是解藥

找到自己的勝人之處也是解藥

固執

中風

  固執所知、所見、所思、所聽等等的「執」,都有機會發病。

不同的「執」則中風的部位也不同。

以柔軟心接受,不堅持、不固執,就是解藥。

固執己見

腦中風

忌妒他人的榮華富貴

糖尿病

糖尿病的成因與治療

嫉妒他人的富貴、才華、美貌、愛情、權位等等,都會引發不同的慢性病。

見他人有任何優勢之處,以「隨喜」態度待之,則是解藥。

 

 

 

(更多無明所引起的疾病,往後會陸續添增)

 

 

 

 

 

以修行治病,更多知識請看:

修行治百病

修行好就可以不生病嗎

修行的核心在哪裡?成就道業的基礎在哪裡?

如何突破主觀意識?

成就菩提的資糧

 

◆六類口臭的對治

◆讓白髮沒有苦惱

低血壓與心理

說話與牙齒品質的關係

自己就可以治療痔瘡

頭痛與補腦食品

(本格文章都可以引用、連結,但請保持原文完整。歡迎多多引用,以利益更多有緣大眾。)

迴向法的修行訣竅

【轉貼】迴向法的修行訣竅


回向法、修行訣竅分享給大家(轉貼)
 
有一位師兄非常精進,非常孝順,借錢給母親放生治病,結果老母親癌症好了。這位師兄開智慧了,修行很精進,一天唸佛八個小時,平時非常忙。

輾轉聯繫上了以後,他對我開示很多。其中有兩件事,很有普遍意義,分享如下:

1. 如何回向?

大家知道,我們修行、行善,功德回向給怨親債主。
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回向不是特別的有針對性。別人就有師兄和我有同感,做了些善事,還是很難受。

師兄跟我說:你哪一塊煩惱最多呢,就回向給哪一塊的怨親債主。

比如: 你事業不順,你就懺悔前生、今生阻礙別人事業的罪業。然後,就說,所有功德回向給阻礙某某事業不順的怨親債主,願以所有功德回向你們往生善道,往生西方

比如,家庭不和,就先懺悔,然後就這樣回向,願以此功德,回向給讓某某(自己的名字)家庭不和的怨親債主,願你們早日往生西方,往生善道。

以此類推,也就是哪一方面最難受,就回向給哪一方面。
 

這位師兄舉例說明,每個人有很多怨親債主。其中一些比如我們只欠了他一百元,有些怨親債主我們卻欠了一百萬。如果我們泛泛的回向,可能每個怨親債主都得到了一百元。
債少的債主離去了,欠債百萬的債主要起嗔恨心了。會說,欠我這麼多才還這麼一點,很不滿意。
所以,大家在回向的時候,還要加強針對性,特別是對那些欠債多的債主。
大家哪方面最難受,就按照上面的方法專門回向,這樣效果好。
比如我們想改善財運。除了把功德回向給讓我們財運、事業不順的怨親債主,還要祝福他們財運亨通、衣服飲食不缺。還要回向給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貴人,阿彌陀佛。


2.越難受、越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

比如做了一段時間善事,修行一段時間後,可能剛開始修行、做善事的時候,改善很明顯。

堅持做下去,突然諸事不順,特別是你越關心的事情煩惱越多,比如你最疼愛孩子,孩子長病。
你最想發財,偏偏破財。你最喜歡某某,某某和你反而有了煩惱。

這時候,往往是怨親債主加緊了討債。

因為,一般的怨親債主,你給他們做做功德,他們受到的傷害不是特別特別重,得到功德後,高高興興的往生善道了,也就走了。

但是有些血海深仇的怨親債主,看到你精進修行,要有善果了。他們因為仇恨太大,寧可自己不生善道,也要拉你下去,所以就來報復的特別厲害,阻礙你學佛、修行、放生等等。
這時候,越要堅持。

一方面繼續做善事、修行。
一方面多懺悔,多和怨親債主講和。佛說:恨不消恨,端賴愛止。

懺悔文:

在過去無始劫中,我(自己的名字)由於貪嗔痴,傷害了你,給您造成了無盡的痛苦。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必須承受,必須償還,欠命還命,欠錢還錢。

我過去之所以做下無邊罪業,給您造成無盡痛苦,都是我不聞佛法,不修行。

今生,我幸聞佛法,決心學佛,我將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您,希望能幫您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無上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每次做了功德,就做如上懺悔,這樣有針對性的回向,會慢慢解仇釋怨,慢慢好轉的

3. 放地藏經利益眾生
我們上網的時候,如果條件好,可以外放地藏經,利益眾生。

如果在公司等地方,可以插上耳機,這樣旁邊的人聽不到,但是眾生會聽到。
有些同修不敢施食、不敢放地藏經,怕招來非人。其實,大家可以在施食完畢、放完佛經後,說一句,恭送佛菩薩帶著眾生離開,就可以了。
大家想想,你怕怨親債主,他們就不跟著你了嗎?????
不如放地藏經等佛經來超度他們,如果怕影響旁人,可以插上耳機,眾生會聽到的。眾生在不同的空間,能夠聽到不同的聲波。

比如我們人類聽不到超聲波,但是有些動物,比如蝙蝠可以聽到。
道理是一樣的。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今天是8月2日,在公司用耳機放 地藏經六部。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
我用的是女聲快誦 地藏經。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m1FgQDn-l8/, 這是鏈接,同修們也可以去百度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