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四聖諦(三)滅諦、道諦

【滅諦】

  人生有諸多痛苦,皆是由於自己過去、現在所造作的煩惱業因,因而招感苦果。若欲解脫人生的痛苦,則須尋找究竟安樂的處所為歸宿;而此離開一切煩惱,達到寂滅安樂的境界,即是「滅諦」。

  「滅諦」是指一切行人,經修道後,所證得的寂滅境界;此境界永恒淨樂,亦稱為「涅槃」。

 

【涅槃的意義 】

  「涅槃」是修行學佛的最高目標,為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稱泥洹,意譯為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其各別意義如下:

(一)滅度:即滅盡煩惱、生死,度過生死之瀑流。
(二)寂滅:「寂」乃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為滅除生死大患;指這念心寂然無為、究竟安穩,生死之患皆已滅除。
(三)不生:煩惱不生,故生死之苦果亦永不再生。
(四)解脫:永離眾多苦果。
(五)安樂:涅槃為究竟安穩快樂之處。

  「涅槃」即是這念心由染污轉為清淨,由相對達到絕對,由凡提昇為聖,離開一切煩惱、生死,徹證究竟安樂的圓滿聖果。

 

【四種涅槃】

  涅槃有四種,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性淨涅槃」。

(一)有餘涅槃:指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根本煩惱已盡,生死之因永斷,然尚餘有漏之色身,故稱「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即煩惱斷盡,所餘之色身亦歸於滅盡,眾苦永寂。例如小乘聖者認為度化因緣已盡,不復留住世間,即以能觀之心,發出三昧真火,將有漏之色身和所證之境界悉皆滅盡,灰身泯智,歸於真空,入無餘涅槃,永出三界。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為小乘聖者所證之涅槃。
(三)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雖常起諸妙用,而體性恒寂,無所執住。故恒以大智大悲, 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前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然不動,行住坐臥,心都在涅槃當中,稱之為 「無住涅槃」,此乃菩薩所修、所證之大乘涅槃。
(四)性淨涅槃:自性本自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自性無生無滅,清淨無染,湛然如虛空,離一切 分別之相,具足無量功德妙用。禪宗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大師亦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 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即「性淨涅槃」之理。 四種涅槃中,性淨涅槃為最究竟之涅槃。

  「涅槃」乃修行學佛者的終極目標;目標認識清楚,修行即有正確的方向;遵循此一方向,修持正道,精進不懈,定可獲證無上涅槃佛果。

 

【道諦】

  「道」是通行之義,如《俱舍論》云:「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道」即指一切行者趣向涅槃時,所修的正法;無論聲聞道、緣覺道或菩薩道,皆屬於可修性。順道而修,即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寂滅涅槃之境界。

  修行學佛的目的,是為達滅諦涅槃。希望證得涅槃聖果,就要精進修道;「道」略言為八正道,廣言為三十七助道品,此皆三乘所共學,是佛法的根本。修道是因,涅槃是果,依此正道修行,必能證得涅槃妙果。

 

【四諦二重因果】

  依世間因果而言,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過去的集因,乃有現在的苦果,此為世間迷界的因果。

  若覺悟諸行無常,而慕滅修道,即可永證真常。所以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因為有現在的道因,方有未來的滅果,此乃出世間悟界的因果。由流轉和還滅的二重因果,即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

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即苦果)
集諦(迷的因.即苦因)
滅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諦(悟的因.即樂因)

 

【四諦順序】

  若順世間和出世間的因果次序而言,為集、苦、道、滅;然世尊先說苦諦,後說集諦,乃欲令行者先厭於世間之苦,使其不敢再造惡行,永斷集因,這是警惕過去的方便教法。

  先說滅諦,後說道諦,乃欲令行者先欣於清淨安樂的滅諦涅槃,使其勇於向前,勤修道諦,這是策勵將來的方便教法。

 

【結語】

  《佛遺教經》云:「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餘無道。」大眾若能確實了達四諦真理,並於日常生活中,於四諦理重慮緣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定能契證究竟安樂之涅槃聖果。

四聖諦(二)集諦

  【集諦】

  「集」有招集、集聚之義。集是苦的因,能招感、集起生死苦果,如貪、瞋、癡等煩惱,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

  今生的苦報,是由於過去所種的集因,集合過去的善業、惡業,而有今生的善報、惡報。若想遠離三苦、八苦等種種苦報,就要了解苦從何來?苦從「集」而來,集就是苦的因,所以必須從因上努力去斷集,才能脫離種種苦果。

   自心所生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諸煩惱,能驅使眾生造作種種惡業,招集無量的苦果。眾生煩惱眾多,在此僅列舉「十使」--「五利使」、「五鈍使」為例,來說明集諦。 有所成就。

 

【五利使】

  「使」,有驅役之義,能驅使眾生流轉三界。「五利使」乃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思想知見錯誤所產生的煩惱。此五種錯誤的見解為:

一、身見:於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執著為實我,於自身產生種種妄想執著。

二、邊見:「邊」即是落入兩邊,如「斷見」、「常見」。「斷見」即認為人死如燈滅,執著死後一切斷絕。「常見」為執著死後仍常住不變,如認為人死之後,依舊投胎為人,狗死依舊為狗等錯誤見解。

三、邪見:撥無因果,否定因緣果報之理,認為世間實無四諦、因果之理,造惡不受惡報,為善不得善報等錯誤知見。

四、見取見:以錯誤知見判斷事物,卻認為自己之謬解最為優越。

五、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之戒禁,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例如:見牛、雞等升天,以為持牛戒或雞戒等,為生天之因,即為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又如修斷食等種種苦行,以為涅槃之道,即為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上述五項見惑,乃知見錯誤所生,因為來得快、斷得也快,故稱為「利使」。  

【五鈍使】──除瞋恚心

  「五鈍使」,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由於生生世世長久薰染,以致成為習氣,故須下一番功夫,才能轉化、去除。此五種煩惱,因來得慢、去除亦慢,故稱為「鈍使」。「五鈍使」為:

一、貪: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產生執著貪愛的妄想心。

二、瞋:對於違背自己所貪愛執著的境界,產生惱怒、厭惡等心念。

三、癡:心念混混沌沌、無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瞭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並非一般世間所指之聰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緣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瞭,則屬愚癡無智。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等心態。

五、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懷疑慮,妄生猜忌,是非紛起,因此生諸煩惱,造作惡業。例如懷疑眾生本具佛性,或懷疑佛法的道理,無法信受奉行等等。

【結論】

  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由於有集的因,而招感生死輪迴等種種苦果。若欲免離煩惱、生死,除了不造惡因之 外,更應發廣大願心,勤修六度萬行等自利利他之行,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此精進,定能圓成佛道,普化有情!

四聖諦(一)苦諦

【前言】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諦的範圍。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諦的道理。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諦為根本。
  「諦」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諦之理,真實不虛,依此四種真諦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
  釋尊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稱為「三轉法輪」。三轉法輪為:一、示相轉: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 性;此是道,可修性。」佛為上根利智之人說四諦法,只須稍加提示,不必詳細解釋,上根者即能明瞭。二、勸修轉:即「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 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佛為中根之人說四諦法,除了提示名相以外,更加以鼓勵、勸導,令其聞法修行。三、作證轉: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 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下根之人對佛所說之四諦法,難能信解,佛就以自身為證,明所言非虛,使其破除疑慮。
【苦諦】
  「苦諦」是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身心上所承受的種種痛苦,所謂「三苦」、「八苦」……等。這些苦的本質,都屬於逼迫性,只有徹底認識苦諦的真理,方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 饒。」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 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來,人都不免患病。佛經亦言,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臟腑傷損,或皮肉瘡癰等。不僅大小病痛是苦,長年臥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 是痛苦。雖然現代醫藥發達,亦難抵層出不窮的疾患。古云:「英雄只怕病來纏」,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 淚,可知病苦惱人,實難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誰無死?或老死、病死、或橫死。縱有黃金萬兩,亦無法不死。臨終時,四大離散之苦,誠難形容,神識脫離色身,猶如生龜脫殼,百般痛苦。造惡 多者,或見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風,或見畜生、餓鬼、地獄等種種恐怖境界,驚恐不已,此即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故古德云:「是日已 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脫生死苦海。
  愛別離苦: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婦、子女、兄弟、朋友等所愛眷屬,總有生離、死別之時。再恩愛 的夫妻,到最後終究要分離,父母、兒女亦是如此,因有所執愛,別離之際,必然產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為免此苦,唯有發大慈悲心、平等心,學 習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執溺於情愛之中,方能脫離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見面的人,偏偏相遇。現代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會遇見冤家,此時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產 生怨憎會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那裡,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結下惡緣,日後見面 不但難以相處,甚至會產生種種煩惱。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間之 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儒家亦云:「人到無求,品自高。」若 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五陰熾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 (又稱為五蘊)。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鬱塞、焦燥、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心理在轉化當 中,也會產生五陰熾盛的煩惱。例如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思想也不斷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 熾盛苦。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發大願、修止觀,即可解脫五陰熾盛的境界。《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能觀能照的這念心,迴光返照,契 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陰熾盛之苦。
【三苦】
  「三苦」為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於違逆境界中,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苦」,故稱之為苦苦。
  壞苦: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於非違逆、非順意之境,心中無有苦、樂、憂、喜之感受;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心中好像沒有苦受或樂受,但事實上 仍然有微細的念頭在活動,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為「行苦」。例如晚上做夢,乃白天心中微細的念頭於夢境中顯現,此即是行苦。
【結論】
  三苦、八苦,只是略示苦的內容,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而種種苦報,皆是由於眾生起惑造業的結果,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就必然遭受眾苦交煎之果報。若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超脫無盡的煩惱苦海。


印隆法師文選】


回到家後,想想一切真的是一場夢,此生有緣的人,不是你先走,就是我先離開,絕對不會永遠在一起。而在一起的時候,又往往不知珍惜,總是要到分別時才懊悔不已。這就是「人生八苦」![1]我 們應珍惜緣分,善待一切有緣相聚之人,但也不要再引伸後續生死輪迴之因(譬如說下輩子還要在一起,誰知道會用什麼方式在一起,誰知道下輩子會是什麼?)彼 此尊重包容,圓滿此生相聚的緣分,並願與大家同成清淨道友,一起聞法修行,出離三界生死火宅之獄,這才是無私的愛,也是對彼此最好的祝福!







[1] 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即:
()生苦,有五種,即:
 (1)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
 (2)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
()老苦,有二種,即:
 (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病苦,有二種,即:
 (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
 (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死苦,有二種,即:
 (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陰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淨空老法師開示-業病、二種病、病起六緣

 

業病、二種病、病起六緣

 

淨空老法師開示

 

「病」者疾病,諸業病也 

 

『病』是疾病,病很多種,佛經上常講的三大類,第一類是外面來的疾病,像傷風感冒、飲食不小心,這一類的叫生理上的病。生理上的病得要找醫生,藥物給你調理治療,你的病能夠好。

第二種叫冤業病, 冤親債主來附體讓你生病,病重的時候奪取你的性命,這個,醫生治不好的,因為它跟醫藥沒關係。這一類的病,在宗教裡頭求化解,來調停、來化解,如果對方接 受,他離開,病就好了。所以像誦經拜懺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有效,這一類的病有效,前一類傷風感冒沒效,你一定找醫生。

第三種是最麻煩的,自己造的罪業太深了,所感得的病,你看不是生理上的,又不是冤親債主找的,是自己罪業感應的病。這是最難治的,這是宗教祈禱沒效,醫生治療也沒效,這叫業障。

這個病有沒有辦法治?有,真正懺悔,自己要認真反省做過哪些錯事,害過哪些人。真正懺悔,改過自新,改邪歸正,能好。

業病

又作業障病。指由宿業所感之疾病。因宿昔之惡業而感惡疾,痿(音偉,衰微)困於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此乃罪過之所招,殃咎之所引,非藥石所能治癒。惟須懺悔業障,讀誦書寫經典,供養讚歎諸佛菩薩,布施法界眾生,以其功德消業除病。

業病就是業障病,宿業所感的疾病,這是說或是過去生中,或是這一生當中,年輕無知造作許多惡業自己不知道,但是現在緣成熟病發了。

痿困於床,苦楚萬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種病在現在很多,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知道這病是從哪來的。

後面說,「此乃罪過之所招,殃咎之所引」,說明這個病的原因。「非藥石所能治癒」,醫藥不能治的,因為它跟醫藥沒關係,它不是身體的病。這是心病,造的罪業太多,造得太重,才發這個病。

「惟須懺悔業障」,這病怎麼治法?真誠懺悔,認錯改過自新。最好是能夠發露懺悔,我所做的罪過讓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罵我一句,這就叫消業障;每個人看到你的時候瞪你一眼,都是幫你消業障的。所以自己的過失,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業障消得快;如果是藏著不讓人知道,這麻煩大了,你得慢慢受罪,沒完沒了。

「讀誦書寫經典」,這是消業障,「供養讚歎諸佛菩薩,布施法界眾生,以其功德消業除病」,這提供你好方法。我們遇到這些病人,一般都讀誦什麼經典?讀《地藏經》的最多。這是什麼原因?跟餓鬼、地獄造這種罪。讀《十善業道經》也都很有效果。

二種病

另外《大智度論》裡頭講有二種病,因為現在社會上這太多了,經論上說的,我們要知道一些。

一、先世行業病:謂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拷打)、閉繫種種惡法,惱害眾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業病。

第一種「先世行業病」,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的。「謂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就是拷打。「閉繫種種惡法,惱害眾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業病」。

行是你的行為,你的造作不善,如果是對人罪就更重,這喜歡打畜生。過去古人家庭環境稍微好的,一定有養馬、養驢,做什麼?交通工具,出門在古時候,最好的交通是馬車、牛車。

這些畜生,這畜生還要耕作,農田裡頭耕作,你要是不喜歡牠,狠狠的用鞭子去抽牠,這都造業,這個業都要有報的,不是造了不受報。

我聽到有個人告訴我,她的先生每天無緣無故用鞭子抽她,也不知道他什麼緣故,被她先生欺負一輩子,她也不想離婚,很怪。

以後遇到一個人,那個人告訴她,妳跟妳先生的關係,妳前生是個農夫,妳先生是妳的一條牛,牠替妳耕作,妳常常鞭打牠,所以今天他打妳;沒有關係,再有幾個月就滿了,以後就不再打妳了。果然如此,一報還一報,還清楚不想再打妳。

所以人一生的際遇,要相信因果,自作自受,沒有例外的。對於一切眾生要愛護,不但對於動物,家裡養的動物、野生的動物要愛護。對於小朋友更應當要教他愛護小動物,蚊蟲螞蟻不可以殺

螞蟻太多了,引牠走到不礙事的地方,引導牠;蚊蟲、蒼蠅把牠趕走就可以,不要殺牠。

從小養成慈悲心,長大就有福報!所以造作種種惡法惱害眾生,讓眾生生煩惱,是害眾生的命,感今世多病,多災多難。

二、現世失調病:謂因冷熱風雨,不知將養其身,及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是名現世失調病。

第二種「現世失調病」,這是我們常講生理的病。「因冷熱風雨,不知將養其身,及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這是現在不懂得衛生,不懂得保健。中國人,這一代的中國人非常可憐,古時候中國人都懂得,為什麼?家裡老人教,家家都教,基本保健常識個個都有。

中國以農立國,大多數人民都住在農村,農村裡頭沒有醫院、沒有醫療設備,人生病怎麼辦?全是中醫,鄉下也有醫生。古時候社會,醫生跟老師他們雖然貧窮,生活很艱苦,但是普遍受到人的尊敬,什麼原因?他們的發心是救人的,不是為賺錢的。

醫生為人治病沒有講價錢的,病治好了之後,你家裡富有多給他一點供養,家裡貧寒少供養一點,實在沒有,醫藥都是醫生幫助你,不要錢,救人的,所以社會大眾尊敬。我們這一代可憐,生活在戰爭動亂的社會,沒有人教給我們,沒有人講給我們聽,我們變成什麼都不知道。

這在過去中國社會裡所沒有的,真正是我們生活在悲慘的世界,一無所知,連基本保健都不懂。這是生理上所謂保健出了問題,得病的原因

◎病起六緣-眾生之病皆因六緣而起,即:

一、四大不順;

四大是說身體,物質的身體,我們沒有把它照顧好,讓它感受風寒,得傷風感冒這一類的,屬於四大不調。

二、飲食不節;

第二種「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食是我們身體能量重要的來源,是靠飲食。飲食古人非常講究,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你養分最充分的是哪些地方?你住在這個地方三十里以內的,這範圍生長的東西就是養你們的,不是養三十里之外的。

現在我們吃東西,要吃各個地方東西,那都不養人;三十里之內的,這才是真正養你這個地方的人。

而且要吃新鮮東西,所以講「月令」,中國人懂得哪個月要吃些什麼東西,這些飲食要怎麼樣做法,甚至於(從前是燒柴火)柴火燒什麼樹木都講究,很考究的,什麼樣的火候,怎麼樣烹調,大學問!太保不好當,太保對這個完全要懂得,一點差錯都沒有。

案:太保是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保、太傅。三公是帝王的老師、顧問,地位非常尊重,也叫三師。太保是管生活起居,現在所講的衛生保健;太傅教倫理道德;太師教辦事的智慧、理論、方法。

三、坐禪不調;

這 是佛門「坐禪不調」。坐禪這是修行功夫,要懂得調身,要懂得調心,如果不懂得也容易出事情。坐在那個地方一入定,可以坐個十天、半個月、一個月,甚至於坐 三個月才出定。三個月那就是坐著那裡九十天,腿不會麻木,不會出問題,他懂得調理。我們一般人不行,一般人叫你坐半天,你的問題就出來了。調心,心裡頭沒 有雜念、沒有妄想,心裡頭有境界;要調身,全身血液循環正常,什麼毛病都不會出。

晚近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常常聽說老和尚坐禪半個月、一個月出定。他出定的時候,感覺得他好像坐下去才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樣子,實際上十多天,定中感覺很快,一剎那。

《年譜》上有一段記載,過年的時候,他煮了一鍋芋頭,芋頭還沒煮熟,他就在旁邊打坐,等芋頭煮熟了再吃,沒想到這一定定了半個多月。

寺廟裡面很多人覺得老和尚很久沒來了,去看看他吧,看到他在入定,拿個引罄在耳朵旁邊敲敲,這就叫他出定。他睜開眼睛,「你們來正好,我煮了芋頭,來一起吃一起吃」。揭開蓋子,芋頭都長毛了

怎麼回事?「你不知道,你這一坐半個多月了」。他自己感覺芋頭大概燒開了,這個不是欺騙人的,所以坐禪得先要有這些知識,怎麼調心、怎麼調身?你不需要運動,身心健康,不出事情。

四、鬼神得便;

(鬼魅著人而為病者。止觀曰:若入四大五藏(即五臟),是名鬼病。(中略)良由人邪念種種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

第四種「鬼神得便」,這現在常有,鬼神附體,你得病了。「鬼魅著人而為病者。止觀曰:若入四大五藏,是名鬼病」。

鬼病從哪裡來的?冤親債主很多。特別是現在人,為什麼?現在人吃肉太多,那些東西甘心情願被你吃嗎?是不得已,對吃牠肉的人、殺害牠的人痛恨在心,牠要有了機會遇到你,牠能不報復嗎?

「良 由人邪念種種事」,鬼神得其便,「或望知吉凶」,人有邪念,或者有妄念,妄念裡面最普遍的就是吉凶,人想知道吉凶禍福,去找鬼神。這個上面,「兜醯羅鬼作 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

真的會殺人嗎?會,慈禧太后就是個例子,慈禧太后就相信這個東西。在她之前,國家大事,那些帝王總是召見儒釋道的長老,向他們請教,或是專家學者來討論。慈禧太后把這個制度廢除了,宮廷裡頭不講經、不教學,搞什麼?駕乩扶鸞,大小事情都向鬼神請教,這些鬼神就得便了。

所 以清朝慈禧亡國,亡在信鬼神不信聖教,亡在這上。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那個時候我對扶乩有懷疑,向他請教,扶乩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章嘉大師 告訴我,說佛菩薩降臨到乩壇裡面來,沒有這種事情,都是靈鬼,靈鬼裡面程度差別非常懸殊,有有修行的靈鬼他就靈,有沒有修行的,他就胡說妄為,你也沒辦法 找到他。老師告訴我,他所傳遞的信息,我們要用智慧去揀別,可以做參考不能相信,你要依照他這個做,往往就上當了。

學佛的人依什麼?依經典的理論做依據,依經典上的方法去行事,這是佛弟子,這個得佛力加持,這正確的。

把佛放在一邊,經典放在一邊,去搞駕乩扶鸞,搞這些鬼神,那你就錯了!聽鬼神,不聽佛菩薩的,這不是佛弟子,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鬼神得便」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面,無論在中國、外國,我們常常看見,這鬼神是報怨的、來討債的、來索命的都有,一般我們佛門以慈悲心、真誠懺悔來化解,多半都能夠接受,這個例子很多。接受它就離開了,病就好了。

五、魔神相擾;

(止 觀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亦由行者於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 心成病。)這個很嚴重,不用功的時候魔不找你,用功愈得力的時候他來找你,為什麼?他來破壞你,他不願意看到你有成就。他能夠干擾你,一定你有把柄在他手 上,他才能干擾。這底下說「止觀曰」,止觀是天台家所學的,「鬼但病身殺身」,他讓你長病,讓你死亡,這鬼來奪你的命的,跟你都是有冤仇的,他來報復的。 魔跟鬼不一樣,魔是來破你功夫的,你修止觀,他來破你的法身慧命。怎麼會把他召來的?你有邪念。修行人你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你對於佛法、對佛菩薩、對經教 信心不足,對他有懷疑,所以到緊急的關頭你會求神,你不會求佛,那魔就得其便,他就冒充佛菩薩來了。

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跟鬼不一樣,鬼是來奪命的,來討命的,你過去殺他,他來殺你。魔是破人法身慧命,讓你起邪念,破壞你修學的功德,怎麼來?還是自己誘導他來的。

「行 者於坐禪中」,修行人在修行用功的時候「邪念利養」,這心不清淨,沒有離開名聞利養,就會引起魔來干擾。為什麼?魔能夠現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 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就有這些供養來,你貪戀這個供養你的道心毀掉,也就是說道心是什麼?是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些雜念、妄想讓你染污、 讓你分別、讓你起心動念,就把你的功德全毀掉了,這麻煩。

所以宗門常說「佛來斬佛,魔來斬魔」,這個意思是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東西。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中無佛亦無魔,見到佛歡喜,魔現的,不是真的。

真佛不會現形給你看,為什麼?現形給你看,你生歡喜心,你自以為很了不起,讓你產生幻覺,那是魔。什麼時候真現身?現身之後,你看到若無其事,理都不理,動都不動,這個時候佛現身給你做證明,你心裡很清楚真有,你也不會告訴人。

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道友們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這個山上念佛求生淨土。山下有一條小溪,以虎溪為界,不越過虎溪,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

遠公往生之前告訴大家,他一生當中三次見到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人講過,那是真的,見如不見。他說今天第四次極樂世界出現,我要往生了,才告訴大家。別人問他,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跟經中所說的一模一樣。

遠公在世,淨土經就是一部《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還沒翻出來,最早修淨土就是依靠《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稱為淨宗第一經。

所 以魔神相擾,不能不知道。魔神,神也是魔,魔王波旬,就是欲界第六天的天王波旬,人也很慈悲,福報非常大,神通變化,我們都無法想像。他為什麼障礙別人成 就?他自以為欲界他最高,他是欲界的天王,他不願意他的人民離開他,你要脫離六道輪迴到別地方去,我的人少了一個。他喜歡人多,他不願意人離開六道輪迴, 你不離開六道沒事,他不找你;你真想離開他就來找你,障礙你。

如 果你能突破障礙,他佩服你,他也來護你法,什麼才能夠突破?沒有貪瞋痴慢疑就突破了。有一條你給他抓到,你就逃不掉,你出不去,他讓你生煩惱。你要有貪 心,他就變色,你喜歡的把你攝住;你貪財,他用財,現無量的財寶給你,讓你捨不得離開;你貪色,他就現美女來引誘你。只要你心裡頭有念頭,他就有辦法把你 攝受住,你走不了。

淨土教給我們方法妙,阿彌陀佛,他沒有辦法現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人心裡什麼都沒有,一切統統放下,放得乾乾淨淨,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真這樣幹,他佩服你,他也讚歎你。

所 以我們稱波旬稱菩薩,波旬也是菩薩。怎麼樣的誘惑我們也不理會,我們也不排斥,見而無見,無見而見,心裡頭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改變、決定不退 轉,這成功了。所以這個末後,你看領受歡喜,入心成病。魔在誘惑,你一生歡喜心上當了,你就得病,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魔來擾亂」跟「鬼神得便」的情形完全不一樣,魔不喜歡你成就,對你的修持它有嫉妒,往往來障礙你。障礙你的方式很多,讓你得病,身心都不能夠自在,功夫用不上力;你去檢查又都很正常,找不出毛病,這些多半是魔障。

魔 也是自己找來的,這一點要注意,你不找它它怎麼會來,當然你不會找魔,可是那個貪瞋癡慢、嫉妒障礙這些不正常的念頭,這個東西就是跟魔相應。所以你有那麼 多邪念,邪知、邪見、邪念都會把魔找來,找來之後麻煩就大了,嚴重的這一生不能成就,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這是傷害最重的。

我 們要遠離魔就是正知、正見,這魔不能擾,如果是真正念佛人,真信、真願、一向專念,這種人有阿彌陀佛加持,彌陀加持當然有護法神守護,魔不得其便;念頭一 動搖,魔就得其便,鬼也得其便。鬼是什麼呢?是你的冤親債主,我們今天才有一點點小成就就自滿,就把持不住,怎麼可能有成就。六、惡業所起。

(止 觀曰: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犯。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 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謝乃差(病除)。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 此是業欲謝,故病也。夫業病多種,腫滿黃虛。凡諸病患,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後用治也。)

這 就是業障。「止觀曰:或專是先世業」,或者這個業是先世的,過去生中所造的罪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與先世的業脫不了關係。這一生當中修行,破戒 了,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貪瞋痴慢的念頭起來,把前世、宿世的罪業引發出來,這個業力就成了病。「還約五根,知有所犯」。

下頭舉例子說,「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過去生中殺生太多,你這個時候得什麼?得肝病、得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這心是心臟,口舌,病在這個地方。「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是偷盜的罪業,那是肺鼻病。「毀五戒業」,破五戒十善,「則有五藏、五根病起」。

《止觀》這段說得好,殺盜淫妄酒不是好東西,引發我們裡面五臟六腑得病。我們自己想身心健康,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你身心健康不會生病,這一段講得非常好。

下 頭一句是治病,「業謝乃差」,差是病好了,病怎麼好的?業沒有了。這就是今天所說的用意念可以治病,我們這個身心、五臟六腑有病,你要懂得的話,斷惡修 善,積功累德,端正心念,這些病統統都能好。病要真好,你找醫生,醫生對你病的效果頂多三分,自己念頭轉過來這是七分,醫藥的力量只有三分。你有很強的自 信心,不必用藥物也能治好。

這 個道理,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承認了,很難得,美國一個專門用意念治病的醫生修.藍博士,今年三月二十一號到我這裡來訪問,我們共同證實這樁事情。他做了 不少年,治過幾千人,非常有效果,不用醫藥、不用針灸,什麼都不用,完全用自己的意念。而且幫人治病可以不需要跟這個人見面,相距二、三千里都有效,跟佛 法講的完全相應。

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的力量太大了。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是心想生的,我們要沒有妄想,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存在。六祖開悟的時候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回歸到本來無一物,這個人就叫成佛。

這境界是什麼?境界可以說得出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成佛了,這就是佛的境界;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有。學佛怎麼個學法,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擺在眼前嗎?

章嘉大師教我,放下而已。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只看你放下多少。惠能大師的本事就是一念之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放下,五祖把衣缽就給他,承認他為第六代的祖師。

「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這一生學佛持戒,但是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你就有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重業輕報,你看重罪,頭痛就得這個報,重罪輕報了。

應 該墮地獄的,人中輕償,這是什麼?業欲謝,業快要斷盡,還沒有斷得乾淨,快要斷乾淨了,所以有這種病的相出現,這是修行人當中常見的。底下接著說,「夫業 病多種,腫滿黃虛」,這都是病的樣子。「凡諸病患,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後用治也」。這些現象出現要細心、要反省,這個病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對症下 藥。

譬如說用這段經文前面所講的,肝眼有病,這是宿世殺業所感的,這一生發願不再殺生,不再吃肉,更進一步放生、素食。如果是心口的病?這是飲酒的罪;如果是腎臟有病、耳朵有病,那這是淫欲的罪業

這段經文很重要,把根找到然後從根把它消除。總而言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心裡頭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身心總治,這真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這惡念引起的疾病,這個念頭都是染污,嚴重的染污,身心都染污,先是心染污,心染污之後就會變成五臟六腑的染污。

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身心是很健康狀況來到這個世間,心地清淨沒有染污,染污是長成之後,慢慢有了自私自利的念頭、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有了貪嗔癡慢的念頭,雖然是有還能守住分寸,你還能過得去。如果太過分了,就會讓你五臟六腑得病,這種情形在現在無論中國、外國,比比皆是,得的是腫瘤、癌症。 

(本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474、475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天然滅火氣 -上火退火氣食物

這樣吃,天然滅火氣

「火從口入」,吃進去的食物和火氣大有關係,想要降火氣,吃對食物非常重要。哪些飲食習慣會導致火氣大?「上火食物黑名單」有哪些? 哪些飲食有助降火氣?



(圖/常春月刊)
提到降火氣,多數民眾一定都是想到用「吃」的來退火。的確,中醫觀點中,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吃到對的食物確實有降火氣的效果,但吃錯了食物,也是會增加火氣的,所以,可千萬不能隨便亂吃喔!
在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的年代,許多人都想追求最理想的生活品質,聲色影音效果、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滿足口腹之慾早已是最基本的要求,連北宋大文豪蘇軾都曾 經寫到:「無肉令人瘦」的字句,而創造出一代名菜──「東坡肉」,這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飲食模式,對我們來說絕對不是陌生的生活方式。不過,也就是這 樣的生活,讓夏天體內的那把無名火燒得更加旺盛!這個夏天想要清涼一下,不妨忌忌口,將「上火食物黑名單」深刻於腦海中,能閃多遠就多遠。


4大類上火食物黑名單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醫師將黑名單中的食物分成4類: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熱性水果、甜食、冰品,讀者可從列舉中的食物舉一反三,躲過上火食物,保持輕鬆自在的身心。
1 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
麻辣鍋、鹽酥雞、羊肉爐、人參雞、當歸鴨、炸豬排、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鱔魚、香料類(如蔥、薑、蒜頭、蒜苗、辣椒、洋蔥)、麻油、四物湯、堅果類(如花生、腰果)、茴香葉、肉桂等,其食物本身的溫熱性質會加重體內之火,使得生理原本蘊藏的火失去平衡,導致上火。
2 熱性水果:
釋迦、榴槤、荔枝、芒果、龍眼是民眾最常吃的熱性水果,因此,攝取時適量就好。
3 甜食:
人體熱量主要從澱粉、糖分及油脂中獲取,一旦過量攝取熱量上升,相對地火氣也會上升,包括各式蛋糕、甜甜圈、麻花捲、太陽餅、奶油酥餅、鳳梨酥、巧克力、糖果、餅乾、添加精緻糖的咖啡、茶、可樂、汽水等,都含有豐富的糖分及油脂,想要降火,小點心或飲料就要有所節制。
4 冰品:
冰品或冰塊會讓血液凝結在腸胃道,降低血液循環功能,而且如前文所述也會造成體溫調節的失衡,尤其是已有感冒、支氣管炎、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常因虛火旺盛,造成口乾舌燥,這時如果衝動飲用冰品更容易加重症狀,必須忌口。


5大類退火氣食物


了解了上火食物的黑名單,相信大家一定很失望,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好像都被剝奪了;事實上卻不然,陳潮宗表示,怕上火而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似乎對於人生匆匆數十載來說太過苛刻,只要配合以下兩個原則,還是可以享受美食人生:
1 酌量食用上火食物(過)
2 增加食用退火食物(功)
在兩種食物功過相抵,甚至功大於過,就不怕上火食物壞了自己的健康。
究竟哪些食物是退火的大功臣呢?
1 退火水果:
以水分多的水果為主,包括香蕉、西瓜、甘蔗、水梨、楊桃、番茄、奇異果、桑椹、火龍果、香瓜、哈密瓜、檸檬、柑橘、木瓜、蓮霧等。
《 特別推薦 》
◎香蕉:具清熱止渴、清胃涼血、潤腸通便、降壓利尿的作用。口渴、便祕的陰虛腸燥、血熱氣滯的患者可多吃香蕉;若體質屬於脾胃素虛、陽氣不足的人,吃香蕉則會使虛火更旺,不宜多吃。
◎西瓜:中醫流傳一句話:「吃上兩塊瓜,藥物不用抓」,西瓜有除煩止渴、養心安神的作用,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不可以吃西瓜。
2 退火蔬菜:
空心菜、菠菜、高麗菜、豆芽菜、白蘿蔔、冬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絲瓜、蓮藕、芹菜、蘆筍、冬筍、百合、木耳、扁豆、荸薺等。
《 特別推薦 》
◎空心菜:具有健胃整腸、清胃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且可防止夏天人體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而且一年四季都吃得到,是好吃又易買的退火蔬菜。
◎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可以幫助排毒,適合有口臭、大便乾硬、便祕的上火症狀患者食用。
◎豆芽菜:清熱、健脾和胃的作用。綠豆芽適合口乾、口渴、小便赤熱、便祕、眼睛充血的上火患者食用;黃豆芽則可預防口舌生瘡、嘴破。
◎白蘿蔔:生食白蘿蔔可以幫助止渴、清熱、健胃整腸的作用;煮熟的白蘿蔔則對利尿、排便有益處。
3 退火飲品:
綠豆湯、冬瓜茶、苦茶、青草茶、甘蔗汁、蘆筍汁、檸檬汁、烏梅汁、椰子汁、蘆薈汁、薄荷茶、茉莉花茶、洛神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仙草蜜、蓮子薏仁湯、石蓮花茶、白木耳蓮子湯、蓮藕汁、菊花枸杞茶等。
《 特別推薦 》
◎甘蔗汁:味甘性平的甘蔗具有解熱、止渴、生津、利尿的功效,口乾舌燥、消化不良、發燒的人可以喝甘蔗汁清熱、助消化。
◎白木耳蓮子湯:白木耳富含膠質、果膠和多醣體,有美白、潤腸通便、潤肺生津、降低膽固醇的效果;蓮子則可健脾胃、清心安神,是上火的人止渴解熱不錯的甜品選擇。
◎蓮子薏仁湯:薏仁有健脾益肺、清熱、消水腫的作用,但不適合體質虛寒及孕婦食用。
◎青草茶:常用鳳尾草、車前草、薄荷、咸豐草熬煮而成的青草茶,具有清涼退火、解熱消炎、利尿作用,但手腳冰冷、體質虛寒、腎功能低下的人不宜飲用。
4 退火中藥方劑:
五汁飲、玉女煎、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黃連解毒湯、人參茶、生脈飲、金銀花茶、決明子茶等。
《 特別推薦 》
◎五汁飲:由水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蓮藕汁(或甘蔗汁)製成的五汁飲,是用來消除體內火氣、止渴、除煩、潤肺的中醫茶飲聖品。
◎人參茶:花旗參適合體質燥熱的去火用,高麗參則是對氣虛、四肢冰冷的人有所助益,夏天時喝人參茶有補氣去火的效果。
◎退火中草藥成分:麥冬、天冬、生地、玉竹、黃精、山藥、沙參、西洋參、黃連、黃芩、黃柏、槴子、龍膽草、菊花、絞股藍、麥門冬、金銀花、連翹、決明子等。
《 特別推薦 》
◎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能瀉肝火。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心胃熱毒。
◎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解毒。
◎絞股藍:促進新陳代謝、生津止渴、降火氣。
◎麥門冬:益胃生津,去心熱、止渴
◎連翹:清熱解毒、清心火。
◆ 特別注意:中草藥需由專業中醫師調配,一般民眾千萬不要自己購買,以免食用錯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主任林宏任即指出,中草藥方劑治療有分實 火、虛火之用,像是麥冬、天冬、生地、玉竹、黃精、山藥、沙參、西洋參是針對虛火;黃連、黃芩、黃柏、槴子、龍膽草則是處理實火症狀,不可隨意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