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南懷瑾大師說:秦、漢以後歷來讀儒書出身的學者們……對於“錢”、“財”二字, 視為毒害。甚至平時多談這兩個字,就會變成“俗物”。可是,不隨流俗,特立獨行的學問修養,畢竟不易做到。因此,一般的讀書學“儒”的知識分子,大多成為 “既要清高又怕窮”的矛盾心理狀態。一旦考取功名,擠身政要以後,既不懂經濟、財政,更不懂為國家社會人民之間,如何理財致富,而達到富國強兵的妙用。
  經典回放
  選自《大學》
  【原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譯文】創造財富有一個規律:生產財富的人眾多,消耗財富的人少,管理財富的人勤快,運用財富的人節儉。這樣做才能使財富經常充足。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充實生命,沒有仁德的人卻用生命去聚斂財富。
  大師釋疑
  疾:迅速。
  舒:舒緩,適當。
  發身:“發”即擴大、充實。“發身”意為充實生命,主要是指完善品格。南大師認為意為“可以發展一身的功名事業”,也很有道理。
  以身發財:用生命來發財。
  學儒一得:財富只是工具,不是目標
  本節選錄的“生財之道”,在現代商業社會,只能算“小兒科”,一個小店店主都知道。但知道不等於能做到。以一個大公司為例,要使生產財富的人眾多而消耗財富的人少,就要盡量精簡人員,避免人浮於事的現象。正如台灣企業家王永慶所說:“在各項節約成本的措施中,以精簡人員最為重要。”但是,即使在那些優秀的大公司裏,也可能存在人浮於事的現象。至於政府部門就更不用說了,能有三分之一真正辦事的人就不錯了。
  當然本書不探討商業問題。倒是“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句話,值得重點探討。“以身發財”倒很簡單,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要錢不要命”,這是智者所不屑為之事。如何“以財發身”呢?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財富創辦善業。
  也就是用財富進行投資。但是這裏強調“善業”二字。首先當然要能生利,如 果沒有利潤,反而虧光了老本,“發身”就不行了,倒是很揪心。其次要兼顧個人利益與社會價值。只有兩者相符,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如果偏於一方,終究會成為失敗的事業,甚至成為“惡業”。比如某縣政府投資上千萬元,在一個偏遠山區建了一個度假別墅區,但這個地方既無風景,路途又很遙遠,根本沒有人來入住, 上千萬元錢不過建成一個“廢物點心”,老百姓一談起這件事,就氣得大罵“腐敗”,這不是惡業嗎?
  第二,用財富推行善德。
  也就是用財富從事慈善事業,使他人也能享受到你的財富帶來的好處。這僅僅是一件表現好心眼的事,也不僅僅是一件獲得好名聲的事,它同時也是一種進取和自保的手段。
  有一次,齊景公去晉國訪問,在宴會上,他向晉國名臣師曠請教為政之道。師曠默想片刻,答道:“您只要對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齊景公意猶未盡。過了一會,他又問:“大師,您看我管理國家應該注意什么?”
  師曠又說:“您只要對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酒宴之後,景公走出王宮,前往賓館。師曠去送他。景公再一次向師曠請教。師曠還是那句話:“您只要對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路上,齊景公思索師曠的話,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兩位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們兩家都很富裕,又樂於施恩,老百姓很愛戴他們。齊景公馬上明白了師曠的意思:如果不趕緊爭取民心,自己的權位將受到威脅啊!
  回國後,齊景公下令打開糧倉賑濟廣大的窮苦百姓,打開金庫把多餘的銀錢賞給孤寡之人。此外,他還命令把後宮那些沒有被納為妻妾的宮女都嫁出去。
  這些惠民措施使齊景公聲望日增。過了兩年,他的兩位弟弟失了勢,跑到外國去了。
  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當你做善事時,不僅僅是受惠者獲益,你獲得的利益也跟受惠者一樣多。
  第三,用財富廣交善友。
  俗話說:“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俗話又說:“有錢的王八大三輩。” 如果沒有錢,想交一些高層次的朋友,人家可能不願搭理。這也是人之常情。有錢之後,交友就相對比較方便了。但這不是說,要等別人來巴結你,要用錢去買交情,而是要利用錢財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值得幫助的人,使他們感受你的友誼,並樂意與你結交。
  如果自己富貴了就財大氣粗,不把別人放在心上,也不肯助人,後果可能很嚴重。
  春秋時,有一名叫東閭子的人,曾經富貴過,後來當了乞丐。有人問他:“你為什么會落到這步田地?”
  東閭子答道:“這件事我想了很久才明白:我做過六、七年宰相,從未舉薦過一個人;我曾經擁有過幾千萬財富,卻沒有使一個人富足。我今天落到這步田地,是不懂得施惠帶來的惡果啊!”
  還有一個相似的例子,也是發生在春秋時期,有個叫宗衛的人,在齊國當了多年宰相。後來他因事被免去宰相職位。他回到家裏,召集田饒等二十七人,問道:“你們哪位願意跟我一起逃亡國外?”
  田饒等人都伏在地上,不願回答。
  宗衛歎道:“唉,為什麼賢士容易得到卻難以使用呢!”
  田饒說:“不是賢士難以使用,而是您不會使用。”
  宗衛問:“這是什麼意思?”
  田饒答道:“如果供給的飲食中有臭肉,門下就沒有肯為您犧牲的人。我們從 您這裏得到三鬥糧食的俸祿,還不夠養活一個人,您飼養的鵝鴨卻有吃不完的糧食;你用絲綢綿緞裝飾廳堂的欄杆,任由風雨侵蝕,我們卻得不到您一件衣服;果園裏的果子,您家裏的女人摘下來互相投擲,我們卻沒有嘗過一個。況且,錢財是您輕視的,犧牲卻是我們重視的,您不能用輕視的錢財,卻想得到我們重視的犧牲, 怎么可能呢?”
  宗衛羞得滿面通紅,慢慢離開座位,向大家表示歉意,說:“這是我的過錯啊!”
  很多富貴的就像東閭子和宗衛一樣,起初覺得自己的力量已經很大,用不著別人幫忙,也不願意幫助別人。但世上的事難說得很,等你需要用人時,卻無人可以求告,這才是最可悲的。
  第四,用財富享受善樂。
  也就是用財富享受生活。為什么說“善樂”呢?如果享樂會傷害身體,會影響事業,會破壞人際關系,就不是善樂。如果享樂對身心、事業有好處,才是善樂。它包括三個方面:
  一時享樂有時。也就是根據人體生物鍾的特點來安排生活。
  有一個故事:春秋時,齊景公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得高興,想把酒席擺到晏子家去共飲齊樂。晏子聽說景公來了,馬上穿戴禮服,站在門前等候。齊景公來後,他就問:“是別的國家發生了大事嗎?是我們國家發生了大事嗎?您為什麼深夜來到我家?”
  齊景公說明來意。晏子拒絕道:“替你鋪桌席、擺餐具的自然有人,我不敢參與。”
  齊景公覺得很掃興,准備將酒席擺到司馬穰苴家去。司馬穰苴穿著盔甲,拿著戈,站在門口問:“外國挑起了戰事嗎?臣子中有人叛亂嗎?您為什麼深夜來到我家?”當他得知齊景公不過是想跟他喝酒時,他立即就拒絕了。
  齊景公無奈,只好把酒席擺到大臣梁丘據家裏去了。
  晏子和司馬穰苴無疑是懂得“善樂”的人,在不該享樂的時候,哪怕國君的面子也不給。齊景公在這方面就差遠了。
  二時享樂有度。適度的享樂有益身心,一旦過度,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很多人倒在酒桌上、倒在牌桌上,這都叫不善樂。
  有一次,趙襄子連喝了五天五夜酒,還得意地向身邊一位姓莫的伶人道:“你看我多厲害!連喝五天五夜都不醉。”
  莫伶人說:“您就接著喝吧!離那個商紂王只差兩天了。我聽說商紂王能連喝七天七夜,您已經喝了五天五夜了!”
  趙襄子一驚,嚇得酒也醒了,問道:“難道我也快亡國了嗎?”
  莫伶人說:“那倒不至於。夏桀和商紂之所以亡國,是因為他們遇上了商湯和周武,如今這世道,天下的君王都是夏桀,而您是商紂,夏桀、商紂同時在世,卻沒有商湯、周武,所以大家暫時都亡不了。”
  自此,趙襄子在享樂方面收斂多了。
  在現代競爭社會,人們其實是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盡情享樂的。盡管“桀紂”多而“湯武”少,失敗的風險還是隨時存在。在享樂方面節制一下,把心事多用到事業上,也是降低風險之一法。
  四是享樂有節。即享樂跟自己的收入相襯,否則就成了奢侈或吝嗇。相對來說,奢侈的毛病更大。
  春秋時,蔡侯、宋公、鄭伯一起去晉國朝拜。蔡侯對晉國大臣叔向說:“您有什麼話指教我嗎?”
  叔向說:“蔡國的土地和人口不如宋、鄭兩國多,您的車馬、衣裘比兩國奢侈,諸候中莫非有人要圖謀蔡國吧?”
  果然,過了一年,楚國進攻蔡國,蔡國滅亡了。
  蔡侯奢侈跟亡國有什麼關系呢?他為了滿足奢侈的享受,必然向百姓橫征暴斂,百姓一定怨聲載道,巴不得亡國才好。這等於給了楚國一個很好的出兵理由和取勝機會。
  在現代社會,人們崇尚“超前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這個觀點雖然新穎,其實是享樂無節的表現。雖然不至於“亡國”,難免有財政破產的危險。

積而能散-淨域居士摘錄雪公文集

積而能散

       雪公開示說:「錢財所以養人,乃人之衣食非財無以具備;然而,衣服僅止於一身體,飲食也才三餐,所需用的實在有限。若不自量力貪求無饜,不能分予濟助貧窮,這在平日必被喚作『守財奴』,若於亂世沒有不危及自身的。是以,《禮記曲禮》云:『積而能散也。』天下之財養天下之人,若有不得其養之人,我以多餘之財散發濟之,乃此話義應當實踐的。《大學》亦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積財而不能散濟於人者,當再三細思之。」

感悟:《大智度論》云:「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此道出人生現在財為五家所共之實。所謂五家,乃國王、水火、盜賊、刀兵與不肖子孫。人生逝去,兩手一攤,何曾永有;是以,人人皆是過路財神。既然無法永有,於暫時擁有中便要發揮作用,分而濟之以獲福德。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淨空法師:如何把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

淨空法師:如何把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


 

現在我們所受的就是一切諸難。無論是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只要你住在這個地球上,你就得受,很辛苦!我們的身有災難,第一個大災難就是飲食。你看為飲食奔波,福報大的,還能過得去;沒有福報的很苦,日子過得很辛苦、很可憐,在我們眼前比比皆是。心也有災難,憂悲苦惱,沒有間斷的時候。有憂慮、有悲傷,為什麼?佛法告訴我們,我們人生在世,一切的際遇都是業因果報。過去世修福,這一生能享福;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就得受苦。受苦不甘心,於是再造業,造業就更苦,苦上加苦。幾個人肯甘心情願承受?再苦的日子也咬緊牙根度過,不怨天、不尤人,這就好了。

 

每天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把我們這一生苦難的環境轉過來。你懂得這個道理,真能轉。佛法裡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有苦有難,到佛門裡面來求方法,真有,不是迷信。迷信,跟佛菩薩磕頭、燒香供養,佛菩薩保佑你,那是迷信,那不是真的。佛菩薩怎麼保佑你?經典上講的道理、講的方法,你能夠都看懂、都聽明白,你覺悟了,你就能回頭,回頭是岸!

 

我們貧窮,貧窮是什麼?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物質方面非常缺乏,這很苦!怎樣能把我這個貧窮轉過來,讓我物質生活能改善?布施。貧窮拿什麼布施?我在早年就遇到這個事情,老師教給我,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年輕的時候,做一個小公務員,每個月的收入僅僅夠生活,一點多餘都沒有。老師叫我布施,我沒有錢,拿什麼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行不行?一塊錢勉強,還可以。他說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要常常存布施的心,這心不能斷。力量,有就幹,遇到緣的時候,要真正生歡喜心去布施。這學會了,沒想到真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留。經上講「積財喪道」,不能積財,有多少就施多少。可是你一定知道,施完之後,後頭又會來,來的比前面多,好像加利息。一定要幫助有需要的人,歡歡喜喜去幫助他們。

 

那我的布施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全部做法布施,去印經。他拿這些錢在蘇州報國寺辦了一個弘化社,自己有印刷廠,那時候鉛字排印,自己有工廠,印經論善書。他有個章程,大家都能看得見的,有完全贈送的、有打折扣贈送的、有半價贈送的、有全價流通的,分好多種方法。在他那個時候,社會上學佛的人不多,真正懂佛法的人就更少。老人家這種做法我們完全能理解,統統做印經,法布施。信徒供養的錢財,財布施,我們回報的是法布施,也把他這個錢做了好事,替他做好事。愈做愈多,愈做愈歡喜,愈做愈才知道信心。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

 

               老師教我學這三種布施,果報真得到,財用不缺乏。在國際上辦一個大的活動就要不少錢,可是有這種念頭,就有人送錢來,送的錢也不多不少,剛剛夠開銷。我搞了六十年,真靈!生財有大道,大道是什麼?財布施。法布施,智慧增長,年年境界不一樣,所以才快樂,才有法味。這樁事情,諸位可以聽我講經就知道了,今年講的跟去年不一樣,去年講的跟前年不一樣,同樣一部經,味道完全不相同。所以前面我講的東西可以不要了,愈是最近的愈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年歲雖然老大了,可是身體健康,每天教學四個小時不礙事。這個章嘉大師教我的,我真學到了,真得受用,可以給大家做證明。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淨空老法師:2013年正月初五新春開示

淨空老法師於2013年2月14日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現場與大家分享自己六十多年來的修學經驗,講的很好,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 二0一二馬雅預言的災難年,我們平安度過了,感謝無數的同修在這段期間我們都認真念佛。這個力量科學家也給我們做出了證明,念力能量不可思議。再加上我們念念都是念阿彌陀佛,彌陀本願威神無量功德的加持,讓我們平安度過。 但是不可以鬆懈,希望我們一直念下去,因為我們最後的目的是往生淨土,永遠離開六道輪迴。所以藉著這個機緣,我們永遠不懈怠,天天還是想到,像大難臨頭一樣,用這種心情去念。也就是印光大師,我們最近的一位祖師,他教導他自己,也教導所有的念佛同修,教我們時時刻刻把「死」字掛在額頭上,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人生在這個世間非常的短暫。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三十六年之前。那一次我在香港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九龍界限街,倓虛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了兩個月,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也是講了兩個月。那個時候,每天晚上來的聽眾有十幾位法師,這些法師大多數現在都不在了;許多的老同修,當時的聽眾,也都往生了。所以想到過去那個情形就像昨天一樣。 那個時候香港還沒有地鐵,香港到九龍要坐渡輪,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車輛,也沒有這麼多的大樓。我記得我來的時候,香港最高的一棟樓五十層,這是老房子,大概一般的樓層都是十四、五層的樣子。人也很純樸,人口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社會非常安定。香港是個寶島。這些年人口增加了,樓層加高了,地鐵交通是便利很多,可是人心沒有從前那麼樣的穩定,我們修學的道業跟從前人比,好像也不如他們。我們要努力往上跟進,總不能輸給前一輩,所謂後來居上,我們要迎頭趕上去。 確實我們現在的人比老一代的人幸福多了,譬如《無量壽經》的會集本,老一代的人沒看到過,這是各人福報不一樣。現在我們能夠讀到夏蓮老的會集本,那個時候會集本是出來了,數量太少,很少人見到。這個本子,諸位要是跟五種原譯本,過去王龍舒的會集本、魏默深的會集本去對著看你就發現,這本子好,確確實實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五種原譯本裡面,經文可以說一句不漏,夏蓮老將它簡化了。 文字簡化,但是義理比原來的還要豐富,這是非常難得的善本。加上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個註解也是集註,也是會集的,他採取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經。這部經不是他解釋的,經論是佛菩薩解釋的,註疏是祖師大德解釋的,讓我們展開經卷五體投地,這不能不佩服。如果念老自己來解釋,一般人不見得能相信,不見得能接受;他完全是會集經論,古大德的,這大家沒話說。我們遇到了,這是無比殊勝的緣分。這個緣分正如古大德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遇到如果不信、不能理解、不能如法修行,那就很可惜。 這部經也曾經引起很多人懷疑、批評,現在好像批評的聲音愈來愈少了,經過那麼一陣。在這些年來,許許多多同修依照這部經修行得利益,也有很多依照這部經修行真正往生了,給我們做證明。在我們這個地區,前些年深圳黃忠昌居士,他是依這個本子,依我們講經的光碟,發願閉關三年,念佛求生淨土。在深圳,向小莉居士護關,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才滿三年,他預知時至走了。 證明這部經、註沒錯,依照這個修行真能往生。去年十一月,東北劉素青居士發心為大家表法做證明,她是劉素雲居士的姐姐。劉素雲曾經在她面前很感嘆的說,夏老的會集、念老的集註,我們這麼多年的弘揚,信解行都有了,就差一個,沒有人來做證明,作證依照這個經註修行快快樂樂往生。她姐姐跟她講,她說我來作證。我們聽說她姐姐壽命還有十年,她不要了,我來作證。真的,她成功了。 我看到劉素雲居士寫的這個資料,經過的情形,是在她姐姐往生前,好像是十六天,她得到一個信息,就是聽到聲音,這個聲音是個數字,2012112112,這麼個數字,她就把它記下來。她心裡想,是不是她姐姐往生的日子?把這個信息告訴她姐姐,她姐姐看到她寫的這個數字,看完之後笑笑,收起來了。果然就是這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差。 往生前二、三分鐘還跟大家有說有笑,時間一到,跟大家揮揮手告別,她就走了,這麼自在。沒有生病,沒有病苦,沒有一點點不舒服的樣子,真的不是假的。聽說她修行時間不長,她是家庭主婦,家裡面大大小小事情她都要料理,學佛才不過三、四年。而且一生非常辛苦,受盡了苦難、折磨、委屈。這都是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做示現的,在苦難的日子裡頭,教我們怎樣修身、怎樣治家、怎樣與大眾們相處,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生在亂世,亂世對修行人是好的逆增上緣,讓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世間太苦了。 讀這部經遍數要多,愈多愈好,讀經。聽經幫助我們理解、認識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居住的這個環境搞清楚、搞明白了,極樂世界也搞清楚、也搞明白了,想捨離這個世界的心很懇切,嚮往、求生極樂世界也非常懇切,我願意離開此地到極樂世界去,到那邊去親近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這一句佛號是無量功德,很多人不知道,老和尚學佛學了一輩子也沒有搞清楚,太多太多!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搞了六十多年才懂得一點,無比的幸運。 消業障,大家都覺得業障很重,怎麼個消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常常聽到的。修善,什麼善功德最大?積德,哪一種功德最大?都比不上念阿彌陀佛。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我們對於這句佛號就分秒必爭。 真的,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是絕對正確的。說話都是說廢話,都是在造業,我們把廢話統統放下,一心念佛,那就是積功累德,真正斷惡修善,什麼樣的罪業、業障自然就沒有了。 奇怪,為什麼自然沒有?就是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古人有說,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佛在經上也有說,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不知道造多少業,消不掉,只有念佛能消掉。那個佛,念一聲佛號用真誠心去念、用恭敬心去念、用一心求生淨土的心去念,真的,消業障、消罪業比什麼都快速。 而且念到一段時期之後,你自己能夠感覺到,這個時候信心就十足了。身體在這個世間,也要幫助別人,但是隨緣不攀緣,就是講有緣分、有機會我就做,沒有機會別去找,去找就錯了。碰到了我應當做,應當幫忙,沒有碰到別去找,這一點重要,心永遠是定的。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遵守佛陀的教誨,這個時候要修五戒、十善、六和、四攝,修這些法門,這些法門都是處世待人必須要有的好態度,這是彌陀弟子。 佛弟子裡面彌陀弟子最尊貴,這話怎麼說?因為一切諸佛如來,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你看對阿彌陀佛這樣尊敬,那做一個阿彌陀佛的弟子,一切諸佛也會尊重你,這是彌陀弟子,這不是普通人,這是沾了彌陀的光。走到任何地方,天神、鬼神都尊敬你、都護持你,你是真正彌陀弟子。如果你是假的,鬼神、天神瞧不起你;是真的,他真對你恭敬,真對你護持。 所以消業障,不知不覺的業障消掉了。為什麼?功夫成熟了,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裡頭什麼業障都沒有,什麼罪業都沒有。所以念佛人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沒有妄想。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一切不善的念頭沒有,善的念頭也沒有,這個一定要知道。 為什麼?不善的念頭感的是三惡道的果報,善的念頭感的是三善道的果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是想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世間善與不善統統放下,放下,心才叫清淨。 心裡面惡沒有了,純是善,還是不清淨,那個善是染污,所以要把染污洗刷乾淨。真正能這麼做,契入這個境界,現前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縱然身體有一些毛病,不必治療,自然就恢復正常,只要你心裡有阿彌陀佛,就能恢復正常。 這是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念力不可思議。那我們念佛的力量是更不可思議,在不可思議裡面是究竟不可思議,沒有任何念力能夠跟念佛相比,我們要相信。外國的宗教講,你相信就有福了,這是一點都不假。相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一心念佛一定可以滿願。 什麼事情放下,什麼事情都不要懷疑,為什麼?全是假的。你要有疑問,你就想到《金剛經》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就全放下了嗎?不必去找答案,一句經文就全部把你擺平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過去的別再想它了,對人、對事、對物,是歡喜、恩怨統統放下,假的,過去了。現前也不是真的,決定沒有留戀,這樣歡歡喜喜做出一個彌陀弟子的好樣子。 我們念念是要求生極樂世界,用現在的話說,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去。比一般的移民不一樣,一般移民很辛苦,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我們,你看看這不一樣。我們移民到人家國家,人家的總統不會親自來接引我們;我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隨著我們自己修學功德,修學愈認真功德愈大,阿彌陀佛來接引,還有許多佛菩薩一起來。這個事情是真的,真的要幹,這個世間事情全是假的,假的就隨它去吧!不要放在心上。 我們搞了這麼多年,終於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過去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也放下,從前年清明,我們就專心講《無量壽經》黃念老居士的註解。第一遍我們講的是《大經解演義》,第二遍以後,我們將過去學習的科判也放進去,現在我們編的是《科註》,念老的集註再加上科文。我們一遍一遍不斷的講下去,一遍有一遍的味道,一遍有一遍的悟處,不相同。你看前面去年講的一遍,第二遍,整個來算《大經解》是第二遍,《科註》是第一回,今年講的這一次比去年悟處多了,不一樣。愈講愈深入,遍遍不相同,證明佛經典的義趣無有窮盡,你永遠講不完的,肯定是一遍比一遍殊勝,一遍比一遍深入。這個經讀不厭,講不倦。 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講經講什麼經?還是講《無量壽經》,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專學這部經,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也是遍遍都不相同,一遍一遍帶著我們深入,一直把我們帶到究竟圓滿,回歸常寂光,那究竟圓滿,《無量壽經》的圓滿。 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祖師大德有言,「一經通一切經通」。《無量壽經》讀誦也好、演說也好,終極的目標都能夠提升到無上正等正覺,幫我們證得究竟妙覺的果位。這一部通了,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通了,還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證、所說的一切經論,全部都通了,這是通佛法;世間法,世間法也全通了。 你們到大學去念書,大學多少院系,每個院系讀四年畢業,我相信不止一百個院系,那你得念四百年,你才能畢業得了,人還沒有四百歲這麼長的壽命。可是佛經一經念通了,全通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妙就妙在此地。 這個理念、方法、果德是世間所沒有的,中國沒有,外國更沒有,唯獨大乘佛法有。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自己才真正慶幸自己,我怎麼這麼好運,我這一生遇到了,這真歡喜!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死心塌地,再不疑惑了,我一門深入,我決定成功,你在修學的時候天天歡喜,法喜充滿。如果你今天沒有歡喜心,你今天沒有進步。進步從哪裡來?歡喜、幸福,真的是美滿的一天,這一天非常幸福。只有《無量壽經》能帶來,其他的都很難,這是我自己學佛六十二年的心得,才真正體會到。 《無量壽經》過去我講過十遍,在這三遍之前,連前面這是第十三遍。但是前面十遍沒有細講,大概都是一、二個月就講圓滿了。現在講,我預定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也就是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這部經就圓滿,圓滿之後接著講下一遍。我活多少年,我就講多少遍。其他經我不講了,為什麼?沒有講這部經這麼快樂、這麼歡喜,愈說愈歡喜。這是現前得到的受用,法喜充滿,未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自聽阿彌陀佛教誨。 我這幾年也體會到一樁事情,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瞬變,什麼變化?轉八識成四智,這麼大的變化,不知不覺。往生的時候諸位一定要知道,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死了就不得了,就不能往生,又搞輪迴去了,所以不能死。 為什麼是活著往生?往生你沒有斷氣,你看到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拿著蓮花來接引你,你坐上蓮台,這個身體不要了,臭皮囊不要了,你看看這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我坐上蓮花,這個身體不要了,蓮花合起來,佛帶著這個蓮花到極樂世界,把花放在七寶池裡面,那花再開,人就出來了,身體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這個世界的身,血肉之軀,完全是阿賴耶的一分,肉體是阿賴耶相分裡頭的一分;我們的念頭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阿賴耶見分裡頭的一分,是這麼回事情。阿賴耶是生滅法,是無常的,所以我們的身體是生滅法。生滅不是一年一個生滅,不是的,也不是一天一個生滅。彌勒菩薩在經裡頭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個生滅。 那一秒鐘能彈幾次?我相信年輕人,體力好的,他至少可以彈五次。那乘五,就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身體。一個生滅比一個生滅老,老化是這麼來的。從生到死,每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這個現代科學家承認了。所以叫無常,常是不生不滅,這叫常,有生有滅就是無常。這個無常的身就在蓮花裡面產生變化,無常變成真常,這個身脫離了阿賴耶,完全是跟自性相應了。所以到極樂世界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它是不生不滅的,就是這種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現象完全沒有。 所以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他不老,他沒有變化;我們這邊的人壽命老,人會老是他變化。變化人就老,不變化人就不老。大家年輕,認真的修,為什麼?你認真的修,你的老化會減緩。念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會老,所以念佛人就不老。連一些小朋友,像這些小朋友問我,提出個問題問,他說你怎麼不老?我告訴他,我沒有想到老。沒想!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量壽,不老。 所以老人為什麼變化很大,一年一年不一樣?他天天想著我老了,老得好快!老了之後他就想什麼?就想病。所以他本來沒有病,老是想出來的,病也是想出來的,那就沒法子了。病了之後就想死,你看他怎麼能不死?全是妄想想出來的。我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所以學佛的人天天想阿彌陀佛,不要去想老,也不要想病,也不要去想死,走的時候活著往生,你看多自在。 應當把我們這一生交給阿彌陀佛。這個事情是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勸我出家,那個時候我在台灣,一個人在台灣,沒有家累,沒有障礙,自己想出家,真的什麼障礙都沒有。他勸我出家,他勸我你千萬不要去做官,你要出家,學釋迦牟尼佛,教我幹這個事情,叫我讀《釋迦譜》、《釋迦方志》,那時候我剛剛學佛才二、三個月。你想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就不會走錯路;你要不認識佛,你會走彎路,甚至於走上邪路。 所以頭一個,第一堂課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這很少有的,我都沒有看見過老師這種教法。老師跟我特別有緣分,告訴我,真正把身心奉獻出來,為正法久住,弘法利生,他說你的一生佛菩薩會照顧。我聽這句話很中聽,佛菩薩照顧我就不要管了,對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聞不問,佛菩薩照顧。順境,佛菩薩照顧你,逆境也是佛菩薩照顧,我知道逆境在考考我,看我能不能受得了,順逆境界長時間的考試,參加這個考試。考試,每一個境界現前的時候,特別是大的挫折,都會大幅度向上提升,通過了,及格了。我把這個傳授給大家。把我們的一生交給佛菩薩,我只念佛菩薩,其他的都不念,其他的佛菩薩照顧,佛菩薩替我想著,這個得大自在! 人一生,哪個人不為自己生活去操心?我一生對這個事情不操心,衣食住行什麼都不操心,為什麼?佛菩薩照顧,最妥善的照顧。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流浪,美其名為弘法利生,實際上過流浪生活。但是很安慰,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一生過流浪生活。釋迦牟尼佛沒有廟,沒道場,他住在樹下,天天換地方。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流浪,居無定所,往生的時候是在樹林裡頭,不是在房子裡頭。做得真徹底,這都給我們後人留下最好的榜樣。 你看佛滅度之後,佛一生沒有一個房間,一個草茅蓬都沒有,死了以後多少人給他建大殿,富麗堂皇的大殿,把他的像供在大殿當中。那是後事,在世的時候,我們要學他。後面這些事情實在講,建的富麗堂皇的大宮殿,有很多真的是用佛的招牌,誰享受?他自己在享受。打著佛的招牌,自己在享受,這種做法錯了,那不是正確的。老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外表,形式,佛不重視這個。佛重視真修、真幹,佛重視這個,不重視形式,所以佛陀在世根本沒有這些形式。 我們後人學佛,佛在滅度之前留下了兩句話。這也是阿難尊者向佛請教的:佛在世,我們以佛為老師,沒問題,佛滅度之後我們跟誰?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持戒等於跟佛;第二個,「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示現的是苦行僧,你看他生活多簡單,日中一食,吃是托缽來的,每天到外面去托缽,一天吃一餐,這是以苦為師;樹下一宿。 身體好,金剛不壞身,不怕風吹雨打日頭曬,我們過他那個生活過一天都不行,過一天就抬到加護病房去了。這就說我們的身體體質不能跟他比,他身體太好了。我們看他的學生,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還有臨時跟他的,我相信臨時跟他的,跟他幾天的、半個月的、二三個月的,那些人數比常隨眾一定多,所以它是個很大的團體。沒有房屋住,每個人晚上找一棵樹底下,在樹下打坐。不是短時期,一輩子。佛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要過著優裕的生活就錯了,太過分了。 現在身體不如佛那個時期,總得要有個地方遮蔽風雨,就夠了,有一個小地方就夠了。我也遇到一些企業家,他們來告訴我,給我建道場、給我建宮殿。我跟他說我不要,不要這些,我說我要城牆。要城牆幹什麼?外面的染污不要,隔絕。那就修行像閉關一樣,我們不出城,城牆是我們的界線。這裡面要修個大殿,大殿供佛的,不是住人的,我們在大殿上念佛、講經、拜佛。住最好住帳篷。在香港,大家都知道,過去洗塵法師,在香港跟覺光齊名的,佛教聯合會的會長。 三十五年前,他跟我是好朋友,到台灣去跟我商量,我們把佛教興旺起來。怎麼做?學釋迦牟尼佛,我們托缽,在香港可以托缽,佛教徒很多,一定每一餐都很豐富。我們就提倡住帳篷,童子軍那種帳篷,一個人一個,五比丘,五個出家人,找塊空地,像梅花一樣擺開,我們用這個方法,他說這個好。我說你帶頭,我參加一個。我回台灣以後,消息就沒有了,他不真幹!現在有蒙古包,高級帳篷,而且很便宜。真的,如果能有一道圍牆來閉關,這樣修行會成就。殿堂裡面是供修學的、讀書的地方,這個用房屋,住的、生活的地方用帳篷,露天。應該要吃點苦頭,一點苦頭都不吃不行。 現在染污非常嚴重,這很害怕,不但肉食。肉不能吃,嚴重的染污,那個餵畜生的飼料都是有毒的,都讓牠吃了之後趕快長大。我是好幾年前參觀慶雲一個養鴨的基地,養鴨子的,齊素萍居士帶我去參觀。那個裡頭工作人員遞了一個鴨放在我手上,跟我手掌一樣大,這麼長,一樣大,他問我說法師,你看看這個鴨子出生幾天了? 我一看,至少要十天吧,牠才能長這麼大,再少一點也得一個星期。他告訴我,昨天出生的。今天就這麼大!我說你們的鴨子賣到市場多少天?兩個星期,賣到北京做烤鴨。 這能吃嗎?中國古人講「病從口入」,病哪來的?從吃進去的,有毒。現在連蔬菜有農藥、有化肥,還有什麼轉基因,太可怕了,讓人現在不敢吃東西,看到這些東西,都覺得那是毒品,那是服毒,你說多可怕。那怎麼辦?自己種地,種菜、種糧食,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在澳洲就經營農場,我們不會農耕,雇農民替我耕種,給他工資,一天八個小時工作,給你多少錢。收成全是我們自己的,除了自己生活所需的之外,拿到市場去賣。市場賣的價錢好,而且很快就賣掉,為什麼?他知道我們這是真正有機的,沒有任何農藥、化肥的,所以很快就賣掉。賣來的錢除了付工錢之外,還有很多賺的,這樣的道場經濟可以獨立,不靠信徒供養,你說你多自在!我們用這些錢辦很多福利事業。 我們在外國,大概像中國畝一萬多畝地,農地。所以我覺得道場經濟要獨立,不能靠信徒,靠信徒我們的心不安、心不定;我們自己道場有收入,我們的心就定了、安了,不依賴信徒。但是買地的錢是信徒們供養的,我們拿這個錢不放在銀行,放在銀行會貶值,買土地,我有錢就買土地,買了一萬多畝地。這是經營道場。中國古時候道場都是有田地、有山林,大富長者捐給寺廟。不是捐現金,是給土地,這些土地讓農民耕種,跟農民分糧食,就是收租一樣,租給農民。所以它的經濟沒有問題,寺院庵堂經濟都能獨立。獨立心就安了,心安則道隆,才能辦道;天天為這個東西,為生活拘束,心不安,定不下來。一定要經濟穩定,決定不會出問題,身安道隆,這都是應該考慮的。 在都市,信徒捐的錢有錢多少,我覺得什麼?買房子。你們在香港沒有耕地,我買樓房,買樓房出租,收租金。如果你有二、三十個樓房,你收租金夠用了,你就可以不看信徒的臉色,不要搞經懺佛事,你走這個路子好。總得自己要有固定收入才行,沒有固定的收入,真的是身心都不安,天天動腦筋,怎樣把信徒的錢挖過來,你這個心就不在道上。有正常收入就不用這些。所以這個是應當要想到,很重要。 古人都想到了,古時候寺院庵堂都有恆產,生活經濟都有保障、都有來源。所以我們現在能有一塊小土地,在鄉下地方,道場在鄉下,種種菜、種種糧食,五穀雜糧。在都市裡頭,那就最好做這個行業,甚至於可以開個旅館,經營一個旅館,讓在家居士經營,這旅館屬於道場的。這個旅館完全吃素,接待學佛的信徒就非常好。這個旅館裡頭有念佛堂,大廳是念佛堂,可以念佛、可以拜佛、可以誦經、可以聽經,光碟可以播放,想聽什麼經都可以借光碟來播放。那個旅館就是道場,可以賺錢的,可以養道場。好,好好念佛,念佛就有智慧,智慧就能解決問題。 我今天拉拉雜雜說了這些供養大家,做為新年禮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