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志於道:志,心所存向。
據於德:據,固執堅守義。道行在外,德修在己。求行道於天下,先自據守己德,如行軍作戰,必先有根據地。
依於仁:依,不違義。仁者,乃人與人相處之道,當依此道不違離。
游於藝:游,游泳。藝,人生所需。孔子時,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藝。人之習於藝,如魚在水,忘其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樂。故游於藝,不僅可以成才,亦所以進德。
本章所舉四端,孔門教學之條目。惟其次第輕重之間,則猶有說者。就小學言,先教書數,即游於藝。繼教以孝弟(ㄊㄧˋ)禮讓,乃及灑掃應對之節,即依於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據,有道可志。 惟就大學言,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即志於道。求道而有得,斯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蓋惟志道篤(ㄉㄨˇ),故能德成於心。惟據德熟,始能仁顯於性。故志道、據德、依仁三者,有先後,無輕重。而三者之於游藝,則有輕重,無先後,斯為大人之學。 若教學者以從入之門,仍當先藝,使知實習,有真才。繼學仁,使有美行(ㄒㄧㄥˋ)。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實心性可據。然後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單一先提志道大題目,使學者失其依據,無所游泳,亦其病。然則本章所舉之四條目,其先後輕重之間,正貴教者學者之善為審處(ㄔㄨˇ)。顏淵稱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固難定刻(ㄎㄜˋ)板之次序。
白話試譯 先生說:「立志在道上,據守在德上,依倚在仁上,游泳在藝上。」 [p232-233]
雪公解析,淨域居士申述
論語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聖人隨機施行教化,從這幾句話中可見出個概樣。人有本性,是謂之道;道即是本體,然人皆迷而不知,於是孔子以德性來教化人。德來自於性之動,性動則有心行的表現,而心行有善惡之分。德性之心行本乃純善,但是非上智之人不能知此;所以,孔子以仁為講學的中心。仁則有外相可依循,其義為不害生且與之安樂,即如佛家所言的『慈』。仁到了極處,所行皆是利他,絕不論及報酬;所以,仁乃是道德的體現。人的智力有上中下等之別,仁之義理,上智者知之,而中下者仍不能領會;所以,孔子講授藝能。藝者為禮樂射御書數六端,其中以禮居首位,使之有標準可遵守,即是禮尚往來。若人不能守禮,實在不知道他為何等人呀!
『志、據、依、游』四字應特別注意。志即志向,人的志向應全於本性,也就是不違背良心,《中庸》所言『率性之謂道』一語可為轉注。據者,因本性大而無外(性涵容一切相)、小而無內(性在一切相內)不可以據,惟於性之發動處始可據之,亦就是據於德始可志於道。依者,因仁是道德所現的相,依於仁則思維言行不失其本。游就是游戲,也就是以六藝為游戲。六藝乃由仁所起的作用,所以仍為本性中的事,惟因隨時境之不同而變化萬千,因此不可為依據,作為游戲便可。因知其為游戲,便不致於執假為真,尤其不會以一藝之精而倨傲群倫,如此於求道弘道上便無障礙。聖人之道同此,明白這一義理,也就明了佛法。
感悟:道德仁藝皆為本性中的事,人除上智下愚外,多屬中庸之人,表現傑出者係精於某藝能上,但出了自己的領域外又如何呢?俗謂:「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狀元。」便是指游戲人生的事相,雖是本性之枝末,但人人競逐放花,不也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