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認識自己嗎?>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裡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
牠每天都在尋思,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牠興奮不已。
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牽著牠返回寺院。
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牠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子大惑不解,不知道人們為何要對自己叩頭跪拜,慌忙躲閃。
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如此崇拜我。
當牠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馬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裡,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
僧人無奈,只好放牠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夥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於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
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到寺裡,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牠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歎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有時,離開平臺,自己什麼都不是!
有時我是我,有時我不是我,有時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還難。
每天我們都有照鏡子,但是我們在照的時候,有問過自己一句話:「你認識自己嗎?」
如果你擁有財富,別人崇拜的是你的財富,不是你,但你會誤會別人崇拜你;如果你有權利,別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權利,不是你,你誤會了別人崇拜你;如果你擁有的是美貌,別人崇拜的只是你暫時擁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誤以為別人崇拜你。
當財富、權利、美貌過了保固期,你就會被拋棄……,別人崇拜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需求,不是你。
看清自己非常重要。
<聽聽百歲人瑞的人生感言>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知名作家楊絳生於1911年,已高壽103歲,身體、精神都很好,還在不斷寫東西。她在百歲生日時寫的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在微博熱傳中。
楊絳是知名作家錢鍾書的遺孀,才子才女育有一女錢瑗,1990年代後,錢鍾書和錢瑗相繼病逝,楊絳深居簡出,停止了寫作,直到92歲時再提筆,出手便是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我們仨》,描述了與丈夫及女兒生前的時光,情感真摯感人。
楊絳生活很規律,早上起來做八段錦、走步,每天都練字,也看電視了解時事,並寫一些東西,「態度非常積極,特別的正能量。」
女兒錢瑗曾這麼形容雙親的散文,「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錢鍾書也讚美妻子「楊絳的散文比我好」、「楊絳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沒人能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以下是楊絳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誦經方法開示∕ 夢參老和尚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贊歎觀世音菩薩功德,贊歎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能救苦救難。經文上是這樣說, 你要知道,念觀世音菩薩要至心,不至心不會來。如果你會修觀的,念《普門品》的時候,你觀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我也要學他,讀誦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你讀他,也要學他發願。
誦經的時候,要把「觀」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
有的道友們曾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
我說:「你是怎麼誦的?」
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對。我說:「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或者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你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回向。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回向,過程一定得做,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
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苦難。
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作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布施給 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中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
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薩加被除愈。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作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 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 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布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
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了,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
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一些經典。可是沒有幾個佛教徒懂誦經的竅訣,他們認為誦經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實誦經並非如此簡單,若是懂 得誦經竅訣的人,他在一次誦經中就可以獲得一座殊勝修法圓滿的功德。有些修行者誦經誦了好多年,可是不知道經中講的是什麼道理,自己也沒有開啟智慧。要是 一個知道誦經竅訣的人若如法地按竅訣誦經,就會很快受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
誦經的竅訣有六個步驟:一、觀想法會聖眾;二、修供養;三、修皈依;四、發菩提心;五、安住;六、回向;
一、觀想法會聖眾:我們不管誦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們誦經的處所觀想為講這部經典的法會場所。然後要明了的將大恩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法會聖賢等眾清清楚楚地觀想出來。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這樣觀想就會使得誦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樣,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經義。
二、修供養:我們如前所說把一切諸佛聖賢等眾都觀想出來後就要開始修供養。這時我們要觀想自己在意幻中以種種七寶供養佛陀及諸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經雲: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幻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供養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
三、修皈依:我們在誦經時若不能生起究竟地歸投三寶的心,就不能於三寶所弘之法相應。所以在誦經前必需要修皈依。我們供養完法會聖眾後,就要緊接著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恭敬對三寶前頂禮皈依,心中念誦皈依偈頌。
四、發菩提心: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們修學者一般學的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學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態,什麼是大乘的心態呢?那就是菩提心。所 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要有相應的發心。當我們修完皈依後就要觀想自己在諸佛面前發起大願來。心中這樣想:慈悲的導師佛陀啊!願您加持愚癡的我,令我開啟 無上的智慧,成就圓滿正等覺,圓滿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發願後,再觀想自己發完願後,佛陀很是歡喜地從五體中同放清淨寶光灌入我們的頭頂來加持自己,由於佛 陀地加持從而清淨了自己的聞法業障。我們在往昔時曾經造過好多對佛法的誹謗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領悟佛法,就要清淨往昔所造聞法違緣的障礙。若不觀 想淨除業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義。必需發起菩提心來。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後就要趨入正行而來誦經。在誦經時我們要把心所緣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一邊誦一邊觀想這些經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誦經不要追求速度和數量,要注重誦經的質量。字句分明的來誦經是最好的。
六、回向:當我們誦完經後觀想這部經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後就恭對佛陀之前發願回向。把誦經的功德回向於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能成就無上智慧,究竟地出離生死輪回諸苦。
我們圓滿了這六個竅訣來誦經典,這樣就會獲得誦經的覺受,這樣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經意法理。同修們啊!!!要知道,欲想出離輪回諸苦,就要在聞思經書教理時注重竅訣而實在的行持。
誦經的時候,要把「觀」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
有的道友們曾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
我說:「你是怎麼誦的?」
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對。我說:「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或者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你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回向。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回向,過程一定得做,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
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苦難。
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作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布施給 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中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
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薩加被除愈。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作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 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 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布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
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了,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
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一些經典。可是沒有幾個佛教徒懂誦經的竅訣,他們認為誦經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實誦經並非如此簡單,若是懂 得誦經竅訣的人,他在一次誦經中就可以獲得一座殊勝修法圓滿的功德。有些修行者誦經誦了好多年,可是不知道經中講的是什麼道理,自己也沒有開啟智慧。要是 一個知道誦經竅訣的人若如法地按竅訣誦經,就會很快受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
誦經的竅訣有六個步驟:一、觀想法會聖眾;二、修供養;三、修皈依;四、發菩提心;五、安住;六、回向;
一、觀想法會聖眾:我們不管誦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們誦經的處所觀想為講這部經典的法會場所。然後要明了的將大恩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法會聖賢等眾清清楚楚地觀想出來。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這樣觀想就會使得誦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樣,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經義。
二、修供養:我們如前所說把一切諸佛聖賢等眾都觀想出來後就要開始修供養。這時我們要觀想自己在意幻中以種種七寶供養佛陀及諸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經雲: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幻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供養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
三、修皈依:我們在誦經時若不能生起究竟地歸投三寶的心,就不能於三寶所弘之法相應。所以在誦經前必需要修皈依。我們供養完法會聖眾後,就要緊接著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恭敬對三寶前頂禮皈依,心中念誦皈依偈頌。
四、發菩提心: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們修學者一般學的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學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態,什麼是大乘的心態呢?那就是菩提心。所 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要有相應的發心。當我們修完皈依後就要觀想自己在諸佛面前發起大願來。心中這樣想:慈悲的導師佛陀啊!願您加持愚癡的我,令我開啟 無上的智慧,成就圓滿正等覺,圓滿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發願後,再觀想自己發完願後,佛陀很是歡喜地從五體中同放清淨寶光灌入我們的頭頂來加持自己,由於佛 陀地加持從而清淨了自己的聞法業障。我們在往昔時曾經造過好多對佛法的誹謗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領悟佛法,就要清淨往昔所造聞法違緣的障礙。若不觀 想淨除業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義。必需發起菩提心來。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後就要趨入正行而來誦經。在誦經時我們要把心所緣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一邊誦一邊觀想這些經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誦經不要追求速度和數量,要注重誦經的質量。字句分明的來誦經是最好的。
六、回向:當我們誦完經後觀想這部經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後就恭對佛陀之前發願回向。把誦經的功德回向於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能成就無上智慧,究竟地出離生死輪回諸苦。
我們圓滿了這六個竅訣來誦經典,這樣就會獲得誦經的覺受,這樣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經意法理。同修們啊!!!要知道,欲想出離輪回諸苦,就要在聞思經書教理時注重竅訣而實在的行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