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不懂回報」!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在社會上走得更遠。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不懂回報」!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在社會上走得更遠。

家教決定孩子的出息,門風決定孩子的教養。
可是,現如今大多數家庭中,孩子可謂是「位高權重」。
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時時刻刻都扮演著被愛的角色,孩子要什麼,家長都會千方百計滿足他們。
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更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
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要知道最好的東西就是---「良好的教養」和「優秀的品格」,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也會讓他獲益良多。
有一篇文章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曾經一位富有的老人家,想資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於是,他找到了一些有需求的孩子的聯繫方式與地址,每人寄去一本書一些筆,並隨書標註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聯繫地址以及郵箱等信息。
老人家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
為什麼送一本書還要留下聯繫方式?
在不解與質疑聲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著什麼,或是守在電話旁、或是每天幾次去看門口的信報箱、或是上網打開自己的郵箱。
直到一天,終於有一位收到書的孩子,給老人寄來祝賀節日的卡片(也是唯一與老人聯繫的孩子)
老人高興極了,當天就給這個孩子,匯出了第一筆可觀的助學資金,同時毅然放棄了對那些沒有反饋消息的學生的資助。
這時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詮釋「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資助」的道理。
父母創造了孩子,並以辛勤勞動賺得的血汗錢供養著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事。
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孩子不懂回報,即便走上社會也會遭遇碰壁,甚至可能無法無天!
孩子感恩的對象,莫過於恩情最深的父母,當孩子得到了超出他們需求的愛,家長則喪失了教育的功能。
這些家庭由於種種原因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任何約束,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現狀了,家長在這些孩子眼中毫無威嚴,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些孩子對父母的付出無止境的索取,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便不依不饒。
還有一些大學生,上幾年大學,要花掉家裡上百萬元,家長們省吃儉用,有的家長不惜舉債。
然而,很多學生比買高檔服裝、手機、名牌鞋襪、電腦等,還有的大學生花高價租公寓住,泡網咖、花父母的錢,一點也不心疼,彷彿向父母要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即便是工作了,還有許多年輕人心安理得依靠父母生活著。
其實,
不讓孩子品嘗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
不讓孩子們品嘗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可貴;
不讓孩子品嘗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父母對孩子過多關愛,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體驗負面經歷的機會。
他們只有從苦中苦,才能去尋找甜中甜。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所得到的一切,覺得擁有眼前的一切既快樂又幸福。
我們做父母的要謹記:如果你不想將孩子培養成「不知感恩的人」,那就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要去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與其全家人圍著孩子轉,不如高質量地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時刻創造條件,啟發孩子學會用感激、感恩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先從感恩父母開始,比如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做事後要說謝謝...等。
通過這種小的事情、小的情緒讓孩子熟悉這種感恩的狀態,並最終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感恩」之心,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
通過感恩教育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付出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們感到他人的善行時,就想到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使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請分享出去 ~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必定會有好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