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諸醫師專訪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第十八屆
現為屏東一生緣中醫診所醫師?
◎採訪/整稿:溫恪瑩
◎氣血
今天就針對求學的一些問題作一些說明,第一個是氣血。 以前老師也沒講得很清楚,那時候是模模糊糊, 其實氣血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中,在 莊宏達 醫師《內經新解》內的說法裡面,氣(三焦)的解釋有分成三種, 第一個認為是神經系統,再來認為是筋膜、油網一類, 還有另一個是淋巴系統,我傾向認為是淋巴系統, 氣血就是淋巴和血液。氣血的循環就是淋巴和血夜的循環, 三焦是淋巴系統,心包則是血液系統。這個可以解釋很多事情, 比如說像我們針灸,為什麼會有氣感?因為淋巴系統有它的通路, 我們中醫說氣堵住了,其實就是淋巴鬱在那邊沒有走, 沒有走就會熱,我們針灸扎了去實的穴,增加淋巴液流通, 新的淋巴進來,就會有涼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透天涼。
另外還可以用《難經》來解釋,《難經》講氣先行,血後至, 氣先走三寸血才走三寸,我們人體一定是淋巴要先回流, 血才跟著出去。我們動脈出來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靜脈血的部分, 一個是滲出來組織液的部分。我們講氣血是陰陽的概念,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以氣來看,氣分為氣中之氣,氣中之血。氣中之氣, 是往外出的淋巴液,必如說我們的汗、涕、唾、尿、胃腸黏液等, 都是氣中之氣,一般是作散熱和排泄廢物用的。 還有一種叫氣中之血,應該很多書都會看到氣中之血, 其實就是我們淋巴回流的部分, 最後會到近心臟部的下腔靜脈而到血液裡面。 所以我們說入心才化赤,淋巴回到血液系統,再經回肺動脈打到肺。
血也分為血中之氣和血中之血。血中之氣, 是指血液到末稍滲出來的淋巴液;血中之血, 是指血液沿靜脈回流的部分。
◎傷寒
我們可以從傷寒開始談。古本的傷寒講了五個部分,跟《難經》 一樣。有中風、傷寒、溫病、濕溫及暑,暑的部份我們就先不管他。 在傷寒裡面有提到寒濕,也有濕熱的部分, 但是他沒有講到溫病的方,其實他是有溫病的方, 溫病的方是越婢湯。如果以寒、風、溫來看,風是在中間, 寒跟風之間有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湯,這是風寒之間的方, 那風和溫之間的方,有那個方跟桂枝湯是比例的合? 是不是桂二越一,所以就是越婢湯。然後寒濕的部分, 有麻黃加朮湯,所以濕溫也有越婢加朮湯, 所以我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濕熱的蕁麻疹,效果都非常好。
我們其實有時候可以用西醫的一些理論作輔佐, 因為大家看的身體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術語不同罷了, 就像前面說的氣與血,不就是西醫講的淋巴和血液嗎? 所以最早發現淋巴和血液循環的,是中醫,在《內經》 時代就已經知道了,而且使用了,但是後來的西醫發現但卻不會用, 西藥都是作用在接受器(receptor)上, 不然就是殺菌和殺病毒,甚至殺癌細胞上,捨本而逐末,實在可惜。 中醫的理論用於治病上,像傷寒,傷寒就是毛竅閉住了, 我們人體代謝會產生水和熱,需要排汗,傷寒就是毛孔閉住了, 所以是沒有汗的。傷寒有個條文講:或已發熱或未發熱, 未發熱就是說,毛竅堵住了,但是淋巴鬱積還沒有這麼嚴重, 時間也沒有那麼久,所以那時候還不會發燒,脈是浮緊的。 等到已經發燒了,就變浮數脈了,所以傷寒有一句條文:脈浮數, 可用麻黃湯。這個浮數是因為淋巴、衛氣已經鬱住了, 鬱久了就變熱了,例如扭傷的足踝會發熱,就是淋巴鬱阻的緣故。 那鬱住的衛氣會往哪邊走?會往回流,會進到右心房、右心室, 走肺動脈,所以那些熱會傳到肺去散掉,散掉要失去水分, 所以肺的津液就缺了,形成肺熱的口渴, 就會出現表寒裡熱的大青龍湯證。到這邊還不是麻杏甘石湯證, 麻杏甘石湯證是表已經解掉了,表寒沒有了,汗孔沒有關閉了, 所以會出汗,只要出汗就是表已經解掉了, 所以大青龍湯是表有寒裏有熱。
《傷寒論》很有意思的是,它都有個病程,就像以前玩的捲紙, 開始一條線,然後出現支線,支線又分出支線,到最後有個終點,《 傷寒論》也是一樣,中風、傷寒、溫病、濕溫、暑,開始分出陰陽, 就好像林奈的分類學,陰陽分出來到最後有終點, 比如說脈暴出者死,終點就出來了。所以孫思邈講大醫一定要學《 易》,因為《易經》教我們的就是陰陽,而且《易經》 也是從古代的人就在學了。《易經》可以與什麼有關係? 比如說我們常常不曉得看人的方位要怎麼看,《難經》 裏面講左右是指哪邊?是以醫者還是以病人的觀點? 其實在中醫裡面,是以醫者的觀點來看。我們常常講天南地北, 天是南,所以上面是南,下面是北,然後左東右西, 醫者面對病人看到右側是西,所以大腸是從右邊降下來的。 東升的部分,血液的回流都是沿肝門靜脈向上回流, 所以醫者面對病人,肝門靜脈位在左側,從左側東升。
◎三陰三陽、太極、四象、八卦
再來講一個三陰三陽的概念,這樣才有辦法學《傷寒論》。 三陰三陽有些人都把它分開了,其實在《傷寒論》、《易經》裡面, 我們先從簡單的講,第一個,太極生兩儀,什麼叫太極? 太極在有的世界是無所不包的意思,另外還有無極, 太極是從無極來的,所謂無中生有。太是一個大,下面還有一個點, 大就是大,那一點就是小,所以它的定義叫做「大而無外」, 大到沒有外面,「小而無內」,小到沒有裡面,這就叫太極, 它無所不包。太極一分分成陰陽,這個陰陽少了個字, 前面還要加個太,太極分出了太陰跟太陽,這個太不見了。 從此可以衍生出四象、八卦,以下以圖示合併說明:
太極生兩儀。此為各卦的初爻。太極依圖中右上左下直線分成兩儀, 白屬陽(太陽),黑屬陰(太陰),是以圖左側四卦初爻屬陽, 圖右側四卦初爻屬陰。
兩儀生四象。將兩儀依左上右下直線續分成四象。 左側原屬陽的半邊,續分成上部(一、二)屬陽,故二爻為陽, 稱陽明;下部(三、四)屬陰,故二爻為陰,稱少陽。 分法依據為下部(三、四)勢往陰發展故屬陽中之陰,上部(一、 二)相對言之屬陽中之陽。右側屬陰的半邊分法類同,上部(五、 六)勢往陽發展故屬陰中之陽,二爻為陽,稱少陰;下部(七、八) 相對屬陰中之陰,二爻為陰,稱厥陰。
四象生八卦。陰陽繼續分化下去,一、二之陽明, 因二相對屬向陰發展,屬陽明之陰者,三爻為陰,成兌卦; 一相對屬陽明之陽者,三爻為陽,成乾卦。餘處仿此, 三屬少陽之陽者,成離卦;四屬少陽之陰者,成震卦。 五屬少陰之陽者,成巽卦;六屬少陰之陰者,成坎卦。 七屬厥陰之陽者,成艮卦;八屬厥陰之陰者,成坤卦。
從太陽繼續分化的階段,太陽之中陽比較多的一般稱為老陽, 在中醫稱為陽明,陽比較少的稱為少陽。所以太陽是一個平台, 裡面還有陰跟陽,即是少陽和陽明,所以病要進去陽裡面的話, 一定是先從太陽,所以太陽病是先得的。所以古本上有一日太陽, 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
還有「數」,老陽的數是九,少陽的數是七,為什麼? 因為陽是往外散的,所以數字越大陽的性質越多。相對的, 陰是往內縮的,數字越小陰的性質越多,所以陰的數,厥陰( 陰中之陰)是六,少陰(陰中之陽)是八。再者那(太) 陽的數為何呢?(太)陰的數為何呢?陽的數為9+7=16, 但陽是奇數,而16為偶數,又陽主外,故要加1為17, 陰的數為8+6=14,14為偶數,故是陰的數。 這兩個數字可以從下面傷寒論的條文看到。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師曰:「其脈浮而數, 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 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十七為陽數之盡,十四為陰數盡。
◎古法針灸
針灸的部分,古派的針法是一脈傳承下來的,並不是哪裡痛扎哪裡, 而是用循經取穴的方式, 也就是病痛的位置在那條經絡上或是病的症狀在那個臟腑上, 選取該經的子母穴或是俞原絡募穴來治療經絡和臟腑的病, 經絡的治療上是採用巨刺和繆刺法,也就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另外還有穴名,穴名有它的意義。至於所謂的子母補瀉, 我們是看哪一條經絡有病,分清病的虛實,取的穴就不一樣, 並且是用左病右取的方式。局部取穴當然也有其他方法,例如《 靈樞》講的報刺、齊刺、短刺、毛刺、恢刺、焠刺等, 那個是針對局部的,如果局部酸痛,久病很久了,我們用齊刺。 但是久病是虛,我們會依照問題屬於哪一條經絡,虛則補其母, 就這樣去操作。甚至我們還可以加強功能的問題, 比如說針灸也可以治療五臟的病,《難經》 說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就取經絡的原穴。還有經絡的兪穴, 兪穴有補的作用。還有募穴,募穴是用來瀉實的。在《靈樞》 上說肝有膿瘍,期門穴會有痛點,若是不痛了就代表好了。 仲景治療熱入血室針刺期門,是用放血的方式,血熱用放血, 郝萬山講《傷寒論》有提到這個。針灸的部分大致上是這樣。
◎字義訓詁
傷寒的部分,有些會碰到字義的問題。我們中國字很有趣, 由它的字型和意思,後代人可以做意義上的聯想。比如說像炙, 上面是一個肉,下面是一把火,肉在火上,就是現代說烤的意思。 所以炙甘草就是把甘草拿起來在火上烤,這個叫做炙。 我們還有學過噦,孫思邈說就是打嗝,我們從字義上來看, 我們把口去掉,旁邊加一個稻穀的禾,就叫做穢,穢是什麼意思? 就是那些稻草爛掉的部分,我們說荒是亂長的, 穢是長的草有些爛掉的,爛掉會產生一些氣體,所以叫穢氣。 配上那個口呢,表示從嘴巴吐出不好的氣味,就叫做噦。 如果只是講乾嘔、噦,就只當成打嗝, 可是我們沒看到會有一邊嘔吐一邊嗝氣的。
還有一些像「腹中*痛」(按:該字輸入法打不出, 見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條), 那個字是一個病字旁裡面一個朽去掉木字邊,木頭壞掉就叫朽, 所以這個字的含意跟朽的意思有相關。其實這上面還少了一點, 我們再加個水字旁,就變成污。所以這個病就是那邊的氣血髒掉了。 這些描述的字其實帶有病因病機在裡面。
◎陰陽思維
傷寒記得要從陰陽去看,比如說胸痺,有栝蔞薤白湯類, 這是屬於氣堵住的、淋巴堵住的,既然有講淋巴堵住的, 仲景應該也有講血堵住的,沒錯,今行本沒有, 是在古本傷寒論裡面,你們可以去找看看。氣堵住還有分, 有分表跟裡,堵在胸腔的是一種胸痺,堵在心、 心包的淋巴的是另一種胸痺。 中間縱膈腔的心及心包的是栝蔞薤白湯類, 而旁邊肺及肋間腔的是另一類,這裡有兩個方, 一個叫茯苓杏仁甘草湯,一個叫橘皮枳實生薑湯, 都是胸痺氣塞短氣,那是不是兩個都可以用?不是喔!是要做區別。 我們知道肺有宣發跟肅降的功能。因此這二個方一種是肺無法宣發、 汗出不來的,汗出不來淋巴會堵,就造成氣塞, 這種是橘皮枳實生薑湯,用生薑來發汗,因為有結氣, 所用枳實來破氣,而橘皮有很多白色的橘絡在皮內,像氣的絡, 所以是氣的孔道,可以行氣(淋巴)至皮,把它發出去胸痺就好了。 另一種是下面下不去造成的胸痺,所以用茯苓來利尿, 用杏仁來讓氣往下走,甘草補脾胃的虛。
還可以舉痞症的例子,我們從氣血來看,我們有三黃瀉心湯、 有葛芩連湯、半夏瀉心湯,這些方都有黃芩黃連。 三黃瀉心湯有大黃,是處理血淤住、血實的痞,血淤住會上逆, 所以導致流鼻血,因此三黃瀉心湯治療熱證的鼻血吐血如神。 所以這是血瘀的。那血虛呢?有血實就有血虛,仲景是這樣寫法的。 同樣是痞症,含有黃芩黃連的方,血虛的話就用黃連阿膠湯, 用阿膠、白芍來補血。氣的痞症有分氣的實和氣的虛。 氣實就會生痰,所以用半夏瀉心湯,氣虛就是水不夠, 所以用葛芩連湯。所以看仲景書,看到兩個方,一定有虛實, 一定有寒熱。
比如說豬膏髮煎和蜜煎導法,也是一虛一實,那個是虛那個是實? 蜜煎導是虛,所以癌症病人排便排不出來就可以用蜜煎導, 用蜜來提供熱量,當塞進去時,大腸直接就滲透吸收了, 所以虛證的便秘要用蜜煎導。豬膽汁就是對實證的, 因為膽汁是酸的,可以攻結塊,是用來導實熱證的, 像大承氣湯還要喝下去太慢了,此外若是病人口閉不能食呢? 還可以用大承氣嗎?這時就直接用豬膽汁來導,不是很快嗎? 所以仲景書要這樣看才有意思,不要去背條文。包括肺痿肺癰, 也有虛實,肺痿是虛,氣血不夠,就枯掉了;實證的話就變肺癰了。 所以仲景書如果從陰陽去看,就會很有意思, 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東西。現今我溫病的書比較少看,主要是看《 傷寒論》,把陰陽弄清楚了,氣血搞明白了,理解了《傷寒論》, 在臨床上看病就會覺得很有意思。甚至到後來看其它醫家的書, 你就變成與這位醫家在對話,他說的對與錯,你都可以分辨了。
從《傷寒論》這邊也可以看到仲景的用方思路喔!比如說講紅棗, 有些方用紅棗來命名的,如十棗湯,為什麼要講十棗湯, 而不用甘遂、芫花、大戟這些逐水很有力的來命名呢? 特別方中還強調十顆肥大棗。一般老師在教大棗就是脾胃藥阿! 反正那邊營養不夠就補充一下營養。那我們再看另一個, 葶藶大棗瀉肺湯也是有棗的命名,但是它和十棗湯不同, 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之前說過仲景的方一定有陰陽, 而十棗湯和葶歷大棗瀉肺湯就是一寒一熱。 如果我們來講肺積水的話,有些積的是熱水, 就是要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因為條文講「肺脹,咳逆喘息不得臥。」 什麼才會脹,熱阿!熱脹冷縮,所以用葶藶子利水瀉熱, 那大棗做什麼用呢?大棗是固本用的。例如肺積水, 西醫很喜歡用抽的,但抽完沒多久水又會回來,原本七天回來, 再抽幾次變三天回來,再抽幾次,隔天就回來了, 病人也越來越虛了。中醫的治法就不同了,同樣攻水用芫花、甘遂、 大戟,把水利掉,但是重點是大棗,沒有大棗,水還是會回來。 大棗就是讓淋巴的水不會滲出來,可能是它可讓淋巴液變成高張液, 所以瀉完了不會再回頭,重點是在這邊,才會以棗來命名。 不然攻完了水還是再回來,就跟西醫抽水一樣了。 所以大棗有這樣的作用。
桂枝湯哪一味藥發汗?你覺得是桂枝嗎?不是,它是以生薑發汗。 所以柴胡湯會不會發汗?會,因為它有生薑。
訪者:請問學長是怎麼樣推出大棗、生薑有這樣的功能?
答:靠自己去想的,以及一些醫家的醫案另外還有一些古時醫家, 比如說像鄒澍的《本經疏證》。《本經疏證》對大棗的講法是說, 大棗就是把土弄得很實,然後下面的水就冒不出來, 因為有一種淹水是從下面冒出來的,地下水冒出來的淹水, 大棗就是把土弄得很實,就不會冒出來。跟剛剛講的意思一樣, 淋巴會滲出來,大棗就把它固住不會出來。
另外記得氣血要弄清楚,氣是以脹為主,血是以痛為主, 所以有些人說會痛,那就知道是血堵住了,血堵住會主動的痛; 氣是脹的,他會覺得脹脹的,壓會不舒服,那才是氣。
訪者:所以學長看病時, 是以剛剛提到的陰陽觀念去分眼前這個病的虛實寒熱。
答:沒錯,包括脈上也可以分。其實中醫的脈是很科學的, 因為它可以從血管上知道體內的變化。我們知道脈浮主表, 但是有時候並不主表。浮為什麼主表?因為身體產生的熱, 熱散要往外面,所以血液要往外面走,往外面送,所以脈就浮起來。 如果裡面的血不夠,血液循環就要往裡面走,力道是往下的, 所以沉主裏,四肢血少了,就出現了手足冷。 但是有種狀況浮不主表,這種狀況是裡面的血路、 五臟六腑都不通了,血都進不去了,只好往外走,就是所謂的格陽。 《傷寒論》的格陽就是這樣,血都往外面走,五臟六腑都進不去, 所以脈是浮的。另外一個戴陽,血沒往外面走而是往上走, 臉為什麼紅,紅就是血的顏色,上部血很多。所以這樣的浮是主裏, 是危症。
沉有時候也不一定主裏,有些沉是表面的症狀,比如說骨節痛,像《 傷寒論裡》面講的骨節疼痛,甘草附子湯之類,脈是沉的, 因為骨頭很寒冷,血要往骨頭裡面走,力道也是往下的, 所以脈是沉的,但是病位卻是在表,算是表之裏。 還有一種沉是正常的,因為自出生起氣血的道走的就比較不順, 外面的氣道走的比較慢,往外的血管比較小條,就比較偏走裏, 這種叫六陰脈,就是六個脈都是沉的,但是沒病。 脈學上可以看到這種情形。脈學要跟其他知識搭配, 整個中醫是整套的,不會是零碎的,是一整套非常科學的東西。
訪者:所以我們需要將《傷寒》《金匱》 方去照它的陰陽虛實屬性去做分類?
答:不是去分類,而是要知道它的病源,所以仲景說見病知源, 其實仲景很厲害又很謙虛,因為他可以預測到死證。 為什麼仲景可以?像我畫八卦,慢慢畫,一陰一陽分下去, 就會知道最後是到那個卦了。仲景也是,病人病情這樣走, 到最後就會走到某一個卦了。比如說大青龍湯,得到大青龍湯證, 但是不敢去發汗,或是不敢用大青龍湯,只敢用麻黃湯, 麻黃湯發汗表解了,但是肺熱沒有解,就變成麻杏甘石湯。 另外有些人得溫病,溫病家喜歡講「下不嫌遲」,就攻阿, 因為他熱明顯,那他本來是越婢湯的證,下了之後,淋巴往回流, 熱水往裡面跑,流到肺,也變麻杏甘石湯,表面沒有熱,裡面有熱。 所以《傷寒論》教我們兩個條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就是這樣來的。大青龍湯證本應該用大青龍湯,只用麻黃湯發汗, 表解掉後就成麻杏甘石湯證。溫病的話,現在在口渴, 先把你攻一攻,表熱陷到肺就是麻杏甘石湯。有些陷到更深的, 像胸脅,就是梔子豉湯,像胸管就是陷胸湯,陷到胃就變痞症, 所以陷胸、痞症的原因是「下之太早故也」。 所以仲景的方很有意思,你要怎麼走,你怎麼樣處理, 病情的變化就會跟著怎麼走。
像十棗湯證也可以被製造出來,比如說可能本來是外面有寒濕, 可能得到的是麻黃加朮湯證,可是居然用攻下的方式,冷水一攻, 攻到肺裡面,肺就積水了。那怎麼辦? 這個時候考慮十棗湯之外還要分,如果這個人還有表寒, 表症還沒解掉,要先用什麼?小青龍湯,不可用十棗湯, 如果用十棗湯,表的寒濕會一直內陷,水會一直回頭, 病人會被你攻下而死。 用小青龍湯是因為小青龍是泛治傷寒全身水的停留, 是一個對寒濕的普遍方,所以它對治症狀很多,如條文中的「 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等等,都是水分停留的狀況, 這種就可以用小青龍湯。那如果這個人表症解掉了,只剩下咳嗽, 那就是射干麻黃湯證。射干麻黃湯是沒有表症的, 純粹是肺寒兼肺中有水氣,所以有些給西醫看的小朋友, 西醫一直誤下,一直在咳嗽,射干麻黃湯下去, 吃到第二包就不咳了。因為我們知道病因病機, 仲景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還有一些還未出現的狀況, 我們也可以推得出來。所以《傷寒論》真的是很好的書, 仲景為什麼叫醫聖,名符其實。所以我相信先把傷寒論透徹了, 還有前面我提的氣血、經絡、陰陽領悟了,中醫就可以學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