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紅樓夢》中好了歌故事的大乘詮釋
以下講《紅樓夢》裏的故事,這個故事有極強的啟發性。
故事是說,有個姑蘇閶門,屬於紅塵裏一二等的富貴風流地方。閶門外有條十里街,街中有個仁清巷,巷裏有個古廟,因為地方狹窄,人們叫它「葫蘆廟」。
廟的旁邊住著一戶官宦人家,主人叫做甄士隱,妻子封氏,性情賢淑,深明禮義。甄家雖然不很富貴,但本地也推他是望族了。主人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 每天只是賞花、修竹、酌酒、吟詩,作為人生的樂趣,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只有一件事美中不足,到他年過半百時,膝下還沒有兒子,只有一個三歲的女兒,乳名叫做英蓮。
真是閑處光陰易過,轉眼間又到了元宵佳節。甄士隱叫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出去觀賞社火花燈。半夜裏,霍啟去解手,把英蓮放在一家的門檻上。等他解手回來,哪里有英蓮的蹤影?急得霍啟找了半夜,一直到天亮也沒有找到。霍啟不敢回來見主人,就逃到其他地方去了。甄家夫婦見小女兒一夜都沒回來,就知道有些不對,又派幾個人去找,但也毫無下落。夫妻倆半世只生得這個女兒,一旦失落,哪有不想的?因此晝夜啼哭,幾乎不曾尋死。才一個月,甄士隱先得了一場病,夫人封氏也因為思念女兒傷心得病,天天請醫生治療。
沒想到,到了三月十五號,葫蘆廟裏炸供,油鍋的火沖出來燒了窗紙,這一帶的人家多半是竹籬笆木頭房子,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把一條街燒得像火焰山一樣。
雖然有軍民來救火,但火已經燒成勢頭,怎麼救得下?大火燒了一整夜,才漸漸熄下來,也不知燒了多少房屋。可憐甄家就在葫蘆廟的隔壁,早就燒成一片瓦礫場了。只有他夫婦倆和幾個家人的性命沒有傷到,急得甄士隱頓足長歎。
夫妻倆沒有辦法,只好暫時到田莊上去安身。偏偏趕上這段時間旱澇不收,盜賊四起,官兵出來剿捕,難以安身。甄士隱只好把田莊賣掉,帶著妻子和兩個丫環投奔岳父。
他的岳父是個農民,但是家裏還算富裕,現在見女婿這般狼狽地趕來,心裏有些不高興。幸虧甄士隱還有點變賣田地的銀子沒有用完,就拿出來托岳父隨分就價置辦點房地,作為今後的生計。
甄士隱是個讀書人,做不慣種田、幹活等的事情,勉強支持了一兩年,日子越過越窮。岳父每次見面,都說些現成話,而且人前人後抱怨他們不會過日子,只是好吃懶做等等。
甄士隱知道沒投到人,心裏不免悔恨,加上上一年的驚嚇,急忿怨痛,已經有了積傷。一個暮年之人,貧病交加,竟漸漸露出了下一世的光景。
可巧這一天,他拄了拐杖掙紮著到街上去散散心。忽然看到那邊來了個跛足道人,瘋瘋癲癲,腳上穿了一雙麻鞋,衣衫襤褸,口裏還念著幾句詞,詞這樣說: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上的人心裏也明白做神仙快活自在,只是忘不了功名,才做不了神仙。古來那麼多的帝王將相,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只留下一個個被亂草遮蓋的墳堆。今天更是推土機一推,連葬身之處都平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上的人都曉得神仙日子過得逍遙,只是他忘不了黃金美鈔,所以做不了神仙。整天只抱怨錢賺得不多,等到錢賺到差不多時,眼睛也閉了,連一張票子也帶不走,這又是何苦呢?)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上的人都曉得神仙日子好,只是忘不了嬌媚的妻子,在生時,日日說恩情,說這一生不變心。死了沒幾天,又跟著別人走了。凡人的心像天上的浮雲,哪有不變的情?)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世上的人都曉得神仙無牽無掛,只是忘不了兒孫,一輩子給兒孫做牛馬。從古至今,世上有多少癡心的父母,但能見到幾個孝順的兒孫呢?父母對孩子有很多期望,希望他將來做哪種職業、過哪種生活,孩子長大了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根本不是父母所想的那樣。所以父母的一片癡心,付之東流。)
甄士隱聽了,迎上去說:「你滿口說些什麼?只聽見好了、好了的。」
道人笑笑說:「你果真聽見『好了』兩個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就叫《好了歌》。」
甄士隱是有慧根的人,一聽這些話,心裏就明白了。他笑著說:「停停!等我把你的《好了歌》解出來怎麼樣?」
道人笑著說:「你解,你解。」
甄士隱就說了下面這首詞: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簡陋的房屋空空蕩蕩,想當年這裏擠滿了達官貴人。草木枯黃,曾經是一處熱鬧的歌舞場。廳堂裏,雕梁畫棟上結滿了蜘蛛網,今天又用綠紗糊在窗戶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說什麼胭脂正濃、粉正香,到如今兩鬢怎麼又變成斑白如霜?昨天還在黃土坡的墳邊埋下丈夫的白骨,今天夜裏就另找新歡,在紅綃帳底同床共枕。)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曾經是金子、銀子裝滿了箱子,轉眼之間一落千丈,成了沿街乞討的乞丐,誰見了都譏笑說:大富翁變成乞丐了。剛剛還感歎別人年紀輕輕就走了,哪曉得自己回來就一命嗚呼。)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對兒子教導有方,希望他長大了做個君子,但也保不定他日後變得性情剛強。本想女兒嫁給富裕人家,這一生有好日子過,誰料到她淪落在煙花巷裏,賣身作了妓女。)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因為嫌官職太小,努力地往上爬,沒想到最後披枷戴鎖,成了階下囚。以前還可憐自己命苦,寒冬臘月穿著破破爛爛的棉襖,到如今做了高官,卻嫌蟒袍太長,穿了太累贅。)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些妙語有很深的意味在裏面。「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是比喻現象的替換,就是一個現象隱沒了,另一個現象又登場了。上面講細無常時,抉擇到身心世界是許多個他體的?那顯現,前前滅了,後後出現,用文學來表達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樣舊的沒有了,新的又出現,不斷地被換掉,這裏面有什麼實義呢?佛法的道理隨處可以體會,比如電視就在說無常法,觀察電視,一個畫面滅了,又出新的畫面;一個節目結束,又演新的節目,亂哄哄的,前面哭,後面笑;前面生,後面死;前面團圓,後面分手……在在都在顯示什麼叫做人生無常。
再看「反認他鄉是故鄉」,什麼是他鄉?什麼是故鄉?他鄉是指客塵有為法。故鄉就是本有的自性。大家怎麼「反認他鄉是故鄉」呢?這個他鄉就是這個身體、這個分別心、這個器世界,地水火風和合的身體忽生忽滅,旋聚旋散,屬於無常法,你卻認為是自己的身,這是一;攀緣六塵的妄分別,忽起忽滅,也是無常法,你卻認為是自己的心,這是二;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由業惑變現,?那生滅,你卻認為是自己的安身之處,這是三。你認為這些就是你本有的故鄉,是生命唯一的、最真實的內容,這就是顛倒。這些如浮雲般忽生忽滅的法,怎麼會是生命的本有呢?它僅瞥然一現,過後就消失了,能說是常住是自性嗎?不認識身心世界只是忽生忽滅的虛妄假相,反而認為它是常住的,貪執它、想永遠擁有它,認為它就是實實在在的,這叫「反認他鄉是故鄉」。他鄉就是客塵法,像旅客暫時在旅店裏過夜,一清早就走了,表示「不住」。或者「他鄉」的意思是,不是自己本來有的,就像虛空中的空花,把本來沒有的看成實有,這叫「反認他鄉是故鄉」。
上面我們抉擇了身心世界都是忽生那滅的法,第二那就滅了,當然都是客塵的假相。不認得這一點,勞心費力地執取,都是被假相所騙,冤冤枉枉起煩惱受苦。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為他作嫁」是個成語,唐詩說:「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意思是古代貧女為了謀生替人縫製出嫁的 嫁衣,自己年年辛苦製作的衣服沒有一件能自己穿上。就像這樣,凡夫人為了求得客塵法而忙碌,辛苦一生,費盡心思,最終自己什麼也得不到,這不荒唐嗎!
我們已經抉擇了細無常,知道不論器界、根身、心和心所,都只是一?那就滅盡的假像。人生的富貴、功名、家庭、環境只是這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所以無論我們怎樣努力,最終也得不到任何東西。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正當你起心動念去捕捉它時,它早已沒有了,怎麼能抓到它呢?
從粗相續的角度來說,富貴、功名,如果能不斷顯現同類的假相,也算是長久的維持,但連這也做不到,誰也沒見過果上能一直顯現同類的假相。最終連心識顯現 同類的假相都得不到,徹徹底底地煙消雲散。總而言之,這是荒唐的事,日日夜夜辛苦操勞,最終什麼也得不到,我們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再看故事最後的情節:)
那個跛腳道人聽了,兩手拍掌笑著說:「解得切!解得切!」
甄士隱說了聲:「走罷!」說完就把道人肩上的包搶來,背在自己身上,竟然不回家,和瘋道人一同飄飄而去了。
甄士隱原先迷在紅塵裏,貪著安逸、清閒的生活。雖然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天過去了,但他總是不醒悟,他一點沒覺察到眼前的生活只是?那幻化的光影。心是微妙的,心一時看不清真相,就一時落在錯覺中執著假相;心一貪著假相,在假相破滅時,就免不了憂悲苦惱。
現在經跛腳道人一指點,他頓時大變活人。現在他看透了有為法只是個泡泡,恍然明白了「他鄉並不是故鄉」,有什麼必要在這裏苦苦希求執著呢?那滅的幻像中,本來沒什麼真東西。
這一下看到只是個空花泡影,心裏頓時就放開了。他不想套在客塵法裏面,生生世世妄想執著下去,所以就很乾脆地說「走吧!」把跛腳道人的包裹搶過來,背在自己身上。這一句有它表示的意義。「跛腳」表示什麼?跛腳是兩隻腳一高一低,人是同一個人,腳是一只在地上、一只在空中,我想這是比喻「即世間而離世間」, 表示「處世間而不染、在俗恒真」的境界,即身處在這個現象界裏面,心無絲毫染著。「把跛腳道人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表示承當,就是把出世間的道業完全擔當起 來,包表示大乘的道業。這一句就是說看破客塵如空花之後,自然發心求證真實的解脫,發心求證自己的本性。
「不回家」就是不再走老路了,意思是不再回到過去那種苦自己的方式當中。過去是什麼方式呢?就是認假為真,緣著幻生幻滅的有為法,貪戀、耽著、希求,最終落得一無所有。現在不入惑、業、苦的圈套,不落在輪回流轉的緣起裏面,就是不回家。
從究竟來說,這個「不回家」並不是要躲到一個虛無的世界裏去。身心世界本是忽生即滅的假像,像空花一樣,對這樣的空花,貪求它、執取它固然是妄想,害怕它、躲避它也同樣是妄想。
當然這不是說初學者不必要遠離紅塵,因為初學者習氣深重,道力不足,一遇見境就會動心,陷在裏面。但也要知道,塵境本是空花,它並沒有障礙你,避開它,也是一種執著。所以聖者諦洛巴說:「顯現法沒有障礙你,只是執著障礙你。」唐朝龐居士的詩也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再看「飄飄而去」,這要聯繫前後才看得懂,前面拄著拐杖出來,後面是飄飄而去,這是講心上的變化。拄著拐杖,不拄就跌倒,可見壓力很重。壓力是什麼?就是執著。對家庭、對子女、對地位、對財富,心裏執著得很深,這些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身上,就是因為看不透。「飄飄」是什麼?就是看到有為法是空花,一下子放下了,不再對過去法苦苦留戀,不再對未來法妄想追求,不再對現在法抱怨,這樣心中沒了壓力,就飄飄而去了。「而去」指趣向解脫。
這個故事生動地解說了通達無常的利益,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是怎樣得到改變的。人生從哪點開始走向解脫呢?就是從看破世間開始。看破世間從哪開始呢?就是從了達?那無常開始。
甄士隱的故事是一個樣板,它顯示了一個人一生的興衰際遇和趣向解脫的過程和方法。甄士隱的心態前後變化很大,告訴我們,通達無常會有離貪的作用、希求解脫的作用。
他的一生可以分成樂、苦、悟三個階段,前面沒有入道時,不論在樂裏還是在苦裏,總是迷。後面悟了,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內心就從對現象的貪著中擺脫出來,不再受影響。
他的一生從前半生到後半生顯示的就是無常四邊,所謂崇高必墮落、積聚皆消散、會合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當初,他是當地的望族,有身份有地位,家庭幸福、 生活美滿。轉眼間,天崩地裂,他的人生境遇突然大變,女兒失蹤,僕人跑了,妻子傷心得病,家庭變得殘缺不全。這是「會和終別離」,往日的團圓再也看不到了。
緊接著,一場大火把他的家產燒得一乾二淨,然後他到田莊去安身,又遇上天災人禍、土匪出沒、連年旱澇不收,置辦的田產也變賣虧損,他從富裕變得貧窮,這是「積聚皆消散」。
再後來他投奔岳父,過去他身份高,現在寄人籬下,他一個讀書人不會幹農活,被岳父瞧不起,比一般人還卑賤,這是在說「崇高必墮落」。
心裏悔恨、氣惱、憂愁,很快露出下一世的光景,也就是這一生快走到盡頭了,這是講「有命鹹歸死」。
所以,他這一生就是展示無常活生生的樣板,把人生的真相托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人生。
甄士隱是現實世間無數人的命運的樣板,在他身上出現了無常四邊的現象,現實世界無數人何嘗不是有這四邊呢?只要沒有修解脫道,誰也逃不出甄士隱所演示的人生模式。
大家自己反省或者觀察周圍熟悉人的人生經歷,或者讀國內外新聞人物的傳記,就可以找到無數大同小異的甄士隱式的人生命運。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不能只是就甄士隱而剖析甄士隱,而是要把甄士隱這樣一個模板結合到自己和無數有情的身上來觀察,觀察到自他有情是如何在三有中流轉 的。對此深深思維,真正認識到無常四邊,認識到沒實義,真切地從內心深處生起出離心。認識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甄士隱,自己的命運不會逃出甄士隱的模式,不 會超出那種結局。看透這一切是無常、虛幻的,看透沿這種走法走下去,只是枉受痛苦而已,便會毅然決然地放下世間的一切。
所以不要只作一個局外人看熱鬧,要想到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出現了甄的情況,是不是必然出現無常,必然落得甄的結局,無論現在的狀態如何圓滿,最終一定落在這條流轉的鏈子上。我們能借甄士隱看透自己的命運,早早明白,就能早早像他那樣看破、放下,趣入解脫道。
把甄士隱研究清楚了,就知道該怎麼走、該怎麼修了。這個走法是這樣的,首先,以甄士隱作為樣板,觀察人生,看到四邊的現象,也就見到粗無常;其次,由粗無常就說明是細無常,由此發現苦樂等的兩端都是虛假的客塵法;既然是虛假的客塵,就不應貪著、不應希求,由此自然生起希求解脫的功德和進入對實相的修證。
細緻生動地描寫甄士隱一生的前後有什麼必要呢?這是為了讓我們看得很清楚、一目了然的認知。不細緻觀察、不真切體察這個世間,而只是空泛地說無常、說要出離,就無法和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身處的這個輪回緊密地結合,也就無法對輪回世間生起真切的體認。這樣不切身,容易托空,不能把自己身處的世間真正看透、看 破、放下。
修行不是修外在、不是修別的,是修自己,是體察自己有血、有肉的生活,所以要觀察自己的命運,切實地分析自己生生世世的葫蘆裏,到底在賣什麼藥,到底在唱哪場戲,到底背後的規則是什麼,一一落到切身上來。這樣看來,是非觀察自己不可的,是非觀察現實人生不可的,所以參照甄士隱認認真真地做觀察,就會和他一樣出現心態上的轉變。
他作一首歌是表明自己真正瞭解了,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實義的。「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功名過去了,時過境遷,當年顯現的功名不是真的。「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財富過後沒有了,當年的財富也不是真實的財富,只是一?那的顯現。「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壽命過後也沒有了,去後成空,說明生死也是虛假的。諸如此類,家庭、財富、感情、地位,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緣聚就顯現,緣散就消失,所以執取不到任何實義。
他這樣唱,能看出他的心已經脫開了,看到了這一切都只是生生滅滅的幻像,沒什麼可貪的地方,他的心一下就放下了。以前他內在的貪執沒有放下過,那時候他不懂無常,不知道這些只是客塵,總覺得世間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得到時心裏也很陶醉,其實這是貪執的狀態。這樣就免不了在幻像破滅時內心悲傷、苦惱。總 之,種種煩惱都是由貪執?那客塵而引發的。後來,他認識到這只是客塵幻化之後,心就打開了。同樣的事,觀念不同,心態就大不一樣。這時再看人世間的興衰成 敗、悲歡離合,宛如舞臺上的戲劇,所以說「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見到世間萬象生生滅滅,這些生滅的並不是本有的,並不是常住的,實際上,只是自己 這顆心迷失在幻化的光影裏,認為它是真的、是本有的,把這些虛幻的泡影視為真實義,然後苦苦地追求、貪執,最終也只落得兩手空空,所以說「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我們不但是這一生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是從無始以來的無量生當中,都一直為他人作嫁衣裳,這真是一場無比漫長的無意義追逐,一生又一生都累死在輪回裏,結果什麼也沒得到。能觀察到這一點,就會斷然放下這種虛妄的追求、沒有必要的貪著,義無反顧地尋求真實的解脫。
附註:本篇文章轉自:學佛網,相片引用自:熊太部落格,感恩大愛 分享,謝謝
好了歌 作詞:曹雪芹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 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 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 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 孝順兒孫誰見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 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 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 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 孝順兒孫誰見了
清朝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作了一首勸世歌,叫《忘不了》,其實是叫人「忘了」,歌意是,如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乃神仙生活。人們知道功名利祿到最後還是空的。但總是依然貪戀痴求世俗的一切,忘不了那一切,卻忘了神仙生活。
在此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很容易迷失他的自性。為了名利貪贓枉法,終至傾家蕩產,身敗名裂。為了子女有更好的生活,拚命地賺錢,身體累得一身都是病,到老了被送進安養院。許多活生生的例子,都是放不下造成的。
一位創業者,為了想擁有一棟別墅,假日可攜眷度假,好好放鬆。年輕時拚命賺錢,前幾年花了一千萬把別墅蓋好了,因別墅蓋在鄉下需要請人管理,一個月自己才住三兩天,花了這麼多錢蓋的,自己享受少,且讓管理員享受得多,還要給他薪水,大呼划不來!這就是放不下的結果。
南非開國元勛羅德斯臨死前,嘆口氣說:「我在非洲發現了無限的財富:鑽石、黃金、礦源、土地,現在臨死也不能帶走。我心靈很空虛,我其實是一無所有。」
亞歷山大大帝臨終時,吩咐他的首相說:「當我死後,你把我的身體帶到墓園時,讓我的手伸出靈柩外。」首相問:「這不合傳統!為什麼你要這麼做?」
亞歷山大大帝說:「我想讓人們看到,我空手而來,而我空手而走,我整個一生都浪費掉了,讓我的手伸出靈柩外,好讓每個人都能看見──甚至亞歷山大大帝也是空手而走的。」
人是很容易遺忘的生命,但是對名利就是忘不了。忘不了就是放心不下,其實我們都只是人間的過客,空手來,又空手來回去。
有一首詩寫得好:「蒼田青山無限好,前人耕耘後人收;寄語後人且莫喜,更有後人樂逍遙!」
就是我們住的地方,不知經過了多少地主,他們也和我們一樣,以為那土地是他的,現在他早已不存在了,但土地仍在那裡。秦始皇、凱撒大帝都擁有萬里江山,但人是帶不走的,還是易手他人。
人為什麼會痛苦?放不下名位、金錢、感情、孩子、丈夫……這樣對關係的執著,對肉體和外物的我執,即是整個痛苦的根源。所以常常有人說,我放不下工作、我放不下孩子、我放不下……
你真的放不下他們嗎?你放不下的其實是自己,放不下的是你對「他們」執著,若能無我,當下你就能放下。
我們來世間,不過是個過客,小住數十載就要回到老家。一切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我們可以如神仙般的逍遙自在享受一切,享受自己現有的一切。不要想佔有,你就能放下一切,就能忘了那一切。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讓他幾分有何妨,春天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縱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作主張,諂曲貪瞋真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身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鬥勝敗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彌勒菩薩的偈頌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憑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南柯一夢
南來北往走西東
看得浮生總是空
朝走西來暮跑東
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
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深聽盡三更鼓
翻身不覺五更鐘
從頭仔細思量看
方曉南柯一夢中
愛河千呎浪,苦海萬重波,要免輪迴苦,趕緊念彌陀。
古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修?
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