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蓋世的功德,都抵不過這一個字!
文/聖玄法師
有一次外出歸來,我無意間說起在外的見聞,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敬,師父立馬板起了面孔,嚴肅地跟我說:「你要當心,這就是失德的開始!如果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以後就慢慢開始褒貶諸方……」
我聽了以後,著實被嚇到了,原來言語之間的不恭敬,也有諸多的煩惱流露。
心裡「咯噔」一下,如果自己走上那條經典的「故步自封——孤芳自賞——顧影自憐」三部曲,十年後變成一個喜歡愛好「指點江山」、自贊毀他、滿嘴跑火車的「油膩大叔」,肯定比現在看起來還可怕!

雖然以前和人相處,看到別人的種種言行,覺得咱們年輕人心中總會有些傲氣,如同喝醉酒一樣,憤世嫉俗、自命清高,正如以前聽一位老師講,一見到年輕人自信心爆棚,就會在心裡說,「孩子還沒吃過虧呢!」但是很少認真地觀察自己的內心,也沒有認真反省自己的身、口、意,總以為自己沒有這樣的傲慢心。可是仔細想一下,「自以為沒有傲慢心」,不正是一種傲慢心的表現嗎?
唐代有一位悟達國師,智慧通達,十四歲即可升座講經,來聽經者萬餘人,後被敕封為國師。他在安國寺講經說法之時,唐懿宗親臨法席,大為膺服,就供養了一個沉香寶座。
而當悟達國師登上寶座之時,心中忽然生起一絲驕矜之心,正在這個時候,他的膝蓋上突然就長了一個「人面瘡」,神奇的是這個人面瘡不僅眉目口齒俱全,更能說話飲食,和人無異,將悟達國師折磨得寢食難安。


多方求醫無果,悟達國師想起來了他曾經在長安遇到過一位患有賴病的僧人,那時候人們都厭惡他,只有自己對他悉心照料,那位僧人離開時曾說過,以後有難,可去西蜀彭州茶隴山兩棵松樹之間找他。悟達國師知道這位神僧定非凡人,便啟程往西蜀而去,確實尋得故人,在煙霧繚繞的山間,有一座巍峨莊嚴的佛寺。那位僧人留他住下,並告訴他,你去明日以此間的山泉清洗瘡口,即可痊癒。
到了第二天,悟達國師正想要掬水清洗之時,人面瘡忽然就說話了:「國師不要洗!」這時悟達國師聽見他說:「您讀過西漢的史書嗎?可知道袁盎殺晁錯的這段歷史嗎?國師您就是袁盎轉世,我就是晁錯的冤魂啊!您將我在東市腰斬,我一直積怨在心,想要報仇雪恨,哪知道您居然十世出家為僧,戒律精嚴,我從沒有找到機會下手。直到最近,您收到如此奢侈的供養,心中生起了名利之心,我才能夠乘虛而入,加害成功!」

悟達國師聽了,又驚又奇,嚇得魂不附體,卻懊悔不已。哪曉得那人面瘡又說話了:「幸好我們遇到了迦諾迦尊者慈悲指點,以三昧法水來洗凈我這臭穢之軀,解開我等多世的怨結,而今我也不再受此冤業了,臨別之時,特與您將這一段因緣相告!」悟達國師此時已經驚出一身冷汗,見人面瘡說完了這段因緣,連忙掬水洗凈,膝蓋間痛徹骨髓,昏厥過去。
待他醒過來,瘡口竟然不見,他回去尋找,兩株松樹還在,可是寺院與僧人都不見了。他驚嘆於這一番奇遇,便在此處結庵修行,並作《三昧水懺》三卷傳世。
在生活中,我們都不免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也難免生出一種嬌恣之心與優越感。
但是世事無常,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被別人超過呢?更何況,當我們生起了「我比別人好」或是「看不起別人」的時候,對別人的稱讚和名利的供養視作自己應得的,就該提醒自己「剛上小土坡就一覽眾山小」,落入了煩惱的陷阱,未來的苦果更會等待著我們,並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資本。正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禪門中流傳著一個故事。
高峰原妙禪師在天目山閉關修行之時,為了激勵自己精進修行,便在一座形狀酷似倒掛蓮花的山峰上打坐修行,因為山峰陡峭而光滑,一不小心就會跌落懸崖,他就以此決心來抵禦睡眠的侵擾。果然,一天他在打坐之時,打了個盹兒,一個踉蹌就從萬丈高峰上跌下,高峰原妙禪師正在半空中,才反應過來,忽然感覺到一雙溫暖的大手將自己捧起來,穩穩地安放在山峰頂。感激之餘,高峰禪師詢問護法神的名號,對方自稱是韋陀天。
高峰禪師聽了,自感有護法神的庇護,便追問道:「普天之下,像我這樣精進修行的人有多少?」韋陀天見他竟然生起了一種優越感,便淡淡地說:「像您這樣苦行的人多如牛毛,但是他們不像您這樣心生驕慢,我未來八萬劫中,都無暇顧及您了!」
高峰禪師聽了,慚愧不已,原來自己一念驕慢,便惹得護法神不喜。但他想到道業未成,即使沒有護法神的護持,也要堅持精進修行。過了不久,他又從山峰山掉落,他心知此次必死無疑,沒想到又有護法神將他托起,安置在山頂。這回又是誰吶?還是韋陀天。高峰禪師驚喜之餘,卻問道:「您不是八萬劫中不再護持我嗎,今日怎麼又來相救?」
韋陀護法告訴他,「因為禪師您一念懺悔心,已超越八萬劫的修行,如今我特地趕來護持!」
「我慢」是根本煩惱的一種,不論一個人有沒有功德,有沒有長處,總是不喜歡被人輕視,長脾氣總是比長本事要來得快,總能找到自己「了不得」的地方,這樣的貪染之煩惱,讓自己面對有德之人與有德之法,心中不能謙遜地接受,所謂「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心中有了優越之感、嬌恣之心,便不會有學習的心態,如同高山之頂,難以積蓄功德之水。更可怕的是,有了傲慢的心,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就已然為自己設置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我們常常以漏器、垢器和覆器來比喻聽法的三種過失:漏器就是對佛法不殷重,左耳進右耳出,留不住任何的法義;垢器就是心中抱有成見,以自己的想法為勝,難以吸收清凈的法義來調伏內心;而覆器則是對佛法滿不在乎,如同倒扣的盆子,「左眼一閉,表示同意,右眼一閉,表示滿意,兩眼一閉,愛咋咋地。」

這三種「器」都留不住佛法的甘露,更不能對治自己的煩惱。不得不說,這三種器都與傲慢心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心中充滿了所謂「真理」的人,是真正的剛強難化,更有可能「半瓶子晃蕩」地處處給人「弘法」。且如高峰禪師一念慚愧,便成真精進,我等亦當常常自勵,以謙遜的心態面對大眾,求索真理,則處處好逢善知識。
這正應了弘一大師《格言聯璧》中那句話:「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南懷瑾先生談緣——有緣夫妻 債務兒女

南懷瑾先生是個人非常景仰的人物,他的文章總是讓我一看再看。

   緣社的同仁都是信佛的,信佛的取緣社這個名字,這就取得非常好。我們學佛的人都曉得人生不外一個緣字,這個緣字就學佛的意義來說非常的大。在座諸位看來同我一樣,多半在中年以上,也可以說步入了老年的階段。因此我們就由人生的緣開始,稍微縮小一點,談談男女夫婦的因緣,透過這個觀念來瞭解佛法的問題。中國人有句俗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還不透徹,一針見血的講法,應該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難念的經都是從因緣來。佛學講因緣,有三項內涵、四種關係。三項內含即是善緣、惡緣、無記緣。所謂無記緣,就是不善不惡的緣。譬如我們做人幾十年,有許多接觸過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一次,過去了也就忘了。蘇東坡有句詩說: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事情都等於一個夢,夢醒便忘,這種緣屬於無記緣。

   至於佛說緣的四種關係: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研究起來很麻煩。總而言之,這種緣也是歸納性的說法,說明我們這個生命不只這一生,有前生;不 只是這一世的前生,還有很多很多的前生;而今生同樣有很多很多來生,數不完。這是從三世因果及六道輪回來講因緣的四種關係,要深究不容易。

   現在我們把因緣的範圍縮小,談談大家本身最親切的經驗,也就是男女間、夫婦間的問題,從此來體會很難解說清楚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我也常常提到杭州城 隍山城隍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小時候讀書看了很有趣,記了下來。後來從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看自己,看別人,深深瞭解這副對子,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 生哲學。

  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緣,有的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

  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才有父母兒女。

  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結為夫婦,然後生兒女,美其名曰天倫之樂,其實從人生深一層的體會來看,沒有樂,只有苦,不過人都是喜歡苦中作樂罷了。城隍廟的這副對子,將整個人生因緣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內了。

  我在大學任教哲學課程時,看到現在的青年同學男的女的都蠻調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學要我講愛情哲學。

  愛情究竟是什麼東西?這種問題使我很難答復,有時被逼緊了,就老實告訴她們愛情的哲學基本就是自私,人類的我執。

   不管描寫愛情怎樣好,愛情基本是我愛你!愛與不愛,都由我出發,不論是男是女,我愛你,是我在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一切都是為了我,全從自私觀念出 發。因此,愛情在文學境界是幅畫,這幅畫是理想的,很美;實際上不美,世界上許多愛情小說、愛情故事,使我們看了掉眼淚,非常吸引人,非常動感情;但是看 遍所有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幾乎沒有一個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了,這個故事便失去了文學趣味。等於以前我們古老的戲劇,像從前各種地方戲、京戲、臺灣的歌仔 戲,唱的都是私訂終生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一點意思也沒有。至於落難公子中了狀元,兩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輩子,那就很難說了。

  我們學佛的人看人生,從因緣的方面來看,比一般人要來得深刻。以佛學的觀點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緣、善緣,不管有沒有結為夫婦組織家庭,大都不超過五年十年的。

   例如有些小說,像紅樓夢、西廂記,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覺得男女間感情的你儂我儂,非常可愛,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學分析,一分析 他們所謂的濃情蜜意時間的持續也不過幾年的美景而已。因為它是短暫的、片段的,所以就覺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維持這種詩情畫意般的感情幾十年,甚至 永遠,這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佛經上稱我們這個世界為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的中譯就是堪忍。這個世界缺點很多,沒有一個人生是圓滿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還是要能忍,還是要接受。

   由娑婆世界的道理,我們再把範圍縮小來講,談談杭州西湖的故事。在杭州西湖邊有很多歷史人物的墳墓,值得留念與憑弔,有高僧、名士,也有詩人、名妓,其 中在滿植梅花的小孤山上,有西冷橋,橋邊有兩座墳墓,一座是歷史名妓叫蘇曉曉的,另一座是清末民初的名和尚蘇曼殊的。有人寫過一首詩,其中的名句:西冷橋畔兩蘇墳,就是描寫這一妓一僧。當然墳墓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中國歷史的文學中,西冷橋畔兩蘇墳,感人至深,因為這句詩利用對比手法,以一妓一僧各自的 生命遭遇互襯,將人生悲歡離合的各種無奈表露無遺,令人感慨難忘。

  另外,清朝女詩人馮小青的墳墓也在杭州小孤山上,她是個才女,人也長得很漂亮,年紀輕輕就遇人不淑,結了婚才知所嫁非人,先生早已有了太太,因此痛苦一輩子,抑鬱而死。馮小青這一生遭遇差不多是代表了大部分人類社會或舊時代的女性,為了家庭,痛苦犧牲的寫照。

  馮小青的學問很好,文學修養也高,也有專集留下來,我年輕時最欣賞她的一首名詩,今天提供給緣社的諸位大菩薩,同時回向給全世界所有的女性。馮小青的人生遭遇很痛苦,因此天天拜佛,拜觀音菩薩白衣大士。

  她在白衣大士前發了願,寫下這首詩:『稽首慈雲大士前,不升淨土不升天,願為一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


  由於親身受苦,也看到人間夫婦很少有真正快樂的,因此,她不求死後升天,或往生淨土,而願化作菩薩淨瓶中的一滴甘露水,灑向人間,希望將來世界上的夫婦,永遠幸福快樂美滿和諧。

  以馮小青這樣一個悲慘的遭遇,她的因緣是痛苦的,可是她學佛以後,天天拜佛所發的願,不像我們求發財,求保闔家平安,她感于人間夫妻有許多不如意而願變成觀音菩薩淨瓶中的楊枝水,加被世上每一對夫婦平安、幸福。

   我常常跟一般年輕的女同學講,我們學佛人不要認為這只是一首愛情詩,其實這首詩應該當成佛經看,在詩中痛苦感情的背後沒有埋怨,也沒有恨,她瞭解人生就 是還債,很痛快地去償還,而且不只自己還債,還願意為世界上所有人還債,所以能寫出願為一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這麼動人的詩句,不為自己的痛苦所困, 而是把自己的痛苦體會了,想到世界上其他女性的痛苦,以她學佛的大願力,希望自己將來使人間每一個家庭美滿和快樂,這就是從心理上,如何將惡緣轉成善緣的 具體實例。

  從這位女性的故事,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學佛的人該如何對待和處理所遭遇的惡緣,使自己得到平安。因此,我對一般學佛的朋友講,你們不要吹牛,什麼成佛成道,一個學佛人,活著身心健康快樂,少病少惱。死時不麻煩自己,不拖累別人就算很好了。馮小青這種大願力,就如同她詩中最後一句一樣:灑到人間並蒂蓮,多麼慈悲。

  

   接著再講另一位女性文學家的故事。中國文化有句古話造物忌才, 是從佛經中演繹出來的。造物代表天地,就是說人生的命運不圓滿,上天對人才是妒忌的,不願意他圓滿。我們中國人喜歡算命,提到算命,我偶爾也教同學們學 學,但不贊成他們真的去算,因為這是靠不住的。算命有它深奧的哲學道理,這裏我們暫時不談。至於它所推演的內容,統括而言,不過是妻財子祿四樣東西。對女 性講就是夫財子祿。這輩子家庭丈夫好不好?有沒有錢?將來成家兒女如何?生活有無問題?前途功名怎樣?然而就算命的原則來說:這一切,只用一個字就可以簡單概括了。字代表錢財、文才,乃至人長得漂不漂亮的人才,都包含在內。

  有人算命回來問我,老師啊!算命的說我有財,結果我沒有什麼錢。我說你怎麼沒錢?你今年結婚討太太,太太就是財產,大財產進門啦!結婚就要花錢嘛,是有錢你花掉了。所以算命拿講一個人命中有財,可是人長得漂亮,已把財占去;或者讀書人學問好,抵消了財就窮了。要是又聰明又漂亮又有錢,天底下的好事給你一個人占盡了,人家占什麼啊?這個世界公平得很,占了這樣就缺少那樣,因此我們可以瞭解緣的道理,不一定圓滿。

  由我 們再來談談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在座大概很多人打麻將吧?打麻將的祖師爺就是這位才女。為何她發明打麻將呢?同我們今天在座的外省朋友一樣,宋朝也幾 經動亂,北方金人南侵,她隨著大家逃難到浙江金華。國家的事,家庭的事,使她很痛苦。先生雖不壞,到底學問能力沒有她強,因此感覺生活不美滿,此國仇家怨相逼的結果,便時常邀幾位女好友到閨房玩玩,而發明了打麻(馬)將。因為北方軍隊都是騎馬打過來的,所以要把那些馬上的兵將打下來,就叫打馬將。

   這是她所發明排遣內心苦悶的方法,一個人要想辦法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消化掉,如果一直壓在心頭,就是對人生緣處理得不好,那是很笨的。李清照女士善於處 理,但是她的心境還是很痛苦的,我們一讀她的著作便知。她作的詞非常有名,其中一厥詞,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連在一塊,很淒美,這些充 滿傷感意味的詩句,我們年輕時都喜歡讀。

  到了中年,尤其老年,便不忍也不願意讀它了,尤其李清照的名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著窗兒滴到明,正是她為國為家的痛苦寫照。這種境界我想在座的外省朋友都同樣經驗過的,想到前塵往事,通宵不寐,眼淚把枕頭都哭濕了,同時窗外的雨水,也落了整夜,似乎與自己共灑同情之淚。李清照的詞都很悲觀,然而她也有了不起的一面,並非整天對雨流淚

  感於現在社會的處境、常使我喜歡提到他的另一首描寫項羽的詩。楚霸王是歷史上的英雄,此詩可代表今天大家的心情: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晚年,他的胸襟氣魄,依然如此,是個大英雄。以學佛來說,具有大勇猛金剛菩薩的氣概。

  在臺灣,諸位今天能在此討論佛法因緣的問題,是有福氣的。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學佛的人,當看到太熱鬧的場面便興起莫名的悲哀情懷,看到社會太安定,就聯想到後面享福過度的壞處。今天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的層面,看來很安定很繁榮,但是每個人心理都很痛苦。

  我有許多各方面的朋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都有,因為我不太界別任何宗教,所以宗教反正都是勸人為善,都有它的好處,至於形而上的道理誰高誰低,那是另一主題,暫且不談。

  我看看許多朋友,到了晚年,夫妻兩人很可憐,同美國老年人一樣。兒女長大了,出國的出國,成家的成家,搬到外面成立小家庭,最後兩老在家,什麼人作伴侶?電視機。兩個人待在家中,正應了兩句古詩: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因為我看看你也不像十幾歲時那般漂亮,你看看我頭髮都白了,沒得看了。兩對眼睛只好看電視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早已不是當年一起買電影票看電影那種愛情了。

  將來中國社會這種情況恐怕愈來愈嚴重,所以年紀大或中年十歲以上,就要有個安排。莊子有句話:哀樂不能入,談到人生的經驗,到了中年,哀樂就不大分了, 悲哀與快樂都差不多木然了。 因此過了中年到老年,奉勸大家最好是學佛,當然諸位都是學佛的。

   返老還童的外婆禪剛才送大家一本外婆禪,不是向大家推銷書,而是外婆禪的作者是個學佛很好的榜樣。作者名字是筆名,真名不願意發表。這位老太太七十幾 歲,現在人在美國,是世家小姐出身,算得上是個半新半舊的現代才女,先生也了不起,是老牌的法國留學生,夫婦兩人一生碰到幾個時代——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北洋軍閥內爭、八年對日抗戰,到了臺灣。只有一個女兒,是我的學生,師大東海畢業,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很有才。後來老太太的先生死 了,我說媽媽一個人住在南部怎麼辦呢?就把她接來臺北,住在我家隔壁,也好有個照應,便搬來了。老太太信天主教,曉得我不分宗教,所以大家相處得很好,當她的女兒到哈佛深造時,特別請我多加照顧。

   這位小姐到了哈佛大學,不久就把媽媽接去同住。這位老太太到了美國,我看她一個人跟女兒住,很無聊,就寄了一本我的書,說不管信什麼教,沒事無聊嘛,學學打坐也好,她覺得有道理,就坐起來,我告訴她有問題寫信給我,每天寫日記,半個月郵寄一次。呵!她一路進步,現在不得了啦!七十多歲的人,越來越精神 了。這還其次,為何要出這本書呢?她到了美國,一個讀書的女兒是不太侍候媽,孝順是孝順,嫁了印度人,也是博士,生了個孫女,我們想想,假如我遇到這種情 況怎麼辦?我最佩服她老太太一生遭遇不痛快,心理卻很平安,信上報告說,在國外住外國女婿家,帶小孫女,不當成是家,而是住旅館,女兒女婿是旅館的老闆, 今天在此做客,住到哪一天算哪一天,因此我佩服她處理的方法很好。晚年學學佛,打打坐,帶帶小孫女,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住旅館,就痛快了,這就是一個老人善於安排自己的好例子。

   小時候我家有個廟子,從宋朝幾百年下來的家廟,歷來曾經出過很多高僧,我父親告訴我,其中有位高僧的對子很好:『得一日糧齋,且過一日。有幾天緣分,便住幾天。』就是說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和尚去了廟子空的灑脫境界。人生有如此解脫的心境,那麼對自己一輩子的因緣遭遇便能處理得非常美滿。


夫妻,都是三生的因果,累世的前緣
必是註定的人,才來與你相遇。
  今生相遇相愛,註定是前世的因緣。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成為夫妻,佛學上講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種種願力業力,經過幾生幾世之後,不管時空變換,不論貧富丑俊,還是會發生。或是前世發願,約定來生再結夫妻。或是感恩報恩,甘願侍奉。或是宿債難了,今生償還。因為願力,輪迴中再次相遇,彼此的靈魂認出了對方,常常一見鍾情,覺得似曾相識。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和合,在註定的因緣際遇里,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別無選擇,所有發生的都是該發生的,都是因緣具足。前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今生所有的經歷都是上天的恩賜。
夫妻是緣,兒女是債,
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兩人結為夫婦,是前生姻緣註定的,是了緣來的。善待彼此,千萬不要舊業未了,又添新業。別再抱怨,你要付出更大的愛去愛對方。你要明白,一切有緣眾生都是來了緣的,菩薩的慈悲心,不單單是對其他眾生,更是對離你最近的人,一生都要彼此善待。讓身邊人開心了,親密關係順暢了,你就是在做佛了。
你對我是愛憐,我對你是敬仰。
  夫妻是最深的修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的四攝法,是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也是夫妻相處最好的方式。把你最好的給對方,真心欣賞對方的一言一行,讓對方能接納你的愛。時時醒起,一顆感恩惜緣的心,將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無限歡喜。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陽光,對美,對你愛的人。
夫妻結合,有身心靈三個層次。
  楞嚴經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理想的夫妻是身體相合,心理依靠,靈性成就。由性而情、由情而愛。世界泛濫的,不是愛,是慾望。夫妻之間,有一條能量帶相聯結,兩個人不論相隔多遠,都有一個共同的能量場。愛,怨恨,情緒,家族業力,都在其中傳遞。家庭的運氣,是夫妻能量場的結果。愛和感恩可以解除夫妻間所有的負面能量。愛必須始於愛,唯有愛,能療愈彼此的心。家和萬事興,內心寧靜,夫妻的能量等級就高,身體和事業才會越來越好。能量場越純凈,就越能吸引到更好的東西。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夫妻,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娑婆世界,人生很少是圓滿的。許多家庭最大的問題,不是在試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在爭誰對誰錯,總是以為指責和爭吵能解決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夫妻之間並不是真的生氣,而是因為失望或擔心,是覺得自己沒有被足夠重視,其實就是沒有安全感和缺失愛的緣故。以感恩心還舊債,不要怨天恨地,還沒消融前世的果緣,又把今生的苦因加上去了。人,因緣而聚,因情而暖,因不珍惜而散。想一想,是誰看穿你微笑背後的憂傷,是誰記得你當年最深情的面孔,是誰懂你勞累忙碌背後的堅韌,是誰看明白你憤怒底下的愛意?相遇時,多珍惜;相別時,請善待。
夫妻是最深的修行,家是最好的道場。
  成為夫妻,是要透過你,來解決累世的糾纏。有的人,天生是來與你並肩的;有的人,天生是來與你面對的。有助緣,行雲流水,如同良師益友;有逆緣,諸多煩惱,痛苦不堪,成為你最艱苦的人生功課與挑戰。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慾望過多。夫妻的真諦,愛並給對方空間。放下你的執著,執著不是愛,執著是對失去的恐懼。你要明白對方是獨立的,並不屬於你,只是藉由與你結緣,而來學習親密關係的。紅塵之中,唯有信,唯有愛,可以支持生命前行。你給予的愈多,生命就長得愈好。愛是經由心而發,生命之間的能量流動,愛的唯一目標,就是心靈的成長。世上最美的愛,是生命與生命的契合,是靈魂對靈魂的仰望。用愛在歲月中修行,把全部的愛,放到一個人身上;因一個人的愛,而愛整個的宇宙。
以慈悲入心,用心去愛人,美好而心安。
  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看透了紅塵輪迴,卻依然深愛著這個婆娑世界。每一個生命,總會因另外一個人而豐盈,傾盡一生的悲喜,只是為了遇見這樣一個人。大火不能熄,眾水不能淹,若有來生,為君傾城!

四十歲前的禍福是過去生造的,四十歲後的禍福是此生造的

四十歲前的禍福是過去生造的,四十歲後的禍福是此生造的
摘自淨空法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12集 2001年9月5日 講於 台灣
諸位觀眾:大家好!
  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第二十四面,看最後一行經文: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
  向下經文是釋迦牟尼佛慈悲的開示,經文分成兩段,第一段是“愚人招尤”,第二段是“善惡明訓”,給我們說明善惡的大道理。第一段裡面又分兩個小段,我們看第一段。
  “不達。”對於世出世間,用現在的話來說,人情事理不通達,怨天尤人。這個事情佛說得好、說得很透徹,言語不多。
  “愚人盲盲。”“愚”在佛法裡面有五個意思,註解裡頭有。第一、沉迷五欲,貪著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愚人。第二、是非顛倒。第三、喜惡憎善,搞十惡他歡喜,你提倡十善他不歡喜,愚人。第四、聞道不解。第五、從惡道中出來的,他帶有惡道的習氣。佛經裡面叫愚人,有這些意思在。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點,我們有沒有這些弊病,如果要有,我們自己是愚人。“盲盲”,兩個盲兩個意思,心盲眼也盲,無知到極處!這注子裡頭是:心思昏迷,無正知見,稱為盲盲。不曉得事實真相。
  “不思宿行因緣所之。”沒有想到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是什麼因。過去生中我們確實不知道,這一生當中,以前這些年來,我們能夠想得到嗎?童年、少年、壯年一直到今天,細細想想我們造的是些什麼因?現在所受的果報。古德說:“四十歲之前帶著有過去世的因緣,四十歲之後是你這一生所造作的”;換句話說,四十歲之後,你的吉凶禍福你自己要完全負責任,四十歲之前當然自己要負責任,因為你還帶著過去世的業因習氣。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正因為愚痴盲目,他才敢膽大妄為。
現在這個世界魔太多
  現在這個世界魔太多,我雖然是比較明白的人,環繞在我的周邊都是魔,天天在旁邊照顧我的,你們都覺得不錯,我眼睛看的全是魔,群魔,他們自己不能覺知。如果拿經典去對比一下,他應該會發現,你是不是貪戀五欲六塵、是不是貪戀享受?這一條你有。你是不是是非顛倒?有。這個世間好事看作壞事,壞事看作好事,好人當作壞人,壞人當作好人,正法當作邪法,邪法當作正法,是非顛倒。是不是喜惡憎善?給你說善,點點頭也歡喜,一剎那就忘記了;給你講惡很高興,永遠不會忘記,唸唸都在造十惡業。給你講經說法,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你還是不懂。所以這五條,你只要一對,你不是愚人誰是愚人?你不是魔誰是魔?
  真的在這個世間,弘揚正法不容易!在這個大染缸當中能夠不被污染非常難得了,我們還要勸別人回頭,真是難之又難!怎麼辦?能有一個回頭也不錯,不要希望大家都聽明白了、大家都回頭了,一千人當中、一萬個人當中有一兩個回頭,我們就很滿意,這是可能的、是有的。要想大多數人都聽懂、都明白、都覺悟,不可能!佛來了恐怕也做不到。什麼原因?“愚人盲盲”,業障太重了。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過,一天到晚混日子,你說多可怕!真正修行人每一分鐘的光陰都非常寶貴,“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能叫這一天空過,不可以叫這一年空過,那還得了!這才叫勇猛精進。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天邊,出家三年佛化雲煙
 “宿行因緣。”《講記》裡頭有一段,我唸一唸不必再說了,是講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如佛經中說,這是我們引用一段經文,“佛在祇洹說法”,祇洹精舍說法。“有六十初發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雨。”向佛懺悔。這個經文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個經我們曾經講過三遍,都留著有錄音帶。“各問宿世業緣”,自己不曉得,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很慈悲跟他說了。
  “佛言:汝於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道心減滅。”出家的時候不錯,發的心很勇猛,一年不如一年。我們佛門裡頭有個諺語說:“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天邊,出家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這是說明你的道心退轉,退得太快了,三年五載之後目中就沒有佛菩薩,經上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時有信心檀越。供養二法師。極其欽敬。”這是說有兩個在家居士、有信心的居士,供養兩位法師,對法師非常恭敬,你看了怎樣?生嫉妒心。
  “汝於是時。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說法師過。”在信徒裡面說法師過失、譭謗法師,讓這些信徒對法師信心退失。
  “令彼漸生輕慢。斷其善根。”你把這些信徒善根斷掉了。
  “以是因緣。墮於四種地獄中。若千萬歲。”墮落地獄這麼長的時間。“後得為人”,地獄出來之後你生在人道。
  “五百世中。生盲無目。”在人道里頭投胎做五百世的人,生下來眼睛就瞎了,生盲,過去造的罪業。
  “愚痴無知。常為人所鄙賤。”沒有人看得起你。“汝等將來命終之後。於五百歲。正法滅時。尚生惡國惡人之處。為下賤人。被他誹謗。迷失本心。”你想想看,這個果報多淒慘!“過是五百歲。滅盡一切業障。得生阿彌陀佛國。”你才能遇到淨土宗,你才能唸佛往生把你的業障消盡。由此可知,我們造業很容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所講的比這個還要嚴重,都是我們平常非常容易在造作,我們看到這個情形,可憐!
外面魔的世界太大了,沒有大力的護法,我們被逼到這個樣子
  佛菩薩悲憫末法眾生,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為我們整理會集一部《無量壽經》,拯救末法九千年眾生的。夏蓮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我不知道他的身份,但是猜想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
  我有一年,曾憲煒居士,以後他出家叫悟成法師,我聽人家講他還俗了,好像還在邁阿密。他請我到邁阿密去弘法,我們原定的講題是講《地藏經大意》,結果到邁阿密之後,我看講堂裡面坐的聽眾一半是美國人,我看了很歡喜。曾憲煒居士的英語翻譯能力很好,他擔任翻譯,我看那麼多外國人,難得!我題目就換了,不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意》,我講《認識佛教》。現在《認識佛教》小冊子就是從錄音帶上寫下來,在邁阿密講的,外國人很得受用。在我沒有去之前,我們寄了很多結緣的書過去,這裡面就有《無量壽經》黃念祖居士的《註解》,那個時候剛剛印出來,前面有夏老居士的一張照片。這個書寄到之後,我人還沒到,曾居士把這些書給那些外國人看。邁阿密是很奇怪的地方,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我們現在講特異功能、有神通的。曾憲煒居士很喜歡神通,所以跟他們往來很密切,就把夏老居士的相片拿給這些有神通的人看,他們看了之後非常驚訝,他說這個人身上全體透明的。我們一般人有通靈的人來看我們,我們身體漆黑的,裡面亂七八糟,污染太多了。他說這個人是透明的,而且說這個人是再來人,但是他現在已經不在世間了。說得完全正確,我到邁阿密的時候,曾居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這些有神通的人看得出來,不是凡人。
  以後我認識了黃念祖老居士,在中國弘揚這個本子只有他一個,在海外也只有我一個,我們兩個人弘揚這個本子,反對的人很多,真的是不容易。這個本子從中國大陸傳到台灣,李炳南老居士得到了,曾經在台中的法華寺講過一遍,他寫了簡單的註解,眉注。我到台中親近他老人家的時候,他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一看就生歡喜心。韓館長五十歲的時候,我就發心講這部經給她祝壽,這好事情!所以她當時印了三千本。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報告,李老師一聽搖頭,他說:“現在機緣不成熟,你不能講這部經。”可是經本印了?“沒有關係,跟大家結緣。”
  所以在台北改講《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個本子就一直放在書架,也就忘掉了。到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時候,我整理舊書又看到這個本子,想起老師當年把這個本子交給我,大概現在緣成熟了。所以我把這個本子帶到美國,美國的同修們看到歡喜,大家發心印一萬本,回向給李老師高增品位,在海外就流通了。許多人看到歡喜,就來找我講這部經。所以第一部開講在美國,在美國講過幾遍,在加拿大講過一遍,以後回到台灣,總共我講這部經講了十遍,最近在新加坡講的是第十一遍。
  佛菩薩再來,肉眼凡夫不知道,在這裡批評會集是錯誤的,“居士哪有資格來會集?”其實會集又不是夏蓮居起頭的,頭一個會集是宋朝王龍舒,你為什麼不反對他?第二個會集的,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你也不反對,你為什麼反對這個本子?其實反對的原因沒有別的,反對我,我提倡哪個本子,那個本子就要反對。
  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如果會集本不能用,一定要用原文,首先我要問問:你們寺廟裡頭經常做的這些懺儀、課誦全是會集的,早晚課誦是會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不能要。你們拜的《梁皇懺》,《梁皇懺》是會集本也不能用,《水陸懺法》也是會集本,全部都不能要。你們以後這些經懺佛事都不要做了,乖乖的唸經,好!統統都是會集本,為什麼單說《無量壽經》會集本不能用?所有會集本都不能用,那就很好,乖乖的去讀原本、讀佛經。沒有道理!
  我們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聽這些歪道理往往就上當,就受他矇蔽,這真是愚人盲盲,矇昧無知,不知道造作這個業因果報多可怕!許多人已經受持《無量壽經》念了不少年,你現在一說,他不敢再念,換別的本子將來不能成就了,你要負因果責任,這個因果責任太可怕了。
所以現在這個世間是魔世,魔太多太多了,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我們不是他的對手。所以逼著我沒有法子,我經不講了,我已經宣佈在香港我不講經,在新加坡也不講經,教學我也不教了,所有一切活動我都不參加了,全部退出,退到攝影棚裡面來做錄像帶,沒法子!為什麼這樣做?外面魔的世界太大了,沒有辦法,不能不退!沒有大力的護法,我們被逼,逼到這個樣子。
  在此地聽說他們安排三場講演,台北一場、台中一場、高雄一場,如果我上台再講演,我違背了我的誓言;不去又得罪人,怎麼辦?我想了一個方法,上台大家都是要看看我,我上台給大家看看就好了,目的就在那裡,多看看!我不講演了,沒話好說,免得別人造謠生事。在台上解答問題,答問,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在台上給你們解答,我不講經,我也沒有講演。你們找我上台,我只有答覆問題,沒有問題就鞠躬下台,我們就散會,這個方法好。儘量避免給別人造罪業的機會,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我勸同學們,好好的去讀《了凡四訓》,我學佛第一部讀的經就是《了凡四訓》,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他送給我的。他那個時候辦了一個“台灣印經會”,印的量不大,種類也不多,有《了凡四訓》,他送給我。我讀了之後非常受感動,我對於這些果報深信不疑。那個時候朱老對我非常愛護,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年,那個時候大概是六十六歲的時候,沒有事我去看他老人家,他講故事給我聽,完全講他自己親身遭遇的因果報應。
  他跟我說他學佛的因緣,真正看到鬼,他才相信。從前他的老岳父跟他講,他不相信,他的岳父是章太炎先生,民國初年中國的國學大師,在文學上很有名望的。章太炎在世曾經做東嶽大帝判官,做了一個多月,他講給他聽,他半信半疑。一直到他自己真的遇到鬼,抗戰期間在重慶,他是學財經,那個時候他擔任西康、四川兩省的稅物局長。抗戰勝利之後,他是浙江人,他做浙江財政廳長。他說在抗戰期間,有一天晚上跟朋友在一塊打麻將,打到深夜大概兩點鐘左右才散場,散場回家,那個時候官雖然大,沒有車要走路,路上雖然有路燈,沒有現在這麼明亮,很遠才有一盞燈,大概燈光是二十燭光,若有若無。他在路上走,回家的路很長,有一個女人走在前面,看得很清楚,距離不遠,他也沒在意;大概走了將近半個小時,他忽然警覺到,天這麼暗、這麼晚,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出來走路?這一想他寒毛直豎,再仔細一看這個女人,有上身沒有下身,嚇死了!他從這裡才相信,真的看到了,而且不是眼花,在一起走了半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這是他學佛的因緣,以後他學佛之後,他說那大概是觀世音菩薩變現的,要沒有這個境界的話,不可能學佛。他的那些故事多得不得了,我偶爾講經的時候也穿插一兩個,非常有趣味,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果報應我們要相信,你要不相信將來墮落三途,你的虧可吃大了,一定要認真學習。
我們學佛得到的樣樣都不順心、不如意,一定是學錯了  
  “精神報應。根本從來。”我們這一生學佛得到的樣樣都不順心、不如意,這個時候就要仔細反省檢點,一定是學錯了。不是在理論上錯了,就是在方法上錯了,再不然就是業障深重,曲解經義。日常在生活當中,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造作的罪業自己不省察不知道,認真反省這才發現。現在一定要靠自己,為什麼?親朋好友看到你做壞事不會勸告你,說老實話也不敢勸告你,勸告你你反過頭來把他看作冤家對頭,“你怎麼竟說我壞話,我哪有你說得這麼壞”,不承認,死不承認!還有誰肯教你?所以現在修行完全要靠自己。從前父母會教導我們、尊長會教導我們、老師會教導我們,好同學、好朋友會勸導我們,現在全沒有了,太可怕了!沒有人提醒你,你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要負因果責任。今天修行成就比從前困難太多太多了,這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要曉得原因,我們受苦受難,把這個苦難的原因找到。
  台灣同胞們最近受的水災、風災,有沒有去找原因?沒有!如果真正去找原因,把這個原因消除掉,災難就可以化解。現在人不相信佛法,你要是相信佛法,佛把這個原因講得很清楚。《楞嚴經》上講的,風災是什麼?風災的業因是愚痴,水災的業因是貪慾,你又愚痴、貪心天天增長,這是真正的業因。火災的業因是瞋恚,地震的業因是不平,心不平、貢高我慢遭受地震。現在人不相信,學佛的人也不相信,這是自然災害,與我們起心動念有什麼關係?他不懂。大乘經上說:“依報隨著正報轉”,《華嚴經》講宇宙人生的起源,世界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一切萬物從哪裡來的?佛在《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這兩句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地果然純淨純善,現前你的生活是什麼世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我們兩個人同在一起,你在六道搞輪迴,我在極樂世界,我在華藏世界,為什麼?心不一樣,變出來的境界不一樣。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
  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
  我教你們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統統都把它放下。我偶爾也看看,我看跟你們看不一樣,絕不受污染。我看是什麼?看因果報應,不相同!我看到果我知道因,我看到因知道果,我不會被它迷惑,我不會被境界所轉。你得學這個本事,從哪裡學起?先不看,修自己的戒定慧,戒定慧有了基礎,你再去看那就不一樣,跟平常看的不一樣。你看這是業因果報,你看的是佛法,你看一切眾生造作所受的果,你就想到佛在經上講的句句都能夠對上來,印證。然後才知道佛在經典字字句句都不是虛構的,都是事實真相。你要找“根本從來”,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小事,個人生活的問題;大事,國家天下安危動亂,都有它“根本從來”,你不知根本從來,你怎麼解決?
  現在美國發動中亞的戰爭,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為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縱然把阿富汗全國的人統統消滅掉,它全國的人馬上到美國去投胎,變成美國人的兒子、孫子,將來再來報仇,你有什麼辦法?太可怕了!冤家債主到你家裡來了。
 我七七年在香港講經,在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道場,演《楞嚴》講兩個月,他那個講堂上頭有一副對聯,我印象很深刻。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寫得好!那些冤家債主跟你深仇大恨才投生到你家,做你兒子、做你孫子,到最後會把你搞得家破人亡,他來報仇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
嘎瑪仁波切:四十歲前為今生活,四十歲後為來世活
人到了四十歲左右,一般是人生積累比較好的時候,往往也是比較迷茫的時候,很多人面臨著這種轉型的困惑。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財富,在別人看來精神財富物質財富他們都具備。如何去轉化這些財富,很多人都有困惑。這些人中,有專家學者,有高級職業經理人。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他們只是聰明能幹,而沒有智慧。因為他們迷茫,實際上還是沒有安全感。對下一步自己所要做的事情,遇到困難挫折時不知道怎麼處理,害怕去面對。以前二三十歲時一身是膽的狀態沒了,雄心霸氣沒了,被社會磨得差不多了,難得有了點成就,怕失去名,怕失去利……
我們應該這樣做:選擇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失敗了,覺得做得快樂就行了。人的一生當中,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事情,在重複當中去改變,改變其實並不是很大。比如有人選擇做慈善。做慈善,無論在精神上、體力上還是財力上,都要付出很多。如果這種付出讓你覺得快樂,儘管花費了錢財,還要搭上自己的身體力行和時間,也不會有怨言。我認識很多做慈善事業的人,最後累得自己渾身是病了,即使到死也很欣慰,很快樂。這是因為他選的生活和事業讓他覺得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是有價值的。
人在二三十歲時的選擇都是在充實自己的知識技能、社會經驗和爭取名利的道路上。而等到四十歲時需要選擇的是,要想想我們接著活的每一天到底有什麼價值——是做個行屍走肉為了一日三頓溫飽呢,還是開著名車兜兜風旅遊這樣晃悠著過日子?或者是把自己所累積的財富拿來和別人分享從中得到滿足呢?
其實,我們應該把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凸現出來,四十歲以後應該讓自己的生命有光亮。我們燃燒自己這根蠟燭,而把別人照亮了,我們要靜靜地享受照亮別人的感覺。當我們感到自己生命價值時,就不會有任何恐懼感。
有個臺灣人,是個大電子公司的老總,賺了很多錢後到西北做慈善事業,後來病了,最後在那裡為自己最喜歡的事業而往生,他很快樂。宗教人士為了傳教而往生的也很多,他們同樣是快樂著離開這個世界的。
人應該選擇一種讓自己生命過得有價值的生活。如果我們活了很久,而對社會卻一點貢獻沒有,一輩子都在消費財富,最後死的時候回想是一場空,沒有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對別人更沒有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這個時候是人真正遺憾的時候。
四十歲的人大部分已經積累了很豐富的人生經驗,如果可以在精神層面對別人多付出一些,那就很有意義了。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講“四十歲以前為今生而活,四十歲以後為來世活”。所謂“為來世活”,並不代表說只是為了死亡以後活,而是讓你在四十歲以後身體機能越來越差的時候,要珍惜生命,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很有意義。
儘量為社會為眾人去奉獻付出,過得坦然,到死的時候回顧所走的路,如果有來世,就沒有恐懼心,就不會因為覺得自己人生過得沒有意義而恐懼了。
四十歲以後選擇一個你認為快樂的方式去過就好了。這個快樂,每人的標準不一樣。有的人覺得賭博很快樂,有人買名車飆車算是很快樂了,這些快樂是短暫的,他的苦永遠會比快樂多。像我的弟子中,就有很多人喜歡買名車,買後沒快樂幾天,為找個地方放,不是租房子,就是專門買房子,又要花掉一大筆錢。如果放在那兒不開,車就會壞,於是要有人開車,但自己沒有時間和體力,只能找人開,又怕人家偷……這一系列的煩惱就來了,所以這些人的快樂是短暫的。
在為別人付出當中所得到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是永遠的快樂。比如一個孩子因為貧窮失學,我們花一點錢就可以讓他繼續上學,這個孩子可能因此會考上大學,也改變了他的一生。每當想到這些時,會覺得自己非常偉大。這種為別人的付出,才能為自己帶來永恆的快樂。
天上掉的餡餅好吃嗎
人生很短暫,我們認識的很多人,十年二十年前享盡榮華富貴,好像全世界所有福報集中到他身上,後來就貧窮潦倒,滿身疾病。這是什麼呢?福報用完了。所以,得到太多,千萬不要太高興了、太得意忘形了。有時候你承受得太多,就像人死前會有一個很精神的時間段叫迴光返照,今生留下的福報一起承受在他身上,他會突然好起來,臉色會很好,精神也會很好,講話也會很有力氣,你覺得他好了,但他很快就會“走”掉了。我們的福報,如果太順了,事業太順了,家庭太美滿了,做什麼事好像不用努力就從天上掉餡餅一樣,真的要小心你的所有福報快用盡了……
以前有一個非常偉大的仁波切,叫忠囊活佛,他有一個弟子是證券公司的老總,每次都說:“您給我修財神法吧,您要什麼我供養給您就行了,您待在我家裡修吧。”仁波切說:“天底下沒有這種做法。擁有財富是你的福報,我可以給你修財神法,你有多少福報你才能得到多少。我警告你不可以急於求成,財富不是我可以給你的。現在你這麼求,你這種貪婪越大,會讓你後面的福報提前成熟先用了……”“我現在成熟就好了,管他以後呢!”仁波切就說:“好,後果你自己負責,你要謹慎。” 慈悲的仁波切於是盡自己的能力滿足他的願望,他也做了很多功德,在印度、尼泊爾等地幫仁波切蓋廟,他還經常把仁波切關在他的別墅裡修財神法。他發願說希望自己快點變成最富有的證券商。後來,果真如其所願,所有人都說他是最厲害的“股神”。後來仁波切年紀大了,在香港涅槃了,然後他從天上掉到地上,因為詐騙進了監獄。這樣的人很多。所以很多時候福報是應對輪回,這一生希望好,所以來世就是明天的延續。
任何時候你都要給自己累積福報,靠個人的發心去做。在順的時候要更謹慎,提醒自己,也許這個福報用完了就沒有了。你可以看看有一批這樣的人,我們很多人前半生很痛苦的,從年輕時代經歷了很多磨難,成長過程中屢屢不順,到了晚年以後幸福不得了,身體健康,家庭美滿,兒女孝順。
那麼還有一批是什麼人呢?他們年紀小的時候就享受榮華富貴,我以前認識的一個人,連馬桶都是用黃金做的,選美小姐比賽都是他組織的,到了晚年得了糖尿病,身旁的人一個一個散了,最後發現,一直以為的純金馬桶只是個鍍金馬桶,根本賣都賣不掉了,家裡的古董也都是贗品。原來是有人騙了他的錢。他有錢的時候亂花,到最後很淒慘,連治療糖尿病打杜冷丁的藥費都沒有。我有一位朋友,三十多歲在國內富豪榜上就有名了,他曾經認為全世界就他是最強的,他是最聰明的、最有能力的——你們幾萬名員工就是靠我吃飯,我對國家每年貢獻稅務是多少,國家應該感恩我,父母沒有我之前沒有那麼好地方住,吃住穿全歸我管,他們都應該感恩我——所有人都要感恩他。一天突然生了怪病,屬於概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的疑難雜症,在病床上躺了一個多月,昏迷了七天,是不可能藥治的。沒想到第七天早上做了個夢——山上有一個小廟,有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帶小和尚下山化緣,小和尚看到山下的村莊太好了,就想留下來,一會兒一回頭,老和尚最後是把他拽到山上,他還是念念不忘山下村莊那些吃喝住——就這樣醒來了。這一下他徹底變了,看到誰都感恩——“是你們給了我這樣的福報。”然後跟我講:“我以為我多有能耐,原來是供奉了一輩子觀音的福報,沒有想到和尚沒有當成,眷念紅塵反而投胎到這裡來。原來我供奉觀音,只是投胎讓我做一個有錢人,前世念念不忘的部分現在都已經成為事實了。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了什麼,少想一下自己沒有什麼,不要總想我沒有什麼而人家有什麼,這很難受。你自己總是有缺的部分,修行也是如此,多想一下人家修了什麼、我沒有修什麼,這個部分可以多想一下,自己缺什麼、人家有什麼,這是可以攀比的,一直是福報。就像大家比銀行裡的存款誰多,房子誰買得多,福報銀行裡面誰存得多,這個可以比,大家比的方式不是妒忌而是讚歎,隨喜別人有這個能力。這個福報不要小看,真正一直累積下來,你想擁有的時候,你祈禱的時候,就有了,自然而然會成熟了;你如果不累積,你想要的時候再祈求,就是臨時抱佛腳,想得到就很難。所以修行的時候多精進一點。


淨空法師:四十歲前的福報是前生修的,四十歲後的是此生造的
斯裡蘭卡做母親的人,還都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在懷孕期間念佛、誦經、拜佛,求胎兒得到佛菩薩的保佑,這也是胎教。我們細心去觀察,她比文王母親還要高明,文王母親沒有得到三寶加持,這就是學佛跟不學佛的不一樣。不學佛的能達到聖賢;學佛的人能達到佛菩薩。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的民風淳樸、厚道、老實,生活水平不高,但是人的生活快樂,快樂就是幸福的人生。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財富, 生活得不快樂,這樣的人很多。那麼他這生的財富,死了以後一文帶不去,來生非常渺茫。一生的福報享盡了,那看他這一生造的業,業報身;這一生所享受的財富,過去生中造的;來生是怎麼個狀況,那是今生造的。古人說得很清楚,四十歲以前的福報,全是過去生的;四十歲以後的,這一生所造的起作用。如果只懂得享福,不知道造福,福報很容易享盡。享盡了怎麼辦?!古今中外這個例子太多了,中年發福,事業輝煌的成就,晚年公司倒閉了、負債了,很多!這就是過去生中修的福報,這一生沒有在這個基礎上,把它發揚光大。他不懂這個道理,他只曉得享福、作威作福,這福報很快享掉了。享掉,這一生沒有修,所以晚年的生活就很艱難,甚至於壽命都折了,五六十歲就走了,很多、很多。五六十歲走的,在我們想,他還有壽命,他這個壽命是虧折了,他本不應該那麼早走。
那麼真正知道積德修福的人,壽命縱然短,會延長。《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明白,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長二十一年,這是修福積德所致的。這些例子全都在眼前,只要我們冷靜、細心觀察,你統統看得到。三世因果不離當下,諸佛菩薩也都在面前。所以供養、恭敬、贊歎,後頭這一句偈子很好,“無有分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