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在中藥處方上,有分成生薑、乾薑與炮薑,而三者是不同藥性的。
炮薑是薑經過極高溫而變黑,主要是專用於腹中有寒而瀉水。
乾薑是把老薑切薑絲或薑片曬乾的薑,其性守中溫胃,與生薑之發散風寒是不同的。
所謂的早上適宜吃薑,是指生薑(只煮湯也算是生薑),生薑發散風寒,正好把夜晚若有受風寒發散掉。
薑並可發動陽氣,一來做事較起勁,二來身體的氣也會較暢旺通順。氣順了,病灶也會在無形中消除。故曰「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下床薑就是早上吃薑!
而晚上不宜吃薑,是因晚上我們的身體漸漸要靜下來,若吃生薑發動元氣,只會徒然耗損氣血。所以,俗云「食薑傷目」的說法,是指在下午晚上吃太多生薑,加上身體本不強壯,才會損目的。
然而,若把生薑(即新鮮的薑)炒過,顏色變深,就變成乾薑、炮薑的性質,那是守在胃腹部而非發散於外表,能守中溫胃而非發散在表之風寒。
所以,炒過的薑,在晚上也是可以吃的,晚上不宜吃薑,是指沒炒過的薑(即生薑)。生薑的辛辣度是最溫和的,我們在生薑上的用法經常是涼拌或切絲後拌醋同食,
生薑在生用時可以解海鮮毒、去腥味,它的個性溫和,辛而微辣又能回甘,主要作用可以促進胃酸分泌幫助消化,並且溫肺化痰,生薑雖然能化痰,但祛痰的能力弱於老薑,所以大都使用在脾胃虛弱、消化無力,幫助中焦化濕健脾胃的作用,
體質敏感的人吃了生薑以後會感到胃中有一股暖流順著胸脇通往後頸項,到了後腦以後有股氣流會在風池穴的附近透出,所以能幫助脾胃中焦的濕氣帶往頭頸部散佈出去,此外生薑也可以除由於胃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臭,這是生薑令人感到溫暖的個性。
炒過的薑,對吃素或經常吃菜的人是很重要的,如同蔥蒜對吃肉者很重要一樣!
凡是口淡,大便溏稀,胃腹微痛或脹,熱按則舒者,就可能是胃寒,宜加乾薑(或炒赤的薑)於菜中。
所以,生薑、乾薑是不同的喔。
常見電視上教人加薑以平衡果菜之寒性,其實要平衡寒性,應加乾薑才好。
精確一點來說:薑,若沒炒過而只曬乾,還是有去風寒的性質,只是沒有生薑那麼強而已,曬乾薑能溫胃也稍有去風寒的作用。
而且曬乾的薑或是生薑,都有暢旺整個身體機能,現代研究結果,消除體內自由基的作用:
許多老年人的體表,尤其是臉部和手背布滿了點點的褐斑,這是體內自由基作用的結果。
人體內的自由基是一種衰老因子,它作用於皮膚,引起"銹斑"。而生薑正是除"銹"高手。
生薑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其中的姜辣素有很強的對付自由基的作用。
實踐證明,飲用生薑蜂蜜水一年多,臉部和手背等處的老年斑就會有明顯改變或消失,或程度不同地縮小,或顏色變淺,而且不會有繼續生長的跡象。
而自由基消除了,就較不生病,特別是癌症方面。
這種現代研究證實了古人的發現:「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薑,不要買太肥大的,因恐肥料放太多,虛胖不實也。若能買到『竹子薑』,其味辣中帶香,味美效佳。這個品種看起來特別瘦,切開稍黃,味道也特別好。
還有,薑不要削皮,能吃的要吃完整較好,你不浪費,較能得到 上蒼的賜福吧!
生薑湯,適合於早餐後(到中午還可)喝些,若剛受到風寒感冒時,則不限於早上喝。(但風寒感冒久了,則當另治)
薑湯加黑糖或二砂糖都是可以的,糖能補氣補中,糖只要不在空腹喝太多是沒關係的。
炒薑或薑粉是適於加於食物中,以暖胃與益身。
另外,現代研究證實薑對膝關節也很好。
難怪,《論語》記載:孔子「不撤薑食」!也真讓人佩服孔子的智慧。
另外老薑是比較晚收的薑。薑是老的辣!顧名思義比生薑道行更高一些,二者雖然是同根生,但主要功能和用途會不盡相同,
優秀的老薑可以把肺中的風、寒、濕、痰邪輕鬆的趕走,乾薑是老薑風乾的炮制法,作用偏溫補,老薑行氣的功能很強,
除了能走膀胱經上達頭頸部以外,也有餘力走胃經上行到顏面部,透過胃經的循行將肺中的寒氣往氣管帶出,甚至能通鼻竅,當受寒的時候喝了第一口老薑黑糖茶,會鼻子發麻而有打噴嚏的症狀,
這就是把寒氣往體外逼出的特徵;此外有氣喘症的也可以透過老薑行氣溫通的特性把氣管中的痰,透過咳嗽排出體外。它的行氣功能無法暖到腎臟,但能溫通膀胱經,讓膀胱經的氣血運行順暢,
所以對於風寒感冒全身筋骨煩疼的症狀是很有效果的。乾薑和老薑不同之處在於老薑行氣的作用較強,屬於走馬看花的個性,
而乾薑比較喜歡定點旅遊,偏向溫補脾胃或肺,屬於固守的個性,二者之間建議不要同時使用,以免互相牽制。
此外,老薑經常做為麻油或醬爆的食材,經過調理後的老薑就會偏向溫補的效果而降低行氣的作用,所以如果想要行氣效果好的話簡單以老薑磨碎用熱開水沖黑糖喝是最有效的,
而肺寒有痰時不建議吃麻油爆薑類的食物,此舉反而會把痰留在體內產生發炎症狀,不可只記得老薑的功能而忽略烹飪後把食材屬性改變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