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生病了,何以讀經沒有好轉? / 淨空法師

生病了,何以讀經沒有好轉? / 淨空法師

 

問: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而弟子的女兒生病了,讀《地藏經》、《藥師經》和《無量壽經》,似乎都沒有好轉,請問這是什麼緣故?

 

答:我們要先了解,人何以會生病?病到底是什麼因素產生的?很少人注意到這個問題。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而醫道可說是中國人的專長。在古老的典籍裡,有一本《黃帝內經》,其包含素問、靈樞兩大部分。過去我在台中 求學,李炳南老居士的醫道相當高明,他曾經跟同學們講,中國的醫道是有歷史淵源,有經驗、有學問的。但現在許多人對中醫沒有信心,這是迷失了固有的文化傳 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中國醫學要求的是什麼?長生。所以,中醫真正的目的,是求長生之道。依據這個理論得知,人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如果使用得法,保養妥善,這個機器可以使 用兩百年。換言之,依照中國醫學理論,人活到兩百歲才算正常。假若你的生命達不到這樣長的時間,這是你自己不善保養,將之糟蹋了。譬如使用機器,我們對機 器的構造、性能都不了解,就隨便使用,當然它的損壞率就很高。人的身體亦復如是。中醫第二個目的,是講求如何不生病。第三個目的是生病之後如何治療。所 以,講到治病,在中醫裡已經屬於第三等。

 

   大夫治病亦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是最高明的大夫,只要觀察你的氣色、動作、音聲,就知道你何處有毛病。此理實在講也並不難懂,譬如現在我們使用汽車,有人 經驗很豐富,對於車輛的結構、性能很熟悉,車一發動時,他就能從音聲上聽出此車某部位出了問題。同理,人身體某一部位有問題,他的容貌、音聲必定有變化。 縱然變化得非常細微,一般人粗心大意看不出來,而大夫的心地清淨,通過細微觀察能看到,他就能開處方為你治療,這是一等的醫生。二等醫生也觀察聽你的音 聲,但是他要提出一些問題問你,你答覆他,幫助他診斷,這是二等的。三等醫生才把脈。所以, 李老師講把脈治病,是三等三的醫生。

 

   在治療方面,盡可能不用藥物。我們在《聖經》裡看到耶穌為病人治病,也在佛經裡看到佛為人治病。佛用什麼方法?一是用手摸觸,摸一摸,他的病就好了。這 就是現代講的按摩、推拿,因為疾病一定是某個器官、關節不通有阻塞,他為你一推拿,將阻塞現象消除了,你就能恢復健康,是這個道理。佛法裡還有更高明的, 就是教他念一個咒語。而念咒語發的音聲要正確,音量、節奏都要能符合標準。譬如你的器官某處有阻塞,用音聲振動來達到消除阻塞,使身體恢復正常,這是密咒 治病的原理,很符合科學道理!

 

   但現在我們依照《大藏經》裡治病的這些咒語去念,能否治病?不能!因為我們依照文字念,音聲不一定正確,至於音階、音量,就更有問題了。所以,念咒一定 要有高明的人親口傳授才有效果。我們依照文字記載是很難達到標準的要求,於是乎我們念這些治病的咒語,也治不了病。可以說雖有文字記載,實際上已經失傳 了。

 

  在中國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針灸,也是幫助疏解穴道,現在也很盛行。西方醫學對此也很有研究,他們也能接受。

 

  中醫是到最後不得已才用藥物,但所用之藥物都是草本的,所以藥性非常溫和,對人體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比西醫實在高明得多,西藥看起來似乎很有效、很快速,但是大部分都是化合物,會產生很不好的副作用,這是講到疾病的治療。

 

  至於病是如何產生的,其因素非常複雜。佛經講的很透徹,所有疾病可歸納為三大類。


   

第 一大類是生理的疾病,生理疾病從何而來?古人所謂:「病從口入」,絕大多數生理病都是從飲食上引起的。因此,中國古人對於飲食非常講究,諸位看《禮記》、 《呂氏春秋》、「月令篇」裡都說得非常詳細,這都是講求養生之道。我們飲食不衛生或受到風寒,這些病症可以用醫療的方法。
 

   第二類疾病的因緣是冤業病,醫療就無效了。那個病源是什麼?冤家債主,所謂冤鬼附身,藥物對他不起作用。這一類病如何治?佛家講超度。超度是什麼意思?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調解、勸導。因為過去做錯了事情,希望求諒解,冤家宜解不宜結。而誦經、拜懺的目的就是調解,對方如果接受,他就離開,你的病就好了。 這種事情,古代就有,但現代比從前還多。在國內、國外,我們看到靈鬼附身的人很多,我們見到這個人神經不正常,嚴重的就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療,愈治療愈糟 糕。所以,佛法的超度、誦經,解冤釋結,對這類病有效。如果是傷風感冒,你用誦經、拜懺的方法就無效,一定要找大夫用藥物來調理。

 

   還有一種是宿業病,這是最糟的,醫生、藥物都不能治療,誦經、拜懺也沒有用處。為什麼?這不是冤鬼附身,不是冤家討債。此病如何來的?是罪業果報。你造 的罪業太多,或是一生造的,或是前生造的。你遇到緣,報應就發作了。是否有救?也有。佛教導我們,要真正的懺除業障,業障消除了,病就好了。這是別人幫不 上忙的,一定要靠自己,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你自己造的業,一定要自己懺除;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無法幫你消除。

 

   所有疾病的根源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明瞭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要細心觀察我們得的病是屬於哪一類。只要掌握原則、方向,治病就不困難。但是有一個總原 則,也正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追求的:「長生不病」,這在佛法裡說得非常透徹。順乎自然就是健康,所以佛教導眾生要隨順;普賢十願就特別強調「恆順眾生,隨喜 功德」。眾生是廣義的,眾生不是說一切人;人是眾生,物也是眾生,眾生二字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動物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植物也是眾緣和合 生起的現象,礦物乃至於一切自然現象,無一不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二字的意思無限深廣。恆順眾生,順著自然現象,就是最健康的。

 

   譬如講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現象。順著自然現象就健康,違背自然現象,當然要生毛病。這其中道理很深,事非常微妙。從大體上觀察,佛 告訴我們心是清淨的,心是空寂的,心裡確實沒有東西。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過去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佛家常用圓來代表,法輪就是佛家的標誌。圓心有沒有?圓 心決定有,圓心在哪裡?圓心不可得,它確實有而不可得,你決定找不到,為什麼?它不是一個體積、也不是面積,但是它決定有。

 

   佛教導我們,我們的真心決定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講宇宙人生),都是真心變現的現象。《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將宇宙的真相一語 道破!所以,心要空,空就靈,靈就是智慧。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而來。所以,佛法修行的方法、門徑很多,法門無量,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但 其原則只有一個,就是禪定。

 

   定到極處,真心、智慧、德能統統現前,所以心要靜,要養心。身是圓周,圓的可貴之處就是動;圓若不動,還有什麼用處?今天科技如此發達,第一個因素就是 圓在不停的轉動。佛告訴我們身是圓周,身要動,心要靜,這是養身之道,你就不會生病了。可是現代人違反了自然原則,使自然生態失去了平衡,於是一切毛病都 發生了。心要靜,但他的心偏偏動,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連作夢還在亂想,這個心就出問題了;身要動,他偏偏要安逸,身不想動。這怎能不生病?

 

   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從此地生的。經上講得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是病源,貪瞋痴慢三毒煩惱是一切疾病的根。我們試問,自己生病,或者家親眷屬生病, 為他誦經、拜懺能治好?假如能治好、果然有效,芸芸眾生有了病痛,諸佛菩薩若不給我們誦經、拜懺,那他的慈悲心何在?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沒有迷信。 佛法教你念《地藏經》、《藥師經》、《無量壽經》,道理何在?是教你明白經中所講的宇宙人生的原理,你體會這些道理,要在這裡領悟事實真相,然後就有下手 之處。不是說念幾部經,佛菩薩就把你的病治好了,這是迷信,是騙人的,哪有這種道理?

 

  自己有病,自己誦經是修清淨心。心地真誠、清淨、慈悲就能把這些不正常的,破壞自然生態的事情恢復正常。原來心裡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讀經將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復心的正常。拜佛是教你運動,你每天依此方法拜一百拜、兩百拜,這是教你身動。

 

   懂得這些道理,你的家親眷屬有病,你就能幫助他。如果他的病是業障病、宿業病,你要教他懺悔,病才有起色。你不明理,不知事實真相,一味迷信祈求,那佛 氏門中有求就不應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真實的道理,一定要如理如法去修學,才能得到你的希望,才能滿你的願。所以,不能迷信,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 看待。

 

   神明能否保佑人?不能。你一求神,病就好了,這是病該那個時候好,恰好碰上了,哪是神起作用!如果神果然靈,一百個病人去求,一百個人都好了,那神就是 真靈。一百個人去求,只有幾個人求得,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得到,可見那不是真靈,他怎麼可以厚此薄彼!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然後就不會怨天尤人。

 

   總之,小孩有病不能治好,這種病大概不是生理的,可能就是宿業,要仔細去觀察。你對小孩飲食起居,如果一切照顧都很正常,就不是生理病。一般也不是冤業 病,因為冤家債主不會在小孩的時候來討債,為什麼?他沒有能力還債,你找他有什麼用?譬如人家欠我的債,他現在一貧如洗,我向他討什麼?他沒有能力還,這 時我們決定不會去討債,等他哪一天發了財,我們才向他討債。所以,冤鬼附身也是有時節因緣,不可能在兒童的時候來討債。所以,多數還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 的惡業,要幫助他修懺悔法,幫助他培養一個清淨善良的心,多在這方面教導他,這才有效。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學佛問答」24-07-011997電視台),「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蓮池大師七筆勾

蓮池大師七筆勾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丘:土山,比喻父母恩重如山。鼎是三足兩耳的盛器,亦作烹飪用,五鼎三牲,指用豐富的飲食孝敬父母。酬:報答。塵垢即煩惱,意謂使父母得離生死煩惱,則為子之道方算圓滿完成。嗏,音叉、或差,感嘆詞,多用於曲調中。超塵出世的大事因緣,也就是報答罔極親恩的無上福德因緣。凡夫的淺知陋識怎能剖析這真實義諦。有心孝順父母的賢孝子孫。應該好好研究博大精深的佛教,悟一真法界,證真空妙理,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子得道,九祖超升,佛祖得果 後,超拔父母,具有經典記載。求得富貴,顯親揚名,榮宗耀祖,都是眼前幻景。畢竟沒有一法可得,因此一筆勾銷。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懷胎,三年乳哺,推幹就濕,咽苦吐甘。恩比山高,德如海深,不是能用五只鼎器烹牛豬羊三牲之血祀,能報答於萬一的。若想報答父母之恩,惟有皈依三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則不僅一生父母,得蒙拔濟,生生父母,盡得超升。這樣孝子之道,就圓滿了。唉!想報父母恩,須向出世法之大事因緣中求。但凡夫之情見,怎樣理解得了呢?孝子賢孫們,只有明白世間法都是無常的,如幻如化,從而向無為真空的解脫境界中去參究,才能放得下。不要追求什麼「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所以把五色封章從思想上勾銷。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鳳和鸞同類,神話中神鳥。儔;伴侶。比喻如鸞鳳一樣親密無間的伴侶。難分難舍的恩愛牽纏著,什麼時候才能甘休? 像活鬼一樣喬裝假相,互相欺騙,迷戀不悟。因緣盡時,各自分離。就如旅行時遇到的朋友。雖然互相仰慕,但畢竟要分離。人生在世,也如客人住旅店,夫妻如旅店中遇到的朋友,旅店不 是長久之家,路上所遇到的朋友也是要分離的。綢繆:纏綿的意思。恩愛難舍,互相牽掛。枷、扭;古代刑具,披枷帶鎖,比喻被恩愛牽纏,不得解脫。?覷: 音區。覷破,看破。今日夫妻,往往是前世冤家。古德雲;「夫妻好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何況每日同居,勾心鬥角。同床異夢,互相疑忌者,計較爭論者,紛紛擾擾,各懷異己之心,何待緣盡。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恩愛夫妻,同心異形,朝夕相處,都想白頭到老,但往往不能如願,雖然相互牽纏掛礙,無休無止。但世事無常,轉瞬即逝,因緣盡時,還得分手。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金錢萬貫,不能帶走分文;子孫滿堂,誰也不能代死。只有生前的所作所為善惡之業,如影隨形的決定著自己的去向。善者升,惡者墮,因此便有天堂地獄。欲念輕的升天堂,欲念重的生人道:欲念無休止 的,墮畜生道;欲念全無的,出離三界,成阿羅漢;兼行大慈大悲的,菩薩法界;萬德圓滿,佛法界;嗔恨心重的,成阿修羅;邪見深重,是地獄種子。吾人平時心 念,即十法界受生因緣,不可不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不向出世法中求解脫,萬劫沉淪無已時。唉,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值得深省! 要知恩愛乃生死之根本,恩與怨同根,互相轉化。恩是怨的開始,怨是恩的結局。今日恩愛,安知不是昔日冤家?眼前對頭,焉知不是過去夫妻。俗眼誰知,只見情愛綢繆,以慧眼觀之,實在可憫可憐! 披枷帶扭,所為何事! 明智之士,應具慧眼,盡早看破,跳出情網。快刀斬亂麻,永不受纏縛。人從淫欲而生,故淫根難斷,生死難了。 為佛弟子,應時加警策,克制防範,如臨大敵,如臨深淵,其對治之法,離不開教中經典所說,其要有三:()悟佛知見。即明瞭即心即佛,人人本具,個個現成。但伏見思惑,任運無為,才能明白佛性,所謂「無念境界,唯證方應。」綿綿密密,心無間雜,自然斷惑證真,破無明顯實相。()知自心是佛,雖末見性, 但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也不管善念惡念,盡皆放舍,隨它去。如古德雲:「休歇即是菩提。」如寒灰死火,古井不波。如禪宗參話頭,淨土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妄心的對治方法,水清月現,心淨佛現。()修不淨觀、九想觀、白骨觀等,皆是對治欲念的方法。不淨觀,即觀此身,皮肉筋骨,五藏六腑,各盛汙濁之 物,猶如皮囊,內裝腥臭。白骨觀,觀頭是骷髏,胸骨及四肢骨,逐一觀之,觀心純熟,淫念自輕,若平日不修對治,遇境逢緣,即為境所轉。以上三法時時覺照, 綿綿用功,常使正智現前,妄情脫落,習氣淨時,自然本地風光,盡大地無非如來法身,揚眉瞬目,皆是法事,豈不快哉!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
[]瘡:瘡毒。疣:贅瘤。說我們這個幻身,如瘡毒贅瘤,使自己受苦,即「身是罪藪」 、「身是苦本」之意。不要為兒孫作馬牛。從前燕山人(今河北省)竇禹鈞費盡心機,教成五子,名揚天下,今日什麼也不存在!  如水中泡沫,虛幻影子,即滅。世間萬事萬物,皆是無常,須臾變化,沒有可戀。早期自度,休得自誤。?要覺悟甜,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卻是永恆常存,永不生滅,何不求證此真常淨妙本地風光,而常妄情於後代賢達之癡情乎? 把希望子孫成龍成風的癡妄情想一筆勾。
  [] 人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假相,看外表相貌堂皇,察其內膿血腥穢,生老病死苦,人人難免。遍身瘡疣浸襲,有如浮囊度海,朝不保夕,哪能把這個寶貴的時光花在為 子孫顯貴的浮名上呢? 就拿竇燕山來說,雖然教成五子,名播海內。現在看起來,還不是舞臺上的一場假戲,戲散後,空無所有。生死路險。無常迅速,世間一切皆不常久的。生命有限,得甘休時且甘休。再如,你雖為兒孫著想,但後輩能體諒你的艱辛創業,繼承你的志願嗎? 所以說積財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惟有積陰德於冥冥之中,而子孫自食其報。孔子贊周易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果之理不可不知。

獨占鰲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梁,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獨佔鼇魚頭,比喻中狀元,這是男兒最得意的時候了吧。佩掛金印如鬥,可以赫一時,但轉瞬即逝,可憐不常不久。唉!多少人白白花了許多功 夫,昔日童顏,轉眼白了少年頭。真是枉馳求,空悲切!到頭來,黃粱夢醒,俱是過眼煙雲;眼光落地,一雙空手見閻羅。奉勸君,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何不早回頭,把富貴功名一筆勾,做個清涼漢,撒手往西方,位居不退,快樂無疆。
  []:寒窗十年,磨穿鐵硯,一旦得中了狀元,好不榮耀,但時光如駛,片刻也不能停留,雖擁有斗大的金印,這聲名威勢是不能長久的。世上有多少人,枉自向外奔馳,求名求利,今日童顏,轉瞬間就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真如一場黃粱大夢,相傳呂洞賓學成趕考,路過邯鄲,住宿旅店,遇漢鐘離授他一枕頭,忽然倦臥入夢。夢見少年登第,出將入相,貴顯無比。後來打了敗仗,貶官殺頭,一夢驚醒,鍋裏的黃粱飯尚未煮熟。由此息了功名心,而去學仙。功名富貴,過眼煙雲,切不要迷惑在這幻夢中。要知道享福必然造罪;招致後苦,稱為三世怨,生生相報,無有了期。

富比王候,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羞,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搆,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家宅田產,富比王侯,雖然是歡喜事,僧家看來卻是無盡憂愁。有了錢,雖然是享受自在,可是又怕盜搶,又怕火燒,連自己妻子兒女也不相信,日夜憂愁著害怕損失,所以佛說,錢是毒蛇,飽暖思淫欲,它能驅使人廣造惡業。唉,粗茶淡飯,只要能吃飽肚皮,心中無求,快樂自在,勝過那美味珍饈。百衲寶衣,只要遮蔽身體,抵禦寒冷,胸懷淡泊,安貧守道,比那身穿錦鏽莽袍的帝王還要自在。所以康熙皇帝說:「惟有袈裟披最難」。隨所住處恒安樂,盡天地 間,無非我安居茅廬,而且不須要勞心營造。因此把勞勞碌碌廣置田宅的思想筆勾。
  []:錢多了,是很喜歡的吧,但我看財多並非是福,卻因此而憂愁,多塵煩惱,無有片刻安寧。有錢人千方百計想賺錢,絞盡腦汁又怕營業失利,思前慮後,憂心忡忡,坐臥不安。財多累已,變成金錢的奴隸。那能比受用自在、無憂無慮的道人生活呢? 前人有詩說:「青菜豆腐著鹽炒,粗茶淡飯一腹飽,日餐三頓能足腹,安樂自在無煩惱,身穿百衲無價寶,莽袍錦鏽多煩 惱,天地即我結茅處,何必營謀家園好。若信山僧閑言語,管取快樂直到老」。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斗牛,百藝業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字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學識淵博深如海,文章光芒萬丈,多才多藝,鬥酒千篇,縱使滿腹文章,但又有什麼值得誇口的呢?生死到來,一點也不能相救。是修心了生死好? 還是文章蓋世好? 憑君選擇吧!
   [];才學淵博,筆思敏捷,倚馬成文,傾瀉如流,琴棋書畫,件件皆精,才華蓋世,因此放浪無羈,縱酒貪花,目中無人,不可一世。慧眼冷觀,有什麼值得誇耀? 要知道生死面前,人人平等,不因為你文章寫得好,可以留在世上。所以生死到來,毫無用處,只能說你白白虛度年華,錦心繡口,能救卿卿性命否? 佛法無邊,苦海慈航,廣則舉手低頭,童子遊戲,聚沙成塔,皆種菩提種子,究竟佛果;深則悟佛密因,與佛祖一鼻孔出氣,一言一行,皆秉佛旨,了義正印,普利有情, 彌陀願深,四眾同登慈航;觀音悲切,三途悉獲解脫,知而不信,諸佛奈何?信而不行,等於未信,行而不切,自怠磋跎! 普勸大眾,生死路險,無常迅速,時已末法,休再貽誤!努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世受余殃!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忄羅)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夏觀賞,春旅遊。歌舞場中游興正濃。稠:(音愁)。濃密的意思。倚翠偎紅,尋花問柳,迷戀多少浪蕩子,酒席會上書畫琴棋,親朋歡聚,逍遙終歲。可誰知風流一時,痛苦百世,苦歸身後。白白浪費了寶貴光陰,可知欠下多少風流帳;老來懺悔,惜己晚矣!因此應即早回頭,收拾蕩心,洗心滌慮,莫再風月情懷逞風流。懡(忄羅):梵語,(音麼啦)。羞愧之意。
  []:世人多有以放蕩享樂為受用和自得者,因此縱情任性,放浪形骸,奔走歌樓,調情月下,炫富恃才,自逞風流。殊不知折損福報,深積罪愆,種禍招殃,苦歸身後,殃及妻女,終得償報。

嗏 chā ㄔㄚ◎ 叹词,表示提醒或应答等:~,你却如何羸得他?◎ 古书上说的一种饮料。◎ 语气词:“被你风魔了人也~!。
杻niǔㄋㄧㄡˇ◎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杻chǒuㄔㄡˇ◎ 古代手铐一类的刑具:~械。

懡mǒㄇㄛˇ◎ 〔~㦬(luó)〕a.羞愧的样子,如“師一日造方丈,未及語,被祖詬骂,~~而退。”b.稀疏,如“公子亭台香触人,百花~~无精神。”
-----------------------------------------------------------------------------------------------------------------------------------------
淨空法師:學習蓮池大師《七筆勾》


 
        我這次離開香港之前大概不到一個星期,有同修送一個光碟給我看,最近附體的,附體的人曾經做過皇帝,還是個好皇帝。 附在人身上苦不堪言,表現的非常痛苦,在地下打滾。問他­,你在哪裡?他在地獄。問他,你以前幹些什麼事情?做皇帝。做皇帝是好皇帝,為什麼會墮地獄?他 說造了地獄罪,做皇帝也不行,還是要到地獄去受刑罰。你犯什麼罪?殺人,殺­太多人,在地上大叫,「我為什麼要殺那麼多人?為什麼要殺那麼多人?」透了兩 句話,「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多可憐!這是裝出來的嗎?決定不是裝出來的。
        世間人遇到這些事情很難解釋,在佛法裡就非常清楚。這些業因果報擺在面前,在人間做種種示現,可以說這是諸佛如來慈 悲到極處。你想想看,地獄眾生能輕易跑到人間來附身嗎?­他能到人間來附身、來透這信息,告訴人這個果報之淒慘、之苦,還不是佛力加持他的,不是佛力加持 他出不來。他要是正常離開的,那他的罪業已經消盡,他出來是正常的人。所以­這都是三寶威神加持,讓他出來給大眾表表法,透一點信息,消他的業障。大家看 到相信了,真的回頭,不敢再作惡,他的業障就消掉一些。我們清楚、我們明白,我們看到了生大恐怖心,還敢作惡嗎?我們遇到別人以惡言惡行對我,我起怨恨 心,起心動念我想報復他,看到這個地獄現象的時候,不敢生起這個念頭了。為­什麼?我要生報復的念頭,生怨恨的念頭,他墮地獄,我也墮地獄,我們都要受這個苦。
        今天他這樣對我,我受了不白之冤,這不白之冤我能受,我的業障就消了,我的靈性就向上提升。這麼一想,不但怨恨心沒有了,不報復,還感謝他,他替我消業障。
任何一個眾生,無量劫來你能說不造眾業嗎?這一生沒有,前世有,前一生沒有,再前世有,生生世世造作一些善、不善業。今天怎麼?算總帳!所以一定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壞了,肯定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害人就是害自己,我能把一切這些怨恨、罪孽統統放下,一心只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業債統統可以消除。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道力、神通、 能力跟阿彌陀佛沒兩樣,­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回到娑婆世界,再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幫助這些眾生提升靈性,往生淨土,同成佛道,這個多麼美滿!
        所以一定要學蓮池大師的《七筆勾》,所有這些情執、這些怨恨一筆勾銷,自己立刻就回到清淨心,你說誰得利益?自己得真實利益。你真搞明白、搞清楚了,你不能不回頭,不敢不­回頭。所以如來身給我們身做榜樣,我們明白了,我們今天要用我們的身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身心健康,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一切眾生所希求而求不到的,我們得到了。­我們怎麼得到的?老師教導我們放下,我們真放下,放下就得到了,就這麼回事情,你不能不放下。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生命的覺醒

生命一但開始覺醒     覺察內心的念頭/變化
便學會---
勇於面對不愉快的事件,抱怨更少,不會喋喋不休專注在別人的事情上。


生命的覺醒,也常常使人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會在枝節上打轉.....
------------------------------------------------------------------------------------------------------------------



生命的覺醒 (林東茂,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警政署教育組邀我到署裡做一場報告,題目是「生命的覺醒與理想的實踐」。 這題目是摯友林正弘建議的。我原以為是面對二、三十人的談話,稍後接到警政署公文,知道與會有兩百人,很多高階警官。人多就不容易安祥的對話,尤其是聽眾迫不得已而參加聚會,或對於講者缺乏信賴,都無法使得大家心靈上真誠相遇。不過,既然答應了,我就必須盡力而為。為了避免報告的瑣碎與凌亂,我於是整理思緒,寫下這篇文字稿。
我生平第一次以這個主題做報告,我不是什麼心靈導師,我只能以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讀書心得向大家報告。警界臥虎藏龍,有不少高人安靜在各自的角落裡。我期盼警政署真誠的看重這些高人,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的生命感悟與大家分享。
我們常說要「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指的是什麼?我認為,安身是謀得一口飯吃,是向外追求立命是反問自己的生命,是向內追求,是生命覺醒的範疇。安身也許是立命的基礎,但安身未必可以立命。很多人有一個棲身之地,但很不快樂,更不要說生命的覺醒。當然,如果連混一口飯吃都不可得,也很難談立命。
我們在座都有一口飯吃,安身不是問題。在座不少人已經到了生命的秋天,可能比較會反問自己,春夏已去,我的秋冬該怎麼過?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態度,如何獲得一種開放、但是不可動搖的篤定
安身比較容易,生命的覺醒很難。有些人社會位置高、人脈充沛、累積的財富多,可是很多牢騷不滿,很不快樂。他們的心搖晃不定,有如風中的燭火,忙著執取、算計、爭勝、干涉別人的事,真正的生命大事卻毫不注意。我在學術界工作,所以清楚知道,學術圈的人並不更容易有生命的覺醒。學術工作就是專業知識的研究與傳播,這種知識全部都是向外追求,分析自身以外的事務,完全與生命自身無關。法律、犯罪學、經濟學、交通管理、知識管理、資訊科學、哲學等等,全都如此。 知識處理上很傑出的人,不但未必快樂,而且可能是一個沒有心肝的混蛋。
我 們完整的生命裡,知識的求取只佔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身體的照顧、心的安頓。很多求取知識的人,以為知識是生命的全部,並以此沾沾自喜。這是嚴重的生命缺失。現在的父母教導小孩,幾乎都只關心功課。學校教育、各色各樣的考試也只能針對知識。高學位的獲取,也只是知識的整理與分析。一個高學位的人,一個順利通過各種考試的人,可能自私自利,沒有悲憫情懷,沒有生命的覺醒。總之,我們處理的這些知識,只對應到我們的腦,沒有對應到我們的心,沒有對應到我們的 生命。
生命的覺醒,並不是簡單的睡覺醒來,而是必須經常面對自己,檢查自己,甚至拋棄自己(拋棄自己是重要的、了不起的─這種念頭)。我們從小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受人尊敬,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要愛「我」自己。事實上,這個我們極力維護的東西(我),卻是害我們最深的東西。不斷的消解或拋棄「我」這個念頭,其實是生命覺醒的根本。這是老子所說的「為道日損」,這個很難達成,比起知識的累積或身體的鍛鍊要難得太多。每一個人都不忍心苛責自己。
容我舉一些例子,說明「我」這個念頭,如何使我們不安靜,不快樂。當部署對你不敬,你覺得他瞧不起「我」,所以惱火。當別人指責或批評你,你覺得「我」被頂 撞了,所以也惱火。當別人升遷比較快,你覺得「我」被忽略了,所以鬱卒。酒宴上有人遺忘你的名字,你覺得「我」不受重視,所以記恨。兒子不孝順「我」,戀 人不愛「我」,不給「我」面子,給「我」難堪,等等,當「我」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候,就是對峙的發端,不安靜與不快樂的開始。所以,學會拋棄「我」這個念頭,才會得到深刻而且廣大的寧靜。但是,這非常困難。我們通常都是作累積或收集的事情,累積財富、建立人脈、堆積知識、鍛鍊漂亮的身體肌肉、收藏珍玩等等,要我們作拋棄的事情很不習慣,尤其是拋棄我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我」。
我讀過龍應台網 路上的一篇文章,寫她遇到父親過世,才開始認真反思生死,思考生命的大事。龍應台說,她覺得自己對於生命覺醒的思考有很大的缺陷。龍應台的文學底子很好, 社會批判力很強,經常受邀去不同國家演講,國際視野很廣,可是她一向所從事的,都是向外觀察、分析、批判,而不是觀察自己,不是安靜的、深沈的覺察自己的生命狀態。
我非常尊敬林山田教授,與他有很多接觸,尤其在他罹患胰臟癌直至病逝的那段時期。當我還在成大教書時,寄給他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隔一段時間在台大相遇,我問他感想,他直言看不下去。他當時已過耳順之年,在晚輩面前承認讀不下這本書,需要勇氣。他的坦白很可貴,很多人都會講場面話,但 林 老師「唯大英雄能本色」。 只是我當下覺察到, 林老師在生命狀態上有一個缺損。「僧侶與哲學家」這樣的好書,需要深沈的安靜,才可以全然領會。 林老師的社會批判力以及行動能力,是我遠遠不及,我一直默默做我的「觀念人」,完全不涉入社會運動,這一點我自己也覺得羞愧。但我知道,基於不同理由,社會 運動總有熱烈的參與者。 林老師從台大退休前,我去他的研究室,他提起層峰在推舉大法官人選時,從未徵詢他,他半夜醒來想到這事,再也不能入睡。胰臟癌養病期間,再度提起這件舊事。 由此可知,他的內心總是動盪不已。「自重自愛的念頭」陷人多深,生命的覺醒有多麼困難!
生命的覺醒,往往有一些契機。親人亡故、重病、重大的挫敗,都可能使我們進入很深的寧靜,而覺悟生命。比較幸運的情況是,遇到特殊的機緣,得到高人的指點。不過,高人常常不是名人,名人往往徒有虛名,都是行銷的結果。高人可遇不可求,而且容易與我們擦肩而過。靜靜的長河不可能自己來親近我們,必須我們自己移步去親近
生命到了秋天,收到的訃文多於喜帖,忍見朋輩成新鬼。 我們陸續見到親人、好友、同學、甚至後輩受盡病痛折磨,然後去世。十年前,好友許文義從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來,一年後罹患黑色素癌,再十月去世。癌症末期,癌細胞侵蝕骨頭,疼痛難當。他在養病期間告訴我,常人幾秒鐘即可起床,為了避免疼痛,他必須試 探最不疼痛的角度,慢慢起床,往往費時半個鐘頭。往生的前兩天,我去台大病房見他,高大英挺的身軀,僅剩皮膚包住骨頭,脖子以下完全失去知覺。去年我的同學張起龍胃癌末期,在台北榮總住院,情況幾乎相同。林山田老師那個極具群眾魅力的身影,也一樣不堪病魔的摧殘。2007年,我的父親肺癌末期在加護病房一月有半,因為不能呼吸而必須插管,藉助機器呼吸。為了避免他拔掉插管,護士將他的手腳綑綁,有如待宰的動物。他心裡非常清楚,死神就在身邊,他無力對抗死神,他的親人無法幫助他對抗死神。這類經驗逼人深思,這是我們生命的嚴冬嗎?
求一個善終,有多麼困難。多數人的晚年,肢體殘敗,受病痛折磨,長年臥床,受人餵食。除了身體的殘敗之外,還有極大的心理恐慌、焦慮、不安、憤怒、寂寞、空虛、不捨,等等。我相信,人到老年容易失眠,關鍵是心理因素。心理上不安靜,所以不能安睡。越是接近生命的冬日,那種生理與心理的折磨就越是激烈。顯然,善終是要經過長久的身心修練才可能得到。有一個法學界前輩,煙癮很大,對於通過不久的煙害防治法非常反感,總是說,活到退休的年紀,死就死了,有什麼了不起!問題是,死有這麼簡單嗎?
有一年,東吳大學研究所入學考試,在閱卷室有位年輕的中文系教師輕聲問我,在我這年紀,主要想些什麼?我完全不假思索,回答說:「如何求好死」。他專研老莊思想,他說,他完全理解。我們的對話只有半分鐘,但我們彼此都覺得互為知己。
生命的覺醒不完全等於了悟生死,但了悟生死卻是生命覺醒的關鍵。我相信,對於死亡的體會越是深刻,生活態度就會越是豁達。豁達不是擺爛,也不是悲觀,而是更勇於承擔勇於面對不愉快的事件,抱怨更少,不會喋喋不休專注在別人的事情上。生命的覺醒,也常常使人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會在枝節上打轉,所以放得開。生命覺醒的人,自然懂得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自然可以體會,我們的存在,都是無止盡時空中的偶然現象。一切都是瞬息繁華,轉眼成灰成空。所以,不至於對眼前的不順遂過度悲憤,也不會對於當前的順境得意忘形。
很多人可能問,既然我們的生命如此偶然,瞬息繁華,那我們還努力什麼?我想這樣回答,如果你參加一項歐洲十日遊,非常清楚十天很快結束,你就拒絕參加了嗎? 你就在旅途中不快樂了嗎?我相信,你還是一樣在出發前滿心的期盼,旅途中忘記時間與空間,放鬆心情,興奮拍照,為你的「瞬息繁華」做一些紀錄。顯然,領悟了一切都是瞬息繁華,我們依然有計畫的度日,追逐自己的夢想。
深刻的寧靜,才可能使我們深入觀照自己。 生命的覺醒,首先需要安頓自己的心。前面提到,親友亡故、重病、重大挫敗,都可能使我們進入深度的寧靜。但是,以這種方式而得到深度的寧靜,代價太高,被動而且短暫。所以不能依靠這種方式。把自己的心安頓好,就可以隨時進入深度的寧靜。我們的心思總是跳動不停,像是搖晃不定的杯子,杯裡的水有很多雜質。必須放下杯子,讓雜質沈澱,這水才能透明
寧靜的作用很大,人在寧靜之中,才可能如同不搖晃的水杯,有穿透性,領悟力與記憶力都穩穩的出現。我自己的讀書經驗即是如此。而且寧靜中所獲得的深度精神喜悅,勝過一切感官的享受,終身難忘。也只有寧靜,才能有創造性的思考。習慣了寧靜,也會有瞬間的爆發力或行動力。很多人以為習於安靜,這人就變得沒有生命力、沒有行動力。其實恰恰相反[1]
得到深沈的安靜,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穩定。我要舉一個例子說明。戴維森(RichardJ.Davidson) 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教授,該校感情神經科學實驗室的負責人。他的研究重點是「大腦與情緒的關係」。戴維森的實驗室是美國五個研究中心之一,專門研究人類的身心互動。他曾獲得一千一百萬美元的補助,用以研究「禪定對腦部、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戴維森曾經研究有三十年禪定經驗的一位西藏喇嘛,發現這位喇嘛對於人類細部表情的變識能力,遠超出其餘五千位的受測者,包括警察、情治人員、法官、律師、精神醫師、海關人員。對於驚嚇測驗 (在耳邊突然放鞭炮或開槍),喇嘛的生理方面有些微變化,但臉上沒有一根肌肉痙攣。西方所有的研究都顯示,沒有任何人可以避免驚嚇反射,包括經常射擊的警 察,但這位西藏喇嘛做到了。喇嘛事後說:「如果可以正確維持情緒的開放狀態,那麼巨響便彷彿是中性的,就如一隻鳥飛過天際一般。」[2]我是在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聯想到慧能大師的偈句,並且恍然大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因而領悟,何以比起神秀的境界要高明:「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安靜才能放鬆,放鬆對於身體健康的幫助很大。放鬆不是肢體的柔軟而已,更重要的是心底深沈的安靜與柔軟。不爭勝、無所求、無可無不可,我們生病時就有這種單純而神秘的寧靜。生病時,我們只有一種願望,養好自己的身體,別無其他。如何獲得持續性的放鬆與安靜,這需要練習,而不是腦子明白即可。放鬆與安靜,比起知識的求取更困難,因為放鬆與安靜所對應的是「心」,而不是腦
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得到持續性的安靜,或者說,如何安頓我們的心?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很簡單。方法有很多,也可以只是一兩個。關鍵是,能否持續練習。
我個人的經驗,練氣、站樁、內家拳都是很好的方法。我的經驗,放鬆的站樁會進入一種很深的寧靜,站完樁,有如大夢初醒。樁法很多,我站的是渾圓樁[3],偶而站子午樁(三體式)。靜坐是靜禪,站樁是立禪,內家拳則是動禪。不論練氣或內家拳都要有明師的指點,特別是內家拳。明師不是有名的老師。名氣大的老師可能有真本事,也可能是騙子。不過,有名的老師,錢賺得多,因為慕名的人多。也因為學生眾多,學拳經常變成大會操,變成舞獅舞龍。內家拳必須以心傳心,需要明師耐心與細微的指導,大會操練出來的拳只有外形,表演用的架勢或套路,不但得不到內心的平靜,反而可能練出一種挨打的拳。
我不建議慢跑,不建議有氧舞蹈,更不建議去健身中心做重力訓練,讓自己的肢體肌肉變得僵硬起來。好的運動應該在結束之後,神清氣爽,感覺能量是蓄積起來,而沒有耗盡能量的疲累感。好的運動有如小火,而不是猛烈的火。溫火或小火也會使我們發大量的汗,真正的燃燒內臟脂肪。最重要的是,好的運動應該結合身心靈,運動過程與運動結束,心理都是安祥的。
我建議的方法未必符合每個人,一定有其他方法可以安頓我們的心(如瑜珈、坐禪),只要有機緣都可以試試。但是要注意,心靈的教師蛇龍混雜,騙子很可能多於高人,所以,睜大眼睛不要受騙是第一要務。
安頓我們的心,等於走上了生命覺醒的道路。除了上面所提的方法之外,好的閱讀也很重要。多數人都有求知的熱情,但不知讀什麼書。
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沒有餘暇閱讀無用的書。 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定見的人會以為,最新的知識必須掌握,所以惶恐不安。我要不客氣的說,暢銷排行版的書,最新的知識,很有可能都是無用的廢話。最 近有個朋友送我一本某管理學大師的新作,談五十歲以後的生活規劃。印刷精美,談的都是淺陋的枝枝節節的事。這位大師教導讀者,要在退休後規劃移居海外,退 休後的生活才可以豐富。他也提到,要選擇死後的安葬處所,死後可以跟美麗的景色為伴,他說已經看中日本三個風景絕美的地方,也考慮歐美的勝景。一個很基本 的觀念,心即淨土,這位大師可能不懂,也甚至不懂什麼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再一次印證,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深刻的生命覺醒。
我們需要閱讀的書,直接與生命的安頓有關係,稱之為「生命的學問」。 任何階段的學校教育,都缺乏這個「生命學問」的教導。生命的學問,例如:文學、宗教之學。好的武學書籍,也可以是生命的學問。但是,一般的哲學書籍很難算 是生命的學問,哲學對應的還是腦,而不是心。哲學是各個生活領域或知識領域的深刻思考與反省,但那都是對於我們自身生命以外的分析、批判,都只涉及腦神經 細胞的運作,無法撩動生命,觸動人心。哲學家也可能是沒有心肝的人。同理,開口閉口人性尊嚴,講什麼後現代主義的法律人,也可能沒有心肝。
文學內容很廣泛,小說、散文、詩詞、戲劇,都包括在內,而且書籍非常多。我看過很多中西方的小說,但我最建議,好好讀紅樓夢。我們的年紀已經可以使我們好好體會什麼是「瞬息繁華」,仔細讀完紅樓夢,你會有深刻覺醒,什麼是瞬息繁華,會有靈魂被洗刷過的感覺。一般人會覺得紅樓夢太厚重,很難讀完。但只要想著葉石濤的經驗,你就會勇於閱讀紅樓夢。去年過世的文學家葉石濤在日本殖民時期受教育,不識漢字,日本戰敗後, 葉 先生知道必須學會以漢字寫作,因此逐字抄寫紅樓夢以學習漢字。他能夠手抄紅樓夢,我們當然更可以只是閱讀。
如果你喜歡武俠小說,我建議好好讀王度盧的小說。寫實的、真性流露的、文字絕佳的、很貼近生命的武俠小說。我覺得王度盧的情感世界比起金庸更為深邃而豐富。
關於心的安頓的書,我極力推薦鄭振煌翻譯的「西藏生死書」, 張 老師文化出版。這本書的翻譯極好,幾乎沒有專業術語,很容易入門,字字珠璣,值得反覆閱讀,慢慢品味。
我也極力推薦金剛經。 金剛經的內容,主要在討論「如何降服我們的心」。這是一本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兩人的對話錄。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最能領會什麼叫 做瞬息繁華。西遊記裡面寫到,蓮花洞的猴王長跪在須菩提的修道場,懇求收為門徒,須菩提給他一個名字,叫做「孫悟空」,悟一切皆空。多好的名字。
如何安頓我們的心金剛經教我們的方法很簡單,但是很徹底,直截有力,比詠春拳強得太多。那就是,對自己否定,再否定。幾年前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學生不認真聽課而困惑,而懊惱,在一次安靜閱讀金剛經的時候,得到啟示。一切的懊惱,來源於過度看重自己,以為自己講課清楚又認真,學生怎麼可以不珍惜?咀嚼了金剛經那段文字,我把自己放掉,走進課堂,不管學生認真與否,我就是專注而且開心的講。在這個心情底下,上課怡然自得。
金剛經啟示我的這段話,因為感受深刻,所以記憶非常清晰: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說,縱然幫助了一切眾生解脫生死煩惱,使進入沒有一絲煩惱的圓滿寂滅的狀態,也必須想像,根本沒有任何眾生被我幫助過。如果助人解脫煩惱之後,念念不忘 我就是菩薩,我自己功德無量,處處想到曾經被我幫助的眾生,時時想著他們應該感念我,時時想著我是一個了脫生死的人(壽者相),這樣的人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了。幫助無數眾生了脫生死,都必須忘記自己曾經有過一絲一毫的貢獻,何況是教導學生懂幾個法律觀念?教學生理解幾個法條、幾個法律概念,有什麼了不起?想 到這裡,就釋然了。
對於大多數人,直接閱讀經文很困難,所以要看解經的書。市面上這類書很多,只要安靜的閱讀,任何版本都不錯。我自己是從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入門。
僧侶與哲學家」 是一本父子的對話錄。父親是巴黎大學的哲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法蘭西學院的院士。兒子是一名巴黎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博士,成績最優等,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獎 得主。這個兒子被認為是法國自然科學界的明日之星,但在取得學位不久,跟隨達賴喇嘛出家去了。法國知識圈對於這對父子充滿好奇,在這對父子暌違二十餘年之 後,法國一家出版社讓他們重逢,父子有了很精彩的對話。「僧侶與哲學家」就是這本精彩的對話錄。譯者是著名的劇作 家賴聲川 教授,與這名僧侶有深交。一年,我在德國阿爾卑斯山參觀一家古董店,滿頭白髮的老闆正在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長談後知道他是西門子退休的工程 師,他問我生命的意義,我建議他去買一本德文版的「僧侶與哲學家」。過了幾個月,他手寫一封長信寄給我,談讀後感,很感謝我的建議。
關於武學的書,我推薦「逝去的武林」「大道顯隱這兩本。兩本書都是簡體字版,讀者可以在重慶南路的「武學書館」或專賣大陸書籍的「若水堂」買到。「逝去的武林」是一名隱居的形意拳大家李仲軒的訪談記錄。一名讀者對於這本書的迴響是:「看李老的文章,不敢往下翻,看一個字少一個字,心中的喜悅和悲傷混在一起,難以言說。」這完全就是我讀此書的心情。「大道顯隱」則是李經梧老先生的太極人生,是許多人對他的回憶錄,也有李經梧本人對於太極拳的許多想法。這兩本書讓我們知道,深不可測的內家拳高手,都是身心俱得安頓的人。他們有絕對的能力,奪之如虎,犯者立仆,但卻視之如婦,或看起來像是溫馴祥和的老農夫。
好書不少,我只能大略這麼一提。
最後,我要說,生命的覺醒,就是理想的實踐。生命的覺醒,可以使人快樂而自在的做好本分的事,理想就實踐了2009319日 完稿)
………………………………………………………………………………………………………
附錄:渾圓樁要訣
兩腳平行而立,左右分開,與肩同寬。兩腳與肩同寬,是為了使腳板的「湧泉穴」與肩部的「肩井穴」相對應。這好比氣血在「泉眼」與「景眼」上下相通,泉水與井水彼此相融,天地二氣相交。這種站立的方式最為穩定,有頂天立地的感覺。
身體重心落在兩腳掌上,保持身體平衡。膝部略微彎曲,以利於下肢產生彈力。兩腳平行站立,呈腳尖向前的平行狀態,可使習練者根基牢固,穩定性大。人體的下肢關節易於內外旋轉,有明顯的疏導關節,通經絡、暢氣血的作用。
臀部如坐高凳,似坐非坐。頭頸與背部臀部,成一直線,如同貼在牆上,似靠非靠。膝部微曲,向內夾緊。微曲的膝蓋,與腳尖齊,但不超過腳尖。谷道上提(提肛縮陰)。此種站立方式,目的在使習練者重心平穩,腿部輕盈,步伐穩健。
抬手的位置,高不過眉,低不過臍,遠不過尺,近不貼身。臂半圓,腋半虛(腋不貼近身體),有如環抱大氣球。往內抱球的意念要大於往外撐的意念(抬手意念,往外撐為三分,往內抱為七分)。十指微微分開,兩手胸前環抱,如抱大樹,如抱氣球。這樣,易於形成人體的渾圓氣場。
頭往上頂,下顎微收,鼻對臍(習練者的任督二脈易於流通)。眼微閉,臉部肌肉放鬆,由頭頂的百會向下放鬆至腳底湧泉。牙齒輕輕咬合,唇微閉,呼吸順其自然,鼻吸鼻呼(不可閉氣)。
身體下實上虛。兩腳如同樹根插入土內,抬手的肌肉放鬆,不用力。心無雜念,心中虛空。手的觸感可以因此敏銳,聽勁靈敏。


[1]:我舉自己的例子,說明習於安靜往往有不經思索的行動力。200753日 深夜,我在新店一家便利商店買完東西,正要開車離去,看到前方一個男子攔下計程車,遭到拒絕,男子趕緊衝進店裡,抓了一包衛生紙,撕開一疊紙包住手臂,我 才發現他鮮血淋漓。我即刻下車,表示願意送他就醫。途中知道他不小心踏進施工中的坑洞,本能以手護住身體,手臂因此割傷。計程車司機可能以為他是仇鬥受 傷,不願意惹事,所以拒載。我清楚記得這件事,是因為我父親在十幾個鐘頭之後過世。
[2]:關於這項實驗的詳細報告,請參閱:張美惠譯,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台北,時報文化,20036月。這是一本值得讀之再三的好書。
[3]:網路上有不少渾圓樁的資訊,但未必確切。我把可靠的渾圓樁要訣寫在附錄,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