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看韓信的錯誤

        韓信也是被劉邦殺掉的,盡管直接下手的是呂后,也盡管劉邦為此忍了很久。

 

    韓信這個人非常有意思。他差不多一半是劉邦,一半是項羽。與劉邦一樣,他也是一個能忍的人。南昌亭長嫌棄他、戲弄他,他忍了。拍絮漂母可憐他、數落他,他忍了。後來,淮陰縣城的市井無賴故意羞辱他,他也忍了,而且當真從流氓無賴的胯下爬了過去,引得滿街的嘲諷恥笑。說實在的,能忍如此之辱,並不容易。有哪個血性男兒能受此侮辱呢?就連韓信自己,也是幾近忍無可忍。司馬遷說他聽了那無賴的話以後“熟視之”(盯著他看了很久),其間大約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吧!但最終,他還是忍了。畢竟,忍,不等于怕。

 

    韓信能忍,因為他也“其志不小”。以當時之情勢,韓信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拔劍殺了那小子,要麼從那小子胯下爬過去。但殺了他,他自己也要抵罪,志向抱負什麼的也就統統談不上了。因此,他決定忍。這一點像劉邦。你想,劉邦同意封韓信為齊王,等于接受城下之盟,不多少也有點接受胯下之辱的意思嗎?正因為他們都能忍,所以,劉邦這個當初一無所有的人,才成了皇皇炎漢的開國帝王,韓信這個當初人見人嫌(人多厭之者)的人才成了秦漢時期的一代名將。

 

    然而,韓信雖無匹夫之勇,卻有婦人之仁。

 

    在楚漢相爭的最後關頭,韓信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用項羽的說客武涉的話說,是“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用齊國辯士蒯通的話說,是“當今二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總之,韓信已成為劉、項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因此,武涉和蒯通的意見是一致的,即韓信應該取中立態度,誰也不幫,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個建議如果當時被採納,則《三國演義》的故事,只怕就等不到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來演了。

 

    可是,孫權的這個老鄉卻沒有孫權的魄力。他猶豫過來猶豫過去,最後還是下不了背叛劉邦的決心。因為他覺得劉邦于己有恩,終不忍背叛。他對項羽的說客說,當初我事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這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大將軍印,給我數十萬兵,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省下自己的飯菜給我吃,言聽計從,這才有了我韓信的今天。一個人,這樣親愛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啊!

 

    當然,韓信也還有幾分僥幸,總以為自己有功于漢,終不至于真的兔死狗烹。總而言之,說到底,還是“不忍”。不忍,就正是婦人之仁。于是,有著婦人之仁的韓信,最後還是被那個不仁的婦人呂后給收拾了。

 

    劉邦收拾韓信,是一步一步來的。也可以說,是有計劃有預謀的。

 

    就在韓信發兵幫劉邦打敗項羽沒多久,劉邦就突然襲擊奪走了韓信的兵權(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然後借口“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把他打發到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當楚王。這種事劉邦以前就幹過一回。他曾在某個清晨佯稱漢使,飛騎馳入軍營,趁韓信和趙王張耳還沒起床,就在他們的臥室內奪走印符,調兵遣將,弄得韓信和張耳大驚失色。這一次又故伎重演,趁著平定魯國的機會,突然“還至定陶,馳入齊王(韓信)壁(軍營),奪其軍”。有過經驗教訓的韓信,應該想到劉邦會來這一手。在兩次被突然襲擊後,韓信也應該有所警覺。可惜他沒有。

 

    蒯通早就對韓信說過:“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也就是說,一個為人之臣的,如果才智、能力和功勞都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也就性命難保了。為什麼呢?因為所謂君臣關係,誠如韓非子所言,是“主賣官爵,臣賣智力”。雙方的關係之所以能夠維持,全在于人君手上有足夠用于封賞的官爵,而人臣的智力又總是不夠用,或總是有用武之地。如果某個人臣的智力和功勳已大得賞無可賞,這個買賣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再下一步,便只有請人君讓出自己的交椅,這是任何一個稍有頭腦和稍有能力的君主都斷然不能接受的。劉邦和韓信的關係便正是這樣。所以,劉邦非幹掉韓信不可。

 

    在變相軟禁韓信的那些日子裏,劉邦經常找韓信聊天,十分優遊從容地和韓信議論諸將的才能,各有不同。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韓信說,超不過十萬。又問: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就笑了,好好好,多多益善,怎麼被我抓起來了?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善于駕禦將領),這就是我韓信鬥不過陛下的原因。再說陛下是天才,哪裏是人才比得上的(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其實,話說到這個份上,韓信就該反思一下了。

 

    所謂“天授”,是指“天子”(君權神授)還是“天才”(天縱聰明),可以先不管,“將將”一說,則值得琢磨。劉邦確實善于將將,也確有領袖的天分。但將將之法,其實不難,無非知人善用再加恩威並重而已,也就是大棒加胡蘿卜。所以,既要懂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也要懂得“殺一儆百”。反正,賞也好,罰也好,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小氣,也不能手軟。因此,在將將的過程中,殺雞給猴看,總是免不了的。韓信就是一只會打鳴的紅毛大公雞。殺與不殺,就看猴子跳不跳,也看公雞乖不乖。

 

    可惜韓信並沒有想到這些。他似乎絲毫也沒有想到,劉邦對他,正處于殺與不殺的兩可兩難之間。不殺,留著終是個危險;殺,一時半刻還下不了手。如果這時韓信收斂一下自己,夾著尾巴做人,甚至幹脆告老還鄉,也許還能全身而退。然而韓信一點都不知檢點。他常常稱病不朝,住在家裏也沒精打採,日夜怨望,“羞與絳(絳侯周勃)、灌(潁陰侯灌嬰)等列(排在同一位次)”。

 

    所有這些言行,都表現出韓信對劉邦的處置是不服、不滿、有怨、有恨的。這在韓信自己,是因為受了委屈,但在劉邦眼裏,則是“不臣之心”。

 

    這是不能允許的。專制政治的特點,就是不允許任何人有獨立人格。既不允許有自己的看法思想,也不允許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倘有,便是“不臣”,就要翦除。何況韓信這只籠中之鼠,還當真起了打貓的心思。公元前196年,陳在邊地反漢,劉邦禦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準備在京城做內應,結果事不縝密,被手下人舉報。呂后接到密告,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已死,列侯群臣都要入宮慶賀。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說起來蕭何也是韓信的恩人。當年如果不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又向劉邦極力推薦,韓信也就當不上大將軍。他當然做夢也想不到這次蕭何是要設計捉拿他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結果,韓信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而後又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轉載:窮養男富養女

剛剛忙裡偷閒看了一篇文章,滿有趣的,窮養兒子富養女,可見古人的智慧都知道女人要嫁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強的大丈夫,男人要挑家室良好、知書達禮的好人家。人家說女兒是千金,我還真的砸了不少錢讓她學琴學舞,其實為的不就是可以培養她多一分儀態,多一點氣質嗎?但這儀態這氣質能當飯吃嗎?當然不能,這是文化修養的投資,美麗優雅又知情識趣,還怕她將來找不到好人家嗎?

 

窮養兒子富養女

 

  “窮養兒子富養女”是民間一句古訓,對古訓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論,要從哲學和廣義上去領會,不能從狹隘的角度去接受。否則,每條諺語與古訓都有偏正。古訓,通常言簡意賅,寓意深刻,需要我們時刻品味!不能小看!

 

  也有人說男孩放養猛如虎,女孩家養秀如花。我以為,窮是磨練,男孩是泥土身,將來得成長為男人,所以得經摔經得起風雨。富是呵護,女孩是蓮藕身,磕不起,得嬌貴著點養。窮與富非物質之比,實乃輕重之分。

 

  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绔少偉男,應當“窮養兒子富養女”。富養的女兒不貪小利,氣質非凡;生活的磨礪讓窮養的兒子意志更堅強;男孩子以後要走上社會,承擔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所以要窮養以勵其志,否則大手大腳,紈绔子弟一個,如何上奉父母,下養妻兒!

 

  富養的女孩,從小會被帶著出入各種場合,增加閱世能力,等到花般年紀,再到塵世裏艱難成長,便不易被各種浮華和虛榮所迷惑,一個沒見過大世面的女孩,在紈绔子弟的糖衣炮彈下,很可能被花言巧語所擊敗。富養的女孩,因為見識多,獨立,有主見,明智,很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

 

  富養女,其實是一種教育投資,教育的富足;窮養男,更是一種挫折教育,男兒當自強,而沒有經歷過失敗挫折的男孩是長不大的。

 

  男生將來是要奮鬥的,必須讓他知道錢來之不易;女孩是要嫁人的,必須培養她鑒別事物的眼光,別將來被人的一塊蛋糕就給哄走了。

 

  富養女更浪漫。女孩稱為千金,估計也有這方面的淵源。雖說相貌由天而生,可也需要後天的精心呵護,需要平日的精緻雕琢,這顯然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除了給予較好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開闊女孩的視野與見識。富也是“豐富”的意思。懂得美,懂得欣賞,懂得辨別,也就懂得了自我保護,而不會被外界的種種所誘惑。

 

  窮養男更實在。做個真正的男人,這一生要蒙受的磨難、冷眼、屈辱、挫折不知要多少。古人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如此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男孩從小就應培養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作風,仁義孝道的思想,尤其在物質上不能過多給予,否則容易成為又一個紈绔子。

 

  富養20年,芙蓉出水;窮養20載,寶劍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