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善導大師--臨睡觀念佛法

善導大師--臨睡觀念佛法




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
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云: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
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
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
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
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發願已,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
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此法係善導大師所立。
蓮池大師云: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
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
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此臨睡觀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品質,獲致身心健康,彌陀號亦是世間療效極佳的安眠藥。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傾心佛法,他曾願生兜率。到了晚年,患風痹疾,遂專誌西方求生極樂。

念 佛 偈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修 淨 須 知-雪廬老人


修 淨 須 知
雪廬老人1984『慎齋堂」元旦講話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別途」之分,淨土法門是屬於「別途」,也就是「二力法門」,與普通法門不一樣。修一般法門是「信解行證」,但淨土法門重在信願行」。
為什麼沒有「解」呢?因為這個法門除了佛以外,沒有第二人可以了解,不要說凡夫不明白,即使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也還不明白。
學人今天要略述修淨須知,也就是修淨土法門必須要了解的十件事,分別是:
第一「二力相應」:修行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淨土「二力法門」,一是「佛力」,一是「自力」;自己要先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發願往生西方,再乘佛的願力加被,這樣二力相應,修行就容易成就。除了淨土宗以外,其他宗沒有這樣說的
第二「正助雙修」: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便是明白告訴我們要「正助雙修」。正工夫是「善根」,即自己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福德」是助工夫,眾善奉行。二者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因緣具足,即能得生彼國(即「帶業往生」)
第三「橫超出世」:凡是修行,都是一步一步修,然而修淨土不必如此。其他法門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淨土法門則是當生成就。這好比蟲在竹子裡要外出,不用一節一節的鑽出來,從旁咬一個洞,便能橫著出來。
第四「接引九界」: 「十法界」包括「四聖六凡」,除佛以外,九法界眾生都應求往生極樂。只要至誠懇切求往生,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這是別宗所沒有的。
第五「帶業往生」:「業」是什麼?必須聽華嚴經的「十回向」才懂得。十法界當中,唯有佛是「業盡情空」,其餘九界眾生都是「帶業」。
所謂「帶業往生」,意即有障礙也可以帶著往生西方,今人講「消業往生」,是不明淨土實義。試問,業若全消,即是成佛,何必再求往生呢?從元朝以來,祖師們都講「帶業往生」,只有今日才有人改佛經講「消業」。
第六「蓮苞正定」:吾人所造作的業都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賴耶識去,不是肉體去。阿賴耶識帶著業,到極樂世界先結蓮苞,蓮苞是吾人的母胎,又稱蓮胎。在蓮胎中,看各人造業大小,入定時間不同,入了定以後,就能生慧。
第七「華開悟證」:入定後,開了智慧,蓮華才開,才證到果位。華開見佛便悟無生;華不開則不得見佛,亦不能得無生法忍。
第八「四土安養」:各人程度不同,華開見佛便有遲速。彌陀經上說,極樂世界有緣覺、聲聞、菩薩等眾生,所以不是生到西方都是佛。「四土安養」指的就是極樂世界有四土:一是凡聖同居土,二為方便有餘土,三為實報莊嚴土,四為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才是佛的淨土,為佛一人所居,而凡夫則依不同程度生到不同的淨土。
第九「皆得不退」: 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這都是因為容易退轉的緣故。然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皆得不退。「不退轉」有若干種,今天不能詳講,八地菩薩經二大阿僧祇劫修行 才得「不退轉」,今天講的「不退轉」不是指八地菩薩,而是淨土宗的「不退轉」。「不退轉」意即修行只會往前進,不會往後退,這太便宜了,沒有不成功的。
第十「乘願再來」:淨土宗是大乘法門,除了讓自己得好處,也要讓別人得好處。所以,往生極樂不是去享受,而是去認識佛法,然後要發願,證道後再回來度眾生,此即「乘願再來」。
--------------------------------------------------
雪公說:「華嚴菩薩之十住果位,一至四住可喻作入聖胎為佛種子,七至八住喻為養胎,九住喻出胎為法王子,十住灌頂如王子加冠。凡夫欲證滿十住位,依通途法門修行,須經多番生死始得。若修念佛法門得一心不亂,命終即往生極樂淨土入蓮胎,蓮花開放為出胎,即住於灌頂位。十住果位證於當生,足見念佛之殊勝。」
 
註:通途法門:凡夫了生死的方法,歷來祖師所說名目雖不同,但意義是完全一致的,即為「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兩種。若人憑仗自力修持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一般)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念佛名,以期依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淨土)法門。
 
感想:十信為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為賢位,十地、等覺、妙覺為聖位。凡夫發願自利利他即為菩薩,未出賢位稱名凡夫菩薩;吾人所稱菩薩者,乃十地位之聖者;至於等覺、妙覺位為大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凡夫入信即修,自力難靠進緩退快,當生難有成就;惟依佛力加持,自力他力相乘始能了生脫死,入蓮邦作一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
 
學佛求成佛 成佛仗彌陀 李炳南老師開示

我們為什麼學佛呢?“學佛”就是大家都得求“成佛”——要是不能成佛,學佛作什麼呢?

然而,要成佛,卻須照著佛的行為做,照著做,有何好處呢?大家須明白,一般人都在六道輪回當中流轉不息

六道就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以及阿修羅,阿修羅較特別,是分佈在天、人、畜、鬼道中的。

凡我娑婆世界眾生,有生就有滅,不管是聖人或好人,也都離不了生死,也都在六道之中來回輪轉;並且因果通三世,前世的帳,後世須還~

惡帳暫時還罷,再往人、天二善道去投胎,在人、天道中,依舊起惑、造業,當然依舊生死不斷,所以人死後,不能擔保下輩子還是人——甚至連玉皇大帝死了,都變成豬狗牛羊,何況是人!

而學佛的人呢?這輩子沒能跳出六道輪回,投胎後,有了隔陰之迷,必然忘了前生所修的道,卻又因前生修道的關係,必享來生的福,可是富貴人學道難,既享富貴,又複做官,造業的機會更大,出離生死,成就佛道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在六道中,或升騰于人、天善道,或沉溺于畜、鬼、獄惡道;投生於善道,有如在大海中探頭吸氣,一時舒服。待另一個波浪打來,便又一頭栽倒,沉沒在茫茫的大海中了,這就叫“頭出頭沒”。

所以,人必須求解脫,求出離苦海。好比在海中遇了救生船,就要攀援而登,讓它帶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脫。

然而誰能解脫呢?除佛一人外,連菩薩都不能算真正解脫,所以說,學佛必得求“成佛”不成佛,就叫自暴自棄。

為什麼說成佛才是真正解脫呢?佛,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覺”覺是“一切都明白”,要修到一切都明白,就時間論,是一天或一年可以辦得到的嗎?一百年、一千年或一萬年也辦不到啊!

再就空間論,以臺灣這塊小小的地處而言,研究植物學或動物學的學者,都能把它所出產的植物或動物,一一識遍嗎?臺灣人自下生至百歲,不認識草木鳥獸之名的,就很多呢!

所以成佛要歷時三大阿僧祇劫,而成佛後,連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下毛毛雨,有多少雨點,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至於我們凡夫,眼前只要擋住一張紙,都看不見了,更不用說其他了。

這麼說,成佛不就很難了嗎?成佛是很難!但是,佛以慈悲為本,在萬難之中,卻又開了一種特別的法門,讓大家得以速速得到真正解脫。

大家都知道,上學需要有學校,學校又有好壞之分,現在,想要學佛,必得有個好學校,有這麼個好學校,以阿彌陀佛作校長,觀世音菩薩作教務主任,大勢至菩薩作訓導主任,多麼好的學校啊!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到了極樂世界,想作什麼,就作什麼,卻是一片不染的清淨法,然而,只因為太特別了,一萬人中,找不出一位真信不疑的,所以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一般人只因為信得不真,總是嘴裡念佛,心思往外攀緣,“口念彌陀心散亂”這樣念六百萬劫也是不能成就的,充其量,憑著念佛口善,來生投胎做個人罷了!卻總是不究竟!

最究竟的,還是真正信,肯老實念佛,求生到西方,到了西方,在好學校繼續求學,畢了業就得自由,就真正解脫了!

淨土法門,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三藏十二部中,哪一部經說到沒了門,就拿“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來勸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哪一個字也與三藏經典有關系,“信為道源功德母”,當然,真正要信得不動搖,得到第八地菩薩,但是我們可以勉強信,佛是聖人,絕不打妄語,信聖言量,縱是不解理,也能成功。

大家果能不疑惑,依教奉行,畢竟能夠往生西方,必定能夠成佛得真正解脫!

2013年2月11日 星期一

阿基師:沉住氣,爭不爭都有一片天

作者:吳永佳 出處:Cheers雜誌132期 2011/08

服務業得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大小衝突自然無可避免,究竟何時要爭、何時不爭?阿基師有其獨到智慧,巧妙化解、務實解決。在烹飪節目中永遠笑臉盈盈的阿基師(本名鄭衍基),始終以親切溫和的形象深入人心,私底下,他也是如此。

《型男大主廚》的節目執行企劃李珩珣形容,從沒見過阿基師發脾氣,他雖然對自己要求認真,但有時製作單位沒將師傅要的道具或食材準備好,他也從未對工作人員大小聲過,總能現場隨機應變,找出解決方案。這是阿基師溫厚待人的一面,不過,目前任職於福容大飯店,一手掌理12家店、帶領數千人的他,同樣得面臨組織內嚴峻的領導課題。

媒體上,常見阿基師忍不住對時事發表議論,顯現他憂國憂民的個性;再加上對工作追求完美的「龜毛」性格,外表看來沒脾氣的阿基師,應該不是個凡事可輕鬆帶過的「濫好人」。

這也因此讓人格外好奇,面對人際間的各種衝突,阿基師的處世態度是什麼?

務實智慧1. 人非我是不需爭

「若一個人什麼都說『好』,他不一定是好人;若一個人什麼都說『不好』,那他一定是壞人。而『高人』的境界則是,不說『好』、也不說『壞』,但是會設法解決問題。」

阿基師從不覺得自己「官大學問大」,他勇於接受挑戰,然後請客觀第三者來決定誰做的菜比較受歡迎,「誰的菜比較有商業價值,就以誰的意見為準,」這是阿基師式的務實。面對職場的衝突處理,阿基師的態度同樣無限寬廣。大部份人際糾紛來自於人們認定「你是錯的,而我才是對的」,但在阿基師的字典裡,卻沒有「據理力爭」這回事,因為:「人是我非不能爭,人非我是更不需爭。」在他心目中,真理從來不是「爭」出來的,只有時間會還真理「一個公道」。而多年職場磨練更讓他深刻體會,衝突當下因為各自所處情境及立場的不同,「無論你再怎麼爭,也說服不了對方。」還不如不理它、淡化它,讓時間證明一切

務實智慧2. 首重態度沉靜,先失禮先輸

因此,面對衝突當下的「態度」及EQ,對阿基師來說比「是非對錯」更重要。若他看到兩個部屬因為誰少洗了幾個碗盤大打出手,他不會勸架,因為「沒人看就沒得吵,大家一起鬨,他們反而愈吵愈起勁。」但阿基師會從旁觀察他們的「出手」。「如果一方使用攻擊性、粗暴的言語或是表現歇斯底里,而另一方卻保持冷靜、禮貌的回應,我就會認定是前者不對,不管原來這件事是誰比較理虧。」阿基師甚至會質疑:「若你為了多洗幾個碗盤、就不惜跟同事翻臉,這樣愛計較的個性,以後我要如何栽培你?」

務實智慧3. 有失誤馬上道歉,積極善後

當初福容大飯店淡水店開幕的第一天試營運,因前後台聯繫失當,客人一古腦兒衝進店內,卻沒馬上得到招待,全場罵聲不絕。阿基師二話不說,立即站出來先道歉,笑笑說:「生氣1分鐘會失去60秒的幸福喔!各位別生氣,請給我10分鐘就好,馬上服務各位。」在第一時間去低頭道歉,通常客人的怒氣已洩了一半,即使還有人在鬧,現場其他客人也會幫阿基師說話,「人家都這樣道歉了,也不必得理不饒人吧?」不僅如此,阿基師還用親自奉湯、補送宵夜以及給予額外折扣等方式善後,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來化解客人心結。這些補救動作,阿基師也是做給工作人員看,「讓大家知道一個錯誤要用多大力氣去彌補。」回頭檢討內部時,對犯了錯的部屬,阿基師通常不會立刻開罵,「因為我知道我罵人的樣子很兇,」所以無論心下多著急,「真的無法控制情緒時,我會先離開現場。」他盡量不當眾責罵,「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他會請旁人去說,不單刀直入,或是等「狀況」解除後,再溫言與對方溝通。畢竟,「我的目的是要讓對方下次不要再犯,而不是要讓人家羞愧到無地自容,這樣沒有意義。」

務實智慧4. 用幽默機智,給對方台階下

在服務業的工作中,各種客人都可能遇到,眼看衝突升高到一觸即發的時刻,是劍拔弩張還是化干戈為玉帛,大大考驗個人應變力。即使已升到總主廚,阿基師還是蒙受過極大羞辱,客人叫他進去敬酒:「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但工作中的他,怎可能讓自己喝醉?「你不喝,是要我用白蘭地幫你洗頭嗎?」彷彿本土劇般的誇張情節,竟發生在他身上。當時,身經百戰的阿基師沉住氣,笑笑回客人一句:「我這輩子還沒用白蘭地洗過頭呢!如果你今天用白蘭地幫我洗頭,我明天絕對有資格登上報紙頭條!」這番話軟中帶硬,言下之意是:我也是個角色,你這樣對我,我一定搞到媒體皆知,而你也是大老闆,丟得起這個臉嗎?接著他用帶點求助的眼神向現場女性賓客求援,於是開始有人打圓場,緩和局面,終於讓他全身而退。阿基師再次進去時,特地帶了小菜請客人「慢慢喝」,還撂下一句:「等營業結束後,小弟一定進來陪各位一人乾一杯!」不但巧妙化解衝突,也給了對方下台階,面子做足,化敵為友。通常人愈在高位,敵人愈多、愈孤單,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仗勢凌人,反而愈發懂得以柔克剛;另一方面,「求全」不是委屈自己,而是聰明地達到目標。

曾當選網路票選「台灣人心中誠信人物」第6名,最近又出新書《型男大主廚3》,為什麼阿基師不論在業內業外,人氣都始終旺盛?他這番看待何時要爭、何時不爭的私房心法,可是廚藝之外的另一個關鍵。

阿基師 面對衝突的眉角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遇意見分歧時,少數服從多數,沒錯;但多數也要尊重少數,才有真正的和諧。年輕人要學會「適時」忍受委屈,因為願意吃點虧,是非常必要的基本生活態度,畢竟吃虧不會是永遠的,且能自其中領受處世哲學,一生受用。管理者要有大度包容各種意見,在眾異中求其同。美麗的玫瑰有刺,不要只看到它的刺,而忽略了它的美。帶人也是,要學會避開對方的刺,學會欣賞對方的優點。做人,對上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虛是和善,對屬下謙遜是高貴,對所有人謙讓是安全。

職場有3個禁忌:功高震主、權大壓主、才滿欺主。

人是我非不能爭,人非我是不需爭。真理不是靠「爭」出來的,有競爭,就會有抗爭;有抗爭,就會有戰爭。

培養專業能力,靠的是IQ;而領導統御,靠的是EQ。

---阿基師---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一生富貴窮通,完全要自己負責任(淨空法師)


 

 

人的一生富貴窮通,完全要自己負責任,與任何人都不相干,這是真理!怎麼能怪別人?

你要是想通了,想明白了,所有一切緣都是對你修行提升境界的增上緣,對你都有好處、都有幫助。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消業障,你要感恩,這真話。

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障礙我的人、陷害我的人,對他們統統要感恩。沒有這些人,我們無始劫造的這些罪業怎麼消?這些人對於我們這種行為,消業障的

如果我們不服氣,有怨恨,心有怨恨,還要有報復,那個麻煩大了,將來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都有大苦。

怎麼提升?這些都是考試,一關一關通過。心裡真生歡喜,沒有怨恨,沒有煩惱,這一關通過了。

在沒有學佛之前,人受不了,一定有怨恨心,一定要報復;現在心平氣和,什麼都沒有,提升了。你修行功夫在這裡看,這是逆境。

順境高名厚利不起貪心,也在考驗,我能夠如如不動,我能夠不忘恩不負義。我在這家公司服務,老闆對我不錯,待遇雖然不高,那個公司知道我,要給我加一倍的工資、兩倍的工資,我去不去?這裡辭職到那裡去?

能夠如如不動,不貪財、不貪地位,如果這個地方的老闆知道了,他肯定升遷你。為什麼?這個人難得,這個人有忠有義,這個人知恩報恩,不是忘恩負義。

人品、德行就在這些地方看,你是真正好人,佛菩薩讚歎你,鬼神恭敬你;不仁不義,鬼神瞧不起你,眼前好像得到一點便宜,後面災難麻煩很多。

人不能不讀聖賢書,人不能不讀佛經,才知道我們在人生應該怎麼做人、怎樣立足、怎樣是真的好人好事、什麼是假的好人好事,要搞清楚。

               幹真的,不能玩假的,假的被人看破了,一文不值,人沒有看破,鬼神看破了,佛菩薩看破了。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害人得害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擊人得擊

正 說 因 果

 

星雲大師開示

 

害人得害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擊人得擊

 

在《佛說出曜經》裡有一首偈頌很有意義:「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提醒我們不可存有害人之心,因為害人的同時,也會傷害自己。

 

我們也不要心存怨恨,因為怨恨別人,別人也怨恨自己。你罵人,人家當然也會反罵回來。你打人,人家當然也會來打你。

 

這四句話等於我們送禮物給人,對方不接受,這個禮物還是要拿回來。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墮其面」害人者,最後還是害到自己。

 

過去有一個地方的風俗,是生吃豬肉,當地的居民把豬宰殺了之後,肉割下來隨便用草一包,用火一烤,沾一點佐料就直接吃了。

 

終於有一天,這個地方爆發疫病,大家都生病了。為什麼呢?這就如同人愛惜生命,要講求生命的權利,豬子也有生存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輕賤生命,最後受害的是自己。所以「行怨得怨這樣的因果是不能輕忽的。

 

杭州西湖的岳王廟,是紀念宋代名將岳飛而造立的。我過去到岳王廟參觀的時候,看到岳飛陵墓前的台階下,跪了秦檜夫婦等人的鐵鑄像。很多人到岳王廟參觀時,都會對秦檜夫婦吐痰,甚至罵他、打他幾下。為什麼?因為他們陷害忠良。

 

所以在岳王廟的門柱上有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意思是,那一片山河真是福氣,不以它成為墓地而破壞了自然景觀,卻因葬了一位忠臣而光榮;反而是那一塊白鐵很無辜,因為鑄成秦檜夫婦像而受萬世人的唾罵。

 

這其實是告訴我們,別以為自己害人的計謀得逞,也不要以為自己討了便宜、討了巧以後,別人會不知道,因為所有的一切作為,因果會知道,老天爺會知道,自己的良知良心,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因此,為人處事不可有傷害他人之心,害人就等同於害自己,不能不戒慎恐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