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溥心畬先生簡介



溥心畬名儒,又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生於 1896 年,卒於 1963 年;出身滿族皇室,是清朝道光皇帝第六子親王的次孫。曾以畫名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溥心畬自幼飽學,稍長專心研究文學藝術,1911年入貴胄政治學堂,畢業後再入青島德國威廉帝國研究院,又留學柏林大學,學習天文和生物,獲得博士學位,他也精通經史和書畫,回國後先住清河二旗村,後隱居戒台寺十年,從此專事繪畫,以賣書畫自食其力。國民政府撤退前夕出海舟山,遠居臺灣,於 1963 年病故。
  溥心畬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山水以「北宗」為基,筆法以「南宗」為法。 注重線條鉤摹,較少烘染。書法習柳公權,裴休出,略近成親王而風骨過之。行草學二王、米芾,飄灑暢酣,他主張樹立骨力,善於取勢,主張書小字必先習大字, 心經筆法,意存體勢,這樣才無輕率之病,書法剛健遒美,秀逸有致。溥心畬不僅書畫好,而且從小即通詞詩,詩詞典籍,他晚年在臺灣對弟子說,如果有人稱他為畫家,不如稱他為書家,如果稱他為書家,不如稱他為詩人,這恐怕不是自負,而是畫家更看重自己的詩心,同時也更說明藝術自來是詩、書、畫、印密不可分的。
  他的《凝碧餘音》詞集是渡台前作的。全書麗辭雅句,比比皆是,讀來朗朗上口, 清逸風流,尤其是那寫景的章句,更是出奇制勝,令人讚賞不已。溥心畬主張寫實,他以為寫實造型不僅要觀察自然,更要用心思考、深入理解:「畫山水花鳥,如 身在畫中,心悟神契,體物察微,如臨其境,慎思明辨,必期一樹一石,無違於理。孟子曰:思則得之。」書畫要憑感覺,感覺得深刻,才能表達得深刻,而深刻的感覺在於理解。浮光掠影式的感覺,在繪畫過程中是靠不住的。理解了才能更深切地感覺到。溥氏作畫筆少而神完,筆簡意不簡,簡而不單,在於他用筆能以一當十。這以一當十的能力,不單是技法的訓練,更在於他善於思考。

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羲皇上人,為前清恭親王奕訢之孫,天資穎悟,自幼有神童之譽,慈禧太后誇讚「本朝靈氣都鍾於此童」,曾祖父為清宣宗道光皇帝。清初三帝康熙、雍正與乾隆雖都愛好藝術,但溥心畬被公認是滿清皇室中才情與成就最高者,清朝覆亡後常於書畫上鈐「舊王孫」印以自況。1949年渡海來台,與張大千、黃君璧並稱為「渡海三家」,乃三人中文人氣質最濃厚的一位,其畫風無師承,全由擬悟古人法書名畫及書香詩文蘊育天成,作品溢顯芳馥書卷氣,被譽為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2013年為溥心畬逝世50週年,其圖像權成為公共財,510日至623日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逸筆儒風:溥心畬書畫展」,由203件館藏溥心畬書畫中精選70件展出,分為午日鍾馗、摹古與寫生山水、溥式花鳥寫生、道釋人物等主題,另有漫畫小品、信札、書法,以及文創商品等推廣活動。距離上回館藏溥心畬大規模個展已有17年,此次不但質量豐美,且面向多元,令人驚豔。其中溥心畬旅日之四幅隨筆漫畫首次全部展出,筆簡而神足,簡而不單;〈螺紋諸相〉則蓋以手指指紋,添筆繪成五種動物,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黃君璧曾言溥心畬山水畫作,「越是工細的越好,越是小幅的越好」。展中〈淺絳山水〉長達188公分,寬卻僅有3.5公分,山川雄奇,精緻秀美;1958年〈鳳凰閣秋景寫生〉描寫新北投「鳳凰閣」旅社附近的景色,是少見的實景寫生山水,但與傳唐寅〈夢仙草堂〉圖卷構圖設色頗有神似,不脫傳統;1961年〈山水〉僅2.5×19公分,堪稱最小之山水畫。另,張大千曾讚嘆:「并世畫雪景,當以溥王孫為第一」,此展亦有〈雪景山水〉足觀,俊逸出塵,結構謹嚴,筆法挺勁。

在人物畫上,〈希夷酣睡圖〉、〈駱駝與人〉,則與現正於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台灣近代名家水墨畫展」展出中〈松下高士〉、〈駱駝〉構圖尺幅雷同,設色筆法略有些微差異,相互照看,可作為認識溥心畬畫稿的參考。展覽期間612日為端午節,有張掛鍾馗圖辟邪之習俗,館方特以〈鍾馗〉立軸五件及〈鍾馗馴鬼圖〉冊頁12開,硃筆白描、工筆重彩、寫意豪放等各式風格作品與觀眾共賞。描述鍾馗與小鬼相處各情狀之〈鍾馗馴鬼圖〉更是其中代表作,小鬼為鍾馗寫真、小鬼取悅鍾馗獻舞等,饒富趣味,筆精墨妙,引人會心莞爾,餘韻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