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印隆法師分享「正信佛教」的觀點與態度


第一是對於「正信佛教」的觀點與態度。稍微談了一下對「宗教」的看法,對於佛教,印隆覺得其實不應該只是「宗教」,而是對於生命的正確觀點,教導我們清楚了知宇宙萬法實相的方式。佛陀──梵語Buddha,是「覺者」,是覺悟一切萬法皆是緣起的道理,因此不貪不執,任運自在的利益眾生,而心中是涅槃寂靜的安樂。

佛陀不是要建立一個宗教要我們「崇拜」祂,而是以自己親身走過的覺者之路,教導我們應該如何走、如何度過生死苦海,和祂一樣照見本來面目,因為眾生本具如來清境智慧德行,這就是「佛」的「教」法。

因為觀念正確了(正見),自 然就會有正確的思維(正思惟、正分別),所說的話也就正確(正語),不會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自傷傷他。因此行為也會正確(正業、正行),不會做傷 人傷己之事,因此維持生活的方式也會正確(正命),對於世間五欲不會貪著,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 (正精進)。並觀身、受、心、法等四者(正念),開顯定力(正定)與智慧(出世離苦得樂之道),這就是「佛教」最基礎與根本的教法──八正道。[2]

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相似佛弟子」,因為對於「佛教」有太深的誤解,以及無始劫來的生死習性深重,難怪 聖嚴師父嘆曰:「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

 

第 二是「相應」。小油麵提到她有一位長輩朋友,捐了很多錢給道場,也得到她想要的「尊榮」功德主待遇,可是當她年老且經濟情況不佳時,該道場就沒有再如此的 熱絡招呼她,也沒有讓她住在道場「養老」,讓她很失望。印隆就跟小油麵說,這個人的供養發心不正確,她是在「投資」、「交易」,不是真正的在作布施供養。 真正的在作布施供養,是無所求的成就大眾的修行,而一定也會有回報;心量愈大、愈是無所求的布施,福報就更是無量無邊!她因為有所求,希望得到特別待遇, 希望將來得到道場的「回報」,如此的不正確發心,自然就相應到不如法的道場。

印 隆個人一直很厭惡有階級的「功德主」待遇,應該也是從小受到先慈的影響。因此印隆也發願,將來我的道場絕不可以出現這樣的情形。檀越發心布施的多寡,自有 其相應的果報,重點是在他的「發心」。目前護持印隆的檀越,金額有五十元的、一百元的,乃至於一千元、一萬元,還有出力照顧的,不論金額多寡,印隆都一樣 的感恩與祝福。而印隆也會護持沒有資財請購佛教書籍、文物的人,只要大家願意好好修行,印隆在能力許可範圍都會結緣。錢財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清淨法緣!本來沒有「我」,有那一樣東西是「我的」?

 

第三是「清富」,是提到對於財富、資產的看待。一個真正淡泊的人,是能在擁有許多財富時,更是簡樸淡泊。貧窮的人「淡泊」是外在環境的影響,富有的人若能淡泊,那是真正的淡泊自在。

「清富」是 曉雲導師提出的思想,後來 證嚴上人也有提出「清貧」的觀念。證嚴上人認為,「清」是清淨、自在;「貧」是生活清淡、節儉,不需求物資豐富。能將欲念縮小、保持清淨,在不匱乏的環境 下, 不畏辛苦地投入利他與社會的事,就是清貧的生活。在現代的社會,人人追求非富即貴,汲汲營營於滿足各種欲望,為何要「清貧」?當我們願意調整生活的步調, 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只要在生活中稍事用心,就唾手可得那分簡單、優雅的安適與幸福;從「遠離奢華」到「清流時尚」,不論出世、入世,都可以為我們帶來身心 靈富足,就是致福。

 



[1] 禪 門對於禪師過度迫切、關切的教法,稱為「老婆心切」。而「老婆心」,是指教導學人時的態度親切且反覆叮嚀,有褒美意。《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載:「問: 『學人根思遲回,乞師曲運慈悲,開一線道。』師曰:『這個是老婆心。』」對於根器魯鈍的學僧,有些禪師還是肯誨人不倦,像老太婆般絮絮叨叨,故稱為「老婆 心」或「老婆禪」。臨濟宗景德順禪師,以其具有「老婆心切」的慈愛心,得以「順婆婆」之名聞於時。參: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45080

[2] 八正道。八者即:()正見,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正命,又作諦受。即捨咒術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法、諦治。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正念,又作諦意。即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正定,又作諦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

大寶法王,真的不忍心告訴眾生

大寶法王——噶瑪巴千諾
 
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你會相信嗎?也許年老的人或者面臨死亡那一刻的人才會相信。
 
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不真實;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人生很無常;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家庭是因緣暫聚
 
當你一生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為整個家庭付出的時候,為了兒女操碎心的時候,為了不孝子氣得神經衰弱、日夜失眠的時候。
 
我很想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假的,不必太執著。可是你不相信,你的認識範圍也達不到使你相信和解脫煩惱的程度。所以,我不說了,也不勸你了,在岸邊看著你在苦海裡掙扎和沉浮。也許,在你心裡認為我很無情,其實你所有的痛苦,我都有感受,只是無能為力,只有選擇默然觀看的態度。
 
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有福報聽聞到佛法,也沒有智慧領悟到空性,就在這個不真實的世界裡演繹她們的一生,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我何必去多言呢。她有她的執著,她有她的認識,她有她的夢想和追求,她有她的世界和幸福的概念。
 
真的不忍心告訴她,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你一輩子執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個緣;你一輩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裡的一個驛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幻影。夢醒時分空空如也,滿世界都是你,而整個世界又都是空的。夢醒了就會殘酷地面對六道輪回,沒有幾人能當下承擔和相信,寧願選擇繼續在夢裡迷茫。
 
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此時回頭再看這一生,感悟是什麼?或許,這次你真的相信佛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有跌宕伏,有風平浪靜,有陽光燦爛有暴風驟雨......而讓我們的心也生起了愛恨喜怒,隨境而生,隨境而滅。最後傻傻地發現,我們當了一輩子的演員,隨劇情而表演,從來沒有做過真正的我。如果,這一刻你終於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我,那麼你還會那麼執著?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考得最好、學得最好;一定要自己幹得最好、業績要最棒;一定要自己住得比人高檔、穿得比人漂亮、吃得比人豐富、出行也比人奢侈;別人傷了你,一定要以牙還牙.....終於明白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執著它們一生,它們就這麼折磨你一生,你一生的追求不外如是,什麼也帶不走,卻累了苦了自己一輩子。甚至你最愛的人,你也不能帶著他們走。
唯有隨緣,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今天愛你疼你恨你傷你怨你折磨你的人境,該來的讓它們來,該去的就讓它們去。不去執著、不去牽掛,心靜下來,你才知道你還是你,你沒有被它們牽著走,這樣你才做回了一個真正的你。
 
這樣的人生會無憾,這樣的人生才無悔。甚至到了最後一刻,死亡對你來說也是一種境界,隨緣而去,放心而去。可是,你真的能明白嗎?明白了能放下嗎?或者等你明白的時候是否已經太遲了呢?

我唯有默默地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