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感冒,或者剛剛感冒的時候,沒有什麼症狀,人有些些不耐煩的感覺,是心裡有事煩躁,還是身體不舒服?很簡單,把雙手伸出來,檢查一下有沒有「脈浮」,如果有,代表已經感冒了。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服用中藥,通常多休息、早點睡就會好,當然,這個時候要避免吃冰淇淋、冷飲、生冷的食物,也不要過度運動、在外面吹風等等。記住,把脈得兩隻手都把,很多時候會一隻手脈浮,另一手脈不浮,通常右邊主「氣」,左邊主「血」,兩者的沈浮有不一樣的意義,而右手把脈中間的位置(「關脈」)反應脾胃,感冒時,通常會先浮起來。
下一個階段是有明顯的感冒症狀跑出來,譬如發燒、流鼻水、頭痛、全身無力等等。如果脈還是浮的,不用太緊張,病還在表,如果脈不浮了,這就得看症狀是減輕還是加重,代表感冒是轉好還是往裡走。
大多數的感冒是因為受寒而起,即使是夏季的大熱天下,多半也是流汗過多後吹風、吹冷氣而造成的。一般聽到的「風熱感冒」,譬如有舌頭紅、口渴、有些黃鼻涕、喉嚨痛、頭漲痛等等症狀,其實大多數是因為中暑、津液不足等等原因所造成,和一般人在西醫定義下認識的「感冒(common cold)」是不一樣的。
風熱感冒常用中藥方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但不暢、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
罹患風熱性感冒時,應該多喝水,水分是組成身體重要物質,也是身體代謝廢物的輔助,成人一天需要攝取的水分約2,500至3,000c.c.,但大多數人通常不足,因此風熱感冒時應多喝水,攝取充足的水分,才能促使廢物代謝,緩解感冒症狀,使身體機能早日復原。且建議喝涼水,涼水可以幫助散熱,還有滋潤咽部的效果。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
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
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
如發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
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患風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蔔湯或梨湯
風熱感冒常用中藥方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但不暢、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
罹患風熱性感冒時,應該多喝水,水分是組成身體重要物質,也是身體代謝廢物的輔助,成人一天需要攝取的水分約2,500至3,000c.c.,但大多數人通常不足,因此風熱感冒時應多喝水,攝取充足的水分,才能促使廢物代謝,緩解感冒症狀,使身體機能早日復原。且建議喝涼水,涼水可以幫助散熱,還有滋潤咽部的效果。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
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
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
如發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
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患風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蔔湯或梨湯
若是因為受寒而起的感冒,感冒初期多半是「脈浮」及「舌苔白」,在加上「流汗與否」。如果有流汗了,中醫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表虛」,代表身體不算太差,身體已經開始自己想辦法調適,這個時候可以服用平衡陰陽的「桂枝湯」即可。另外,飲食方面,清淡一些,最好喝一些米湯,也就是把稀飯煮得很稀,喝上面的白白的米湯水,這樣會加強胃氣,恢復的會比較快。如果同時還有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可以加些「葛根」,變成「桂枝加葛根湯」。葛根這味藥可以「提水上頭」,對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很有用處。
如果沒有流汗,皮膚表面熱熱乾乾的,中醫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表實」,這個時候就得讓他發汗,一般我們會使用「麻黃湯」,如果伴隨這全身肌肉痠痛、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等,可以麻黃與葛根兩味藥並用,而改成「葛根湯」。
如果感冒一開始沒有擋下來,或者稍稍好轉時又再受寒、吃冰淇淋等等,感冒就會往裡,往「肺寒」的方向走。這個時候脈象會從浮轉向比較不浮,同時感冒症狀會加重,譬如不斷地流清鼻水、白痰增多、咳嗽聲音變得更深沈、胸口緊等等,這個時候常看到舌苔變得很白厚,或者舌頭很潮濕,表面像是一灘水一樣。這樣就進入所謂的「小青龍湯」的階段。到了這個階段,除了比較嚴重之外,不同的病人也會開始出現比較多不同的症狀,譬如咽喉很痛、頭暈、想吐等等,或者會因為病人其它的情況而變得比較複雜,譬如女孩子月經正好來,通常不會只是單純使用一個基本的方劑,而是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情況做加加減減。
如果到了「小青龍湯證」的階段還是沒有治好,這就比較麻煩了,會進入所謂的「寒入裡化熱」的情況。「寒入裡化熱」聽起來很奇怪,簡單的解釋是,寒進入肺以後,會有很多白痰產生,當白痰越來越多時,肺的津液運行受到了影響,越來越不夠溼潤,痰變得濃稠,從白痰轉變成黃痰,舌苔從白濕轉向黃乾,這就好像汽車的冷卻水慢慢減少、不夠用,引擎開始過熱一般。真正麻煩的是,肺部不一定是整個寒或者整個熱,複雜起來,可以一部分還是寒,另一部分卻開始化熱,這個時候病人會告訴你,有時候是白痰,有時候是黃痰,有時候是濕咳,有時候是乾咳,有時候痰在咽喉,有時候痰深在肺的底部等等,好的中醫師可以從各種跡象來判斷這個複雜的寒熱是如何分佈的,該先使用熱藥?寒藥?還是寒藥熱藥一起並用,常見的方劑有「小青龍湯加石膏」、「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湯加石膏」。而到了這個階段,可能接近西醫所謂的肺炎,或者已經是肺炎了,西醫通常只能使用效力強大的抗生素,而中醫治療確高明許多!
如果沒有守住病情,再惡化下去會如何?再下來麻煩大了,會變成嚴重肺炎、肺積水、肺萎縮、肺膿瘍等等。那中醫有沒有辦法治療?當然有,基本的方劑譬如「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甘草湯」、「三物小白散」等等,這就是考驗中醫師功力的時候了,治療好的比西醫又快又有效,而且沒有副作用,治療不好又不趕緊轉診的,可能就把病人推向加護病房了。
順便提一下,西醫對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豬流感等等往往束手無策,強硬治療後,即使好了也常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譬如肺部纖維化等等。在中醫看來,無論是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或豬流感,都是按照上面所討論到的「感冒發展過程」來演變,只不過一般感冒從「桂枝湯證」發展到「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等,可能得父母或病人實在不小心,感冒了還繼續受寒,而一般也得到兩三週左右才會變得如此嚴重,而嚴重的流感可以在兩三天內從「桂枝湯證」發展到「大青龍湯證」、「射干麻黃湯」等等,或者更加嚴重。中醫治療的方法還是一樣,但是中醫師對寒熱的拿捏,用藥的輕重與時機,寒熱藥的比例等等,都是很不容易的挑戰。如果中醫師對病情的判斷與預估準確,下藥膽大心細,對這些嚴重的肺部疾病,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 做到又快又好的治療效果。
感冒的症狀不見了,不代表感冒好了,得看不到一絲絲脈浮才算真的好了,最好在感冒症狀全部不見、脈一點都不浮了以後,再等一週才放下防備的心。有些人感冒沒有完全好,還有一點寒氣積肺裡,就大意不管甚至開始吃冰了,結果感冒一直沒有真的完全好,結果一感冒又很久才好,甚至開始出現一些哮喘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必須找專業的中醫師把肺部的問題一次治好,不然拖下去會變成慢性病,對長久的健康影響很大。
在這種「發燒不舒服」「退燒藥問題更多」的兩難情況下,中醫有辦法嗎?當然有!
前面提過,中醫治療感冒,不是「殺死感冒病毒」,而是「幫助身體恢復平衡」,既然是「恢復平衡」,「退燒」的功能已經融合在治療感冒裡。一般感冒的情況下,如果已經自己出汗了,通常不會發燒。如果沒有流汗,小孩子皮膚表面會又乾又燙,往往出現發燒的現象。這個時候,使用中醫中的「汗法」,譬如前面提過的「麻黃湯證」、「葛根湯證」,發汗出來,燒就會退,除非是中藥劑量沒有拿捏好,發汗不足,沒有達到退燒的功效,當然,也不能發汗過頭,讓津液流失過多,那會引起其它問題。
如果人原先有些流汗,本來以為感冒是在「桂枝湯證」的階段, 但是卻開始發燒,那代表感冒比原來想的嚴重一些,或者原本只有流一點點汗,其實比較偏向「麻黃湯證」、「葛根湯證」的情況。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使用有麻黃的中藥方劑,可以在「桂枝加葛根湯」裡加重葛根的劑量,通常就可以退燒。
如果感冒已經進入「小青龍湯證」的情況,通常比較常看到中低燒,比較接近西醫慢性發炎時的中低燒,高燒反而比較少。一般而言,加入葛根會讓燒比較快退,但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所以,最好去看專業的中醫師。如果感冒已經進入比「小青龍湯證」更嚴重的情況時,當然是應該去看專業的中醫師,不要自己亂試藥,這個時候,中醫師還是有辦法可以退燒。
如果在半夜發高燒,非常不舒服,無法入睡而精神很差,又沒有辦法馬上帶去看中醫時,那該怎麼辦?有一個應急的辦法,那就是使用中藥方劑「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裡石膏及知母可以解熱,往往比西醫的「退燒藥」還快,又沒有「退燒藥」的副作用。同時,「白虎加人參湯」有粳米,可以加強胃氣,有少量的人參,充足胃的津液,為肺的津液做後盾。大多數一般情況的感冒高燒,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退燒,但是,如前面所討論的,發燒其實是好事,除非發高燒非常不舒服,盡可能不要強迫退燒。所以,讀者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家裡儲存一點「白虎加人參湯」備用,半夜應急時使用,但是不應該過於依賴「白虎加人參湯」,每次小孩子發燒就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緩解。
- 風寒咽痛:咽部多為微痛或刺痛,粘膜暗紅而腫。常伴有鼻塞,噴嚏,清涕,咳嗽痰稀,頭痛身痛,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 風熱咽痛:咽部多為刺痛,吞咽時明顯,納食尤甚。咽粘膜焮紅,腫脹。常伴有發熱,惡風,汗出,頭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 濕熱咽痛:咽劇痛或剌痛,粘膜紅腫,且生小泡,破後成潰瘍。多伴有發熱,咳嗽,吐黃痰,胸膈不利。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 鬱火咽痛:咽喉剌痛,發病迅速,來勢凶猛,伴吞咽困難,滴水難咽,呼吸急促,咽喉粘膜焮紅,會厭水腫。舌質紅,少苔或薄黃苔,脈洪大而數。
- 陰虛咽痛:咽喉乾痛,口乾欲飲,咽中似有痰阻,不易咯出,午後痛劇,粘膜暗紅。伴見午後潮熱,或手足心熱,盜汗,大便乾,小便黃。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 氣陰兩虛咽痛:咽乾疼痛,多為隱痛,勞累加重,氣短乏力,潮熱,便乾,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 風寒咽痛與風熱咽痛:風寒咽痛係因風寒外襲,咽喉為肺胃之門戶,首當其衝,肺失宣和,邪結咽喉,故咽喉疼痛。其與風熱咽痛皆屬表證,但不同之處是風熱者咽痛重。且屬風寒者,見有發熱,惡寒,無汗等症;屬風熱者,見有發熱,惡風,汗出等症。前者治療以疏風散寒,方選六味總方;後者宜用銀翹散疏風清熱。
- 濕熱咽痛與鬱火咽痛:濕熱咽痛係因脾胃失運,濕熱內蘊中焦,又受外邪,濕與邪互結,阻塞咽喉,發為咽痛,疼痛劇烈,咽部生小泡,破後可形成潰瘍。當以清熱解毒利濕之法,方選甘露飲加大青葉。鬱火咽痛,屬"喉痹"之急症,其特點是會厭水腫,吞咽非常困難,有時呼吸急促,發憋。因鬱火結於咽喉,氣機不利,其治療原則一是降火,一是散結,擬用經驗方丹梔宣痹湯(即宣痹湯加丹皮、梔子)治之。
- 陰虛咽痛與氣陰兩虛咽痛:陰虛咽痛係陰虛津傷,虛火上炎,蒸灼咽喉所致。其特點是咽部乾痛,口乾欲飲。本證的原因一是肺陰虛,一是肺腎陰虛。屬肺陰虛者,常兼乾咳,可予養陰清肺湯治之;屬肺腎陰虛者,多係素體陰虛,或房室過度,相火上炎,可見腰膝痠軟,耳鳴目花,虛煩失眠等症,治當滋補肺腎,清虛熱,知柏地黃丸治之。氣陰兩虛咽痛除具有陰虛的症狀外,又有氣虛的見證,如疲勞後咽痛重,言語低微,全身乏力等。治當益氣養陰,可用百合固金湯加益氣藥治之。 咽喉痛一症,不外風、火、痰、虛四個方面,風、火、痰多實證,其特點是咽喉疼痛重,吞咽困難,呼吸急促,咽喉發堵,粘膜焮紅,腫脹。虛證咽痛的特點是咽喉微痛而乾,多兼有乏力,低熱等虛證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