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鏡花水月皆虛妄
戲夢人生當下真
瞎摸不著眾生相
真相只在汝心頭
常思一二
勿念八九
事事如意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各宜警醒
慎勿放逸
據有關消息稱:今後凡考察提拔幹部,主要看打牌的技術和方式,理由是:打牌打得好,說明有頭腦, 打牌打得精,說明思路清,打牌打得細,說明懂經濟, 打牌不怕炸,說明膽子大, 嬴了不出聲,說明城府深, 輸了不投降,競爭意識強, 輸了不嚷嚷,說明有涵養,打牌有怪招,說明素質高, 打牌愛打架,說明年青化,敢打單吊牌,肯定有後台, 輸贏都不走,能做一把手 愛打牌的朋友們,有希望了,加油啊!!!
五蘊無常
以前,母親總說,子女有兩種:一種是來還債的,另一種是來討債的。我們兄弟姊妹頑皮時,母親就罵我們是「討債的」。當年,天真無知,日子裡有吃喝玩樂就得了,誰去計較債歸何主?
我自己成家生女後,看著細嫩皮膚的寶貝,惹人憐愛的小手小腳,輕輕逗樂就開口大笑的小人兒,一點都不覺得孩子是討債來的。美國人總說:「孩子是天使。(Kids are angel.)」的確,她們是為人間攜來歡笑的小天使。
孩子們漸長,我的日子開始隨著兩個孩子的需求團團轉。當時,家庭外的日子苦多於樂,工作兢兢業業,上司趾高氣揚,同事勾心鬥角,身心壓力無限,但為了五斗米折腰,唯有逆來順受。家庭裡的日子則樂多於苦,煮飯燒菜雖辛苦,全家圍桌樂呵呵;偶有口角抱怨,瞬間即煙消雲散,誰也不會去記仇。
然後,孩子們相繼搬出,出外念書、工作,接著結婚成家。以前風風火火、忙碌奔跑的日子,突然銷聲匿跡,房子也突然變大變空曠了。「庭院靜,空相憶。無處說,閑愁極。」此時,我才猛然理解母親當年面臨空巢期的閒慌。
母親年少適逢日軍侵華,四處逃躲,未能接受正規教育,一直引以為憾。接著又是國共內戰,與父母生離死別,長途跋涉奔逃。她的成長、結婚、生子、育女,完全自己摸索,無人教導。一生忙忙碌碌,只為生存、為家庭、為子女,掙扎殘喘,從未有過自己的喜好,也未想過自己的後半生,驟然空巢期的閒置,讓她不知所措。我們計畫結婚時,她總是反對,一直挑剔對象不夠理想,難與我們匹配。最終無奈同意我們成婚時,也是依依不捨,暗自垂淚。我終於領悟,母親當年的反對其實是下意識的不捨,她真正想抓住的是那逝去的時光。她口中雖怨我們是「討債的」,其實我們的頑皮、我們的乖巧、我們的成長,都是她一生美好的回憶。
當時,我們從父母住處搬到附近的新房,晨昏定省未曾中斷,母親從先前的反對兒媳女婿,轉為百般討好,孫子外孫緊抱伺候,她的日子又轉為興奮忙碌。我們只顧汲汲營營自己的事業,忙得不可開交,樂得讓母親在旁幫忙,美其名為「含飴弄孫之樂」。不幸,沒多久醫生診斷母親為肺癌末期,她不過壯年,即含恨離開她眷顧不捨的子女和孫兒們。我今日才省悟,母親一生都是為他人活著,她的喜樂哀愁完全被子女牽引著。佛教定義眾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母親無一不受。她既未受過高等教育,也無父母長輩一旁教誨,能從何處獲得覺悟?我當年也是年輕懵懂無知,今日回顧母親一生,痛心惋惜母親承受的八苦,也認識到應該以她為前車之鑑,勿重蹈覆轍。
母親捨不得孩子的離開,恐怕是暗自期盼子女是「還債的」吧?其實,哪有討債還債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老天賜予的禮物。沒有孩子天使般的歡笑和無邪的動作,我們哪有多采多姿的回憶?猶記女兒稚年時,常常三更半夜偷偷鑽進我的棉被,窩捲在我懷裡安眠。當時我睡意正濃,懶得起床發作,就隨她去,等天明起床後,才婉言教導她。她稍長,終於瞭解不能吵媽媽睡眠,偶爾夜半驚醒,就悄悄站在我床前,默默望著我。我總會心有靈犀地猛然睜開眼,她就可憐兮兮地輕聲哭訴剛剛作了一個惡夢,不敢獨睡。我只有嘴裡嘟嚷著掀開棉被讓她鑽進來。那鑽進棉被的一幕,當時是睡夢受擾的懊惱,今日卻是心中隱隱的暖流。
我有時想,為人父母者為什麼總捨不得子女成長離開?是否因為年幼弱小的子女,事事得依賴父母,讓父母覺得自己是擎天之柱的虛幻?大人們在你爭我奪的大千世界裡,不見得是強者,但在家裡弱小的子女面前,永遠是被仰慕需要的強者。子女成長獨立後,擎天之柱的假象不在,難怪會讓父母覺得若有所失。所以,父母子女之間,撇開慈愛親情不談,父母下意識的心裡深處,恐怕是用柔弱無依的子女來突顯自己偉大有用的心態吧?當然,這是我的歪理。
子女是父母生命裡的彩虹,只能留作美好回憶,無法擁有。我的女兒們,出嫁後只偶爾來電來信,我初時心中悵然,總覺「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跡。」如今,想到我無須依賴子女來顯現自己有用,就豁然開朗。孩子們正值拚事業和營造家庭,蠟燭兩頭燒的階段,分秒必爭,自己當年處於她們年紀時不也如此?我們兩老無病無痛,何須苛求她們多費神?
我總認為,人無可選擇地哇哇墜地出生後,佛教所說的八苦中的四苦「生、老、病、死」,已無可避免,但減少其他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仍大有可為。「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苦,望文生義,無須解釋。我查「五陰」是何物,原來是觀世音菩薩與佛陀大弟子舍利佛的對話,記錄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主要是闡明「五蘊空相」之道。五陰即五蘊,乃「色、受、想、行、識」,「色」是人身軀體;「受」是心情感受;「想」是心想;「行」是對嗔貪善惡心的行為;「識」乃識知事物。佛家的「空」,解釋為無常。五蘊空相,就是佛告知世人,人的驅體和其精神思考等,變化無常,為痛苦之源,唯有修得透視五蘊無常的佛家智慧,即所謂的「般若」,才能免受其苦。凡夫俗子難達佛家的「般若」境界,但若能理解五蘊無常、難以捉摸的特性,至少可以釋懷,減低痛苦。
我有個朋友,年輕女兒不幸罹癌早逝,朋友悲痛「白髮人送黑髮人」,既怨女兒不知愛惜身子,又恨女兒無情離逝,哀痛無法自理。我只能勸慰,女兒帶給她三十年的歡笑,已是老天恩賜,感恩尚且不及,何來怨懟?佛教《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反反覆覆強調,人體無常,人死緣滅,這是天道,無可改變。我當然理解,愈是乖巧的兒女,愈是讓人不捨。然而,緣分已盡,又奈何?五蘊無常啊!
修佛難,般若空性的智慧我也沒有,唯一能力行的,就是轉移目標,不再圍繞著子女之情團團想。我讓自己忙碌,讓自己顯現有用之處於其他,譬如:讀書、寫文章、種花、攝影、煮美食、旅遊、交友……,人生可做之事,多矣!
(寄自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