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憂鬱症
中國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陳潮宗
摘要:憂鬱症是因情志不舒、氣機鬱滯,逐漸引起肺腑氣機不合,造成五臟氣亂、功能失和,憂鬱症有虛實之分,實症為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三類,虛症則分久鬱傷神與陰虛火旺兩類,以逍遙散、丹槴逍遙散合左金丸、半夏厚朴湯、甘麥大棗湯合枕中丹、滋水清肝飲治之,取穴以寧神、疏氣通暢為主,治療過程中輔以精神治療,增強治療效果,降低復發。
關鍵字:中醫、憂鬱、憂鬱症、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久鬱傷神、陰虛火旺。
一、前言
在醫學上憂鬱症和一般的「心情低落」不同,但是長期的情緒低迷,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情志不舒、氣機鬱滯,長期即會引起肺腑氣機不合而促發憂鬱症,金元的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鬱》中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鬱,諸病生焉」。
憂鬱症是一種身心「whole-body」的疾病,會影響生理、情緒、思考方式、進食、睡眠等,甚至影響對自己的觀感,最嚴重的傷害莫過於自殘或自殺的行為,以中醫的針灸與藥方長期治療,並且重視心理健康,生活壓力與情緒適當的發洩,來維持身心靈均衡健康。
二、病因病機
在《內經》中把一切積聚、失暢的現象謂之鬱,《丹溪心法‧六鬱》曰:「鬱者,結聚不得發越也」,因情志內傷、情志不舒、鬱怒、思慮、悲愁等七情所傷,導致五臟氣亂、功能失和,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的氣機鬱結一類之病症,有實症、虛症之分。
《類經》:「大地有五運之鬱,人身有五藏之應,鬱則結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病作矣」,孫一奎《赤水玄珠‧鬱門‧鬱》曰:「有素虛之人,一旦事不如意,頭目眩暈,精神短少,筋痿氣急……」,而《雜病源流犀燭‧諸鬱源流》曰:「諸鬱,臟氣病也,其本源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鬱之病生焉」,這都說明素虛者或是身體臟氣弱者都易發生鬱病。【4】
三、辨證論治
主重虛實之分,實症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三類;虛症則分久鬱傷神與陰虛火旺兩類:
1.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則肝失條達,症狀見精神抑鬱、胸悶脅痛,若肝氣橫逆犯脾,則表現腹脹噯氣、不思飲食;治療目標宜疏肝解鬱,方用逍遙散,噯氣、胸悶加旋覆花、薑半夏,月經不調加丹參、赤芍、香附,行經腹痛加延胡索、小茴香、五靈脂【2】。給予情緒護理,關心患者的情緒,配合輕鬆的運動增加腸胃蠕動,減輕腹脹噯氣,如散步、慢跑等。針灸治療取穴期門、太衝、陽陵泉、足三里。可多食韭菜、香菇。【9】
2.氣鬱化火
氣鬱化火則肝火上逆,症見口乾口苦、頭痛、急躁、胸悶脅脹等;治療目標宜清肝瀉火、解鬱和胃,藥方宜用丹槴逍遙散合左金丸,便祕加大黃、蘆薈,目赤耳鳴者加草決明、龍膽草,小便短赤加木通、澤瀉、茅根【2】,以麥冬與菊花煎茶服飲,清熱降火;以安慰、誘導的方式轉移情緒目標,配合一些益智活動,如下棋。針灸治療取合谷、太衝、睛明、太陽、風池、挾溪。飲食注意忌辛辣、刺激飲食。【9】
3.痰氣鬱結
痰氣鬱結則咽中似有物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治療目標宜行氣、化痰、降逆,藥方宜用半夏厚朴湯,咽中異物感明顯者加威靈仙、蘇子、枳殼,?肋脹痛者加香附、鬱金,嘔惡口苦者加竹茹、膽星、栝蔞【2】,可以用紫蘇、生薑利氣散結。與患者談心,了解憂鬱之源,並且多談論快樂之事,減輕胸中鬱悶之情形。針灸治療取穴人中、內關、神門、豐隆、湧泉【9】【10】,鳩尾、上脘、期門、太衝、足三里、神門、內關、百會【8】,以寧神降火、化痰。飲食宜清淡。【9】
4.久鬱傷神
久鬱傷神則營血耗損、心神失養,臨床表現精神恍惚、悲憂善哭、疲乏等;治療目標養心安神,藥方宜用甘麥大棗湯合枕中丹,失眠者加酸棗仁、茯神舌有瘀瘢者加菖蒲、鬱金、桃仁、紅花【2】。可以輔用音樂療法通暢氣機,耳針治療取神門、心、脾、腎、腦等穴點,避免燥熱性食物。【9】
5.陰虛火旺
陰虛火旺則虛火上炎,臨床表規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等。治療目標滋陰降火、解鬱安神,藥方宜用滋水清肝飲,五心煩熱嚴重者加地骨皮、鱉甲,腰膝酸軟者加杜仲、寄生、牛膝,遺精者加知母、黃柏【2】。保持環境安寧、舒適,安排文康活動以解煩,耳針治療取神門、枕、心、胃、腦等 穴點,飲食宜清淡,注意營養攝取需均衡充足。【9】
四、藥物治療
1.柴胡疏肝湯
處方為柴胡、當歸、大腹皮各10克,杭白芍、枳殼、香附、茯苓各15克,木香、炙甘草各6克,焦三仙12克、大棗10枚、小麥50克、琥珀3克(沖服);肝陽上亢者加草決明、黃芩、鉤藤;胃氣上逆者加旋覆花、竹茹;氣血虛者加黨參;胸陽不振者加瓜蔞、佛手;腹氣不通加大黃、龍膽草;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改杭白芍為赤芍;咽有異物感者加半夏、厚朴、代赭石;服藥後大部分主要症狀消失率為100%。【7】
2.寧神解鬱湯治鬱症
藥方組成為百合30克、五味子10克、棗仁30克、合歡花15克、夜交藤30克、鬱金15克、香附20克、當歸12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槴子12克、蒼朮15克、神曲12克,百合為主藥,其甘寒直入心肺二經,益氣清心、寧神定魄;五味子、棗仁養心安神;夜交藤安神益腎;合歡花、鬱金、香附解鬱安神,當歸、丹參、川芎養血活血,加強藥方寧神、解鬱、活血之效。【11】
3.六味地黃丸治更年期憂鬱
更年期為老年人的一段過渡時期,因機體衰退、內分泌失衡,併以情緒憂慮或焦慮緊張為主的一種症候群,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健腦益智之效,本方立法以腎、肝、脾三陰併補,重在補腎陽,方中熟地滋腎陰、益精髓為主藥,山萸肉酸溫、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澤瀉、茯苓、牡丹皮瀉三陰虛火,以治其標。【1】
4.補源解鬱湯治婦女憂鬱症
婦女憂鬱多見鬱症後期虛証的証型,由於心、脾、肝、腎虛損,氣血失和,女性以血為主,善感多慮,多從傷血致傷氣、憂思傷肝脾引發,以補源解鬱湯治之,藥方組成為柴胡10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薄荷5克、黨參20克、黃耆15克、棗仁15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甘草15克、地黃30克、桂枝15克、合歡花20克、枸杞子20克,全方有解鬱、養血、益脾、寧心、補腎的功能,調整臟腑機能,使之相互協調為用,機體氣血充足,自可回復正常功能,病則癒之。【3】
5.四逆散加味治鬱症
予四逆散每日一劑,肝氣鬱結、胸肋脹滿疼痛者加鬱金、青皮、佛手;痰氣鬱結、胸悶不舒者加旋覆花、蘇梗;熱勢絞甚、口苦、便秘、氣鬱化火者加龍膽草、大黃;咽中有異物感加半夏、厚朴、紫蘇、茯苓;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加酸棗仁、茯神、生地;多思善疑、眩暈神疲,心悸膽怯、心脾兩虛者加黨參、白朮、黃耆、龍眼肉;本方疏肝理氣,和中緩急、氣機調暢,鬱病緩解。【5】
6.血府逐瘀丸治鬱症
採用血府逐瘀丸每次二丸,輕者每日兩次,重者每日三次,血府逐瘀丸中桃人、紅花、赤芍、牛膝可活血化瘀,當歸、川芎、生地可以養血活血,柴胡、桔梗、枳殼可以理氣行血,甘草和中解毒,本方可以可活血理氣、袪瘀補血,氣血方通能解除鬱症。【6】
五、臨床經驗
民國九十三年,一位受到婚變的吳姓婦人,主訴因結婚二十年的丈夫突然不回家,發現丈夫在外已有女友,而且自己已受騙多年,在情緒壓力下出現了半夜驚嚇、鬱鬱寡歡、精神恍惚、胸悶脅痛的憂鬱症狀,舌質淡白,嘴巴苦,便秘,脈象弦脈,問診後先給予精神開導,藥物治療給予四逆散,組成為柴胡3錢、枳實2錢、芍藥3錢、甘草2錢,再加龍膽草1錢、酸棗仁3錢、茯神3錢,治療三周之後病情改善,但因為個人生活情境無改善,三、四個月後又有症狀,並加針灸治療,針神門、百會、內關,每日一次,連續十日再次服藥有改善。
六、參考資料
1王金華、呂素英:六味地黃丸治療神經官能症和更年期憂鬱症,淮海醫藥,大陸,1999;17(1):47。
2林良玲、胡文龍:憂鬱症的中醫證治,中藥之臨應用專題,台灣,2003;19(1):
41-43。
3武志平、閆桂玲:自擬補源解鬱湯治療婦女憂鬱症156例,中國民間療法,大陸,1998;5:48。
4金智生、吳立文:鬱病辨治規律淺析,中醫藥學刊,大陸,2003;21(11):1921-1922。
5孟磊:四逆散加味治療鬱病臨床觀察,遼寧中醫學院學報,大陸,2003;5(3):246。
6柏樹祥:血府逐瘀丸為主治療鬱症36例,中國民間療法,大陸,2003;11(8):48。
7張利、趙龍:柴胡疏肝散治療鬱症34例,陜西中醫,大陸,2001;22(9):525。
8楊文斌、陳書江、王昕:針藥並舉治療鬱症狂証驗案舉隅,遼寧中醫雜誌,大陸,2003;30(12):1003。
9劉正萍:淺談對鬱症的辨證施護,貴陽中醫學院學報,大陸,1996;18(4):52-53。
10劉來貴:經穴推拿為主治療鬱病61例體會,雲南中醫中藥雜誌,大陸,2002;23(8):13。
11譚孝清:自擬寧神解鬱湯治療鬱症的臨床體會,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2001;14(5):407-408。
-------------------------------------------------------------
有逍遙散(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四逆散、甘麥大棗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歸脾湯、酸棗仁湯等。以下逐一介紹各方劑的組成、功能及主治,以供大家參考。
憂鬱症常用的中藥方劑
有逍遙散(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四逆散、甘麥大棗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歸脾湯、酸棗仁湯等。以下逐一介紹各方劑的組成、功能及主治,以供大家參考。
1. 逍遙散(加味逍遙散)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煨生薑
功能:疏肝解鬱,健脾養血。
主治:肝鬱血虛。症見兩肋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見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
按語:逍遙散治療之「鬱」症,常由煩惱憤怒、所求不遂或思憂過度等七情所傷引起的氣機紊亂,疏泄失常所引起的病變。
憂鬱症表現為神情憂鬱,表情淡漠,神志呆滯,喜靜喜睡,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弦。可用逍遙散加鬱金、石菖蒲、遠志、丹參、香附、陳皮等。
加味逍遙散為逍遙散加丹皮、梔子,亦名為丹梔逍遙散。主治肝鬱化火,血虛有熱;症見頭痛目澀,潮熱顴紅,自汗盜汗,口乾,或月經過多,崩漏,少腹作痛,小便澀痛者。
2.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功能:和解少陽,扶正袪邪。
主治:少陽證。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
按語:小柴胡湯能調情理志,可以用於治療鬱症。臨床見鬱而不舒,情緒不暢,多表現為悶悶不樂,或疑慮重重,或飲食不振,或四肢乏力,此皆往往肝氣受遏,鬱而不伸,使陽氣未能升發,絕非虛症,用小柴胡湯治療,能疏肝解鬱,寬胸開懷,肝氣舒而鬱除。若肝火旺,煩躁易怒,可加夏枯草、梔子等,令人心平氣和。
3. 四逆散
組成:柴胡、芍藥、枳實、炙甘草
功能:透解鬱熱,疏肝理脾。
主治:陽氣內鬱之四逆證。症見手足不溫,或胸脅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按語:四逆散能疏肝理氣,調暢氣機,氣機舒暢則鬱症自消。
若用於情緒低落,兼見煩躁不安,失眠,胸悶氣短,當屬氣機不暢,應加強疏肝理氣,調暢氣機,須用四逆湯合甘麥大棗湯治療方能對證。
4. 甘麥大棗湯
組成:甘草、淮小麥、大棗
功能: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臟躁症。症見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按語:本方能鎮靜催眠、抗驚厥,解痙鎮痛等作用;常用於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驚厥,癲癇,咽喉炎,婦女更年期症候群等。
對於憂鬱不安,或煩躁不寐,情緒易激動,或自覺煩悶悲傷欲哭者,皆可使用本方。酌加疏肝或養血安神之品療效更佳。
5.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生薑、大棗、桂枝、茯苓、龍骨、牡蠣、大黃
功能:調和氣血,安神鎮驚。
主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
按語:本方原出於《傷寒論》,主要作用為解表清?堙A調和臟腑,安神鎮驚的功用。常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凡見胸?H苦滿,眩暈耳鳴,驚悸失眠,心煩易怒等,屬肝膽鬱熱之證皆可應用。
本方對中樞興奮性有雙向調節作用、抑制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對心血管的損傷、降血脂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亦有促進凝血和止血等作用;常用於神經官能症,憂鬱症,高血壓,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6. 歸脾湯
組成:白朮、茯神、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症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易驚,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按語:本方能抗休克、調節中樞神經功能、促進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增進造血功能;常用於消化性潰瘍,子宮功能性出血,紫斑,再生障礙性貧血,神經衰弱等。
歸脾湯能治療心脾兩虛之憂鬱症。其主要表現症狀為情緒鬱抑,精神不振,頭暈,心悸,食欲減退,乏力,浮腫,或伴有胃脘脹悶,嗜睡或失眠,四肢萎軟,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沈細。
7. 酸棗仁湯
組成:酸棗仁二升(炒) 知母二兩 川芎二兩 甘草一兩 茯苓二兩。
功能: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鬱血虛,心神失養。症見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乾口燥,脈細弦。
按語:本方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常用於精神衰弱,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等。
本方治療肝鬱血虛,心神失養之虛勞虛煩不得眠之症。病與心肝二臟有關,但主要在肝,通過養血調肝治療虛煩不得眠,為了加強酸棗仁湯的藥效可酌加合歡花、夜交藤、石菖蒲、鬱金等解鬱安神之品,亦可合甘麥大棗湯協同治療,療效更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