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我們上一節講到腎的主要生理功能,腎具有藏精、納氣、主水的生理功能,腎,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有閉藏的特性,腎的陰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腎在五臟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在明清時期,關於藏象學說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命門學說的出現,強調腎在人的生、長、壯、老、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常常把調節腎的陰陽,作為最終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們這一節講六腑,首先講六腑的定義。

什麼叫做六腑,六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導化物。

飲食物經口攝入以後,它的傳導過程是,中醫學認為,它需要經過消化道的七個關卡,《難經》稱之為七沖門,其中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的上口為賁門,胃的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交會的地方為闌門,肛門為魄門,飲食物由口攝入,進入體內,經過消化道的七個關卡,最終排出體外。
第三點需要掌握的是,六腑一個共同的特性,叫做六腑以通為用,怎樣理解六腑以通為用?通是指六腑的氣機通暢,不僅要通,而且要降,就這個意義講,六腑的共同特性,應該是六腑以通降為順,這樣一個特性強調的是,飲食物經口攝入以後,經過消化道,經過臟腑的調節,不斷的吸收、代謝,最終代謝產物層層的向下傳遞,最終排出體外,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而水谷精微被全身所利用,也就是說,六腑必須保持始終是氣機通暢的狀態,就這個意義講,叫「六腑以通為用」,由六腑以通為用,這樣一個原理,在中醫理論上還有一個結論,叫做「六腑以通為補」,這裡這個補的意思,是調整六腑的功能活動,使它保持正常通降的特性,不能理解為補虛的補,也就是說在病理狀態下,通過調整六腑的通降特性,通過調整六腑的陰陽失調,無論是補還是泄,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正常的通降狀態,就這個意義講,叫六腑以通為補,不得理解為補虛才能夠使六腑通暢。

下面我們分別講,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首先講,我們在講肝的時候,講脾的時候,都涉及到膽,
講膽的生理功能,膽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貯藏和排泄膽汁,
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來源於肝臟,這一點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它和現代生理學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在中醫學稱之為膽汁是來源於肝臟,是借肝之餘氣凝聚而成,這是第一。
二、膽汁生成以後要進入膽腑,膽是六腑之一,我們稱之為膽腑,由膽腑濃縮形成膽汁,並且貯臟於膽,這個過程受肝的疏泄功能來調節,就是肝的疏泄功能,決定了膽汁的生成,膽汁進入膽腑,經過膽腑的氣化作用,形成膽汁,並且貯臟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第三,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它的機制仍然是在肝的疏泄的作用下,通過肝的疏泄作用,調節膽的疏泄,我們稱膽的疏泄,膽疏泄就是膽的分泌排泄膽汁,用現代生理學的話講,叫膽囊的舒和縮,我們中醫學稱之為膽的疏泄作用,膽的疏泄取決於肝的疏泄,換句話說,在肝疏泄作用的調節下,膽能夠正常的進行疏泄,因此,膽汁才能夠正常地排泄,排泄入哪裡?排泄入小腸,這在中醫學文獻裡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在這一點上和現代生理學認識是一致的。
總之,我們在這學習膽的生理,第一個功能,一定要明確的認識,膽的生成、貯藏、排泄膽汁的作用,是在肝的疏泄作用的調節下完成的,這一個學術觀點,也體現了咱們中醫學處理臟腑的關係,叫做以臟率腑,也正是這樣一個思想,所以我們強調人體的結構,比如臟腑系統,強調是以五臟為中心的這樣一個系統,沒有說以臟腑為中心的結構系統,大家注意,中醫學在講臟象學說裡面,強調臟腑的時候重在突出臟,叫以臟率腑,我們從這裡講肝和膽,肝對膽的膽汁生成、分泌、排泄作用,也進一步體現出來,正因為這樣一個思想,所以中醫治療膽的病理變化,重在治肝,而不是在治膽,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學》的時候,入膽經的藥物必然要入肝,比如,治肌膚發黃,中醫稱之為黃疸,就是膽汁的排泄異常,常常用疏肝利膽,如果僅僅是膽自己的疏泄功能失常,那就應該是疏泄膽,膽腑,而不應稱之為疏肝利膽,這就是中醫臟象學說的一個重要思想,通過這個治療黃疸的藥物,藥物的功能體現出來,膽貯藏、分泌膽汁的功能一旦失常,就會出現膽汁的溢於體外,表現為顏面肌膚發生黃染,中醫學稱之為黃疸,這個術語和現代醫學黃疸的意義相同,只是產生的原因機制不同而已,後面舉這個例子,僅供同學們在學習中,為了理解膽的第一個功能,貯藏、排泄膽汁,為了幫助理解而已,要求同學們要記住膽汁的生成、貯藏、排泄的作用機制,它的作用,我們在講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的時候,曾經講到膽汁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第二叫膽主決斷,這個功能也是比較難理解的,在我們這一節裡面,可以說是一個難點,
第一,說一說什麼叫做膽主決斷,所謂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斷的作用,換句話說,膽主決斷,它的作用濃縮為兩點,一判斷,二決斷決定,即判斷事物作出決定,那麼判斷最後作出決斷,實際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接受了信息,用中醫神志學說,經過神的作用,將信息進行處理,最後作出決斷,發出指令,這是一個神志活動過程,那麼這個工作,這個任務,在中醫臟象學說裡面,是由誰來執行的呢?是由膽來執行的。
二、怎樣理解,膽主決斷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呢?這一作用體現在膽具有防禦、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
從而維持控制氣血正常運行,這樣一個作用,最終能夠保持人體五臟系統之間的協調平衡,關於膽主決斷,在中醫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學說,同學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閱讀歷代文獻,特別是近代的,在雜誌上所發表的,就膽主決斷的這個命題,所發表的各種論文,可以來閱讀,進一步來理解膽主決斷,學說很多,站在不同角度來論述它,我們這裡,從實踐需要出發,從實踐的需要來定義它,將這個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定義膽主決斷意義,膽主決斷,它具體執行什麼樣的功能,那麼膽主決斷這個功能,也就是這個理論,一、在理論上,它解釋了在思維活動過程中,怎樣來判斷事物,作出決斷,解釋思維活動,有神志活動,有膽參與,在六腑當中,請大家注意,我們講五臟皆藏神,那麼以臟率腑,臟和腑是同一系統,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五臟皆藏神,那六腑也都應該藏神,但是在六腑當中,只有講膽參與神志活動,表現為膽主決斷的功能,至於那幾腑,為什麼不講也參與神志活動,中醫歷代的文獻記載較少,所以中醫學理論,在神志學說裡,六腑主要是涉及到膽,它在實踐意義上,旨在指導我們在精神神志疾病過程中,易於出現驚恐這樣的病理改變的時候,才常常從膽主決斷這個角度來理解,在治療的時候,才常常從膽入手,著名的方劑叫溫膽湯,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學習溫膽湯,通過溫膽湯這個方劑的結構,它的作用來進一步理解膽主決斷,我們在這裡定義膽主決斷,講它的生理功能,它所反映出的作用,是從臨床實際出發的,和溫膽湯,它的功能、主治相符。
第二、我們講膽的生理特性
第一叫膽氣主升,膽和肝同屬於木,這裡面出現了個甲和乙,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國的曆書天文,有天干地支,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等,那麼它和五行對起來,相對應起來,那麼甲乙對著木,至於它們之間,這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些,和五行的關係,同學們將來會在經絡學說講,有興趣的同學,將來在學習《內經》的時候,講五運六氣再講,不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任務,在這裡面只要求同學們知道,這個乙木和甲木是從哪來的呢?這個甲乙按五行分類同屬於木,因此說,肝屬乙木,膽屬甲木,按照五行歸類,就是這樣規定就可以了,知道這個程度就行了,它的推理過程,看,說膽肝同屬於木,那麼肝主升發,肝氣宜升,喜條達而惡抑鬱,那就決定了膽也必須這樣,把膽必須具有升發這樣的特性,把它抽象出來,稱之為膽氣宜升,膽的正常生理狀態,必須保持升、泄這樣一種狀態,與肝主疏泄相一致,膽氣主升,一旦不能夠維持正常狀態,叫膽氣鬱滯,我們講肝失疏泄,叫肝氣鬱滯,那麼膽氣不升,叫膽失疏泄,膽氣鬱滯,換句話說,膽氣宜升,這樣一個特性,就是指膽必須具有升發條暢的特性,它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它有什麼作用呢?膽氣保持升發狀態,它才能夠完成主決斷的作用,也就是說,才能夠完成判斷事物,作出決斷,協調臟腑之間關係平衡這樣的作用,我們在講肝主疏泄的時候,提到一個肝,講它的生理特殊性的時候,講肝為剛臟,肝為五臟之賊,就是肝臟失去其條達特性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病理改變,按照說膽與肝同屬於木,膽氣宜升,與肝喜條達同義,如果按照這個推下去,膽失疏泄,就膽氣不升,也應該稱為五臟之賊,但是在中醫理論裡面,膽失疏泄直接影響到的,主要是指脾和胃,這和我們前面在講,肝的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促進消化吸收,第二個機制是一致的,在所有的文獻當中,中醫理論並沒有出現膽失疏泄以後,還能夠影響其他的功能,其中最主要是消化,脾胃的功能,那麼和我們前面講,它判斷事物作出決斷,影響神志的功能是不是矛盾呢?不是矛盾,主要影響,膽失疏泄,是在消化吸收過程當中,就是脾胃的功能,累及脾胃,那個判斷,對事物作出決斷失常,是指的膽的功能影響到心,影響到心神作用,前面講到溫膽湯,溫膽湯的適應證,叫膽鬱痰擾這樣一個證,擾於哪呢?擾於心,所以才出現心神不定,膽怯易驚,惡夢紛紜,解釋它是指鬱而生痰,痰擾於心,使心神失守,總結這兩點,則膽氣宜升這個特性一旦失調,它影響了膽的生理功能,一、疏泄膽汁功能失常,那麼影響了脾胃的消化,二、影響主決斷的功能,影響了心神的功能,這是膽的生理特性,膽氣宜升,它的實踐意義。
性喜寧謐,中醫學稱膽為清靜之臟,也稱它為清靜之腑,膽既然是六腑,為什麼還稱為臟呢?實際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面,在這裡講,膽為清靜之臟,為清靜之腑,這個臟和腑是同義的,是它互換用的,這裡並不是指它就是五臟,它就是六腑,單純的六腑,單純的五臟而言,我們把它放在六腑裡面,那它定義應該稱之為叫清靜之腑,但是特點是它貯藏膽汁,這個膽汁中醫學又稱之為精汁,就是精微的物質,又可以稱它是精氣,這個精氣,貯藏精氣是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就這個意義講,膽具有臟的特點,所以古人從這個意義說,可以稱膽是個臟,可以稱清靜之腑為清靜之臟,這是僅僅從它貯藏精汁,也就是說,貯藏精氣,這個生理功能而言的,我們定義這個膽,就這一點,稱它為清靜之臟,說它性喜寧謐,什麼意思呢?說膽的功能狀態,它必須是處於寧靜的狀態,最怕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把它這個屬性叫喜寧謐而惡煩擾。一、膽的氣化,它的氣機處於寧靜,不受外界不良刺激影響的條件下,才能保持膽氣宜升,這樣一個正常的特性,才能夠保證,膽發揮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這樣一個正常的生理作用,在實踐上,它的實踐意義,這樣一個特性,重在用於解釋我們前面講膽鬱痰擾,出現心神症狀,這樣一個病理變化,用於指導治療,用於膽鬱痰擾,痰擾於心,導致心神的功能發生改變,以膽祛易驚為重要臨床特徵,這樣一種病理情況下,從膽入手去治療,它的實踐意義在於此。

第二、講,在六腑當中,胃是個重點,胃又稱為「太倉」,又稱為「水谷之海」,為什麼又稱為太倉?倉就是貯存糧食的地方,胃,人體的胃,經口攝入的食物第一關要進入胃,胃貯藏起來,然後經過胃,然後經過胃進入初步消化,人吃進去的東西,就這個意義講,它有貯藏飲食物的作用,稱為太倉,水谷,是飲食物的泛稱,它要都暫時貯存在胃,經過胃來初步進行消化和吸收,就這個意義講,稱胃為水谷之海和太倉,第二中醫稱胃,又叫做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稱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稱為中脘,胃上鄰食道,下通小腸,是飲食物進入體內,接受向下傳導的一個重要渠道。
第一講胃的生理功能
  1. 受納水谷
    所謂受納是指接受容納的意思,什麼叫做胃主受納水谷呢?胃主受納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前面說到水谷是飲食物的泛稱,正因為胃有受納接受水谷的作用,宛如糧倉,所以它又別稱太倉,因為它容納的是水谷,所以又稱它為水谷之海,它受納水谷,除了接受容納之外,稱它水谷之海、太倉之外,中醫學理論當中,對胃還有一個評價,就是在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它還有一個評價,叫做為氣血之海,將木谷之海和氣血之海統一起來,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同學們可以回憶,我在講授脾主運化這個概念的時候,這個原理的時候,講到脾能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在論述過程中,我有的時候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在那裡並沒有進一步去闡述,為什麼胃也為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在這裡講胃主受納水谷,就回答了為什麼說稱胃為氣血之海,那麼怎樣理解胃為氣血之海呢?是指胃,我們下面還要進一步講,胃受納水谷,腐熟水谷,就是胃要對飲食物,即水谷進行初步的消化吸收,為脾主運化作好準備,二、水谷它可以轉化為精微,精微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就這個意義講,從胃主受納水谷可以間接推出來,胃為氣血之海,就這個意義講,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前面講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習慣上,常常脾胃並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論證這個命題,我們講到這裡,僅僅應用脾主運化水谷,這個原理、功能,論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邏輯上就不完善,那必須把胃主受納水谷,胃為氣血之海這樣一個原理,這樣一個論據,納入進去,從脾運化水谷,從胃受納水谷,為化生精微提供物質源泉,物質來源,那就是說從兩者,脾和胃在化生氣血方面的作用,兩者的作用一起來論證,把它納入一起,統一來論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受納水谷這樣一個功能,它的理論意義,它重在說明它是氣血之海,為化生水谷精微,化生生命基本物質提供第一個保證,在實踐上只要是食欲的改變,無論是食欲亢進,無論是食欲減退,把它都叫做受納水谷的功能異常,都來自於胃,都可以從胃入手,調節胃的陰陽平衡,進行治療,但是在這裡主要是指受納,指食欲而言的,用我們現代語言講說,就指食欲而言。
  2. 腐熟水谷
    什麼叫做腐熟水谷,胃的腐熟水谷,是指胃將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並形成食糜這樣的生理作用,怎樣理解胃腐熟水谷的機制和過程呢?它的機制過程是胃接受了由口攝入的飲食物,首先容納起來,也就是貯藏起來,在這個基礎之上,通過胃的氣化作用,將飲食水谷轉化為食糜,進行初步的吸收,為脾主運化作好充分的準備,它的機制,從理論上講,要靠脾的溫煦,胃陽的作用,也就是說靠陽氣的溫煦,才能腐熟,歷代文獻在中醫理論,闡述胃受納腐熟作用的時候,都強調脾陽對胃陽的作用,通過它們的溫煦作用,來實現受納水谷,腐熟水谷,受納腐熟的作用,那麼既然強調臟腑的生理功能,它的正常狀態意味著陰平陽秘,在這又為什麼強調它們的受納腐熟作用,又突出強調它們的機制是賴胃陽和脾陽的溫煦而實現的呢?這也體現了我們前面曾經講到陰陽二者,在中醫學中強調陽的重要性,所以強調陽化氣,這裡面並不排斥胃的氣化過程中,在受納腐熟過程中,胃陰的作用,是在承認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是在胃本身氣化作用,那就是說它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下,才能完成,那麼要突出強調胃的陽氣,在受納腐熟當中的作用,為什麼前面又講一句,說要賴脾陽的溫煦呢?這又體現出中醫臟和腑相比較而言,強調臟的作用,它不僅僅是脾胃同居中焦,也不僅僅是將來大家學習《內經》,叫脾胃以膜相連,不僅僅是同居中焦,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關於陰陽學說的核心思想,腐熟水谷的結果,將水谷初步消化形成了營養精微,為脾的運化,全部化生為精微,提供基礎,就這個意義講,精微是氣血生成的源泉,我們通過腐熟的功能,進一步論證了脾胃為氣血之海,通過胃主腐熟的功能,來論證胃為氣血之海,是直接論證的,我們講腐熟,將水谷通過腐熟化生精微,中間形成食糜這個階段,那麼對某些精微有初步的吸收,為氣血化生提供源泉,而通過胃受納來論證胃為氣血之海,立足點,前提是它為化生氣血的物質、水谷,提供貯存的場所,沒有胃的受納水谷,就無所謂金谷能轉化為精微,這是從不同的前提和條件,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胃為氣血之海,在這裡面,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提出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胃氣的概念,中醫學從古至今,不論是生理還是病理,非常強調胃氣這樣一個概念,中醫學有一個重要的原理,就是人以胃氣為本,這句話,這是和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大家都知道這個常識,叫做民以食為天,這人出生之後,必須接受攝取食物,那麼攝取食物,主要除了口之外,在這兒講胃受納,容納於胃,胃能夠受納和腐熟,強調胃在接受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當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中醫強調人以胃氣為本,這是一,理解人以胃氣為本。第二,只有胃氣正常,就是胃的功能正常,生命物質的來源,才能夠源源不斷而來,就是水谷精微,才能源源不斷而來,那麼水谷精微是化生人體生命基本物質的主要源泉,就這個意義講,強調胃氣,就是胃在維持人的正常生命過程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實際上,胃與脾共為後天之本,我們前面講脾為後天之本,實際上呢,到這兒講了胃以後,我們才能把兩者連接起來,就是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正因為胃和脾同樣都為後天之本,就這個意義說,人以胃氣為本,這是一個原理,從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又派生出一個原理,叫胃為五臟之本,前面反復講,中醫臟象學說是以臟率腑,強調臟的特殊作用,而這又講胃為五臟之本,那麼胃為五臟之本,這裡面,這個臟和腑的關係,胃是腑,就這個命題,耶麼可以看出來,那臟腑的關係是什麼呢?那就成了腑為本,臟為末,怎樣來理解胃為五臟之本呢?這是從胃主受納,主腐熟,為氣血之海,氣血是生命的基本物質,是維持五臟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就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物質基礎而言,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是一個重要的機制,沒有這個機制,難以為五臟的功能活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就這個意義講,才得出了胃為五臟之本,這樣一個結論,這樣一個命題,不能理解為,我們前面反復講,臟和腑的關係,以臟為主,腑為次,強調以臟率腑,而這呢?講胃為五臟之本,又倒過來了,邏輯上是不是矛盾的呢?不是矛盾的,那到底怎樣來理解胃氣的含義呢?胃氣這樣一個科學術語,在中醫文獻當中是一個多義詞,我們在中醫基硤理論裡面,只講兩個義項,一,指的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而言,也就是說,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處於正常狀態,通稱為胃氣,用胃氣高度概括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把它們所有的功能特性集中起來,高度概括,稱之為胃氣,我們前面講,以胃氣為本,那麼強調了胃氣,第一個義項是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概括,指這個而言的,因此才得出來,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和我們前面講的,中國文化那個民以食為天,在意義上是相同的,也正因為這樣,中醫學基於這樣的認識,在考察疾病的時候,特別注意詢問患者的胃口如何,經常、總是問,不管什麼樣的疾病,都問你,吃飯怎樣?問他吃飯怎樣,在於考察這個人的胃氣如何?中國文化有個問好,咱們現在大家早上見面,說早上好,按照傳統的中國文化來問好,好像咱們東北,錦州、朝陽這一帶,說話尾音高,早上一見面:「你吃了沒有?」這個尾音很長,如果把這個地方的方言去掉,我們大家看中國文化,看歷代的文學作品,問好的時候,大家如果將來有興趣,可以唸「小學」,唸「幼學瓊林」,唸「三字經」,看「小學」,那裡面講,咱們女同胞可以看「顏氏家訓」,看看那個怎麼樣處理家政,長幼卑尊怎麼樣處理,那個稱呼,不叫你好,就是早上你問好的時候,您吃了沒有,吃早飯沒有,吃早點沒有,並不是說中國人都是飯桶,張嘴第一句話就是問吃沒吃飯,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問的是健康與否,不是問你能吃飯不能吃飯,這就是從胃氣的概念來的,人以胃氣為本,標誌著這個人健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個概念在指導我們臨床實踐上,醫生不管病情輕重,特別注意考察患者食欲情況,病情再重,只要這個患者能夠進食,就有可挽回的餘地,病情雖輕,這個人滴水不進,預後不好,中醫學這樣一個思想哪來的呢?胃氣給我們提示,這是胃氣的第一個含義。胃氣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脾胃的功能活動在脈象上的反應,這個含義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診斷學、脈學的時候,講胃神根,進一步講,在這裡,只要知道,胃氣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脈象特徵而言的,那就記住,僅僅記住四個字,脈象在指下表現為從容和緩,什麼叫做從容和緩,將來在診斷學進一步去講,這節課先到這裡。

二、胃

我們上一節為同學們介紹了胃氣的兩個含義,在《中醫基礎理論》已經介紹這兩個含義,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那麼再進一步強調,一個中醫的醫床醫生,不論治療什麼疾病,處方遣藥要真正做到辨證精確,方藥與辨證完全相符,管是如此,還要記住,給的藥,施治的時候,要中病即止,恰到好處,千萬不能過劑,過劑就容易損傷胃氣,所以臨床醫生,中醫學強調在臨床施治的時候,不論是補虛還是瀉實,時時刻刻注意勿傷胃氣,注意保護胃氣,保謢胃氣的手段,不僅僅是吃健脾益氣的藥物,它的重要思想是在注意處方遣藥,不要損傷了胃的陰陽平衡,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這裡談到胃氣的含義,強調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它的實踐意義在於此。

  1. 胃的生理特性
    我們講第二個,胃的生理特性:
    1. 胃主通降,即通且降,它體現了六腑的特性,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氣機,一、保持通暢下降的這樣的一個現象,我們在前面講肝的疏泄功能,通過協調脾胃氣機,講脾主升清,都提到脾升胃降,已經提到,就胃的氣機升降的主要趨勢而言,它應該以下降為主,至於要表述它,大家注意,如果僅僅說胃主通降,胃宜降則和,把它絕對化,把這個降字理解為非常絕對的,這就錯誤了,任何一個臟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統一體,就氣機運動來說,僅僅是它們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已,這才叫做樸素的辨證法,否則強調胃宜降則和,就是胃只降不升,這就是西方的分析化驗的思維方式,如果說得再刻薄一點呢,就叫做形而上學,就是絕對化,大家注意在這裡面,講到形而上了,形而上學,大家注意,不是個貶抑詞,它淵源於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工具論,它講的是用靜止的觀點,用機械的觀點去分析事物,它所建立的那套邏輯體系,就是傳統的形式邏輯,把它這個邏輯思維,把它這樣一個邏輯學思想稱之為形而上學,有興趣的同學,請大家讀一讀,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形而上學》,理解什麼叫形而上學,在這裡講,胃宜降則和的時候,舉這樣一個例子,旨在說明大家從中醫的思維方式,認識問題,不是絕對的,都是相比較而言,既是辦證的,又是統一的,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那麼胃宜降則和。
      1. 從胃本身氣機升降而言,它要保持六腑特性通暢下降,這是從整體上,腑和臟相比較而言的,我們強調臟腑的特性。
      2. 更重要的是胃宜降則和,是與脾宜升則健相比較而言的,這樣一個生理特性。在理論上回答了,脾氣機升降的主要傾向,它的機制。在實踐上,胃氣不降,這個特性失常,就意味著胃的生理功能,即受納腐熟功能異常,所以它的病理改變,所有的症狀都有一個,用陰陽屬性來考察、用升降來考察,都有一個向上的動態,比如說惡心、噯氣、嘔吐,這些症狀都有向上的趨勢,那麼通過這個趨勢,胃所表現這樣一個症狀的趨勢,判定它失去了宜降則和,這樣一種正常的生理特性,我們才判定它有病。二、在實踐上,它的意義,胃宜降則和,治療胃,調整胃氣,調整胃陰陽平衡的藥,按照藥性的升降浮沉,多使用沉降的藥物,它與脾相比較而言,脾宜升則健,多用升發藥物,而胃與脾相比較而言,它多用沉降藥物,從另一個角度說,叫脾升胃降構成一對矛盾,脾不升,胃也不降,胃不降,脾也不升。
    2. 喜潤惡燥,胃喜潤惡燥是與脾喜燥惡濕相比較而言的,關於這個脾胃的喜惡、濕和燥,將來同學們到高年級的時候,或者有興趣的同學,要進一步去學習運氣學說,這裡面給大家提出一個學說,叫運氣學說,運氣學說裡面有個標本中氣的理論,在這裡不給大家講什麼叫標本中氣,留待同學們自己去學習,去鑽研,我們這裡的課裡的任務只要求大家知道,脾的特性,至於這個胃喜潤惡燥和脾喜燥惡濕,它的理論的淵源,留待後面,同學們自己去學習,去鑽研,有問題可以請教老師,我們這裡旨在強調,它是與脾的特性,喜燥惡濕,相比較而言的,我們在講脾的特性,喜燥惡濕的時候,也反復強調喜燥惡濕,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既不態太燥,也不能太濕,保持太陰濕土的本性,與此相反,胃喜潤惡燥,潤是指水之潤,燥是指乾燥的燥,這裡喜潤惡燥,仍然是既不能太潤,也不能太燥,在講脾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惡濕的時候講到脾為陰土,胃為陽土,陽要和陰對啊,那潤就是陰,它倆得調整平衡,從陰陽學說上來說,維持胃的陰陽平衡,陽土必須陰以制之,就這個意義講,叫喜潤惡燥,這樣一個特性,旨在說明胃的受納腐熟生理功能,不僅僅在於胃陽的蒸化,胃陽的作用,也必須有胃陰的濡養,只有這樣,才能維持胃的本身的、氣化的陰陽的平衡,這樣一個理論,它有什麼重要的實踐意義呢?強調它喜潤惡燥的特性,我們在講胃氣的時候,要求臨床醫生,注意保護胃氣,勿傷胃氣,從這裡通過講授喜潤惡燥這樣一個特性,尤其突出強調勿傷胃陰,胃的病理病變,以陽的病變為多,陰的病變為少,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常常基於這樣的認識,注重調整胃的陽氣,前面講到中病即止,恰到好處,稍有把握不好這個度,就會損傷胃的陰液,損傷胃陰,在這裡面通過這個特性,進一步強調,注意保護胃陰,盡管是有火熱的實邪,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方劑的時候,會講在這種情況下,可用苦寒瀉下,盡管如此,一定要注意保護胃陰,這就是胃生理特性,第二個特性,它的實踐意義。
    大家學習胃的時候,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時候,一定密切聯繫我們前面講的五臟的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就氣血生化之源這個理論而言,在講脾的時候,因為它沒有講到胃,所以在課堂上,必然是重在講脾,講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為後天之本,盡管脾胃並列了,但是從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這個角度,重在強調脾的功能,脾的作用,那麼到現在為止,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都講完了。到現在,我們再進一步論證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那就不是籠統的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在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生理作用裡,脾通過什麼機制來執行,胃通過什麼機制來執行,這要分清楚,為什麼要分清楚?在實踐上,脾的病變,胃的病變,不是一致的,這是一,脾和胃的屬性不同,二,三、雖然可以兩者同時調整,但是調整的重點是不同的,回答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統一起來,回答一個問題,雖然籠統地講,調理脾胃,那麼要分清脾和胃孰輕孰重,這就是講到這裡,我們講理論,講到胃的時候,從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聯繫到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實際上,完整地表述是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三、小腸

  1. 小腸的生理功能
    1. 受盛化物:第一個功能叫受盛化物,受盛就是接受容納,化物就是消化作用,就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作用,首先我們講小腸受盛化物的過程,生理過程,小腸接受了胃通過腐熟作用,將水谷化生為食糜,在胃進行初步消化的基礎之上,下送至小腸,那麼胃如何下送至小腸,前面講胃宜通降,在胃的氣機通暢下降的狀態下,下送至小腸,靠小腸的氣化作用,具體的表現形態,我們分為受盛和化物兩個不同的階段,二者是同時進行的,受盛,一、它必須接受,而且容納,由胃所送來的食糜,在小腸存留一段時間,這個納不僅僅是裝,是個動態的概念,還有個時間概念,有時、有空,時空,空間,它要作為一個容器,容納食糜,時間,必須保留一段時間,目的在於化物,化物,就是將食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用我們現伐的語言表述,就是消化,講到這裡,同學們就會提出問題來,李老師,你前面講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的時候講,說由口攝取來的水谷進入到胃,通過胃的受納腐熟,進行初步消化,依賴胃陽、脾陽的溫煦,特別是強調通過脾陽的溫煦,也就是說,通過脾陽的溫煦,發揮脾消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講到這裡,講小腸受盛和化物,那麼小腸的化物,是將水谷化生為水谷精微,前面又講,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它們是個什麼關係呢?在中醫臟象理論裡面講,小腸這個化物的作用,歸屬於脾的運化功能之下,在這裡進一步強調,大家在學習脾的時候,因為沒有學到小腸,後面沒有學到,沒有提出來,實際脾的功能,囊括了現代生理學全部的消化功能,它與現代生理學不同,所以中醫學對小腸的病變,從現代生理學來看,無非是消化吸收功能異常,比如腹瀉,中醫治療腹瀉,不是治小腸,責之於脾,為什麼呢?這就是中醫理論所決定的,在這裡面也進一步體現了中醫學的臟象學理論,強調臟腑雖有形態學基礎,可是中醫學建立臟象的理論,建立臟腑的概念,並非僅僅是按照形態學,來推理出來它的功能,而重在考察臟腑外在的生命表徵、生命現象,從生命表徵入手,以象定臟,確定臟腑的生理功能,如果從解剖學來說,那消化主要在小腸進行,中醫學從《內經》開始已經認識到:一、科學事實,中醫學從《內經》開始,歷代醫家都在論述,小腸在受盛化物,強調小腸化物,管消化,這是事實,可是根據這個科學事實,建立理論的時候,沒有走向現代生理學,而是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把小腸化物的功能,歸屬於脾之下,由脾來統率它,這樣一個理論,去指導臨床實踐,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內科學》的時候,學習泄瀉這一章,這個病,全部講消化吸收障礙,以這個典型病為準、為例,那裡頭沒有提出來,在證候裡,就是在整個泄瀉的病理全部過程中,證候的表現,沒有一個遘小腸陰陽氣血失調什麼證、寒熱虛實,集中表現為脾,以脾為中心,還可以涉及到腎,還可以涉及到肝,這個我們在前面講五臟的生理功能的時候,已經連繫到了,從臟腑之間的關係,那麼集中圍繞這三臟,重點在脾,為什麼呢?就是中醫的理論,這就是西方文化為中心的生理學,和以東方文化為中心的中醫生理學,臟象生理。
    2. 泌別清濁,泌叫分泌,別叫分別,清是水谷精微,濁是飲食物的糟粕,定義小腸泌別清濁,可以這樣來表述,是指小腸在胃初步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消化的同時,隨之進行分清別濁的功能,分清是指經過小腸的消化,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脾,通過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到達全身,請同學們注意,說小腸通過它的分清別濁的功能,分清就是通過消化以後,吸收其有用的物質,水谷精微,這個水谷精微送哪裡去了呢?水谷精微由小腸到達脾,由脾,通過脾的升清散精,換句話說,就是轉輸作用送到全身,講到這裡,如果同學們要從解剖學問我說,李老師,小腸和脾怎麼連繫到一起的?如果單從形態學解釋,是無法解釋通的,盡重歷代文獻也有作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查無實據,從形態學無法查出,這就叫做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如果說推理的話,那也體現了這個邏輯的跳躍性,同學們就記住,前面前提已經說了,小腸的功能棣屬於脾的運化功能之下,在這個前提下來考慮,這個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升清散精功能,轉運到全身,為全身生命物質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營養,那麼受盛,還有化物呢?前面講受盛化物,在這個基礎上,在化物的基礎上要分清、要別濁,別濁就是把經過小腸,將有用的物質水谷精微吸收之後,通過脾轉輸給全身的同時,又將飲食當中的無用的部分,稱之為糟粕,換句話說,叫做代謝產物,分離出來,我們規定它為濁,大家注意,這個清和濁,和我們昨天講腎主水液代謝,那個清和濁,同樣一個語言符號,表達的內涵不一樣,在這裡這個條件下,注意,在講小腸受盛化物,分別清濁,這個清濁是指飲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以後,將其有用的部分取名為精微,規定它是清,無用的部分就是代謝產物,就是糟粕,規定它為濁,大家注意,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語言符號的多義性,這裡不存在邏輯上混亂,強調的是講述小腸分清別濁,這樣的條件下,就飲食物代謝以後,有用無用,就這個條件下,定義清和濁,濁,飲食物的糟粕,大家注意,糟粕實際是代謝產物的泛稱,不能僅僅理解為有固體形狀的代謝產物,那麼這裡面有稀薄的,我們說糟粕,當作固體形狀的,實際上,糟粕應該是包括有固體形狀的,也有無固體形狀的,也就是說,既有固體的也有液體的,固體的,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也是比較好學的,經過小腸將糟粕下送到大腸,通過大腸的氣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這是最好理解的,最難理解的,由這個廢液,就是液體這部分,小腸別濁的濁裡面的液體部分的代謝,通過這一個機制,中醫導出一個重要的理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也是最難學的,廢液就是水液,無用的水液,到哪兒去了呢?是由小腸經過腎臟到達膀胱,由腎的氣化,調節膀胱的氣化,最終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個過程,我們會得出什麼結論呢?說小腸的別濁功能,其中有一部分表現為,最終的產物以尿液的形式表現出來,抽掉中間這個過程,那就是小腸的功能和尿液有關,小腸的功能和大便有關,形成大便,中間環節需要大腸的氣化,形成小便,中間的環節,需要腎和膀胱的氣化,抽掉中間環節,小腸分別清濁的功能,既和小便有關,又和大便有關,前面舉個例子,講脾和小腸的關係,舉個泄瀉這個病,腹瀉,泄瀉這個病,不僅,大家將來學習內科的時候,可以從理論上到實踐深刻體會到,那麼從日常生活,大家也可以有這個體會,在暑天,如果大家喝冷飲、吃水果吃得過多,會出現,用西醫話說是急性腸炎,急性腸炎的特點,大便水樣便,那麼大便排出了大量的水,水樣便,同時會出現什麼?尿就減少了,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體驗的,水樣便一天排十次、二十次,脫水了,尿還是非常多,沒有這樣的,將來同學們進行生產實習,到急診室實習,到暑假看腸道性疾病,注意觀察急性胃腸炎患者,小便和大便的關係,用中醫就解釋得了了,咱們現在學中醫啊,就從小腸化物這個作用,分清別濁的功能,它分別和大便和小便相關,就解釋得了,根據小腸化物以後,經過分清別濁,這個濁,將水液送到膀胱,滲到膀胱,形成尿液,這樣一個過程和尿和便聯繫起來,這樣一個生理機制得出來一個結論,一、叫小腸主液,那就是指小腸參與水液代謝,我們前面講,脾主運化水濕,就把小腸主液,在水液代謝過程中,把小腸主液這個功能,掩蓋在脾主運化水液這個下面,如果具體說來,那小腸主液,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尿液是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手段,由此又得出一個重要的原理,也就是治療學原理,叫做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就是說大便,實是指對於大便稀來說的,實由稀,水樣便,由溏便變成有形狀的大便,實是這樣說的,那就是說,這句話理解為,大便異常是指泄瀉而來的,要實,使它恢復到正常,可以採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急性胃腸炎,第一道工序就是利尿,中醫治療泄瀉,李中梓有九法,第一個方法,淡滲利尿,這個道理就是基於此,如果要論為什麼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論一論呢?從理論上論證一下,從實踐上論證一下,那就得從小腸分清別濁入手,分清別濁最難論述的,就是這個廢液經過腎和膀胱形成尿液,在形態學上,剛才講了小腸和膀胱、腎,是找不著的,所以在《靈樞經》,在歷代經絡學家,在經絡的時候,在經絡學裡面,它力求從理論上解釋,也有一個重要的原理,在肚臍下面有一個水分穴,就是想,這個水怎麼到達膀胱去的,叫做,從水分穴來講叫做飛渡膀胱,經絡學用飛渡膀胱這四個字,代替了我剛才講的,經過腎、膀胱形成尿液,同學知道這個概念,將來在學習經絡學的時候,講水分穴的功能和作用的時候,老師會提到,在這裡不去追究,要求同學們掌握的,是小腸別濁以後,它的液體,廢液哪兒去了,最終形成尿液,怎樣形成的?是通過腎和膀胱的作用形成的,這個和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論證的結果,理論其實是一致的,我們前面講,肺、脾、腎三臟在水液代謝的作用,我們從臟象學這個角度講的,講它的機制,沒有從經絡學、經穴學角度來講,所以我們這裡不用那個,剛才講的那個飛渡膀胱,是經絡學說一說,將來同學們在經絡學的時候再去進一步研究。
  2. 講小腸的生理特性
    小腸的生理特性就是升清降濁,分別清濁就是升清降濁,六腑要以通降為順,這又講到小腸要升清、要降濁,是不是矛盾的呢?不是矛盾的,六腑和五臟相比較而言,從總體上來說,六腑的氣化過程,氣機要求是保持一個通降的狀態,這是強調六腑在執行正常生理功能的時候,它的氣機運動的主要傾向,從整體上以降為順,但就每一個腑,它本身也是升降出入的統一體,講小腸的分清別濁,清和濁相比較而言,應該清升濁降,就這個意義講,小腸的特性要升清,將水谷精微,通過它氣機的升,運送到脾,由脾布散到全身,如果從總體前提,小腸是六腑,六腑宜通降的話,那麼小腸這個升,就應該是降中的升,這在邏輯上就可以說得清楚了,那麼我們現在記住它升,就可以了,這裡的升,是在六腑總體保持通降的狀態下,強調講清必須升,這個和我們前面講脾主升清,是相一致的,升什麼呢?升水谷精微,我們剛才講,說小腸的功能,棣屬於脾胃之下,換言之,小腸的升清,實際棣屬於脾的升清範疇,那麼小腸之降,降什麼呢?降代謝產物,糟粕,糟粕當中有有形的,固體的,也有液體的,那麼代謝產物,按照六腑的生理特性的要求,必須保持通降狀態,使它才不斷能傳遞出去。

四、大腸

  1. 大腸的生理功能
    下面講大腸的功能。大腸的功能,有兩個功能:
    1. 傳化糟粕,所謂傳化糟粕,是指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形成的食物殘渣,經過大腸的氣化作用,吸收其中有用的水分,最終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這就叫做大腸傳導糟粕的作用,由於它這樣一個生理作用,要不斷地將糟粕向下傳導,因此,稱大腸為傳導之官,六腑以通為用,它氣機宜通宜降,在大腸的氣機表現得最為突出,在傳導糟粕的功能,表現最為突出。
    2. 它第二個功能主津液,換句話說,就是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把它這個功能,叫做大腸主津,那怎樣理解大腸主津呢?就是指大腸接受小腸泌別清濁之後,對食物殘渣或廢液在小腸裡的階段,無用的水液送入大腸,經大腸的氣化作用,再氣化為有用的和無用的,那有用的部分水液就是津液,可以被機體再利用,通過三焦進入全身,實際大腸主津,棣屬於脾運化水液作用之下,通過脾的功能到達全身,最終形成糞便,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大腸具有再吸收水分,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把這樣一個功態,稱之為大腸主津,到此,我們講了參與水液代謝調節的臟腑,肺、脾、腎為主,又連繫到肝、胃、小腸、大腸,前面又提到過膀胱和三焦,那就是說雖然以肺、脾、腎為主,卻是多個臟腑通過不同的機制,共同調節的結果,完成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大腸主津這樣一個原理,不僅在理論上,論述了大腸參與調節水液代謝的機制,在實踐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大腸只有保持足夠的津液,它才能夠完成傳導的功能,這樣一個功能,一旦失調,這個大腸主津的功能失調,一多就會出現瀉,少,就會出現泌,大腸的病變,表現在大便上,不是稀就是乾,水分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表現具體形態,是稀便還是秘結的乾便,這就是大腸病變,表現為大便最基本的改變,休息一會兒,這一節到這裡。
上一節我們講了六腑,講了膽、胃、小腸、大腸,而最難學習的是膽主決斷,膽的生理功能,同學們理解它,是從實踐入手,將來學習臨床課的時候,再進一步的理解它,把它的定義記住,它有什麼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就可以了,再一個難點,就是小腸的分別清濁的功能,由此得出來兩個重要的命題,重要的原理,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五、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貯存尿液
所謂膀胱貯存尿液,是指人體內的最終水液代謝產物,由腎的氣化作用,送至膀胱,在腎氣化作用的調節下,維持膀胱正常氣化的作用,形成尿液,貯存於膀胱之中,通過膀胱氣化作用,控制膀胱的開合,維持尿液的排泄和貯存,在這裡,貯存尿液,強調的是它的貯存作用,強調的合,這裡面理解膀胱貯存尿液的作用,一定牢牢記住,它是在腎氣化作用的控制下來完成的,這也體現了以臟率腑,因此,膀胱貯存尿液的功能異常,中醫治療它,不是治膀胱,而是從腎入手,治腎。
  1. 通行元氣
    講到此,元氣這個概念,出現了多次,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換句話說,在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當中,學術界已經共識,元氣又稱原氣,那個又稱的原,是原來的原,注意,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當中,元氣和原氣是統稱,而且把原氣置於元氣的後面,我們前面在講肺主一身之氣的時候,大致講出了人體之氣包括哪些內容,人體之氣,我們在前面提到,統統稱之為、高度摡括為真氣,那麼分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說先天之氣源於腎,我們稱之為元氣,後天之氣,包括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相結合而成為宗氣,由宗氣再進一步分化,劃分,分為營氣和衛氣,我們在這裡說,三焦具有通行元氣的作用,一、我們前面講了,三焦是水液代謝的通道,講了三焦的功能之一,後面我們講它通行水液,已經提到了,講水液代謝的時候,通過三焦,肺、脾、腎為主的三個臟器,完成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除通行水液之外,它還通行元氣,為什麼這樣說呢?一、正如我們前面講的,元氣是由腎所產生的,所以叫元氣根源於腎,但這個,人到出生以後,這個元氣,也就是先天之氣,還要靠後天之氣,就是五臟六腑之氣,不斷的培育,這樣才能成為人體生命的根本,這是一,所以元氣根源於腎,那麼為什麼說是通過三焦到達全身的呢?我們剛才上面講了,三焦囊括了五臟六腑,我們講三焦的部位,三焦實際上就是人體五臟系統的概稱,這個元氣從腎產生以後,必須到達全身,它參與了人體之氣的生成,那麼人體之氣要循環往復,不斷的運動,到達全身,為五臟系統的形成和功能的發揮,提供物質基礎,中醫學認為,三焦囊括了五臟系統,那麼元氣要到達五臟系統,就通行的通道而言,路徑而言,把三焦作為它的路徑,就這個意義講,元氣是通過三焦這個途徑,到達五臟六腑系統,維持五臟系統的功能活動,就這個意義講,它能夠通行元氣,至於說這個理論的淵源,源於《難經》,將來在講「氣血津液」這章,講元氣的生成功能和分布的時候,再進一步去講授,三焦是通行元氣的通道,在這裡面只要求同學們記住,一、元氣根源於腎,為什麼?我們在講肺主氣的時候,已經第一次提到,將來在講氣血津液的時候,再進一步來講,第二,這個元氣到達全身,怎麼走的呢?它運行的通道是三焦,因此說三焦具有通行元氣的作用,正因為它有這樣的作用,所以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面,提出一個概念,不叫通行元氣,我們用現代語言講叫通行元氣,叫主持諸氣,這個諸氣是人體之氣,因為它通行元氣,元氣是人體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元氣不僅僅根源於腎,它要賴後天五臟六腑之氣的濡養,那麼這個元氣在本質上,在人體內通行的元氣,既包括先天之氣,也包括後天之氣,統稱為人體之氣,用主持諸氣,那就是諸氣,就是所有的氣,由此推出一個主持諸氣的概念,這是第一。第二、又提出來,正因為它能夠通行元氣、主持諸氣,氣運動起來稱為氣化,發生各種變化叫做氣化,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升降出入,它能夠通行元氣,主持諸氣,意味著不僅參與了諸氣的生成,氣一旦生成起來,那還要運動,叫氣機,還要變化,叫氣化,就這個意義講,又導出一個結論,叫做主司全身氣機和氣化,所以通過三焦,通行元氣這樣一個作用,古人從中醫理論,又推理出一個重要的理論,推出重要的命題,或者叫做理論,主持諸氣,主司全身氣機、氣化。
  2. 疏通水道
    通行水道,所謂通行水道、疏通水道,一是指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道,把水液運行的通道,中醫稱之為水道,又將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大家注意,講腎的氣化,特指腎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講膀胱氣化,特指膀胱控制尿液的貯存和排泄,換句話說,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在這裡,在疏通水道這個條件下,講三焦氣化,又特指三焦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注意,三焦氣化,將來同學們再進一步來學習的時候,三焦氣化應該說包括全身的氣化作用,也就是說,包括氣化這個概念的全部內涵才對,但是從古到今,歷代文獻闡述中醫理論的時候,使用三焦氣化這個概念,重在取其調節水液代謝的義項,這也提示同學們學習中醫的科學術語,中醫對概念的定義,中醫學任何一個概念都是多義的,那麼正確的把握,這個義項是在什麼條件下使用呢?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中醫學概念的定義,盡管它是多義項的,但是用現代邏輯來理解,就不存在邏輯混亂的問題,否則就會出現怎麼說怎麼有理,這是我們學習中醫理論,研究中醫學的概念和定義的時候,特別注意的一點,那麼三焦是怎樣來完成,通過什麼機制,來完成疏通水道的作用呢?在這裡表述三焦疏通,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沒用調節水液代謝這樣一個表述方法,來把它特徵表現出來,著重用疏通這兩個字,來表現三焦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一、是指三焦通過它的氣化作用,使全身的氣機升降出入正常,那就是說氣的運行正常,要保持氣暢行無阻,通行無阻,體現著通的,只有暢行無阻,通,水液才能在機體內生成、輸布、排泄,才能夠正常的進行循行,才能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這裡面強調三焦氣化,它的功能,體現一個通,這個通,具體體現在以肺、脾、腎為代表的五臟系統,調節水液代謝的所有的臟腑的氣機,保持正常的運行狀態,換言之,就是以肺、脾、腎為主的臟腑,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處於正常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三焦氣化的作用,我們著重講中醫臟象學說,是從臟腑的功能角度來闡述、來定義臟腑的功能、臟腑的特性,大家理解三焦疏通水道的機制,一、它自身保持氣機升降出入正常,這才能夠行使水道的作用。二、具體的環節,是通過臟腑實現的,通過哪些臟腑實現的?就是凡是參加水液調節的臟腑,都介於其中,這是三焦氣化的概念,如果我把這個概念,這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把它具體化,使這個功能具體機制,那包括了肺、脾、腎、肝、胃、小腸、大腸、膀胱都包括在內,它們各自行使作用,但是這條通道,是通過三焦來實行的。

三焦的生理功能/特性

在三焦裡面,除了講述了它的部位的劃分,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之外,還需要掌握的就是三焦的生理特性。
上焦:
  1. 上焦如霧,所謂上焦如霧,是指上焦宣發胃氣、敷布精微的作用,第一、大家要記住它的定義,什麼叫上焦如霧,是指上焦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怎樣理解上焦具有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呢?上焦就部位來說,包括心、肺,上焦接受由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經過心肺的作用,變化而赤,形成為氣血,最後到達全身發揮營養作用,由上向下,進行敷布,古人將由心肺所轉輸、所敷布的水谷精微,形容為像霧一樣的,慢慢的滋潤全身臟腑,非常形象地說,上焦把水谷精微向下敷布的時候,不是傾盆大雨,而像霧一樣,慢慢的滋潤灌溉,也就是說上焦如霧這個特性,體現了宣發衛氣,敷布精微,這樣的一個功能。
  2. 上焦主納,又有一個原理,叫上焦主納,我們剛才講的,從特性這個角度,說明上焦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特點、生理功能,把它的特徵表達出來,叫上焦如霧,那麼上焦的任務是心肺接受中焦所轉輸來的水谷精微,把它接受的作用稱之為納,所以又稱上焦主納,這個意義叫上焦主納。
  3. 在字幕上打出兩個字,源於《溫病學》,《溫病條辨》叫做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是根據這個霧來的,說治焦的病變,要使用輕清上浮的藥物,升清降濁、升降出入要選擇升,具有升的作用,輕清的藥物,將來大家學習中藥的時候講藥性,講輕清重濁,沉降升浮,要選擇升浮的藥物,和那個霧相對,那個霧慢慢的居於上,要慢慢的滋潤,不能傾盆大雨,至於說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通過具體的方劑,如何體現出來,那麼將來同學們在學溫病學的時候,這是治療上焦病變一個著名的原理,在這裡,僅僅知道這個概念就可以了。
中焦:
  1. 中焦的特徵,叫中焦如漚,定義,什麼叫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中焦脾胃受納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的作用,我們在講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的時候,已經講述了,脾胃在化生水谷精微當中的各自的作用機制,把他們的功能概括起來,無非是將水谷轉化為精微,古人形容它的特徵,用一個字叫漚,我們做飯,需要將米加上水,加上熱,在一個鍋裡把它煮好,把這個過程就稱為「漚」,酒要發酵也是「漚」,無非是將水谷轉化為精微,這個過程,用「漚」這個字把它表現出來,選這個漢字「漚」來體現它的特徵。
  2. 在「漚」的過程,它一定要把水谷轉化為精微,那麼將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重要的機制在於化,就這個意義講,所有的水谷精是經過消化而來的,然後才能吸收,沒有化,就沒有水谷精微,就這個意義講,把脾和胃的功能統一到一起,中焦的重要作用在於化,因此中醫理論又得出一個結論,形象的表達中焦的特徵,叫「中焦主化」,無非強調和上焦相比較而言,它在於化生水谷精微,為化生氣血提供物質基礎,我們在講脾和胃,兩者講完以後,提出來脾胃就中醫臟象學而言,是指全身消化吸收功能的概稱,再把它抽象出來,脾胃在中焦,用一個化字體現全身消化吸收功能,這是從三焦這個角度來說的。
  3. 後面字幕上還打出個「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怎樣來理解中焦如衡,衡,度量衡,大家看到的秤,老式的平衡的,中焦如衡,這個衡是指度量衡那個衡,對秤來說的,叫「非平不安」,大家注意,中焦強調那個平,怎樣來理解呢?我們指的中焦脾胃,就升降來說,陰陽來說,特別是從升降來理解,脾的升、胃的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是脾與胃、升與降處於升降和合狀態,即平的狀態,它標誌著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它的生理特性,表現為正常狀態,那麼要想治療脾,調理中焦的病變,最終的目的要調節升與降,陰與陽的和合平衡,那就告訴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正確的處理脾胃升和降之間的關係,最終達到平的作用,也就是說,一言以蔽之,最終調理脾胃病變,只有達到脾與胃、陰與陽、升與降,和諧狀態,才意味著重新建立起來脾胃的生理功能,這一個平,將來我們在講臟腑之間的生理關係,再進一步再講它,這個從中焦脾胃的升降出入,陰陽這個角度,來理解它,調整它們的平衡,治脾要聯繫到胃,治胃要聯繫到脾,治療中焦,正確處理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
下焦:
  1. 「下焦如瀆」,瀆是水道,排泄的意思,定義:下焦如瀆是指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臟腑,主泌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下焦的任務,一、排泄廢液,二、排泄糞便,最終,或者是通過膀胱,或者是通過大腸,形成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就這個意義說「下焦如瀆」。
  2. 「下焦主出」,說「上焦主納」,接受水谷精微,那麼「中焦主化」,是指將水谷化生為精微,強調那個消化吸收,而下焦呢,著重強調排泄代謝產物,因此,又有一個原理,叫「下焦主出」,是指要源源不斷地把廢物排瀉出去,維持人體的正常的生命狀態。
  3. 在溫病學裡面,與「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相對,下焦是「下焦如權,非重不沉」,這裡面體現一個重字,既然下焦是排泄廢物的,就氣機來說,下焦要想發揮瀆的作用,必須不斷的向下通暢,在治療、選擇藥物的時候,取其性,應該選沉降,順下焦主出這樣一個趨勢,氣機運行的趨勢,說上焦應該用輕清上浮的藥物,下焦與之相對,那就是重降的藥物,而中焦衡,既要處理好升和降,沉和浮之間的關係,調節它們之間的關係,來維持「平」,至於「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權,非重不沉」,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溫病學的時候,要下一番功夫,這也是個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在溫病條辨裡面,這三句話,換句話說,三個中醫學的原理,它分別有病、證、方、藥,體現的這些理論,那麼溫病條辨裡,全部的學術思想,特別是在臨床處方遣藥治療裡面,集中體現了這三句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