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天涯住穩歸心懶 vs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作者:王學敏。

  1986年(政府開放返鄉探親的前一年),父親輾轉從香港友人口中得知老母親(我的祖母)101歲還健在;歸心似箭,排除萬難,無論如何也要趕緊返鄉探望老母。我想起京劇《四郎探母》的情節,真是為父親感到悲喜交集。前前後後忙活了兩個多禮拜,為父親打點返鄉該準備的禮物與三大件五小件家電用品,好帶回河南老家給奶奶、叔叔、嬸嬸和堂哥堂弟一大家子。
  我們連著四年回去探親,實際體驗到「血濃於水」這句話的真諦。第一次拜見奶奶與叔嬸,覺得好親,一點兒也不生份。奶奶一雙手大手握住我的手,笑瞇瞇問我:閨孫女兒,妳今年多大啦?忽然一陣暖流湧上來,我眼眶一熱,竟然語塞,漲紅著臉,大哭起來……。那一幕,我記得好清楚。奶奶除了沒有牙,一臉皺得很有條理的皺紋,老人家身子骨仍然硬朗,行動自如,頭腦清明,眼兒也不花;我們每一趟返鄉十數日短暫相聚,總有說不完的話,一家人哭哭笑笑,演示著大時代悲劇下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無奈人生。即將回臺北的那兩三天最難受,大夥兒連三餐都沒心情好好吃。奶奶一個人安安靜靜躲在房裡,她日常最喜愛的米糊雞蛋也不肯吃了,屋子裡充滿了濃濃的離愁別緒,心裡真不是滋味。
  奶奶104歲仙逝後,父親返鄉的熱情驀然冷卻。我不懂,家鄉不還有父親的胞弟與侄兒侄媳、侄孫輩親人嗎?怎麼就不再回去探望他們了?父親擺擺手,淡淡拋出一句:「天涯住穩歸心懶啊!」這詩句我背誦過,是陸游的〈南定樓遇急雨〉。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奉詔東歸途中,驟雨突來,風雨相挾,雨幕森森,一時情感奔騰,寫下此詩抒發胸臆。陸游客居蜀地近十年,顯然對成都已有某種特殊的感情,漢中與成都兩地,在他心中各有依戀。日久他鄉變故鄉,此時此刻,詩人要作別蜀地,自然生發不捨之離情。人云:慣住天涯,歸心倦懶,正是如此光景。
  陸游這詩句「天涯住穩歸心懶」,是否真成了古今遊子不足為外人道的心聲?自從我嫁作金門媳婦之後,與許多旅臺金門鄉親時有往來,這麼些年來,我細心觀察發現,身邊有不少金門遊子,他們心中也有著故鄉與久居之異鄉間的情感矛盾。人在臺,心卻懸念著金門;一旦人回到金門,卻又身心不得安頓,返臺之心不知為何又急切躁動起來?於是,內心澎湃的情感在兩地之間拉扯。曾經不只一次聽到蔡姓友人與李姓友人這麼形容,他們內心常為金門島鄉與臺北兩地的情感糾結所苦。此間的情緒轉折,別說是外人不能理解,就是遊子本人,恐怕也很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吧?那麼,離鄉背井,客居異地的遊子,魂牽夢繫著自己從小生長的家鄉,究竟是真正的鄉愁呢?或者,只是心靈上某種抒情的說法?實不得而知。
  常聽人說:故鄉有著母親的溫暖,投入故鄉懷抱,就像在母親的懷抱裡一樣,充滿幸福與安全感。心想,當年的父親,歸鄉之心如此迫切,是不是因為有老母親在那兒。沒有母親的家鄉,還溫暖嗎?還尋得著幸福嗎?可俗話又說:人不親土親。這麼看來,故鄉,還是最值得依戀的,對吧?那麼,所謂的「天涯住穩歸心懶」又該是怎樣的一番弔詭呢?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人生只剩歸途

南定樓遇急雨(宋·陸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瀘遊。江山重複爭供眼,風雨縱横亂入樓。
人語朱離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吳舟。天涯住穩歸心懶,登覽茫然却欲愁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作者:信懷南
最後一代NDR,指的是我們這批1937到1950年在中國大陸或香港出生, 臺灣長大, 長住 美國的「內地人」(Nei-Di-Ren) 。我們是少數中的少數。

50 年後,當後世的中國人回頭 研究這一段歷史,他們會發現我們這些「內地人」,是卡在東西文化的夾縫裡,遊走與外來與本土間,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對中華文化抱殘守缺,對西方文明汲汲經營,非常特別的一代。逐漸地我們這代都會隨風而逝。

我們那一代生於戰亂,早生的遇到抗日,晚生的遇到內戰,很多生在四川,所以名為「渝生」、「蓉生」、「嘉陵」的很普遍。

我們雖然生於戰亂,但卻因年齡太小而對逃難沒什麼印象。我們跟著父母到了臺灣,變 成「內地人」,那不是我們的選擇,但回頭來看,這可能是我們命運中的一個 break。

如果我們沒去成臺灣,我想我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不到今天。就算活到今天, 我們子女的一生絕對會完全不同基楚上我們是虎口餘生非常幸運的一群.

我們的童年是在臺灣過的;有的在北部的城市,有的在南部的田間。穿過木屐,打過赤腳,玩過官兵抓強盜,睡過「榻榻米」。雖然物質的享受很貧乏,但我們沒有餓過肚。

我們這一代,很多是在「眷村」長大的,有人怪我們住在臺灣那麼久還不會說台灣話,不夠本土。我們不會說臺灣話不是我們的錯,那時候的政治大環境,在學校不准講,回家不會講,這筆帳沒理由算在我們頭上的。

我們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會讀書的一代。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留學,一路考下來,過五關、斬六將,個個身經百戰,久「烤」成精。

大學畢業後,我們大多都選擇出國留學的這條路,學理工的特別多,有幾個理由:

受到當年楊振寧,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獎的鼓舞,家庭,學校,社會都鼓勵我們"理工報國",在科技上光宗耀祖。
家長們大多對政治沒興趣,對法律,醫科不瞭解。大多不推崇這些科系。
留在美國找事容易。但當年看起來很正確的選擇卻埋下了後半輩子在美國沒安全感的種子。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美國」非吾土,「臺灣」憶舊情。

在臺灣,他們早些時候叫我們內地人,後來又找我們外省人。到了中國大陸,他們稱呼我們為臺灣人,在美國我們是第一代移民。中國人的子女,美國人的父母,我們的一生,不管住在那裡,始終還是過客而非歸人。

在政治認同上,我們對臺灣早年「白色恐怖」沒好感,因而對毛澤東式的共產主義不能認同。 我們愛臺灣也愛中國大陸,但我們不是新臺灣人而是身上有中華民族血液的美籍中國人。

大多也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持支援的態度。對90年代以後臺灣的紛亂憂心忡忡。40歲以前,我們多半是「有心腸」的自由主義者。 40歲以後,我們多半變成了把票投給美國民主黨但思想行為追隨共和黨的「有頭腦」。我們這一代有一些人在保釣運動中熱情過,但大多數對政治運動選擇旁觀者的冷漠。

在我們的一生中,曾經目睹三個極為荒唐的政治鬧劇:毛澤東和其信徒搞出來的「文化大革命」幾乎革掉了中國的命。

李登輝一個沒有誠信又搞「黑金」的政客,又以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居然把自己的黨搞垮;民進黨的陳水扁,滿嘴謊話,作盡了貪汙腐敗和禍國殃民的事,竟然還賴在位子上想把臺灣徹底弄垮為止。也難怪我們這代,大多數的人政治人物不信任。

和我們這輩的女孩子們,年輕的時候多半穿過「蓬蓬裙」,跳過「吉路巴」,聽過「康妮弗蘭西斯」,迷過「詹姆斯·迪恩」。

在計程車還沒出現的時候,約會路近靠走,路長坐三輪車。那時臺北市新生南路路旁的大水溝還沒蓋上。

我常想,現代的年輕人,把男女感情的境界看得太開放,太直接。一般講起來,我們這代也是最後一代的「純情派」,是不合時宜的浪漫主義。

我們對上要生養死葬我們的父母,對下會把最好的給子女。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不會將負擔加諸在子女的身,我們是最後一代的「三明治」。

我們希望我們的小孩對中國文化多一些瞭解和認同,但12年中文學校下來,能認得「王大中」、「李小明」就不錯了。我們可能是13億中國人中,中英文都還可以的一代。希望不是最後一代。

我們生的太晚,錯過了北伐、抗日、內戰、成大功、立大業轟轟烈烈的時代。但我們也生得太早,臺灣經濟起飛的成果沒我們的份。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仍保留了一些中國人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美德。

我們不是中國人中最偉大的一代,我們是「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
陸游     沈園殘夢

沈園非復舊池臺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 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落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這是陸游的妻子唐婉因為種種原因得不到陸游母親的喜歡,婚後三年被迫和丈夫分手,之後再嫁與趙士程。三年之後,互相在沈園偶然相逢 ,唐琬還送上酒餚款待,事後陸游在壁上寫下這首"釵頭鳳",一片傷感無奈。 東風暗指其母親,紅酥手,一些學者解釋為指女士嬌嫰的玉手,這樣說便是描寫唐琬親自遞上黃縢酒,也有學者解釋 紅酥手是當時一款高檔次的點心。我認為兩者都可接受 ,但以前者情景更佳)  據說後來唐婉也和了一首釵頭鳳如下: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嘗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唐婉其後怏怏而終。 

唐琬原是陸游表妹。兩人婚後十分相愛,但因為不為母親所喜,被迫分離。陸游再娶王氏,唐琬也改嫁了趙士程。陸游三十一歲(1155)時,與唐氏在沈園相遇。唐氏以酒餚招待 ,陸游很難過,就在壁上題了"釵頭鳳"一詞,抒發傷感。唐琬後來看到此詞,也和了一首。不久唐琬就去世了。公元1199年,四十 多年後,陸游舊地重遊,又作了兩首七絕題為"沈園"。此為慶元己未歲,陸游已經七十五歲 。詩曰:
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弔遺蹤一泫然。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詩是悼念前妻唐琬而作。

陸游和唐琬的不幸婚姻故事,坊間選本大抵只選入以上"沈園"絕句和"釵頭鳳"一詞。其關於沈園詩作,實不止於此數。

翻劍南詩稿,還有一首七律,比"沈園"詩更早,作於紹熙壬子,時園已三易其主。詩題是"禹蹟寺南沈氏小園":
楓葉初丹檞葉黄,河梁愁鬢怯新霜。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壞壁醉題塵漠漠,斷雲幽夢事茫茫。年來妄念消除盡 ,回向蒲龕一炷香。

開熙乙丑,陸游八十一歲了,夜夢遊沈氏園,又成兩絕,見詩稿卷六十五,詩云: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真可算是情深一往,老而彌篤,讀之使人淒然。

陸游(1125 - 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現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傑出詩人,愛國詩人,多產詩人,他一生創作詩量多於一萬首,近傳世整部全唐詩四份一之數 。他在參加進士考試時,受過秦檜迫害,直到秦檜死後,才獲得一官半職。公元1163年,替張浚(南宋抗金名將)策劃北伐,不幸失敗,免了官職。公元1170年,到四川參加四川宣撫使王炎的軍隊 ,過了一段軍中生活,後來又做了他的好朋友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參議官。他看到自己的抗敵主張沒有實現希望,常作詩喝酒,消磨壯志,有人笑他放浪,他就自稱為放翁。公元1178年回到臨安(現浙江省杭州市),以後做了幾任地方官 ,但因為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施政主張,報國信念,招致當權派忌恨,最後都失去官職。直到公元1210年去世為止,大部分時間到在山陰故鄉度過。他在家居時,接近農民,寫了不少農家生活的詩 。經過他自己刪去的作品 後,現存詩九千三百多首。最膾炙人口的名作有:

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臘酒 - 臘月裏釀造的酒,過新年時飲用  春社 - 古時立春以後向土地神(社公)獻祭的日子,祈五穀豐登

這詩是作者閒居家鄉山西村時寫的。既描繪了"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農村風光,又表現了農家過節日的熱鬧景象,和農家款待客人時的純樸真情 。最後兩句說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歎 ,猶及清明可到家。
矮紙 - 短紙   細乳 - 名茶之一   分茶 - 品賞茶味

這是詩人1186年客居臨安時作,反映作者對官場生涯的冷淡心情,一心想着回到山陰老家去。三,四兩句很細緻描寫江南春景 ,成為被人傳誦的名句。

嘉定三年(1210),陸游臨終前寫給他兒子的絕筆詩"示兒",心中仍念念不忘宋朝江山的統一: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為南宋四大詩人,不但詩作產量多,傳世著作除了(劍南詩稿),還有(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南唐書)等等。在詞作的方面,也相當出色 ,有(放翁詞)一卷,著名的有: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 ,身老滄洲。

當年懷着拯救國家民族苦難,戍衛邊防的壯志雄心,畢竟已成過去。今日關山何處,就連夢想也破滅,舊日的貂裘大衣,自從回來南方,再也無用武之地 。語句平淡含蓄,出意却十分悲憤淒涼。下片說敵寇尚存,年歲空老。"心在天山"是對國家收復失地的渴望,"身老滄洲"是此志畢竟難遂 ,是強烈的對比。再次證明詩人參加抗金的日子不多,但愛國之情,是至死不衰的。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黄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衹有香如故。

詩人十多歲應試時,名列秦檜孫兒秦塤之前,因而招妒被排斥,直到三十八歲,考宗即位,才賜給他進士出身。全首詞以梅喻己,上片說開在驛外橋邊的梅花,不但沒有受到人的注意保護 ,而且更遭到風雨(這裏指當權者的強勢)欺凌。下片再表白,梅花不是在春天開花,本來就無意爭妍鬥麗,那管得其它同類的妒忌。但梅花自有它的傲氣,縱使被踏踐成 委路污塵,它的芳香名氣却是依然故我,絲毫不損的。

以下一首以寫多景樓景色,嗟懷當地的歷史人物和事迹:

水調歌頭     多景樓
江左古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竈宿貔貅 。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司徒華說陸游七絕三首     結集 - 起看星斗
我曾最簡略地比較過唐詩與宋詩:大致上,前者尤其是盛唐,氣象萬千,神采飛揚;後者則寓哲理而散文化。但南宋的陸游,風格則近唐,襟懷直迫邊塞詩,且更具報國悲情。茲推介其七絕三首,如下:
《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楚城:即歸州,今湖北秭歸縣。陸游離成都,下瞿唐峽,經此地作此詩。屈原祠:歸州有屈原宅,後人就其宅立為祠堂。一千五百年:從屈原死後,到陸游寫此詩時,約一千四百七十多年,舉其整數。荒城猿鳥:一片哀愁,屈原被冷落了,屈原祠更冷落了。這冷落暗示着,南宋再沒有像屈原這樣貞忠愛國的人了,國人也不關心有沒有這樣的人了。「只有灘聲似舊時」,「舊時」的「灘聲」是歷史的聲音,人們只可以在留下的遺蹟中,尋找得屈原這樣的愛國者的聲音。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選一)「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河」是黃河,「三萬里」誇張其長。「岳」是西岳華山,八尺為一仞,「五千仞」誇張其高。首兩句,對偶而起,極寫黃河的壯麗和華山的雄偉,但這錦繡山河已被金人佔領了,失去了。

「遺民」是淪陷區被異族統治着的人民,在壓迫中流盡了眼淚了。「王師」是指來收復失地的宋軍。「淚盡」不但是因為活在「胡塵」裏,而是盼望了一年又一年,始終盼望不到宋軍來驅去異族。一個「盡」字,又一個「又」字,實在是對南宋偏安皇朝的深刻批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選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僵卧」,年老僵直而卧。「戍」,防守。「輪台」,古地名,在今新疆,唐時的邊防地區,泛指邊疆要地。「鐵馬冰河」,軍馬在冰河上馳騁。作者已經年老,但報國之心未死而無從效力,卻並不因此悲哀。深夜,失眠,在風雨聲中,腦海中出現「鐵馬冰河」的景象,這景象才能帶他入夢。他夢寐不忘啊!夢中實現了理想!

二零一零年三月七日

司徒華說陸游詞二首       結集 - 起看星斗

 

他一生寫詩近萬首,堪稱最多產的詩人;也填詞,僅一百多首,但卻亦有不少佳作。詞風屬蘇辛派,慷慨而充滿愛國激情,直迫辛棄疾。我曾在本欄,談過他的《卜算子.咏梅》,現再來推介兩首。
《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睡覺寒燈裏,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註釋:師伯渾,陸的朋友,隱士,時有詩文往還。清笳:清脆的笳聲。鐵騎:「騎」音「企」,騎兵也,軍容嚴肅強悍的騎兵。雁門:今山西省西北,古時防禦胡人要地。青海際:青海邊。漏聲:報時的更漏聲。封侯:建功立業,取得官位。

語譯:下雪的早晨,忽然傳來軍號的清脆笳聲。其實,這是夢境,我在夢中,不知身處何地。從那笳聲,想像開去,在笳聲下聚集的騎兵軍容嚴肅強悍,候命出發,雖然人多,但悄然無聲,有如一片沉寂而又蘊含力量的海水。我猜想:這城關山河,大抵是淪落異族的雁門關和青海邊。夢醒了,孤燈亮着,更漏聲已停,紙窗外月亮西沉,天快亮了。我從來立志奔赴沙場,為國家建功立業,誰料得到,直到現在,頭髮白了,但此志未改而又未能實現。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疋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註釋:覓封侯,見上首。疋馬:即匹馬。梁州:古時陝西地,邊防也。塵暗舊貂裘:所穿貂裘積滿塵埃,喻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鬢先秋:額邊頭髮先白了。天山:在新疆,比喻邊疆。滄洲:泛指近水的地方,喻陵士的居處。

這一首詞,在意旨以至用語上,都與上一首近似。陸游的詩和詞,都有這樣的毛病,一併拿來推介,也有讓讀者認識這缺點的意思。假如他只填其中的一首,是否讓讀者更為欣賞呢?他的詞不到詩的百分之一,但兩者都有同樣的毛病,也許是不忌雷同所致。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常想一二(有云乃出自張忠謀手筆;另有云為林清玄文章)

常想一二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它掛在新居客廳牆壁。這使我感到
 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的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

 朋友說:「怕什麼?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含,多想一、
 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俗
 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占了決大部
 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
 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
 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的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
 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勞累
 受氣,一回家之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
 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
 「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
 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
 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
 「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唸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
 九,事事如意。」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
 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
 是八九與一二之比。

 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不過,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後,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
 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
 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
 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
 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生
 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
 舉步惟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
 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我總是想:從前
 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
 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
 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
 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
 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