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河南確診武漢肺炎病例中醫藥協同診療率達91.3%

李宗恩醫師
首先,中國很多省市都有使用中藥來對抗新冠肺炎,無論是中醫為主,還是中西醫結合,或多或少都有些療效。可是,為什麼各地中醫專家對新冠肺炎的看法及藥方會相差那麼多?而既然中藥有效,同一家醫院,同樣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什麼有些病人痊癒出院了,有些病人卻遲遲不能核酸檢測轉陰性,達到出院標準?
很多參與治療或討論的中醫師,都只是從一個「點」上來看新冠肺炎,有的說是濕,有的說是燥,有的說是寒,有的說是熱。既然臨床都有些療效,那誰是對的?其實,都對也都不對。雖然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利用病人望聞問切下的綜合症狀來決定治療方法,不要忘了,「病」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時間軸上的「線」,除了現在看到了什麼,還得去探討和以前及未來的連結。一位單獨的病人,我們或許可以從臨床看到病人時的情況來討論,對於大型瘟疫,我們必須從整個病情發展的進程來探討,再加上每個病人特殊情況來治療。
從我治好過很多各種不同流感肺炎急症重症的經驗,加上這次參與治癒抗新冠肺炎的經驗來總結,無論是新冠病毒、禽流感、豬流感、還是每年的流感,人體敗壞的進程依然如同「傷寒雜病論」探討的一樣。不過,這些嚴重流感肺炎病情進程比普通的「外感」快非常多,病情猛烈頑強很多,也更容易因病人原有健康問題而複雜化。
如我之前解釋的,「傷寒雜病論」對「外感」的敘述從「表虛」開始,身體最外層受到了「外邪」的侵犯,沒有好好抵擋下來而開始衰弱,出現「桂枝湯證」。皮表、肌肉的津液無法正常運作,開始了第一階段的轉變,造成了「表實」的「葛根湯證」、「麻黃湯證」等等,中醫古籍把這個階段稱為「表寒」。許多醫家就認為是「傷於寒」,白話說就是身體冷到了。其實,「傷於寒」並非「表寒」的唯一來源。當津液無法正常運作時,體表原本帶有熱氣、帶有能力的「活水」變成了一灘「死水」,也就造成了「表寒」。換句話說,「傷寒雜病論」並非如後代許多醫家解釋為只是治療「傷於寒」的病症,而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解釋非常透徹的一部經典。
一般的「外感」停留在「表寒」這個階段,即使不治療,病人往往也可以自己康復。當「表寒」開始往身體內部發展,通常第一個受到影響的是與外界直接溝通的肺家,「表寒」轉變成了「裡寒」、「肺寒」,出現「小青龍湯證」等現象,病人開始咳嗽、流清鼻水等等。肺家受寒了,肺的津液運作開始出問題,好比汽車冷卻水無法正常運作,肺臟部份因津液不足而開始燥熱,進入下一階段,中醫稱為「入裡化熱」,變成比較嚴重的「大青龍湯證」,通常代表到了西醫的肺炎階段。然而,即使到了「入裡化熱」的「大青龍湯證」,不代表整個肺臟都燥熱,許多肺炎病人肺臟出現「寒熱夾雜」,肺部下方的寒稠痰飲還是可以繼續大量累積,甚至開始出現胸腔積水、肺積水等現象。這些複雜的變化,在「金匮要略」中「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篇」討論很多,「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澤漆湯證」、「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等等,可以混雜出現,把病情搞得很複雜,更隨著病人本身的情況而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不再是什麼簡單方劑可以對應的。
譬如,這次新冠肺炎重症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讓許多西醫專家不解,一部分重症病人出現如SARS非典肺炎的肺纖維化,另一部分重症病人卻沒有出現如SARS非典肺炎的肺纖維化,反而肺臟裡累積了非常多濃稠的黏液,有些重症病人因此而被嗆死。這樣現象在中醫看來一點都不奇怪,肺纖維化是典型肺熱的「大青龍湯證」加重後的結果,或許可以和「肺痿」對應。而往生病人解剖發現的肺臟累積濃稠黏液,正好對應嚴重「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等的「肺癰」現象。這兩條變化的道路,就看「肺痿」和「肺癰」哪一個進展更快,通常兩個是可以也常常一起出現的。以目前的報導看來,SARS非典肺炎偏向「大青龍湯證」為多,而新冠肺炎偏向「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為多
上面解釋了流感肺炎類瘟疫的進程,大家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各地中醫專家對新冠肺炎的看法及藥方會相差那麼多,卻好像都有一些效果。如果一位醫家看到的「點」,正好是輕症病人肺微微化熱,那麼一些所謂溫病派的清熱解毒輕劑,自然也可以幫上一些忙。如果一位醫家看到的「點」,正好是重症病人肺部已經大量累積濃稠黏液,那麼非得使用所謂經方派的祛肺癰重劑。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報導,廣州推廣的「肺炎一號」,以金銀花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材為主,在廣州有不錯的效果。可是,上海使用「肺炎一號」的效果卻不理想,非得使用麻黃、石膏等較重的中藥材。畢竟廣州和上海的天氣不一樣,收治的病人情況也不一樣,從單獨的「點」來看,兩個都對,但從整個瘟疫進程的討論上,兩個都沒有看到整條線、整個面。
文章前面還問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中藥有效,為什麼有些病人痊癒出院了,有些病人卻遲遲沒有痊癒出院?根據許多一線醫生透露的消息,許多所謂「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西藥還是不斷的使用,只是額外加入中藥來治療。那些中藥方劑可能確實發揮了作用,讓部份病人開始好轉,或加速他們康復,這當然是件很好的事情。可是,那些額外加入中藥治療卻沒有改善的病人怎麼辦?根據一線醫生透露,醫療團隊急了,不是去深入思考中醫的治療方案,而是加大西藥的使用,干擾素、磷酸氯喹(抗瘧疾藥物)、阿比多爾(抗流感藥物)等不斷加重,這些西藥有嚴重的副作用及後遺症,武漢市還特地通知其它省市,磷酸氯喹不可多用,已經有使用過度而導致病人死亡的病例。這些「中西醫結合」不敢放下西藥,改以純中醫的方式來治療,代表這樣的中藥方劑,雖然有些效用,卻依然不到位。
那中醫為主的治療呢?中國領頭對抗新冠肺炎的鐘南山院士,在眾多壓力下承認中藥對輕症及中型新冠肺炎有用處,卻仍堅持中醫無法治療重症病人,因為中藥材中找不到可以殺死新冠病毒的成分。很抱歉,鐘院士是錯的,中醫是可以治癒重症新冠肺炎及其它嚴重流感肺炎,沒有治好,是主治中醫師功力的問題,不是中醫這門學問無法應對。不過,鐘院士有一點說對了,中藥材中是找不到可以殺死新冠病毒的成分,因為中醫的治療根本不是殺死病毒!許多人對中醫的理解,只停留在「增加免疫力」或「板藍根有天然抗生素的成分」,這樣的認知是很差的。雖然現代科學還不能徹底解釋中醫的理論及臨床療效,針對新冠肺炎治療,比較好的解釋是「改善身體內部環境」。病毒想讓肺內黏液積多,中藥方劑把黏液退祛,病毒想讓肺纖維化,中藥方劑把肺熱降下來。中藥方劑強硬的把身體內部環境推回到比較正常狀態,不適合病毒大量複製繁衍,病人也就可以康復,這個解釋或許和西藥干擾素有雷同的地方,卻沒有西藥干擾素的嚴重副作用。也就是說,中藥之所以能治癒重症,並非含有什麼能殺死病毒的成分,也不一定是直接把人體免疫系統大幅增強來「殺死病毒」。
此次流感和新冠肺炎,都會伴有咳嗽和黏痰,如治療不及時,則會出現飲症和肺痿。治療上,會涉及到兩組藥物的選擇。一組是葶藶子和紅大戟;另一組是石膏和麥門冬。李宗恩醫師說,葶藶子旨在袪肺組織底部的膿痰。這種症候,往往出現在寒化熱,欲發肺癰之際。肺四周的積液,則需要紅大戟來處理,這也正是十棗湯的方意。石膏和麥門冬雖都能潤肺,但石膏旨在降肺熱;對於乾咳肺痿,則需要使用麥門冬來生津液,即補肺陰。而當肺部長期燥熱、乾咳時,就需要二藥合用。
回頭來討論中醫臨床如何獨當一面治療新冠肺炎。輕症到略偏中型病人,大概可以讓各地各派的中醫師「自由發揮」。中型到重症的病人,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得使用石膏清肺熱、加強肺津液運作;射干、紫菀 、款冬花、生半夏、葶藶、大戟等把肺下方濃稠的痰飲、肺積水、及胸腔積液去掉;麻黃等宣肺、發陽;麥門冬、杏仁潤肺等等。綜合「大青龍湯」、「射干麻黃」、「葶藶大棗瀉肺湯」、「澤漆湯」等的方義,針對病人病情差異來把握用藥的時機、劑量、比例。另外,如果有其它病症,也得一併考慮。譬如中下焦寒濕、腎陽不足,得使用炮附子、細辛等,又譬如肝家受到牽連,或者之前西藥治療時使用大量干擾素而損傷肝臟,得使用柴胡、黃芩等等。嚴格考驗中醫師的功力與膽識,卻也可以充分驗證經典中醫對抗瘟疫療效卓越、快速、無後遺症、成本低廉。
對抗這樣嚴重的瘟疫,並非單一中藥方劑可以解決的,必須深入了解疫病肺炎的進程,不同的病人情況,在不同的點上,使用最適合的藥方來攔截、來逆轉病情。然而,如果硬要推展一個「通方」的話,各地及各級政府發表眾多的中藥方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展的「清肺排毒湯」應該是最到位的方劑,建議使用麻黃、炙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澤瀉、豬苓、白朮、茯苓、柴胡、黃芩、薑半夏、生薑、紫菀、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實、陳皮、藿香。不過,既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的「清肺排毒湯」以「通方」為目標,必須同時兼顧輕症、中型、及重症病患,不得不把劑量減輕,原本該使用的「大青龍湯」變成了「麻杏甘石湯」。另外,沒有加入葶藶子、大戟等較重的中藥材來去除胸腔及肺臟積液,比較適合輕症和中型病例,對於重症病例,力度不足,得在此「通方」上再加強。

---------------------------------------------
医药卫生报:河南确诊病例中医药协同诊疗率达91.3%

截至2月5日24时,全省确诊病例中应用中医药的人数777人,中药参与比例达91.3%。其中,服用汤药620人,使用中成药522人,疑似病例使用中药780人。

2月4日,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人民医院第一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痊愈出院。

通许县人民医院接诊时,患者有发热、咳嗽的症状,肺部CT显示有片状阴影。该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汤英立即对其辨证施治,应用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千金苇茎汤加减两剂后,改用泽漆汤加茯苓四逆汤加减。用药后,患者的情况趋于稳定,体温恢复到36.5摄氏度,肺部CT及化验检查结果也都在正常范围内。连续监测8天,患者情况稳定,2月4日出院。

汤英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接诊患者后第一时间应用中医经方进行治疗。在对疑似患者的诊疗中,该院坚持应用中医方法救治。目前,他们情况均稳定,化验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剩下3名确诊患者也已好转。

连线开封,我们拿到了通许县人民医院整理出来的基本参考流程:

(1)如果肺部CT无异常阴影,单纯低热、咳嗽、流清鼻涕,给予葛根汤(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调整用药);

(2)如果肺部CT无异常阴影,高热,体温38摄氏度以上,无论有没有咳嗽、咯痰等,给予射干麻黄汤加大青龙汤(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调整用药);

(3)如果肺部CT有异常阴影,肺部有感染情况,给予泽漆汤(主治水饮内停,咳而脉沉者。症见咳嗽喘促,身体浮肿,二便不利,脉象沉伏。临床常用于治疗饮热迫肺,病位偏里之证)加茯苓四逆汤(傷寒,發汗或下後,病仍不解,煩躁者),或射干麻黄汤加千金苇茎汤(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调整用药)。

开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科科长、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齐洪喜说:“通许县人民医院在治疗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过程中,重视中医经方的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做好中西医协同作战、让中医药参与患者诊疗,开封在组建市级、县级中医药专家组的情况下,设计了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模板,便于信息采集全面、准确。截至2月4日24时,开封确诊的17例患者全部用上了中医药,中医参与治疗率(包括使用汤药和中成药)达到100%。

在医圣故里南阳,得益于多个专家指导小组的积极参与,截至到2月5日24时,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109例,中医药参与疑似病例治疗97例。

1月23日,全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西医协同机制以来,各地采取措施加强落实,濮阳、济源、许昌、鹤壁、三门峡等地的确诊病例中医辨证和中药汤剂使用率达到100%。截至2月5日24时,全省确诊病例中应用中医药的人数777人,中药参与比例达91.3%。其中,服用汤药620人,使用中成药522人,疑似病例使用中药780人。

在1月27日召开的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视频会上,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确保所有确诊病例尽早、及时、全病程使用中医中药,确保中西医协同机制落实,有效发挥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海峰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该病早期表现为湿热,时间久了会伤气伤阴,很多患者湿热内蕴、气阴两伤,出现咳嗽、胸闷、胸痛、饮食差以及失眠等症状。因此,在常规的抗感染、提高免疫力等西医治疗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中医药,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抵抗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FacebookTwitterEmailShare

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月6日重大公佈,以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多個方劑組合的「清肺排毒湯」,在4個試點救治確診病例214例,3天的治療下,60%以上患者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症狀平穩且無加重,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

「清肺排毒湯」的基本組合,可以說是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等等為主的藥方,是很典型的經方開藥方式,我在1月21日文章「從非典到武漢肺炎」(http://andylee.pro/wp/?p=7169)裡討論過多年來嚴重流感肺炎的進程,列出大青龍湯及射干麻黃湯的加減,同時,這也是我們在通許人民醫院成功治癒武漢肺炎的治療方向。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的「清肺排毒湯」為通方,期望能同時適用於輕型、普通型、重型的患者,劑量偏輕,也沒有列出葶藶子、大戟等加減,對於嚴重肺積水、胸腔積液的病人,可能力度有些薄弱。不過,這是我看過各級政府發佈中醫治療武漢肺炎的指導中,最到位的一個,也直接推崇「傷寒雜病論」的經方思維。更欣慰的是,這是中國中醫最高管理單位發出的指示,這間接肯定了我們多年來推廣經方中醫的努力。

http://bg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20-02-06/12866.html

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 试点省份临床观察显示:清肺排毒汤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新冠應急通方
李宗恩醫師 12/22/2022 新冠應急通方2022-12-22T21:08:44-08:00時事評論 1 Comment
中國大陸解封後,新冠疫情大爆發,很多讀者及粉絲聯絡診所或我個人,希望我們能幫忙他們。我的時間有限,全部一個一個病人遠程看診治療是不可能的,很多病人也已經病情嚴重,無法等待看診。因此,很多大陸讀者及粉絲希望我能為他們開一個通方,讓他們應急。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每個病人的病情不同,本來得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地看診治療。然而,疫情大爆發,醫療資源遠遠不足的情況下,通方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希望或多或少能幫助到大多數的病人。

我從2020年一月新冠疫情剛剛開始時就參與治療,三年來當面及遠程治癒過很多世界各地的確診病人,包括很多危急的重症病患。雖然我不願意把新冠治療簡化為幾個藥方,但中國大陸疫情形勢逼人,不得不依照我的經驗,開幾個通方來幫助大家,而這幾個通方也已經被很多人使用過,目前得到很好的反饋。

新冠預防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4片、炙甘草9克、紅棗15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豬苓12克、澤瀉15克(9碗煮成3碗,調整火力約一小時煮好,早晚各服用一碗。如果經濟負擔重,可以用此方煮成一小鍋藥茶,當成一天的茶飲,全家人隨意分著喝。)

Omicron及其變種輕中症通方:

葛根18克、麻黃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生薑4片、紅棗15克、生半夏12克、厚朴12克 、蘇葉6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五味子15克、杏仁15克 (9碗煮成3碗,調整火力約一小時煮好,一天服用2~3碗。)

中醫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知道外感可能導致嚴重腹瀉的來龍去脈。從「傷寒雜病論」闡述外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理解一大半Omicron病患都是「葛根湯證」及其延伸,而如果病人平時腸胃不好或者正好吃到不易消化的食物,外邪從體表轉入腸胃,津液運化失調而化熱,造成「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的熱痢,連續不停地拉黃色糞水,三味中藥葛根、黃芩、黃連就可以快速治癒。

有些病人本來脾胃寒涼,外邪從體表轉入腸胃,雖然津液運化失調卻無法化熱,這時依然會腹瀉,但多為寒痢,連續不停地拉帶有食物渣、清水樣的糞水。這時不是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而是以快速溫中為主,「附子理中湯」為代表性的方劑,中下焦溫熱了,寒痢自然會緩解。

還有一些病人,本來大小腸運作不良,常常便秘,外邪從體表轉入腸胃後,雖然造成平衡失調卻無法藉由腹瀉來排出體外,這時往往會讓病人不斷地狂吐。治療方法和上面一樣,如果吐出的東西黃臭髒濁,治療以「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如果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及清水,治療以「附子理中湯」為主。

新冠中重症通方:

射干9克、麻黃9克、紫菀9克、款冬花 9克、細辛9克、生半夏9克、生薑4片、紅棗15克、五味子12克、葶藶子6克、石膏18克、麥門冬18克、杏仁15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炙黃耆18克、黨參9克、柴胡12克、黃芩9克(9碗水煮成3碗,調整火力約一小時煮好,斟酌病情嚴重情況,一次1/2~1碗,一天服用2~3次。)

国家中医药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速推进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研攻关工作。日前,由该局组织实施的应急科研专项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据4省试点临床观察显示,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据悉,1月27日,国家中医药局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重点观察确诊患者乏力、发烧、咳嗽、咽痛、纳差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变化情况,旨在迅速找到针对本次疫病有良好疗效乃至特效的核心方药。

据统计,截至2月5日0时,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214例,3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

据专家介绍,清肺排毒汤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组方合理,性味平和,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该方也可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但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

清肺排毒汤

麻黄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泽泻9g 猪苓9g 白术9g茯苓15g ---五/豬苓湯

柴胡16g 黄芩6g 

生半夏9g生姜9g 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细辛6g 

山药12g 枳实6g 陈皮6g 藿香9g--健脾

务必使用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一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40分钟),温服。

如有条件,每付药服用后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

3付一个疗程。(注意:如果患者不发烧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烧或壮热加大生石膏的用量。)
這個方劑大致是合理的。照顧到倒春寒感受風寒化熱,或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內經》,用了麻杏甘石湯。病入少陽,往來寒熱,咽乾口苦,用了小柴胡湯,特別是加了一味細辛,對咽喉炎症效果非凡。熱盛必然傷津,小便短赤,用了豬苓湯,有育隂利水之效果,有助于退燒。麻杏發汗退熱,豬苓育陰利水,排尿也是退燒一大法。另外也用了麻黃射干湯利咽平喘。

因為今年太陽寒水司天之年,專家認為有考慮到寒濕之禍害。故此又加入了祛寒化濕之藥味。可惜太少了。愚見以為應該加入草果砂仁檳榔(如果舌苔厚膩水滑的話)。更妙的是加入了懷山藥一味,可惜太少了。這師法張錫純的白虎湯,用懷山藥代替粳米。一定要用正宗懷山藥,不能用街市買的菜山藥。此方的山藥要60克。石膏也太少了。按照張錫純的經驗,退燒一定要50-100克。就否則沒效。也一定要研成粉末沖服。柴胡16克也是太少了。退燒量一定要30-40克才有效。

今年的“新冠病毒性肺炎”的發生,我的個人看法是個寒濕性的瘟疫。今年鼠年是太陽寒水司天,去年底天氣應寒反暖,甚為反常。而且今年的春節來得早了,剛入春節溫暖潮濕,這是濕邪干犯人體的基礎條件,這是天時不正的大環境造成的。
17年前的沙士也是類似。這是大自然規律使然。
先就此方中各單味的用藥,分別簡列出各自藥性︰
麻黃︰辛溫散寒,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收縮血管會升高血壓,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興奮作用。止咳平喘多取炙料。
炙甘草︰可促進血液循環,糾正心律失常。
苦杏仁︰降氣,氣降則痰消咳止。能輕度抑制呼吸中樞得緊張狀態,而起鎮咳平喘作用。
生石膏︰石膏性寒,降氣,能泄實熱。可縮短血凝時間,促進膽汁排泄,並有利尿作用。
桂枝︰辛溫助熱,但有解熱作用,對多種細菌、真菌有抑制作用。
澤瀉︰利尿、下濕痰。有降壓、降血糖作用,還有抗脂肪肝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豬苓︰有較強利尿作用。可排出體內過多的鉀、鈉、氯。
白朮︰止汗,除熱。有強壯、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
茯苓︰寧心安神。具利尿作用,還有鎮靜和降低血糖作用。

柴胡︰有較明顯的解熱、鎮靜、鎮痛、鎮咳作用。抗炎、保肝、利膽。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有增強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較強抑制作用。
黃芩︰苦,寒。主用於上焦實熱。是中藥裡的消炎藥。對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及多種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在過敏性氣喘以及治高血脂情況常用。
薑半夏︰本品辛溫而燥,使支氣管分泌減少而有鎮咳祛痰作用。用於治濕痰、寒痰。薑製的半夏可減其燥性。
生薑︰辛,溫。發汗、溫肺。能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
紫菀︰辛,溫。潤肺化痰止咳藥。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款冬花︰潤肺消痰,止嗽定喘。此藥長於止咳,尤宜于寒嗽。

射干︰苦,寒。是中藥裡的消炎藥。對感冒以及咽喉中的腺病毒有抑制作用。
细辛︰辛,溫。有小毒。祛風寒,通鼻竅。可擴張血管、鬆弛平滑肌。燥性較強,凡肺燥,乾咳忌用。如用藥末不可超過半錢,否則心煩氣悶而傷。
山药︰補脾肺之虛。用於祛痰、脫敏和降血糖等作用。
枳實︰破氣除痞,化痰稍積。除胸脅脹滿甚效。有較強的抗過敏活性。
陳皮︰即"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濕痰,寒痰咳嗽。稍有擴張氣管作用。

藿香︰辛,溫。用於濕滯中焦要藥。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有收斂止瀉、擴張微血管而略有發汗等作用。
個人觀點︰
「清肺排毒湯」大量使用了辛溫發散和利尿,燥濕藥,可能是考慮到在氣候濕冷地區,首先需要"散寒",且以利尿燥濕之藥排除"裡寒"。因為當"表寒"開始往身體內部發展,通常第一個受到影響的是與外界直接溝通的肺部,當"表寒"轉變成了"裡寒""肺寒",病患開始咳嗽、流鼻水,就是病毒開始攻入臟腑的時機。這帖藥是從"洩內濕,除外寒"下手,有考慮到生石膏、黃芩、射干這些制菌藥多寒涼,所以也佐以桂枝、藿香、生薑來調和方濟的偏涼。
但換個地點,「清肺排毒湯」如果是在將入夏的台灣此時,個人覺得可能並不是很適合。而且病患如果已出現痰涎雍塞病況時,「清肺排毒湯」的洩肺下氣力道可能會稍有不足。另一配方如下,是參考了武漢的方劑再加以調整,見
武漢某氏新冠肺炎研方~
http://blog.udn.com/PAESI15/131699244

方內包含︰
炒葶藶子、羌活、射干、地龍、枳實、蒼朮、白朮、厚朴、檳榔、生薑、草荳蔻、款冬花、天花粉、防風、連翹、桔梗、白芷、紫苑、百部、白前、陳皮。
分別簡列出各自藥性︰
葶藶子︰苦、辛,大寒。用於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臥甚效。有利尿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孕婦忌用!)
羌活︰辛、溫。散寒祛風,勝濕止痛。可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常用於後腦悶重之治療。對皮膚真菌、布氏桿菌有抑制作用。
防風︰勝濕、散寒、止痙。有解熱、抗炎、鎮痛,抗驚厥作用。煎劑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地龍︰亦即處理乾燥後的"蚯蚓"。可緩解痙攣抽搐。具有顯著舒張支氣管的作用。
厚朴︰辛溫芳香藥。行氣,燥濕,消積,平喘。有降血壓作用,降壓時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興奮,心率增加。常用於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疼痛等。
檳榔︰辛,溫。有行氣下水之功。破臟腑壅滯。促進汗腺分泌,增加腸蠕動,減慢心率,可降低血壓。
天花粉︰甘、微寒。能清肺熱,同時潤化肺燥,是化黏痰要藥。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傷肝、腎。
連翹︰苦,微寒。中藥裡的消炎藥。對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含維生素P,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防止溶血。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膿。可稀釋痰液排出壅肺之膿痰,因此有較強的祛痰作用;並能鎮咳。
白芷︰通竅,燥濕,消腫排膿。芳香上達善通鼻竅。多用於治療前額頭痛和眉稜骨痛。有抗過敏作用,也常用治皮膚風濕瘙癢及毒蟲咬傷。
百部︰苦,微溫。潤肺止咳,殺蟲。久咳虛嗽宜蜜炙用。對人型結核桿菌、以及多種球菌、桿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抑制作用。
白前︰止咳祛痰藥。主治肺氣壅實,痰多而咳嗽不爽,氣逆喘促,無論偏寒,偏熱,隨證配伍均可使用。
草荳蔻︰辛,溫。燥濕散寒,除痰,消腹脹。
蒼朮、白朮︰白朮功偏補氣健脾,宜於脾虛濕阻者,固表止汗、利水退腫。蒼朮苦溫燥濕力強,宜於寒濕阻滯中焦;而脾虛不明顯者。
說明︰
"
葶藶子"是本方的主藥。對於肺積水、痰涎壅盛最易見功。但由於用此藥忌食葷腥油膩,一般情況較少見使用。而且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孕婦忌用!
新冠肺炎最致命的症狀多因肺積黏痰,致使病患呼吸逐漸衰竭。因此洩肺清痰是為首要考量。積痰黏稠還須稀釋較易洩下,故加少量天化粉以利化痰。檳榔輔以更利行氣下水之功,蒼朮、白朮輔以化濕。但行氣下水可能會造成血壓下降,以厚朴的辛溫之氣來均衡心搏頻率。行氣下水之際,胸口可能產生的燥悶感,以枳實破之。
桔梗、白芷、百部、白前在清痰和潤肺作用上相輔相陳。羌活、防風、連翹都有消炎作用,抑制因疫病併發的肺部炎症。白芷是抗過敏要藥。草荳蔻用以消除疫病中往往伴隨的腹脹和消化不良。地龍在舒緩氣管攣縮的作用上和麻黃有點不同,麻黃是擴張氣管,有發散水氣作用,地龍則是舒緩氣管緊張狀態,使喉間黏痰較易滑出。

中醫的治病思路應該圍繞寒與濕這兩個因素。在預防期,我們可以用【甘草乾薑湯】以治未病。既病則防變,這時出現粉白舌,濕邪盤據膜原,用吳又可的【達原飲】防止演變成為肺炎。如果錯用了苦寒藥令濕邪深入華蓋,這就是進入肺炎期,這時會出現洩瀉,脾濕不能運化,脾濕生痰,痰液堵塞氣道造成窒息死亡(請產參照下文粗斜體字,死者的肺泡充滿非常黏的痰液)。這時應該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同時要救太陰,用【理中湯】。太少同病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網友陳平建議過【達原飲】及【葶藶大棗瀉肺湯】,高明也,大醫也。不謀而合。希望中醫同道上來討論。這裡有不少比我學歷高幾倍的。請不吝指教。
-------------------------------------------------
鐵杆中醫熊繼伯談新型冠狀病毒
………………………………………………
(文章較長而且太專業了,一般讀者會看不懂,但是,我希望你能耐心的讀,對預防“新冠”有用,對你選擇中醫有指導意義。熊老師是碩果僅存的幾位鐵杆中醫)
………………………………………………
大家好!我受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領導小組和中醫高級專家組的委託,來給大家講一講有關中醫藥防治的方案。這個方案是我們湖南省中醫藥高級專家組共同研討,而且是經過多次研討才擬定的,並且一直在中醫藥管理局兩位局長的親自組織領導下,確定的方案。
首先我們要對這次新型的肺炎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發病迅速,傳播很快,傳染性極強。第二個特點,所有的病人基本上是同樣的主症,發熱,咳嗽,然後氣喘。而且病勢發展很猛,一開始僅僅是發熱,咳嗽甚至還兼有一些腸胃道的症狀,然後迅速進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燒、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這是一個共同的症狀特點。第三個特點,發病季節是在去年也就是我們講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之後,直到現在。
根據這三個特點,我們首先要弄清四條,哪四條呢?第一條中醫學上叫什麼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這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沒有這個病名,我們必須搞清中醫應該稱此病為什麼病名?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第二條,病因是什麼?第三條,病邪性質是什麼?第四條,病變的部位是什麼?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病機,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稱為病機。所以我想就這四點做一點解釋。
首先要弄清這是一個什麼病?它是一個傳染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雜病,首先要明確它是傳染病。傳染病中醫稱為什麼病?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刺法論》中講:“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避其毒氣,天牝從來。”這段原文告訴我們這個病是個疫病,疫病就是相互傳染,無論老少都是同樣一個病症,就稱為疫病。在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專門講了溫疫。他說“疫者,感天行之癘氣也”,疫是自然界疫癘之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這就是講的傳染病。從這兩條原文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傳染病稱為疫病。所以毫無疑問這個病就是屬於疫病。
第二,它的病因是什麼?病因剛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癘之氣,清代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一個是疫癘之氣,二個是穢濁之氣。《黃帝內經》講“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天牝是什麼?就是鼻子。說明是從呼吸道傳染的傳染病。這不是一般的常見病,根本不是一般的外感病邪。關於病名,我們要確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癘的毒氣。
第三點就是病邪性質。關於性質我想多講幾句,因為這個病發在冬天,有人認為這是傷寒,是感受寒邪發的病,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發的病,而且病人一開始確實有一點點惡寒的表現,發熱惡寒似乎是傷寒,但是要明確,什麼是傷寒?傷寒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傷寒論》是廣義的,《傷寒論》中的太陽傷寒是狹義的,無論是廣義和狹義,我們看看原文。《難經》講“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這五個哪一個是傳染病?不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的太陽篇講傷寒,那是講狹義的傷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大家想想這是傳染病嗎?這肯定不是傳染病。所以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吳又可《溫疫論》曾經專門講過“傷寒不傳染,時疫多傳染,傷寒邪從毛竅入,時疫邪從口鼻入。”這就說明兩點:第一點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而疫病是傳染病;第二點,傷寒邪是從外表進入的,是從體表毛竅進入的,而溫邪、疫邪他是從口鼻傳入的,這就明確了,疫病不能講成傷寒,這是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都認為冬天的發病就是寒邪,這一點大家要明確,這裡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因素,按照《黃帝內經》運氣學的規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陰風木司天,厥陰風木之氣也就是風氣,是主上半年的客氣變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陽相火之氣在泉,在泉之氣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麼時間呢?從大雪開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這個階段在去年它的客氣是什麼氣呢?是少陽相火。客氣就是干擾之氣,就是異常的氣候變化,也就是火熱之氣的干擾,當然這只是運氣規律。在這種火熱之氣的干擾下,如果氣候確實有特殊的變化,那麼就容易發生疫病。《黃帝內經》中曾經專門指出,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也專門指出過,《黃帝內經》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人們感到溫暖舒服,那就是一個暖冬。“其病溫厲。”就容易發生傳染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個字,省略了一段話,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民病溫厲。”這就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在厥陰司天這個年份,最後一步是少陽相火在泉,受火熱之氣的異常干擾,那就是應寒而不寒,變成一個暖冬。如果這個時候氣候的反覆很大,就容易發生傳染病。那是不是每逢亥年就發傳染病?不是,它必須根據當時的實際氣候的變化。《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這樣講“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時間是有固定的規律的,但是氣候他不是絕對不變的。我從去年冬至節氣前開始就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冬至節前後,氣候忽冷忽熱,反覆無常。所以我當時就意識到很可能有傳染病發生,這是《黃帝內經》運氣學理論,就知道今年冬天這個傳染病,不要把它做寒證看。還有一種認識,此次傳染病發於武漢,武漢地區屬於溼熱地帶。所以就認為這個病是溼溫。同志們啊,溼溫我們是很清楚的,溫病學家早就告訴我們,溼溫病的發病季節在夏秋之際,而且關於什麼是溼溫病,《溫病條辨》下了明確的定義,它的原文是這麼講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溼溫。”大家想這個是個什麼病?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溼熱病,它不是傳染病,而且它有季節性,所以它不是疫病啦,不能跟疫病混為一談。
那麼我們當前疫病究竟是什麼性質呢?疫病它的病邪性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溫熱類,第二類是溼熱類,溫熱類多發於冬春季節,溼熱類多發於夏秋季節。溫熱類的疫病基本上是從口鼻傳入的,比如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以及我們當前所發的肺炎,這個屬於呼吸道傳染。而溼熱性質的疫病多是腸胃道的傳染病,比如急性胃腸炎,比如霍亂,比如痢疾。在腦膜炎裡頭也有兩種,一種流腦,一種乙腦,流腦是屬於溫熱性質的,而乙腦就是屬於溼熱性質的,這一點在性質上我們要有所鑑別。這次的疫病我們應該把它的病邪性質確定為“溫熱濁毒”。這個濁字哪裡來的呢?吳鞠通《溫病條辨》講了“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是穢濁之氣,它是穢濁。毒字哪來呢?《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氣,天牝從來。”是濁毒,是溫熱性質的濁毒,這就是我們對這次疫病的病邪性質的認識,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我們要清楚的就是病變部位,病變部位在哪兒呢?疫邪從口鼻進入,呼吸道傳染,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穢濁之氣由口鼻吸受,必然先傷肺氣。這話不是我的話,這個話出自《吳醫匯講》,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口鼻進入疫毒之氣,必然先傷肺氣,毫無疑問,病位在肺。我們看看這個病的主症,開始發熱,然後主症咳嗽、氣喘,全是肺司呼吸所主的病,《黃帝內經》講:“肺病者喘咳氣急”,咳、喘、氣急都是肺的病。但是有一個複雜的因素,我們學中醫的應該知道,肺與胃經脈是相通的,肺與大腸是相互表裡的,也就是說肺與胃、肺與大腸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肺有病往往也會及於胃腸,為什麼?因為他們有經脈聯繫,《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講:“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這就說明肺與胃、與大腸直接相通,他們的網絡是相通的,所以肺有病必然影響胃腸。因此在疫病的病變過程中,有一些病人確實有胃腸道的症狀,比如胸悶、泛惡、欲嘔,甚至於大便溏瀉,但是我們要清楚其主要病位在肺,胃腸道的症狀只是一個兼證而已。
這幾天我已經接觸了30多個病人,中醫肯定是要看病人的,你不瞭解病人的實際情況,光從書本上講,只能是紙上談兵,必須瞭解病人。我看這30多個病人中已經碰到三個危重病人,還有30多個都是一般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開始發熱,然後進入咳嗽,進入危重期,高燒、氣喘,開始有一點點噁心、嘔吐,甚至於大便溏,後面基本上就沒有,這是一個症狀的表現。第二個症狀表現就是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突然一變就成為重度期,只要是發熱不退,立馬就高燒就開始暴喘,這是第2個特點。第3個特點,所有的病人絕大多數舌上都是薄黃苔或薄黃膩苔。到了危重期,就是黃膩苔,甚至於是黃厚膩苔,這個真相已經暴露出來了,是痰熱結聚,是穢濁之氣阻塞。我通過這幾天的病人接觸就更加明確了這個疾病的病變部位,病邪性質以及傳播的速度。
下面我們就把關於如何防治新型病毒性肺炎的方案,給大傢俱體的講一下。新型肺炎應該分為四期,第一期是初熱期,包括咳喘期,第二期是重症期,第三期是危重期,第四期就是恢復期,我們根據四期來確定治療方案。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這是永遠不能脫離的,就是辨證施治。張仲景《傷寒論》講的很清楚,“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我們《黃帝內經》也早就明確指出了,要“審察病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勿失病機”,為什麼一定要強調病機,就是告訴我們要辨證,中醫是離不開辨證的,要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才能夠準確施治。
下面我們就按照辨證施治的總原則,分成了四期。
第一期初熱期,分了三型,第一個證型是溫邪犯肺,就是一開始,溫邪犯肺的表現,發熱微惡寒,注意它是微惡寒。傷寒是惡寒重發熱輕,溫熱病是發熱重惡寒輕,一開始發熱往往都有38度左右,有的甚至39度,乾咳,少痰,咽乾,咽痛,舌紅,苔薄白,脈浮或浮數,這是溫邪犯表的表證現象。所以表證的時候我們要用輕清宣透的方法,而且要注意宣肺。這個時候的治法一透邪二宣肺,我們稱為宣肺透邪。吳鞠通講:“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邪在上焦外感初期的病,要用輕清宣透的方法,不要用重劑,一開始用重劑那是不適合的,動不動就是麻黃,石膏,大黃,這就不合適了。必須用輕清宣透。輕清宣透什麼方呢?就是桑菊飲和銀翹散。如果病人先有口苦,嘔逆又惡寒發熱,那麼這是邪犯少陽,可以合用小柴胡湯或者小柴胡湯合桑菊飲,這是可以的,因為去年冬天是少陽相火的干擾之氣,這一點我們不能忘,所以小柴胡湯是可以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合桑菊飲,這是第一個型的證治。
第二個證型咳嗽微喘。這個時候病人的表現是以咳嗽為主,有的發熱已經解除了,有的發熱不嚴重,重點是咳嗽兼有氣喘,氣喘並不明顯的時候,但是有胸悶,還有咳痰,咯痰不爽,咽喉癢,當然還有兼證,比如食量差,大便不溏或者是大便溏。這個時候脈滑或者是浮滑,舌苔有薄白的也有薄黃的,這是初熱期,剛剛表現以咳嗽為主症的時候,這應該是第二個階段,治療重點要宣肺止咳,要知道肺的特點,一個是主宣發,一個是主肅降,凡是外邪閉肺,不論是什麼邪氣,第一要宣,第二要降,驅邪找出路,要依據肺本身的生理特點來解決邪氣的出路,所以這個時候應該宣肺止咳。因為重點是咳嗽,所以我們可以用桑貝止嗽散,也就是程鍾齡的止嗽散加桑貝散,其實杏蘇散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比較而言,程鍾齡的止嗽散更為合適,但是止嗽散它沒有平喘的作用,所以這個時候要用桑貝散。我們中醫有一個一貫的原則就是治未病原則。治未病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就是既病要防變,要防止陷邪深入,要防止它由輕變重,要防止他的病情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咳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喘促。因此加桑貝散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桑白皮和貝母其實就是防止喘促的,不讓他喘促加重。
如果病人表現舌苔黃膩,胸悶,吐黃濁痰,這就說明鬱熱傷肺了,這是痰熱壅阻肺氣,痰熱阻塞胸肺啊,用什麼方挺合適呢?張仲景小陷胸湯是最合適的。《傷寒論》講,“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小陷胸湯是治小結胸病的啦。要知道啊,我們用方第一要針對主症,第二要針對病機,張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不錯,但是這個小結胸是痰熱結聚在胸膈所出現的小結胸,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疫病裡面有痰熱結聚胸膈的證型的時候,毫無疑問就要用小陷胸湯。但是用小陷胸湯有一個注意點,溫病學家曾經提到過,舌苔不黃膩不黃滑者,小陷胸湯不可用。為什麼這麼說呢?舌苔不黃膩不黃滑,說明痰熱不重就不要用小陷胸湯,所以必須在痰熱很重,阻塞胸膈的時候就可以配用小陷胸湯了。這裡我還要順便說一下,小陷胸湯內有一味藥是瓜蔞實,我們現在的瓜蔞實,有些藥房有,有些藥房沒有,有些藥房只有瓜蔞皮,其實瓜蔞皮是最合適的。無論是瓜蔞實也好,瓜蔞皮也好,它們的作用都是寬胸利膈化痰濁,但是它有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吃後大便溏瀉,因為它含大量的油脂,吃了以後大便溏瀉,我們在用瓜蔞實、瓜蔞殼的時候,有人一開就是30克、20克,殊不知這麼吃下去病人就會拉肚子,只吃了兩餐,便拉四次肚子,吃了三餐,拉六次肚子,病人本來蠻好的,一下就把他拉趴下去了。我們要知道正氣虧損邪氣就會亢進,疾病變化的過程,它本身就是一個正邪鬥爭的過程,中醫一貫注重扶正要固本,祛邪要扶正,扶正祛邪兩者兼顧,你動不動就大砍大殺,這個病人怎麼辦?還不由輕變重,弄出多的病來了。所以我們用藥的時候不要亂用,一定要考慮它的副作用,這是我順便講的多餘的話,這是第二個證型。
第三個證型是邪犯胃腸型,我們在所看到的病人中有一部分病人一開始確實有噁心欲嘔,大便溏等症狀,因為肺與胃腸它是相互聯繫的,所以出現這個症狀,我們只能把它作為一個兼證看。這個症狀表現是納差,大便溏,噁心欲嘔,有的還腹脹,有的疲乏,有的是薄黃苔,有的是黃膩苔,這個時候要化溼濁,重點是化濁,也叫清熱化濁,理氣健脾,也可以講理氣運脾。用什麼方呢?王孟英的王氏連樸飲,這是一個方,還有一個方是《醫原》裡面的藿樸夏苓湯,我想把這兩個方解釋一下。王氏連樸飲,黃連、厚朴是君藥,裡面還有一個梔子豉湯,還有法半夏,還有菖蒲和蘆根,這是王氏連樸飲這個方的所有的藥。梔子豉湯是治療熱擾胸膈的,但大便溏不能用梔子,《傷寒論》講了病人大便舊微溏者,不可用梔子豉湯。這一點我們不能忘了,所以方中的梔子豉湯可以去掉。這個藿樸夏苓湯的藿香和王氏連樸飲中的菖蒲是去濁的。藿樸夏苓湯重點是化濁利溼,治療大便溏瀉,所以合用藿樸夏苓湯,王氏連樸飲和藿樸夏苓湯可以治療胃腸這些症狀,但這是一個兼證,不可多用,大便溏,噁心嘔吐,一旦症狀控制就不需要多用,不要一個人一吃就是10付,15付,那就不對了。因為這個新型肺炎的疫病主要病位在肺,他的發展趨勢是咳嗽氣喘,所以這裡我們只能把它作為兼證去對待,這是初熱期,辨證分型分為這三型。
第二期就是重症期,重症期後面還有一個危重期,這其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重症期第一個型是邪熱壅肺證,病人的表現,發熱咳嗽,氣喘口渴,胸悶,吐黃痰,脈滑數。我今天看到一個重症,就是一開始發熱,只一點點咳嗽,沒有控制住,立馬就發生氣喘、咳嗽,熱勢就增高,就屬於重症,也就是屬於邪熱壅肺型。主方是麻杏石甘湯,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傷寒論》講發汗後或者下後,有的是無汗而喘,有的是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石甘湯主之。他講了一個無大熱,前提是汗後或者下後,張仲景麻黃、石膏的用量是個什麼比重呢?麻黃用四兩,石膏用半斤,我們不能看他當時的分量是多少?但是這個比例已經很清楚了,半斤就是八兩啦,那就是說石膏只用到麻黃的一倍,只加一倍,二比一的分量。對於這種高熱、氣喘、肺炎症,這種病毒性的肺炎症,如果石膏只用到麻黃的兩倍,那是解決不了這個熱邪的,我本人是有經驗的,而且是有長期的經驗,石膏最少要用到麻黃的4倍或者5倍,就是說麻黃用5克,石膏要用到15g到25g,更甚的可以用到30克。同時還要注意麻黃,張仲景用麻黃,無論是小青龍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等,麻黃都是先煎吹去沫,為什麼要先煎去其沫呢?要去掉他的這種辛燥之氣,是減少他的辛燥之氣,防止病人發生虛脫,凡是虛人服用麻黃容易大汗淋漓啊。我們現在沒有什麼先煎去其沫,怎麼辦呢?就用炙麻黃,用蜂蜜炙,緩解他的辛燥之氣,所以麻黃要用炙麻黃。麻杏石甘湯本身就是宣洩肺熱,合桑貝散就是清肺熱,化痰濁,這樣進一步控制它的邪熱壅肺的喘咳,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疫毒閉肺型,疫毒閉肺我們又稱為臟腑同病,也稱為表裡俱實證,臨床表現是高熱、咳嗽、吐黃痰、胸悶、氣促,其中有一個更重要的症狀,就是便祕和腹脹,這個時候舌苔往往是黃膩苔或者黃燥苔,脈象也是滑數。我們知道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壅盛,又兼大腸腑實裡結,這不是表裡同病嗎?肺與大腸相表裡嘛,也叫臟腑同病。這個時候光清洩肺熱不夠,必須通瀉腑氣,所以要用吳鞠通的宣白承氣湯清肺通腑來解毒熱,宣白承氣湯出自《溫病條辨》:“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這個右寸實大就是指的肺脈實大,肺熱壅盛,表面上是肺熱壅盛,而暗中的有一個腑氣不通,所以這個時候通腑就可以洩熱,這叫表裡同治。曾經也有人用防風通聖散的,防風通聖散沒有這個合適,防風通聖散它是治表裡外感證的,這裡是指肺熱壅盛的喘促造成腑氣不通的,就用宣白承氣湯。但注意宣白承氣湯不可久用,為什麼?大黃、瓜蔞實都是通大便的藥,給人久用就會造成大便洩瀉。我們治病關鍵是要殺病毒,控制症狀,不讓症狀發展,解除病毒以後就不要老吃這個藥,一開開個十付,別人已經拉肚子,怎麼還要吃?那就不行了,要特別注意不要傷伐正氣,《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講過這麼一個規矩:“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十去其九就夠了,就不要再吃了。後面怎麼辦呢?“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為什麼要這樣做?“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要太過,不要傷害人的正氣,不要動不動就是大黃10克,麻黃10克,瓜蔞實30克,這樣會損傷正氣的。我要再叮囑一遍,服用宣白承氣湯只要大便一通,喘促一降,高熱一退就可以停藥,這是第二種分型。
第三期是危重期,危重期就會出現內閉外脫,內閉外脫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陰脫,一種是陽脫,這個是一般的規律,凡是病人到生命垂危的時候,往往出現兩脫。但是這裡要注意它不完全是脫,還有邪閉,這是一個虛實夾雜的病證,這叫內閉外脫,一方面是熱邪深重,二方面是肺部氣津虛脫。內熱熾盛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因為灼熱在胸腹往往手足不一定高熱,他是逆冷的,這是一個反常的現象,這叫熱鬱在中,陽不能達,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呼吸急促者,這個時候必須扶助他呼吸,不插呼吸機,他呼吸就衰竭。舌質紅絳或者是苔黃或者是苔燥,脈數或者是芤脈或者是促脈。此時,第一要固脫,第二要開閉,固脫就是固肺氣,固肺津,開閉就是洩肺熱。所以必須有兩個方,第一個方生脈散,生脈散是李東垣的方,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溫病條辨》吳鞠通講:“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汗多,大汗淋漓,脈散大,就是大而芤的脈,喘喝欲脫不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呼吸衰竭嗎?用生脈散,這是固肺氣,救肺津的,這是固脫的。但是現在這個新型肺炎,熱邪特別重,凡是危重期,就是高熱氣喘,他的高熱與氣喘是並進的,有的雖然沒那麼高熱,他熱邪阻於肺部,阻於胸膈,所以這個時候熱邪深重,必須清熱,因此要用三石湯。三石湯出自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我們有一個救急的方叫紫雪丹,三石湯是紫雪丹中的主藥,滑石,石膏,寒水石,吳鞠通講:“暑溫蔓延三焦,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重點是清三焦暑熱的,其實他化濁,滑石,杏仁,通草,這是化濁的,還有金銀花,這是解毒的,它具有清熱化濁解毒三個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用三石湯。方中滑石、石膏、寒水石的分量都要用的比較重,一般要用20克左右。如果病人出現昏迷就必須配服安宮牛黃丸。這裡我要順便說一下,上海有一個同志給我打電話,不知誰說的,說這次的新型肺炎用安宮牛黃丸可以做預防,所以大家大買安宮牛黃丸。我說這錯了,安宮牛黃丸是治療熱入心包造成的昏迷不醒的病人,那是熱邪已經深入了,而且產生昏迷,神志模糊了,才用安宮牛黃丸。你現在就吃安宮牛黃丸,中醫有一個警句:不要引邪深入,不能引賊入室,是不是?病邪還沒來,你把它引到裡面去幹什麼?這不知是誰亂說的。所以安宮牛黃丸我們要正確使用,沒有昏迷,絕不能用安宮牛黃丸。不要以為這個藥比較貴,就是好藥,現在老百姓有種錯誤的觀念,藥越貴就是越好的藥,大家都拼命買,誰說哪個藥好就買哪個藥,這是不對的,不能這樣做。安宮牛黃丸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大人一天一丸,小孩不能吃一丸,因為裡面有一些劫伐的藥,比如冰片,比如麝香,比如牛黃,這都是劫傷元氣的藥,要注意一點,用藥不要過度。
危重期還有一個最危險的證型,就是陰竭陽脫。不論什麼病,包括疫病在內,傷陰過度,熱毒傷陰過極往往轉化,造成陽脫。這個時候的主症手足厥冷,也可以講手足厥逆,全身出冷汗,體溫下降,最重要的是體溫下降,我們用現在的檢測手段,一量體溫多高就知道了。歷史上我們中醫沒有體溫表的時候,就必須摸人家的手足、身體,特別是胸腹部位,才知道他體溫是否下降,現在體溫表一量就知道了。精神是十分的極度的萎靡,神識淡漠,舌色晦暗,脈微細。張仲景講少陰病脈微細,有陽脫的情況。人在生命垂危的時候,往往是陰陽俱損,陰損及陽,首先有陰脫,而後造成陽脫,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到陽脫的時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體溫下降,脈象甚至看不到了,這個時候毫無疑問要溫陽固脫,用參附湯加上龍骨牡蠣叫參附龍牡湯,這就是固氣脫的。但是要注意不能弄錯,如果尚有熱邪的時候,不能用,如果是以津脫為主的不能用,這個時候一定是陽脫氣脫。我們要抓住他的特點,體溫下降,脈象微細,舌淡紫,這樣才能用參附湯,參附龍牡湯,這是第三期危重期。
第四期就是恢復期,有的在危重期已經被治好了,或者病人沒進入危重期就已經開始好了,到了恢復期,恢復期好辦了。
恢復期一般是兩種傾向,我們知道熱病最容易傷陰,疫病同樣如此,無論是溫熱疫邪也好,溼熱疫邪也好,往往都容易傷陰。溫熱病的後期是傷陰的,溫病學家講了“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理”,這是必然的。溼熱病容易導致陽衰,溫病學家也講了,這個溼熱病治陽衰,不一定要用溫藥,要用利溼的藥,防止他陽衰。這是溫病學家講的,我們對疫病也要按照這個規律去治療他的恢復期。所以恢復期無非是兩種,一種是津虧的,一種是氣虛的。
津虧了,哪兒津虧呢?一個是肺,二個是胃,我們稱為肺胃陰虛型,也可以講肺胃津虧型,口乾食少,疲乏,舌紅少苔,當然有的還舌上乾燥,這裡要注意到舌色非常重要。凡是陰虧了,第一個表現就是舌紅少苔,不是血虛,如果是血虛那是舌淡,或者是熱邪傷人造成津虧,他是舌紅少苔。溫病學家葉天士曾經講過,“溫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這種病後期不是血虛,而是津虧。如果是血虛,臉色淡黃,舌淡,而這裡是津虧,所以病人表現一定是舌紅少苔或者是舌紅而幹,這一點是一定要注意的。用什麼方呢?要滋養肺胃的陰,用沙蔘麥冬湯。這個沙蔘麥冬湯出自葉天士的葉氏養胃湯,所以我經常說沙蔘麥冬湯不是吳鞠通的,而是葉天士的,葉天士的葉氏養胃湯:沙蔘、麥冬、玉竹、扁豆、桑葉、甘草,六味藥,吳鞠通加了一味藥花粉就變成沙蔘麥冬湯了。我讀了這些書以後,我經常講沙蔘麥冬湯是葉天士的不是吳鞠通的,當然吳鞠通加了一味藥,那就把名字給改了,我想應該改為加味葉氏養胃湯,當然吳鞠通已經講沙蔘麥冬湯,葉天士與吳鞠通都是我們的老前輩,所以還是叫沙蔘麥冬湯,它就是滋養肺胃陰虛,促進飲食,解除餘熱,這是一個。
第二個脾肺氣虛,這個病在肺,肺氣虛,肺主氣,但是脾為肺之母。脾者土也,肺者金也,我們要用培土生金法,補肺必先補脾,這是一個基本道理,這是我們中醫一貫的原則,所以脾肺氣虛,重點是補脾,然後益肺氣。用什麼方呢?用劉河間的黃芪四君子湯加陳皮、法夏,我們稱之為黃芪六君子湯,也就是六君子加黃芪,一補脾肺二補氣虛,這樣就恢復得很快,這個恢復期就好辦了。我們要掌握的就是一個是屬於陰虛的,一個是屬於氣虛的。
在治療方案裡面,我們主要就擬定這麼一個四期的方案,這四期的方案大概的東西,我想都應該囊括進去了,當然有些病人因為體質的差異,有些地方因為局部地理氣候的關係,或者是生活習慣,或者有些人素有什麼痼疾,他在病變表現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同,我們要隨證施治,總而言之要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篇》講:“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人的體質是有差異的,有剛柔的區別、有強弱的區別,有肥瘦的區別、有陰陽的區別,何況還有老少的區別。總之,我們要針對不同的體質,根據他不同的表現,隨證施治。我們講的這些只是一個主流的,一個梗概的東西,所以剛才講的這些主方前面都加了兩個字,推薦方,這是給大家推薦的,不是一定不移的。但是我們不論怎麼辦?都必須要把握這個病的病邪性質,病變部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病?它的趨勢是什麼?這一點我們是必須清楚的。
關於預防,這裡出了兩個預防方,一個預防方是針對虛人來的,尤其屬於虛寒體質的,我想老年人,寒氣重的人,素體陽氣不足的人,這是實用的。大家都知道中醫的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這都是《黃帝內經》的理論,所以我們要固正氣。第一個處方是針對固正氣,治療虛寒,對虛寒體質用於預防的方。第二個方就適合普通的人群,特別是幼年兒童人群是最合適的,因為它是辛涼御邪,清熱解毒的一個方,就是銀翹散加減的一個方,用了銀花、連翹、甘草、板藍根解毒,用了蘆根、桑白皮清肺熱,用了荊芥、薄荷辛涼透邪,所以它是一個清肺解毒,御邪在外的方,普遍的人都可以用。預防藥分量不要重,用的時間也不需要長,3到5付即可,不要把它作為飲料去喝,不要一天都吃這個藥,我們不主張大家天天吃這個藥,三到五天即可。現在預防重點是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這是關鍵。全方位嚴密隔離措施,這是切不可少的,大家要知道這個病是由口鼻傳染的,這是呼吸道傳染病。現在電視裡天天講,要戴口罩,要勤洗手,要隔離,不要到公共場所去,這完全是對的,大家認真做到就行了。
-------------------------------
咽痛是非常常見的病症,提到草珊瑚、西瓜霜、金嗓子這些治療咽喉疾病的含片,估計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可見這是多麼大的市場需求。

那麼《傷寒論》中有沒有關注這個病症呢?當然有!因為手少陰心經上夾咽,足少陰腎經循喉嚨、夾舌本,所以在《傷寒論》中把咽痛的病變歸屬於少陰病,這是《傷寒論》的特點。但後世溫病學中把咽痛的內容融在了衛氣營血的衛分階段,咽喉為肺衛之門戶,溫邪上受,咽喉部的症狀往往容易在早期出現。兩種認識都有其臨床應用的價值。

甘草湯
是《傷寒論》中最小的方,只有一味藥,就是生甘草。《傷寒論》里使用甘草大多是炙用,只有在治療咽痛時生用,取的是生甘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其他地方炙用主要是取其健脾補氣的作用。

桔梗湯
是以生甘草配伍桔梗,解毒利咽。現在耳鼻喉科有一個常用方,叫玄麥甘桔湯,也被做成了中成藥,其實就含有桔梗湯,又加入了玄參、麥冬養陰利咽。

咽痛證中除了客熱咽痛,還有客寒咽痛,治療用半夏散及湯,半夏、桂枝、炙甘草三味藥。大家不要以為咽痛都是火,咽痛而咽喉不紅的是屬於寒的。

針灸處方:清熱利咽方
https://kknews.cc/health/bgxpg66.html

--------------------------------

長者注射完疫苗48小時內
請不要讓長者離開你的視線
若真的不幸發生呼吸困難、昏倒
除了打119之外
你還能幫長者按摩穴道
跟死神搶時間!

1⃣按內關可以降逆氣
左手掌心朝上
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朝下
(右手比數字3)
放在左手掌下方
食指的位置就是內關
以大拇指持續按壓

2⃣按關元讓氣血下行
左手手指併攏
掌心朝內並將食指對齊肚臍
小指下方就是關元穴
以大拇指持續按壓

3⃣按天樞幫助排氣、排水等順利讓氣血下行
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朝下
(手比數字3)
放在肚臍左側與右側無名指旁的位置就是天樞
以大拇指持續按壓

因為大多的緊急狀況是消化系統堵塞
這些緊急處理
都是為了讓氣血順利下行
所以打119後
可以先按壓這三個穴道
先緩解呼吸不了的情形

#打疫苗前請忌口_打完請好好休息_按摩腹部
#沒有絕對安全也沒有絕對不安全的疫苗_養好體質是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