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福報節約來修行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現代人皆熱衷炒股,這裡面就扯到對錢的看法的問題。其實,許多東西都要明白第一因。就像寺院叢林中吃飯,要心存五觀。第一觀,就是觀彼來處,計功多少。就是說,這米飯來自哪裡,花費了多少工夫。要農民種田,收割,然後還要去殼,要煮飯給你吃。
當年六祖在東山時,每天工作量就是幫廚房舂米,就是去殼。像現在許多大叢林,雲居山,雲門寺,天台山,寺院都保留自己的田,自己種田自己吃。這有什麼作用,就是告訴你,他是怎麼來的。知道他是怎麼來的,花費多少心血,你才能去尊重他。我感覺城市人浪費多了,就是缺少這個艱苦的教育。浪費現象很嚴重。
就像金錢,不要賭博,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想一本萬利。只要是老實賺錢,都是培養福報。要是想著,我拿些錢,去炒股,一上漲,就來個好幾萬。坐著就等著有錢進來。要知道啊,這些都是在炒自己的福報啊。
一個東西來的太容易了,人就不會去珍惜它,包括金錢。小孩不知道東西怎麼來的,他就不珍惜。這就糟糕了。糟蹋的都是自己的福報啊。花的是別人的錢,用的是自己福報。
包括在修行上。比如講到建寺問題,古德說了,寺院以舊為莊嚴。舊有兩個特點,第一,古樸,第二,他有歷史感。說到寺院,叢林廟是最好的。我去過許多叢林廟,鼓山,雲居山,雞足山。殿堂很大,但住的地方是很狹小,都是大通鋪,條件仍然保持艱苦。修行就是要去受苦,不是去享受福報。我們都要知道,我們的福報要用來修行,不是用來享受。
城市人其實不缺錢,但每天都很忙,幾乎沒空念經。為什麼呢,他每天很努力的培養福報。但都是用在享受上了。享受是無止盡的,要什麼樣才有盡頭。沒有的。我們不要搞享受,要學會艱苦一些。
佛源禪師常講起虛雲老和尚。有次虛雲老和尚生病,腳上出蘚,佛源禪師那時是侍者,年紀還小,就給他買了明丸給他治腳病。老和尚就問了,說這個明丸多少錢。佛源禪師說,兩毛錢。老和尚說,兩毛錢不是錢,這都是齋主來培福的,你有多少福報。這就是虛雲老和尚的風格。後來佛源老和尚,做什麼事,都很節省。要修行,不能忘記了老祖宗的做事風格。
在佈施上,我常勸人,有錢人要多佈施,廟要蓋,路要修,靠的都是有錢人帶頭,他們功德很大。經濟不好的,就少佈施,算添磚加瓦。但無論有錢沒錢,都沒有資格浪費。沒錢人都要珍惜福報,不能浪費。不要愛面子,浪費許多福報。能坐公交車,就不要打的士。能增加帶開水,就不要去買水買飲料。衣服穿的舒服就好。修行人要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像迦葉尊者,他穿糞掃衣,但他修行的功德,連國王對他都非常恭敬。
所以要修行,這個觀彼來處,是很好的修行方法。錢是怎麼來的?你去觀一觀。人是怎麼來世界上的,你也去觀一觀。能做人不容易啊,觀了就知道,父母功德大如天。
我們對錢有個誤解,認為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因為看起來也是,買到吃的,以為就買到營養,買到藥物就以為買到健康,買到保險就以為買到安全。所以我們把錢的問題擴大化了。這就是你看不懂錢。
有錢的命,不一定有花錢的命。
錢是怎麼來的,是辛苦的福報轉移來的,這個算正財。古人講靠天吃飯,不要耍小聰明,這類人的錢是正財,一般來講,這類人想要得大災難也很難。但偏財得到了,往往就容易得大災難。包括殺生捕魚,偷盜,偷盜來的錢就很多了。記得啊,你要你付出的少,而得到的太多,這里頭就有偷盜的成分在里面。也許你說,啊,這個是人家的福報。也對。但有這個錢,不一定有這個命來花那麼多。所以無論是富翁,都仍應該節儉。有錢的命,不一定有花錢的命。
命中錢財過重,往往就容易剋到其它的地方。
你看社會上很多人搞金融,小錢放著生大錢,這就是偷盜啊,都很不實在。看起來是發財了,卻不知道了,法界的福報在減少。命中錢財過重,往往就容易剋到其它的地方。
錢財其實能轉化很多東西,包括陰德。
錢財其實能轉化很多東西,包括陰德,你把錢財舍給窮人,修橋鋪路造塔建寺,你的錢財就變成陰德。變成陰德後,可以轉化成兒孫滿堂,可以轉化成智慧。所以你去看,一般錢財過重的人,總會缺一樣。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有錢時就把錢舍給。錢財舍了,很多東西都來了。
老子講,人道是損不足而補有餘了。看這個人很窮了,我們還賺窮人的錢,這就是人道做的。所以貧富差距嚴重。老子又說,能補不足而損有餘者,唯有天也。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人要順應天道,你看歷史上有錢的人,都沒有辦法把錢財留給子孫超過三代的。因為你太多了,老天爺就幫你損一損。所以窮人不會一直窮,富人不會一直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兒孫沒有福報,你留太多財富給他,往往就剋到他。
第二個問題,錢財中往往帶著業。這世界上兩種怨氣,一種因感情,一種因財而起怨氣。所以錢財中都帶著怨氣。作為長輩的有福報擁有財富,但兒孫不一定有福報享受你留下的財富。這就是天道無親。兒孫沒有福報,你留太多財富給他,往往就剋到他。
這個規律也符合佛門。虛雲老和尚一輩子建寺很多座,但一般都是建得差不多就好了。別人問老和尚,你怎麼不建完整再走。老和尚說,我都做完了,徒弟們就沒事做了。因為要留些活給後人做,讓他去培養福報。
正確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好。
正確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好。你要讓他自己去做,自己做是培養自己的福報。你什麼都做了,他沒培養福報,就在那里享福,往往是害了他。所以中國的古人,孩子一結婚,就分家,老人和孩子分開,讓你孩子獨立。往往孩子自己辛苦,但有福報。現在不一樣了,什麼都幫孩子弄好,卻是害了他。
不要把惡業的錢財留給孩子。
既然錢財帶著業,所以最好不要把惡業的錢財留給孩子。這也是害了子孫。比如貪污來的,還有殺業來的,有些是法律允許的,但閻羅王不一定允許。明知道這個不值錢,就騙人說值錢,這里頭就有惡業。自己用這個錢,就會生病,留給兒孫也反而對兒孫不利。現在很多人身體不好,病苦很多,在這一塊上要好好反省。不要以為,我留些錢好治病。是因為惡業的錢克到身體,但我們一般都不相信。
功德抵不過這些信眾供養,你就欠債進去了。
如果要蓋廟,第一要堅固,持久,唐朝時蓋的廟,刻的石佛能保存一千多年。這就是持久,這個功德就是持久。不要想著多華麗,很浪費的。尤其是作為十方供養的廟,你的功德要抵得過這麼多錢,你才不會虧本。功德抵不過這些信眾供養,你就欠債進去了。
唐朝的藥山禪師,到了晚年八十多歲了,自己一個人吃飯,煮青菜米飯。別人說,老和尚你怎麼不跟大家一起吃。藥山禪師說,我年紀大了,沒辦法領眾,沒有功德,消耗不起。所以到了一千多年後,我們還記得藥山禪師。這也是他的福報。
福報透支過多,就損到他的壽命。
在錢財上,要珍惜福報。古人很偉大,每個人都辛苦地做,舍不得花,一輩子就這麼結束了。所以我們的福報留著,下輩子還可以做人。如果這輩子不辛苦做,就拼命花,透支了,下輩子就只能做牛做馬還了。那是很可惜的。福報透支過多,就克到他的壽命。很多人年輕就死了,這類人都是福報透支過多的緣故。要很謹慎。有些人在卧床不起後不吃不喝。但在臨終前突然什麼都想吃時,在得到滿足後,不久便會離世,那一種叫「滿祿」。一輩子的福祿消受完了就會走。在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浪費糧食,食物等現象習以為常。殊不知這是提前透支命裡的福報。現代很多都市人在臨死很久前就不吃不喝了,拖至幾個月後,才離世,這就是福祿提前耗完,但壽命還有的表現。
你知道佛法為什麼能流傳這麼久? 兩千多年。而且還會流傳下去。就是因為福報。佛陀的福報,祖師大德的福報留給這個法界中。祖師大德一輩子為眾生付出,受苦受難,受委屈受誹謗,然後一點福都沒有享受。所以他的福報就留在法界中,歷代祖師都是這樣子的。所以佛法才能流傳下去。
陰德一損,很多問題就出來了。
以前人重培養陰德,現在人剛好相反,都希望想方設法搞錢。錢到了,不要陰德損了。那是更糟糕。陰德一損,很多問題就出來了,包括家庭不順,孩子不聽話,自己身體不好等。後來人們才說錢是罪惡,其實不是錢是罪惡,而是說,這個人的錢里頭帶著惡業。有惡業的錢,救不好自己的命。
有些人說,有錢就變壞,其實是錢里帶著惡業,這個錢的力量就會讓人做壞事,讓人奢侈。甚至克到身體,生病花大筆錢。一個人生病花的錢太多了,因錢財中有惡業緣故。
如何智慧處理錢物
何思模:在我有生之年創造的財富,都要捐獻給慈善事業,在2010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何思模的財富達到14億元。
88歲的香港富豪余彭年將總值93億港元的資產交給香港匯豐銀行托管,百年之後全部用做慈善,並說:我死後分文不留給子孫,以免貽害後代。
“愛國者”總裁馮軍也先後宣布自願在活著時將個人全部財產逐步捐獻給社會
擁有近10億元身家的香港影視巨星周潤發則承諾死後將捐出99%財產
馬雲談“裸捐”“80歲全都捐了,一分錢不剩”
認為企業家的錢並不是企業家的,因此你要有擔當的責任,怎麼把錢管理好。
中東首富沙特王子、將其全部320億美元財富在今後幾年內悉數捐出,成立基金會做慈善。
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散盡家財”,將580億個人資產悉數捐給其創辦慈善基金會
留財富給子孫,不如留福德
社會上這麼多富翁投身于慈善,將家產奉獻給社會,並不是別人傻,而是更有智慧的體現,能處理好錢的問題的人,是大智慧的人。錢也叫經濟,經濟就是經邦濟世。
很多人認為賺錢來養兒女,讓兒女有一些恆產,將來生活比較無憂無慮,這是天下父母心,但方向完全錯誤。
孩子有福德,日後衣食無憂,孩子沒有福德,留再多的錢給他都害了他,所以留福德給子孫是最重要的,如何為子孫積累福德呢?
上供下施積累福德
佛經云:生活中,用錢財可以做的七種功德有:建造精舍;建造藏經閣;建造僧人的住所;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照顧久病之人;飢荒時節做布施;給外來者提供庇護與照顧。
供養三寶(佛、法、僧)清淨福田,是在幫你們做功德,在幫你們累積福報而已。集合為供養寺廟建設。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就是供僧的供養功德。以錢財做上供的善舉,是積累福報資糧最快、最殊勝的方法。
照顧久病之人,包含了現代人所說的孝敬、贍養父母老人的部分,下施的善舉以此為最。飢荒時節做布施,就是古人常說的“開倉放糧”。給外來者做庇護與照顧,就是要盡心照顧遠道而來的客人。為富以仁,仁慈之心是世間的珍寶,這都是下施的殊勝功德。
《布施經》、《業報差別經》、《大智度論》中詳細記載了種種布施功德: 按時布施的人,身心清淨,四時平安;常布施的人,身心舒適愉快,沒有散亂;如法布施而且尊重受施者的人,將來安穩快樂,人見人愛;以慈心布施,能遠離殺害逼迫;以喜心布施,能遠離憂愁苦惱,無所畏懼;以廣大心布施,將得到無量福報;以清淨心布施,將得無上智慧……
結語: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由「莫莫堂」觀音的來歷鑑知「道在苦中修」
范仲淹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了以後就托夢給他說:現在在鬼道之中,沒有自由,很苦!要請兒子幫她到西園寺請一些法師們來誦《金剛經》。
范仲淹夢醒以後,趕緊請了七位法師幫他母親誦《金剛經》。
誦到上午十點鐘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裡面一位做飯的法師正準備著供飯供菜,要端過來獻在供桌上。擺好以後,他拿著盤子準備要走,看到大家正在誦《金剛經》,便站在旁邊隨念了一段後離去,廚房忙去了。
當天晚上,范仲淹夢到了他的母親,現了一個天人相 (前面是鬼相) 來跟他說:「兒子啊!你這次到西園寺安排誦的《金剛經》非常好,我已經得生天道了,並且因為你的孝順心、至誠心,感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我誦了半卷《金剛經》,令我當下便得受超度啊!」 說完夢就醒了。范仲淹回過神後,回想了一下夢裡母親所言,馬上便起身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母。
第二天一大早,范仲淹再度來到寺院,向知客師問說:「知客師父,能不能麻煩您將昨天為我家裡誦經的那些法師們都請到客堂來,我想要一一感謝他們。」於是幾位誦經的法師們都被請來客堂,范仲淹感恩道:「感謝諸位法師這次為家母誦經超度!弟子想請問一下,不知昨天是哪位法師為家母誦《金剛經》時只誦了半卷?」
法師們說:「沒有啊!我們絕對不敢只誦半卷,我們都是誦完整卷的,不敢只誦半卷。」時廚房那位做飯的師父剛好經過聽到,便回答說:「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飯供菜,看到大家正在誦《金剛經》,於是便站在一旁跟著誦了半卷,由於廚房還有事要忙,便先行離開了。」
范仲淹當下便知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馬上跪了下去拜叩這位廚房師父,感恩師父為母親的慈悲超度。
那位法師見狀,自知身世洩漏,會心一笑的搖頭說道:「莫!莫!莫!」 然後便騰空而去,不見蹤影。
●道在苦中修
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曾經示現為很普通的師父,在廚房裡燒火打雜、從事粗重的勞作,這便是為眾生做了「道在苦中修,培福深厚者,方成佛果」的表法。
三千諸佛於娑婆示現修學之道,體證了「培福」的重要性:身為一個修道者,當從平凡的生活瑣務中去吃苦了苦,以培植福報、修養德性,令自性顯發;而不該以虛幻的物質享受為樂,去耗福損德,令此生虛度。
《華嚴經》:「欲為諸佛龍象 先做眾生馬牛」,要服務眾生,皆需在平凡中去踐行;在悟道者的世界裡,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