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福報雜談

把福報節約來修行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現代人皆熱衷炒股,這裡面就扯到對錢的看法的問題。其實,許多東西都要明白第一因。就像寺院叢林中吃飯,要心存五觀。第一觀,就是觀彼來處,計功多少。就是說,這米飯來自哪裡,花費了多少工夫。要農民種田,收割,然後還要去殼,要煮飯給你吃。

當年六祖在東山時,每天工作量就是幫廚房舂米,就是去殼。像現在許多大叢林,雲居山,雲門寺,天台山,寺院都保留自己的田,自己種田自己吃。這有什麼作用,就是告訴你,他是怎麼來的。知道他是怎麼來的,花費多少心血,你才能去尊重他。我感覺城市人浪費多了,就是缺少這個艱苦的教育。浪費現象很嚴重。

就像金錢,不要賭博,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想一本萬利。只要是老實賺錢,都是培養福報。要是想著,我拿些錢,去炒股,一上漲,就來個好幾萬。坐著就等著有錢進來。要知道啊,這些都是在炒自己的福報啊。

一個東西來的太容易了,人就不會去珍惜它,包括金錢。小孩不知道東西怎麼來的,他就不珍惜。這就糟糕了。糟蹋的都是自己的福報啊。花的是別人的錢,用的是自己福報。

包括在修行上。比如講到建寺問題,古德說了,寺院以舊為莊嚴。舊有兩個特點,第一,古樸,第二,他有歷史感。說到寺院,叢林廟是最好的。我去過許多叢林廟,鼓山,雲居山,雞足山。殿堂很大,但住的地方是很狹小,都是大通鋪,條件仍然保持艱苦。修行就是要去受苦,不是去享受福報。我們都要知道,我們的福報要用來修行,不是用來享受

城市人其實不缺錢,但每天都很忙,幾乎沒空念經。為什麼呢,他每天很努力的培養福報。但都是用在享受上了。享受是無止盡的,要什麼樣才有盡頭。沒有的。我們不要搞享受,要學會艱苦一些。

佛源禪師常講起虛雲老和尚。有次虛雲老和尚生病,腳上出蘚,佛源禪師那時是侍者,年紀還小,就給他買了明丸給他治腳病。老和尚就問了,說這個明丸多少錢。佛源禪師說,兩毛錢。老和尚說,兩毛錢不是錢,這都是齋主來培福的,你有多少福報。這就是虛雲老和尚的風格。後來佛源老和尚,做什麼事,都很節省。要修行,不能忘記了老祖宗的做事風格。

在佈施上,我常勸人,有錢人要多佈施,廟要蓋,路要修,靠的都是有錢人帶頭,他們功德很大。經濟不好的,就少佈施,算添磚加瓦。但無論有錢沒錢,都沒有資格浪費。沒錢人都要珍惜福報,不能浪費。不要愛面子,浪費許多福報。能坐公交車,就不要打的士。能增加帶開水,就不要去買水買飲料。衣服穿的舒服就好。修行人要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像迦葉尊者,他穿糞掃衣,但他修行的功德,連國王對他都非常恭敬。

所以要修行,這個觀彼來處,是很好的修行方法。錢是怎麼來的?你去觀一觀。人是怎麼來世界上的,你也去觀一觀。能做人不容易啊,觀了就知道,父母功德大如天。

淨空老和尚云:財富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憑你很聰明,你有種種手段,你就能賺得來的。非法手段所賺來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頭沒有,說老實話,你做小偷都偷不到,你能夠偷到的還是你命裡有的。有些人真的偷到了,有些人偷的時候馬上就被警察抓去,為什麼?他命裡頭沒有財。
命裡面的財是你前生修的,算命的講你有財庫。財庫是你前生修的,修的財布施多,你的財庫很大。前生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就貧窮,要受貧窮之苦。中國古人說得好,人四十歲之前大概受前生的影響多,四十歲之後受這一生的影響。就是你前四十年所造的,你的晚年是受這一生,我們講後天,先天、後天。四十歲之前是先天,四十歲之後是後天。
別人給得起,但你的福報不一定用得起
學佛一定要懂一些財富學,現在大家學發財,不學花財。現在社會上疾病,災難為什麼這麼多。就是人的偷心太重了。像很多錢,別人給你得起,你不一定花得起。有個人,父親生病,去籌款治病。我勸他,不要籌款了。這是他的業力。他有福報在,一定死不了。相反的,哪怕籌到錢了,花的是別人的錢,損的是自己的福報。
學佛的人說,命自我立。所以變得很狂妄,認為一切我都可以做到。為什麼大家這麼迷信金錢?因為不相信老天爺了。
有個報紙報導,有個貧窮的山溝里,有個女的被檢查出癌症,就在那里等死。三年了,都沒有死掉。有個記者知道這個事情後就去採訪。報紙一出來,就來了很多捐款,都希望她去治病。那個女的本來不想去治的,但記者說,現在錢都到你手上了,你不去治療,就感覺在欺騙大家。結果她就去治療了,因為有很多捐款嘛,用最好的治療,過了三個月,死了。我一般不贊成生病去籌錢,網絡上的籌錢是不用還。但是你覺得真不用還嗎?其實還是要從自己的無形福報被老天爺扣掉的。
很多人不明白。人的命,都是閻羅王管理的範圍。你有活著的福報,不要浪費,一定夭折不了。這個女的雖然花的是別人的錢,但損的是自己的福報。自己福報損完了,反而就死了。可是多少人看得透這一點呢。沒有人能給你福報,也沒有人能損你福報。福報都是自己培的。別人給你錢,你用別人的錢,花的也是自己福報。古人為什麽說救急不救窮。急,就是你現在急需要用錢,我可以給借給你。但是你要還,你不還,就會損你福報。
包括有些人給父母治病,為了表示孝順,都用最好的醫療,但往往就死得很快。因為哪怕是父母,花的是子女的錢,損的是自己的福報。這個話聽起來很沒有人情味了。但天道無親,唯親善人。無情之處透有情。
有個故事,講一個方丈對他母親,每天要他母親念佛才給她吃的。別人都罵他不孝。後來他母親往生得很好,托夢給大家說,還好兒子這樣子逼我念佛,我才能脫離苦海。所以這世界上你去看,害里生恩。恩里生害。大家一定要懂。看起來對他母親不好,其實給她消業。
也有的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准備好好的。結果孩子反而不孝。為什麼?這就是恩里生害。你什麼都為他准備,他連培福報的機會都沒有了。反而害了他沒有福報。這叫恩里生害。你去看這個世界永遠是公平的,很多人窮得半死,得病的反而少。有錢人得病的反而多,這是怎麼回事?天道要維持他的平衡。
天道無親就是如此。不是沒有親情。而是說天道的不以感情意誌為轉移。好像哪怕你不知道誰給你錢,但你接受了,就要扣掉你的福報。所以受過恩惠的人,就要回饋社會。這個是比較不損自己福報的。窮是怎麽回事。窮就是沒有福報,老天爺讓你少用一些。如果一個人很窮,他一天花十塊錢,自己賺錢自己花,可能活的比較久。突然有一天來了一筆橫財,一天花一百塊。估計壽命就成了十分之一了。福盡而亡。有些人窮一些,是老天爺對他的保護。他窮可能一天就吃十塊肉,一旦有錢開始暴飲暴食,吃喝嫖賭都來了,然後你看,很快就沒命了。這時你就明白了,橫財不好。除非自己辛苦賺的。靠救濟來的錢也是不好的。所以你看為什麽有錢人做善事,都是修橋鋪路做基礎設施,是為了保護窮人的福報。不是拿錢給他們拼命花,這就損福報嚴重了。所以要培福報。
    每個人福報都是自己去辛苦培的,父母親人子女都沒有辦法代替。這就是因果自作自受。每個人福報也是自己損的。有的人為什麽遇到小人,就是自己本身就有業障。騙人的人就被人騙,害人被人害。這都是因果自作自受法則。
你要是明白了,花別人的錢,損自己的福報這個真理。你的痛苦就減少很多。學佛人要懂得一些經濟學,懂經濟學的人是最大的智慧。像現在很多種培福報的方式很奇怪。比如說供燈,看很多人點燈幾百萬盞,白天點晚上點,點的整個佛堂烏煙瘴氣。然後說,這點燈能開智慧。我看是浪費信眾錢財嘛。如果你說黑燈瞎火時在佛前點,讓人感覺到溫暖,這才有功德。否則你每天都點這麼多,你以為是消業障。還有的放生,就去菜市場買,認為我買了放就是功德。其實你要教化到人能不殺生才是功德。
祖師大德都說,太年輕當法師,當方丈,因為見識不夠,很容易按照自己一套來,反而損自己福報。像建廟一樣,佛大殿建得堅固莊嚴是可以。但住的地方弄得太好了,這也是損自己福報。信眾供養錢,是來培福報。好不容易你修行了,但福報都給別人了。所以現在很多人越修行,身體越不好,這跟福報反而沒了有關。
尤其是管理寺院,像管家一樣,不懂經濟學,那是很愚癡的。以前的祖師大德建寺造佛塔,都保存個上千年。這樣子價值就高。現在很多建寺,花費重金,能不能起到這個價值。起不到價值,那就是欠債了。起得到價值,你才可以得到這功德。但目前很少人去提這一塊了。很明確的把這筆賬算一算了。不知道修行的功德能不能抵得上信眾的布施。抵不上,就糟糕了。
現在很少人去研究佛教和經濟的關系。在唐朝時最興盛的八大宗派,為什麼就剩下兩個宗派,禪宗和淨土。最大的原因,是經濟的原因。當然,不是歷史學家說,經濟太多觸犯了朝廷的利益。你要明白,這世界的規律,就是怎麼來的就怎麼去。古人講的,君子之德,三世而澤。佛教也一樣。唐朝的佛教都是國家扶持的,但一樣的,三世而斬,怎麼來就怎麼去。最好還是國家收回去。所以你看其它六大宗派通通是國家護持的,結果國家都收回去,全部覆滅。就剩下了禪宗和淨土宗。
禪宗有惠能和神秀兩大派。神秀是國師,在五祖寺,當時五祖寺吃的都是國家的俸祿,你現在去五祖寺看就知道,沒有多少田。神秀一只後來也慢慢消失,留下惠能的禪宗。禪宗能流傳下來,靠的是百丈老和尚定下來的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己當農民,當工人,不吃你國家的,也不吃你老百姓的。因為吃誰的,最後都要還。所以就自己吃自己的。農禪並重,保存的最久。很少人能想到這一塊。要有憂患意識。
吃別人的東西,也是損自己的福報。無論吃飯,住宿,都要心存五觀。看自己德行,夠不夠供養。更何況想方設法靠小聰明去賺錢的。你看社會上很多”拆二代“,靠拆遷發財的,往往發財不了多久,又回到原點。為什麼?沒有那個有錢的命。命里承擔不了那麼多錢,最好不要發財比較好。
天下絕對沒有白給的。凡是經過你的手的都是你的福報。比如有的人去公司錢,單位錢,報銷。是不是用自己福報扣除?一樣是用自己福報。為什麽公司給你報銷,是你在公司培的福報。你要是浪費,故意去外頭吃大餐,住好的,反正用公司錢不心疼,損的還是自己福報。要是這種占公司便宜的。永遠是打工的,沒辦法當老板。占單位便宜的,也永遠是個小職員,沒辦法更高一層。有些占國企便宜多了以後呢?最後國企改革,下崗了。這就是自己福報耗沒了。沒有居安思危。
做事情要有智慧,確實不容易。有些智慧看起來好沒有人情味。做善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智慧,你有錢有時候反而是做壞事。歷史記載有個人,他很有錢,有一次大災荒。老百姓都沒得吃。別人都勸他放糧倉來救災。但他沒有。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修水利,把那麼多災民招來修水利,然後發吃的給他們。這就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災難是很長時間的,你給得起,但這些災民不一定有福報去花。所以他就選擇這個方式來。既不會浪費災民的福報,也解決他們的問題。像很多人帶小孩也一樣,經濟上也分得一清二楚。因為你給他,他不一定能花得起。他能賺多少錢,就是有多少福報。這看起來很苛刻。其實這才是符合天道。

如果你把錢的問題搞清楚了,這輩子世俗的煩惱幾乎能減少到零

很多修行人很忌諱談錢,錢是孔方兄,總感覺有些看扁的意思。能處理好錢的問題的人,是大智慧的人。錢也叫經濟,經濟就是經邦濟世。錢是怎麼產生的,有什麼功用?這里頭就大有文化了。如果你把錢的問題搞清楚了,這輩子世俗的煩惱幾乎能減少到零。現在很多人生老病死,這四樣問題搞不定,就因為先無法明白錢的問題。

  我們對錢有個誤解,認為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因為看起來也是,買到吃的,以為就買到營養,買到藥物就以為買到健康,買到保險就以為買到安全。所以我們把錢的問題擴大化了。這就是你看不懂錢。

有錢的命,不一定有花錢的命

  錢是怎麼來的,是辛苦的福報轉移來的,這個算正財。古人講靠天吃飯,不要耍小聰明,這類人的錢是正財,一般來講,這類人想要得大災難也很難。但偏財得到了,往往就容易得大災難。包括殺生捕魚,偷盜,偷盜來的錢就很多了。記得啊,你要你付出的少,而得到的太多,這里頭就有偷盜的成分在里面。也許你說,啊,這個是人家的福報。也對。但有這個錢,不一定有這個命來花那麼多。所以無論是富翁,都仍應該節儉。有錢的命,不一定有花錢的命。

命中錢財過重,往往就容易剋到其它的地方

  你看社會上很多人搞金融,小錢放著生大錢,這就是偷盜啊,都很不實在。看起來是發財了,卻不知道了,法界的福報在減少。命中錢財過重,往往就容易剋到其它的地方。

錢財其實能轉化很多東西,包括陰德

  錢財其實能轉化很多東西,包括陰德,你把錢財舍給窮人,修橋鋪路造塔建寺,你的錢財就變成陰德。變成陰德後,可以轉化成兒孫滿堂,可以轉化成智慧。所以你去看,一般錢財過重的人,總會缺一樣。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有錢時就把錢舍給。錢財舍了,很多東西都來了。

  老子講,人道是損不足而補有餘了。看這個人很窮了,我們還賺窮人的錢,這就是人道做的。所以貧富差距嚴重。老子又說,能補不足而損有餘者,唯有天也。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人要順應天道,你看歷史上有錢的人,都沒有辦法把錢財留給子孫超過三代的。因為你太多了,老天爺就幫你損一損。所以窮人不會一直窮,富人不會一直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兒孫沒有福報,你留太多財富給他,往往就剋到他

  第二個問題,錢財中往往帶著業。這世界上兩種怨氣,一種因感情,一種因財而起怨氣。所以錢財中都帶著怨氣。作為長輩的有福報擁有財富,但兒孫不一定有福報享受你留下的財富。這就是天道無親。兒孫沒有福報,你留太多財富給他,往往就剋到他。

  這個規律也符合佛門。虛雲老和尚一輩子建寺很多座,但一般都是建得差不多就好了。別人問老和尚,你怎麼不建完整再走。老和尚說,我都做完了,徒弟們就沒事做了。因為要留些活給後人做,讓他去培養福報。

正確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好。

  正確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好。你要讓他自己去做,自己做是培養自己的福報。你什麼都做了,他沒培養福報,就在那里享福,往往是害了他。所以中國的古人,孩子一結婚,就分家,老人和孩子分開,讓你孩子獨立。往往孩子自己辛苦,但有福報。現在不一樣了,什麼都幫孩子弄好,卻是害了他。

不要把惡業的錢財留給孩子。

  既然錢財帶著業,所以最好不要把惡業的錢財留給孩子。這也是害了子孫。比如貪污來的,還有殺業來的,有些是法律允許的,但閻羅王不一定允許。明知道這個不值錢,就騙人說值錢,這里頭就有惡業。自己用這個錢,就會生病,留給兒孫也反而對兒孫不利。現在很多人身體不好,病苦很多,在這一塊上要好好反省。不要以為,我留些錢好治病。是因為惡業的錢克到身體,但我們一般都不相信。

功德抵不過這些信眾供養,你就欠債進去了。

  如果要蓋廟,第一要堅固,持久,唐朝時蓋的廟,刻的石佛能保存一千多年。這就是持久,這個功德就是持久。不要想著多華麗,很浪費的。尤其是作為十方供養的廟,你的功德要抵得過這麼多錢,你才不會虧本。功德抵不過這些信眾供養,你就欠債進去了。

  唐朝的藥山禪師,到了晚年八十多歲了,自己一個人吃飯,煮青菜米飯。別人說,老和尚你怎麼不跟大家一起吃。藥山禪師說,我年紀大了,沒辦法領眾,沒有功德,消耗不起。所以到了一千多年後,我們還記得藥山禪師。這也是他的福報。

福報透支過多,就損到他的壽命

  在錢財上,要珍惜福報。古人很偉大,每個人都辛苦地做,舍不得花,一輩子就這麼結束了。所以我們的福報留著,下輩子還可以做人。如果這輩子不辛苦做,就拼命花,透支了,下輩子就只能做牛做馬還了。那是很可惜的。福報透支過多,就克到他的壽命。很多人年輕就死了,這類人都是福報透支過多的緣故。要很謹慎。有些人在卧床不起後不吃不喝。但在臨終前突然什麼都想吃時,在得到滿足後,不久便會離世,那一種叫「滿祿」。一輩子的福祿消受完了就會走。在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浪費糧食,食物等現象習以為常。殊不知這是提前透支命裡的福報。現代很多都市人在臨死很久前就不吃不喝了,拖至幾個月後,才離世,這就是福祿提前耗完,但壽命還有的表現。

  你知道佛法為什麼能流傳這麼久? 兩千多年。而且還會流傳下去。就是因為福報。佛陀的福報,祖師大德的福報留給這個法界中。祖師大德一輩子為眾生付出,受苦受難,受委屈受誹謗,然後一點福都沒有享受。所以他的福報就留在法界中,歷代祖師都是這樣子的。所以佛法才能流傳下去。

陰德一損,很多問題就出來了。

  以前人重培養陰德,現在人剛好相反,都希望想方設法搞錢。錢到了,不要陰德損了。那是更糟糕。陰德一損,很多問題就出來了,包括家庭不順,孩子不聽話,自己身體不好等。後來人們才說錢是罪惡,其實不是錢是罪惡,而是說,這個人的錢里頭帶著惡業。有惡業的錢,救不好自己的命。

  有些人說,有錢就變壞,其實是錢里帶著惡業,這個錢的力量就會讓人做壞事,讓人奢侈。甚至克到身體,生病花大筆錢。一個人生病花的錢太多了,因錢財中有惡業緣故。

如何智慧處理錢物

何思模:在我有生之年創造的財富,都要捐獻給慈善事業,在2010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何思模的財富達到14億元。

88歲的香港富豪余彭年將總值93億港元的資產交給香港匯豐銀行托管,百年之後全部用做慈善,並說:我死後分文不留給子孫,以免貽害後代。

“愛國者”總裁馮軍也先後宣布自願在活著時將個人全部財產逐步捐獻給社會

擁有近10億元身家的香港影視巨星周潤發則承諾死後將捐出99%財產

馬雲談“裸捐”“80歲全都捐了,一分錢不剩”

認為企業家的錢並不是企業家的,因此你要有擔當的責任,怎麼把錢管理好。

中東首富沙特王子、將其全部320億美元財富在今後幾年內悉數捐出,成立基金會做慈善。

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散盡家財”,將580億個人資產悉數捐給其創辦慈善基金會

留財富給子孫,不如留福德

社會上這麼多富翁投身于慈善,將家產奉獻給社會,並不是別人傻,而是更有智慧的體現,能處理好錢的問題的人,是大智慧的人。錢也叫經濟,經濟就是經邦濟世。

很多人認為賺錢來養兒女,讓兒女有一些恆產,將來生活比較無憂無慮,這是天下父母心,但方向完全錯誤。

孩子有福德,日後衣食無憂,孩子沒有福德,留再多的錢給他都害了他,所以留福德給子孫是最重要的,如何為子孫積累福德呢?

上供下施積累福德

佛經云:生活中,用錢財可以做的七種功德有:建造精舍;建造藏經閣;建造僧人的住所;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照顧久病之人;飢荒時節做布施;給外來者提供庇護與照顧。

供養三寶(佛、法、僧)清淨福田,是在幫你們做功德,在幫你們累積福報而已。集合為供養寺廟建設。提供僧人的衣物飲食,就是供僧的供養功德。以錢財做上供的善舉,是積累福報資糧最快、最殊勝的方法。

照顧久病之人,包含了現代人所說的孝敬、贍養父母老人的部分,下施的善舉以此為最。飢荒時節做布施,就是古人常說的“開倉放糧”。給外來者做庇護與照顧,就是要盡心照顧遠道而來的客人。為富以仁,仁慈之心是世間的珍寶,這都是下施的殊勝功德。

《布施經》、《業報差別經》、《大智度論》中詳細記載了種種布施功德: 按時布施的人,身心清淨,四時平安;常布施的人,身心舒適愉快,沒有散亂;如法布施而且尊重受施者的人,將來安穩快樂,人見人愛;以慈心布施,能遠離殺害逼迫;以喜心布施,能遠離憂愁苦惱,無所畏懼;以廣大心布施,將得到無量福報;以清淨心布施,將得無上智慧……

結語:

因為財富是大家創造的,不是個人創造的。所以財富本來要屬于大家的。這一點很少人能相信。如果人自己不把財富分出來,老天爺總有一種渠道讓財富出去。與其讓老天爺散掉你的財富,不如自己上供下施出去。

人的福報一種是累世的積累,累世種了因,因地這輩子成熟,你此生受果。另一種是此生後天的積累。即行善積德,人若長期注重培福行善,眼睛下面會慢慢的長出「陰鷙紋」。現在介紹幾種培福的方法:

  1.多念菩薩聖號,菩薩名號里包含無量功德。

  2.放生,孝順父母。天有好生之德,地有養育之恩。

  3.禮佛,求得到菩薩加持。

  當然培福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供佛,供僧,布施等等。 若想事業亨通,家庭幸福,生活順利,切記多培福,惜福,以節約為榮。比如能喝白開水就不花錢買飲料,能用一般手機就不跟風買蘋果手機。就是末學現在的觀念,節省的資源去做更多培福的事,施比受更重要。

  微小的付出將來會數倍的反饋給你。同時切不可做損福的事,浪費,邪淫,不孝這些都是耗福的大漏斗,你做100件善行積累的福報,它讓你頃刻耗完。

  望各位有緣看到此文的人,培福,惜福,同時不損福。記住厚德才會載物。希望您看完後能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也是一件培福的事,熱衷享樂的現代人還需更多的此類精神食糧,感恩大家。
--------------------------------------------------------------
劉統勳文正公 名言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功在獨善
---------------------------------------------------------------
世間的福報,差不多就好,要保持缺欠。要知道天道損有餘補不足。所以做任何事情,包括財富,不要聚集太多。
錢財多了,更要謹慎。人容易仗勢欺人,包括錢財、權利,都很容易仗勢欺人,而自己不知道。比如我講風俗,以前人娶個媳婦,有錢人出個十萬二十萬是小錢,結果沒錢人也要跟風。於是把一個地方的風俗給破壞了。人的攀比,所以有財富,有權勢時也要低調。
佛經說了,有勢不臨難。自己有些本事,不表現表現,很難。人都喜歡出人頭地。尤其是以前被人低看,現在出人頭地後,就人格更加不健全了,才有了攀比,奢侈消費,土豪的行為,來彌補過去內心的不平衡。
所以一般世間的福報,差不多就好了。如果真的有福報,也要藏起來,要低調。不要太高調。要和光同塵。有福報,更要悲憫眾生苦。世界上苦人還是很多的。但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好,沒看到社會的苦。所以人會攀比。你看大家房子的裝修,等,都是越來越高檔。為什麼會如此,大家都去比誰更奢侈。這就是中國人的劣根,這種沒錢時被人看不起,有錢又看不起人,所以中國人富不過三代,是有原因的。沒錢時,被壓迫,有錢時就壓迫別人。這就是典型的人格不健全,坦白說,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努力,都是人格不健全起來的。比如窮怕了,就拚命工作。然後有錢了,又拚命浪費。還有一種,像勾踐滅吳,我們一直都讚美臥薪嘗膽,其實這個何嘗不是人格缺欠,來搞陰謀報仇?
所以世間的福報差不多就好了,多餘的也留給大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就是人格比較健全的。別人不好,自己好,那是心態不好的。
因此,人的福報差不多就好了。古人說,清貴濁富。太多世間福報,容易被世間所污染了。所以老子說,富貴滿堂你也守不住。還是保持做人的道,和清淨心是最好的。

報轉化的秘密:千萬要重視無形的福報啊!
一個人投胎人間,其命運是有定數的,福報是有限的。 福報享完,立刻壽終,所謂祿盡人亡。 每個人因為宿世修福不同,所以這一生福報大小也不一樣。 人生如同吃一桌飯,有人的一桌飯比較豐盛,有人比較一般。 如何受用人生這一桌飯? 這裡面有許多道理和智慧。
首先,福報可以轉化。 福報分成有形、無形兩種,人的壽命、地位,錢財、家庭、婚姻、兒女、事業是可以算得出來的,這就是定數,從其前世積福而來。 在地府的善惡薄上是有數目的,這是無形的福報。 我們可以講,但是看不到。 有形的福報就是健康長壽,地位色貌,家庭事業,聰明智慧等等。 看得見的是有形的福報。 有形之福如同物質,無形之福如同能量,二者互相可以轉化。 其實人生享福,是把命中無形之福轉化成有形的福報來受用。 無形可以轉化成有形,有形也可以轉化成無形。
無形的福報比有形的福報更重要! ! 所以享福不如存福。 今人的觀念是拼命追求錢財,快速積累財富,其實錢賺得多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無形之福快速地轉移為有形的福報。 如果福報不夠,即便有天大的能力,再怎麼努力去賺,也賺不到錢。 所以一個人能不能賺到錢取決於其命中有沒有足夠的福。
如果無形之福充足,有求必應,有願皆成,所作全辦。 所以無形的福報最重要。 福人居福地,福人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因為無形之福是萬能的,能夠化解各種意外的災難與逆境。 世人無知,想早早地出人頭地,把無形之福轉化為有形的福報。 他不重視無形之福,而喜歡享受有形的福。 這是沒有智慧! 過早地透支無形之福,以後的日子會很難過。 沒有福了,各方面立刻會出問題。 比如家庭不如意,夫妻總打架,兒女不賢良;然後身體健康出問題,壽命折損。 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惜福存福,盡量少享福。 把已經變成有形的福轉成無形的福報,積存起來以備後用。
其次,享早福不如享晚福。 先苦後甜好受,先甜後苦難過。 有人年輕的時候家境好,日子很好過,過分享用財富,這是享早福太過,往往沒有晚福可享而晚景淒涼。 所以寧可年輕的時候艱苦,留著福報晚年享才真幸福,還可以延長壽命。 警告為父母者,不要隨便買名牌、高級物品給兒女享,這是折兒女的福祿壽,透支其未來的生命能量,要么他將來的日子很難過,要么夭折。 少年得志易折,大器晚成長久。
再次,享偏福不如均衡平平。 今人不願意過平凡的日子,想出人投地,尤其現在的觀念以錢數來炫耀自己人生是成功的,所以,都在過度地追求財富。 有人追求到了,其實是無形的福報,偏多地轉為錢財了。 人生的福報是有限的,一面偏多,其他方面就會不足,常常不如意,這就叫享偏福。 所以很多人發大財之後,各方面問題連連。 我們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什麼事都好辦,其實有錢人也是求什麼不來什麼,怕什麼來什麼,日子真難過。 我最近就勸過一個朋友,他發了幾個億,可是已經離了兩次婚,兒女不賢良,事業屢遭坎坷。 最近打官司贏了,對方不給錢,法院執行不了。 這是享偏福。 怎麼辦? 最好是福報均衡,既然錢財偏多,就拿出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趕緊捨財作福。 這是把有形的福報轉化成無形之福。 無形之福足了,希望得到美滿的家庭,事業順利,會達成願望。 天道的規律不能不知。
另外,不賺特別輕鬆到手的錢財。 無功不受祿。 偏偏有人喜歡一朝暴富,譬如玩彩票、股票、房地產、傳銷,錢來得特容易,不費勁。 這是橫財,暗藏橫禍,有智慧的人不賺這種燙手的熱錢,而要賺勤勞付出而得到的錢財。 乃至多付出,少拿錢,甚至不拿錢,只做義工。 因為付出多,享福少,無形之福可就積存多了。 一個人有沒有福報,俗眼是看其錢財多不多,地位高不高,而慧眼是看其無形的福多不多。 有的人成為大企業家,大明星,有形福報很大,而實質上無形的福報已經很少了,過不多久突然死了,夭折了,是因為過早地把晚福享光了,過度透支生命能量,祿盡人亡。
世人不懂因果法則,喜歡佔便宜,盼望輕鬆來大錢,那才舒服。 其實,即便從天上掉下餡餅讓你隨便撿,那也是減損命中的福。 你以為這來得太便宜了,趕緊撿,撿一大堆。 大錢如大水,會淹死人的,福薄的人切莫碰,你享不起。 人的福報既然是有限的,各方面均衡,平平享受,可以少出事。 否則一面享多了,其他方面總出事。
天道是有規律的,天道忌滿,所以在人間幾乎見不到享福是各方面都圓滿的。 大概歷史上只有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60年皇帝,為了不超過其祖父康熙大帝,自動提前退位,讓給兒子做皇帝,自己做了四年的太上皇。 福報真大,身體好,又有智慧,事業圓滿,國力強盛,安定和平,家庭圓滿,兒孫興旺,真的很圓滿。
有智慧的人都是求缺的,曾國藩先生把書房命名為求缺齋。 有求必應不如知足無求,因為有求即是慾望,佛說,多欲則多苦,無欲則無苦。 所以有求不如無求,無欲是真幸福。 釋迦牟尼佛的福報圓滿,但是也求缺,這是留給後人一個很好的教訓。 佛把吃穿住的享受降到最低標準,過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私產。 而其他方面達到了最高水平,他是十六大國的國師,比國王地位還高。 國王的事業頂多以國土為限,釋迦牟尼佛的弘法利生事業遍及全世界各地,而且延續了三千多年,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哪個國王的王朝能比? 釋迦牟尼佛的相好圓滿,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壽命自在,想提前走也行,想多活幾年也可以,這是壽命圓滿。 出家人講法眷屬,釋迦牟尼佛的法眷屬達到圓滿,上千人的僧團居然和合無諍。 歷代王朝的宮廷權力鬥爭非常殘酷,這是眷屬不圓滿。
世間最愚癡的人才樣樣求圓滿,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 既然這個世間一定有缺,你選擇缺什麼。 人最可怕的缺智慧,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基本上願意缺財富,不要缺智慧。 因為金多亂人心,容易長貪心,傲慢心重,還會招來各種嫉妒、魔障,所以錢財少是好事。 所以祖師大德們把所得的供養捨掉,供養三寶。 名也是福報,盡量低調,少出名,把各方面的受用減一減,這樣壽命會很長,身體會健康,事業會很大,維持時間長,還順利。
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不耍小聰明。 天理不虧人,天理也不饒人。 希望大家自己思考清楚,你願意在哪些方面求缺,而最重要的方面能比較如意。
損福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享福享掉了,一種是作孽把福報折損了。 所以我們要做德不作孽,把福報積足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志業能夠順利。 如果沒有福報的支撐,任何願望、志向都是空頭支票,沒辦法兌現。
一個人的福報,靠攀緣拉關系來改變是很難的
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是很多未谙出世解脫法之人所追求的世間洪福。但世間福報也是在因果法則的自然運行之中的,且看《文昌帝君陰骘文》中文昌帝君怎麼說。
他自述道:“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我們先來看看有些名詞的意思。
“墳典”是指上古時期聖人的典籍,簡稱叫《墳》《典》,全稱叫《三墳》《五典》。
《三墳》是哪三種經典呢?上古時期的三位聖人伏羲、神農、黃帝稱為“三皇”,他們的書就叫《三墳》。《五典》又是哪五種經典呢?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稱為“五帝”,他們的書就叫《五典》。
三皇五帝之書合稱《三墳》《五典》,簡稱《墳》《典》,都是闡宇宙之大道、釋治國之常道的典籍。後來大多用來指古代的經典著作。
《左傳》中有一句名言:“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能夠讀這些上古經典,可見志趣高遠,學問淵博。
“桂籍”指科舉登第人員的名籍。之所以叫“桂籍”,是因為古人把金榜題名比喻為“蟾宮(月宮)折桂”。
這整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我多生多劫以來都是儒生,非常認真深入地鑽研《墳》《典》,也就是對中國上古的先王之道非常娴熟,所以就被天界的帝王委以掌管人間讀書人獲取功名(科舉、登第、官祿)的權力。
凡是讀書人通過各種科舉考試,以後得什麼官位、俸祿,以及他的父母被封為什麼顯赫的尊稱(光宗耀祖),乃至於二府進退,都是由文昌帝君來掌管的。
“二府”,就是朝廷當中兩個重要的權力機構——丞相府和御史府。這兩個權力機構的升和降都是由文昌帝君來掌管的,權力非常大。所以我們就明白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為什麼大都會拜文昌帝君。
在世間法當中,有很多想得到功名的人,往往會多方巴結考官。但這些福報卻不是靠鑽營所能解決的,一個考試官只能操一方之柄,不能攬天下之權,他的權力是有范圍的。
我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大學文憑的人很少。但是,即使獲得了大學文憑、碩士研究生文憑甚至博士研究生文憑,也不一定能得到官職。
有文憑只是具備做官的資格,要做官還得經過組織人事部門的選拔。掌管科舉功名的人,並不一定能掌管職務铨選。所以職務的委任與升降都很難說就是由哪個人決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福報、命運,靠攀緣拉關系來改變是很難的。其實求人是最難的事情了。如果自身沒有福德因緣,在跑來跑去拉關系的過程中,勞心勞力又費財,最後是憔悴不堪,很辛苦啊!
實際上,如果我們了解了人生的真相,把握自己,福田就在方寸之間,哪需外求!如果自己沒有修到這個福德,想要靠攀緣關系去得到某個官位,實際上反而是災禍。
比如一個人只具有當科長的福德,通過拉關系當了一個市長,因為沒有相應的道德智慧,就駕御不了這個局面,最後落得求升反降,甚至身敗名裂的下場。
文昌帝君在《陰骘文》中告訴我們:“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文昌帝君出以平等心,不看門第,也不收受賄賂,只看其人德行來選拔良才給予功名。這些榮譽、官位都是由善業來決定的。
所以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走人情面子,只要有仁慈之心,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樣來廣積陰德,命運就會轉變過來,得到世間的福報。
什麼是今生真正的福報、最大的福報?
人間天:最大的福報是這一生機緣成熟早聞佛法
有一個人問佛陀,我受戒後犯戒,懲罰會不會更重呢?佛陀舉了一個例子對他說,比如你前面有一個火爐,上面燒了一個紅紅熱熱的鐵鉗,你用手抓這個鐵鉗,你是知道鐵鉗是火熱的對你傷害重,還是不知道火鉗很熱對你傷害更重呢?此人思維了下,我知道它是熱的,會傷害更少一些;如果不知道它是熱的,一定會抓得很穩,沒有防備,而我知道了是熱的,我就會提前有一個准備,所以不會燙得更嚴重。佛陀說受戒或不受戒,造作了罪業都會得到懲罰,你還認為受戒會懲罰更重嗎?我們依然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和不知道這些真相,當然會形成兩種非常巨大的反差。
每個眾生都想自己承受無邊的快樂,不希望自己沉浸在無盡的痛苦中糾纏,在這生死的苦海中,不管你在哪一道,乃至作為天人,成為難得的天王,壽命盡了的時候還要沉淪,所以修行最後、最終、最了義的利益,就是能夠出離這個六道輪回。
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基越來越差、福報越來越“大”,但是福德卻越來越寡,福報和福德出現了快速的消亡。如果不懂得珍惜福報,不能廣設方便修福,當這福報消盡的時候,我們會在哪裡?正如有人問餓鬼眾生是怎麼樣的?因為他們的福報消耗盡了,所以連一點點干淨的水都得不到,就算得到了水,在他們的業力之下,這水就是紅紅的烈火,於是能吃的食物依然少得可憐,還只能吃那些殘敗不淨的乃至骯髒的食物。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地藏菩薩,在未來世間裡,有行做善業的男人、女人們能在佛法中種下很少的、一點點的善根,少到如同毛髮微塵一樣,他們收穫到的福報利益也是不能比喻的。還有啊,地藏菩薩,在未來的世間裡,如果有行做善行的男人、女人遇到佛陀的形像或者菩薩、辟支佛以及輪王的形象,能夠升起清淨的心來,供養布施彼形像等,得到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的,常常會投生在人道、天道的善道裡,享受殊勝美妙的安樂。如果能把這些自己應得的福報利益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人獲得的福報善利,那就實在不能言說,不能比喻了。”
這一段開始就是對平民百姓來說的,只要真實地去做,不需要有身份背景,在這一品裡出現了兩種很大的基礎差別,一種是國王、宰輔、大姓、大將軍、大長者、婆羅門等,而另一部分只是善男女。
根據因果來說,這一生能投生為大姓人家,是前世修了大福報才能投生的。 如果沒有修大福報,就算討債也討不到福報深厚的家庭中去。
所以在佈施供養三寶上,就會因為過去已經造作過善業,和過去沒有造作過多少善業,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當下的身份權勢等等的差別。 大姓貴族,他過去的修持比平民要多,這個基礎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出發點,做同樣的事情,結果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在這一品里較量的不是身份背景,而是過去生、過去世,我們是否已經在修這個善緣了? 久修善緣和不修善緣在這一生會有很大的差別。
能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家庭人員的共業召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家庭環境,不能説明清醒,反而阻礙障礙覺醒,就算這個家族有很大的福報,也是不大合適投生到這樣人家的。
所以真正的福報、最大的福報,不是人世間的物質、財富、權力、名望這些,這些所謂福報都不長久; 真正能在這一生機緣成熟早聞佛法,且能聽聞到就會歡喜信受,更重要的是能值遇正法,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福報。
--------------------------------------------------

莫莫堂」觀音的來歷鑑知道在苦中修

范仲淹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了以後就托夢給他說:現在在鬼道之中,沒有自由,很苦!要請兒子幫她到西園寺請一些法師們來誦《金剛經》。

范仲淹夢醒以後,趕緊請了七位法師幫他母親誦《金剛經》。

誦到上午十點鐘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裡面一位做飯的法師正準備著供飯供菜,要端過來獻在供桌上。擺好以後,他拿著盤子準備要走,看到大家正在誦《金剛經》,便站在旁邊隨念了一段後離去,廚房忙去了。

當天晚上,范仲淹夢到了他的母親,現了一個天人相 (前面是鬼相) 來跟他說:「兒子啊!你這次到西園寺安排誦的《金剛經》非常好,我已經得生天道了,並且因為你的孝順心、至誠心,感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我誦了半卷《金剛經》,令我當下便得受超度啊!」 說完夢就醒了。范仲淹回過神後,回想了一下夢裡母親所言,馬上便起身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母。

第二天一大早,范仲淹再度來到寺院,向知客師問說:「知客師父,能不能麻煩您將昨天為我家裡誦經的那些法師們都請到客堂來,我想要一一感謝他們。」於是幾位誦經的法師們都被請來客堂,范仲淹感恩道:「感謝諸位法師這次為家母誦經超度!弟子想請問一下,不知昨天是哪位法師為家母誦《金剛經》時只誦了半卷?」

法師們說:「沒有啊!我們絕對不敢只誦半卷,我們都是誦完整卷的,不敢只誦半卷。」時廚房那位做飯的師父剛好經過聽到,便回答說:「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飯供菜,看到大家正在誦《金剛經》,於是便站在一旁跟著誦了半卷,由於廚房還有事要忙,便先行離開了。」

范仲淹當下便知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馬上跪了下去拜叩這位廚房師父,感恩師父為母親的慈悲超度。

那位法師見狀,自知身世洩漏,會心一笑的搖頭說道:「莫!莫!莫!」 然後便騰空而去,不見蹤影。

●道在苦中修

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曾經示現為很普通的師父,在廚房裡燒火打雜、從事粗重的勞作,這便是為眾生做了「道在苦中修,培福深厚者,方成佛果」的表法。

三千諸佛於娑婆示現修學之道,體證了「培福」的重要性:身為一個修道者,當從平凡的生活瑣務中去吃苦了苦,以培植福報、修養德性,令自性顯發;而不該以虛幻的物質享受為樂,去耗福損德,令此生虛度。

《華嚴經》:「欲為諸佛龍象 先做眾生馬牛」,要服務眾生,皆需在平凡中去踐行;在悟道者的世界裡,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

-----------------------------------
觸類旁通 : 運氣與福報
-----------------------------------
福報※惟覺老和尚開釋
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愈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就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祿就是官位、爵位、職位,有官位的人就稱為有祿位,執事便是一種祿位。福是生活的經濟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種種都是福報。壽,壽命要長遠,身體要健康,這就屬於壽。福祿壽齊全,能有這三樣就很歡喜了。現代的人覺得福祿壽還不夠,還要加一個喜,要多生貴子才是喜,都是在歡喜當中也是喜,能雙喜臨門就更喜。而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努力,因為這是一種果報。人人都歡喜這種果報,可是多數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當中去努力。
修善要在平時,比如對父母盡孝,對師長恭敬,對國家盡忠,忠於事、忠於人,時時刻刻以慈悲心、平等心來做人做事,這就是大的福報。夫妻之間相互容忍,也是福德,修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有錢行善,是很大的人間福報,沒有錢,就用我們的勞力、智慧付出;別人做了善事,要給予讚歎,不嫉妒、不慳貪,如此也有很大的福德。
人的福報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不會短命,也不會遭難。如報紙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難前,有一個人本要搭乘這班飛機,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這個人再去爭取坐這班飛機,結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飛機到目的地,當時這個人心裡覺得不舒服,但只能無奈接受。不久後傳出空難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運,沒有搭上這班死亡的飛機。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巧合,其實在佛法來講,這個世界上的點點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依此道理慢慢去觀察,會發現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譬如說佛有三十二相,佛陀的相好,是過去修善積福成就的果報;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相,福德因緣一定非常俱足。佛的鼻相莊嚴,鼻高且直,有許多人為了讓自己的鼻子高挺,去開刀動手術、去隆鼻,雖然也鼻相莊嚴,可是那是人為的,不是修善修出來的;也有人喜歡割雙眼皮、整容,用種種人為的方法改變外觀,但因為不是自然福德成就的,就有許多副作用。一般人重視相貌,只圖表面好看;仔細觀察,有些人相貌很好,這一生卻不一定有福報,煩惱也很多,這是因為心中沒有善法,平時未能廣修福慧;即使相貌美好,也沒有福報可以享用。所以,人生必須修善才能改變命運。
佛法裡面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尤其現在這時代,天災人禍天天都有,所以我們對於佛法的修學,一定要勇猛精進~~斷惡要快,修善要積極,刻不容緩!
人能知善,但知不一定去做,知與行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分裂,只有能知善又能行善,才算真正有德。所以,積功累德,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修德,主要靠實踐。通過實踐前面提到的各種行善的準則,逐步體悟其中的真諦,慢慢積累,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翻了,黃永爵就急忙地拿出十兩黃金,坐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三條的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地說:「黃先生,你滿臉的陰騭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末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九十幾歲,而且得到善終。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地真實可信,人為什麼不肯去惡為善呢?
人生除了修福,還要修智慧。有福報、有財富,如果不知妥善運用,花天酒地、吃喝玩樂,造作惡業,雖然有錢反而容易招致墮落。社會上有些寵物,主人每天抱著它,替它打扮、送它到美容院,生活得比一般人還優越。但是,終究還是畜生道的眾生,雖然前世修福報,卻沒有智慧辨別是非,因此造作惡業而墮落。所以,修福還要修慧,有智慧才能妥善運用福報,增長福德、避免墮落。
心中有貪心、嗔心、癡心的煩惱就是塵垢,因為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使這念心蒙塵,本具的智慧便無法彰顯。不貪,並非什麼都不要,而是取用本分該得的,譬如每月的薪水是辛勤努力所得,屬於份內之財,便不是貪。相反的,巧取豪奪份外之財就是貪,這種錢即使得到了,將來也會從其它地方失去。因果通三世,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想要富貴、功名利祿,一定要從因上去努力;因,沒有別的,就是惜福、修福。
人必須要有福報,有福德的人,賺來的錢什麼人也偷不走。沒有福德,即使很會賺錢,什麼也保不住。人的福德不同,看到外面的境界也不一樣。古德也講:「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時節因緣具足,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時節因緣過去了,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因此,平時要廣修福德與智慧,福慧具足,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我們這一生在世間,要把生死大事看作第一樁大事,什麼事情耽誤無所謂,生死大事這事情延緩不得,這一生你要不趕快去做,來世你還搞六道輪迴,那就糟了,這一輪迴就退轉了。
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敗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法中提到,成菩薩、成魔是自己;生淨土、到地獄也是自己,都是我們這一念心使然。體悟到這一念心,時時安住在正念、善念中,就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依此而行,人生會愈來愈有福報與智慧,身體也會愈來愈健康。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指我們這念心。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是彼此依靠的關係;藉互助合作來達到富貴、成就因緣,所以彼此要知恩、感恩、報恩。現代有些人觀念錯誤,為了追求功利,人與人之間互相利用、打擊、自私自利,彼此障礙阻擾,因此引發許多糾紛、危難,這就是水能覆舟。我們把觀念建立在互相依存、互相幫助,成就彼此的事業、功德,這就是水能載舟。有了正確的觀念,人生就會充滿希望,愈走愈光明,到那裡都能吉祥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