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 撰
◎美國加州萬佛聖城宣化上人 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講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禪寺以本文為教材,教導西方人學習中文,惜未講全;一九七九年於萬佛聖城開光典禮後,特為遠來訪客,及城中四眾 弟子講解;一九八五年於金山聖寺第三度講解。由此可知上人對本文之重視,吾等學佛修行之弟子,豈能不深加研習熟讀之?
上人三次暢述,各有所重,本當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將各次講解之菁華,先行編輯併合上網刊載。日後容或人力允許時,再行各別次單獨刊出。
卍 卍 卍
序分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 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勸發菩提心文」:勸發,是你本來沒有發,他用一種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語言,來勸勉你,令你發生這種的心。發生什麼心呢?就發這個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一種明白的心,就是反迷歸覺的一種心,就是捨邪歸正的一種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種心,也就是不顛倒的心,就是一個直心。直心裏邊沒有一切的委曲 相,沒有彎彎曲曲的這一些個行為。菩提心也就是個利人的心,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這都叫菩提心。
那麼「菩提」,這是一個梵語,翻譯過來就叫「覺道」,就是要你明白這個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會顛倒,就 會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個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個邪路。所以這個菩提心,你怎麼樣講,怎麼有道理。總而言 之,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個持戒律。你守規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規矩,就是忘失菩提心。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
「古杭」:就是古來到現在都有這麼一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這個地方是佛法大興的一個地方。杭州有西天目、東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 臺山。這些個地方,過去七佛都在這兒出世的。所以中國為什麼大乘的根性這麼多?因為佛以前選擇過中國,在這兒出世,所以這個種子早都種下了。「梵天寺」: 梵是清淨的意思,就是「清淨天」這個寺院。
「沙門」:沙門是出家人的一個普通的名詞,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顛倒;息滅貪瞋癡就是不糊塗,就是沒有無 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個名號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麼這個出家人叫什麼名字呢?就叫「實賢」。本來他的名字叫「思齊」,就是見賢思齊 焉,又有個別號,就叫「省庵」。因為這個,所以這一般的人就謂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裏邊有開合轉折,有種種道理在裏頭包括著,可是它說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這個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啟承轉合」,那麼寫的東西是井井有條,很有道理在裏頭包含著。
那麼這一篇文,也就等於經典一樣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說的理論是很圓滿的。因為這個,在佛教裏頭這個發菩提心文,也佔很重要的地位。「撰」:這一篇是誰 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寫作,就是他著作的;因為他寫出來的,他不知道究竟對不對,所以客氣話,他只是說撰,沒有說他著作。他自己認為自己所寫的道理, 以前沒有的,那麼以後有沒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這個杜撰就是單獨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別開生面,獨出心裁,寫這麼一篇文章,這叫撰。撰就是 撰述;述就是說一說。
他說「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麼呢?不像古來諸佛菩薩、大德高僧那個智慧。因為他們有智慧,所以無論他們寫出來什麼東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 可以有另外一個解釋。譬如父親是一個大官,我呢,只做一個農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親是很有錢的,自己是個窮人,這也叫不肖。說:「我比不了我那個先 人。」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堯就把他這個天下傳給大舜,沒有傳兒子。他兒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傳給旁人了。這個不肖,就是和父親不一樣 的,和先人不一樣的。他這個「不肖」,是說他和佛菩薩的思想、心理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他沒有什麼智慧。說「愚下凡夫僧」:我是一個凡夫,不是個聖人。 凡夫僧,誰呢?「實賢」。
雖然他是個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癡,很下劣,也是一個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誠心,有一份真心,要說真心話,要說誠心的話。真誠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泣血稽 顙」。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來了。你們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誠,哭到極點,怎麼會把血哭出來了呢?不會的。這雖然是個形容詞,可是也就是他一個真心的 表露,懇切至誠的一種心的表露。稽顙,就是叩頭:頭前邊額這個地方也叫顙,所以稽顙,就是把頭叩到地下。
「哀告現前大眾」:我啊!泣不成聲的,很哀痛的,告訴現前大眾。大眾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眾生;不單人,乃至於其他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大就是 廣大;眾就是眾生:這不是單單說的人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和當時的,這可以說是就是現在的。這個「當世」也就是在當時的,也和「現前」是一樣的,不 過這個文法他這麼樣說。凈就是清凈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內了。
「惟願慈悲」:我現在願意你們每一個人,都很慈悲的,「少加聽察」。你們拿出一點點的時間來,聽一聽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少加聽察,你也想一想。這個「察」就是想一想,對不對?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嘗聞」:我常常聽見你這麼說,說什麼呢?說「入道要門」:你想要修道,這個要緊的門徑是什麼呢?「發心為首」:你一定要先發菩提心。你要先發菩提心,這 才是最要緊的。「修行急務」:你修行,這個最要緊的你應該懂得的,就是什麼呢?「立願居先」:一定要發願。你若不發願,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 的。因為願你也不敢發,你還修什麼道?你所謂修道,那都是在騙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為什麼不敢發願呢?所以說立願居先,你要先立一個願。
「願立則眾生可度」:你有了願在那兒來支持著你;你若沒有願,你就是這麼樣子,說:「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時候就忘了,到時候就不記得了,所以立願居 先;願立則眾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願力,就像你有個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沒有船,你怎麼能度人?那個願就像一個船似的。「心發則佛道堪成」:你要發菩 提心了,你才夠成佛的資格;你若不發菩提心,你就沒有機會成佛。所以這說得都非常地懇切,非常地要緊。
「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茍,是假如、假設。你如果不發廣大心,就那小小氣氣的,一點點虧也不能吃,也不能捨得。你不立最堅固的這個願,「假如我說 了,一定要這樣做,不能改變的。」這叫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你就經過有塵剎那麼多的劫數,你不能脫出這個輪迴。輪迴就是六道輪迴--天 道、人道、阿修羅這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你還在這裏頭轉來轉去。你就是做什麼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報,這沒有什麼大意思的,依然 還在輪迴!「雖有修行」:雖然說你也吃齋啊,也念經啊,也念佛啊,「總是徒勞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兒徒勞無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麼法, 也是不究竟的。
「故華嚴經云」:所以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要是忘失這個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雖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諸天那個 天魔的業。因為你無明不斷,婬欲心不斷,修這些個法,都是在那個地方造天魔的業。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淨。你若念清淨,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淨,那就 是魔業,所以是名魔業。「忘失尚爾」:你把這個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還都只是魔業,「況未發乎」:況且你沒有發呢?你若不發菩提心,那你能修什麼? 修什麼也都是魔業。
「故知欲學如來乘」:因為這個,所以你要學佛法,要學佛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你一定要先具足了發菩薩的願力;你若不發這個願力,那是總在魔的窟窿裏 轉,在魔的洞裏,在那兒來回來回跑。「不可緩也」:所以這個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說:「我等等再發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說:「我等等再立菩薩 願。」這不可以;你一定要發這個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才能脫出輪迴,了生脫死呢!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惟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 心。名之為正。
「然心願差別」:然,就是這樣子。既然是這樣子了,就是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立堅固願。你不發菩提心,始終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堅固願,始終也達不到你 的目的。心願差別,人發心的心願有很多種不同的,其相乃多。發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願,人的目標。「其相乃多」:這個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說是 有八萬四千那麼多。
「若不指陳」:那麼現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說,我說簡單一點。若不指陳,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說清楚了,陳列出來。陳,就是陳列出來,就是給你們擺在眼前 看一看。「如何趨向」:你怎麼樣子才知道往前去進步呢?趨,就是往前去,到那個地方去;向,就是對著那個地方。「趨向」,就是我怎麼會有一個目標呢?我怎 麼會有一個方針、宗旨呢?「今為大眾」:這省庵大師他說,我現在為大眾,「略而言之」:略略地說主要的。「相有其八」:這個相,總括起來有八種,「所謂 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偽,有大有小,有偏有圓。
怎麼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麼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麼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偽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來看,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小?什 麼叫大?小就是為自己;大就是為大眾。所謂「為人不為己,終究是佛體;為己不為眾,終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沒有用。大,就是發大心;發大心 就是行菩薩道。那麼不發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薩道,就是自私自利、爭哪、貪哪、求啊、為自己做打算,這都是小。若為大家做打算,大公無私、至正不偏,普 同供養,以法界為體,以虛空為用,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於一端,偏於一邊,偏於一小部份,不圓融。那個圓裏頭包羅萬有的,就是圓滿;圓滿菩提了,就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頌,來形容這個「圓」。這個圓就是:
「法界為體有何外」:以法界為體,有什麼在法界外邊的?
「虛空是用無不容」:虛空就是一個大用,沒有不包容的。
「萬物平等離分別」:對於萬事萬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絕言宗」:這個可以說是圓了。
那麼後邊,他會解釋這個「偏圓」。我現在解釋,是按照字義大概的意思說。省庵大師這個《勸發菩提心文》,你若往我們這個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怎麼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這個「耶」字就是問號。「世有行人」:這就說出來了。說世界上有修行人-- 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盡做外相。譬如,他又拜懺哪,又禮佛啊,又在那兒念經啊;盡給人家看,他不往自己迴 光返照,自己心裏有沒有拜懺?自己心裏有沒有念佛?有沒有禮佛?有沒有念經?你心裏念,那才算真的呢!你盡在外邊做表面的工作,裝老修行,給人家看--我 用一個什麼功也給人家看看,譬如我掃掃地,也等著有人來了,我就掃掃地,我這可做苦工了!盡做表面上的工作,這就是不單沒有功德,而且邪。這個就是不正 當,盡報功。對人有一點什麼好處就說:「你知道嗎?因為你,我怎麼怎麼樣子啊!」叫人感激自己,這都是叫邪的。
你們大家要徹底瞭解,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對誰有什麼好處,你應該忘了它;不應該常常記得,掛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這個來做廣告,做招牌:「啊! 我做了什麼好事了,你知道嗎?某某地方的廟是我修的,你看那個匾上有我的名字嘛?」還怕人不知道,還叫人看看那個匾上有沒有他自己的名字。這就是邪,這就 是盡在那兒貪名聞利養。
若不這樣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這個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屬陰的,正的是屬陽的;邪的見不得天,見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麼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 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從來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專門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務」: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 像給人念經,做趕經懺,又是什麼的,哦!你看的很熱鬧很熱鬧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為法忘軀了!你們大家知道我嗎?」就是盡向 人來報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麼張揚外露,不能韜光晦跡,不能藏器,不能有修養,有涵養。
為什麼他到外務去呢?「或求利養」:就是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養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燉點人蔘給他啦,或者煲點木耳給他啦,或者……,所以你們誰要是 我的真弟子的話,誰也不准給我弄東西吃。我反正現在沒有餓死嘛!你今天又煲點這個湯,明天又弄點那個,囉囉囌囌,真討厭!你們以為這是誠心了,你想不到這 就是助紂為虐呢!你就把那個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們懂了沒懂?所以不能單獨地個別供養某一個人。
「或好名聞」:或者貪圖人家到各處給自己宣傳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個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麼樣,怎麼樣……」各處給宣傳。你派出去很多的馬 仔,很多的工作人員到各處給他宣傳。好像我今天說這個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貪利養嘛!佛教企業化!這是佛教的罪人哪!這是佛教的敗類啊!佛教 怎麼要企業化?要企業化,又出什麼家?在家人誰都可以辦企業,誰都可以做生意賺錢。為什麼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業化?那麼一般的人還說:「哎呀!那兒好 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獄裏鑽還不知道呢!還好呢!都鑽到地獄去了。這就是或求利養嘛!盡叫人拿錢給自己。喔!自己幹什麼幹什麼。或好名聞,或 者貪一個好名譽。
「或貪現世欲樂」:你說他不是貪現在欲樂是幹什麼?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亂七八糟的,什麼都幹,就是貪現在的欲樂嘛!那不是地獄是什麼?你們哪一個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報告他,告訴他我這麼罵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來果報」:或者說我現在做功德,將來我做國王,將來我又如何如何的,將來有好的果報。這都是邪,這都是邪!我講話,我是知道的,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如是發心,名之為邪」:你們一般人還不認識,趨炎附勢:「啊!那兒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宮似的。」皇宮又怎麼樣啊?皇宮那個皇帝一樣墮落。那又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們自己不懂道理,就跟著這個邪知邪見跑,貪一時的熱鬧,這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正呢?「既不求利養名聞」:也不貪一個好名譽,也不想要把自己的聲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來供養自己。「又不貪欲樂果報」:也不貪什麼欲樂,也 不想怎麼享受啊!我不能說我是正,但是我告訴你們,我來到美國二十多年,沒有到過狄斯耐樂園。你們想一想,你們到美國來,差不離的,哪一個不到過狄斯耐樂 園呢?出家人差不離到了美國,都是要參觀參觀狄斯耐樂園。我這一個鄉下人,所以沒有參觀過,我也不願意知道那個。所以這說又不貪欲樂,也不貪什麼享受、果 報。
「惟為生死。為菩提」:就是為了要了生死,為的一個覺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發心,名之為正」:這樣發心,就是一個正的;你要不是為了生死,為了發菩 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認識清楚這一點;不認識清楚這一點,你修來修去都是魔業,修來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屬。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 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 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省庵大師前邊講「邪正」,現在講「真偽」了。「念念上求佛道」:這是說人念茲在茲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麼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 「心心下化眾生」:那麼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說一點功勞也沒有,就成佛了。那麼成佛怎麼樣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麼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眾生,令眾生捨邪 歸正,捨妄歸真,捨偽歸真。你能令眾生覺悟了,你就是在佛教裏立功了。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長遠的。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個阿僧衹劫就是無量數。阿僧衹是梵語,翻譯過來叫 「無量數」。那麼三個阿僧衹劫,這是三個無量數;不單是三個無量數,而且還是三個大的無量數,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麼這麼長遠的時間,就望洋興嘆了,就 怕了,說:「唉!這麼長遠的時間,我怎麼能修行呢?」好像我們讀佛經,讀一讀說:「啊!這一部經這麼長!我得什麼時候能讀完?什麼時候能背得出呢?」這都 是退怯心。可是佛道雖然長遠,也不生退怯心,還是勇猛精進,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總是不忘了修道的這種本份。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看這個眾生很難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單不去毛病,而且還要增加多一點毛病。你看眾生就是這麼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 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麼你就生出厭倦心了,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厭倦,那麼就像什麼呢?就像「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就像登 那個萬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個山頂上。這個「萬仞」,也可以說是一萬里,也可以說是一萬個mile(哩)那麼高,也可以說是萬丈。總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窮其頂,一定到那個山頂上。「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上那個九層的寶塔,也一定到那個頂上。「如是發心」:像這樣的發心,不中道自畫,不是半途而廢。那麼有始有終,「名之為真」:這就叫一個真正發菩提心。
「有罪不懺」:那麼什麼叫偽呢?他本來有罪,他藏著,不向大家來發露懺悔,不對大家坦白。「有過不除」:他有過錯,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說:「哎呀!我沒 有辦法呀!這個是與生俱來的習氣。」也不願意把這個過錯除掉它。「內濁外清」:裏邊他就嫉妒障礙、癡心妄想啊、驕慢哪、貢高我慢哪、貪瞋癡慢疑啊,裏邊都 是這些個東西。外清,外邊現出一個很清高的樣子,那麼色裝者乎,就裝模作樣的。「始勤終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開始他很勤,很精進的,到最後就有始無 終,沒有後力了,後面沒有力量,鬆了。
「雖有好心」:他雖然好像有這種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為什麼他要做好事呢?就因為他想要博取一個好名,想要弄一個為善的名字,做一些個騙人的事 情。所以就在那兒搞名搞利,多為名利之所夾雜。他一舉一動都是為名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為佛教。「雖有善法」:雖然佛法是很善的,「復為罪業之所染污」。 他在這善法裏頭行一些個婬欲,做一些個很見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現在密宗裏頭那一些個喇嘛,到處恣行婬欲,到處亂七八糟的,還對人說:「這是密宗啊!密宗就 要這樣子。」你說,這個真是害死人的!那麼有一些無知的人,就被弄得說:「這個密宗啊!佛教裏頭說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這就是染污。「如是 發心」:像這樣發菩提心的人,「名之為偽」:這就是假的。
「眾生界盡」:那麼什麼叫大的呢?就是眾生界盡,眾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薩似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眾生界盡,煩惱 業盡。那麼「我願方盡」:把眾生度沒有了,我這個願力才沒有。「菩提道成。我願方成」:這個菩提覺道,我修這個佛道成就了,我那個願才是成就了。「如是發 心。名之為大」:像這樣的發菩提心,再沒有比這個大的了。
「觀三界如牢獄」:眾生界盡,我願方盡,這是菩薩發心。那麼這個「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漢,他看這個三界--欲界、色 界、無色界,就像監獄那麼樣地苦。「視生死如冤家」:這個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這就好像他的冤家對頭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 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像這樣子發菩提心的,這就是叫一個「小」。小,就是心量太狹窄了;大呢,就是極廣大盡精微了。那麼這個 大,我以前寫那個法界頌,這也就是一個大的表現,說的什麼呢?說:
法界為體有何外?虛空為用無不容。
萬物平等離分別,一念不生絕言宗。
這就是大心了。所謂「性盡人己參天地;心同日月耀陽春。」把這一切的萬事萬物都看成是一個,沒有什麼分別。今天我講的就這樣子。我若講的不圓滿,你們誰翻譯的時候,再補充一下。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 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 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 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若,就是假設;於,當個「在」字講。假設你在自己的心外邊,見有眾生可度,見有佛道可成;你願意來度脫你心外 的眾生,願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勛不忘」:你就以為度眾生成佛,度眾生就有了什麼功德了,總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個大執著。「知見不泯」:泯, 就是泯滅了它,沒有它,息滅了它。你不能把你這個邪知邪見泯了,「如是發心。名之為偏」:像這樣子,心裏總有一個東西在裏頭執著了,這就叫偏。你沒有明白 那個原理,你還有偏見。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你要知道自性就是眾生;眾生不離自性,所有的眾生都在自性裏。你自性的眾生誓願度,自性的煩惱誓願斷,自性的法門誓願學, 自性的佛道誓願成。你要是能這樣子看,「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願意成就佛,因為他不離自性。「不見一法」:你沒有什麼法可執 著的,不應該生出一個法執來。「離心別有」:你要是覺得有法可學,你在你心外學法,在心外求法,這都是外道。你要怎麼樣呢?「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 就像那個虛空似的,自性和那虛空是一樣的,你那個願也要像虛空那麼廣大。「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虛空似的,你證得像虛空那麼大的果 位。「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可是還不執著,不執著虛空有個什麼相;你若一執著有個相在,已經就執著了。所以「如是發心,名之為圓」:像這樣的發心,就是 圓。
「知此八種。則知審察」:你知道這八種的差別、不同,你就應該知道好好地詳細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你就知道應該去什麼了,應該要什麼了。你知道應該什麼不要,什麼要,你「則可發心」:這樣才可以發心呢。
「云何審察」:怎麼樣審察呢?「謂我所發心」:就是我所發的這個心,「於此八中」,在這八種的發心裏頭,問一問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偽 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圓的呢?「云何去取」:那麼你審察之後,認識了,你還要應該去什麼?應該要什麼呢?就是這個「所謂去邪」:那個邪 的要去了,偽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個偏的也要去了;要取這個真,取正,取這個大的,取這個圓的。「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像這樣的發 心,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麼樣能發菩提心,將來才能圓滿你這個虛空的菩提。
正宗分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這菩提心就是說我們人這種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覺道。覺道,就是對著不覺道。我們眾生就是不覺。若覺了,就會發菩提心;不覺就不會發菩提 心。那麼這個「此菩提心」,就是說這個菩提心。「諸善中王」:它是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重要。那麼發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種因緣,所以說 「必有因緣」。因,就是種的這個因;緣,就是幫助這個菩提心的助緣。因,就要種的正因;緣,要幫助這個正因來發展,所以「方得發起」。那麼因為什麼你要發 菩提心呢?這有十種,「今言因緣。略有十種」:現在說這個因緣有十種。「何等為十」:十種因緣是什麼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們眾生不知道佛對我們的慈悲喜捨這種恩。這種恩,是沒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說也說不完的,所以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 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無非想要救度你我現前的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範來修行,經過種種的苦難,種種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種境 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麼佛恩是不容易報,我們應該要發菩提心來報佛恩。父母對我們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們,懷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後教養我們長大,這個 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師長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師長的恩。師,就是所有我們跟著學法,學智慧的一切老師。他對我們循循善誘,種種的教導,這種恩也 是應該報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護法。我們出家修道,這護法護持我們修道,這個恩也很重的。我們如果不發菩提心,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掃 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眾生恩故」:眾生對我們也都有恩,一切一切眾生,或者和我們都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我 們也應該報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發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們也要發菩提心。「七者尊重己靈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自己既然有佛性,我們應該發菩提心,圓成我們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這種靈明覺性。
「八者懺悔業障故」:第八樣發菩提心的因緣,就要懺悔自己的業障,令自己的業障消除。我們懺悔自己過去的業障,有罪過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盡打妄 想,欲心太重了,我這都是業障,我要懺悔,要真正生懺悔心,要在佛前改過自新;不要叩一個頭說:「佛啊!你保祐著我多一點desire(欲 念)囉!」「佛啊!你保祐我快一點還俗囉!」你這樣子,那怎麼會懺悔業障呢?你一邊在那兒拜懺,一邊想你那個男朋友;一邊拜懺,一邊想自己的女朋友,這怎 麼樣可以懺悔業障呢?這就不能懺悔業障的。這第八種,你要懺悔業障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把過去的污濁邋遢這種思想,都要把它洗乾淨了它,這叫懺悔業 障。
「九者求生淨土故」: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們發菩提心修道,我們能真正修道,這就是正法久住;我們若不發菩提心修道,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們要有這十種的因緣。
無論哪一個人都應該發菩提心,就是叫這個菩提心生出來。不要以為我們修不修行,這與其他人沒有關係;我們和整個世界都互相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這個世間就是佛法久住了;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佛法就滅了。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 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 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 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云何念佛重恩」:這第一種的因緣。前邊那個提綱就是說「念佛重恩」。怎麼叫念佛重恩呢?下邊就說明白了。「謂」:謂就是說,所說的。說什麼呢?「我釋迦 如來。最初發心」:我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為什麼他發菩提心?「為我等故」:就因為想要救度我們現在的眾生,他才發的菩提心,他才「行菩薩道」。行菩薩道 就是利人,生生世世都是利他。「經無量劫」:經過有無量無邊那麼長的時間,數不過來那麼多大劫,「備受諸苦」。釋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這個期 間,什麼苦都受遍了。
「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我們眾生造業的時候,佛就可憐我們,所以佛願意以身來代表眾生受苦,佛願意把眾生的苦都做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們造的業,佛生一 種憐愍的心來原諒我們。「方便教化」:用種種的方便權巧、譬喻說明而教化我們,令我們改惡向善,改過自新,發菩提心。「而我愚癡。不知信受」:可是佛這樣 慈悲對我們,我們是很愚癡很蠢的,不明白佛對我們的這種恩德,所以不曉得接受佛這個教化。
「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我在當初墮地獄的時候,佛看見眾生墮地獄,就像他自己墮地獄一樣那麼痛苦,那麼難過。「欲代我苦」:所以佛願意下地獄來替我們受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而我們因為業障太重了,佛也沒有這個力量來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盡方法把我們從地獄救出來了,又生到人道來了。「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佛又用種種的方便權巧法門,叫我們來種一切的善根。「世世生 生,隨逐於我」:在《華嚴經》上,你看那個菩薩為了教化一個眾生,眾生到地獄去,他就跟著下地獄;眾生到畜生那兒,他就跟著去做畜生;眾生轉餓鬼,他也去 做餓鬼,影響他發菩提心,影響他修行;眾生做人道,他就跟著這個眾生去做人去:這樣子陪著眾生來受苦。隨逐於我,就是跟著我,不捨我。「心無暫捨」:他心 裏連一時一刻都不捨棄我們。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釋迦牟尼佛剛剛出世的時候,我尚且在沉淪裏頭。尚,就是尚且;說那時候我還在沉淪裏頭,就是在地獄,在餓鬼,在畜生裏頭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我現在仗佛的威德已經做人了,可是佛已經入涅槃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們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時代;要不是罪大,我們應該見佛聞法啊!「何福而預出家」:可是我們現在出家了。這個《勸發菩提心 文》,是為著出家人說的。我們大約也是有福;雖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為有福的關係,所以現在我們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見金身」:那麼我們現在是有什麼業 障障著我們,不能見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們又很幸運的,在這個末法時代還能見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這樣子想一想,像前邊所說這幾句話,這樣想一想。「向使不種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設往昔我若沒有種善根的話,「何以得聞佛 法」?我若沒有善根,我一定不會得聞佛法的。「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聞佛法,不懂佛法,佛對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難 喻」:佛對我們這種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麼高,大海也沒有那麼深。
「自非發廣大心」:因為佛對我們這樣的大恩大德,我們如果不發一個廣大的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我們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來救度眾生。 「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我們如果不弘揚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來,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報不完佛恩的。「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這十種 因緣,第一種我們就要念佛重恩,要發菩提心。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溼。嚥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 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 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云何念父母恩。」我快點給你們講。你們也坐了很久了;我也沒有什麼太多時間。前邊已經提出那個提綱了,現在這是解釋。「哀哀父母」:說我對父母常常要很 哀念的。「生我劬勞」:這是《詩經》上的字句,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十月三年。懷胎乳哺」: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十月懷 胎,三年乳哺,好像沒有那麼好念,所以就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溼」:從溼的地方推到那個乾的地方去;不是離開乾的地方,到濕的地方,而是從那溼的 地方去了,推到那個乾的地方去。這個很簡單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講法。母親帶小孩子就是這種的情形。
美國這兒小孩子和媽媽都分開房住了,沒有這些個麻煩。尤其有那種紙的墊子,一用完了可以換了那個衛生巾:推乾去溼。要是以前普通這個媽媽,都要小孩子睡到一起,那小孩子把床尿了,媽媽把這個小孩子挪到乾的地方去,自己睡那個溼的地方。你看!
「嚥苦吐甘」:嚥苦,就是有什麼苦,有什麼困難,這母親把它吃下去;吐甘,把有什麼甜的都給小孩子。「才得成人」:因為這樣子盡心竭力來培植灌溉這個小孩 子,栽培他,所以小孩才長大成人。「指望紹繼門風」:生兒育女就是為著他能以有個傳宗接代,不斷香煙。指望,就是用手指頭指著,用眼睛看著。幹什麼呢? 「紹繼」:紹,就是接續的意思;紹隆佛種就是繼續佛種的意思。繼,就是把它接下去,不斷了。「門風」:就是家庭好的這種風範,好的這種法財。「供承祭 祀」:將來子女好祭祀祖先。
指望紹繼門風,就是希望他接續香煙。西方不講這個;西方的人也不供祖先。中國人呢,他供上一個祖先,在祖先上燒香。這個做爸爸、做媽媽的,或者做爺爺、做 奶奶的,就希望死了之後,這個子,或者孫,給他燒燒香。這叫繼續香煙,繼門風,這是誰的兒子,誰的孫子,誰的什麼什麼。「供承祭祀」:等他死的時候,去給 叩個頭,拜一拜。那麼在西方也沒有這個,這更談不到囉!
「今我等既已出家」:可是現在我們已經出家了。「濫稱釋子」:也不管夠不夠佛子的資格,就是濫芋充數,就說:「啊!我們也是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忝號 沙門」:忝,就是不知慚愧,不知羞恥。忝列門牆,就是我很不夠這個資格的。我很不配做這個沙門,可是我也冒充,濫芋充數就也算是個沙門。沙門就是勤修戒定 慧,息滅貪瞋癡。「甘旨不供」:對父母,我們一點也沒有什麼供養,沒有拿出自己的力量來供養。「祭掃不給」:父母死了之後也不去掃墓,也不到墳上去拜一 拜,也不祭。「生不能養其口體」:活著,不能來奉養他的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死了之後,我也不能把他的神靈引導到一個安樂的處所去。
「於世間則為大損」:對於世間法來講,就是對於社會這一些個問題,這是一個大損失。「於出世又無實益」:我們出世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成功,對父母沒有什麼 幫助。「兩途既失」:兩途就是生、死。活著我也沒有奉養;死了我又沒有祭祀;我出家了也不管在家的父母了:這是兩途既失,兩方面都有大損失。「重罪難 逃」:這種很重的罪,很不容易逃避的。
「如是思惟」:像這樣想一想。「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我就怎麼樣呢?我要百劫千生,都要修行佛道,常常地依照佛法來修行,常常地行佛道。「十方三 世。普度眾生」:我到十方去,到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去普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叫報父母恩。「則不惟一生父母」:這兒應該加一個「乃至」,「乃至生生父 母。俱蒙拔濟」: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度脫了。「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盡可超升」:都可以升天去了。我們要是真修行, 「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功修行,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於所有人的父母,我們都可以令他超升去了。「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是為 發菩提心第二種的因緣是這樣的。
這個文本來都沒有什麼很深奧的,都是很淺顯的。不要看得有什麼不明白,有什麼很困難的;沒有什麼困難的。
念師長恩
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
「云何念師長恩」:「云何」,就是怎麼樣說。怎麼樣說是報師長恩呢?前邊是報父母恩。這父母生我,我應該報恩的,那麼師長他沒有生我,我報什麼恩呢?所以 說「云何報師長恩」呢?這是一個詢問詞,就是向大家來問問題。師,怎麼叫「師」呢?師就是一個規則,跟著他學這種法度、規則。說「師父」,這是一種長輩, 在我們這個人倫上,師就是長輩;你皈依師父了,那麼你無形就是晚輩了。
所以我不叫人皈依我,就是這樣子;如果我叫人皈依我,人家問一問你,你夠不夠師父的資格啊?你是不是討我的便宜,想要作我的師父,比我長一輩呢?那你自己 說什麼?所以我從來不叫哪一個人皈依我;不叫的,就是因為這個。那麼我也很慚愧的,我收一個皈依弟子,我覺得如果我不用正法來教化他,我不能度他,我就是 對不起他。我要是用正法教他,他要是沒有真正一個誠心,不聽,我又有什麼法子?所以我也不叫人皈依我。
你看你們現在這麼多人皈依我,你們自己問問自己,哪一個是我親口叫你們來皈依我的?甚至於皈依我的,我都要考察考察。那麼有的時候,人多了,我也考察不過 來了,馬馬虎虎把眼睛一閉:「好了!都許可了。」就這麼回事。本來要一個一個的。我在東北,在香港,我收皈依弟子,我要先和他談一談;談一談你為什麼要皈 依我。
不單對人這樣,我就對鬼也是這樣子。真的啊!我在香港收過鬼皈依弟子。這個鬼,說起來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的。有一個人有病,就去請和尚來念經,請七個和尚念 經。這七個和尚穿上袍,搭上衣,到那兒擺上桌子,放上《金剛經》、〈大悲咒〉,就來念:「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一天到晚南無、南無、 南無、南無、南無,南無個不停。念《金剛經》也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 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可是這個鬼也不聽你那一套。你敷座而坐,它也敷座而坐,搞得這七個和 尚念了七天經,也出不去門了。
那麼這七個和尚,其中就有一個把我推薦出來,說:「你要是想要他病好,你要去請某某人去。」這個人也就相信他話,就跑到我那個觀音洞裏邊去請我。請我第一 次,我沒有答應;第二次又去,我又沒有答應;第三次到那兒跪到我面前不起來,說一定請我幫幫他忙。那麼我說:「好了!你這麼誠心。」我就去了。
去了,到那兒,這個病人在床上正和和尚鬥法呢!和尚念經,他也念經;和尚念咒,他也念咒,在那兒晃晃悠悠的這麼不知多神氣!那麼我就坐到他那個床旁邊,我 就靜一靜,大約十五分鐘,咦!這個人帶著鬼,鬼帶著人,就跑到這兒就跪下來;跪下,當時我有個念珠,我就給他戴上。戴上我這念珠,他就說:「哎呀!法師 啊!你饒恕我了!我再也不敢了。」
我說:「你怎麼了?」
他說:「啊!我這幾幾乎要被你這個念珠燒死了。」
我說:「我戴著,它怎麼不燒呢?你戴著,它就燒呢?」
他說:「我真受不了了!」
我說:「那你想要幹什麼?」
他說:「我想要皈依你。」
我說:「你想要皈依我?這七個和尚給你念經念了七、八天,你怎麼不皈依呢?你皈依我幹什麼呢?」
他說:「喔!他們?他們皈依我,我都不要他。」就這麼說。完了,又說他認識茂峰老法師。
我說:「你既然認識茂峰(豐?)老法師,你可以皈依茂峰老法師嘛!」
「哼!他呀!他也不夠我師父的資格。」
我說:「那我怎麼夠?」
他說:「啊!我找這麼多年,就是找你呢!」
我說:「你找我幹什麼?」
「啊!我就要皈依你。」
「皈依我有什麼好處?」
他說:「你的願力大,是凡你的皈依弟子,都要成佛。因為你有這個願力,所以我現在一定要皈依你。」
你看!這個鬼它都不是四六不懂;他都懂四六。什麼叫「四六」呢?「四」,就是父親的那個「父」字;「六」,就是母親那個「母」字。父親那個「父」字是四 筆,母親的那個「母」字是六筆。所以說那個人四六不懂,就是連爸爸、媽媽都不認識。那麼這個鬼呢,它就四六懂了,他要皈依。
我不是今天向你們來說我的怎麼長處,這是我們講這個事實來證明。那麼這樣子,他就皈依我了;皈依我,這個病人的病也就好了。結果這個病人好了怎麼樣?這個 病人也皈依了;病人皈依了,這個病人的親戚也都皈依了。所以一連一大串,這一幫就都皈依了;都是全家皈依,所以這鬼也能介紹人皈依。人看著鬼皈依了,所以 他也就眼睛紅了:「我也要皈依。」那麼這是報師長恩。
因為「父母雖能生育我身」:父母雖然他能生育我這個身體,可是「若無世間師長」來教化他,來令他有一點學問,有一點學識,「則不知禮義」:他就不知道這個「禮」。禮,就是禮節、禮貌。你對人不客氣,這就是不禮貌。
義,什麼叫「義」呢?義就是義氣。好像關公,那大義參天,他總要保著他皇兄劉備;誰若想利用他,他也不被利用。曹操怎麼樣用什麼手段來想拉攏他,他也不去 的。所以這個關公就大義參天,這個大義好像天似的。那麼禮貌,好像我們見著人,要是給人低低頭,那麼恭恭敬敬鞠個躬,這個人絕對不會罵你的。為什麼人罵自 己?就因為自己對人也是很粗氣的,不好了,所以人家罵。這是我深深地瞭解這個道理。
你看我是個出家人,也常常有人罵我,就因為覺得我對他不好了。那麼這沒關係,凡是罵我的人,我發願將來都度他們成佛。所以他罵我的人是最便宜的,不會吃虧 的。我不會說:「啊!你罵了我了,我叫你下地獄!下無間地獄!」不會有這個心。你罵我嗎?將來我要度你成佛;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罵我的人,也是我 的善知識。
你看那個提婆達多,他就是反面來幫助釋迦牟尼佛的。那麼罵我的人,甚至於對我不客氣的人,這都是我的善知識,我都要發願將來度他們。所以你們誰要是反對 我,或者罵罵我,那是好辦法,那是和我能結一個最大的法緣。因為這個,你們誰若願意和我結法緣,就先罵罵我。我這是大開方便門,不怕人罵。我也不怕人打 的。你們願意,你們要我的眼睛,我給眼睛;要我的耳朵,給耳朵;要我頭,我都給頭的。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包括在內,你們只要想要,我都布施;不是這麼 說,真做得到的。
現在我是一個最愚笨的人,我又說這句話了。為什麼呢?人家不願意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做。我告訴你們,我是再邋遢的東西,我可以吃的。若不信,你們就當面試 一試,不論屎啊、尿啊,我都可以吃,我都可以喝的,就是這麼一個不識數的人。你們現在懂得你們這個師父,真是鴉鴉烏了!真是沒有用了!
我在香港,有一個人她向我要求,說她要生個孫。我說:「妳想要生孫嗎?那好!」我就在那兒洗腳,洗完了腳,我就把這個水給她;我說:「你喝了,把這個水喝了它了。」啊!她一看,做不到。「你做不到嗎?好!我來。」我自己拿起,把這個洗腳水喝了它。
哦!她周身都漂汗了,說:「這怎麼可以?」我說:「這怎麼不可以?」所以你們不要以為我和你們一樣的,我所做到的事情,你們是做不到的,我告訴你們。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事情,我吃東西啊,好吃、不好吃,我都覺得它是一個味道,所以這屎尿我都可以吃,就因為我覺得它都是一個味道。你說:「哎呀!這個法師你太臊太臭了,我們不願意接近你了。」阿彌陀佛!誰願意離我遠遠的,沒有關係;誰願意譭謗我,也 Doesn't matter,不要緊的。我也沒有什麼好的。我就是沒有本事的這一套嘛,你們懂了吧?
所以禮義,我們世間人都要懂禮,不能一點禮也不懂,也不知道一個義。所謂合乎義的事情,我們就做;不合乎義的事情,我們就不做,這個「義」是治世之宜。做 什麼事情,你做得正對了,恰到好處,這就是個義。這個義,又是說那個人義氣,古來那個俠客行俠作義,這就是義氣;義氣,大家結拜兄弟,有福同享,有禍同 當,為朋友兩肋插刀,也不怕痛。這都是義氣,一股義氣。那麼這個義氣就是要吃虧的;義氣來了要吃虧,要幫助人,利益其他人的。
那麼世間的教師是教你這一切的禮節、禮貌。做事不要沒有禮貌,你不要亂罵人,不要對人都不好,這要有禮。我們人和禽獸不同的,就因為知道禮。如果你連個禮 貌也沒有了,那和那禽獸是沒有分別的。那個禽獸,你看牠若互相見著,牠還都有一種好感呢!我們人怎麼可以不懂禮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禮也是八德之一, 所以你必須要懂禮貌,對人有義氣。你如果沒有世間這個老師,你就不懂做人的道理。
「若無出世師長」:你若想修行,你必須要選擇一個明眼的善知識。怎麼叫明眼的善知識呢?明眼的善知識有幾個條件你可以觀察的。他第一不貪財;第二不貪色; 第三不貪名;第四他不自私:有這四種。你看這個善知識,他是不是說來說去都是叫你對他有利益?是不是他做一切的事情,想把他自己的名譽弄得大大的,高高 的,地位弄得大大的,有他一個企圖?這個不貪名、色,不自私,這個是個善知識。
所以馬來西亞這次跟著你們來這位達摩阿難達法師,我覺得在我所見到的--我沒有見到,那我是不知道了--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小乘,Thervadha的比丘裏邊,他是一個最修行的人,也是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講禮義的一個人。所以這一位善知識,你們回到馬來西亞要多親近他。
你親近善知識,我告訴你們,不要去好像很膩著,一天到晚就這麼死纏死纏的,總也離不開。親近,就要聽他話,你有什麼不明白的,你去求開示;不是說我一天到 晚就見見我這個師父,以為見,這就是親近了。不是的。你就要求法,也要恭恭敬敬的,不是那麼連講帶笑的,也不正經那麼樣子,那是不可以的。要正正經經,鄭 重其事,到那兒不要給他添麻煩。看他有事情,有時間沒有?有時間就請教;若沒有時間,不可以就,「我這個是重要的,我到那兒,我不管他忙不忙,我先要請問 我的問題。」不可以這樣子。
你們皈依我的人,回到馬來西亞要去親近這位達摩阿難達法師。因為我不在那兒,我請他代表我來教訓你們。你們若有力量,你們要好好護他法。你們護持他,就是 護持我,我們兩個人沒有彼此的分別。我們兩個人,我覺得他也沒有自私心,我這個有自私心,但是也不太多了。講老實話啊!那麼不太多了,或者有一條頭髮那麼 多,但是我都要割斷了它。這是這一點。
那麼你要出世,你不能沒有個明眼善知識。明眼善知識,他一舉一動絕對不會為他自己做著想,不會盡是:「怎麼樣能利益我呢?給我修個大廟吧!」有人說了:「你現在有萬佛城這個廟不小了,還要不要修廟呀?」還要。
我這個貪心是沒有止盡的。可是我這個貪心,我告訴你們,我是願意給國際佛教,做一個佛教基本的道場,來弘揚正法。所以現在你們來,不論對我這兒怎麼樣的看 法,都是擁護萬佛城的。你就罵萬佛城,也是擁護的;你罵罵都好的,對萬佛城都有很大的光榮。你看其他人若有人這樣講話的,我就拜他做師父,給我找一個來。 我是不怕人罵,也不怕人譭謗,也不怕人批評的,什麼也不怕的;我若怕,我就不跑到美國來弘揚佛法了。我到美國這兒弘揚佛法,我早就把這一切一切都準備好 了。你越譭謗我,我越覺得這是很好玩的,比我開玩笑更好玩。所以我這個思想,和你們的思想完全不一樣的。我的作風、我的行為和你們的所知道的,也都不一樣 的,我今天老實告訴你們。
若無出世的師長呢,「則不解佛法。」你若不求一個出世的善知識,你就不能明白佛法;不能明白佛法,你怎麼會出世呢?我告訴你們最要緊的,這個世間的知見, 要不要了它,想學佛法就要多吃虧。永嘉大師說過:「聞惡言,是功德。」你聽見人家對你有譭謗,或者罵,這都是功德,都是幫助你的,都是想你好呢!他若不想 你好,他不會說你不好;他說你不好,叫你知道,就是要你還更加努力,百尺竿頭重進步。你要這樣想。所以「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要這樣,不過這不容易 的。「聞惡言是功德,此即成我善知識」:這個就是成就我的一個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要不是因為或者訕笑你,或者譭謗你,你也能冤親平等,沒有瞋恨 心。「何表無生慈悲力」:怎麼能表示出來你無生法忍的這種力量呢?所以各位!我當然也有很多毛病,但是我希望改。我希望把我的毛病都改了,那麼和你們大家 共同研究佛法。
所以要出世,一定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不知禮義」:你不知道禮節和義氣,「則同於異類。」異類就是禽獸。你看那個禽獸,飛禽走獸牠就不懂禮義,可是也 有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