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榮枯鑑》

套用曾國藩的評語,是一本「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的一部官場秘笈,並稱此書「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實乃二千年不二之異書也。」

馮道 著 東東槍

 •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惡這種事兒都有個定義,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會。

 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

世上什麼事兒都有個規律,真正的明白人不會隨意視而不見、自以為是。

 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順應變化的人根本也不關心這個。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視名聲者,名譽易損,愛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名利不是壞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過,以此為惡是人的主觀想法而已。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

君子沒什麼可自以為尊貴的,小人也沒什麼低賤的,尊貴還是低賤都是虛名,不足以稱道一世。

 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麼,小人也不一定會失去什麼,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無關係。

 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

名譽都是虛的,利益才能真正誘人,是人就難以抗拒。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

事成顯貴的,有可能會被傳頌為君子;身敗落魄的,必定會被當作小人。

 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

因此,君子永遠是少數(因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遠是多數,多數人的力量,無可抗拒。

 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譽容易轉變,思想境界可以變化,但事情的成敗、人生的命運,卻難以更改。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問題,你覺得當君子受苦沒有什麼不好,當小人來享福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反正名譽根本都不靠譜。

•聞達卷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

做官不做官,升職不升職這類事情,根本不是以善還是惡、君子還是小人來作為判斷標準的。

 悅上者榮,悅下者蹇。

讓上邊的領導高興的,日子必定好過;讓下邊的群眾高興的,碰到的困難卻會更多。

 君子悅下,上不惑名。

君子讓下邊的群眾高興,可上頭的領導並不覺得你在群眾裡的好名聲有什麼意義。

 小人悅上,下不懲惡。

小人討好上頭的領導,下邊的群眾可能會反感,但是,這樣的反感並不能對你有任何損傷。

 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

下邊的群眾以道德高尚剛正不阿為美德,上頭的領導會把諂媚順應當做忠誠。

 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

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順應領導,上頭就該不信任你了;順應領導,但是讓下頭人覺得你不地道,下頭人就該反對你了。

 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可是,上頭不信任你,你就完了——這是根本,下頭反對你,頂多是給你來個壞名譽——無所謂的事兒。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貴的人都難免被人稱作小人,就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保住根本,顧不得那些沒有意義的名譽了。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

想富貴麼?規律很簡單:一切從實際出發。

 福禍非命,其道乃察。

禍福其實並非命運注定,也有規律可循:看你是否善於觀察和判斷。

 實不為虛名所覊,察不以奸行為恥。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別受那些毫無實際意義的虛名的束縛。善於觀察判斷,就別老以壞人壞事為恥辱,那會搞得很不客觀。

 無覊無恥,榮之義也。

沒有名譽的覊絆,沒有恥辱感的束縛,你離顯貴發達也就不遠了。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要是真想追求名譽,你就別去當官,好名譽不是當官兒可以當出來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

要是真想當官,你就別管什麼名譽了,道德高尚跟富貴榮華是兩碼事兒。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

君子講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則專門對付這種道德理念,價值觀不同,行為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解厄卷三

 無憂則患烈也。

什麼都不操心,你就離倒霉不遠了。

 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

不過,操心有兩種,彼此結果卻不一樣。為國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為自己操心的人,卻能樂享安然。

 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

禍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討厭有禍事,但人人都難免碰上。

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餘慶弗絶。

君子不做壞事兒,但倒霉事兒一個接一個,小人不幹什麼好事兒,卻能夠常年樂樂呵呵。

 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

讓上頭領導對自己完全放心,不是小人就難以做到;讓下頭群眾不怨恨自己,不是君子您就別想了。

 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

上頭要找彆扭的時候,只有裝孫子認罪才能保全自己;要是下頭起了負面意見,就只有搶先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裝好人,才能免去責任。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愛拉幫結夥,所以,真有了禍事,沒人會幫助君子。小人有一大幫酒肉朋友,成事解圍,全都靠這幫人幫助。

 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

不講道義不會造成什麼實際的惡果,有了禍事沒人幫可就必然倒霉。做君子倒了霉只能束手無措,所以,大家選擇做小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交結卷四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咸用也。

真正的聰明人不拒絶好人,也不疏遠壞人,這兩款都有用。

 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都是拿順應自己的人當朋友,拿反對自己的人當敵人——敵人朋友是隨時可以轉化的。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

用尊重的態度看待別人的人,日後將發達顯貴,用輕賤的態度對待別人,日後難免潦倒。

 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

顯貴的人不自重,不知道擺出個尊貴的樣子來,而潦倒的人不做輕賤別人的賤事兒,貴賤就該掉個兒了。

 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顯貴的人永遠不輕視別人,潦倒的人永遠不尊重別人,貴賤就這麼一直下去了。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

人盼着別人傻自己聰明,但還是成天裝傻給人看,這是真正有主意的人。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

不樂意別人機靈自己傻,就玩兒命抖機靈,這就純屬作死。

 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

聰明的人不接觸傻子,接觸傻子不會讓聰明人變得更聰明。

 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結仇,仇人不會因為你聰明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

君子人用仁義與人交往,生怕自己不夠仁義;小人滿懷陰損與人交往,生怕陰損的不夠,達不到目的。

 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

君子注定吃小人的虧,就是因為這個。

  •節儀卷五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表君子作派,內心小人肚腸的,這是真小人。

 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

行事手段並不比小人差,內心卻有君子情懷的,這才配稱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道德高尚的人以道德高自居,就不太知道保重自己,看重仁義的人太重仁義,總是忽視自己面對的危害。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

人們滿嘴說的都是仰慕君子,辦出來的卻還都是小人事兒,那誰要真當君子,誰就該倒霉了。

 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覊也。

人們口口聲聲憎惡小人,實際上做事情還是不仁不義,也就是說,做小人其實是沒有任何阻礙的——憎惡全是空喊。

 難為獲寡,無覊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

可誰也不願意當倒霉蛋,因為倒霉蛋比別人倒霉,誰都願意沒有任何阻礙,因為沒有任何阻礙就比別人牛B,所以,所有人就都成了小人了。

 位高節低,人賤義薄。

社會階層越高,氣節越低——因為要裝孫子;人越貧賤,義氣越是狗屁——因為先要活着。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

君子最受不了的是精神屈辱,小人最受不了的是身體上的困苦。

 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

所以,一有亂子,君子就躲起來自保高潔去了,小人卻常能當上國家領導。

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

氣節比不上金錢實在,所以,人一窮了,就做不成君子——因為講不起氣節。

 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

義氣也不如生命重要,所以,身處危困就沒辦法不當小人,因為活命更重要。

 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管別人如何誇獎或批評,只管自己的利益存亡,這不是追求氣節仁義的道理,卻是能讓你安身立命、生存下來的道理。

 •明鑒卷六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有福氣,可你自己不知道,這就白費。有禍事,你自己不能預先避免,那就準得倒霉。

 福禍先知,事盡濟耳。要是福禍都能提前預知,那就牛B了。

 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偶爾裝裝實在,大陰謀就能得逞;多偷偷看看細節,大的決策就能搞定。

 事不可絶,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做事情要留後路,說話要留半句,縱然是親爹也得防着點兒。

 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心裡頭有火兒也要憋着,假裝畏懼,心裡頭滿是仇恨也得藏着,假裝恭敬,您要能這麼辦,壞心眼兒再多的人也得上當。

 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知道克制自己的表現、學會迷惑人,就可以少惹事兒、多成事兒了——反正就是得會變化、會掩飾,您就放心大膽的活着吧。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只跟用得上的人套近乎,講交情,這是可以長遠地對你有利的。

 天恩難測,惟財可恃。

別指望領導的保護,包括領導在內的一切都是錢的孫子。

 以奸治奸,奸滅自安。用壞人治壞人,壞人被整死了,整人的那位自己也知道了厲害,也就老實了。

 伏惡勿善,其患不生。別幹什麼壞事兒,但也別傻了吧唧幹什麼好事兒,這樣就能永遠不惹事兒。

 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計策不牛逼,就別一條道走到黑;要是知道誰傻B,就別跟丫商量事兒,珍惜生命,遠離傻B——如果您自己腦子就不怎麼好使,那就更得注意以上這兩條兒。

  •謗言卷七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職位低賤的人,沒必要老給他提意見幫助他成長,真沒什麼本事的那些貨,也別到處瞎推薦,推了也沒用——該整的要整,該毀的要毀。

 攻其人忌,人難容也。攻擊一個人,就找他最遭人羡慕嫉妒恨的那一點,大夥兒就都幫你毀他了。

 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或者把他推到一個進退兩難怎麼辦都只有難辦的境地,別人就會替你開始戳他脊樑骨了,這是簡易誹謗法。

 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好好對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他們早晚會跳出來毀他,而別人又不知道跟你有關係,這就又上一個層次,算是奇招了。

 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把別人不知道的他幹過的各種小事兒揪出來,挑出毛病公諸於世,這是實在有效的譭謗法。

 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把關於他的種種壞話全給散播出去,真真假假的誰也分辨不了,這算直接譭謗成功了。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被人譭謗,要是不爭辯,只等事實慢慢兒冒出來,旁人的厭惡或許還能稍微減少一些。

 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可要是他非爭辯不可,只能是越描越黑,純屬找死。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上頭對誰印象不好了,你看著吧,很快下邊的人也該開始毀他了。同樣,要是下頭的人對誰不滿意了,上頭很快也將對這人產生懷疑。

 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借助上頭的意見打壓別人實現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下頭的輿論來說事兒討取上頭的信任,任誰都得上當。

  •示偽卷八

 無偽則無真也。沒有虛假,也就沒有真實。

 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真的不怕假的,因為假的無論如何也真不了,怕的是真真假假摻合一塊兒分不清楚。

 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虛偽卻又虛偽的不夠,那就會給自己惹禍;真誠要是真誠到毫無忌諱,那就是缺心眼兒,只會人人討厭。

 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順應上頭的意思,哪怕是裝的,也不是什麼過錯。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悖逆上頭的意思,哪怕是真誠,也是找倒霉。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要求什麼東西,別說的太直了,用點技巧含蓄點,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無失。拒絶什麼東西,也別有什麼說什麼,委婉點兒,照樣能達到目的。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忠”往往會指向“仁”,仁厚的人不忍棄舊,自然也就忠了

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仁”往往就要起而行之,君子知道通過行動來感恩,這就是仁,而小人就不會這樣。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君子落魄了也不會騙人,小人一發達了就開始在主子背後耍花活,這是因為君子不虛偽、小人虛偽,跟發達不發達毫無關係。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如果是虛禮俗套,一副渾不吝偏不服就跟別人不一樣的姿態,也不算什麼虛偽,明明是壞事兒,還說一不二一條道走到黑的,也算不上什麼實誠,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用智慧來管理下屬,智慧什麼時候枯竭了,那些人也就都背棄你了。

 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改用攻心,讓他們從心裡、從靈魂深處被懾服住,那麼無論什麼時候他們也不會改變方向了。

 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被上頭寵信的人,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被上頭瞧不上的,也別私下解黨與上頭作對。

 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權謀手段,隱蔽的好才能成功,要悄悄地來,打槍地不要。

 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君子的弱點在於他們珍愛親屬,拿他們親屬做人質相要挾,也就從了。

 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小人的弱點在於害怕比他們更狠的,你就比他們更惡毒,他們就服了。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說理、勸諫不一定是有什麼說什麼或者跟人爭辯,別遭人恨才能達到目的。

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有什麼態度、做什麼事情,也沒必要先弄得天下人都知道,順應形勢該藏着就藏着才能成功。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仁義二字,能夠拖累死君子,卻滅不掉小人,還是不要濫施仁義,適度才好。

 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施好處別忘了那些你以為不喜歡好處的好人,懲罰措施也別忘了給那些諂媚的壞人來點兒,好事兒壞事兒得摻合者來,得讓吃肉的也挨挨板子,挨板子的也來點兒肉嘗嘗。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善於觀察,就能瞭解人,善於思考,你才能理解人。

 知人不懼,知心堪御。瞭解了他們,你就不會怕他們了;理解了他們,你就已經能搞定他們了。

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智慧別讓別人看見,讓別人看見就會惹禍。

 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偷偷地猜度、揣測,不讓他們知道,人們對你的嫉恨就會消除掉。

 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君子總是在大事兒上明白,小事兒上糊塗。

 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小人總是在眼前事兒上考慮多,未來的事兒上考慮少。

 設疑而惑,真偽可鑒焉。掌握了這個規律,製造些問題給他們,看看他們的反應,你就知道誰真誠誰虛偽,誰是君子誰是小人了。

 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然後認準你覺得有前途的、能富貴的,攀附一下,以後的禍事就可以避免了。

 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結交各路朋友,留神各路的消息和反映,那就什麼事兒也瞞不過你了。

 置險難以絶念,無不破哉。常如身處險境般心存憂患,拋掉無關的累贅想法——恭喜您,您已經神光護體,攻無不克了。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轉引關於修財神法的一篇文章

    文章轉引印隆法師的部落格,希望大家對於佛教的修持要有正知正見的觀念。有求皆苦,懂得付出才是最有福報的!

------------------------------------------------------------------------------------------------------------------------------------------

【轉貼】財神法究竟應該怎麼修才能發財?(最重要是要培植福報)---明舒上師開示

 

 

我們要培福報呀,我們好多人都想要發財想要有福報。這福報怎麼來的,也不是憑空來的,於是乎大家都想辦法求財神,因為財神可以賜福嘛。但是實際上的話,這個福報不是財神賜予的,是自己培出來的,你要是自己沒有福報,財神也沒辦法給你賜福呀。  

所謂財神給你賜福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你本身有福報,他讓你的福報提前成熟。但是世間財神增長不了你的福報。以前在藏地有一個人,他修財神,修得很精進,修得很好,他修到什麼程度呢?修到本尊現身哪,他能見到財神,都能跟財神說話,但是還是沒發財。有一天他著急了,他說:"唉呀,我修了那麼久,您為什麼還是不賜予我成就呀?" 修財神的成就就是發財嘛,我怎麼還沒發財?財神就說:"那我今天想想辦法,想想辦法。"他老在修,也不好意思不答應他。那天他出去,晚上回來的時候,財神就現身了,問道:"怎麼樣,今天見到我賜予你的成就了嗎?"他說:"沒有呀!我今天還是沒有發財呀。"財神說:"今天你不是到什麼地方吃一餐飯嗎?"他說:"唉呀,那是人家辦事,招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乞丐去了都能吃一餐,那不能算是你賜予我的成就呀。" 財神就說呀:"唉呀,你沒注意呀?你拿著碗飯的時候,忽然天上不是掉下好大一塊酥油嗎?"那倒是有,但是我那麼精進的修,就是這點成就嗎?"然後呢,財神說:"唉,這個怎麼說呢,那是你實在沒有福氣,我也沒有辦法,就只能想這點辦法啦。"   

所以說修世間財神,主要作用就相當於賣青苗。你現在沒糧食吃了是不是?你家有青苗,青苗知道嗎?地裏面長的莊稼還沒成熟,把這個賣了能換現錢,就起這個作用。你說一個人老賣青苗行不行?那不行,還把今後的日子給虧住了,所以不敢這樣子。你賣青苗,人家說聰明人只有兩種情況下才賣青苗。一個是實在沒飯吃,現 在就得餓死,先賣了把命維持了再說。還有一個就是什麼呢,打個比方,做個大買賣,很能掙錢,現在差一點資金就做不成,那怎麼辦,賣青苗,這可以,對不對, 因為這個東西後來還掙錢嘛,就可以賣。   

所以我們也是這樣呀,你把今後沒有成熟的福報,提前消了,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除非你要做一件大的功德事業,差一點點做不成,那還可以,所以一般事情是不求財神,要這樣的事情那就要求財神啦。   

以前噶爾丹上師,有一次是藏瓦寺修一個什麼,不知修金堂還是什麼的,當時是上師負責修,錢不夠啦,差三萬塊錢。上師就舉行一個財神的火供,然後出去化緣幾天,回來之後,有錢,還有糌粑酥油,賣掉也換成錢,還有牛馬也賣掉換成錢。牛馬供養給上師之後,一般上師再賣出去就要打折,值一千就只能賣七百八百了,但 這頭牛這頭馬就不允許殺了,也就是放生的了。最後把這些東西也賣完了,錢加在一塊一數,三萬,沒多也沒少,你需要三萬就準備了三萬。這很有意思。   

所以世間財神不能增長福報。當然我跟你不是說的黃財神,那不一樣,黃財神是佛的化身,多寶如來的化身,位居八地菩薩(顯現為八地菩薩。好比正法明如來顯現為十地觀音菩薩),你供養他本身就有功德,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是隨便修的。光想修財神發財是不行的,黃財神也是有戒律的啊,你求黃財神發財的話,那一半要拿 出來供養,培福報做功德,否則就是犯戒。這是什麼意思呢?你本身福報不夠,他護持你讓你發財,這可以,但你不能憑空求財,你必須要培福報,哪怕是你一邊發 財一邊培福報也還行。所以出世間財神護持眾生,也必須遵守因果的規律。   

我順便講個偏題的故事,咱們的一件真事。就是修金頂寺,挺缺錢的哦,宋居士和王居士他們有幾個去看了,是不是很緊張?因為那麼大一塊地方荒著都還沒修呢。當時呢,就有幾個居士說:"師父,我們買彩票吧,中了大獎就可以了。那還是挺有誘惑的,一個彩票中獎有五六百萬呀,我說:"行,但是能不能中呢,我們先抽一個簽,問問觀音菩薩,他說能中了我們就買,不能中我們就不買。"然後抽一個簽,下簽,那就不買了。過了一年,有幾個居士看了,啊,還是沒修啊,還是沒有錢,他們又來鼓搗,說:"要不然還是買彩票吧。"我說:"那就再抽個簽看看。"一抽籤又是下簽,我說:"算了,不買。"我打定主意不買了,這買彩票是不是有點問題呀,這個有點像賭博一樣的,不買了。   

然 後呢,我有一個皈依徒弟,他自己發心買彩票,他是因為自己做生意也弄成三角債了,人家欠他四五十萬不還,他欠人家三十多萬還不上,所以他也很想發財,又想 捐錢修廟,他就到觀音菩薩面前許願,他說他要買彩票呀,要是能中個大獎的話,拿出四分之一來修廟。四分之一,一百多萬也不少的哦,但是這可能願發得有點小 了,黃財神的戒律是一半,他是四分之一。然後,他買了二年彩票,每次都買一注,一個任何的小獎也沒中,白白花出去了三千多塊。他還是繼續買,持之以恆,後 來鬧了一個大笑話。

有一次他跑到我這裏來,他說:"唉呀,我做了一個夢,好不好?"我 一聽,這事不好,簡直不好。他夢見了一個很寬闊的地方,堆了一大垛柴,天上有一個聲音,沒看見人,這個聲音在說,這堆柴歸你啦,你鑽到柴堆下頭,站起來把 它背走。柴就是財嘛,他不是老求發財嗎,這一大垛柴給他本來是好事,但他就感覺這一大垛柴背不動,這就是福報不夠,背不動。他說那我就扛一大根就行了,他 揀了一根大的,扛在肩膀上,扛上去之後呢,又覺得這根很小了。然後我說,糟糕,你可能有一次大的財運要錯掉了。  

然後呢,他後面的事要是再告訴我就對了,他又沒跟我講,到最後這事徹底完了才告訴我。他做夢,夢見有人告訴他獎票的號碼,告訴了半個號碼,他醒來就著急,這半個號碼怎麼寫呀。好,第二天接著做夢,又告訴他後半個號碼,完整啦。這是那一期大獎的獎號,五百多萬哪。   

然後呢,這就是福報不夠,他可能福報欠了一點,願力小了一點。他在寫這個獎號的時候,他兒子跑來跟他說了一句,爸爸,這個數字把它改成什麼還好聽一點。改壞 了。改了之後呢,結果就成了一個二等獎。那一期大獎沒出來,那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財神已經把這期大獎安排給他了,他沒要,所以沒安排其他人。那一期二等 獎特別多,六十多個,所以分下來很少,分了三千多塊錢,剛好把買獎票的錢拿回來。然後他後悔得要死,因為出的大獎的號碼就是他夢見的嘛。  

他這個時候才告訴我,我說你是不是經常夢見人家告訴你大獎號碼,他說沒有啊,我說沒有那你幹嘛不買呢?他說:"我兒子說那個號碼好聽一點。"我說:"你覺得你兒子說得好,那你買兩注行不行?"他說腦袋昏啦,因為從來只買一注。我說這下你麻煩啦,這回是財神賜財你不取,得罪財神啦。是得罪的,是要得罪的。我說可能你最近幾年生意都順不了啦。他這後面這幾年生意就是都不順,得罪財神很麻煩的呀。這有點講偏了。他最後沒發上財,還倒楣啦,廟裏呢修廟的錢也沒拿到。  

所以這個財神賜福呀,世間財神不能增長福報,出世間的財神也要遵守因果規律。所以說還得要你培植福報,他護持你也還是要你培福報的。   

以前,我們藏瓦寺有一個大喇嘛,他叫瞻睦喇嘛,他修行非常好,他當時很窮,他想把他上師的著作刻成經版印出來。用木板刻經版的話,一本藏文像這麼厚一本書, 現在來說要花兩萬塊錢才能刻得出來。他上師班木達大師可能寫了十幾二十本書,那要花好多錢。他本人是一個很窮的喇嘛,沒有錢刻,但他的願望就是要把上師的經版刻出來,然後他就天天修財神的火供,修來修去還是沒有發財,修了好久。瞻睦喇嘛呢他本身是一個大活佛,大活佛也窮呀,然後沒錢,修了好久財神還是不發財。   

有一天他生氣了,這個我們講來聽,大家不要學,誰這樣學肯定要倒楣的啊。財神本身是多寶如來的化身,八地菩薩呀,但是瞻睦喇嘛可能也是大菩薩呀,他有點生氣了,他就對著財神的像說:"我修了這麼久,您還是不讓我發財!"他說,"如果我今天再發不了財,我就把您的像拿到火裏去燒掉!"然後財神菩薩急了,他當時開口說話了:"呃,住手!你是被宿業因緣障住了,你這一生呢我沒辦法讓你發財的,但是你修了那麼多,下輩子可以讓你很有錢!" 瞻睦喇嘛說:"那也行,下輩子能發財也行。"   

瞻睦喇嘛轉世到美國,在美國錢多得不得了,據說他家的地開汽車走一小時沒走出去,他家的農場裏有公路,開著車能走一小時,你看,不要說別的財產了。所以他上師的經版這一世也刻出來啦。就是財神你看他還要講因果,所以說我們要培福報啊。   

培福報的方法第一個是供養,對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佛法僧三寶,還有父母,自己的父母也是供養的物件。你做兒子孝敬父母,給他拿錢,這也培福報啊。供養的一個特別殊勝的方法,就是曼陀羅供養法   

第二個是下施,就是對可憐的人佈施,貧窮的人,有病的人,還有最主要是對餓鬼。佈施的一個特別殊勝的方法就是放蒙山或者是給鬼類施食。   

第三持戒也培福報,持戒的福報也很大,例如清靜守持一天五戒,等於一切眾生都不必擔憂被我們殺害,被我們偷盜,被我們淩辱,被我們欺騙,因此等於是對一切眾生行無畏施,所以福德無量無邊。   

第四培福報的方法還有發善願隨喜、回向,見他人有功德,經常以善心發願隨喜、回向,隨喜心可以得到功德,甚至得到與他人相等的功德,而回向又可以使隨喜所得的功德無盡增長。這樣,隨喜心真實,回向心廣大,有時功德會超過行善的功德主很多。   

有一個在《佛本生經》裏面講到過的故事,就是釋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講到兩個乞丐,乞丐是最窮的了,後來結果大不一樣,就是因為發心不同。   

當時有一個很有錢的人,他在齋僧,準備了很多很好的食物供養僧眾。齋僧的同時,乞丐去了也可以吃餘下的飯菜,因為齋僧準備得很豐盛,剩下了很多東西,所以所有的乞丐就美美的吃了一頓。   

其中有兩個乞丐呢,就在議論這個事,一個就說:唉呀,為什麼我們這麼窮,我們這個樣子,你看這些人那麼有錢,還有這些出家人一件事也不幹,還吃那麼好,我恨不得把他們的頭都剁掉。他吃了人家佈施的飯,還恨不得把人家供施雙方的頭都剁掉。   

另一個乞丐就說:唉,你可不能這樣想,人家那麼富裕,是他前世做了很多功德,因果嘛,他富就說明他前生肯定佈施了,供養了,他有功德嘛。然後今生還能發這麼大的心去供養三寶,真好,真不簡單,真讓人又高興又羡慕,要是我今後也能這樣多好。他發了一個非常真誠的隨喜心,他不是一點點的隨喜心,他是非常真誠的隨喜心。  

結果這兩個乞丐的果報呢,發噁心的乞丐晚上睡覺時,在路邊睡著了之後翻一個身,把頭給翻到馬路中間去了,然後夜裏有一輛車從那裏開過,車輪子就從他脖子軋過去把頭軋斷了。發善心的那個乞丐,他後來做了國王。   

他怎麼做國王的呢?那個國家的國王死了,沒有王子,再找王族都沒有什麼親戚也沒有什麼後代了,那就得另外選國王了。那另外選國王,有六個大臣都很有勢力,各 自都有軍隊有地盤有力量,都爭著要當國王,但是大家都爭不下來,最後呢,再爭就要打起來了,看來誰也不好佔便宜,他們最後商量說,得啦,我們都不要當,另 外選一個人當國王。   

那麼選誰呢?他們商量說,我們到處去看,看誰的福報最大,誰來當國王。福報大才能當好國王嘛。然後呢,他們就到處去看,這個大臣說那個人福報大,其他大臣不同意,那個大臣說誰福報大,其他大臣又不同意,始終還是沒選出國王來。

有一天中午,在路上走的時候,就看到那個乞丐了,這個乞丐在樹下睡覺,睡覺的時候太陽偏西了,那個樹影就全部過來了,他那邊應該樹影也移過去了,他應該曬到 太陽了,但是其他樹樹影都移過去了,就他睡的那棵樹樹影不移動,給他遮蔭。然後這六個大臣一看,咱誰也不能比,他的福報最大了,好!就把這個乞丐弄來做國 王。弄來做了國王之後呢,把他架空著,沒權。這國王後來就找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給他做大臣,然後幫著把這六個大臣的權全部收回 來了,中間用了很多計謀。這是《佛本生經》裏講的故事。
  
《阿含經》中也記載,有一個國王請釋迦牟尼佛及僧眾應供,還有許多大臣、長者協助置備供養,也有許多乞丐來享受供餘的食品,其中有一個乞丐也發了很真誠的隨喜心和廣大的回向心。但是,國王不知道,由於我慢心的驅使,他祈請釋迦牟尼佛及僧眾為法會中功德最大的人回向,結果佛給一位不為人所知的乞丐作了回向。

你看這就是以善心隨喜、發願回向的功德,這個善心包括隨喜功德的心,包括真實的菩提心,把自己不多的功德真誠地回向于眾生,回向於佛道,有這樣的心,這個福報增長得特別快。

所以說福報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要靠自己培。不要寄希望于財神,不要寄希望風水看准了,在啥地方修個好墳,日子挑好啦,挑個吉日吉時,就完事。都要靠培福報, 這中間有因果,我們如果不培福報,沒有福報的話,修行的時候就很困難。大家看米拉日巴尊者,他在修行的一個階段缺了福報,修行就特別的困難。如果我們前面把這之前行修好了,福報足夠,那麼這些困難就不會產生。


在寺廟的善書中有一段十富十窮文如下:

1.    不辭辛苦走正路,勤儉富。

2.    買賣公平多主顧,忠厚富。

3.    聽得雞鳴離床舖,留心富。

4.    手腳不停理家務,終久富。

5.    常防火盜管門戶,謹慎富。

6.    不去為非犯法度,守分富。

7.    合家大小相幫助,同心富。

8.    妻兒賢慧無欺妒,幫家富。

9.    教訓子孫立門戶,後代富。

10. 存心積德天佑護,為善富。

 

1.    多因放蕩不經營,漸漸窮。

2.    錢財浪費手頭鬆,容易窮。

3.    朝朝睡到日頭紅,骯遢窮。

4.    家有田地不務農,懶惰窮。

5.    結交豪官做親翁,攀高窮。

6.    好打官司逞英雄,鬥氣窮。

7.    借債納利粧門風,自弄窮。

8.    妻拏懶惰子飄蓬,命當窮。

9.    子孫結交不良朋,局騙窮。

10. 好賭貪花戀酒鐘,徹底窮。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出處http://blog.udn.com/qq62930/3127933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其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註: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經到洛陽向老子請教。從他們的會談過程中,老子指出孔子有“驕氣和過多的慾望”,勸孔子去掉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在他們談論了各自對“仁義”的認識之後,老子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裏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對於孔子念念不忘和忿忿不平的東西,老子認為都只是為名利所困的自尋煩惱。孔子從老子那兒回家之後,三天沒有說話。

孔子的學生子貢覺的很奇怪,就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鳥,我知道他會飛,魚會遊,獸會跑。跑的可以用陷阱制服,遊的可以用網捕捉,飛的可以用箭射落。而龍有時在雲端,有時在天上,我不知道怎麼辦。老子就是龍啊!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我心神不定,我已找不著自己了。”


國中時期,某個老師告訴我,「大智若愚」是形容通常有些看起來愚笨的人,事實上卻擁有大智慧,或是擁有大智慧的人,故意不讓別人看出他聰明的一面。

但小弟認為:老子所稱的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意思在告訴我們

遇見良好的工作機會,順利發揮長才自然飛黃騰達

如不能遇見好的工作機會,就安份的作好目前的工作

是故「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在尚未遇見良好的發展機會之前,多數人會不滿現狀

某位現任餐廳服務生的某某大學高材生時常抱怨:

 「我是某某大學高材生,竟和你們這些人一起作這種服務生的工作」

 「某某主管根本不會領導統御,這裡不好,那裡不對....。」

 他失去的,不只是同事的認同感,還成了討人厭的自大狂

 或許本來可以獲得的良好工作機會,也會因平時的目中無人、自以為是而悄悄溜走

 所以老子才會又對孔子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大學生的工作雖然不盡人意,但如能去其驕氣與多欲

 老闆又豈能無視他學識豐富、工作熱忱、謙卑和善....等優點

 如有升遷或其他良好的工作機會,又怎能不想到他?

 同事間有良好的表現機會,又怎麼能不推薦他呢?

所以安份守己、為所應為,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容貌若愚」的表現,才能彰顯「君子盛德」的修養

 人生的旅程中,您想「得其時則駕」?

 先從謙卑的容貌若愚修養起唄

 共勉之!!!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漂亮蓮花

 

在人群中要做個人間菩薩,

忍一口氣不與人計較。

在工作上計較自己做得多,

別人做得少,這是驕慢!

生命是世間的無價之寶,

也是成佛最寶貴的工具,

生命同時也是造業源頭,

所以它可貴可賤!

平常無事時人人都說得頭頭是道;

但境界一來,往往看不到修養。

只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

回歸內心的純潔與愛,

精神本質就不會改變。

以歡喜心面對所感受的境界,

培養善解的心,就不易被境界誘導而發脾氣。

以奉獻的心做事,會愈做愈歡喜;

以職業態度做事,就難以擺脫煩惱與倦怠。

以簡單的道理與人相處日子就會很好過,

若太複雜就會惹來滿心煩惱。

以同理心待人,多為人著想,

人家自然也會感動,會為我們設想。

以『布施』轉慳貪;

以『慈悲』轉瞋恨;

以『智慧』轉愚癡。

多一次原諒人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多用心體會人生一切無常,煩惱很快就能斷除。



漂亮的蓮花 swf  動圖

 

 

 

 

 

 

 

 

網路動圖整理上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