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淨業行人的遺囑樣本+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助念

淨業行人的遺囑樣本
XXX、XXX、XXX,我的親人們、孩子們:
今天我趁著身體康健、頭腦清晰時立遺囑,你們不要覺得驚詫和不吉利。人生無常,空幻不實,有生必有死,我是學佛之人,早已明瞭此理。死亡既然無法逃避,不如盡早做好準備,以免臨終之時忙亂出錯、誤了大事,使我一生的願望與努力付之東流。因此,我要盡早安排好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
人生如夢,轉瞬即逝。回顧這短短幾十年,最幸運的事是我在有生之年聞到了佛法,聽到了淨土法門;我念佛至今,唯一目的和最大心願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了脫生死,永離輪迴之苦,那裡才是真正的家;今生更能遇到專門修淨土送往生的大德(XXX)法師,這是我累生累世的善緣成熟。但能否真正完成心願,還需要親人們的支持、配合。你們是我這個世界上最親最近的人,我愛你們,知道你們平時都對我體貼關心,孩子們都孝順聽話。
但真正的愛、真正的孝不光是在生前,《弟子規》上有一句話:「事死者,如事生。」如果在我死後你們還能按我的要求一絲不苟地照做,那才是真愛、大愛、真孝、大孝。親人們,孩子們,如果你們有真實的愛心、孝心,就請幫我完成這輩子最大最大的唯一心願,就算我求你們了。孩子們,請看在媽媽從小把你們撫養長大,為家操心、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一定一定要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否則媽媽死不瞑目。親人們,孩子們,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完成我的心願。具體安排如下:
1、人斷氣時,猶如生龜脫殼,痛苦異常,任何小的觸動都能讓亡者產生極大的痛苦,生起強烈的瞋恨心,從而引亡者墮落畜生、餓鬼、地獄等惡道。所以我病危之時,千萬不要送醫院實施搶救(如打強心針、吸氧、插管),就讓我安安靜靜地躺在家中,在阿彌陀佛的聖號聲中,安然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2、我往生前後,千萬不要搬動或觸動我的身體,絕對不要哀號哭泣。生死離別之際,我知道你們心中的痛苦,但你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哭泣,不要為我更衣、擦洗或放炮,以免增加我的貪戀心和恐懼心,障礙我往生。切記!切記!那時我只想聽到你們真誠地為我念佛,求佛慈悲早日接引我往生西方。
3、我往生後,請孩子們發大孝心,跪下真誠請求(XXX)法師為我送往生(電話:XXXXXX),並趕緊與助念團負責人聯繫,請求助念(電話:XXXXXX)。你們要給助念的蓮友磕頭,感恩他們,他們是媽媽的恩人,你們要以真誠心、恭敬心對待助念人員。
4、助念團到來後,一切事情聽從助念團安排,不得擅作主張。要等助念團到來之後再通知親友。
5、出殯宴客,全部素食,絕對禁止殺生、飲酒、放炮、賭博等,以免增加我的罪業。
6、所有喪葬品皆從佛教儀軌,不可夾雜外道及世俗迷信。喪事從簡,不講排場。我死後一七、三七等日,不要再燒紙錢,可念佛、誦經為我迴向。
7、喪事完畢後,請拿出部分錢財來供養三寶,為我修諸功德,使我品位增高。
孩子們,媽媽的身後事托付給你們了,這是媽媽的最大也是唯一心願。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讓媽媽如願的,媽媽感恩你們。媽媽往生後還會乘願再來,度化你們以及有緣的眾生。同時也希望你們能信佛、念佛,你們一定能得到平安康壽、吉祥如意。
此願希切實遵從,簽名以證其信。
親屬簽名:       
留言人:         
年 月 日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助念: 佛教的臨終關懷,重視「助念」,不但能利益亡者,更能令其家屬安心,真是生死兩安,冥陽兩利! 倓虛大師在《 論文集 》 ,有一段 「 念佛歌 」,語調輕快,如同往生淨土般的自在: 念佛好,念佛好,念佛乃是隨身寶。每日若念千聲佛,三世之罪皆能了。三世無罪增福壽,一生安樂有多好。多作功德福無量,當仁不讓善中行。幾句俚言警善士,念佛之士早開覺。


 另外,倓虛大師也提到了「念佛與往生」的關係:
古德云:「淨土法門。三根普破,九界齊收。」怎麼叫三根普被,九界齊收呢?照世俗說,上根利智,一聞念佛法門,便信而無疑。行而無退。決定生西。中根人一聞念佛法門。半信半疑,日久亦能斷疑生信。修行往生。下根人雖信念佛,然不能融會其理,勉強起信,努力修行,亦能往生。
照教理說,聲聞為下根,緣覺為中根,菩薩為上根,即是小乘、中乘、大乘。此三乘人未至聖位為因人,已至聖位為果人因人生死未了,必須回向西方,纔能述證聖果。否則生死大海,眾苦交煎,未至聖位,長劫難持果人雖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易生死,理障未透,終不自在,更須回向西方,早破無明,立證法身。
怎麼叫九界呢?十法界,佛為究竟聖人,無生無不生;所餘九界,均須往生。聲聞緣覺等三種聖界,上來已說,無須重述;天界五欲快樂,報盡還墮,若能念佛,報盡生西;人界苦樂參半,尤其五濁惡世,修行多如牛毛,證果稀如麟角,若能念佛,念念無退,功不唐捐,定生西方;修羅瞋鬥火燒,心念如焚,任何法門,悉不堪修,若能念佛,立時清涼,報盡生西;畜生愚癡,不解語言;餓鬼饑虛,無暇他顧;地獄苦劇,更不能修。
然大心人,愍彼重苦,方便教導,或已證聖果,現生其類。畜生聞念佛聲,可種佛因;餓鬼聞念佛聲,可解饑虛;地獄聞念佛聲,可息煎焚。若能現身同類,方便教導,必能心口自念。彼因重苦所逼,心更專誠,功效比人進步反速,更能苦報早謝。立生淨土。古德云:「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惟此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何以故?以能三根普被,九界齊收故。
 
但 是,三根九界,以念佛故,雖能盡生淨土,而能念之眾生,根基不等,所生之淨土,品級亦有差別。例如人類,同為人道,而富貴貧賤,智愚賢頑,不無差別。淨土 差別有四:一、凡聖同居淨土,六道凡夫三賢及未得漏盡聖人生此;二、方便有餘淨土,二乘聖人生此;三、實報莊嚴淨土,別教十地菩薩生此;四、常寂光淨土, 圓教菩薩生此。
天衣懷禪師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後世解者,歧說紛紜,各據一義,令以四料簡對四淨土解之:
(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在去:此約凡夫念佛,生凡聖同居淨土言之。因凡夫修其他法門,須破執看,惟修念佛法門,最要執看,此執著并非執著人我是非,世間生死,乃執著真實有淨土可生,我若念佛真實能生淨土。因凡夫心內散亂,五欲交流,若不堅執往生,必隨世間雜業轉去,又何能往生?所以生時即是去時,生去同時。故皆決定。
(二)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此約二乘聖人,往生方便有餘淨土言之。二乘聖人已證聖果,又得回小向大。彼欲去便去,乃乘願而去,故曰決定去。但既證聖果,即悟無生忍。既悟無生,生即無生,故曰實不生。
(三)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約別教十地菩薩,往生實報莊嚴淨土言之。十地證聖,破無明,見法性,可以隨意遊行十方國土。故曰決定生。然彼觀淨穢一如,娑婆與極樂平等,在娑婆不離極樂,以其與彌陀同體故,居極樂不離娑婆;以其不捨眾生故。故曰實不去。
(四)生則實不生,去則實不去:此約圓教聖位菩薩,往生常寂光淨土言之。大聖德圓果滿,不可思議。生無生相,滅無滅相,去無去相,來無來相,生滅去來,皆不可說。不可說亦不可說。勉強言 之,曰生則實不生,去則實不去。
  我輩凡夫,但能死生念佛,回向淨土,即為相應。至於生何淨土?且不要管他,念到好處自然可生,若一味希生何土,便近魔道,反成障礙。惟祇知念佛,不知回向淨土者,則不能生。因其世緣未了,隨業牽去,但能資助人天福報而已。必須心心念念,回向淨土,將世緣完全放下,出入往還,迎賓送客,不忘念佛,不離淨土。則大業繁興,盡成淨土資糧。報盡必生淨土。此是念佛要義,注意注意。
 倓虛大師針對「念佛與往生」,做了非常重要與正確的詮釋,尤其是必須「將世緣完全放下」,否則「凡夫心內散亂,五欲交流,若不堅執往生,必隨世間雜業轉去,又何能往生生死大海,眾苦交煎,一定要真發出離心,不貪戀娑婆,[1]才能離苦得樂,而想離苦必須念佛」!謹再引用倓虛大師的開示:
夫六道眾生,無一不欲離苦得樂!尤以我人道欲求離苦之心更切,以其八苦交煎,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
前七苦有過去者、有未來者、有現臨其境者,至第八五陰熾盛苦一項:者,不顯之中,醞釀聚集而成之意,其熾盛有如火燒、片刻不停之意。五陰者:
一、 色陰、乃云吾人有形有色之身,實無獨立之能。必須眾緣扶助,方可生存。一者必須飲食,二者必須衣服,三者更要處所、睡眼、休息,或有飲食失調,必致生病。 或無衣禦寒,或涼熱不均,或勞力過度,亦必生病。一經患病,則痛苦不一而足,此皆按中人以上者言之。若在中人以下者,則痛苦更甚,衣食不足,遑論醫藥以及 衛生等等。此皆但就太平時代而言,若遇戰爭,瘟疫,以及水旱等災難之時,則一籌莫展,只有驚惶恐怖,任運聽天而已。要知此等災禍,從何而起?乃莫不由於吾人 之心所造成。更須知人心能造之,人心亦能消之
消災之法,有緩急不同,急在當時至誠祈求,緩在平時未雨綢繆。 蓋吾人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造業甚多。善則獲福,惡則成災。福來不知,禍至方覺,若於急難中誠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災禍可能立即消除。若於平時 常念佛菩薩聖號。則災禍自然不侵,此皆就平常人念佛信佛者而言。若有一定之學佛機構,及念佛道場,得以永久行持不懈。則不但自己及一家增福消災免難,即此 一地方上亦皆同沾消災免難之益。現如香港正覺蓮社,近年以來,不少護法學法居士,善男信女,每次週末按時作念佛道場,精進不懈,無間寒暑,為一人、一家、 一地,增長無量善根,可謂人能弘道者矣。
按修習淨土法門,撮其樞要,總不出古德所讚信、願、行、之三大法要。再按佛經所說:者,十善菩薩發大心,常別三界苦輪海。又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包括無餘。者,普賢菩薩行願品,又如十大願王常常觀念。如是於任何境界,無不是消災延壽,超生了死,增福增慧之機會矣 是則正覺蓮社自利利他,功不唐捐,惟冀我佛四眾弟子,人人效法。並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不忘萬德洪名。現世常樂我淨,當來同證菩提。是山僧之所願望者也。
 
     以下,並謹恭錄 聖嚴師父對於「助念」的相關開示:


修行能自利利人(助念)(聖嚴法師-大法鼓 1077)

 修行就是福!師父說我們修行能夠利益自己,也能夠利益他人,為什麼呢?我們又該怎麼樣
­來修行呢?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如何用他力救濟來助己及彌補已往生者?(聖嚴法師-大法鼓 1154) 

 師父告訴我們一個易行道,就是淨土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說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同時要多布施、供養,萬一自己已經發生了病痛,沒有辦法自力救濟的時候,有他力救濟的
­辦法嗎?或者自己的親人已經死亡了,能不能怎麼樣的彌補呢?讓我們來請教聖嚴法師。

打坐可以代替念佛助念嗎(聖嚴法師-大法鼓 0365)

  有的人很喜歡打坐,甚至連往生之前,仍然希望有善知識開示他,如何以打坐方式取代念佛
­,而往生佛國或者是善道,如果我們周圍也有這樣的人,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1] 娑婆: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本來面目

< 你認識自己嗎?>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裡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
牠每天都在尋思,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牠興奮不已。
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牽著牠返回寺院。
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牠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子大惑不解,不知道人們為何要對自己叩頭跪拜,慌忙躲閃。
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如此崇拜我。
當牠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馬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裡,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
僧人無奈,只好放牠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夥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於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
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到寺裡,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牠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歎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有時,離開平臺,自己什麼都不是!
有時我是我,有時我不是我,有時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還難。
每天我們都有照鏡子,但是我們在照的時候,有問過自己一句話:「你認識自己嗎?」
如果你擁有財富,別人崇拜的是你的財富,不是你,但你會誤會別人崇拜你;如果你有權利,別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權利,不是你,你誤會了別人崇拜你;如果你擁有的是美貌,別人崇拜的只是你暫時擁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誤以為別人崇拜你。
當財富、權利、美貌過了保固期,你就會被拋棄……,別人崇拜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需求,不是你。
看清自己非常重要。



<聽聽百歲人瑞的人生感言>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知名作家楊絳生於1911年,已高壽103歲,身體、精神都很好,還在不斷寫東西。她在百歲生日時寫的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在微博熱傳中。
楊絳是知名作家錢鍾書的遺孀,才子才女育有一女錢瑗,1990年代後,錢鍾書和錢瑗相繼病逝,楊絳深居簡出,停止了寫作,直到92歲時再提筆,出手便是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我們仨》,描述了與丈夫及女兒生前的時光,情感真摯感人。

楊絳生活很規律,早上起來做八段錦、走步,每天都練字,也看電視了解時事,並寫一些東西,「態度非常積極,特別的正能量。」
女兒錢瑗曾這麼形容雙親的散文,「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錢鍾書也讚美妻子「楊絳的散文比我好」、「楊絳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沒人能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以下是楊絳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誦經方法開示∕ 夢參老和尚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贊歎觀世音菩薩功德,贊歎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能救苦救難。經文上是這樣說, 你要知道,念觀世音菩薩要至心,不至心不會來。如果你會修觀的,念《普門品》的時候,你觀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我也要學他,讀誦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所作的事情。你讀他,也要學他發願。

誦經的時候,要把「觀」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
有的道友們曾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
我說:「你是怎麼誦的?」
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對。我說:「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或者讀《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你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回向。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回向,過程一定得做,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
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苦難。

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作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布施給 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中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

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薩加被除愈。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作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 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 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布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

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了,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

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一些經典。可是沒有幾個佛教徒懂誦經的竅訣,他們認為誦經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實誦經並非如此簡單,若是懂 得誦經竅訣的人,他在一次誦經中就可以獲得一座殊勝修法圓滿的功德。有些修行者誦經誦了好多年,可是不知道經中講的是什麼道理,自己也沒有開啟智慧。要是 一個知道誦經竅訣的人若如法地按竅訣誦經,就會很快受到法義的加持而開啟智慧。

誦經的竅訣有六個步驟:一、觀想法會聖眾;二、修供養;三、修皈依;四、發菩提心;五、安住;六、回向;

一、觀想法會聖眾:我們不管誦哪一部經典,首先要把我們誦經的處所觀想為講這部經典的法會場所。然後要明了的將大恩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法會聖賢等眾清清楚楚地觀想出來。再觀想自己身在法會之中。這樣觀想就會使得誦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樣,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經義。

二、修供養:我們如前所說把一切諸佛聖賢等眾都觀想出來後就要開始修供養。這時我們要觀想自己在意幻中以種種七寶供養佛陀及諸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經雲: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幻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供養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

三、修皈依:我們在誦經時若不能生起究竟地歸投三寶的心,就不能於三寶所弘之法相應。所以在誦經前必需要修皈依。我們供養完法會聖眾後,就要緊接著觀想自己與一切眾生恭敬對三寶前頂禮皈依,心中念誦皈依偈頌。

四、發菩提心: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們修學者一般學的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學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態,什麼是大乘的心態呢?那就是菩提心。所 以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時就要有相應的發心。當我們修完皈依後就要觀想自己在諸佛面前發起大願來。心中這樣想:慈悲的導師佛陀啊!願您加持愚癡的我,令我開啟 無上的智慧,成就圓滿正等覺,圓滿度化一切眾生。這樣發願後,再觀想自己發完願後,佛陀很是歡喜地從五體中同放清淨寶光灌入我們的頭頂來加持自己,由於佛 陀地加持從而清淨了自己的聞法業障。我們在往昔時曾經造過好多對佛法的誹謗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領悟佛法,就要清淨往昔所造聞法違緣的障礙。若不觀 想淨除業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義。必需發起菩提心來。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後就要趨入正行而來誦經。在誦經時我們要把心所緣在經書的字裡行間中。一邊誦一邊觀想這些經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誦經不要追求速度和數量,要注重誦經的質量。字句分明的來誦經是最好的。

六、回向:當我們誦完經後觀想這部經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後就恭對佛陀之前發願回向。把誦經的功德回向於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能成就無上智慧,究竟地出離生死輪回諸苦。

我們圓滿了這六個竅訣來誦經典,這樣就會獲得誦經的覺受,這樣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經意法理。同修們啊!!!要知道,欲想出離輪回諸苦,就要在聞思經書教理時注重竅訣而實在的行持。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古文欣賞 蘇軾 寶繪堂記

古文欣賞 蘇軾 寶繪堂記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 聖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鍊。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 。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鍾繇至以此嘔血 發塚,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複壁,皆以兒戲害其國,凶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於書, 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於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於書畫, 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以下翻譯:摘自網路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滯於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很快樂,即使事物特異也不會成為禍害。如果把心意留滯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成為禍害,即使是特異的事物也不會感到快樂。老子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目盲;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但是聖人並沒有因此而廢除這四樣東西,也是暫且用來寄托心意罷了。劉備有雄才大略,卻性喜織毛物。嵇康恬靜寡欲卻喜愛打鐵。阮孚狂放不羈卻喜愛制鞋子。這難道有什麼音樂美色和香氣嗎?但他們終身喜歡而不厭棄。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悅於人而不足以移動人心的,莫過於書和畫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滯在書畫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禍害就說不完了。鐘繇發展到因此吐血盜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發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發展到打仗時還把書畫裝在船上帶在身邊,王涯發展到把書畫藏在夾牆內,都是由於小孩子玩的把戲害了他們的國家,害了他們的身體。這就是把心意留滯在事物中帶來的禍害。

原來我在年少的時候,也曾經喜好這兩樣東西。家裡所有的都擔心失去,別人所有的又擔心不給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說:我看輕富貴而看重書畫,看輕生死而看重書畫,豈不也是厚薄輕重顛倒錯誤,喪失自己的本心嗎?從這以後就不再那樣喜好了。看見喜歡的書畫雖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煙雲從眼前閃過,百鳥的鳴叫從耳邊掠過,豈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記掛。於是書畫二物就常常帶給我快樂而不會成為禍害。

駙馬都尉王君雖然是皇親國戚,但他牢記並遵循禮義,學習《詩》、《書》,經常與貧寒的讀書人比賽,平日裡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棄絕遠離歌舞和女色,卻專心在書畫方面,又建了寶繪堂在私宅的東邊,用來儲蓄全部的書畫,並要求我寫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我擔心他弄不好會像我年少時的愛好,所以寫這篇文章告誡他,也許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樂而遠離禍害。

後記:

曾經有一位大將軍,征戰殺場,出生入死,心都不曾害怕過.他的興趣便是收集古董茶杯.有一次心血來潮在家中把玩他珍愛的杯子,差一點點就要失手把杯子打破.於是嚇的冒出冷汗,心中膽寒不止.事後,在反觀自心,覺得很不可思議.征戰殺場都不曾膽怯的他,卻因為一個小杯子,嚇到腿軟.於是他便把收集古董這個嗜好改了.物質,其實是上帝給與人怡情養性的東西.並不是要來限制束縛人.就如同小寶寶的玩具,它只是用來陪伴的物體,小孩長大了便不會再去玩了.如果人長大後反而被這些東西給束縛住了,那你的心又怎麼能夠真正自由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