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八正道,就是安心之道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八正道,就是安心之道:



在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無一不是在闡述 「四聖諦」 [1] ──苦、集、滅、道之道理。三界猶如火宅(苦),是眾生自作自受的業力所感(集);若要解脫生死輪迴之苦,達到涅槃寂靜(道),就要勤修三學之道(滅)。  這個四聖諦中滅苦的 「 道聖諦 」 ,為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八正道(āryāstāngika-mārga)的八個條目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基本的佛法,指的是如何使煩惱的眾生,從苦惱和痛苦中出離。


 聖嚴法師著有,清楚說明了修道的意義。八正道就是要解決我們人類的這兩種困擾:一是思想的、觀念的,另一個則是心理的、情緒的。前兩個的「正見」及「正思惟」,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從困擾中獲得解脫。至於其餘六項,是處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煩惱。

 正見是正確的認知,正志是用正確的心念來審思正見的內容,正語是何配合語言行為著力修行,正業是清淨合乎正道的行為,正命是如法獲取生活資源的生活方式,正精進是努力不懈地勤修三無漏學,正念是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正念修習成就即能成就正定

 於此謹參照 聖嚴法師所著,約略解釋八正道的內容:
一、正見
1.      正見就是依四聖諦而得的知見,即是正確的看法,故又稱為「諦見」。
2.      肯定世間因果,有善惡業因、有善惡果報。認知出世間因果,便是見於此世彼世而得成就涅槃。
3.      八正道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見,必須以正見做為基礎,修行其他的七個項目時,才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正道,能讓我們知道修道能離苦而得解脫。
4.      凡是不相信世間的因果,還想去追求出世的因果,這是顛倒。「未得解脫,先盡責任;尚未成佛,先做好人。」先要深信世間因果,把生而為人的本身做好,這就是法住智。涅槃智是目標,法住智則是修行的過程。具足了法住智,才能得到涅槃智。有了涅槃智,仍須有法住智來廣度眾生。
二、正志
1.          正志,又名正思惟、正思、正分別、正覺,或名「諦念」。
2.          在具備正見之後,進一步作更深入的正確觀照。
3.          「正見」成就慧增上學;「正思惟」是依慧增上學,引發在日常生活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的實踐,成就戒增上學;「正念」、「正定」是依慧增上學成就定增上學,「正精進」則依慧學而成就戒定慧的三增上學。
三、正語
1.          正語,即是以四種妙行──不妄言、不兩舌、不粗惡語、不綺語,遠離四種口過──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常作如實語,故又名「諦語」。
2.          能夠實踐正語這一項修行法門,對任何人都會尊敬,跟任何人相處都是和諧的。
四、正業
1.          正業,又名正行,又名「諦行」。即是身三妙行──利益眾生、廣作布施、淨修梵行,離三類身惡行──殺生、不與取(偷盜)、邪淫(出家眾為不淫欲),清淨合乎正道的行為,故名「諦行」。
2.          正業實際上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保護生存環境裡所有的資源及生態,絕不能為了私利而傷害到其他人,使社會、全人類受到損失。此外,要養成多結人緣、多布施的習慣,目的是讓他人得離苦,使自己生歡喜。
五、正命
1.          正命,又名「諦受」,命,就是活命、生活。如法獲取生活資源,以正確清淨的生活方式接受生活之所需品、所需物,就是「諦受」。
2.          正命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
(1) 在家佛教徙,要以合乎佛陀教法的生活方式,謀取各種生活所需;使用之時,不得浪費奢華,也不過於慳吝刻薄。要避免與殺、盜、淫、妄、酒等五戒相違的各種職業。
(2) 出家佛教徒,以施主供養生活所需的四事──衣、食、臥具、醫藥為來源。當避免五種邪命:[2]
A. 詐現奇特相以求利養,
B. 
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
C. 
學占卜說吉凶以求利養,
D. 
大言壯語以求利養,
E. 
向彼稱此,向此稱彼以求利養。
3.          是依據慈悲和智慧的原則來從事各種行業。做為一個修行佛法的在家人而言,最好能夠避免與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相違的職業。
六、正方便
1.          正方便,又名正精進、正治,或名「諦法」。
2.          有了正見、正思惟的慧學基礎,又有了清淨的身、口二業的戒行,自然能得身安心安,接下來便可以勤修正念和正定,而趣於證得解脫涅槃了,故名「諦法」。
3.          正精進涵蓋了全部的八正道,也就是努力不懈地遠離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障礙,積極地去修諸道品。
七、正念
1.          正念,又名「諦意」。
2.          正念是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令不忘失。
3.          若以淨土法門的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為例,念佛念至臨命終時,能夠心不顛倒,意不錯亂,便名之謂不失正念。
八、正定
  正定,又名「諦定」。正念修習成就,即能成就正定。

 印隆個人對於「八正道」的體解,簡單而言,就是有正確的觀念,做正確的事。我們因為無明煩惱所覆,因此貪瞋癡三毒煩惱不斷,無法安心,執取緣起假合的外境,傷己傷人,最後只是一場空,但因果業報不空。

 在生活上,如何實踐「八正道」、展現出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呢?首先,就是清楚認知因緣果報(正見),並相信與反省、所思所想都與佛法相應(正志),實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正語、正業),從事合法並且不傷害眾生的工作(正命),並恆持精進之心(正精進),時時守住發心,不為境界所轉(正念),自然輕安自在(正定)。

 八正道,就是安心之道。 



[1]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
  一、苦諦: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情與無情悉皆為苦。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無邊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
  二、集諦: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
  三、滅諦:透過智慧,證得涅槃,究竟解脫生死煩惱。「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
  四、道諦: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2] 如《遺教經》說:「持淨戒者(比丘)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從生死大夢中醒來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從生死大夢中醒來: 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 [1] 其老師是黃檗禪師, [2] 他留下 《 傳心法要 》 、 《 宛陵錄 》 等具有黃檗禪法代表性的典籍。  黃檗禪師有很多故事,有一天他在禪堂打坐,大家在止靜中,突然他啊喝一聲!在出靜以後,黃檗禪師對一位弟子說: 「 你去如意寮,[3]去看如意寮有沒有什麼事? 

 當時如意寮有一位出家人往生了,但卻又活回來了。因此黃檗禪師把他找來,要他說明發生了什麼事?
 那位出家人說:我死了以後,好像在野地裡一直跑、一直走,像是走在沙漠一樣,覺得口很渴。走著走著,就走到一個花園裡,花園很漂亮,還有一個很漂亮的樓閣,樓梯上有個很漂亮的女子。該女子跟我笑,還招手說:來來來~因此我就很高興就上樓梯。在上到最後一個臺階時,突然發現該女子不在了,看到黃檗禪師在那邊,』的吼我一下,我嚇得半死,滾下來就醒了,因此就回陽了。
 黃檗禪師說:你這個地獄種子!你掉到地獄裡知不知道?那個女的是牛頭馬面變的,要把你拖到地獄去的!



 黃檗禪師在打坐時,因為跟這個出家人有善緣,乘這個善緣,把他從地獄拉回來。而這個故事,除了告知我們要廣結善緣之外,更重要的是告知我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才是真正的精進。

 人生如夢,,但是我們還是對於這些「夢境」認假為真,因此對於各式各樣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境界,觸境生心,執著不已。

 若能認知「這是夢」,儘量不隨著境界流轉,就不會被牽著跑,更能控制心念,調伏心念,了知世間一切如夢幻泡影,不執不取。

 一次次的練習,讓自己反省的能力變快,觸境生心的程度變慢而變小,能漸漸不再隨著境界流轉;即使稍不注意還是「對上了」,也可以趕緊將心收攝回來,更覺輕安自在。最終,能夠從生死大夢中醒來──覺悟



[1] 唐鎮州臨濟義玄,曹州南華人,姓荊氏,是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師。
[2] 唐斷際禪師希運,福建人,於黃檗山出家,後參江西百丈山海禪師而得道,後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師嗜愛舊山,因以黃檗名之,後人便稱師為黃檗
[3] 如意寮類似現代的安寧病房,讓修行者安養,有專人照顧,面對臨終事宜。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惜福結緣利人天(剛剛好的幸福)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惜福結緣利人天: 感恩十方檀越的慈悲護持  昨日到慈院神內科回診,也看了剛做的抽血及驗尿報告,數值又有比上次進步,已逐漸恢復正常。醫師說可能是之前施打大量類固醇的因素(一天打 1000c.c ,連續五天),所以也造成影響,但印隆在出院後有好好的調養,因此高血糖及尿道感染的問題都已獲得控制。

 每每想到護法菩薩對印隆的照顧,真的是很感動、慚愧與感恩。因病造成身體行動不便,以及大小便失禁的問題,至今已八年。尤其在每次住院期間,要幫印隆把屎把尿,甚至還有餵食等,不但沒有露出不耐煩或嫌棄的臉色,還會軟語安慰鼓勵印隆,真的是慈悲菩薩!

 中午到B1用餐,坐在靠近大愛音樂館的行動不便區域之餐桌,有一位音樂館的女眾菩薩遠遠看到印隆,先是合十問訊,然後去買了一瓶熱熱的杏仁漿供養護持,最後他要回去時,又過來合十祝福,非常令人感動。

 記得第一次到慈院時是民國96年,也是中午到B1用午齋,有一位女眾菩薩就跑到櫃台幫印隆結帳,當時印隆對她說:「謝謝您!不好意思~」結果這種過於客氣地回答,反而讓那位女眾菩薩很驚訝,印隆永遠都記得她那驚訝的眼神,也讓印隆反省自己的態度。

 後來常常在慈院遇到護持供養者,印隆都是微笑著接受,並給予祝福。印象深刻的有好多,例如曾經有一位七、八十歲的女眾老菩薩,看到印隆後,從口袋中掏出一包看起來是手帕還是衛生紙的東西,層層疊疊打開,原來是包著紙鈔,她站起來緩緩走到印隆身邊,握住印隆的手,放了一百元在印隆手中,說要供養印隆,然後就離開了。

 手中握著這一百元,真的很感動,也一直將這位老菩薩所供養的一百元收藏,以此時時警惕自己,一定要勤儉精進,祈不負十方檀越的慈悲護持!

 還有一次在地下室的血液腫瘤科,有一位很瘦又戴帽子的女眾菩薩,看到印隆後,居然把口袋裡的錢都掏出來,有好幾百元,自己只留下零錢,其他都給印隆。原本希望他自己留一些,但她說沒關係,然後我們彼此念佛、互道珍重吉祥。

 還有好多護持的菩薩,印隆雖不一一敘述,但對大家的感恩,一直都放在心上。以前曾寫過一篇:「錢,剛剛好就好」,說明自己從出家以來,對於供養的紅包,印隆一向不去看金額、也不去了解誰供養了多少錢,這樣子要求自己,是為了要防止自己對於金錢的貪求心態,甚至於影響到菩提心。因為我非常清楚,每個人的物質福報,跟過去生中的布施有關;但是此福報對你的心態影響,則是與你今生的修行有關

 而印隆所說的「剛剛好就好,是指需要使用的時候不缺乏,可以完成目標與願望;也無私財積聚,不會長養貪念。「剛剛好」除了是物質外,也是心態;多了、好的不執著,隨緣隨力的布施;少了、壞的不苦惱,不為物質境界所牽絆。

 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在面對檀越的護持時,不做好壞分別之想,但是自己一定要以慚愧與感恩心來面對一切的護持,所謂「惜福結緣利人天」,要知道檀越之所以願意護持你,是因為希望你能成就利益人天的道業,成為真正的人天師、真正的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