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聖賢之道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聖賢之道
    二O一一年九月,胡小林老師在馬來西亞匯報自己學佛的心得,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境逢緣,對治習氣的一些真實感受,此演講理事兼備,發人深省,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在此僅恭錄胡老師如何在生活中改過遷善、行聖賢、菩薩道的真實體會,供養諸位大德仁者。
    一、元宵湯裡的忠恕之道
    有人說,我俗務纏身,實在沒有時間念佛。印光大師說,俗務愈多,念佛的機會愈多。也就是說,你愈忙貪瞋痴,就愈得念佛。舉例而言,過元宵節的時候,家裡的阿姨說:「這胡先生不容易,成天吃素,煮點黑芝麻元宵。」阿姨是南方人,不了解北方的元宵,她把十個元宵撈上來,但是沒什麼湯。我就不太高興了,後來一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別當真。我說:「阿姨,原湯化原食,下次再吃元宵的時候, 您多加點湯。」
    結果第二天,元宵又煮上來,她又沒放湯,我就不高興了。元宵是俗務嗎?這是俗中之俗。纏身,過元宵節不吃元宵不合適啊!吃元宵有煩惱怎麼辦?即糾纏時,正是解脫之時,就在它糾纏你的時候,你才需要念佛,靠佛號來解脫它。「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什麼時候煉金?金礦不往爐子裡放,金煉不出來;刀不往磨刀石上磨,這把刀也快不了。
    所以印光大師說,就在俗務糾纏的時候,才是你念佛得解脫之時。正在遇境逢緣,境(元宵)就是物質環境,緣就是煮元宵的阿姨,遇到這個境,逢到這個緣,起心動念,不高興了:「不是跟您說了嗎?元宵多放點湯,原湯化原食!」十歲的兒子在旁邊糾正我說:「爸,不能這樣對阿姨說話。」成天教兒子《弟子規》,兒子也教你。一想自己錯了:「對對對,對不起,兒子,謝謝你,小菩薩。」
    有兒子是俗務嗎?是俗務,俗中之俗,教會《弟子規》以後,他告訴你,不能這樣對待阿姨。「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婢僕就是傭人,身貴端,我們得做出好榜樣。做了好榜樣也不能驕傲,雖然你比阿姨做得好,「慈而寬」,慈就是愛,慈就是忠,寬就是恕,「聖人之道無他,忠恕而已矣」。所以,《弟子規》是大學問!《弟子規》是培養聖人嗎?Yes,絕對的。於是我吃完飯就領著兒子到廚房,當著兒子的面說:「阿姨,剛才對不起,跟您發脾氣了。」還鞠一個躬。兒子捂著嘴笑說:「爸,你還真當真!」從此之後,他再對阿姨脾氣不好,你再管他就好使。
    二、過而能改是最大的善
    我兒子特別愛吃魚皮花生。北京的小學生,學習壓力特別重,他特別愛吃魚皮花生的皮,不愛吃那花生。他下午辛辛苦苦複習完語文,老師說可以看五分鐘的電視。他就抓緊時間剝花生,把那魚皮給留下來,把花生吃了,想著做完數學之後,再出來看五分鐘電視吃魚皮。
    沒想到阿姨以為是花生皮就給倒了。辛辛苦苦做完一個小時的數學,出來一看,魚皮沒了,他就急哭了。本來學習就挺苦的,鼓勵他完成這一個小時的數學,就是客廳的這點魚皮,卻被阿姨給倒到垃圾桶裡了。他就跟阿姨發脾氣,一會兒自己就覺得不對。我說:「你怎麼好像有心事?」「我覺得我不能這樣對待阿姨,阿姨對我這麼好,我這樣對待阿姨不對。」
    我說,「不對沒關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不是捐錢,最大的善是什麼?最省錢的、最經濟的、最穩妥的善是什麼?了凡先生說,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偏有正,最穩妥的善是改正過錯。兒子,這比捐一個億到災區都管用,善莫大焉,沒有比改正過錯更大的善了。」所以,想修善事不在寺院,想修善事不在法會,而是在起心動念,諸惡莫作,行善,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正當俗務糾纏的時候,就得提起警覺,我是一個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連這點元宵湯都放不下,我去得了嗎?印光大師說,真能念佛功夫得力,在日用云為當中(云為就是行為;日用,日常的行動跟言談話語當中),真正能夠念佛功夫得力,「許汝西方有分」,西方就有你的分。
    三、陶行知校長的啟示
    中國有一位校長叫做陶行知,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前,他是育才學校的校長,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有一天在操場上巡視校園,突然看見一名男孩子拿一塊磚頭,在打另外一名男孩。陶校長就制止了這男孩說:「你住手!到校長室去等著我。」孩子一看校長來了,就把手上的磚頭放下來,回到校長室,等著陶校長。
    陶校長轉了一圈,就回到校長室,學生一看校長來了,心裡挺緊張。想不到校長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獎勵你一塊糖。」學生心想,您這是開玩笑吧?我拿磚頭砸同學,您不批評、不處罰,而是獎勵我一塊糖,什麼意思?陶校長說:「這塊糖獎勵你,因為你守時。我讓你來校長室,你就準時來到校長室,這是優點,所以獎勵你守時。」這孩子心想,下面就該挨批評了吧?
    接著陶校長又掏出一塊糖:「獎勵你第二塊糖。」為什麼?「因為在操場上,我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你知道尊重校長,這塊糖獎勵你尊重校長。」這名同學一看,心裡就發毛了,校長到底要幹什麼?陶校長從兜裡掏出第三塊糖:「校長獎勵你第三塊糖。你走了以後,我了解了一下情況,是那名男同學欺負一位女同學,你看不過去,所以才打他。你這孩子有正義感,這塊糖獎勵你的正義感。」這時候孩子就哭了,真正受到感化,他說:「校長,同學做得再不對,我也不應該打同學。」這時候陶校長從兜裡掏出了第四塊糖:「這是校長今天獎勵你的第四塊糖,你知道錯了,改正就好。」校長沒有處罰他,這名同學拿著四塊糖,含著眼淚離開了校長辦公室。
    古德說,「若真修道者,不見世間過」,並不是世間沒有過錯,而是這過錯在我們心裡沒有引起貪瞋痴,你是用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把現在社會、孩子、家庭、工廠、學校的這些複雜問題解決,只有清淨心才能透出慈悲,只有清淨心才能透出真誠,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是嗎?所以,一個清淨,老和尚所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全在其中。
    所以,若真修道者,不見世間過。如果你的心裡還有看不慣的、不高興的、看不順眼的,你還見到對立,跟自性對立,這就沒有修道。陶校長為什麼能發現同學身上的三個優點,守時、尊重校長、有正義感?因為陶校長的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出現智慧,智慧就捕捉到這犯錯同學身上的優點,抓住這個優點機會教育,進而感化,最後同學自己承認錯誤,整個過程不到五分鐘。
    所以,印光大師說,念佛人「當仁不讓,見義勇為」。愈是念佛就愈不能迴避俗務,為什麼?俗務是考驗,這點事都過不了關,生死關頭,願意去西方這一願能保持得住嗎?印光大師寫了一首詩,若不經歷寒霜苦,怎得梅花撲鼻香?梅花是如何香的?因為三冬苦,三冬寒,所以花才香。正是去西方的願不丟掉,功夫得力,正是因為你在平常當中,練就了這個功夫。
    四、由礦泉水得到的反思
    我們在公司、在家庭中要學習陶校長。有一天有個員工哭著來找我,說要辭職。這就是遇境逢緣,即俗務糾纏之時,即是解脫之時。他們同事之間鬧意見了,他說:「胡總,我堅決不幹了,有他沒我,有我沒他,我們倆不共戴天。您要是留我就讓他走,您要是留他我就走。」咱們要學陶校長,我說:「走走走,別生氣,氣大傷身。先喝點水,定定神,有話好好說。」我拿了一瓶礦泉水放在他跟前。
    他喝了這口水,我說:「喝了水了,麻煩您把這水放下。」這孩子就把水放下了。我說:「據我的調查,這瓶礦泉水要經過六十六個環節,才來到我的辦公室,這還不算公司花錢買、阿姨把礦泉水放在我房間。要六十六個人經手,你才能喝到這瓶礦泉水,沒有別人我們連水都喝不上。這瓶礦泉水我們都要依靠別人,更何況隔壁桌的同事對我們的恩情!沒有這同事,你能在這工作嗎?沒有你們上下環節的配合,你能掙到這份工資嗎?礦泉水進到辦公室我們都要感恩,難道在一個屋簷下的同事就沒有值得感恩的地方嗎?是同事不存在感恩的地方,還是說你沒有看到人家值得感恩的地方?」他一句話不說,「胡總,我明白了」,就回去了,想了半天,跟吵架的那位同事承認錯誤了。
    這次我是一句批評都沒有。我要擱過去那脾氣,我怎麼管?我自己先得起心動念,先得生氣:「你看你《弟子規》都背下來了,咱們公司落實四年了,『凡是人,皆須愛』,這麼大的道理只掛在嘴皮子上,做都做不到,像什麼樣子!你還是老員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一頓括搭,那肯定的。
    我們就得考慮,我們做為領導跟下級、做為家長跟孩子,我們多少時間是陷在這種對立的狀態下來跟孩子相處?我們只有把孩子全部的感受和生活變成我們的感受和生活,他才會把父母的感受和生活變成他的生活和感受。你把孩子的感受和生活變成自己的感受和生活,這是因;孩子把爸爸、媽媽的感受和生活變成他的感受和生活,這是果。印光大師說,這就和屋簷上掉下來的水一樣,後滴一定跟著前滴走,所以我們得轉變。所以,「恆順眾生」這四個字確實不容易!
    五、小熊維尼的故事
    我的兒子今年十歲,上小學四年級。兒子說:「爸,給我買個電視動畫片,『小熊維尼』新出了一集。」「兒子,那個貪瞋痴的東西別老看了,有那時間背背《弟子規》!」「爸,我統統背下來了,我也不能老背《弟子規》,你不是說《弟子規》背完了就可以看電視?」「行,看吧,咱們說好了,八點半以後就該背《弟子規》了。」
    到了八點半,他不捨得關,在電視機前面還轉來轉去:「爸,再看一分鐘,再看一分鐘,我《弟子規》都會了,你放心,一會我背兩遍,我看完這一章再去背《弟子規》。」原來是這麼處理,我坐在書房就生氣:「差不多了吧,這點時間老搞貪瞋痴慢嗎?好東西就一點不學嗎?你看那小熊維尼,看那美國動畫片,那是墮地獄,兒子!爸爸要救你,你怎麼不讓救,你這孩子!」印光大師說,這點皮毛事情你都放在心上,都過不了關。能去西方嗎?肯定去不了。那難道就不管了嗎?不僅不能管,而且要恆順眾生,跟他一起做一件事情。把孩子的生活和感受變成家長真實的感受和生活, 孩子就會把家長的感受和佛菩薩的生活變成他的生活。要想讓別人接受你,你先得接受別人。
    因此,後來我就跟兒子一起看。我都五十六歲了,兒子才十歲。一個是花白的頭髮,老眼昏花;一個是四年級的學生,我們倆一塊看「小熊維尼」。光看行嗎?你還得把它記下來。舉例來說,「小熊維尼」當中有一集,有隻兔子叫瑞比,瑞比特別勤勞,種胡蘿蔔、種洋白菜。牠今天的任務今天完成,牠完成任務以後,就在牠的日曆格上畫一個叉子,今天的事完成了。
    「小熊維尼」動畫片裡有隻小豬,小豬來到小兔子瑞比的家裡。一看家裡沒人,這就沒做到《弟子規》。為什麼?人家家裡沒人的時候能隨便動東西嗎?不能隨便動。小豬也是好心,牠一看這個月的日曆牌就差三十號沒畫叉了。牠說,我就幫著兔子做個好事,我把叉子給它畫上。那天是二十九號,等兔子從外邊回來一看,今天是三十號?三十號還有六件事沒幹,牠就急了。
    因為這時候小豬給人畫完叉牠走了,家裡也沒別人,小兔子認為這是自己畫的。牠這六件事最後辦,把貓頭鷹的鳥窩也給弄翻了,把跳跳虎的尾巴也給撅折了,把小熊維尼的蜜蜂罐也給砸了,這一圈下來得罪了六個人。「兒子不是也有這個問題嗎?毛毛躁躁。」你徵求別人的意見了嗎?就給別人畫這個?當然小豬是好心,想幫助人。我說:「兒子不對,你想幫助就幫助,那你是為誰?《弟子規》上說,『用人物,須明求』。你到人家要高聲的問人家裡有人沒人。人家裡沒人的時候,你就不能到人家裡去。《弟子規》一點都沒錯,小豬就是沒落實《弟子規》。」
    我說:「這是美國作家,他沒有把《弟子規》講進去。但是我們今天看小豬犯這個錯誤,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不尊重小兔子,擅自做主,到人家家去動人家的東西,不徵求別人的意見。你看兒子,這自私吧?」他還認為小豬是好心,我就糾正他。等我再帶他去別的小朋友家,再動別人東西的時候,我就不拿《弟子規》說了,我就用小豬。我說:「兒子你記得嗎?那是你最喜歡看的電視劇。」「哦,對了。」因為他對那個印象很深,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他的最愛。你用小豬來跟他說事,比用《弟子規》說事管用。那是他的生活,他能找到真實的感受。問題就是我們家長能不能 把我們的身價放下來,真正的跟孩子在一起和光同塵。
    六、以聖人之心行菩薩道
    現在孩子都愛玩遊戲機、ipad,ipad裡有一個節目叫angry birds,我玩得比我兒子好。他老說:「爸,第三關第二十集你過了嗎?」我說:「過了。」「你得到金蛋了嗎?」「我得到了。」「在哪?金蛋。」「那不行,不能隨便告訴你,你得聽話才能告訴你。」「爸,我真的聽話,你告訴我這金蛋怎麼得的?你是不是拿那個鳥砸了這個磚頭,然後那玻璃下來,最後那金蛋就出來了,是不是花籃底下埋著金蛋?」諸位同修,你要變成他最喜歡的人,你要變成他最佩服的人,你要變成他最愛的人,他才會聽你的,他心裡那個佩服。
    而且angry birds 都是英文的,咱們拿著英文字典給他都翻譯出來了。還有zombie coffee(僵屍),大家知道這個遊戲嗎?zombie coffee全是西餐的菜,什麼炸薯條、炸魚條,中國孩子他不懂,他不知道這個菜叫什麼名字。什麼ladyfinger,女人的手指,他不懂,我也不懂,我就踏踏實實給他當服務員,我就拿著英文字典給他查。這個遊戲、這道菜叫什麼名字,當什麼講。因為他身邊的小同學都知道這菜的名字,他特別沒面子,他老是跟人比劃,就那盤菜。咱把這英文查出來,而且教會你這個菜英文怎麼發音。他特別感謝我,他覺得他在同學面前特別有面子。
    各位同修,你再說他,他就聽進去了。因為什麼?他知道你對他好,他知道你真愛他,他知道你真想幫他。他在遊戲上幫我,在動畫片上幫我,難道這件事情,我作業沒完成,他幫我就錯了嗎?他前面九件事都是對我好,難道只有這一件事對我不好嗎?所以我兒子特別聽我的話。我讓他玩遊戲機他就玩,我不讓他玩他就不玩,特別奇怪。我讓他玩的時候,我跟他一起玩。
    我說:「兒子下盤棋吧,保護保護眼睛,老玩這個不行。」他就問我:「那我眼睛不好,是不是你特傷心?我不能讓我的爸爸傷心。」你對他有良心,他就對你有良心;你幫他,他就幫你。在學校上學,他要有問題,最不敢見的就是我。可是最不批評他的,一句都不說他的就是我。他有良心,他知道他爸對他好,成天跟著他屁股後面當服務員、當奴隸。你要玩象棋,我就擺盤;你要玩ipad,我就給你充電;你要看「小熊維尼」,我就把 DVD給你打開。讓他生歡喜心,這是你勸孩子的第一步。能不能把他接引到聖道上來,你首先得有聖心,你得有聖人的心,你才能跟他身上演出菩薩的道。
    七、為眾生錯了都是對的
    過春節的時候,像我們做買賣的都得請領導吃飯,請朋友吃飯,請客戶吃飯。有一位老領導愛喝茅台酒,我學佛五年了,忌酒五年,吃素五年。這位老領導從崗位上下來了,他在我事業發展過程當中對我很支持,他特別喜歡喝茅台。每年春節前我都要請他吃頓飯,給他買一瓶好茅台,他愛喝酒,是性情中人,喝完酒就高興。
    去年春節請他喝酒,正是他下來的第一年。人從崗位上下來了,心情總是百感交集:「小林,你的光盤我都看了,你愛員工,落實《弟子規》不錯,你愛不愛大哥?」我說:「我愛。」「愛,倒上酒陪大哥喝一杯。」我說,「大哥,這酒挺貴的」,五十年的茅台,而且它是紅酒的杯子,起碼有三兩。我說:「我這都戒了快五年了,您讓我喝。」「你看你們學佛的人就是不近人情,大哥對你十幾年的交情你都不管不顧,你們學佛的人沒有良心!」
    我一聽,再往上就到釋迦牟尼佛那了。我說:「大哥,您甭說了,你說怎麼著吧,不就喝酒嘛!」「對!你這杯酒喝下去,哥哥我就退休跟你學佛。」我說:「哥這您說的。」「我說的,你光盤準備好了嗎?」我說:「準備好了,車後面就有。」「喝了。」「大哥咱就是您不學佛,就您對我這麼大的恩情,咱也得把這杯酒喝下去。」一仰脖把這三兩茅台就給喝了。
    五年不喝酒了,不願意喝。老和尚說,「為眾生,做錯了都是對的」。後面還有一句,「為自己,做對了都是錯的」。你戒酒是為誰戒?為自己就錯了。你是為他而破這個戒,喝這個酒是對的,因為你沒有自己。印光大師說,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既然沒有胡小林,何有因境?境就是茅台,因人,就是這個退休的大哥,而生煩惱之事。誰在喝酒?喝而不喝,不喝而喝,不就這個意思嗎?不喝酒是講不要貪杯,不要因為酒再引起自己的貪愛。酒哪有什麼好壞?你把這假的當真了,它就是假的;你把這假的當假了,它就是真 的。
    這是老和尚對我的開示,他說《楞嚴經》上就講了這麼一句話。你把假的當成真的,這個假的就是假的;你把這假的當成假的,這個假的就是真的。你把酒當真了,真有這個酒,那這個酒就是假的;你把酒當成假的,你通過這個酒就見性了,因為它沒有引起你的貪瞋痴,清淨心,見性、稱性了。電視機螢光屏上演電視節目,如果你把電視節目當成真的,它就是假的,為什麼?它是被螢光屏演出來的。你把電視劇當成真的,你就看不到螢光屏的作用。你把假的當成了真的,它就真變成假的了,電視劇是假的。如果你把電視機螢光屏的節目看成假的,它是被別人演出來的,你就見到螢光屏,你就見到真的了。
    結語
    胡小林老師在生活中行聖賢之道的感人故事,真是說之不盡,可謂篇篇感人肺腑,句句發人深省,不但是至情至性的真實流露,且是悲智雙運、恆順眾生的圓滿示範。願我們都能夠真正落實聖賢德教,以無盡的智慧和愛心,成為因圓果滿、大智大行的菩薩行者!

淨空老法師:
    這是開吉法師整理的,整理得很好。胡小林學佛這麼多年,確實有心得,有進步,值得讚歎。學佛,我們天天都放在口中,沒有丟失過,這是不是真學?不見得。為什麼?如果學到的東西,不能落實在生活上,不能落實在工作上,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得不到法喜,你還是圍繞著煩惱,那就錯了,全錯了。所以要記住,總的綱領,佛教導我們信、解、行、證。冷靜去觀察,這個信字就不容易,為什麼?如果沒有解,這個信是迷信。
    迷信也有很多種類,對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他雖然不知道,他信,那是自性,可以說是累劫所修積的功德。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都不是這一生修的,與過去生中有關係。善根深厚,福德的力量很大,緣分自然遇到。這三個統統具足,能信、能願,持名不在乎多少,決定得生。
    我們是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很難,這是從客觀環境上講。如果真的有大善根、大福德、好因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就好,肯定是太平盛世,感應。我們今天生的這個時代是亂世,雖然沒有像過去那樣正式的戰爭,兩個國家交戰,現在比那個還麻煩,現在叫恐怖戰爭,不知道戰場在哪裡,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隨時隨處都有可能,讓人無法躲避。哪個地方是安全的?大概是人跡不到的地方。人跡不到的地方,人禍沒有,除了人禍之外,還有許多災難,會不會發生?很難說。
    真正念佛人有一個方法,萬緣放下,連生死三界都放下,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好好的抓住,一切時一切處不曾丟失,這就安全。縱然遇到災難,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不會到別的地方去。為什麼?二六時中心裡頭只想著阿彌陀佛,只想親近阿彌陀佛,只想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處這個時代,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念佛的功德,信願持名,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念佛人。
    胡小林他有個小企業,他是這個企業主持人,能在生活上落實信願持名,能在工作上,特別是對待員工,落實傳統文化裡面所說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他做出來了,做得很好,時時刻刻反省,時時刻刻改進。這是在這個時代,在家學佛的好榜樣。他也喜歡將這些修學心得說給大家聽,給大家做參考,化解煩惱,帶給他的是常生歡喜心。這就是我們學佛現前所得到的功德,或者是受用。
(文摘恭錄2016.1.23《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98集)


運氣與福報

運氣與福報

 文/見閔法師
    過年時,門口會貼著倒過來的「福」字,象徵福氣到來;生日時祝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乃至平時說的「福星高照」、「鴻福齊天」等等,都是常聽到的祝賀語。除了彼此祝福以外,一般人也會到廟裡燒香,或到教堂禱告,或向天、向神,無非都是祈福,希望得到富貴、長壽或平安等福報。這些都是人們一個正面的期許心態,相信終有一天「時來運轉」、「福報現前」,讓生命有動力,覺得心當中有希望,日子確實會好過些,但是運氣、福報究竟何時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呢?
       古人也一樣期待時來運轉,明末闖王李自成幼時家貧,一次替人放羊時,遇到一位相命師告訴他:「依你的面相看來,以後會有十三年的皇帝命,希望你好自為之!」於是他便一直等待這天的到來。適巧明朝末年,天災橫行,賊寇流竄,李自成便結合了各地流寇,乘勢坐大自己,最後攻陷北京,結束了明朝,自立為王。李自成當了皇帝後心想:小時候家貧,過年時,別人家的小孩有新衣、新鞋可穿,又有大魚大肉可吃,而自己什麼都沒有。現在自己當了皇帝,天天都要像過年一樣,每天換一套新衣、新鞋,大吃大喝、飲酒作樂來慶祝。因為揮霍無度,一天就消耗了一整年的福份,如此「每一天」都等於「過一年」,所以十三天一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直達京城,十三年的皇帝夢就此驚醒!
       過去有一位修行人也在路上碰上一位相命師對他說:「請恕我直言,法師的福報僅剩下一斗米而已!也就是說,您再吃完一斗米,就沒命了!」修行人並不怕死,但怎能「大事未明,尚未悟道」就死?於是回去稟報了方丈和尚,領了一斗米便告了生死假,獨自一人到山裡精進用功。修行人心想:「一斗米能吃多久呢?頂多個把月吧!」為了爭取時間用功,修行人只有真的很餓了,才到河邊洗把臉,趁著手未全乾時,往米堆印下,能沾上幾粒米,就算這一天全部的糧食了。就因如此惜福且精進用功,當這一斗米吃完時,被世人尊稱為「一掌禪師」的大修行人也開悟了,雖然如此,他每天仍精進不已,為法忘軀,直到八十多歲才捨報離世。
         何以十三年的皇帝夢,十三天就驚醒了,而一斗米卻吃出了數十年的度眾事業?佛法告訴我們一切要在因地上努力,須知現在的運氣、福報,是過去努力而來;未來的運氣、福報,是現在努力累積所成。如是因、如是果,福報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唯有知福、惜福、培福,不浪費資源,乃至不虛度光陰,把握每一個當下,努力行善,精進用功,自然能「運不待時」而「福至心靈」

轉貼這篇,是提醒自己遇到相同的事,也也要這麼做次。
  
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福多水漲船自高,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擱淺,寸步難行。

有一天下午,我跟一個朋友到郊區散步。
突然,有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靠了過來,手中提著一袋袋青菜推銷,那些青菜的賣相很差,菜葉脫水枯黃,上面還有一個個蟲咬的小洞。
但朋友二話不說,一口氣買了三袋。
老人還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這菜是我自己種的。前陣子下大雨,菜都泡爛了,樣子不好看,真抱歉。」
老人離去後,我問朋友:「你回家真的會吃這些菜嗎?」
他想也不想地說:「不會,這些菜已經不能吃了。」
「那你為什麼要買?」
「因為我想那些菜不可能有人買,所以如果我也不買,那個老人恐怕就沒有收入了。」
朋友的善行讓我十分佩服,所以我追上老人,也跟他買了一些菜。
那老人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賣了一整天,只有你們肯買,真是謝謝你們。」
幾把根本不能吃的青菜,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後記:當我們陷於低潮的時候,都希望有奇蹟降臨在我們身上;

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是否願意去做那個創造奇蹟的人呢?
有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奇蹟,也有人老是盼望奇蹟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我們是否曾經做過那個「製造奇蹟」的人?
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去做,微小的善行,其實也能凝聚出龐大的希望呢!
人到達一個年齡,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是一種智慧。
假如你認為你還青澀,那你就可以成長;假如你認為你已成熟,那你就可以等著爛掉。
你做的若是對自己好那是成功;若你做的是對別人好那是成就
外貌是一時的,不長久且久了會變成庸俗,唯有智慧才是永久的美麗
珍惜今天~因為它是明天的美好回憶!
」是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第304集摘記)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有至心願生彼國』的,這句話重要。至心是真心,真願意往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要解》裡頭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我們有真信,沒有懷疑,我們有真願,不留戀娑婆世界,這才能去得了。所以,至心願生,願生當然有信,沒有信這個願是發不起來的,是願裡頭就有信。具足信願就能夠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有了,但是到極樂世界有三輩。
    十方佛讚,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
    四十八願的第十七願諸佛稱讚願,諸佛稱讚,第十七願成就。這個願兌現了,世尊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諸佛稱讚是阿彌陀佛要求的,諸佛不辜負阿彌陀佛,真的稱讚,沒有一尊佛不稱讚。怎麼稱讚?就是宣揚,把極樂世界真實狀況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有緣的眾生,就是具足信願持名,這有緣,決定得生。那個緣還差一點,沒成熟的,慢慢來,遍數聽多了他就有印象,他就會認真去考慮要不要接受。一直到他信願圓滿,他就相信了,再聽到佛說,他就信願持名,就往生了。所以,佛稱讚願非常重要,不是佛,沒有人知道,不是佛,他說不清楚,只有諸佛他講得清楚、說得明白,讓大家聽了生起信心。
    蓋欲十方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受持,而隨願得生。
    這就是諸佛稱讚的目的。諸佛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為什麼?成佛才叫做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示現在九法界,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教育的宗旨。如果有人問我們,你為什麼要學佛,我們怎麼回答他?我要離苦得樂,我就為這個。佛陀教育確實能幫助我離苦、幫助我得樂,不是現在這些小苦小樂,佛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苦就是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究竟樂就是極樂世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的人不迷信,哪個迷信的人說離苦得樂?真正頭腦清楚有大智慧的人才會說這句話,我要離苦得樂。
    真有這個方法,真有這個道理,那就叫真理。掌握住真理,方法簡單容易,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謂大道至簡。佛法裡頭這個法門,真正至簡到至簡處,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信、願、持名,就一句佛號,六字、四字都可以,還有哪一個比這個更容易的?關鍵就是你能夠掌握住,讓這句佛號不間斷,就成功了。我們要做的事情,信願持名,不要把持名忘掉了。常常念常常忘掉,這就是業障習氣現前。
    你要問什麼是業障習氣現前?把佛號丟掉了,又去打妄想去了。除了佛號之外,任何的思想都是妄想。妄想裡頭有善有惡,那是業,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離不了究竟苦,這要認識清楚。真正用功的人,逼著自己,日夜不休息,晚上不睡覺,念到通宵,一句跟著一句,怕丟掉。這樣的人有,歷朝歷代都有,現前也有,他們都有成就,真的往生了,真的離苦得樂,給我們做出榜樣。
    蓋以凡夫聞名後,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
    有人信得很深,有人很淺。有人發大心,什麼是大心?個人離苦得樂,這個發心小;我離苦得樂之後,我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個發心大,跟佛一樣。這是佛最歡喜的,又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來了,歡喜。我們現在發大心,這個大心發了怎麼?不能兌現。不是要我們現在兌現,現在真有這個心,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現在也起作用,作用比你理想要小一些。
    像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號未曾丟失,他就一句接著一句,他成就了,他的成就靠這個。我們世俗說老人家壽命長,那個延長是阿彌陀佛給他的。他多次要求佛來接引他,佛告訴他,你修得不錯,多住幾年,給佛門弟子做個榜樣,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做個榜樣。世尊留他住在世間,為什麼?他一句佛號未曾丟失。睡覺的時候是斷了,丟失了,醒過來就接上。工作的時候,不用思考的工作不丟失,用思考的工作暫時丟失,事情辦完,佛號又起來了,這就行。給我們做榜樣。
    我們要發願也給念佛同學做個榜樣,像海賢老和尚一樣,那你得要忍受這個世間的苦難,佛會把你的壽命延長。這個延長是有價值的,為什麼?你的念佛是自行化他,自己念得受用求往生,別人看到是個好榜樣,那就是化他,自他兩利。自他兩利的是菩薩,不是凡人。在今天這個環境,真的是苦不堪言,社會動亂、天災人禍,到處都有,不定什麼時候發生。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無論富貴貧賤,大家都感受到,沒有安全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做出好榜樣給別人看,佛加持你、菩薩加持你,護法龍天也加持你。由你自己選擇,經上說得很清楚。
    所以,念老在此地說,「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你讀經,一天念多少部,佛號一天念多少聲,這就屬於多少不一樣。「修習有勤惰」,修,注意這個習字。修,這個裡頭有理論、有方法,經典上教給我們的,習這個字重要,為什麼?得落實,不落實那是假的、是空的,不能感果,真正感果全在這個習。習,隨著你的智慧,隨著你的善巧方便,怎麼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這句佛號不離開。工作,在工作的時候這佛號也不離開,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這句佛號,給諸位說就是至誠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
    我們常常勸勉同學,學佛要用真誠心去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第一個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的體。從體起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慈悲,大慈大悲。對待別人大慈大悲,像佛對待眾生一樣。看到眾生在受苦、在受難,要幫助他,現前的幫助他是自他兩利,念佛給他迴向、誦經給他迴向。
    誦經是讓他先明理,後就發心了;已經發心了,我們念阿彌陀佛給他迴向,這樣就好。所以要懂,誦經是什麼意思,念佛是什麼意思,清楚、明白。習,習是真幹,沒有真幹,不能成就。所以修習有勤有惰,種種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這話說得多好!這個都是總說,細說就太多了,說不盡,總說,人有這麼多不同的類別。
    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
    往生到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品也無量,每一類也無量。什麼是無量?時時刻刻往生的都無量,遍法界虛空界這個範圍太大了,有沒有邊際?沒有邊際,其大無外,還有反過來看,其小無盡。大裡面有小,小裡面又有大,重重無盡,這是事實真相。
    唐朝時候,清涼的老師賢首國師,那個時候《華嚴經》在中國最初譯出來,晉朝翻譯的,六十卷,賢首國師讀的《華嚴》是六十卷,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翻譯的,他沒看見。講到重重無盡,皇上聽不懂,這什麼意思?國師很聰明,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八面放上鏡子,八面八個鏡子互相對照,上面加一個,下面也加一個,請皇帝到當中站下來去看一看。皇上進到八角亭一看,明白了,光光互照,重重無盡,上下亦無盡。宇宙就這樣生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事實真相。
    往生的,我們念念都有人往生,十方世界人,從來沒有中止的,沒有說休息的,阿彌陀佛的接引沒有一個漏失的。那有人說阿彌陀佛太辛苦了,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接引是不斷,彌陀感應,眾生求生淨土是感,阿彌陀佛是應。佛發了這個願,這個願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引願,你往生,佛一定來接引。
    宇宙多大?無窮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生滅、沒有遠近,那些都是我們的妄想,這些妄想統統丟掉,你就契入了。只要有一個妄想,那個妄想造成你障礙,障礙你不能見性,障礙你不能夠理解。你要想真正理解,中國古聖先賢的學問是佛學,他們達到的境界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而且都是無師自通的。古人無師自通的多,常有,什麼原因?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容易,不定什麼一觸動,他善根發現,就悟了。這就是無師自通。
    我們看到世界上一些大的宗教,創教的那個祖師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人,心地清淨,自然通達明瞭。觸動的緣沒有一定,不定什麼緣,有人看到秋天樹上落葉,葉子落下來,他看開悟了,有人聽到流水的聲音,開悟了,不定。能幫助你開悟的那都叫佛法,佛法沒有邊際,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佛沒有說的包括進來,無量法門,只要能幫助你開悟都是佛法。
    所以古人教我們,經要念,念會得定,念怎麼樣?就只管念,別想。一想的時候,你一面念經,一面打妄想,我想經裡的意思,那告訴你,經典裡沒有意思,清淨心中哪來的意思,意思全是妄想。所以佛說,佛說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大乘起信論》明白的教給我們,不能用心緣相,心緣相是我想到這什麼意思,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開悟之後,你在這個經文裡頭看出無量義,你才能真正度眾生。為什麼?眾生品類無量無邊,你所說的是正契合他的機,他開悟了。你對那個人講的時候,又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講法,給誰講,誰聽了,那個當機的人就開悟了,妙!
    特別是淨宗這部經典,這個經典是妙極了,你只聽懂了,死心塌地,全部丟下,一切放下,就這一句佛號,我相信你一定開悟,小悟,大悟,大徹大悟。你念佛名,可以,海賢給我們做了榜樣,就一句佛號,沒有多的;有人讀經,行,一天念十部、一天念二十部。開始念的時候不熟,念一遍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念熟了,完全會背了,背得一個字不漏,念一遍半個小時。所以有人是一天念十個小時,行,熟透了的時候十個小時二十遍。一天念十遍也是十個小時,他念的速度慢,一個小時念一遍。還有十個小時只能念五遍,都沒問題,只要你放下萬緣,一心去念。要用一心,就是念的時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就行。
    念上一千遍,一千遍小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這裡頭大概什麼意思明白了。古時候在這個時候明白了,自己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要請一個老師來做證明。你把你的悟處給老師報告,老師聽聽看是不是真悟了,真悟了,就畢業了。一千遍是小悟,兩千遍是大悟,一千遍完了之後,再念一千遍,還是老方法,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念的時候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這樣念才行。兩千遍,你再把你的悟處講出來,你悟得深,有深度了,能觸類旁通,活學活用了,比念一千遍高明多了。一千遍,你體會得沒錯,第二個一千遍可以用了,可以講經教學了,大悟,菩薩。第三個一千遍就有徹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全通了。
    我們在《壇經》上看惠能,惠能大師,他聽人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是什麼?無量劫修行的善根,遇到這個緣,他開悟了。他不是見色,他是聞聲,聽別人念《金剛經》,就觸動了他的善根,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對於這一句感觸非常深。我們對這個案例要重視,中國歷代用這個案例成就不少人,宗門、教下有大成就的,總的一句話,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讀書,一門深入;不讀書,工作也是一門深入。能大師的一門深入就是舂米、破柴,沒有妄想,每天就幹這個事情。海賢老和尚的一門深入,種地,完全表現的是農夫,出家還是農耕,開荒,一門深入,幹一輩子。往生的這一天也沒有休息,他是晚上往生的,白天整理大菜園,整土、澆水、拔草,晚上走了。趙州和尚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臨走這一天不休息,真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給我們看,叫真精進。
    所以根性不一樣,我們也可以說,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根性的人。度眾生不容易,不認識根性,你怎麼能挑動他,讓他大徹大悟?所以講經教學這叫勸善,勸人了解善惡,明瞭六道裡面的因果報應,勸導大家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教不是究竟教,不是圓滿教,是在六道裡面幫助你不墮三惡道,你在三善道,你沒有出輪迴。所以一定要到小乘,真斷煩惱,才能出離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只要你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輪迴。你見思煩惱斷了,你找輪迴找不到,為什麼?輪迴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滋養它的就是執著,也就是見思煩惱,是滋養它的。見思煩惱斷了,輪迴不見了,現的是什麼?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無明煩惱變現的。所以無明煩惱破一分,十法界不見了,真的出來了,一真法界出現了。
    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蓋此正本經之綱宗,往生極樂之關鍵。
    這兩句話重要,要記住。本經的綱宗就是淨土的綱宗,淨土的綱領、淨土的宗旨,綱宗兩個字是這個意思,是淨宗的關鍵。就是這兩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裡給我們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就是要抓綱領,掌握著宗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自己學佛,今年是二O一六年,學佛六十五年,講經五十八年。我這這麼多年的體會到,真正能認清楚淨宗的宗旨、淨宗的綱要,我能夠掌握到。我能夠勸別人,有信心的勸導大家,不會欺騙你,不會讓你走錯路,你走這條路,跟我一樣,必定一生成就。不能懷疑,不能再去挑三挑四,再去搞別的法門,那就錯了。我們相信古聖先賢教給我這個法門,抉擇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所以在一切法門當中,我只選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版本有九種,我只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這個會集本是真經,每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夏蓮老沒有自己去造一句,沒有改動一個字。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這就是他慈悲到極處的地方,現在人說偉大到極處,所以它是真經。我們就讀這一本,就是把這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綱宗掌握住了。
    信心具足,願心具足,萬緣放下,怎麼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態度、是理念。你能夠抓住這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無論佛法、世法你都能達到登峰造極。這個功夫有三個等次,一千遍,我常常說的,小悟,真悟了,沒有人教你,你通了,無師自通;兩千遍,大悟,這個悟有深度、有廣度;三千遍,大徹大悟。是不是到這個地方就不讀了?不是的,三千遍以後還有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一直念到往生。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的是什麼心?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我用的是清淨平等覺來念這部經、來念這句佛號。
    什麼叫清淨平等覺?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才行。所以,你同時學兩部經就麻煩了,兩部經矛盾的,說的不一樣的,反而引起你的疑惑,疑就是煩惱、就是障礙,根本無明。這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關係可大了。只要把握這個,遊戲人間,快快樂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沒有地位、沒有財富,甚至於連佛法也都放下了。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唯此獨易,故稱易行。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這是古人就有這個說法,是易行道。什麼易行道?「是與餘」,餘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把這一門提出來,底下剩下來是「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來相比較,它是易行道,比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容易,那些法門都比我們這個法門困難,是這麼一回事。「唯此獨易,故稱易行」,這個易行要認清楚,不是像你想像那麼容易,不是。「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這一品經裡頭就講清楚了。所以這品經非常重要,你不求往生,你不知道沒有關係,你要求往生,非要認真學習。
    這兩品經,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四「三輩往生」,二十五「往生正因」,這兩品是方法。你要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這一生耽誤了自己,恐怕還會造罪業。為什麼?我學的易行道,現在沒有成功,佛說的不靈。這就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學佛沒學好,學到無間地獄去了,今天社會裡頭我們細心觀察,有這種人,不是沒有。我們自己要小心、要謹慎,時時刻刻警惕,給大家做一個最好的榜樣。
    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
    念老這些話,都要把它念熟,常常能想得起來。是不是真為生死?這是大事。無量劫的輪迴,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這一次我們遇到,你說這一生是多麼寶貴。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疏忽了,這一生難得又遇到了,如果再疏忽就錯了。過去已經過去,希望這一次不要再錯過。要怎樣才能真為生死?放下萬緣。剛才我們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只取這個法門,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我們都放下。這就是蕅益、蓮池大師他們兩位老人常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喜歡去悟你們去學,我不反對。我呢?我不幹了,我搞清楚了,我要走我最有把握的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我沒把握。煩惱不好斷,很難斷,我只取這個易行難信。難信對我,我現在真信了,搞了半輩子,在經教裡頭明白了,恍然大悟,專修這一門。靠定阿彌陀佛,這是他力法門,依靠阿彌陀佛靠定了,不再懷疑、不再離開。
    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最好,深信發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是作佛的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就是去作佛的,而且還作佛中之佛。前面講軌範,我們作佛的軌範不是別的佛,是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行的軌範,是印光法師、海賢老和尚,也不要找太多,這兩位足夠了。印光大師每一篇文章,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行誼,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學他的話說,我不再拐彎,不再丟失了。
    一定要看清楚,這個世間,包括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這個世間修行證果講的這些經,全是生滅法,這個要知道。佛所說的都是方便法,都是生滅法。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的根性,他說出這麼多經來;沒有當機的、沒有這個根性,他不說。說的少,沒有說的多,無量無邊,他說的少分。為什麼?地球上的根性的人,尤其在這個世界還有時間侷限的,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就是一萬二千年,這個階段裡頭眾生的根性,他都顧及到了。
    法滅之後很長很長的時間,彌勒菩薩再來,《彌勒菩薩下生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內院裡面也是講經教學,這是很長很長一段時期,它那裡根性複雜。所以我們能體會得到,彌勒菩薩一生所講的經,雖然只有三會龍華,講的內容比釋迦牟尼佛更豐富。為什麼?他時間長,人有福報。因緣際會,各個不相同,諸佛菩薩遊戲神通,普度有緣。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會抓住機會不放鬆。
    敬祈當世行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願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
    「敬祈當世行人」,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的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有沒有這個人?很多,不但是有,很多。現在盛行的,教下的真的是愈來愈少,教下修行成就的比不上上一代。我們前面這一代,像諦閑老和尚、倓虛老和尚、圓瑛老和尚,甚至於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人,夏蓮公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在家、出家,我們這一代比不上。我第一次跟黃念老見面,我們從教下回頭歸淨土,他很讚歎,很不容易,真不容易。我要不是李老師把他自己用的經本,他自己講過一遍,就在經本上寫的註解,我們叫眉註,這個本子給我,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就依靠這個眉註講過十遍。以後遇到念老的這個集註,註得好。能不能再找到這個人能夠作一個,不要說超過念老的,能夠跟念老並駕齊驅的,找不到!
    這些人現在都走了,這些東西留給我們。我們是追趕不上,但是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這個做得到。依照這個本子成就,就是這個會集本、這個集註,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能做到。這也就是老人的期望,能度一個算一個。各人的緣分不一樣,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不是佛心不平等,是眾生煩惱不一樣,佛心是平等的,念老跟夏老平等的。這一點我們都要知道,知道之後才知道感恩,知道之後才知道修行重要。驢年是哪一年?十二生肖有沒有屬驢的?沒有。沒有就是完了,全功盡棄,這沒有你的分。所以一定要認真,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這就對了。
(文摘節錄2016/1/21《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04集)   

“師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極樂世界等你”
四川省江油市王居士講述姐夫學佛和往生的過程,非常感人,現記錄如下:
我的姐姐、姐夫是德陽市的公務員。姐夫大學文化,愛看書,愛旅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他的座右銘。上個世紀80年代末,德陽萬佛寺開放不久,他倆禮拜天去參觀旅游,結緣了幾本佛教小冊子,其中一本就是《覺海慈航》。姐夫一讀就感興趣,以後經常去寺院找書看。讀了幾年佛教書刊,對佛法有些認識,但還是將信將疑。直到後來讀了陳兵教授的《生與死──佛教輪回說》這本24萬字的佛學專著,又參加了幾次佛七,才基本上確立了佛教信仰。
兩人退休後,學佛也從地下轉向公開,每天堅持念佛、拜佛、早晚打坐,從不間斷。上街買菜,都是默默地念佛。老兩口在公園散步,也不說閒話,各人在心里念佛。為了不影響修行,他們盡量減少人際交往,少攀緣,不走親戚,不串門;不說張家長李家短,要說就說佛法,勸人念佛。生活力求簡單、省事,節儉惜福,不與人攀比。堅持吃長素,兒女給他們祝壽,筵席上全是素菜,全家人其樂融融。兩個女兒已開始學佛,滿腦子唯物觀念的兒子也開始看佛教書籍。老兩口在一起,不談家庭瑣事,不回憶過去的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只是交流修學心得。
一天,姐姐對姐夫說:“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時,看見了阿彌陀佛,全身金光閃閃,阿彌陀佛和善地問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極樂世界?’我說‘當然想。’阿彌陀佛說:那現在就去好不好?我遲疑不決,心想:小女兒還沒有成家,我怎麼放心得下?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正猶豫時,阿彌陀佛笑了笑,忽然不見了。我心里好後悔呀!當時為什麼不一口答應馬上就去!”
我姐夫沉思了一會兒,說:“佛菩薩叫我們看破一切、萬緣放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可真難。人生在世,五欲六塵,各種感情糾纏,理不清,剪不斷,要讓這顆心不打妄想,老實念佛,沒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和長期訓練,沒有一絲不苟的作風,確實很難。你這回的經歷,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信願堅定,認真念佛,和佛菩薩心靈相通,西方三聖一定會接我們去極樂世界。你這次沒有去成,也給我敲了警鐘,在思想深處不放下一切,兒女親情斬不斷,擔心這個,挂念那個,臨終時四大分解,身心痛苦,神智不清,一句佛號提不起來,不能正念相繼,就錯失良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真是後悔莫及!佛教書上不是有一個‘孫兒娶祖母’的故事嗎?過去有個老太太臨終時,挂念幾歲的孫兒,下一世生在鄰村,仍是女身,長大就嫁給了孫兒。一家人的恩恩怨怨糾纏不清,不知延續了多少世!”
從此以後,老兩口更加精進,通知兒女們盡量少來看望,少打電話,打電話定在每月一號中午11時至1時,特殊情況例外。
3個月後的一天上午,我姐姐上市場買菜回家,喊門沒有人開,只好放下菜籃子,自己掏出鑰匙打開門。客廳、飯廳里沒人,廚房、衛生間里也沒人。臥室的門虛掩著,推開一看,姐夫背對著門,面向西邊的窗戶直挺挺地站著,床頭櫃上的念佛機正響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姐姐幾步走過去,看見姐夫雙手合十站在窗前,眼睛微微閉著,像睡熟了一樣。說話也不答理,照樣合掌站著,臉上一點反映也沒有。推推他的背,紋絲不動,再推推,還是不動。我姐姐慌了,伸出手掌貼近他的鼻孔,沒有一點出氣的感覺;摸他的手腕,怎麼摸不著脈搏?一時間惶惑得不知該怎麼辦。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舒緩的旋律,讓老太太回過神來,她的目光落在床頭櫃上,念佛機下面壓著一張紙,那熟悉的字體端正地展現在眼前:“師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極樂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見到阿彌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里非常高興,但不敢告訴你。你我夫妻近50年,一同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磕磕絆絆。值得慶幸的是,臨近退休時終于接觸了佛法,全身心投入念佛法門,這一輩子沒有白活。我往生後,你不要慌亂,不要動我的身體,讓念佛機繼續開著,你也跟著念佛,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吃飯時就吃飯,等明天早晨再打電話通知兒女。遺體送到寺院火化,骨灰就撒到寺後的樹林里,不要買什麼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緊念佛,一心念佛,切記,切記!”
一看下面的日子,原來昨天就寫好了,“怪不得昨晚他洗了個澡,這老家伙硬是穩得住,把我瞞得一絲不露。”我姐姐知道丈夫已經活著往生極樂世界,脫離了生死輪回,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心里踏實了,自己跟著念佛機念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按語】
多少高官要員、臨死痛苦不堪;多少富豪巨賈,死後身首異處。嗚呼,為人一世,得個好死,不亦難乎!
笑到最後,才是最美的;高興的太早,卻往往以悲劇結尾。不信你去讀讀偉人、名人、奇人、巨人們的傳記,看看他們臨終如何?敢保十個有九個如狸貓剝皮、螃蟹脫殼、魚蝦入鍋。一世豪傑,雄風安在哉!
至于死後,魂歸何處,大有考量。唯物論者、無神論者,且讓你嘴硬,到這地步,魂不附體,六神無主,冤魂逼債,鬼卒拷打,恐怕你來不及找你的主子喊冤,就率先下了油鍋火塘,那時你再去嘲弄批判傳統文化吧!
人生一世,區區百年,忙忙碌碌,實在可憐。年輕時拼命掙錢,年老時拼錢買命,可那壽限是金錢可買的嗎?聽說有“人壽保險”,花錢無數,不知能保你幾年?那樣百萬富翁都可以長生不老了。長壽富翁沒聽說,綁架撕票卻常有。
而學佛念佛,無需一文錢,只憑一顆心,執持佛號,十念必生,一生成佛!這事兒便宜得讓人眼紅,奇妙得讓人生疑。所以淨土法門歷來被成為難信之法,易行之道,良有宜也。
到此方知,人生如果不信佛,真是白活了;信佛而不念佛,真是吃虧了!
多少齋公齋婆,沒有文化才藝,卻因老實念佛,預知時至、談笑自若地往生淨土,令大人物、大學者望塵莫及。最近四川省江油市的一位居士站立往生,傳為佳話,震動十方。神奇嗎?看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坐脫立亡,海量實例。看後不反省,必是木頭人;心動不行動,更是可憐人。只有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度眾生,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授記成佛,乘願再來者,才是真豪傑、大丈夫、巨福人!
南無阿彌陀佛








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宣化上人 開示 :從崇禎皇帝短命談受苦與惜福

從崇禎皇帝短命談受苦與惜福

宣化上人 開示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己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報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應享的福,享完之後,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係,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的環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實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順著生死去造業,修道人是逆著生死來消業。無論在什麼境界上,處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覺得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至理名言。
       現在講一個受苦的公案,作為參考。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名叫崇禎。他雖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沒有皇帝的福報。為什麼?因為他的苦沒有受盡。他前生是個沙彌,因為未到受具足戒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還是個小沙彌而已。他做沙彌的時候,凡是搬柴運水的苦工,都由他來做,任勞任怨。天天做苦工,來護持道場。
       有一天,他到房頂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墜地而死。師兄弟就去報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後果,想成就小沙彌,替他了苦。於是乎,對大家宣佈:「這個小沙彌,做事不小心跌死,對道場有很大的損失。因為他犯了侵損常住的過錯,要懲罰他。你們用馬來把他的屍體拖散為止,免得買棺材埋葬。」
       大家一聽方丈的話,不以為然。師兄弟們發惻隱之心,而不聽方丈的命令,因為不忍心這樣去做。於是共議:「我們是師兄弟,同修一場,應該把他安葬,不可用馬拖屍。」乃出錢買棺材安葬於荒山中。
       這個小沙彌,因為替廟做苦工,積有功德,來生為人,做了皇帝,身為崇禎。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窮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沒有過一天好日子,都是在憂患煎迫中度日。這事是被好心的師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盡。如果他們當時聽方丈的話,用馬拖屍,苦便了了,不會害得崇禎在煤山自縊,而為國殉難。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裡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大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從因果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
       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ㄙㄨㄣ),粒粒皆辛苦。」
       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弘一大師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海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裡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或是初出家時制的。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古時候,雪峰禪師和欽山禪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雪峰禪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為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係。身為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臥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和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人生的意義在於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還要教育子女、學生惜福,為他們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裡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先生問她:「家裡有絲棉,為什麼要換成棉絮?」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樣做就不愁孩子將來沒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
         古時候,有戶富人在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為他算命很準,為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沒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為貪官,就是成為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應當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捨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戶的貧寒之家。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宅,他說:「京城裡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經常去遊園,誰會不准我去遊他們的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用來興崇三寶。他的幾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時輪流穿著。范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所得俸祿全部用來佈施周濟別人,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個個能繼承父志,捨財救濟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
      某年舊曆十一月,天氣正冷的時候,蘇州城有位大紳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的關房裝置洋火爐,印光大師堅決不肯接受,大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紳士非常誠懇,再三請求,必須供養,弟子也從旁邊勸請,印光大師說「安在外間的客廳裡吧!那裡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的空氣暖了,這間的空氣也會變暖。」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捨給眾生。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眾生。心中應常常記掛天下苦難的眾生,常以福報回向。

不生淨土,難免輪迴——一位大比丘僧的前世記憶

不生淨土,難免輪迴——一位大比丘僧的前世記憶


 作者:釋寂空
各位同修,這篇紀實文章,是我在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前,經過禮拜請示,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本尊觀世音菩薩的加持,逐字逐句校實後成稿的,真實不虛(佛教戒律很嚴格,若沒有特殊因緣和開許,不可宣說神通——編者)。寫出來的目的是供同修參改,以我為鑒,從中吸取教訓,深信因果,厭離輪迴,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立大誓願,勇猛精進,持戒念佛,求生淨土,永不退轉。希望諸位趕快提起學佛修行的正念,徹底脫離六道輪迴,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速證菩提,成正等正覺,圓滿佛果(若不往生淨土,雖然大徹大悟,但無始惑業卒難斷盡,就不能了生死。故華嚴會上諸大菩薩,一致求生西方淨土,圓滿佛果——編者),然後乘願再來,分身六道,普度眾生。 

我俗姓李,一九八九年三月皈依佛門,拜 海空 法師為師,取法名寂空。入佛門後,天天禮佛,參禪打坐, 雖然對佛法瞭解不多,但常常看佛學書籍,對佛法、成佛堅信不疑,心地虔誠。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晚,禮佛後靜坐,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下,約晚十點鐘左右,知道了自己的宿命。當時傷心地大哭了一場,下決心好好念佛成佛。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晚,在佛堂靜坐念佛時,又進一步知道了我愛人、孩子的宿命。本人的宿命輪迴再次得到佛菩薩的證實。直至今天,前世記憶多次得到證實後,我才敢寫出來。
六百年前,我是一位出家比丘。我二十歲出家,受過三堂大戒,修行五十餘年(顯然是一位持戒精嚴、道行高超的大德高僧,結局卻不如老實念佛的齋公齋婆。不靠佛力,惑業難斷;不生淨土,生死難了)。學佛修行中做了不少善事,但由於貪戀塵世,想人天福報,不求生淨土,最終不但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反而享盡福報後墮落三惡道中受苦還債!我由比丘身死後,投生到一有錢的財主家庭,長大後成為一名公子哥兒,成天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我身邊有侍女八名,雖不好色,但貪名、貪財、貪利十分嚴重,造下了不少惡因(三世怨,千古恨,生死根,難解脫)。但由於出家修行的功德和福報很大,所以這一世死後,又投生在一個官僚家庭。長大成人後,我當上了領兵將軍,威風凜凜,要什麼有什麼,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吃不完的山珍海味,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當時身邊有侍女二十四位。由於吃、喝、玩、樂,再次造下種種惡因。特別是領兵時殺了不少人,將人頭砍下後拋屍於江河。當對方士兵藏於草叢中,我都要找到拉出來殺掉,結下了很多罪孽惡緣。所以,我由將軍身死後,投生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中受報還債,長達十輩子!修行五十年的大比丘僧,換來兩世人間福報,十世低級動物,令人膽顫。諸位當知,生死海深,輪迴路險,淨土之志,誓死不退。
前三世投胎蛤蟆。由於我當將軍那一世砍了很多人頭,並且殺人拋屍於江河,所以我托生為無頭蛤蟆,時常遭到棒打、鉤釣、翻腹死於水面,屍體腐爛發臭,甚至遭受抽筋剝皮之苦,以此償還前世之報。三次做蛤蟆後,又投生山雞四次,來償還我為將軍時,指揮士兵將藏於草叢中的敵人殺掉之債。我當財主和將軍時,因貪口福,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所以變山雞遭槍打、刀砍,烹煮、炒煲之苦來償還宿債。當四次山雞償報死後,業障未了,又三次投生豬胎。這是我當財主和將軍時好吃懶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殺生吃肉造下的惡因,所以變豬來償還。變豬吃剩食、酸食、鞭抽棒打,這還不算,還要遭千刀萬剮,以及上述種種苦,來償還兩世人生因貪口福欠下的孽債。方知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報應,毫釐不差,確鑿無疑!
各位同修,當我知道自己輪迴過程中所受的種種苦時,我非常傷心地哭了。我是一個極難流淚的人,當時我想,我出家那一世已修到很高程度了,為什麼還要貪戀人天福報、不求生淨土呢?只因這一個貪字,臨命終時一念之差,竟淪入三惡道十次,可謂紅塵一念心,輪迴六百年!怎不叫人傷心後悔呢?六百年!多麼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懵懵懂懂地遭受輪迴,又怎不讓人愧疚流淚呢!我由一個不信任何鬼神的人,學佛後成為一個相信因果、敬畏生命的人,而且又真實地見到自己果報輪迴的歷程,又怎麼不感激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尊觀世音菩薩,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大菩薩的慈悲加持呢?當一個佛子跪在自己的本師、本尊面前時,他明白了自己的宿命,在學佛的道路上又邁進一步的時候,又怎麼不惕勵奮進呢?
當時我想,我該拿什麼來報答佛、菩薩的大恩大德?只有好好學佛念佛,求生淨土。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好不容易重得人身,再不好好修行就太對不起諸佛菩薩,太對不起父母眾生了!

古德常講:「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佛國去,更待何生了此身!」今生必須抓緊時間念佛,要不然,待死神一到,不知所趣。當一個人快死的時候,三口粗氣一出,你心裏是否是只有一個正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花開見佛,學隨佛學,直至成佛。我做到了嗎?沒有!我睡覺時做夢妄念很多。如果修到連做夢都是正念了,臨命終時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發誓:今後要時時牢記戒條,用持戒這個金剛利劍,斬掉五欲六塵,消滅三毒十惡。時時痛念無常,常思四聖諦,修慈悲心,視一切眾生為我累生累劫之父母,牢牢記住上師三寶的恩德,念念不忘無上菩提,勇猛精進,持戒念佛,永不退轉,直至成佛,解救六道有情眾生,度己度人,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
一世比丘,不求生淨土,只得兩世人間福報;得生人間,忘失菩提,不知積善積德,反而造下種種惡因,結果一世不如一世,墮落到三惡道十次。以極苦的果報,還清債後,再投生人世,蹉跎歲月六百年,可見三世怨,難解脫,因果報應不差毫釐!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輪迴到餓鬼、地獄道受苦?這是因為我前生出家學佛的功德好處,所以能投胎富人家。儘管造業,也只在三惡道的畜生道中輪迴,惡緣盡時,佛種子一遇善緣,又會發芽,所以今生又出家學佛。一個人種下佛種後,這顆種子永遠不變質,只要遇到適宜的水土和溫度,它就會發芽、開花、結果的。誠如古德所言:
一句佛號即是大光明藏,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出家修行五十年,不求出離自糾纏,
只為來生修福報,輪迴世上六百年。
富貴猶如刀頭蜜,三惡道中把債還,
吃他半斤還八兩,飛禽走獸輪流遍。
參禪明瞭宿世事,師是聖來我是凡。
今生方信三世怨,念佛深結淨土緣。
精進念佛永不退,直登菩提上品蓮。

三寶弟子 釋寂空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七日 寫於四川中江。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