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有至心願生彼國』的,這句話重要。至心是真心,真願意往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要解》裡頭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我們有真信,沒有懷疑,我們有真願,不留戀娑婆世界,這才能去得了。所以,至心願生,願生當然有信,沒有信這個願是發不起來的,是願裡頭就有信。具足信願就能夠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有了,但是到極樂世界有三輩。
十方佛讚,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
四十八願的第十七願諸佛稱讚願,諸佛稱讚,第十七願成就。這個願兌現了,世尊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諸佛稱讚是阿彌陀佛要求的,諸佛不辜負阿彌陀佛,真的稱讚,沒有一尊佛不稱讚。怎麼稱讚?就是宣揚,把極樂世界真實狀況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有緣的眾生,就是具足信願持名,這有緣,決定得生。那個緣還差一點,沒成熟的,慢慢來,遍數聽多了他就有印象,他就會認真去考慮要不要接受。一直到他信願圓滿,他就相信了,再聽到佛說,他就信願持名,就往生了。所以,佛稱讚願非常重要,不是佛,沒有人知道,不是佛,他說不清楚,只有諸佛他講得清楚、說得明白,讓大家聽了生起信心。
蓋欲十方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受持,而隨願得生。
這就是諸佛稱讚的目的。諸佛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為什麼?成佛才叫做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示現在九法界,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教育的宗旨。如果有人問我們,你為什麼要學佛,我們怎麼回答他?我要離苦得樂,我就為這個。佛陀教育確實能幫助我離苦、幫助我得樂,不是現在這些小苦小樂,佛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苦就是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究竟樂就是極樂世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的人不迷信,哪個迷信的人說離苦得樂?真正頭腦清楚有大智慧的人才會說這句話,我要離苦得樂。
真有這個方法,真有這個道理,那就叫真理。掌握住真理,方法簡單容易,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謂大道至簡。佛法裡頭這個法門,真正至簡到至簡處,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信、願、持名,就一句佛號,六字、四字都可以,還有哪一個比這個更容易的?關鍵就是你能夠掌握住,讓這句佛號不間斷,就成功了。我們要做的事情,信願持名,不要把持名忘掉了。常常念常常忘掉,這就是業障習氣現前。
你要問什麼是業障習氣現前?把佛號丟掉了,又去打妄想去了。除了佛號之外,任何的思想都是妄想。妄想裡頭有善有惡,那是業,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離不了究竟苦,這要認識清楚。真正用功的人,逼著自己,日夜不休息,晚上不睡覺,念到通宵,一句跟著一句,怕丟掉。這樣的人有,歷朝歷代都有,現前也有,他們都有成就,真的往生了,真的離苦得樂,給我們做出榜樣。
蓋以凡夫聞名後,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
有人信得很深,有人很淺。有人發大心,什麼是大心?個人離苦得樂,這個發心小;我離苦得樂之後,我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個發心大,跟佛一樣。這是佛最歡喜的,又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來了,歡喜。我們現在發大心,這個大心發了怎麼?不能兌現。不是要我們現在兌現,現在真有這個心,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現在也起作用,作用比你理想要小一些。
像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號未曾丟失,他就一句接著一句,他成就了,他的成就靠這個。我們世俗說老人家壽命長,那個延長是阿彌陀佛給他的。他多次要求佛來接引他,佛告訴他,你修得不錯,多住幾年,給佛門弟子做個榜樣,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做個榜樣。世尊留他住在世間,為什麼?他一句佛號未曾丟失。睡覺的時候是斷了,丟失了,醒過來就接上。工作的時候,不用思考的工作不丟失,用思考的工作暫時丟失,事情辦完,佛號又起來了,這就行。給我們做榜樣。
我們要發願也給念佛同學做個榜樣,像海賢老和尚一樣,那你得要忍受這個世間的苦難,佛會把你的壽命延長。這個延長是有價值的,為什麼?你的念佛是自行化他,自己念得受用求往生,別人看到是個好榜樣,那就是化他,自他兩利。自他兩利的是菩薩,不是凡人。在今天這個環境,真的是苦不堪言,社會動亂、天災人禍,到處都有,不定什麼時候發生。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無論富貴貧賤,大家都感受到,沒有安全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做出好榜樣給別人看,佛加持你、菩薩加持你,護法龍天也加持你。由你自己選擇,經上說得很清楚。
所以,念老在此地說,「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你讀經,一天念多少部,佛號一天念多少聲,這就屬於多少不一樣。「修習有勤惰」,修,注意這個習字。修,這個裡頭有理論、有方法,經典上教給我們的,習這個字重要,為什麼?得落實,不落實那是假的、是空的,不能感果,真正感果全在這個習。習,隨著你的智慧,隨著你的善巧方便,怎麼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這句佛號不離開。工作,在工作的時候這佛號也不離開,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這句佛號,給諸位說就是至誠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
我們常常勸勉同學,學佛要用真誠心去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第一個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的體。從體起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慈悲,大慈大悲。對待別人大慈大悲,像佛對待眾生一樣。看到眾生在受苦、在受難,要幫助他,現前的幫助他是自他兩利,念佛給他迴向、誦經給他迴向。
誦經是讓他先明理,後就發心了;已經發心了,我們念阿彌陀佛給他迴向,這樣就好。所以要懂,誦經是什麼意思,念佛是什麼意思,清楚、明白。習,習是真幹,沒有真幹,不能成就。所以修習有勤有惰,種種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這話說得多好!這個都是總說,細說就太多了,說不盡,總說,人有這麼多不同的類別。
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
往生到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品也無量,每一類也無量。什麼是無量?時時刻刻往生的都無量,遍法界虛空界這個範圍太大了,有沒有邊際?沒有邊際,其大無外,還有反過來看,其小無盡。大裡面有小,小裡面又有大,重重無盡,這是事實真相。
唐朝時候,清涼的老師賢首國師,那個時候《華嚴經》在中國最初譯出來,晉朝翻譯的,六十卷,賢首國師讀的《華嚴》是六十卷,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翻譯的,他沒看見。講到重重無盡,皇上聽不懂,這什麼意思?國師很聰明,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八面放上鏡子,八面八個鏡子互相對照,上面加一個,下面也加一個,請皇帝到當中站下來去看一看。皇上進到八角亭一看,明白了,光光互照,重重無盡,上下亦無盡。宇宙就這樣生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事實真相。
往生的,我們念念都有人往生,十方世界人,從來沒有中止的,沒有說休息的,阿彌陀佛的接引沒有一個漏失的。那有人說阿彌陀佛太辛苦了,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接引是不斷,彌陀感應,眾生求生淨土是感,阿彌陀佛是應。佛發了這個願,這個願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引願,你往生,佛一定來接引。
宇宙多大?無窮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生滅、沒有遠近,那些都是我們的妄想,這些妄想統統丟掉,你就契入了。只要有一個妄想,那個妄想造成你障礙,障礙你不能見性,障礙你不能夠理解。你要想真正理解,中國古聖先賢的學問是佛學,他們達到的境界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而且都是無師自通的。古人無師自通的多,常有,什麼原因?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容易,不定什麼一觸動,他善根發現,就悟了。這就是無師自通。
我們看到世界上一些大的宗教,創教的那個祖師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人,心地清淨,自然通達明瞭。觸動的緣沒有一定,不定什麼緣,有人看到秋天樹上落葉,葉子落下來,他看開悟了,有人聽到流水的聲音,開悟了,不定。能幫助你開悟的那都叫佛法,佛法沒有邊際,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佛沒有說的包括進來,無量法門,只要能幫助你開悟都是佛法。
所以古人教我們,經要念,念會得定,念怎麼樣?就只管念,別想。一想的時候,你一面念經,一面打妄想,我想經裡的意思,那告訴你,經典裡沒有意思,清淨心中哪來的意思,意思全是妄想。所以佛說,佛說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大乘起信論》明白的教給我們,不能用心緣相,心緣相是我想到這什麼意思,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開悟之後,你在這個經文裡頭看出無量義,你才能真正度眾生。為什麼?眾生品類無量無邊,你所說的是正契合他的機,他開悟了。你對那個人講的時候,又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講法,給誰講,誰聽了,那個當機的人就開悟了,妙!
特別是淨宗這部經典,這個經典是妙極了,你只聽懂了,死心塌地,全部丟下,一切放下,就這一句佛號,我相信你一定開悟,小悟,大悟,大徹大悟。你念佛名,可以,海賢給我們做了榜樣,就一句佛號,沒有多的;有人讀經,行,一天念十部、一天念二十部。開始念的時候不熟,念一遍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念熟了,完全會背了,背得一個字不漏,念一遍半個小時。所以有人是一天念十個小時,行,熟透了的時候十個小時二十遍。一天念十遍也是十個小時,他念的速度慢,一個小時念一遍。還有十個小時只能念五遍,都沒問題,只要你放下萬緣,一心去念。要用一心,就是念的時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就行。
念上一千遍,一千遍小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這裡頭大概什麼意思明白了。古時候在這個時候明白了,自己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要請一個老師來做證明。你把你的悟處給老師報告,老師聽聽看是不是真悟了,真悟了,就畢業了。一千遍是小悟,兩千遍是大悟,一千遍完了之後,再念一千遍,還是老方法,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念的時候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這樣念才行。兩千遍,你再把你的悟處講出來,你悟得深,有深度了,能觸類旁通,活學活用了,比念一千遍高明多了。一千遍,你體會得沒錯,第二個一千遍可以用了,可以講經教學了,大悟,菩薩。第三個一千遍就有徹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全通了。
我們在《壇經》上看惠能,惠能大師,他聽人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是什麼?無量劫修行的善根,遇到這個緣,他開悟了。他不是見色,他是聞聲,聽別人念《金剛經》,就觸動了他的善根,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對於這一句感觸非常深。我們對這個案例要重視,中國歷代用這個案例成就不少人,宗門、教下有大成就的,總的一句話,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讀書,一門深入;不讀書,工作也是一門深入。能大師的一門深入就是舂米、破柴,沒有妄想,每天就幹這個事情。海賢老和尚的一門深入,種地,完全表現的是農夫,出家還是農耕,開荒,一門深入,幹一輩子。往生的這一天也沒有休息,他是晚上往生的,白天整理大菜園,整土、澆水、拔草,晚上走了。趙州和尚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臨走這一天不休息,真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給我們看,叫真精進。
所以根性不一樣,我們也可以說,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根性的人。度眾生不容易,不認識根性,你怎麼能挑動他,讓他大徹大悟?所以講經教學這叫勸善,勸人了解善惡,明瞭六道裡面的因果報應,勸導大家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教不是究竟教,不是圓滿教,是在六道裡面幫助你不墮三惡道,你在三善道,你沒有出輪迴。所以一定要到小乘,真斷煩惱,才能出離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只要你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輪迴。你見思煩惱斷了,你找輪迴找不到,為什麼?輪迴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滋養它的就是執著,也就是見思煩惱,是滋養它的。見思煩惱斷了,輪迴不見了,現的是什麼?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無明煩惱變現的。所以無明煩惱破一分,十法界不見了,真的出來了,一真法界出現了。
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蓋此正本經之綱宗,往生極樂之關鍵。
這兩句話重要,要記住。本經的綱宗就是淨土的綱宗,淨土的綱領、淨土的宗旨,綱宗兩個字是這個意思,是淨宗的關鍵。就是這兩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裡給我們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就是要抓綱領,掌握著宗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自己學佛,今年是二O一六年,學佛六十五年,講經五十八年。我這這麼多年的體會到,真正能認清楚淨宗的宗旨、淨宗的綱要,我能夠掌握到。我能夠勸別人,有信心的勸導大家,不會欺騙你,不會讓你走錯路,你走這條路,跟我一樣,必定一生成就。不能懷疑,不能再去挑三挑四,再去搞別的法門,那就錯了。我們相信古聖先賢教給我這個法門,抉擇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所以在一切法門當中,我只選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版本有九種,我只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這個會集本是真經,每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夏蓮老沒有自己去造一句,沒有改動一個字。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這就是他慈悲到極處的地方,現在人說偉大到極處,所以它是真經。我們就讀這一本,就是把這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綱宗掌握住了。
信心具足,願心具足,萬緣放下,怎麼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態度、是理念。你能夠抓住這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無論佛法、世法你都能達到登峰造極。這個功夫有三個等次,一千遍,我常常說的,小悟,真悟了,沒有人教你,你通了,無師自通;兩千遍,大悟,這個悟有深度、有廣度;三千遍,大徹大悟。是不是到這個地方就不讀了?不是的,三千遍以後還有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一直念到往生。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的是什麼心?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我用的是清淨平等覺來念這部經、來念這句佛號。
什麼叫清淨平等覺?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才行。所以,你同時學兩部經就麻煩了,兩部經矛盾的,說的不一樣的,反而引起你的疑惑,疑就是煩惱、就是障礙,根本無明。這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關係可大了。只要把握這個,遊戲人間,快快樂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沒有地位、沒有財富,甚至於連佛法也都放下了。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唯此獨易,故稱易行。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這是古人就有這個說法,是易行道。什麼易行道?「是與餘」,餘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把這一門提出來,底下剩下來是「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來相比較,它是易行道,比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容易,那些法門都比我們這個法門困難,是這麼一回事。「唯此獨易,故稱易行」,這個易行要認清楚,不是像你想像那麼容易,不是。「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這一品經裡頭就講清楚了。所以這品經非常重要,你不求往生,你不知道沒有關係,你要求往生,非要認真學習。
這兩品經,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四「三輩往生」,二十五「往生正因」,這兩品是方法。你要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這一生耽誤了自己,恐怕還會造罪業。為什麼?我學的易行道,現在沒有成功,佛說的不靈。這就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學佛沒學好,學到無間地獄去了,今天社會裡頭我們細心觀察,有這種人,不是沒有。我們自己要小心、要謹慎,時時刻刻警惕,給大家做一個最好的榜樣。
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
念老這些話,都要把它念熟,常常能想得起來。是不是真為生死?這是大事。無量劫的輪迴,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這一次我們遇到,你說這一生是多麼寶貴。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疏忽了,這一生難得又遇到了,如果再疏忽就錯了。過去已經過去,希望這一次不要再錯過。要怎樣才能真為生死?放下萬緣。剛才我們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只取這個法門,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我們都放下。這就是蕅益、蓮池大師他們兩位老人常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喜歡去悟你們去學,我不反對。我呢?我不幹了,我搞清楚了,我要走我最有把握的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我沒把握。煩惱不好斷,很難斷,我只取這個易行難信。難信對我,我現在真信了,搞了半輩子,在經教裡頭明白了,恍然大悟,專修這一門。靠定阿彌陀佛,這是他力法門,依靠阿彌陀佛靠定了,不再懷疑、不再離開。
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最好,深信發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是作佛的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就是去作佛的,而且還作佛中之佛。前面講軌範,我們作佛的軌範不是別的佛,是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行的軌範,是印光法師、海賢老和尚,也不要找太多,這兩位足夠了。印光大師每一篇文章,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行誼,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學他的話說,我不再拐彎,不再丟失了。
一定要看清楚,這個世間,包括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這個世間修行證果講的這些經,全是生滅法,這個要知道。佛所說的都是方便法,都是生滅法。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的根性,他說出這麼多經來;沒有當機的、沒有這個根性,他不說。說的少,沒有說的多,無量無邊,他說的少分。為什麼?地球上的根性的人,尤其在這個世界還有時間侷限的,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就是一萬二千年,這個階段裡頭眾生的根性,他都顧及到了。
法滅之後很長很長的時間,彌勒菩薩再來,《彌勒菩薩下生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內院裡面也是講經教學,這是很長很長一段時期,它那裡根性複雜。所以我們能體會得到,彌勒菩薩一生所講的經,雖然只有三會龍華,講的內容比釋迦牟尼佛更豐富。為什麼?他時間長,人有福報。因緣際會,各個不相同,諸佛菩薩遊戲神通,普度有緣。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會抓住機會不放鬆。
敬祈當世行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願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
「敬祈當世行人」,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的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有沒有這個人?很多,不但是有,很多。現在盛行的,教下的真的是愈來愈少,教下修行成就的比不上上一代。我們前面這一代,像諦閑老和尚、倓虛老和尚、圓瑛老和尚,甚至於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人,夏蓮公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在家、出家,我們這一代比不上。我第一次跟黃念老見面,我們從教下回頭歸淨土,他很讚歎,很不容易,真不容易。我要不是李老師把他自己用的經本,他自己講過一遍,就在經本上寫的註解,我們叫眉註,這個本子給我,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就依靠這個眉註講過十遍。以後遇到念老的這個集註,註得好。能不能再找到這個人能夠作一個,不要說超過念老的,能夠跟念老並駕齊驅的,找不到!
這些人現在都走了,這些東西留給我們。我們是追趕不上,但是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這個做得到。依照這個本子成就,就是這個會集本、這個集註,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能做到。這也就是老人的期望,能度一個算一個。各人的緣分不一樣,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不是佛心不平等,是眾生煩惱不一樣,佛心是平等的,念老跟夏老平等的。這一點我們都要知道,知道之後才知道感恩,知道之後才知道修行重要。驢年是哪一年?十二生肖有沒有屬驢的?沒有。沒有就是完了,全功盡棄,這沒有你的分。所以一定要認真,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這就對了。
(文摘節錄2016/1/21《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04集)
“師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極樂世界等你”
四川省江油市王居士講述姐夫學佛和往生的過程,非常感人,現記錄如下:
我的姐姐、姐夫是德陽市的公務員。姐夫大學文化,愛看書,愛旅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他的座右銘。上個世紀80年代末,德陽萬佛寺開放不久,他倆禮拜天去參觀旅游,結緣了幾本佛教小冊子,其中一本就是《覺海慈航》。姐夫一讀就感興趣,以後經常去寺院找書看。讀了幾年佛教書刊,對佛法有些認識,但還是將信將疑。直到後來讀了陳兵教授的《生與死──佛教輪回說》這本24萬字的佛學專著,又參加了幾次佛七,才基本上確立了佛教信仰。
兩人退休後,學佛也從地下轉向公開,每天堅持念佛、拜佛、早晚打坐,從不間斷。上街買菜,都是默默地念佛。老兩口在公園散步,也不說閒話,各人在心里念佛。為了不影響修行,他們盡量減少人際交往,少攀緣,不走親戚,不串門;不說張家長李家短,要說就說佛法,勸人念佛。生活力求簡單、省事,節儉惜福,不與人攀比。堅持吃長素,兒女給他們祝壽,筵席上全是素菜,全家人其樂融融。兩個女兒已開始學佛,滿腦子唯物觀念的兒子也開始看佛教書籍。老兩口在一起,不談家庭瑣事,不回憶過去的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只是交流修學心得。
一天,姐姐對姐夫說:“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時,看見了阿彌陀佛,全身金光閃閃,阿彌陀佛和善地問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極樂世界?’我說‘當然想。’阿彌陀佛說:那現在就去好不好?我遲疑不決,心想:小女兒還沒有成家,我怎麼放心得下?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正猶豫時,阿彌陀佛笑了笑,忽然不見了。我心里好後悔呀!當時為什麼不一口答應馬上就去!”
我姐夫沉思了一會兒,說:“佛菩薩叫我們看破一切、萬緣放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可真難。人生在世,五欲六塵,各種感情糾纏,理不清,剪不斷,要讓這顆心不打妄想,老實念佛,沒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和長期訓練,沒有一絲不苟的作風,確實很難。你這回的經歷,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信願堅定,認真念佛,和佛菩薩心靈相通,西方三聖一定會接我們去極樂世界。你這次沒有去成,也給我敲了警鐘,在思想深處不放下一切,兒女親情斬不斷,擔心這個,挂念那個,臨終時四大分解,身心痛苦,神智不清,一句佛號提不起來,不能正念相繼,就錯失良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真是後悔莫及!佛教書上不是有一個‘孫兒娶祖母’的故事嗎?過去有個老太太臨終時,挂念幾歲的孫兒,下一世生在鄰村,仍是女身,長大就嫁給了孫兒。一家人的恩恩怨怨糾纏不清,不知延續了多少世!”
從此以後,老兩口更加精進,通知兒女們盡量少來看望,少打電話,打電話定在每月一號中午11時至1時,特殊情況例外。
3個月後的一天上午,我姐姐上市場買菜回家,喊門沒有人開,只好放下菜籃子,自己掏出鑰匙打開門。客廳、飯廳里沒人,廚房、衛生間里也沒人。臥室的門虛掩著,推開一看,姐夫背對著門,面向西邊的窗戶直挺挺地站著,床頭櫃上的念佛機正響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姐姐幾步走過去,看見姐夫雙手合十站在窗前,眼睛微微閉著,像睡熟了一樣。說話也不答理,照樣合掌站著,臉上一點反映也沒有。推推他的背,紋絲不動,再推推,還是不動。我姐姐慌了,伸出手掌貼近他的鼻孔,沒有一點出氣的感覺;摸他的手腕,怎麼摸不著脈搏?一時間惶惑得不知該怎麼辦。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舒緩的旋律,讓老太太回過神來,她的目光落在床頭櫃上,念佛機下面壓著一張紙,那熟悉的字體端正地展現在眼前:“師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極樂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見到阿彌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里非常高興,但不敢告訴你。你我夫妻近50年,一同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磕磕絆絆。值得慶幸的是,臨近退休時終于接觸了佛法,全身心投入念佛法門,這一輩子沒有白活。我往生後,你不要慌亂,不要動我的身體,讓念佛機繼續開著,你也跟著念佛,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吃飯時就吃飯,等明天早晨再打電話通知兒女。遺體送到寺院火化,骨灰就撒到寺後的樹林里,不要買什麼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緊念佛,一心念佛,切記,切記!”
一看下面的日子,原來昨天就寫好了,“怪不得昨晚他洗了個澡,這老家伙硬是穩得住,把我瞞得一絲不露。”我姐姐知道丈夫已經活著往生極樂世界,脫離了生死輪回,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心里踏實了,自己跟著念佛機念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按語】
多少高官要員、臨死痛苦不堪;多少富豪巨賈,死後身首異處。嗚呼,為人一世,得個好死,不亦難乎!
笑到最後,才是最美的;高興的太早,卻往往以悲劇結尾。不信你去讀讀偉人、名人、奇人、巨人們的傳記,看看他們臨終如何?敢保十個有九個如狸貓剝皮、螃蟹脫殼、魚蝦入鍋。一世豪傑,雄風安在哉!
至于死後,魂歸何處,大有考量。唯物論者、無神論者,且讓你嘴硬,到這地步,魂不附體,六神無主,冤魂逼債,鬼卒拷打,恐怕你來不及找你的主子喊冤,就率先下了油鍋火塘,那時你再去嘲弄批判傳統文化吧!
人生一世,區區百年,忙忙碌碌,實在可憐。年輕時拼命掙錢,年老時拼錢買命,可那壽限是金錢可買的嗎?聽說有“人壽保險”,花錢無數,不知能保你幾年?那樣百萬富翁都可以長生不老了。長壽富翁沒聽說,綁架撕票卻常有。
而學佛念佛,無需一文錢,只憑一顆心,執持佛號,十念必生,一生成佛!這事兒便宜得讓人眼紅,奇妙得讓人生疑。所以淨土法門歷來被成為難信之法,易行之道,良有宜也。
到此方知,人生如果不信佛,真是白活了;信佛而不念佛,真是吃虧了!
多少齋公齋婆,沒有文化才藝,卻因老實念佛,預知時至、談笑自若地往生淨土,令大人物、大學者望塵莫及。最近四川省江油市的一位居士站立往生,傳為佳話,震動十方。神奇嗎?看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坐脫立亡,海量實例。看後不反省,必是木頭人;心動不行動,更是可憐人。只有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度眾生,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授記成佛,乘願再來者,才是真豪傑、大丈夫、巨福人!
南無阿彌陀佛
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