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切莫自違菩提門,自障往生。(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12、313集摘記)




末學至心祈願 觀世音菩薩慈悲攝受,吾誠心修習觀音法門,惟願習得觀音的慈悲,修得觀音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再修得觀音千手千眼的能力,讓弟子有慈悲、智慧和能力來自渡和渡他,來帶領眾生離苦得安樂,乃至畢竟成就。


    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釋曰:三種相違之法,即文中:一,「我心貪著自身」。二,「無安眾生心」。三,「恭敬供養自身心」。此三者必須遠離也。

    《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正顯發心違順之異。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應常體究,切莫自違菩提門,違失本願,自障往生也。


    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念佛的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是三大障礙。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第一個,貪著自身。誰不貪?誰有這個願心,我隨時隨刻可以捨這個身求生淨土?我能不能做到?這條很重要。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第二,我能不能以善巧方便來安眾生心?現在地球迫切需要,我們常常聽說貴而不安、富而不樂,這兩句話連起來,現在這個世界大富大貴,他不安,他不樂。為什麼不安不樂?根本原因就在貪著自身,他希望在這個世間多活幾年,他的願心,時間愈長愈好。對於修行人來說,住在這個世間,時間愈長愈辛苦。如果是菩薩,他無所謂,為什麼?他心清淨,他不染著,這個世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沒有放在心上。他心上無事,清淨,不受這個世間一切法的干擾,所以他的心是清涼自在,隨時可以往生,隨時也可以住在此間,有緣多住幾年,沒有緣他就走了。

    什麼叫有緣?海賢老和尚是阿彌陀佛命令他的,叫他多住幾年。所以一百一十二歲不是他本來的年齡,他本來的年齡我認為應該跟他的母親、師兄弟差不多,七老八十,七、八十歲,這是正常的,後面延到一百一十二歲,這是阿彌陀佛給他的。給他幹什麼?給他個任務,讓他表法,表法就是做榜樣,給佛門弟子做個好榜樣,給淨宗弟子做個好榜樣,他做到了。
    為我們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證明這是真經,這個經書裡頭字字句句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沒有改動一個字,做這個證明。第二,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個集註是正知正見,不是邪師說法,正知正見,這裡面採取(他也是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不容易,正知正見。第三,為我們證明,我們這二十多年來就依會集本,就依靠黃念老居士的註解來學習,別人說我們錯了,不准我們修,這個老人給我們來作證是正確的,我們依這個經、依這個註解來學習,來修行求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給我們來作證轉。我們完全放心,死心塌地,一生就是這一部經就夠了。

    如果要應付,一些人來向你請教,佛法是什麼,你怎麼答覆他?前面我已經說了,佛法是離苦得樂。具體的來給你講,我給你介紹一部書,黃念祖老居士最後留下來的一個著作叫《淨修捷要報恩談》,這是老人家一生學佛最後的心得報告。這個報告裡面不長,文字並不長,把整個佛教包括了,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部都在裡頭。你要把這個東西學會了,這叫佛學概論,或者佛學概要,你都懂得了。
    而且你對淨土宗會死心塌地,為什麼?這一句佛號、這一部《無量壽經》全部包括了,他這個《報恩談》就是介紹會集本,真的介紹會集本,讓你對於會集本產生堅固的信心。你老老實實每天念這部經,念會集本,念一遍《無量壽經》、念一萬聲佛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以古老的方法,無師自通。我們要記住,那就是我們要在這個時代,要幫助眾生安樂。所以安眾生心重要,常常放在心上,這是大慈大悲。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第三個,這要遠離的,「恭敬供養自身心」,這修身。《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從哪裡開始?要把供養自身心這個念頭放下,這是很大的障礙。在佛法裡頭通常講的五種見惑,頭一個就是身見,把身當作自身,當作自己。這個人到世間上來幹什麼?追求身心的快樂,滿足身心的欲望。這個概念現在是普世的概念,就是這個地球上的人都是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會毀滅自己,會毀滅你的文化,會毀滅地球,這不是自救救他,這是自毀毀他,非常可怕。希望我們同學,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個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

    我們今天需要的就這三條,《安樂集》裡頭所說的。依智慧,不求自樂,求自樂的人沒有智慧,他的真誠心被他的欲望蓋覆住,智慧不能現前,他能現前的全是煩惱,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不生智慧。所以要生智慧就不求自樂,對於身心的快樂都要放下。我們求什麼?我們求道。道跟聖人求,也就是我們要有足夠的時間,完全的時間去聽聞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的教誨,要跟佛菩薩學習。聚集,人數不會多,少數,少數當中的少數,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研究聖賢的典籍,提升自己的境界。從君子開始,君子提升,賢人;賢人提升,聖人。佛法裡從小乘提升為權大乘,權大乘提升為實大乘(真實的大乘),從實大乘裡面提升就是法身菩薩,再上去成佛了。這個樂,真樂,這是不亦悅乎!
    所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是菩提心,遇到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做。《群書治要》、《國學治要》,這兩部書是四庫的精華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用它做課本。深入這個經論,然後對《四庫》就有能力閱讀,有能力講解,有能力把它翻成現代白話文,從現代白話文翻成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文字,讓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能夠讀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他們怎樣經營一生幸福美滿、家庭快樂、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安定和諧,永遠不會有戰爭。我們遇到這個緣,不能不幹。安眾生心,把供養自身心完全放下,不要去計較這個,就會快樂無比。像顏回一樣,簞食瓢飲,別人認為很苦,他快樂無比,夫子讚歎他。那都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才有這樣的受用。

    《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遠離三種跟菩提相違背的,前面所說的,第一個,「我心貪著自身」,身見很重,愛惜自己的身體,貪圖利養,這個心現在世間人哪個沒有?連小孩都有。從小到老,誰不貪著自身?我們要知道,凡是貪著自身名聞利養,與菩提道就相違背;換句話說,他沒有辦法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即使易行難信之門,念佛法門,都不能成就,我們必須要知道。

    第二個就是沒有慈悲心,「無安眾生心」。佛門弟子一定要有如同佛菩薩一樣的大慈大悲,時時刻刻念著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離苦是悲心,幫助眾生得樂是慈心,我們有沒有?諸佛菩薩、佛門善友所在之處,起心動念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安眾生心。要沒有這個心,不是佛弟子,縱然在佛門,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個,「恭敬供養自身心」,不是恭敬供養三寶,不是恭敬供養眾生,而是恭敬供養自己,這就錯了。我們反省,學佛幾十年,出家了,居住在佛菩薩的道場,貪圖別人的恭敬,貪圖別人的供養,恭敬是屬於心,供養是屬於身,偏重在物質上,有這個念頭不好。這三樁事情,沒有慈悲心,有貪圖恭敬供養的心,有貪著自身的心,這是六道輪迴心,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三種心,這是錯誤的觀念,必須要放下。

    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

    放下之後,你就能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門法,這個你就得到,這三種跟前面相反的。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一者,無染清淨心」,你得到了。這個心是什麼?「不為自身求諸樂」,物質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都不求,都遠離。所以古時候修行人,他不住在都市,他住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他住那裡,環境清淨,沒有干擾,他要求的是什麼?清淨心。這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前面第一是在修行的階段、學習的階段,自己還沒有成就。等到自己有成就,具足戒定慧三學,這個時候怎麼樣?這時候不能住在深山,住在深山不能幫助眾生。苦難的眾生多,六道眾生都苦,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處,貧窮人有貧窮人的苦處,沒有不苦的。戒定慧成就之後,一定要發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清淨處,幫助眾生清淨處要戒定、要智慧,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苦裡面最重要的是生死苦,就是六道輪迴苦。怎樣拔眾生六道輪迴苦?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有能幫助你拔這一生,有方法能幫助你拔來生,也有方法幫助你從今而後生生世世離苦得樂,由你選擇,你喜歡選擇哪一種,你就可以用哪一種,都能滿眾生的願,這叫菩提。所以,《安樂集》裡面說得很好,若不作心,就是你不發這個心,作心就是發心,現在講發心,不發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你就違背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怎麼拔?手段、方法是教育。教育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必須自己種種苦難你都能夠遠離,做出榜樣給大家看,真快樂,不是假的,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無論生活在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生歡喜心。歡喜從哪裡來的?從菩提來的。什麼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覺悟、是明瞭、是智慧。你覺悟了,你明白了,你有智慧,你在這個世間,把這個世間的相真正能通達明瞭,不再受染著,沒有染污,你不著相,你就離苦得樂了。與世間榮華富貴不相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榜樣。

    孔老夫子在他老人家一生當中確實有意去從政,他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孔子沒有做過大官,孔子並不富有,換句話說,富貴與他沒有分。但是春秋那個時代,我們講人類,真正一生過得幸福快樂美滿,沒有人能超過孔子。由此可知,幸福、喜樂與富貴沒關係。孔子快樂,而且把這個快樂的根源告訴我們,快樂從哪來的?《論語》頭一句話,學而時習,「學而時習之」,學、習,後面「不亦說乎」,非常快樂。學是什麼?教學,教也是學,學也是教,他一生幹教學去了。教別人,把別人教會了,讓別人從迷惑轉變成覺悟,快樂!
    把古聖先賢的東西自己繼承了,學習就是繼承,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發揚光大,傳給後代千年萬世。諸位想想,天下事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還有比這個更幸運的嗎?沒有了。孔子有個學生,顏回,夫子常常讚歎他。他在物質生活方面是最苦的一個人,吃飯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簍當作飯碗;喝水,茶杯沒有,葫蘆瓢是他的茶杯,貧窮到這個程度。可是夫子學生有三千人,三千人當中最快樂的是誰?是顏回。這就說明快樂、幸福,現在包括健康、長壽,與富貴都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

    你為什麼學佛?為快樂、為幸福,為求得人生最高的享受,為這個求學,學中國傳統文化,學大乘佛法,不是為別的。得到沒有?得到了。我在年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在這之前,我們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以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所以根本沒有念頭去碰它。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要學哲學當然要找他;佛教的經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的教材,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這句話就是夫子講的不亦樂乎,佛門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離苦得樂。為這個,為離苦得樂學佛,為離苦得樂學儒,孔子跟佛陀確實把這個傳給我們,我們學而時習之就得到,一點都不假。我這一生感恩,怎麼報答?講經教學、依教奉行就是報答佛恩,報答老師的恩,老師給我一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傳承大法,發揚光大,再傳給後世,世世代代永遠傳下去,這報佛恩,都做到了。

    學跟習要變成一體,學而不習那就錯了,不習是什麼?沒有落實,沒有做到。學了不殺生,對昆蟲螞蟻我們也愛牠,也不會傷害牠,這落實了。怎麼叫不偷盜?把物質的享受,財物,除了必要的,必要的是什麼?每天吃得飽、穿得暖和,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睡得好,你說你多快樂,全部放下。沒有絲毫干擾,沒有絲毫牽掛,身心安樂,這就是享受,孔顏之樂、佛菩薩之樂。釋迦牟尼佛比孔子捨得多,釋迦牟尼佛只有三件衣服,三衣,吃飯一個缽,這就是他的財產,三衣一缽。
    夫子在這裡比釋迦牟尼佛豐富,不止三衣。春夏秋冬四季服裝,至少有個一件、二件夠了,三件就多餘了,多餘應該供養別人。我們把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是什麼?足用了,夠用了,衣可以保暖,飯能吃飽,睡眠能睡足,夠了,這就好,就不需要再多的,多了累贅。學什麼?學布施。布施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什麼事情適可而止,太多了也不好,它麻煩。所以儒跟佛都講求中道,就是適可。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老師教給我的,章嘉大師他教我這三樣。弘法利生要福報,沒有福報不行。福報從哪來?從財來;財從哪裡來?財布施來。從什麼狀況之下布施?從一毛錢、一塊錢布施開頭,我們就隨喜功德。真的愈施愈多,現在每年印經超過美金一千萬,錢從哪裡來的我不曉得。
    我想印的書,你說這個書,《道德叢書》,大陸上同胞寄給我的,我沒見過,我一看,印光大師印的,弘化社的,那這就沒問題了,絕對是好東西。那時候我在台灣,我把這個書交給台灣世界書局去印一萬套,台幣算的大概七百多萬的樣子。第二天就有人供養我兩張支票,我打開來一看,七百萬,正好印這本書。頭一天交印刷廠,第二天就有人送錢來,就這麼來的。誰送的我都不記得了,心上不要落印象,這個才好,才自在。所以愈施愈多。


    今年我們要辦個漢學院,這個需要錢。我成立一個基金會在香港,「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幹什麼?專門做慈善事業,辦學,團結宗教,做這個事情。這個基金會這兩年來,成立兩年了,用錢,這個錢支出,受香港政府監督,我們有章程,與章程不相應的不可以。有同修們建廟、建道場來找我,我這個錢不能用,不可以。你辦學行,你辦佛學院也可以,只要是關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包括各個不同的宗教,可以用這個錢,印經可以用這個錢。慈善救濟可以從董事會通過,救災,董事會通過可以,董事會不通過不可以,我就不管錢了。說明章嘉大師說的,他是根據經典上講的,沒錯,愈施愈多。

    我們這個地方要辦一個一條龍的學校,圖文巴學院要設立一個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直上去。當中不招學生,只招幼稚園的學生,幼稚園學生升到小學,我們辦小學,升到中學辦中學,升到大學辦大學。我們還希望用封閉式的,讓這些學生(孩子們)盡可能少與外界接觸。為什麼?外界是個大染缸,都把人教壞了。我們想用封閉式的,不讓他接觸,他看不到電視、看不到網路,凡是負面的都不許可看,也不能聽。我們教的教材,我們學古老的教材,早年間,民國初年,我們找那些材料來做參考,重新編一套教材。小學的教材完全用古時候私塾裡頭所用的,我們這裡也有,印出來了,《聖學根之根》,有將近二十種,小學教材。
    教育的目的是聖賢君子,希望學生是現代的聖賢君子,來拯救社會,延續傳統文化。真正像張子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是以這種心懷來辦學,來幫助下一代。我們希望,真的,從幼稚園辦到研究所,聖賢教育。這是什麼?安眾生心,拔眾生苦,拔一切眾生苦,這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

    第三個,「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我們把菩提換成智慧,大家就完全懂得了,我們這生幹的什麼事情?幫助眾生生大智慧,幫助一切眾生得大福報。我們希望,這個希望是希望在下一代,為什麼?我們今天辦小學、幼稚園,扎根,從扎根教育做起。我們現在培訓這些老師,都是二十多歲、三十幾歲,半路出家,沒根,我們怎麼樣學,將來的成就比不上小孩,小孩有根。小孩是我們的希望,我們要認真努力,為小孩做好榜樣,身行言教,才能收到教學的效果。
    底下說得好,「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這個話說得重。「令」這個字意思很深刻,分量很重,一定要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不但這一生得樂,生生世世得樂。這怎麼教法?這就要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了解淨土、深入淨土,淨土這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一生真正得到。
    佛教,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幾十種之多,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來看待?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換句話說,我們以平等心對待大小乘一切佛法,希望每一個宗派都能興旺起來,都能有人才出現。為什麼?眾生根性不相同,某些根性要某種法門來幫助他。所以佛陀在世做得好,佛有圓滿智慧,有大神通,他能觀機,觀機施教,所以他講的教契機,眾生都得度了,普度。

    今天真正有德行、有智慧、有學問的大德不多了,那怎麼辦?我們今天來培訓,我們想搞漢學院,漢學院包括儒釋道。漢學院裡頭四個學系,第一個是漢文,文學,它是基礎,第二個是儒學,第三個是佛學,第四個是道學,儒釋道,四個學系。可以說我們這四個學系所學的是古漢學,主要的科目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誨,來培養人才。
    這些人才培養出來之後,有人問了,培養之後怎麼辦?他將來幹什麼?將來教書,我們這些畢業的學生,學校統統聘請為終身教授,這一生在學校教學。所以前面這五年完全是師資培訓班,五年以後廣泛對外招生,這些學生畢業出來之後都有資格教授漢學,都有這個能力,儒釋道的師資都培養出來了。所以這個漢學院不拒絕出家人,也不拒絕道士,道士可以來求學,出家人也能來求學,因為有這個課程。

    真正要發大心,發菩提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來的?從覺來的,覺悟就快樂。所以孔子覺悟了,快樂。釋迦牟尼佛快樂,覺悟了,他連王位都不要了,他要不出家他做國王,國王不要了,國王沒有佛陀快樂,他去當佛陀,他不當國王。教學快樂,他教一輩子。釋迦牟尼佛,你要是真了解他,他是個教育家,他搞教學,教了四十九年,認真負責。他所講的他全做到,他做不到的他不說,他能說的全做到了,這個要懂,我們要向他學習。
    你看他辦小學,阿含,小乘,小乘就是佛教小學,辦了十二年。我們現在小學六年、中學六年,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十二年向上提升教方等,方等是中學,八年。加前面的,二十年,這辦大學了。大學是什麼?智慧,不是知識,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什麼問題?苦難的問題,你有痛苦、你有災難,能幫助你解決,真解決;不但解決現前的,還解決以後的。這個大學講般若,般若是智慧,就是幫助大家覺悟。佛陀的阿含著重在戒律,方等裡頭有禪定、有止觀,著重在定,定學,般若著重在慧學,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是什麼?從菩薩提升到佛陀,幫助你成佛,幫助你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四十九年,四種不同程度的教學。

    我們今天學佛,沒有通過這四個等級你上不去。我們今天學佛,向上上不去,向下也下不去,教育出問題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提醒大家,希望我們有個共同的認知,佛教要回歸到教育。這個話在早年方老師多次給我談過,要恢復中國叢林制度,叢林就是正式正規的大學。阿含跟方等是屬於小學、中學,大學是般若,二十二年,最後佛幫助你提升,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佛教大學,在娑婆世界叫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學。如果你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你到什麼地方去修學?到華藏世界,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有權教菩薩,有聲聞、緣覺,這是什麼?脫離輪迴了,小乘就脫離六道輪迴,真的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不是假的。我們對它要認識,不要誤會,一步一步幫助自己向上提升,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幫助,修福。

    我們回歸教育,辦學校,學校最好是我們佛門弟子捐錢來辦,不要讓學生繳學費、繳伙食費,統統免掉。佛在家弟子修福,這修大福報,我們來供養學校,我們來提倡,成立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專門就是護持學校經費的。我這一天還有一塊錢,我捐一塊錢,我有兩塊錢捐兩塊錢,隨緣隨分,快快樂樂;上街買菜還剩一點錢,捐到這裡,辦學,辦幼稚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全球佛教徒,這裡面的佛門弟子將來都能養成一個習慣,我們支持佛陀教育事業,我相信這個基金會是可以做得到的,幫助辦學。你看看幫助建道場的人多少,建一個道場,我聽說都要花很多億,辦個學校不要那麼多,值得提倡,值得這麼幹法。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畢竟常樂,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叫大義門?說出來了,真說出來了,「謂彼安樂佛國是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大義門就是淨宗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欲使,我們希望著,懇切的期望,早一天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聚會。生到極樂世界,無論是什麼品位,這個不重要,蓮池、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是我們能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好。這就等於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從小學一年級念起,完全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育。發這個心願,人人都能去, 保證你去往生。
    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你看三輩九品,我們去最下面的下下品往生,我滿意了,我情願。在極樂世界奠定扎根教育,有什麼不好?你們當插班生,你去插班去,我要從小學一年級念起,做阿彌陀佛最乖的學生,扎根就在極樂世界。我相信不只我一個人有這個願望,跟我有同樣想法、同樣願望的人一定很多,我們真正從扎根做起,欲使早會無上菩提。

    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正顯發心違順之異。

    我們發心是隨順還是違背?違背不能成就,違背是假的,隨順是真的。我們一定要隨順,要把這樁事情做好,利益無量無邊眾生,把佛教興旺起來。我們不離開淨宗,但是我們願意幫助佛門,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我們都希望它統統能夠興旺起來,都要回歸到教育,都要回歸到講學。經不能不講,論不能不學。經是佛說的,論是祖師大德說的,是佛的高級的學生,等於我們這一條龍的學校,菩薩是大學生,他可以教中學、可以教小學。權教菩薩在中國歷史上講經說法就很多,非常多。他沒有大徹大悟,他怎麼講法?他依大徹大悟的人,依他們的著述,沒有自己的意思,你能體會得深,深講;你體會得淺,淺說,都好。決定是有依據的,不是自己心裡想的,自己心裡想的是妄想,靠不住,所說的都要有根據。

    你看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這些話是《安樂集》裡頭抄出來的。這就是說明自己沒有大徹大悟,寫《安樂集》的人,這個人大徹大悟,我根據他的、根據佛的,決定沒錯,這就對了。學習,我們沒悟的人永遠在學習。我講經五十八年,常常給大家提醒,我在學習。學生在講台上,老師在台下,台下聽眾是我的老師,他是來監學的,他來聽聽我有沒有講錯,我有沒有偷懶,來督促我的。我們用這種恭敬心對待,自己才能成就。愈有成就愈謙虛,愈有成就對眾生愈恭敬。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敢輕慢一個人。凡是輕慢人的,貢高自大的,這都是沒有成就,違菩提法,對佛的教誨他相違背。所以我們做學生,做一輩子學生,開悟了才算是老師,沒有大徹大悟都是學生,都在學,天天在學。

    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應常體究,切莫自違菩提門,違失本願,自障往生也。

    「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要是依這個標準我們都不夠格,咱們勉強一點,通融通融,我們也就算是發菩提心修習淨業。「應常體究」,要體會、要研究,「切莫自違菩提門,違失本願,自障往生也」,自己障礙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錯特錯,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不能不知道。《安樂集》這段開示文不長,要常常看,常常記在心上。
    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扯腿的人、障礙的人我們一定要迴避。這三種是扯腿的、是障礙的,是不讓你到極樂世界去的,一定要把它放下。三種順菩提門的一定要認真學習,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名聞利養,一定要知道吃虧、吃苦是福。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有財布施,他的福報很大。從哪裡看?他所作所為多少人稱讚,多少人效法,多少人以他為師,這就是他的大福報,受他恩惠、受他利益的多!佛加持我們,他加持我們跟佛沒有差別,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地方講體究。

(文摘節錄2016.2.25、2.27《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12、313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