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淨空法師開示:我們要怎樣真正保證自己的往生?

「顯淨土妙勸導往生」。經文重視對淨土的認知,我們對它認識,我們對它明瞭,目的是什麼?勸往生,根就扎穩了。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極樂世界稀有的莊嚴美好,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比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從自性當中,把究竟圓滿的性德,顯示在這個地方,讓大家來看。
    誰能看到?法身菩薩看到。二乘權教只是聽說,沒有見到。現代人重視要見到了才相信,不是親自見到的很難接受,縱然接受,或者是接受很多年,實質上還是半信半疑,對於往生淨土的願不切,當然往生的人就不多。所以古德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很少。 
    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告訴我,以台中蓮社為例子,不談別的道場,自家道場。老師常說,不止說一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念佛同修,一萬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不過三、五個而已。換句話說,真正念佛能往生的,佔念佛同學當中萬分之三五,萬分之三、萬分之五。
    這是六十五年前,李老師的會下,我有幸參與。那六十五年後的今天,你要來問我,一萬個人念佛,有幾個能往生?我老老實實告訴你,大概是一、二個人。六十五年前有三五個人,現在只有一二個人,為什麼?善根福德,跟一甲子以前的人比退轉了,比不上那個時候的人。 
    這實際的狀況,我們不能不了解,我們要怎樣真正保證自己的往生?第一個,對於極樂世界要有詳細明瞭認知;第二個,要有堅定的信願,真想去。想到什麼程度?時時刻刻想去,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這不是消極,不是逃避,在這個世間要隨緣度日,幫助一切大眾,有緣要盡心盡力去做,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好事!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為什麼?為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品位向上提升。往生的條件,記住,真信切願,沒有絲毫懷疑,這一點重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品位高下,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那是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關係品位。
    那我們要問問,蓮池、蕅益大師,這是明末最令人敬仰的兩位淨宗大德,這些人都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不是一般大德,他們的著作留下來了,蓮池大師的全集、蕅益大師的全集,蕅益更是著作等身。我們跟著他們走,接受他們的指導,不懷疑,不懈怠,認真努力,依教奉行,那就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 
    夏蓮居老居士,對於末法的淨宗有最偉大了不起的貢獻,那就是將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部善本。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裡面的介紹,這個序文長,要多看幾遍,為什麼?認識這部會集本,他說得好。黃念祖老居士為這部經做了註解,這個註解是奉命而作的,老師的命令,他的老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囑咐他給這個經做一部註解。這部經會集成功之後,夏老曾經講過,念老親自在法會當中諦聽,還筆記,這註解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意思,表達的方法極其高明,用經論,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位古大德的法語,目的是取信於當代,乃至於後世,末法時期。
    今天我們看到了,一世紀以前的人沒看到,李老師也沒看到今天這個社會,上一個世紀末他看到了。上一個世紀跟這個世紀,諸位看清楚,心裡明白,差距很大!讓我們聯想到,我們的下一代跟我們這一代又有相當的差距,趨勢是一代不如一代,這不是好現象。盛世的時候是一代比一代強,在中國歷史上看到,認真修學的人多,認真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多,現在這個現象沒有了。 
    現在人幹什麼?取而代之的是電視、是媒體、是網路,沒有一個人能超越過,統統都被這些東西掌握住了,從青少年到老人。你看看現在,街上走走,他眼睛沒有看到路,他眼睛看手上的手機網路,他非常專注,全心都貫注在這個小手機上。這小手機播什麼,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人告訴我,這裡面的內容都是負面的,把人全教壞了。
    魔王波旬掌握了現代人心,他來找過我,說我侵犯他的道場,沒有得到他同意。我想想我沒有,我沒有做什麼,除講經之外我沒做什麼事業。他告訴我,電視、網路,我就省悟了,原來今天電視、網路是魔王波旬的道場,那我們也用網路電視來演播佛法,沒有向他老人家請示,無意侵犯他的道場,咱不知道是他的道場,這才搞清楚搞明白。我這邊小佛堂,給波旬供了牌位,我也請他來聽經,我也請他多發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改邪歸正,幫助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
    魔王能轉回來,他能夠做大功德,那就是大菩薩。波旬就是佛經上常常說的欲界第六天的天王,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叫波旬。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不希望人脫離六道輪迴永遠不回來,他希望六道輪迴裡頭人愈多愈好,那是什麼?那是他統治的範圍。 
    末法,確確實實這一部經能度眾生,而且有無比殊勝的效果。這個法門十方諸佛都讚歎,難信易行,很容易修學,很容易成就,問題是難信,這麼大的事業,這麼簡單的方法能成就嗎?一句佛號能成功嗎?能。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得最清楚。第十八願講什麼?十念必生。什麼人?五逆十惡,他要不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墮無間地獄。
    造無間地獄的業,要墮無間地獄,那一口氣還沒斷,臨終的時候聽到這個法門,就能相信、就能接受,就能發願往生,只要念一念或者十念,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你能相信嗎?一般人是不會相信的,我早年也不相信,哪有這種道理?還真有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我們不懂。深在哪裡?深在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道理在此地。你本來是佛,只是一念不覺,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 
    信願持名是大徹大悟,它的殊勝功德絕不亞於禪宗所標榜的、教下所標榜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宗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大徹大悟,那個功力不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下。這一點你要懂,你要明白,你就不懷疑了。
    如果實在轉不了頭來,六祖惠能大師他幫助你,這《壇經》上的,他老人家開悟的那五句話,什麼叫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諸佛如來如是,一切眾生皆如是,平等沒有差別,這就是淨宗所憑藉的理論依據。說白一點是你本來是佛,只是這一念迷惑,這一念迷惑放下,你本來面目就恢復了,不難!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願不願意將放下這個模樣做出來給別人看,也幫助別人放下,那就對了。
    放下得大自在,放下,智慧就現前,為什麼?智慧是本有的。像諸佛如來,念念都是定慧現前,我們只要把煩惱習氣妄想統統放下,就跟一切諸佛沒兩樣。我們的習氣很深,如果還留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外緣不好,它誘惑我們,我們不知不覺又墮落在其中,這才引起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四十八願建立一個大道場,就是極樂世界,接引我們往生,幫助我們成就,這個功德是稱性的,稱性的是其大無外。 
    什麼功德最大?念佛的功德最大,無論你造作什麼樣的罪業,五逆十惡,只要你念佛很容易消除,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保障了。這個保障就是說,無量劫來所造一切業障永遠不會再起現行,不起作用,統統控制住了。這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是阿彌陀佛幫忙的,只要你到極樂世界,你就受他保護。而且到極樂世界,成就無比的快速,因為它再沒有魔難干擾,它再沒有誘惑,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現在話說的正能量,沒有負面的,一生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

(節錄自2016.10.8《2014大經科註》第379集)
世間法、出世間法,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自了法師
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兼得。捨棄今生,包括今生的財富、名聲、地位、家庭、事業、情感等。總之凡屬於今生的一切圓滿,都須要從心裡割捨,否則便無法通過修習佛法而趨入解脫正道。古人云:「世上哪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既要學佛修行又要追求世間八法的打算只能說是妄想而已,做為佛子,當繫念我佛昔日為尋求真理救度眾生而辭親割愛、捨棄一切世間圓滿毅然出家修行的功德。
要求往生,必須捨棄今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放下娑婆世界。魚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放不下娑婆就決定生不到極樂。我遇到一些人,大概因為我專修唸佛的緣故,大家可能為了安慰我、迎合我,都跟我表態:「師父,我什麼都不要,我就是一心念佛求往生。」話是說得很響亮,真的,說起唸佛的道理他比講經的法師還滔滔不絕。可是觀察他的行為,怎麼對娑婆世界戀戀不捨?整天圍繞著今生的一切在團團轉,哪裡有顧及來生的頭面?哪裡有一點要往生的氣質?那是假話!千次萬次說求往生,沒有一次是發自內心的真求。所以後來再有人跟我說他決志求生,嗯,我跟他笑笑,我不輕信。
「極樂世界很美好,我也想去,什麼時候求呢?等快要死時再求,現在且先忙碌世間的事業」,這是很多人的想法和做法。極樂世界是要,但是是將來、很久以後的事。目前呢?目前先擁有娑婆,這是普遍的心理。這樣能不能往生?非常危險!這個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是什麼樣?現在就求往生!念念求往生!你能知道你什麼時候臨終嗎?無常說來就來,從不預告。你能保證你臨終時一定清醒嗎?所以,不能等到臨終再放下,不能等到臨終再求往生。
有人說,謝總的父親一生沒念佛,只是臨終前念了兩個小時就往生了,我也學他等到臨終再念。說這樣的話真是大言不慚,自不量力。古人說,「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個半個」,你只看到他臨終念兩個小時,你怎麼知道他過去世與淨土有多深厚的因緣?因此,謝總的父親不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學不來,有此想法的人還是不要投機取巧,到頭來弄巧成拙。
如今有些人覺得,修法不需要絲毫苦行,不需要放下,在成辦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樂、名譽的同時,也能修成正法。其實,怎麼會有如此兩全其美的好事呢?對每個人來說,出世間法好的,世間法肯定不好;世間法好的,出世間法肯定不好。自以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只是世間法比較突出而已!凡是想世出世間法一舉兩得的人,就好像認為有兩個尖端的針可以縫紉;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內;以及可同時乘騎向上向下行馳的兩匹馬一樣,顯而易見,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清朝有個百不管老太太,杭州人。她曾經到孝慈庵請問道源和尚說:「要修什麼法門,就能這輩子一定脫離苦海呢?」和尚說:「沒有比念佛法門更好的了。然而念佛不難,而難在能持久不斷的念下去。持久念不難,而難在能一心不亂。如果你能夠一切都不管,很專心的持佛名號,很至誠的發願求往生的話,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你,那時你就能夠脫離苦海了。」老太太很歡喜的拜謝。
回去之後,她就把家事都委託給兒子和媳婦。她自己辟了一間佛堂,專心在裡面修行。一年多之後,又來問和尚說:「自從蒙您的開示之後,弟子就捨棄了家務事,專心念佛。我自問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持久而不懈怠了,但是卻很苦惱沒有辦法一心。師父您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教我的呢?」和尚回答說:「你雖然拋卻了家務事,可是仍然心頭牽掛著兒孫等眷屬。如果這個愛根不拔去的話,如何能夠一心不亂呢?你現在要加緊用功,先把對眷屬的愛根拔掉,將一切都放下,然後就能夠得到一心了。」老太太嘆息道:「師父您說得對極了。我雖然身體不管事,心裡頭卻不能不管事。從今以後,我當真要百不管了。」
於是她就更加精進,當愛心偶然起來的時候,她就默念百不管這三個字,來把愛念驅除。有時候家人向她請問家務事,她也用這三個字來回絕。於是「百不管」的名號,就在親戚朋友間流傳開來了。這樣又過了一年多。有一天,她到庵裡去向和尚道謝說:「師父您真的沒有欺騙我,弟子過幾天就要西行了。」數日之後,她就無疾而終了。這是嘉慶初年的事。
世出世間法不能兩全的公案很多。往昔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將今生的瑣事拋於腦後,歷經苦行、精進修持而獲得了成就。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在成辦現世俗事的同時,順便修行而成就的。

節錄自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自了法師(第一六八集)2015/9/19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
宣化上人
  我們人修道,其他的法門都是有一種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為沒有人保險。好像你持咒,持了幾年咒,覺得沒有什麼成就,就停止了,不持了,這就向後退了。或者你念經,念了幾年,覺得也沒有什麼好處,於是乎就不念了,退了。或者今生你不退,等到來生又退了。今生你念經也很精進,念咒也很精進的,可是你沒有修行成,到來生,來生就不精進了,就休息下來。為什麼呢?因為「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
  不要說你是一個凡夫,就是証到羅漢,你再一入胎,也就把你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薩有隔陰之迷,他一經過這個胎,一投胎之後,他也就迷了。若遇著善知識,能指點你怎麼樣修行,這還可以得到覺悟;若遇不著善知識,今生退墮,來生更退墮,就不容易再發這菩提心,所以這很容易就退墮了。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就沒有退了,只有向前精進而沒有退了,能得到這個四不退。
  四不退,第一就是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第三是念不退,第四是究竟不退。
  「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這個佛位。你到那兒蓮華化生,等那華開了,就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不會再墮落了。這叫位不退。
  「行不退」:方才講的一般人修行, 今生修行精進,來生又懶惰了,不精進了,這叫修行沒有長遠心。等你生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三惡道苦,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都在那兒說法呢,都是幫助著阿彌陀佛說法。所以生到極樂世界,修行的行也就不會再懶惰了,總是向前精進,勇猛精進。
  「念不退」:好像我們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要往前精進,生出精進的這一念。精進了一個時期,覺得精進很辛苦,沒有休息那麼自在,於是乎就不精進了,生出這個懶惰的念頭來了。這個念就退了,行雖然沒有退,念已經退了。在這短短幾十年的過程中,退墮的心比精進的心就多得不得了!這個念就不容易不退。你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晝夜六時都是在那兒說法,你不會有退墮菩提心的這種情形。

  「究竟不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蓮華化生,任何的時候也不會再退了──不退落到凡夫,不退到二乘,也不退落到菩薩。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這四不退。所以第四種力用,就是以「往生不退」為它的力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