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筆記

醫聖--東漢張仲景醫師提出的「六經理論」,是中醫最重要的疾病分類及診斷系統,將人體抵抗「風寒」邪氣的機轉,分作「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層次來探討。

倪海廈2003年的演講
如何治療感冒,中醫認為有兩大原因會致病:
  第一種是所謂的「內因」,內發的病,也就是六經辨證。
  所謂內因,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過喜也會致病,像古時候範進中舉,因為太高興了,所以得了失心瘋。瘋瘋癲癲的,結果只好找了一個範進最怕的老丈人,河東獅吼,平時範進看到他就會手腳發抖,結果他大聲一叫,當場就把範進嚇醒了,病就好了。
  所以喜太過也不行。過怒,過憂,過思,過悲,過恐都不好。 
過喜會傷害到心臟,
過怒會傷肝,
過憂會傷肺,
所以諸位如果有咳嗽,再遇到過於憂慮的事情,咳嗽會加重,百日不會好。過思,思念很嚴重,比如說男女朋友,兩地相思, 思念得很嚴重,則會傷到脾臟,脾主胃口,所以味覺就沒有了,吃東西如同嚼蠟。下次問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有沒有犯相思,只要看吃東西有沒有胃口,就知道有沒有騙人了。
  悲和憂是相同的,會傷害肺臟。再來說恐,有很多年紀大的人,很怕孤單,小孩不在身邊,所以很恐懼, 
恐能傷腎,每天有被害妄想症,以為有人要害他,胡思亂想,腎臟一旦受傷害,
腎臟管頭髮,腎臟管腦的記憶,腎臟管聽力,腎臟管骨骼,於是就得老人痴呆症,腦部收縮,很多骨骼酥鬆症,掉頭髮,聽力的問題,都是因為恐而造成的。
但是思能勝恐,恐懼的人,給他喜樂,比方說生日的時候給他慶祝,讓他有很多喜樂,喜能勝憂。
所以這五種情治是互為互補的,喜會傷心,怒會傷肝,憂會傷肺,思會傷脾,恐會傷腎;
但是思能勝恐,恐能勝喜,喜能勝憂,憂能勝怒,怒能勝思。
所以諸位瞭解人的七情六慾及五種情志的關係之後,就可以自己調整以減少由內因所產生的病症。
  第二種是所謂的「外感」,外感的病,也就是風寒暑濕燥熱。
  因為氣候的變化所產生的疾病。風寒暑濕燥熱進入人體所發生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一步一步產生的,不是一次進來的。
首先是表症,也就是在肌表上所發出來的症狀,包括太陽中風,太陽傷寒,以及太陽之溫病。
  太陽中風
  所謂太陽中風,不是你們所想象的那種中風,是中於風,比方說開車,冷氣沒開,很悶熱,結果窗戶一開,風一吹,就中於風;在海邊,風很大,因為吹到風而感冒,所以叫中風,症狀是有一點微汗,項強,頭痛,發燒。這時候就用 桂枝湯劑(五味藥)來治療。
  太陽傷寒
  還有一種就是太陽傷寒,傷於寒症,比如說冬天的時候,天氣太冷,或者在冷氣間裡面工作,得到感冒是因為傷於寒,病人會全身惡寒,怕冷,全身沒有汗,高熱,身痛,骨節像鞭打一様,很痛,這時候要用 麻黃湯劑(四味藥)來治療。
  太陽溫病
  再來是太陽溫病,小孩子得的比較多,溫病是在溫熱的環境下得的病,這時就講到南派的中醫,他們認為長江以南都是溫病,因為溫熱,所以南方無傷寒,這是完全錯誤的。當初張仲景講溫病,是因為小孩子好動,到處跑來跑去,熱了所以流汗,在流汗的狀態下所得的感冒,所以叫溫病,而不是說在溫暖的地方才有這種病,於是就衍生出了溫病派的南派中醫,然後說南方無傷寒。所以棄傷寒論不用。(有一位媽媽說小孩流汗要用桂枝湯)
  其實我在佛羅里達就常常治療過很多太陽傷寒,就是用麻黃湯劑(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藥)來治療。
所以在剛開始得到感冒,太陽表症的時候,就是這三種選擇。
  小朋友一感冒,喉嚨痛,葛根湯症, 葛根湯(復方,七味藥)就是來治療溫病的。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很多人有一錯誤的觀念,認為麻黃不好,其實是因為有些人拿單味的麻黃來提煉成減肥藥。
北派中醫在用麻黃的時候,從來不單味用藥,所以現在美國聯邦政府規定只有醫師可以用麻黃。在治療太陽傷寒的時候,一定要用麻黃,我用麻黃治療很多氣喘,沒有麻黃治不好,像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百日咳,但是麻黃不是單味在用,麻黃一定跟桂枝,因為麻黃是開表,所謂開表,就是把毛孔打開來發散汗;如果你光吃單味麻黃,心臟當然跳動快,所以要加炙甘草,炙甘草可以讓慟悸的心臟緩和,不會心跳加速。
桂枝是把肌肉打開,杏仁是把肺裡面的津液補足,杏仁色白入肺,所以麻黃湯下去的時候,因為我們知道病人是寒在表,肺裡面有寒水,所以要把身體內的濾過性病毒,利用發汗排出體外。
我們擔心麻黃發汗的力量太強,把肺裡面的津液傷到會脫水,所以把杏仁加進去;擔心麻黃只把心臟加快,沒有到達表,汗發不出,所以把肌肉先打開,加上桂枝,桂枝好比馬,麻黃騎在馬背上,利用桂枝的力量把肌肉打開,把麻黃推進皮膚去,不會使心臟加速;預防麻黃使心跳加速,因此加了炙甘草,緩和心臟慟悸的現象。
所以這是非常好的一種藥方。然而美國很多藥廠,把麻黃素提煉出來當減肥藥,因為麻黃素吃下去,人不會睡覺,就好像吃了安非他命一樣,不睡覺,人當然就瘦了,所以簡直是混蛋,破壞中醫的名聲。
  以上是太陽表症。 表症一般在身體上停留一個禮拜,各位吃了我的藥,如果好了,但是一旦得到了感冒,感冒沒有治好,感冒會把你原先有的病症又發出來。
所以各位現在吃我的藥,把你們現有的病症治好之後,將來你一旦得了感冒,就吃中藥,非常簡單且快速,你可能這輩子感冒從來沒有這麼快好過。 
如果表症超過一個禮拜,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你自己的免疫系統把感冒解掉了,一種是感冒走到裡面去了。
  表症傳變入少陽
  走里有兩種,
一種是進入少陽,
一種是陽明。
進入少陽,就是進入你的淋巴系統,你的內分泌系統,症狀是往來寒熱。
在太陽症的時候,病人只會覺得寒,怕冷怕風。
但進入少陽,病人會忽冷忽熱,兩個太陽穴會間有疼痛,間有惡心嘔吐,有這些症狀我們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陽症。
此時有兩種湯劑,小柴胡湯及大柴胡湯。
  如果是往來寒熱,頭痛,惡心嘔吐,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則服用 小柴胡湯;
如果便秘,則服用 大柴胡湯。
  少陽症再往里走,就走到陰症了。
  表症傳變入陽明
  再來有可能不是進入少陽,而是進入陽明。陽明症就是進入你的胃及大腸系統,病人會產生燥熱,所謂陽明無寒症,全部是熱症,而且會餓,吃也吃不飽,肚子餓的不得了,不放一點東西在胃裡面,馬上手抖,全身冒冷汗,全身熱,且便秘,大便排不出來。
但是 表症如果進入陽明的話,病毒就不會再往里走,到此為止。
  少陽傳變入太陰
  有的人表症進入少陽,少陽如果沒有治好的話,就進入陰症。
陽是指是外面,
陰是指臟,
陰症就是進入肝心脾肺腎,進入內臟了。
第一個進入的就是足太陰,足太陰就是進入脾臟,我在這邊所講的脾臟,就包含了西醫所講的胰臟。
胰臟影響你的血醣,影響你的體重。
脾主少腹,各位小腹突出,就是脾臟的問題;
脾主肌肉,骨節,四肢;
脾臟在管胃口,胰臟在管味覺。
吃東西有沒有味道是胰臟在管,肚子餓不餓,吃多少是脾臟在管。
所以在太陰症的時候,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脾治水,脾是土,就好像河道,水在河道中走,如果河道做得很好就不會淹水,所以脾能治水。
如果脾臟不能治水,身體就會很重,因為身上帶有很多水。 
所以肚子脹,四肢脹,胃口不好,都是屬於脾臟的問題。
  太陰傳變入少陰
  到了太陰症沒有治好,則進入少陰。
少陰有兩個地方,心臟以及腎臟。
第一個症狀是 嗜眠,睡覺睡了八小時,十小時還睡不飽,還想睡,有時開車開著就睡著了這是進入腎臟。
還有自心包經進入心臟,必定是 晚上失眠,睡不好。
大小便不正常,有時下痢,有時便秘。胸悶,胸痛,手麻,四肢麻。
  少陰傳變入厥陰
  到了少陰還沒治好,就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叫做厥陰症。
厥陰症就進入肝臟,還有心包經。
我們知道有A型肝炎,B型肝炎,及C型肝炎。事實上C型肝炎根本不是肝病,根本就是感冒的病毒所引起的,病毒由太陽表症一直進入你的肝臟。
所以我們在治療C型肝炎,清除了之後,病人在恢復之前所出現的症狀都是感冒症狀。 
因為從厥陰,一路治療回去,到了太陽症,病就好了。
  臨床上很多都是這樣治好的,從厥陰到少陰,少陰到太陰,太陰到少陽,少陽到太陽,症狀是往回走的。
所以我們很肯定C型肝炎根本就是感冒的病毒引起的。
肝經和心包經都是厥陰。
各位在問診單上,很多都注明膽固醇高。你們所得到的知識,西醫告訴你們膽固醇有好的膽固醇以及壞的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可以預防心臟病,壞的膽固醇會導致心臟病,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因為西醫希望多一個名辭,多一種藥可以賣。
事實上壞的膽固醇會凝結,會堵塞,是要靠三酸甘油脂,所以真正三酸甘油脂高才是一個問題。
膽固醇和飲食有關,比方說你每天吃很多蛋黃,膽固醇會高,但只要你的三酸甘油脂正常,是不會堵塞的。
結果你去吃降膽固醇的藥,後遺症造成短期記憶力失去,腎臟產生問題。
所以如果你的鄰居老太婆很討厭,你就拿降膽固醇的藥給她吃,保證得老人痴呆症,忘了她是誰了,所以這個藥是給你的敵人吃的。 
真正心包經的症狀,厥陰症的症狀,危險的時候到最後是但坐不得臥,晚上無法睡覺,
肝病到後來,病人半夜坐在那邊,不能躺下去的,因為陽要絕了,下半身極度冰冷,上半身極度熱,這就是快死掉了。
  六大原則判斷自己健康
  厥陰症就是進入重病的階段。
好的醫生在病還沒有發的時候就查到了,不讓它發。
所以北派傳統中醫訂出六大原則來判斷自己是健康的:
  第一個: 一覺到天亮,當然有些事情煩惱你,比如你和你先生吵架鬧離婚,那當然睡不著覺,這是正常的。
  第二個: 是胃口正常,所謂正常的胃口不是暴飲暴食,是很正常的量吃下去很滿,不是吃很多,還不行,還要再吃。
  第三個: 是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 大便上廁所,上完廁所才吃早餐。
  第四個: 是一天五到七次小便,小便的量大,顏色要淡黃。
  第五個:一年四季,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你在哪裡,在阿拉斯加,在佛羅里達,還是在加州,永遠都是 頭面身體冷,手腳溫熱。
  第六個: 男人女人都有,叫做 早上的陽反應,女人早上起來的時候,乳房很敏感,男人陰莖會勃起。一般男人到了十幾二十歲都會有正常反應,到了五六十歲就沒有了。
如果你有吃降血壓降血糖的藥,或是降膽固醇降三酸甘油脂的藥,反正舉凡任何屬於降的西藥,你只要開始吃,什麼都還高,但有一樣東西一定降,所以威而剛才賣得那麼好。 
男人的性功能是心臟在管的,所以威而剛一下去就會造成心臟病。
就好像女人過了更年期,是心臟在管,那你不知道是心臟在管,你給女性吃賀爾蒙的藥, 女性賀爾蒙的分泌其實是心臟在管,那你吃賀爾蒙的藥,等於告訴心臟去休息,心臟就會退化了,當然得心臟病。
  所以你們吃了中藥以後,這六個症狀都出來了,代表你的病完全好了。
如果你們吃了中藥以後,本來腳是冷的,後來變成冰的,就中藥無效的明證,那你們不要再吃中藥了,趕快另請高明。
你們要為自己著想,也不要為任何醫生著想,你知道了這個健康的標準的時候,你可以反過來看,不管你今天得到胰臟癌,脾臟癌,心臟病,肺病,都沒有關係,你今天做化療,做鈷六十,開刀,吃中藥,針灸,都沒有關係,任何東西,任何治療方法,或吃維他命,都無所謂,如果越治手腳越冷,就代表你在錯誤的路上,你準備死了。
你走錯路了,趕快停下來,不是錢的問題,不是信仰的問題,是一條命沒了,命都沒了,還談什麼? 
但是如果說,你做了化療,做以前腳是冰的,但做了化療之後,腳是熱的,一覺睡到天亮,不必再吃什麼安眠藥了,你就可以繼續做化療,因為這很有用,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生過。
所以各位記得這些大原則。
  月經期感冒—小柴胡湯
  還有要記得女孩子在月經的時候得到感冒,所有的處方都不能用,什麼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都不能用,只能用一劑藥,叫 小柴胡湯。
因為月經來的時候,月經往下走,走到子宮的時候,正好得到感冒,感冒的病毒從你外表直接進到子宮,根本不停留於肌表,這時候桂枝麻黃發不到,只有用和解的方法,小柴胡湯一劑下去,感冒的濾過性病毒跟著你的月經小便一起排出去。
  我們有大青龍,小青龍,一個是寒咳,一個是熱咳。
感冒以後咳了好多黃痰出來,胃口很好,就用 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藥。
  里熱表寒—大青龍
  如果是咳嗽黃痰,胃口不好,外面發冷,代表肺也得到了,表症還有,黃痰代表肺裡面是熱的,叫做 里熱表寒,病人發冷,發燒,頭痛,咳嗽,這時麻黃湯不適合,要用麻杏甘石湯,加上桂枝,生薑,大棗,七味藥合在一起,叫 大青龍。大青龍湯治表寒里熱。
  表寒里寒—小青龍
  還有一種感冒的時候咳嗽,但咳的是清痰,不口渴,全身痛,叫里寒表寒,痰是白的,清的,這時候要服 小青龍。
所以並不是說大青龍比較強,小青龍比較弱,小青龍是 表寒里寒時用,大青龍是表寒里熱時用。
里熱里寒很簡單,看病人口渴不口渴,口渴就是熱,不口渴就是寒。痰是黃色的就是熱,痰是白色的就是寒。
  陽明經熱—白虎湯
  如果你的病進入陽明的時候,有陽明經熱和腑熱兩種情形發生。經熱就是全身發熱,陽明無寒症,全是熱症。這時候有兩種,一種是便秘,一種是沒有便秘。只有發熱,沒有便秘,就用 白虎湯。
  陽明腑症
  堵在胃里—大黃甘草湯
  再者陽明有腑症,如果便秘,第一種叫 大黃甘草湯,大黃甘草湯是在 胃的下方有屯積東西的時候,便秘,肚子痛,病人呈現的症狀是朝食暮吐,早上吃進的燒餅油條,到了傍晚吐出來還是燒餅油條,就代表說這個東西堵在胃裡面,這時候大黃甘草兩味藥就可以治好。
  堵在十二指腸—調味承氣湯
  如果是 堵在十二指腸的時候,我們就用 調味承氣湯,就是炙甘草,大黃,芒硝,堵在十二指腸,病人會便秘,惡心,排氣很多,肚子中間的地方會痛。
  堵在小腸—小承氣
  再來是 小承氣(厚朴,枳實,大黃),是 堵在小腸,我現在講的病人小便都是黃的,因為堵在小腸,大腸裡面沒有東西,所以不斷的放屁,只有放屁,沒有大便出來,就用小承氣把小腸清乾淨。
  堵在大腸—大承氣
  進入大承氣,就是 堵在大腸裡面,此時會連屁都不放出一個,因為大腸裡面都是大便,就用厚朴,枳實,大黃,再加上芒硝,就便成了 大承氣。芒硝能夠攻堅,把乾燥的大便都打散排出來。
  所以舉凡發燒,頭痛,都吃中藥,從此不要再吃抗生素,如果上吐下瀉,就用小柴胡湯和解。
扁桃腺發炎就吃喉蛾方,

少陽症的提綱(最重要的症狀)是:「口苦、咽乾、目眩」,其他還有「心煩、喜嘔、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或是胸中煩、口渴、腹中痛、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熱、咳嗽……等」,但是仍公認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最主要的代表性症狀。 暈眩的症狀: 如睡午覺頭會隱隱作痛(很輕微但是有感覺)然後爬起來又沒事.然後只有午睡起來會心悸一陣...另外還有久蹲久坐很容易暈眩.冬天坐開空調的車.走出去也是一陣很重的暈眩眼冒金星。

少陽病的病因,是因為寒氣入侵到身體較深的層次之後,身體抵抗的熱能、與入侵的寒氣相衝擊,因此出現寒熱夾雜的症狀。患者可以口苦又怕冷,也可以一下子冷一下子熱。
用白話文來講,少陽症要討論的東西,其實就是身體內一個「正氣的昇騰」的系統。這個系統,我們可以想像是 植物的毛細孔,是藉由一個微弱而持續的力量,來把身體的「精微物質」(能量與營養)從脾胃往身體未稍運輸,尤其是往頭部運輸。因為我們身體上的「竅門」,包括:「眼、耳、口(咽)、鼻」,就是這個毛細孔的開口。

如果這個毛細管的上昇力量,受到「風寒」或是「陽明熱邪」的影響,就會讓「精微物質」(能量與營養)在毛孔中的移動停滯……結果這些能量/營養就變成了一種火氣,甚至離開毛細管(少陽經絡)的正常管道,四處亂竄。而我們的「眼、耳、口(咽)、鼻」……得不到應有的能量與營養就出現黏膜乾燥及功能不良的情形,而造成「口苦、咽乾、目眩」的現象。
因此,用小柴胡湯等方劑,就是要清除「阻礙毛細管上昇現象」的因子,讓「正氣昇騰」的系統能夠順暢的把能量往上運輸。

上面所提到的暈眩與微微頭痛的症狀,就是「風寒」入侵「少陽系統」的表現,因為風寒留在身上,所以會有肩頸酸緊的症狀,因為「少陽系統」的「昇騰作用」是因為寒邪的影響而受損,因此在溫度改變的時候,暈眩的情形就更為明顯。而這種暈眩,通常都只有幾秒鐘或幾分鐘,或是患者會形容是一種「怪怪的感覺」。同樣的,除了暈眩以外、有的患者出現不同的症狀,例如:暫發性的耳鳴、耳朵緊脹不通、上顎後方(咽)乾痛的情形……都是同樣的原理,因此張仲景醫師在條文中有注明:「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就是提醒臨床醫師,要見微知著,用患者的症狀去體察「正氣昇騰」系統的功能是否正常運作。

「少陽病」治療的方法,可以視邪氣的來源、火氣與風寒的比例、精微營養物質化熱的程度……,使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桂枝湯、或柴胡桂枝乾薑湯……等等來處理。新病的話,可以「汗、吐、下」一劑而癒。久病的話,一定是涉及更深入的問題,通常和「肝腎陰不足」和「脾胃正氣不足」有關。

如果我們要補「肝腎之陰」和「脾胃正氣」的時候,就要用大劑量的水煎藥補充,才能達到明顯的療效,並縮短治療時間。這些補進去的營養進入毛細孔之後,會加強身體未稍的循環,而加強體力、減少不適症狀。不過如果毛細管達到無法負載的量,「少陽症」反而會變嚴重,這時就不能再補,而要改用「小柴胡湯系列」來「清理毛細管」。

因此,在調「少陽系統」時,也就是清理毛細管時,要仔細的由脈象和症狀,來決定藥物的量和比例。許多常常使用經方的大師,在這個領域都有深入的見解,而對於六七種藥物間的比例和藥量都十分的重視,這個時候,可謂是「增一毫則太多、減一毫則太少」,一定得要求「穠纖合度」,治療的效果才會出來。

然而小柴胡湯的系列,將正氣昇騰之後,「肝腎之陰」和「脾胃正氣」的貯量又將不足。這個時候就要停止用「柴胡系列」,而再度補充「肝腎之陰」和「脾胃正氣」,也就是在這種一來一回的調養之下,患者的體質能漸漸趨向正常,「毛細管」的功能才能得到整體的修復。因此,醫師和患者都要很有耐心才行。

順帶提一下,在溫病理論系統中有一個:「柴胡劫肝陰」的說法,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下焦篇甚至提到:「溫病耳聾、病系少陰、與柴胡湯者必死」。這個理論的重點在於:對於肝腎之陰不足體質的患者,如果誤認為少陽症,而給予小柴胡湯系列,就會導致肝腎陰的衰竭,而造成耳鳴、耳聾、的副作用。這個理論在近代引起很大的爭論,到底柴胡能不能用、該不該用,眾說紛紜。其實都沒錯,就是把脈要把得準一些,別把少陽症→要用柴胡,和肝陰不足→不可用柴胡,兩者弄混了就好。

肝腎陰虛證是由腎陰不足導致肝陰不足,或肝陰不足引起腎陰虧損而成,臨床上具有肝腎兩臟陰虛之表現。多由久病勞傷,或溫熱病邪耗傷肝陰及腎陰所致。

臨床主要表現為:靦物昏花或雀盲,筋脈拘急,麻木,抽搐,爪甲枯脆,脅痛,眩暈耳鳴,腰膝痠軟,齒搖髮脫,遺精,形體消瘦,咽乾口燥,五心煩熱,午後潮熱,顴紅盜汗,虛煩不寐,尿黃便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弦細數。

肝腎陰虛證常見於「脅痛」、「腰痛」、「虛勞」、「血證」、「眩暈」、「月經先期」、「閉經」、「痛經」等疾病。本證應與「心腎不交證」、「肺腎陰虛證」、「腎精不足證」相鑒別。


  • 脅痛病中之肝臀陰虛證,特點為脅肋隱痛,綿綿不休,伴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潮熱盜汗等肝腎陰虧症狀。此乃七情內傷,化火傷陰;久病精血虧損,脈絡失養所致。《景岳全書‧脅痛》云:「內傷虛損脅肋疼痛者,凡房勞過度,腎虛贏瘦之人,多有脅肋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治宜滋補肝腎。方用一貫煎(《柳洲醫話》)。
  • 腰痛病中之肝腎陰虛證,其腰痛性質多為痠軟隱痛,腰膝無力,遇勞加劇,臥時減輕,且有視物昏花等症。多因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或房勞過度,年老精血虛衰,筋脈失養所致。治宜滋補肝腎。方用左歸丸(《景岳全書》)。
  • 虛勞中亦有此證,病人除具有腰膝痠軟,眩暈耳鳴,視物昏花等肝腎陰精不足表現外,多伴有全身多個臟腑氣血虧損症狀。其病因正如《醫學綱目‧虛勞》所說:「虛者,皮毛、肌肉、筋爪、骨髓、氣血津液不足也。若男子終日勞役,神耗力倦,飢飽越常,喜怒憂。思,形寒飲冷,縱慾恣情…根源從此而虛竭矣。」《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治宜滋補肝腎。方用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 血證如齒衄中亦可具有肝腎陰虛表現者,此乃情u茪熄芊A縱情色慾,肝腎陰虧,陰虛內熱,灼傷脈絡,絡傷血溢所致。其出血以血色淡紅,齦浮齒搖而微痛為特點。如《景岳全書‧血門》云:“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腎水不足,口不臭,牙不痛,但齒搖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時多出血者,此腎陰不固,虛火偶動而然。」治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用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編》)合茜根散(《景岳全書》)。
  • 眩暈病中之肝腎陰虛證,臨床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其眩暈較輕,多屬虛眩,閉目臥床則減,且伴有其它肝腎陰虧症狀。多由腎水虧虛,水不涵木,風陽上擾;或肝腎陰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而成。《靈樞‧海論》曰:「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目,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治宜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醫級》)。
  • 如婦女月經先期病中見有肝胃陰虛證,臨床表現為:經行先期,量少色紅,質粘稠,兼見陰虛內熱之象,如兩顴潮紅,手足心熱等症。此乃肝腎陰虧,陰虛內熱,迫血妄行,衝任不固所致。《傅青主女科‧調經》曰:「先期經來只一、二點者,人以為血熱之極也,誰知腎中火旺而腎水虧乎…先期而來少者,火熱而水不足也。」治宜養陰清熱。方用兩地湯(《傅青主女科》)。
  • 婦女閉經病中之肝腎陰虛證,病人表現為:月經初潮較遲,量少色紅或色淡,漸至閉經。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天癸未充,或久病虛損,肝腎精虧血少,衝任失養所致。治宜滋補肝腎,養血調經。方用歸腎丸(《景岳全書》)。
  • 再如婦女痛經病中出現本證者,其臨床以經後少腹隱痛,綿綿不休,經來色淡量少為特點。多因肝腎陰虛,精虧血少,衝任空虛,胞絡失養所致。治宜調補肝腎,養血止痛。方用調肝散(《傅青主女科》)。

-------------------------------------------------------------------------------------------------------------------
心陽不足 (當歸四逆湯)  炙甘草湯+丹蔘片+桂枝+葛根+五味子+栝蔞薤白白酒湯+麻黃+苓桂朮甘湯和真武湯

脾胃潮濕

脾氣上升 津液不能完全氣化

肺氣未能肅降

下焦濕熱

脅痛究竟是水留肺中 抑或如《靈樞·五邪篇》說,“邪在肝,則兩脅中痛”。此“邪”字當包括飲邪在內,前賢早有明訓。如《金匱要略》說,“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溫病條辨》下焦篇第41條說,“伏暑、濕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症狀,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複花湯主之”。請注意不是脹痛、刺痛或隱痛,而是牽掣作痛。即體位固定時不痛或僅微痛,——旦移動體位,如翻身、轉側、俯仰、走路等,便牽掣疼痛不已。此皆得之於問診,故疏於問診者戒之!而此證初起,易被誤診為柴胡證者,亦緣於未嘗掌握其特徵性症狀之故。
--------------------------------
#日常保養八法:斷食的原則
中醫治療八法:汗(運動)、吐(斷食)、下(排泄通暢)、和(均衡不同組織的能量)、溫(補充動能)、清(卸除淤滯)、補(均衡營養元素)、消(排除代謝廢物)。括號內是日常非藥物的保養手段,運用得宜則可不靠醫藥而常保健康。
正常人可以適度的斷食,讓身體系統可以自我調整與集中能量排除毒素。
生病時,小朋友陽氣充足,一遇外感,會發燒,自動進入“斷食”的狀態(不須喝水、吃食物)。
成人感冒不一定發燒,但也需自律 “斷食”。
待啓動免疫反應與自嗜反應,病程走完,不論身體、智力,都可明顯增長或更新。
如陽氣不足,可稍予發表麻黃劑,促進病程。(宜斷食,免生宿食弊病)
如陽虛自汗者,服用強壯劑桂枝湯,還須喝熱稀粥以助藥力。(但僅限熱稀粥,無服藥則不宜食粥)
病中索食,乃脾胃已病,切不可與,如稍一不慎,病後必留後遺症:鼻塞、咳嗽、異位性皮膚炎、目疾(近視、老花眼),糖胖症(第二型糖尿病)、消瘦(第一型糖尿病)、頭汗、腦霧、注意力缺失、失眠......
----------
基本上生病期間都不宜進食,可稍微補充水分,但不宜喝太多水。
『傷寒雜病論 3-36、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
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時常令不足,勿極意也。
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傷寒雜病論 3-37、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救也。』
----------
病後不宜立即復食,如過食必傷脾胃,出現脾胃疾病,則依狀況必須:忌口(特定食種)、限食(數量)、斷食
『傷寒雜病論 12-44、大病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
感冒後出現脾胃疾病,可依『脾胃勝衰論』加減治之。
脾胃勝衰論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虛,此之謂也。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黃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
如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洩瀉,此濕勝,從平胃散。
若脈弦,氣弱自汗 ,四肢發熱,或大便洩瀉,或皮毛枯槁,髮脫落,從黃芪建中湯。
脈虛而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
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
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 




E199 生脈飲(人參8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3克  ) +S299 葶藶子--->脅痛水飲

下焦濕熱證:濕熱流注於下焦腸腑、膀胱,濕聚熱蘊,氣機受阻,氣化失司,腑氣不利的病理變化。

飲食養生:口味清淡.適當吃薑
起居養生:少用空調,衣服寬鬆
常用的中成藥有二陳湯參苓白朮散、絞股藍總甙片、陳夏六君丸、排毒養顏膠囊等
黨參、扁豆、砂仁、陳皮、淮山、慧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濕作用,但是祛痰濕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陳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濕;陳皮如果和黨參、白扁豆合起來,是治中焦的痰濕;赤小豆主要是讓濕氣從小便而走。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長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條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濕熱。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製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於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證。
四季養生:夏多食薑,冬少進補。
經絡調養:艾灸中脘、水分、神闕、關元

富田製藥
http://www.futian.com.tw/product3_2.html


http://www.csz.com.tw/all02a.htm

男,46歲
主訴累時胸悶,伴隨噁心難受,一個月1-2次。
從病人初診坐下來,一定要細觀氣色。病人體格壯碩,白髮多,面色正常,唯細看發覺鼻上稍白。
問診:怕風怕冷,不易出汗,晨起有咳嗽有痰,黏白痰,咽痛,體力差,大便每日行稍軟,睡易醒,不渴喜熱。

看到這裡8成可以斷定為長年表裡俱寒的小青龍湯症,心想這應該是經方醫者均能確診,為何以前的醫師沒開出來呢?

於是看一下曾服的中藥處方中,有以心痹為主症的栝蔞薤白桂枝湯{枳實3克(4枚)  厚朴12克(4兩)  薤白9克(8兩)  桂枝3克(1兩)  栝蔞實搗10克(1枚)  }加減處方,心裡突然明白了。

其實在辨症時,不能一昧的以病人主訴症為主症去考量,體質非常重要,一樣口喝,小便不利,可以是豬苓湯(熱症用),也可以是腎氣丸(寒症用),幾乎症狀主訴不會有太大差別,但是卻是兩個不同方向的處方。

如何把握呢?要在望診上下功夫。

栝蔞薤白用於心包有痰,小青龍是肺寒有痰,症狀相似,但心包有痰的病人,因為心之病,面色應虛晚(累時易泛紅),肺寒則為面色泛白。

汗不多可以看成心陽不足,也可以看成肺寒,所以臨床下來,我覺得確診要正確,這些細節都是得考量的。

淺淡表虛證和表實證
表實證和表虛證的「實」和「虛」,是指正氣。表實證是正氣不虛,邪氣較盛;表虛證是正氣不足,邪氣較輕。至於為什麼表實證又稱為「傷寒」,表虛證又稱為「中風」,是因為風性疏泄,故用於自汗出的桂枝湯證,寒性收引,故用於無汗的麻黃湯證。風、寒實在不能夠截然劃分,猶於柯琴於第190條的注解中所說「風寒本一體,隨人胃氣(胃氣即正氣)而別」。第180條陽明病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之中的「實」,同樣是指正氣不虛,邪氣較盛的情況,可以互相發明,互相印證。至於何以知道桂枝湯證是正氣不足?且看第12條的「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桂枝湯之所以會「汗自出」,就是因為「陰弱」。右寸重取無力,主表氣不足,衛外不固,營不內守,仲景明顯就是從正氣不足的角度來闡釋桂枝湯證,何曾在風邪身上著墨?



苓桂朮甘湯真武湯同是水道系統異常的處方,同是主治頭暈,但是一個桂枝配伍,一個白芍配伍,一個主八綱的「表」,一個主八綱的「裡」。真武湯為治腎陽衰微,脾失健運之常用方。方中附子溫腎助陽、化氣利水;白朮燥濕行水;茯苓淡滲利水,朮苓同用又有健脾之功;生薑溫散水氣,芍藥養血和陰,以防水氣消而生燥熱。苓桂朮甘湯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故治宜溫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滲淡利濕;桂枝溫陽降逆,並助茯苓氣化以行水;白朮健脾燥濕,使中焦健運,則水濕自除;炙甘草,健脾補中,調和諸藥。

湿热一证临床不仅外感易见,杂证更多。诸如口疮、口臭、咽痛、咳喘、胃炎、肝炎、黄疸、脱发、淋浊、疮疡、风湿等等,只要是表现为湿热证,我都会以方为主加减运用,效果显著。临床上治湿热,我喜欢用二个方子,一是甘露消毒丹,一是龙胆泻肝汤。表现为中上焦湿热证的用甘露消毒丹,表现为中下焦湿热证的用龍膽瀉肝湯,表现为中焦湿热证的用甘草瀉心湯


这里重点说甘露消毒丹,其辨证要点很简单,一是舌红苔腻,二是脉滑或数,大便粘臭即可,不管证多复杂,多么繁多都可以用。重点中上焦。甘露消毒丹是一个很好很实用的方子,治温热无有出其右,我临床上用此方治过很多病,诸如口腔溃疡,口中异味、头汗、胃炎、阳痿、带下等等,一句话,只要掌握其病机和辨证要点,舌红苔腻,脉滑或数,大便粘臭即可,不管它是西医何病,尽管去用,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前辈王士雄创造了这么一个好方子

柴陷湯(半夏 栝蔞仁 柴胡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 大棗 )主症:

1. 小柴胡:(柴胡24克(半斤)  黃芩9克(3兩)  人參9克(3兩)  半夏洗9克(半升)  甘草9克(3兩)  生薑切9克(3兩)  大棗擘12枚 )胸脇苦滿(兩脇下常有壓痛或不適感),咽口乾時口苦,噁心嘔吐。
2. 小陷胸(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瓜蔞實大者一枚)  :心下壓痛明顯,腹診心下較硬實,噁心嘔吐,有黃連症(血分充實之症)

另有常年左心胸口痛的問題(西醫病名是心肌梗塞),一般來說很多學後世方的喜歡開血府逐瘀湯等活血藥,思路大概就是活心胸的血管使之不會不通則痛,而古經方為什麼不這麼開?因為醫聖張仲景著重整體,看到瘀時,我們要去想為什麼會形成瘀?根本原因在哪?

而之前也有經方家開過胸痹心痛的括萋薤白等方,效果也是不錯的,但還是沒有小陷胸合適(差別在有沒有血分熱,黃連跟薤白的選用)。 栝蔞薤白白酒湯

所以同樣是個柴陷湯,可以是治療不孕,也可以治療心肌梗塞,西醫病名不重要,重要是根本問題只要是一樣的,它延伸的症狀可以千變萬化,但不會開一大堆藥,只要開一個打到根本的處方,就能一網打盡了。

(個人這個心胸痛可不是一般的,痛起來是不能動不能呼吸的,持續幾秒)

最後提一下服藥後情形,基本上很久沒心胸痛了,以前人會發熱,口乾渴嚴重,大便也不好,痔瘡嚴重(黃連的熱是影響胃跟大腸的陽明消化道比較明顯),現在真的好「很多」,因為以前熱得跟火球一樣,口唇乾到不行,現在都沒有,痔瘡也好久沒犯了,心胸痛也很久沒有,但最近有點事很煩,因爲憂心又開始有心胸痛了,不過就是出事那幾天,後來事情過了吃藥又沒再痛了。(思想跟身體的操勞都會加重柴胡症喔!請各位記住)

痰熱阻絡
治則:清熱化痰,通經活絡。
選用方劑:滌痰湯加減
滌痰湯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再加膽南星、枳實、人參、菖蒲、竹茹、大棗組成,主治痰迷心竅,對語言不清,精神恍惚,暈眩,肢體麻木等有效。

濕熱浸淫
治則:清熱化濕。
選用方劑:加味二妙散加減
加味二妙散由黃柏、蒼朮、川牛膝、薏苡仁等組成,主治濕熱下注,下肢痿軟無力。

瘀阻脈絡
治則:益氣養營,活血通絡。
選用方劑:聖愈湯加減
聖愈湯即四物湯再加人參、黃芪組成,具有益氣、補血、攝血功效。主治四肢無力,神疲體倦等症。

肺脾氣虛
治法:益氣健脾。
選用方劑:參苓白朮散加減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組成。具有益氣健脾之功,兼和胃滲濕保肺,適用於脾胃氣虛夾濕之証,亦可治肺損虛勞諸証,為健脾補肺常用方劑。

肝腎虧虛
治則: 滋補肝腎,填髓補精。
選用方劑:左歸飲為主方
方中山萸肉、菟絲子、牛膝、龜板膠補益肝腎;鹿角膠填精補髓;知母、黃柏滋陰清熱。

腎陽不足
治則 ︰溫補腎陽,填精補髓。
選用方劑:二仙湯與右歸飲加減。
方中仙靈脾、仙茅、巴戟天、附子溫腎補精;生地、山萸肉、杜仲滋陰補腎;當歸養血活血,潤腸通便;鹿角膠填精補髓。



三焦十藥方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好的公路,排水溝很重要


《黃帝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雖然說,腎主水,脾治水,肺通調水道。但溝通周身上下內外水液通道的卻當屬三焦。

三焦有形而無實,它就像遍佈天地的各種江河湖海,小溪小流。有些平時看不到水的溝溝渠渠,由於下一場大雨後,也流淌起水來,這也歸三焦。

可見三焦是多麼地廣大,它是肌表以內,臟腑以外,最大的腹腔。

歷代很多名醫對三焦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三焦是水火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最明顯的就是水濕,它代謝得好不好,除了跟五臟相關,跟這三焦更是分不開關係。

我們來看,哪些是三焦十藥:

澤瀉、茯苓、白朮、當歸、川芎、赤芍、柴胡、黃芩、桂枝、半夏。

我們可以分三個思路來看這三焦十藥的作用點。

首先,這三焦十藥調的是水,水濕代謝障礙的,停留在局部,造成下陷脈,水滑苔。

就像剛下雨過後,大地上很多坑坑窪窪的地方,都積滿了雨水,這是由於這些坑窪之地,不能跟溪流低處連通。所以這些水導不走。在人體而言,就表現為肥胖,啤酒肚,白帶量多,易臭,或咳吐痰多等病症。故曰:溝渠排水好,泥濘坑窪少。

你只要去看公路,好的公路下一場大雨後,它都不會泥濘坑窪,為何?因為它兩旁挖了暢通的溝渠。流在路面的水,都被收到溝渠下面排走,這樣公路就不會濕漉漉。

人體也是這樣,想要健康,必須要排除這些濕邪,想排除濕邪,你的周身三焦通道要搞好。

瘀血與水腫,病理兩兄弟

那麼該怎麼樣把人體的排水系統搞好呢?在三焦湯裡頭,即三焦十藥,就是專門為此而設計的。

所以第一步需要直接治水,選用白朮、茯苓、澤瀉,健脾利水,這三味藥可以看做是直接從五苓散內拿出來的。以這三焦十藥,可以看做是加強版了的五苓散,它的外延意義更深遠。

第二我們看有些水濕阻滯它不全是水濕停聚的問題,它還有血脈鬱滯在那裡。

好比我們不小心把叫崴了,或者局部搞傷後,它除了有瘀血,隨後立即會水腫,周圍腫得大大的。這就是水濕代謝障礙由於血瘀造成的。

你想要水濕流暢,前提是血脈要活躍,不能有阻滯,好比管道系統很豐富的地方,一旦下起雨來,很多水一下子就被導走了,而不會氾濫水濕。

張仲景在《傷寒論》上說,血不利則為水。一血脈不通利,局部水液代謝不好就會腫脹,故而選用當歸、川芎、赤芍,這第二組活血的藥,來加強血液迴圈,從而達到緩解水濕代謝障礙的效果。

同時也因為當今時代的特點,造成瘀血體質的病人也非常多,這三味藥也能在瘀血層面上調理。所以非常重要。

前面提到水濕層面跟瘀血層面,分別代表左右脈,那麼三焦它的功能是眾臟腑共同參合而成就的。不是單治水治血就能管住三焦。

氣滯是因,血瘀水停是果

三焦它是周身水火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我們要看到它更深層次的無形氣機運化。因為凡有形的東西,都要統於無形。

就像人活著就活一口氣,這口氣的升降出入決定了人的壽命。

《道德經》上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形的氣機升降出入,它會帶動周身有形物質的變化。

我們看不管你是水濕還是瘀血,它背後的老闆是水,當然是氣機了。為何這樣說呢?

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要調理瘀血,除了止血活血化瘀外,更要從高層次上去調氣機。因為氣滯是因,血瘀只是果。

《黃帝內經》說,治病要必求於本。所以我們治病用藥要更多的對因治療,而不是對果處理,見招拆招,見血治血。

瘀血是要調氣機,那麼水濕停聚是不是也要調氣機?這是當然的了。俗話說,氣有餘便為火,津液有餘便為痰濕。這津液為什麼有餘呢?

你的氣機調動它不起來,它才停聚在那裡。如果氣機升降出入迴圈很快,那局部就不會停留是濁了。這個就叫做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所以治水濕它幕後的老闆也要調氣機。

既然都要調氣機,我們就看這第三組藥,柴胡、黃芩跟桂枝、半夏是何用意?

柴胡、黃芩是小柴胡湯的頭,此二藥善於出入表裡間,專門調和半表半裡的氣機。

而桂枝、半夏,一升一降,桂枝能直上頭面、肩背,我們看桂枝湯為何君藥桂枝,道理就很清楚了。

有個草醫傳老師一招,直接用單味桂枝泡酒,治各類頑固風冷頭痛,效如桴鼓,用的就是桂枝入心,直上頭面,就像枝條一樣,辛溫外散的功用。

半夏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直接把水濕津液從上咽部降到胃腸中去。我們看半夏厚朴湯,為何君藥半夏,道理就很明顯了。

所以這四味藥,柴胡、黃芩,能出能入,桂枝、半夏,能升能降,它們一下子把氣機、津液的升降出入給建立起來了。這四味藥就非常有高度,它已經跳出這水濕或各類命名的框框了。


氣血津液與盈虛通滯


老師經常跟大家說,這病要從大處著手,從高處立足,這樣不會被各類病症遮住眼睛。所以這三焦十藥,它站的高度,不僅僅只是帶下病,肥胖證,咳嗽痰飲證,也不僅僅是水濕代謝障礙,三焦功能下降。

它更是站在周身氣血津液盈虛通滯的高度上,去調整臟腑陰陽。它是通過升降出入來去幫助身體自癒的。

人體的精微物質,不外乎是氣血精津液,而這三焦十藥,仔細一看,都把這五大元素考慮進去了。

柴胡、黃芩、桂枝、半夏,調氣機。

當歸、川芎、赤芍,調血。

白朮、茯苓、澤瀉,調精津液。

括稱三焦湯:
柴胡10克,黃芩15克,半夏20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白朮15克,澤瀉2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
上热下寒三焦不通可用

這在人體氣血精津液辯證裡頭,是非常有意義的。人體的病變不外乎就是這五大物質的盈虛通滯而已。

陳朝祖老先生,他就善於調此道。別小看這氣津液的盈虛通滯,盈虛是講其體,通滯是論其用。中醫是很注重體用觀的,有那物質基礎,還必須能夠周流動起來的功用。

現代醫學偏重於在物質層面上去思考,中醫更注重無形的氣化。所以當我們發現一些病人在打完吊瓶後,發燒退了,但人卻很沉重乏力,精神不好,一看舌頭都是水滑的,中醫稱這種現象為停濕了。

原來大量的水液打到身體裡,整個三焦的功能有限,不能很好地氣化過來。這時用上這中藥的三焦湯或者五苓散,沒想到幾付藥過後,病人立馬精神振作,身體輕健,中醫原來還可消除不少現代醫學的副作用。這也是中醫發展的一個方向。

中醫裡頭你會發現門非常多,你從臟腑氣化可以進入,從氣血津液可以進入,從經絡血脈也可以進入,從陰陽升降更可以進入。

只要能夠打通一口井,打開一扇門,你都有喝不完的水。

如果我們治病用藥,讀書,教學,始終都能站在這五大元素上面,這樣就不會為各類疑難雜病的證型所惑了。因為這才是本質的東西。本質的東西是不變的,抓住了,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以一理而執萬病。

任憑它疾病外面風吹浪打,我心都要像似閒庭信步一般。

任憑你吹東南西北風,我也要咬定人體氣血津液的通調不放鬆。

我們用藥也只是令滯者通,使虛者盈,達到“疏其氣血,令其條達,乃至和平”的效果而已。故曰:

三焦十藥合方煮,降胃升肝夏芩胡。

血瘀活化歸芎芍,水澤通利苓桂朮。

三焦升降複出入,臟腑氣血水道疏。

五津並行水四布,六脈平和病疾除。

周身經遂通無阻,用藥便可融一爐。

無處不到看三焦

作者:曾培傑、陳創濤



《黃帝內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又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類經》曰:“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醫間道》曰:“人體之內,臟腑之外,無處不到,謂之三焦。凡氣血水停聚,皆可以從三焦入手。三焦乃水火氣機運行之總通道也。”




有個病人,身體浮腫,皮膚長濕疹,肚子以前肥大,他反應說,連喝水都脹,都長胖。


老師問他,小便怎麼樣?


他說,小便次數多,但量不大。


然後老師就給他開三焦湯:


柴胡10克,黃芩15克,半夏20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白朮15克,澤瀉2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3劑。


這個病人吃完藥後,反應效果非常好,濕疹退得很快,尿量也大,喝水下去,胃就沒那麼堵了。


老師說,治皮膚病,不一定要盯著皮膚治,你看病人舌苔水滑,大都是三焦水濕代謝出現障礙,晚上經常熬夜,錯過了九點到十一點這個三焦經大調整的時候,長年累月地這麼幹,三焦更能減退,水濕帶不起來,下焦堵則小便亂,中焦堵,則肚子周圍圈大,胃脘脹,上焦堵則容易發生濕疹,泛溢肌表,這所有的表面病症都可以通過三焦解釋,所以我們治三焦,就等於治他上中下三焦留滯諸病。


你們想想,該如何治三焦,三焦歸哪裡管?


原來三焦屬少陽,所以治三焦首先要調少陽,柴胡、黃芩就是少陽經主藥,而三焦又主水濕,所以三焦湯裡融匯了五苓散的思路,令氣能夠化水,氣化水液自出矣。同時三焦湯裡頭還有當歸、川芎、赤芍,這些活血的藥,它有起到什麼作用呢?



原來血水互結,水液停滯,會導致血運障礙,增強血液迴圈,會加快水液代謝,這就是為何三焦十藥裡頭,要重視加活血的藥,血行氣行水濕自化。



在整個夏天,老師用這三焦湯治了不少濕疹的病人,這道理何在呢?為何皮膚表面的症狀,從理三焦而得治癒呢?



原來《黃帝內經》早說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所以不單是皮膚濕疹,就算是掉毛掉髮,都可以從三焦去思考,你只要讓上焦開發如霧,那皮表就光澤健康,讓中焦運化如漚。那肚子那圈肥肉,就能消下來,讓下焦滲利如瀆,濁水排泄就有個出路。



參究提示:

1、疑難雜病找三焦。
2、臟腑以外,肌表以內,無處不到,謂之三焦。
3、三焦乃氣血水運行之通道也。
4、調三焦,一要調氣機升降,二要調水液流行,三要調血脈流動。
5、三焦湯的設計就是從氣血水三方面入手。




三焦是中醫學範疇中六腑之一,又名「決瀆之官」,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統稱;對應的臟為心包。

按《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
位於橫膈膜以上的部份,包括心、肺。所謂「上焦如霧」,指的是上焦的宣發功能,令血氣及津液如霧氣般散發全身。

中焦
位於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包括脾、胃。當脾胃運化及腐熟食物時,水穀會被分解消化,如化為泡沫的過程,故稱「中焦如漚」,其中「漚」是指中焦的消化功能。

下焦
位於肚臍對下,包括肝腎、小腸、大腸及膀胱。「下焦如瀆」,指的是下焦排泄濁物的功能。


研究真武湯必須與苓桂朮甘湯相互參看。「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苓桂朮甘湯為內有停水致心下逆滿,表不解又用吐瀉法誤治則氣上衝胸,脈沉緊有裡水者,本當以利水法治之,若發汗則動其經脈,出現身為振振搖,可用苓桂朮甘湯治之。
真武湯證是處理的是小便不利、裡有停水者,這種狀況必用利水法治之,僅發其汗,汗出而表仍不能解,故”其人仍發熱”;”心下悸”則為水逆滿於心下所致;”頭眩、身瞬動”者乃水氣上衝的表現,身瞤動指的是身體的肌肉或筋自主跳動,屬於虛證表現;“振振欲僻地”則是身體寒顫快要倒下的感覺,與「苓桂朮甘湯」的“身為振振搖”不同,後者僅只是站不太穩而已,前者乃表未解、水未去,反成虛極而陷入陰寒之候,故宜用真武湯治之。
真武湯證為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誤用汗法,陷入少陰太陰合病。在82條中提到之「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與316條提及「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嘔者」,都是本方應用之重要依據。參照以上,可適用於痿躄、麻痺、水腫、心臟衰竭等病,特別是以心臟衰竭致水腫之療效甚佳!此外,應注意的是,本方證乃少陰太陰合病,若為太陽陽明合病者,則不可用,應投以越婢加朮湯等方劑。

真武湯證,是發太陽之汗而傷了少陰之陽所致。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如果足少陰腎的陽虛寒盛,一般會是四逆湯證,或是附子湯、白通湯證,看其寒邪程度大小而定。如果不但有寒,還內有停水,表現如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等,就應以祛寒、扶陽、利水治之,即應使用真武湯治之。之所以表現為沉重者,乃因水氣氾濫、四肢疼痛,肩背酸凝疼痛,此與附子湯之少陰病骨節疼痛不同,因為附子湯證沒有沉重症狀,附子湯證屬少陰陽虛有寒、營衛凝澀不通的疼痛。主水者,腎也,腎陽不能主水,水邪浩浩蕩蕩,透過三焦而氾濫成災成水病,水寒在上焦則渴、留置於中焦則嘔、下滲於下焦則利,也可能出現周身性水腫,以真武湯主之,只有真武湯能復少陰的腎陽,能夠利祛寒與利水。此外,陽虛動水,一般用苓桂劑治療。若病及於腎,陽氣虛衰,心悸頭眩,站立不穩,振振欲擗地,則必須用真武湯治療。服用真武湯後,腎陽得溫,而水氣猶未能盡化,則又可用苓桂劑溫藥和之。

真武湯之臨證直覺診斷:體弱畏寒、萎靡體倦、眩暈身顫、行走不穩、心悸浮腫、腹痛瀉下(但無裡急後重)、小便不利。舌象多見舌胖大、質淡、邊有齒痕,苔白滑;脈象多見陳細無力。真武湯證較常見於中高年者。
臨床較常應用的疾病為:病毒性心肌炎、心臟病、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甲狀腺機能低下、腎病症候群、肝硬化腹水、梅尼爾氏症、慢性腸炎。
體質與禁忌:較常用於體質虛弱、新陳代謝低下者;陰虛陽亢者應慎用或禁用真武湯。

★心臟衰竭的中醫治療(by邱澤夏醫師):
依據筆者經驗,慢性、穩定期者,宜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急性發作者,可投以真武湯合四逆湯,往往可取得快速且顯著的改善!
#慢性穩定者用真武湯
#急性加劇者投真武湯合用四逆湯
★其他討論:
a. 飲邪的症狀表現:
依據傷寒論中所述,飲邪上犯者,最常見眩、悸兩症狀表現!眩者,為"真武湯"與"苓桂朮甘湯"之共有症狀,然而也須考慮少陽病的影響(142條、171條、263條);悸者,傷寒中多有利水方證的應用,如真武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苓桂棗甘湯,然亦有補虛方證之應用,如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桂枝甘草湯,也有和解少陽方證之應用,如小柴胡湯、四逆散。

b. 經方中祛除水、濕、痰、飲的四味要藥:
#生薑祛
#白朮祛
#半夏祛
#茯苓祛
請讀者熟記之!

c. 傷寒六經的水飲病治:
*太陽水飲病:五苓散
*陽明水飲病:豬苓湯
*少陽水飲病:柴胡桂枝乾薑湯
*太陰水飲病:藿香正氣散(非經方,因太陰病為腹滿、腹痛、下利、不口渴)
*少陰水飲病:真武湯
*厥陰水飲病:烏梅丸
------- 
倪師強心救腎處方
生附子12g,干姜2钱,炙甘草2线,桂枝3钱,白芍3钱,当归3钱,木通2钱,细辛3钱,红枣12个
黃耆60g
烏梅粉15g降火用

黃耆另外包,吃了烏梅還上火,就不放
喝二個月改善腎功能


--------

五行的觀念﹐始于<尚書>木,火,土,金,水。互相依存(相生)和彼此制約(相克)

======================================================================

五行 方向 四季 五化 五臟 情志 五色 五竅 形體 五氣 五味 精神 ======================================================================

木 東 春    生 肝 怒     青  目 筋 風 酸 魂

火 南 夏    長 心 喜      紅 舌 血脈 熱 苦 神

土 中 長夏 化 脾 思     黃 口 肌肉 濕 甘 意

金 西 秋     收 肺 悲懮 白 鼻 皮 燥 辛 魄

水 北 冬     成 腎 恐      黑 耳 骨髓 寒 鹹 志

五行學說的五行特性﹕

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的功能。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屬土﹐脾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

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

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有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

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屬水﹐故有藏精﹐主水的功能。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若太過或不及﹐母病及子。例﹕水不涵木﹐腎虛不能滋養肝木。

子病犯母。例﹕心肝火旺﹐心火亢而致肝火炙盛。
若子病犯母﹐子盜母氣﹐先有子的症狀﹐或單純一臟中疾可用「補母瀉子」法。

滋水涵木法﹕滋養腎陰以養肝陰。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溫腎陽而補脾陽。適用于腎陽式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法﹕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適用于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臟而肺虛脾弱

金水相生法﹕滋養肺腎陰虛。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

上滋于肺﹐而致肺腎陰虛。

用相克規律治則﹕用「抑強扶弱」法﹐即克者屬強﹐表現為機能亢進﹐被克者屬弱

表現為機能衰退。

抑木扶土法﹕以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和胃。適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證。

培土制水法﹕用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藥以治療脾虛或腎陽不運﹐水濕停聚之病。

佐金平木法﹕是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之法。多用于肝火偏盛﹐影響肺氣之清肅。

瀉南補北法﹕瀉心火滋腎水。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

五行學說不但用在藥物治療方面﹐亦指導著針灸療法﹐或精神療法。

古人也有以相生相克之法來心理治療平衡情緒﹐例﹕喜克懮(沖喜)

恐克喜(嚇一跳來平息過分高興的病態現象) 懮克怒(以懮慮來壓制怒氣) 。

五行相生相克﹐遞相資生﹐助長,促進﹐有互相制約﹐克制﹐陰平陽秘﹐生生不斷﹐自然身體正常舒適。

🔺 旅行必備處方
1️⃣ 體質方

體質方強心臟力量,使腸胃消化系統氣血充足
加上體質方常有通暢陰血消化力作用
就不會有脹氣跟宿食堵在體內的問題
排便也會排得很乾淨
就不可能肚子痛、發燒、頭痛了
(註:一天多次拉稀其實就是宿食堵塞沒排乾淨喔!脹氣的成因也是氣血不足而成)
‼️如果不知道自己體質方,請先上過課或找醫師學生幫你客製化體質處方喔‼️
2️⃣ 小承氣湯/蜜煎導
如果確定腹部堵了很多宿食(腹診壓痛)
肚子痛、便秘/腹瀉、發燒時
小承氣湯/蜜煎導可以通暢陰血消化系統
但要注意⚠️
關節肌肉酸痛、發冷發熱、全身軟弱無力⋯
代表心臟力量極虛
這時用小承氣湯有可能會加重心臟力量負擔
最好改用蜜煎導
(蜜煎導做法Google就有了
使用方式看👉🏻點這邊看)
3️⃣ 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
如果「發燒頭痛,沒肚子痛」
加上有關節肌肉酸痛、發冷發熱
全身軟弱無力、肩頸酸痛⋯
這時可以用上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
差別在生病前有出汗、能出汗
用『桂枝加葛根湯』
生病前無汗,常見是到0下負幾度的地方旅行
可能就要考慮用『葛根湯』了
但我個人只會帶桂枝加葛根湯
因為不想帶多,而且一般體質來說都是能出汗的多
加上葛根湯相對怕出汗太多危險
桂枝加葛根湯,如果出汗不如理想再悶汗就行
所以建議不想多帶藥
『桂枝加葛根湯優於葛根湯』
4️⃣ 五苓散|茯苓澤瀉湯
‼️出國最怕腸胃炎,這藥方必備‼️
‼️主症:上吐下瀉,水土不服‼️
這個處方,差別在體質
怕熱不太怕冷 ➡️ 五苓散
怕熱也會怕冷 ➡️ 茯苓澤瀉湯 
茯苓25克(半斤)
澤瀉2克(4兩)
甘草        2兩
桂枝6克(2兩)
白朮9克(3兩)
生薑12克(4兩)
(8 – 9 成體質都比較適合茯苓澤瀉湯,但這藥粉不好買,學生請找中藥行學長訂購,真買不到就買五苓散吧)
其實不管上面哪一種處方
都是出國旅遊時生病的緊急處理藥方
最好當然是出國旅遊好好玩,不會生病嘍
想做到出國不生病
前一星期可以先這樣做養好體質:
✔️早睡晚起,睡滿 8 – 10 小時,養好心臟
✔️三餐主食白飯佔 2 / 3 ,養好腸胃
✔️每天體質方,養好心臟,補足氣血同時調理腸胃
相信很多老同學都跟我一樣有體質方護體後
出國都不會有生病的問題
如果一家大小沒生病好好玩
才真的沒白花旅遊經費享受到啊!
------------------------------------------

古中醫的「氣衝」是什麼?—

醫聖張仲景在《金匱》這樣說:
「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 苓桂味甘湯專治心臟力量虛弱的氣衝
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