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常用保健中藥

老中醫最常用的還是中醫陰陽升降的思路。比如說,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病人群,就是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這類病人往往上面有慢性咽炎、口腔潰瘍,或食道炎、胃炎,而下面則出現腰酸、腿腳沈重、四肢冰涼的病癥。
 
   這時單清熱,單溫陽,都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往往先從飲食上讓病人戒掉花椒、辣椒、雞蛋等,減輕上熱的現象;戒掉水果、冷飲、涼茶等,減輕下寒的現象。
 
  然後再寒溫並用而選藥:寒熱久病療不愈,皆因氣血不周濟。散寒先將清陽升,除熱須把濁陰降。
 
  人體的陽氣要從脾腎處往上循太陽膀胱經、督脈升发。
 
  老中醫常用桂枝湯、四逆湯的思路升清陽,因為背部為人體陽氣向上升发的最大通道。打通膀胱經督脈,以助清陽升发。
 
  人體的濁陰需要從前面胃腸道膀胱往下降。
 
  老中醫常選擇的藥對是苦參、艾葉,火麻仁、雞矢藤,金蕎麥、紅藤,降香、枇杷葉,竹茹、檳榔等降濁陰。因為陽明胃腸道為人體最大的降濁通道,或拍打足三里,引濁陰之氣下行。
 
   寒熱的升降形成了,就要讓它氣血對流起來。很多疾病久治不愈,就是因為病人周身的氣血,不能對流循環,相互周濟。運用升降的思路,讓氣血對流起來。
 
  怎麽對流?
 
  人體最大的儲藏氣血之處,就是胸中。用枳殼、桔梗、木香這三味藥,讓胸中乃至周身氣血對流起來,則其病不治而自愈。
 
   這樣我們基本上就可以看到老中醫治病、把脈、用藥的思路,就是這兩個:
 
  一是升清降濁。
 
   二是讓寒熱、氣血對流起來。
 
  當然還有第三個用方思路,就是老中醫既重視《傷寒論》經方,也重視後世時方、驗方、偏方,甚至治病的時候,還經常把經方跟驗方、偏方相結合,每有奇效。
 
  比如治療頑固風濕痹癥,除選用《傷寒論》經方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外,還加入鐘乳石、松節、老鸛草等特效藥。治療抽筋還會加入淫羊藿、小伸筋草,這些臨床上反覆應用都有效的藥對。
 
  《黃帝內經》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讓人在日常瑣碎生活之中,隨手就用到醫理大道。
 
   老中醫的濕毛巾故事。
 
  老中醫說,早上洗臉,將濕毛巾掛晾起來,毛巾上的水容易往下流,這樣毛巾上半部分容易先幹,而下半部分卻始終很濕難化。這樣用來解釋濕濁趨下,令人腰腿沈重不利索,然後用治濕的思路,如腎著湯治療各類陳年腰腿痛。
 
  還有,添燈油以點火的思路,要讓油燈燒起來耐久,一邊要點火,一邊要加燈油,沒油的燈燒不久,沒火的燈亮不起。
 
  用附子點火,病人身體陰油不夠時,要加入酸棗仁、淮山藥以作添燈油之用。
 
   老中醫很推崇止學,現代人大多數都過用了精血,止不住精血內耗外虧。
 
  這時老中醫往往用龍骨、牡蠣把病人向上向外亢越浮躁的心神收攝止住。病人服藥後每每心安神定。
 
  比如病人來時,有些會訴苦一大堆問題,連環病狀,似乎什麽病癥他都有了。
 
  直接調他氣機,讓他氣血該往左走的往左走,該往右走的往右走,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規則一分明,身體自然會慢慢修覆過來。
 
  最常用的就是梔子、淡豆豉、枳殼、桔梗、木香這五味藥,我們稱之為“清理五虎將”,清郁熱加理順氣機。
 
  為啥這樣用呢?因為交通堵塞急躁煩。大凡病人過來煩惱一大堆,急躁得說個沒完沒了的,肯定是胸中郁悶生火,交通堵塞了。但見這種狀況,隨手便用這五味藥去,例無虛发。
 
  人食五谷雜糧而生百病,為何有人病重,而有人病輕,這都是因為濁氣在身體不能降順排出去。
 
  老中醫又提到排病氣的道悟。《莊子》說:“道在屎尿。”
 
  老中醫說,在洗手間里一坨屎,臭氣熏天。你怎麽開排氣扇,也很難把它臭味排幹凈。可把這坨屎放到大自然中去,不用多久,臭味便被稀釋消化了。
 
  所以人要放到大自然中去排病氣,而不是呆在鋼筋水泥屋里。老中醫就經常帶患者去爬山,道法自然,山中就有大道,人入山而為神仙啊!爬山也體現升降的思路,我們跟老中醫去爬山都是赤腳的為主。
 
  人穿鞋是一種文明,但這種文明卻遠離了自然,特別是長期穿鞋,卻沒有到自然中去釋放,剛開始就會腳酸腳臭,久了會得大病的。
 
  放到我們當代眾多疾病人群來說,最大的病因不外乎這一條,就是人於自然越來越疏遠了,那些濁陰病氣都得不到大自然的稀釋化解,也得不得大自然清陽之氣的滋養。

-----------------------------------
痰堵三焦!一张方子,排痰湿,畅三焦,通阳气,请揣摩

杏仁10克,薏苡仁24克,白蔻仁7克,厚朴10克,白通草9克,滑石12克,半夏9克,黄芩6克,柴胡5克,菟丝子15克,竹叶5克,炒车前子12克(另包),甘草3克。

  这里头,用到了古方三仁汤的化裁。三仁汤,是出自《温病条辨》的古方子。它的基本组成,就是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这里头,唱主角的,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这有三个“仁”,故而叫三仁汤。此方是专门用于通畅三焦、清利湿热、宣畅人体气机的。其中,杏仁入上焦心肺,白蔻仁入中焦脾胃,薏苡仁入下焦利水。杏仁开肺气以利一身气化。白蔻仁健脾行气化湿,以开脾湿运化之中枢。薏苡仁利水,以开水湿排泄的通道。这样一来,一身之痰湿就有了化散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用半夏健脾燥湿理气,用厚朴行气除满,用竹叶、白通草和滑石利尿清湿热,问题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医案里头,就是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入柴胡疏肝调气,以菟丝子来温阳益肾,用车前子辅助利水祛痰,用黄芩和后来加入的黄连来清热。这就是基本意图。


----------------------------------------
香港反送中鬧得沸沸騰騰
有不少人吃到催淚彈跟胡椒水後
有流淚流鼻水、眼痛、咳嗽、皮膚灼痛
甚至出現氣喘(呼吸短促)、窒息、心悸的症狀

基本上這兩種武器, 所中的毒,都表現以紅腫熱痛的熱症為主 」參考《傷寒論》原文,不同症狀可考慮的處理方法:

1. 皮膚灼痛
用三黃粉敷,退得很快
(小孩大人燙傷第一時間處理非常好用)
清熱毒必用三黃藥:黃蓮1:黃芩1:大黃:1 (黃連、黃芩、大黃、黃柏自已任選三種,因爲外用其實就不用太講究非某藥不可)
去濕(組織液)及收傷口:白术1:知母1
消表熱:金銀花、連翹
依燒燙傷程度分配比例,如果3度灼傷以上,三黃比重可以用到2:2:2或更高,一般1-2度燙傷照上比例即可。
當然中藥裡也有很多好用的藥,傷科常用藥:乳香,沒藥,或是清熱利濕的滑石或土茯苓都可以加進去的
如果有吸入造成臟器灼傷,依嚴重程度使用以上比例,可配冷水內服,一樣可以很快把臟器的傷口一下子收起來。

2. 眼痛
可用#三黃瀉心湯
黃芩、黃連、大黃各1錢
用滾水像泡茶一樣泡5-10分鐘,去滓外敷

3. 呼吸短促、氣喘、窒息、心悸
以前提過,這個是心臟力量不足的表現,急救時可用#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桂枝4錢 、炙甘草2錢
原文說頓服,一次喝完
緊急應該煮不了水藥
可用科中藥粉配好

不過急救的劑量要大才有感
這方子是心悸到呼吸也喘不過氣來
將近窒息時用的

一般來說要解外毒
還會建議加小柴胡
(但要確診胸脇苦滿與否才能用)

另外心力不足的情況
最好加一點利小便的藥
因為大小便在體內不能排出會增加心力的負擔
可以加茯苓4-6錢
(茯苓不宜比桂枝少,這是醫聖在原文中慣有比例)

大小便會造成心力的負擔
但不建議加通便劑
因為虛的人通便劑量拿捏不好
拉得嚴重人會更虛(傷正氣)

最後總結:
#小柴胡湯+桂枝甘草湯+茯苓處方如下
柴胡8 黃芩3 半夏6 人參3 炙草3 紅棗3 生薑3 桂枝4 茯苓4(單位可用錢)
(以上比例及處方出自《傷寒論》原文)

氣喘心悸好了
可以呼吸就不要再服用了
這處方久服大便會不好
緊急情況穩定後

就可以依體質選方


濕氣在下,中於水冷,從腰以下重,兩足腫,脈沉而澀者,桂枝茯苓白術細辛湯主
桂枝茯苓白術細辛湯方:桂枝三兩 茯苓四兩 白朮三兩 細辛二兩

天下第一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紅棗
四方諸侯:麻黃、石膏、炮附子、紅棗
宰相:柴胡
大將:大黃、生附子、生硫磺、細辛、生半夏、乾薑
精銳部隊:
利水-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去血毒、瀉火-黃連 (黃芩、黃柏、知母)
這二十味藥也是「傷寒論雜病論」裡最常用的藥
補氣行氣:人參、黃耆
活血攻血:川芎、三七、丹皮、紅花
溫肝補血:吳茱萸、酸棗仁
提升下降:葛根、升麻、牛膝
潤肺補津:杏仁、麥門冬
潛陽軟堅:龍骨、牡蠣

E106 藿香正氣散
【功效】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
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濕滯證。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舌苔白膩、脈浮滑。
【辨證要點】
夏月時感或四時感冒、風寒束表、濕滯脾胃。
寒熱頭痛、腹痛吐瀉。
舌苔白膩。

溫膽湯為何這般好用?

2016/03/27 來源:母嬰人元元媽
導讀常聞聽有中醫大家,療治精神情志諸疾,以一張溫膽湯打天下,療效非凡,溫膽湯為何這般好用?本文介紹王彥暉老師佳作,論述溫膽湯調暢氣機的作用,溫膽湯很簡單,寥寥五六味藥,四兩撥千斤,療效很不簡單!
溫膽湯是十分簡單的處方,組方:
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二兩),炙甘草一兩半。
說破不值錢,無非就是二陳湯加上枳實、竹茹,但是無數名醫缺據以安身立命,以我看溫膽湯,一言概之:溫膽湯很簡單,溫膽湯治療的病機很不簡單!
溫膽湯最初見於南北朝名醫姚僧坦所撰的《集驗方》。其後被《備急千金要方·膽虛實》收錄,云:
「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溫膽湯。
南宋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了一首溫膽湯,但與前方相比減少生薑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棗兩味藥,主治為:
「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或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攝,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腫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其主治內容已從「膽寒」變為「心膽虛怯」,並明確提出其病變機制為「氣鬱生涎,涎與氣搏」。
溫膽湯現已被廣泛應用於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各類病症,其中以治療精神神經症狀為主的病症療效顯著。很多人都認為溫膽湯是一首化痰方,而對其調暢氣機作用認識不甚清晰。下面就上述問題進行詳細闡述。
一、膽腑調暢氣機的作用
膽腑對於全身氣機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其與肝一起主司全身氣機。肝與膽相表里,屬木,均有疏泄功能。一般多論及肝主疏泄,而不談及膽,其主要是受「膽附於肝」觀點的影響,人們習慣於詳肝略膽。
☆一陽初生,膽啟運全身陽氣
膽主疏泄是指膽氣生髮、條達,具有運轉樞機,通暢三焦,升降水火,特別是流通氣血之功。膽居於少陽,可以啟運全身陽氣。少陽為一陽初生,在天有如冬去春來,旭日東升,意蘊陽氣生髮、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勢,在人體則寓少火之象,遊行上下,以成溫煦長養之功。依照李東桓對此的理解為:
「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髒從之」(《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膽主少陽樞機
膽執掌少陽樞機,《素問•陰陽離合》云: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故膽可通達表里、陰陽、上下,使五臟六腑氣機暢達,升降出入正常,生命活動才得以進行。
☆膽為相火寄藏之府
其次,膽寄藏相火,如蒲輔周所言:
「相火乃腎中真陽,寄藏於肝膽之中,前任用春天溫暖之氣加以比喻,實謂其為人體生髮之氣」。
☆膽涵斂肝陽,有助於肝氣疏泄
另外膽汁可以涵斂肝陽,膽的正常功能也有助於肝氣的疏泄。所以《素問•六節藏象論》云:
「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亦如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所云 :
「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
應該說膽對其他臟腑的調理過程主要是通過對其氣機的調暢作用而發揮功能的。
二、溫膽湯調暢氣機的作用機理
通過化痰利膽以助運全身氣機
化痰以利膽,膽清則氣轉。《三因方》中所言:「氣鬱生涎,涎與氣搏」道出了溫膽湯所主的病因病機。
諸因失調,氣滯先生
無論是七情失調,還是外感邪氣,或是瘀血、痰涎等病理產物都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氣血運行受阻,導致氣機紊亂。氣機紊亂可表現為氣滯、氣逆、氣陷、氣機橫犯等多種形式,其中除部分氣陷由氣虛所致外,氣逆、氣機橫犯則大多是在氣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氣滯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初級的病理產物。
氣滯脾胃,易生痰涎
又因為土得木則達,木郁則土不達,土不達則脾胃失其運化而易生痰涎。所以,氣滯最初的病理產物正是痰涎。許多人情緒緊張時會出現胸悶、善太息等症狀,可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梅核氣的症狀,其道理正在於此。
氣滯和痰涎,郁膽擾膽
另外,肝與膽互為表里,虛證責之於髒,實證責之於腑。氣滯屬實證,痰氣互結亦為實證,氣滯和痰涎作為病理產物藏於中空的膽腑,導致郁膽擾膽,影響其正常功能。氣機紊亂導致的痰氣互結證的病理特點可以概括為:病在肝而表現於膽,即病起於肝氣失疏,而產生的病理產物則蘊藏於膽。
《黃帝內經》云:「膽為中精之腑」,其以清凈為順,喜和而惡郁。縱觀溫膽湯方,
半夏+陳皮
半夏為化痰聖藥,陳皮理氣化痰,兩藥合用可燥濕化痰;
茯苓+甘草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甘草健脾益氣和中,二藥共奏健脾利濕、益氣和中之效;
竹茹+枳實
竹茹甘涼,清熱化痰,為少陽腑熱、痰熱要藥,枳實微寒,理氣行痰、消積除痞,兩藥合用有清熱化痰之功。
全方寒溫均衡,均以治痰見長。溫膽湯如此化痰之力正可為膽腑「排除干擾」,使膽腑安和清凈,從而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正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論:
溫膽湯「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薑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
《血證論》對此亦有論述,曰:
「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殼以利膈上之氣。總求痰氣順利,而膽自寧」。
另外,「百病皆由痰作祟」,氣滯易生痰涎,同樣,痰涎作為有形實邪也易壅塞經絡,加重氣滯不通,從而變生多種症狀。溫膽湯化痰力強,可以祛除痰涎實邪,疏通經絡,有利於氣機升降出入恢復正常。
☆通過調理脾胃氣機以調暢全身氣機
痰氣互結證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氣機上逆,因為病屬於實證,氣機當上逆和橫逆。土得木則達,肝膽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進脾胃的升降和運化,同樣,肝膽氣滯也易困阻脾胃,使得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正所謂「邪在膽,逆在胃」(《靈樞•四時氣》)。
另外,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也會有助於肝膽氣機的升降,肝氣會協同脾氣的宣布而條達全身,膽汁亦會借胃氣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胃失和降勢必會影響膽汁下行,嚴重者會挾膽汁上逆,而表現出口苦、噁心、煩躁、驚悸、失眠等一系列症狀。
再看溫膽湯一方,
君-半夏
半夏「辛溫善散,辛能理氣開郁,溫能攻表和中,所以風、寒、暑、濕四氣相搏,郁滯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氣所為,結塞於中,非半夏不能散」(《本草匯言》);
臣-陳皮、茯苓、枳實、竹茹
陳皮辛苦,健脾理氣和胃;茯苓淡滲;枳實苦降,下氣消痞;竹茹更為「下氣止呃之藥也」(《本草匯言》);
佐使-姜棗
再以健脾和胃的姜棗為輔,全方以化痰為主,以降氣為綱。
所以溫膽湯可以通降胃氣,以利膽氣,從而疏解肝膽之郁,達到調暢全身氣機的作用。
另外,根據李東垣的觀點,脾胃氣機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對全身氣機的通暢有著重要意義。正如吳達《醫學求是》論:
「諸臟腑之氣機,五行之升降,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轉也。故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輪旋。中氣敗則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運行矣」。
而溫膽湯可以理氣化痰,平逆胃氣,補養脾氣,促使脾胃中焦氣機恢復正常,從而達到調暢全身氣機的作用。
三、與小柴胡湯、逍遙散的比較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最初用於治療風寒之邪侵犯少陽,樞機不利導致的外感疾病,其功主要在於宣發少陽氣機,雖後人將其引用治療諸多內傷雜病,但其發揮功效之處依然在於宣暢少陽樞機。
觀其方,
柴胡――輕清宣散,善開鬱結,黃芩清肅沉降,兩藥相伍,一升一降,調暢少陽樞機。
半夏――辛開苦降,辛能助柴胡升發,苦可協黃芩肅降,而且有交通上下陰陽之功。
半夏合生薑――和胃降逆止嘔,
人參、大棗、甘草――甘平扶正,使正氣足而邪氣自退。
所以,小柴胡湯通過開肝膽之郁,宣暢少陽樞機,調節氣機的升降出入,引導人體恢復正常的氣血流通,從而使陰陽自和。全方著眼於氣,重在宣發肝膽氣機。而溫膽湯則以化痰利膽兼條理脾胃氣機為主,其對氣機的調攝作用主要在於通降胃氣以利膽氣,從而達到疏肝解郁之效。雖然二方均可以條暢氣機,但二者機理一升一降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樣其所主病也就各不相同。
逍遙散
逍遙散是常用的舒肝解郁方,其與溫膽湯最大的差異同樣在於氣機的升降。溫膽湯側重於降氣疏肝,而逍遙散則在柴胡的作用下重在升發疏肝。
逍遙散中有白朮、茯苓等健脾藥,而舒肝藥不多,適於脾虛兼有肝氣不能向上向外疏泄的病證。除此之外,二方所主舌脈亦不同,溫膽湯證痰濕內停故舌苔厚膩、脈弦滑,逍遙散脾虛兼濕故舌苔薄白膩而少、脈象細弦或者弦虛。
逍遙散誤用於治療痰氣互結證容易走進兩個誤區:
一是實證用補,助長邪氣;
二是氣機上逆,因為用了具有發表昇陽作用的柴胡,加劇氣機上逆。
當然肝鬱氣逆之證,並非全不可用柴胡,若用,則需要用足夠的重鎮藥壓住上逆的氣機,使柴胡疏肝而不至於助長氣機上逆,例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保和丸偏于实证,其病因病机是由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以致食积内停,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所致。见胸院痞闷或胀痛,暖腐吞酸,厌食呕吐,大便稀塘,苔黄厚腻。治宜消食和胃,清热化湿。保和丸由山植、神曲、莱旅子、半夏、陈皮、获荃、连翘组成。方中重用山植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臣以神曲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陈腐之积,莱服子消食下气,并长于消谷面之积。佐以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获荃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积。诸药相合,使食积得化,胃气因和。由于本方药力较缓、其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保和丸以胸院痞闷或胀痛,暖腐吞酸,苔黄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善治实证为主的消化不良。

健脾丸偏于虚证,其病因病机是由脾虚不运,饮食内停,气机受阻,积久化热所致。见食少难消,院腹痞闷,大便塘薄,故舌苔微黄。治宜健脾消食,配合化湿、理气、清热。健脾丸由人参、获荃、白术、甘草、山植、炒神曲、炒麦芽、木香、砂仁、陈皮、山药、肉豆范、黄连组成。方中人参、获荃、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兼以祛湿;山植、神曲、麦芽消食化滞;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山药、肉豆盐健脾止泻;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使食积得消,脾虚得健。因本方以健脾为主,故以“健脾”名之。 健脾丸以食少难消,院腹痞闷,苔腻微黄,脉象虚弱为辨证要点,善治虚证为主的消化不良。
健脾往往細分為多種方法,例如有健脾和胃(開胃)、健脾益氣(補氣)、健脾利水(除濕)、健脾疏肝(理氣)等,實際上其功效應都是倒過來的,即是:透過和胃以健脾,透過益氣以健脾,透過利水以健脾,透過疏肝以健脾等四大類。具體的「健脾」藥物也有不同選擇,例如和胃健脾的有木香、砂仁、麥芽、甘草;益氣健脾的有人參、黃耆、山藥、大棗;利水健脾的有白朮、茯苓、薏苡仁;疏肝健脾的有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歸脾湯
人參3克  黃耆炙15克  白朮炒9克  茯苓9克  當歸9克  棗仁炒9克  桂圓肉9克  遠志6克  木香3克  甘草炙4.5克  生薑2片  大棗3枚

【功效】

補益氣血、健脾養心。

E102 濟生腎氣丸
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實搗1枚  薤白9克(3兩)  半夏24克(8兩)  白酒一斗  
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行氣通陽,祛痰散結。
【主治】胸痹痰濁較甚、胸痛徹背、背痛徹心、咳唾喘息不得安臥、苔白、脈沈弦。
S334 薤白3
S202 栝樓實3
S129  牡丹皮3
S255 麻黃1
S205 桂枝4
S031 川芎3
S065 白芍10
S220 桃仁3
S168 枳實3
S290  當歸
S322  龍骨
S128  牡蠣
S048  五味子
E104  歸脾湯+龍骨、牡蠣、五味子。心血虛:盜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虛。由於勞傷血虧,心血過耗,汗為心液,心血不足,則心氣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故盜汗常作,心悸少寐;氣血不足則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脈虛亦為血虛之徵。治宜補血養心斂汗。

E032  四物湯

E051 炙甘草湯 【功效】益氣滋陰、養血復脈。【主治】氣虛血少、脈結代、心動悸、胸悶氣短、舌光少苔。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喀痰不爽、痰中帶血、虛煩失眠、自汗盜汗、咽乾口燥、便乾、脈虛數。

E322 當歸飲子【功效】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主治】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皮膚瘡疥、或腫或癢、或膿水浸淫或發赤疹。
E089 當歸芍藥散【功效】養血調肝,健脾利濕。【主治】
妊娠腹中疼痛及婦人少腹諸痛。腹中拘急綿綿作痛,按之痛減、頭眩、小便不利、足跗浮腫、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細緩。

E183 當歸四逆湯【功效】養血散寒,溫經通脈。【主治】    陽氣欠振而又血虛、兼外感寒邪證。手足厥冷、或局部青紫、舌淡苔白、脈沉細。寒邪侵入經絡,致腰腿、股足疼痛麻木者。

E068 柴龍牡湯【功效】和解少陽、鎮驚安神。【主治】傷寒誤下後,胸滿、煩驚、譫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或小便不利者。
E154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功效】平補陰陽,潛鎮固攝。【主治】虛勞陰陽兩虛,夜夢遺精,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象極虛芤遲,或芤動微緊;亦治下焦虛寒,少腹拘急,臍下動悸之遺尿證。

E387       小陷胸湯
E109 三黃瀉心湯
E164 仙豐補腎丸
E052 金鎖固精丸
E102 濟生腎氣丸
S086 生地黃
S048 五味子
S133 杜仲
S290 當歸

E421 柴胡桂枝乾薑湯
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不嘔。寒熱往來。【功效】和解少陽,溫化水飲。

E042     芍藥甘草湯 治腹痛。本方雖僅兩味所組成,臨床應用甚為廣泛,凡屬拘急引起之疼痛,不拘痛處,皆可酌予使用。方中芍藥,酸苦微寒,益陰養血;炙甘草,甘溫、溫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陰液得復。筋脈得養,則腳攣急自伸;肝陰足,自不犯脾土,則拘急自愈矣!惡寒者:加附子。名芍藥甘草附子湯。風寒犯胃:加乾薑、附子、吳茱萸。胃陰不足:加麥冬、玉竹、石斛。肝氣犯胃:合柴胡疏肝湯。筋骨痛甚:合疏經活血湯。扭傷攣痛:合舒筋立安湯。泌尿系結石疼痛:合豬苓湯。
E083 疏經活血湯: 本方適用於風濕之邪內侵、經脈瘀滯者。方中歸、芎、芍、地四物湯補益陰血、養血和營、治血通絡可使補而不滯、營血調和;桃仁入肝經血分,為破瘀行血之要藥,助活血之功;防風、羌活、白芷、祛風勝濕、散寒止痛;防己利水清熱,祛風通絡止痛;蒼朮、祛風勝濕,祛寒解表;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能通行十二經脈;龍膽草苦寒清熱利濕;牛膝活血通經,舒筋利痹助活血止痛之功;陳皮、茯苓、健脾化濕;生薑甘草以護胃氣,調和諸藥。共奏舒筋活血,祛風除濕止痛之效。【現代應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坐骨神經痛、痛風性關節炎、下肢單一神經炎、腰扭傷。
E125 大青龍湯 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E014 小青龍湯 溫肺化痰,平喘止咳。
E029 半夏厚朴湯 久咳
E163 射干麻黃湯(袪痰劑)理肺化痰,止咳平喘。
E056 桂枝湯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x2
E015  小建中湯  中寒 脾胃虛 x2:所謂「建中」即強化(建)體內(中)各種體內活動機能之謂,而用於脾胃虛(消化力低下)與中寒而榮衛不和(血行不良及代謝衰沈)者。故有大、小建中湯之設,皆以裏之虛寒為目標,惟大建中湯證比本方之主治證尤為甚者。本方即桂枝湯倍加芍藥,再加飴糖而成。因本證雖為中虛,但表尚未和,不可大補,故用桂枝湯倍芍藥,以養正驅邪,而佐以滋養強壯兼有緩和作用的飴糖,為之溫中補虛,並收和裏緩急之效。【辨證要點】虛勞腹痛。腹軟喜溫按。心悸。面色無華。納呆
E131 升麻葛根湯 解毒透疹,散熱解肌。
E016 小柴胡湯 和中補氣,養陰退熱。
095 酸棗仁湯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乾口燥、舌紅、脈細弦。本方所治之失眠症、係因肝血不足,陰虛陽亢,虛熱內擾所致。方中重用酸棗仁,養血補肝,寧心安神,並可歛汗;茯苓與酸棗仁相伍,以加強寧心安神之效;川芎調暢氣機,疏達肝氣與酸棗仁同用,又可養血調肝安神之效;知母滋陰清熱除煩,並可緩川芎之辛燥,使無傷陰之弊;甘草生用,清熱和藥。諸藥合用,養肝血以寧心神,清內熱以除虛煩,則睡眠自寧。
E034 平胃散 運脾除濕,行氣化積,专门用来去脾胃之湿的。香砂平胃丸是一个什么样的药呢?它的药物组成部分是:炒苍术、陈皮、甘草、姜厚朴、香附、砂仁。其中,前四味药是中医里有名的经典方剂——平胃散,是专门用来去脾胃之湿的。香附(S175 香附)和砂仁(S179 砂仁)都是行气药,其中香附行肝气,砂仁升脾气。平胃散加上香附和砂仁,就成了香砂平胃散,现在制成丸药,就叫香砂平胃丸。别看这小小的六味药组成的方剂,还真把绝大多数胃痛都给管了。
胃痛,最常见的是下面两种:
    首先是体内湿邪过重,脾的功能被湿邪困住了,不能升清降浊,恰好香砂平胃散中有平胃散这四味药燥湿健脾,能祛除湿邪,恢复脾的功能,还有砂仁这味芳香的药来醒脾,帮助脾的“升清”功能,把水谷之精微往上升。脾胃里面的湿化了,胃就更加通畅了;脾气能升了,胃气就能降。这样,脾胃之气安和,胃痛自然无影无踪。
    还有一种胃痛,是肝气不舒。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像那些平日里动情绪较多的人,肝气较旺,脾胃就受到肝的欺负,造成脾胃之气不顺,升降失调,也会导致胃痛。香砂平胃散中恰好有香附,可以行肝气,再加上其他健脾的药物,足以让脾强大起来,不再受肝的欺负。脾胃强大起来了,胃就不疼了。
    所以,这两种最常见的胃痛,用香砂平胃丸就能管住。这也是香砂平胃丸能如此受大家欢迎的原因吧。但如果是胃阴虚的胃痛,用这个药就不管用了。胃阴虚比较复杂,不好用中成药对付,得去医院治疗。胃阴虚的胃痛,明显症状是舌头很干、口渴、手足心发热,很容易区分出来。所以,如果在胃痛的同时有口干舌燥、手足心发热的症状,就不要吃香砂平胃丸了
S297  葛根
E057  桂枝茯苓丸 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黃煌教授談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

聽過我講座的同道,應該知道我是非常喜歡用桂枝茯苓丸的。桂枝茯苓丸這個方,不僅僅是治療子宮肌瘤的,現在我們把它看作只是治療子宮肌瘤,那是曲解了張仲景這張方的原意,桂枝茯苓丸不是治一個病、一個症狀的,它是治人的方,治療“桂枝茯苓丸人”的方。

根據我的經驗,這張方的適用人群具有一定的體質特徵。我們要望,四診中間望為首,但是現在我們的望診不夠,很多青年醫生往往就只是問,而不關注病人臉部的表情。當病人來的時候,你先要看,看他的體態身形,儘量引導他和你聊,聊得過程中看他的眼神,看他眨眼的頻率,看他的表情神態,聽他的語速,來分析他的心理行為特徵。還要看他的膚色,看他的舌頭。望診非常重要。很多方證是望出來的。

桂枝茯苓丸在望診上有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我說的是面證。“桂枝茯苓丸人”的臉色一般是發紅或者是暗紅,當然也有發青的,鼻子或者紅或者是暗紅的,或者是鼻翼上的毛細血管擴張;其次是舌診,有的把舌頭伸出來,舌頭是紫暗的,舌頭翹起來,舌底靜脈往往是顯見的,有的甚至是怒張的,這個是我們望出來的。

接下來我就要望下肢了,這是腿腳證。我說:“姑娘,你把褲腳管拉起來。”她馬上就臉紅了,原來她的缺點暴露了。因為現在很多女性,臉色往往是偽裝的,化妝得過於精細,看不出真相來,拉上褲腳管一看,真相就出來了。下肢的皮膚非常粗糙乾燥,尤其是秋、冬天是最明顯的。這種乾燥的皮膚,你輕輕一抓就有抓痕,毛褲上有很多皮屑,有的皮膚甚至像蛇皮一樣,伸手一摸像觸到了刺一樣,這個就是桂枝茯苓丸的腿證。然後你還可以問:小腿是不是容易發涼?腳上是不是容易生凍瘡或者生雞眼?是不是容易抽筋?還有的人皮膚發暗,甚至潰爛,不收口,這都是“桂枝茯苓丸人”的腿。



腹證也很重要。門診上沒有條件讓病人睡下來,就坐在那裡,一般按下腹部。腹部有炎症的,或者盆腔瘀血的,或者有慢性闌尾炎的,或者附件炎的,按下腹部的時候,往往有壓痛,特別是左少腹。就是沒有壓痛,少腹部也是充實有力的,絶不會像有些人肚子那樣軟軟的。有一些老年男性,肚子很大,摸上去軟軟的,像棉花枕頭一樣,這樣的人用桂枝茯苓丸的效果不好。以上就是“面腿腹三聯徵”,這是桂枝茯苓丸證的一個特點。

還有一個就是精神心理症狀。這樣的病人也很多。這些人脾氣比較急,在外面排隊掛號都等不急,進來以後講話也比較快,但有時候呢,講著講著就講不下去了。這些人容易失眠,容易頭痛,容易煩燥,這個就是張仲景所講的“少腹急結,其人如狂”。瘀血證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精神症狀,那就是“如狂”,還有就是“善忘”,像這種精神症狀往往會被我們所忽略。我們老是想到瘀血就是紫或者是血黏度高,其實瘀血症有很多是精神症狀。所以在使用桂枝茯苓丸的時候,我們應該掌握人的精神心理特徵。“桂枝茯苓丸人”容易記憶力下降,容易思維遲鈍,容易語言艱澀,講著講著就不流暢了。

桂枝茯苓丸用於女性的機會比較多,我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黃、牛膝治療子宮肌瘤、附件囊腫、乳腺囊腫、甲狀腺囊腫等;合大柴胡湯也能用於支氣管哮喘,還能治療高血壓、腦梗塞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方還能用來治療一些血栓性疾病。現在的血栓性疾病非常多。有的人長時間坐飛機,十幾個小時都屈曲在那裡,如果他下肢循環不好,就會形成血栓,釀成大患。我想,這些患者如果預先服用桂枝茯苓丸,可能會有好處。桂枝茯苓丸的作用要比阿司匹林好,我說它是“東方的阿司匹林”。它的作用不僅僅是稀釋血液,它還有更多的作用,包括擴張血管,加強對心臟的保護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我和省人民醫院的心導管專家們曾經就冠心病PCI術後的調養問題探討過,我認為,對於那些支架術後病人可以配合桂枝茯苓丸使用。

 上次我還成功用這張方治療慢性血栓栓塞性的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是血栓性疾病,一動就氣喘,甚至還要暈厥,死亡率非常高。現代西醫沒有好辦法的,我用桂枝茯苓丸加上川芎,治過了三例效果都還不錯,病情能夠穩定。還有用來治療間質性肺病的肺纖維化。有一個安徽來的病人,就是經常胸痛,一查出來肺纖維化,後來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吃了很長時間以後,症狀很快消失了。

我還用桂枝茯苓丸治療一些年輕學子們臉上的痤瘡,效果很不錯。用桂枝茯苓丸治療的痤瘡,往往是“桂枝茯苓丸人”容易生長的。這類人往往皮膚比較粗糙乾燥,嘴唇暗紫暗紅的,這種痤瘡就像赤豆一樣,嵌在皮膚下面,且痘印不易消失,就像鍋巴一樣板結在臉上。對付這種痤瘡清熱藥可不行,就得用桂枝茯苓丸!有大便乾結者加大黃,或者是加川芎。 

腎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以考慮用桂枝茯苓丸,我曾經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黃加牛膝治療好多例,腎功能不全亦有效,但是一定要讓病人瀉,瀉了以後情況就會好轉了。我們稱之為“經方透析法”。如果是糖尿病腎病引起的腎功能不全,我一般用桂枝茯苓丸加懷牛膝、石斛,配上黃芪桂枝五物湯。

還有,男人的前列腺肥大、痔瘡、肛裂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包括一些腰部的疾病,如腰痛、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桂枝茯苓丸是經典的活血化瘀方,所以,我常把這張方作為重點教給學生。
E162  荊芥連翹湯 熱病 中耳炎扁桃腺炎
E005 二陳湯【主治】治一切痰飲為病,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陰虛燥痰或痰中帶血者忌用。本方係治由於胃內停水而引起嘔吐、噁心的方劑。亦可用於痰飲引起的各種疾病。方中以半夏燥濕利痰為君;茯苓行水消痰為佐;陳皮順氣下痰為臣;甘草健脾和中為使;生薑化食開痰。方名二陳者為方中半夏、陳皮須用陳久者佳,愈陳愈佳,故名二陳湯。二陳湯加味方劑甚多、皆以本方為基礎方再加味。風痰:加南星、白附子。寒痰:加乾薑、細辛。熱痰:加黃芩、栝蔞、天竺黃。濕痰:加蒼朮、厚朴。氣痰:加香附、枳殼。食積痰:加山查、神麴、香附。老人肺氣腫:加紫菀、款冬花、砂仁。胃寒嘔吐:加木香、砂仁。不眠:加竹茹、枳實、名之溫膽湯。
E159 茯苓飲(袪痰劑: 茯苓 陳皮 白朮 生薑 人參 枳實)袪痰滌飲,健胃調中。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方中茯苓、白朮、淡滲燥濕利水、祛除胃內水停;人參甘溫補氣益脾胃而強化胃腸機能;陳皮、枳實,行氣消脹進食、消除胃內之停滯;生薑則溫散調和諸藥。【辨證要點】胸中胃內停飲(有振水音)。脹氣。納呆。【現代應用】胃炎、胃下垂、胃擴張、胃液分泌過多、胃腸神經症、痰飲病、膽結石。





E053 苓桂朮甘湯: 本方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故治宜溫化利水。水飲停滯於中膈方中茯苓健脾滲淡利濕;桂枝溫陽降逆,並助茯苓氣化以行水;白朮健脾燥濕,使中焦健運,則水濕自除;炙甘草,健脾補中,調和諸藥。
XXX      澤瀉湯:澤瀉5克(5兩)  白朮6克(2兩)(S320澤瀉+S064白朮)  【主治】水停心下,清陽不升,濁陰上犯,頭目錯眩。【現代應用】現用於耳源性眩暈。
YYY    苓桂朮甘湯合澤瀉湯(《金匱要略》)加減。飲停心下,脾陽不振,水飲上逆,陰霾彌漫,陽氣被遏而不升,發為「眩暈」,症見頭暈目眩,泛隱嘔吐,咳嗆氣逆,心下有痰飲,胸脇支滿,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健脾化飲,振奮中陽。

「中醫認為,甜食和生冷會助濕。濕阻止陽氣升上頭部,就會頭暈。」

我看舌頭,舌淡胖,苔薄。
打脈,六脈皆沉。

《金匱要略》說:「脈得諸沉,當責有水」,結合舌象,診斷為脾虛停水。處方:健脾通陽利水,盡量不要吃生冷和甜食,多喝暖水。加針灸健脾利水的穴位。舌頭變為淡紅了。脈象還有一點沉,說明水氣還沒有完全去掉。如果這個時候停藥,恐怕病會復發。此藥以健脾益氣為主,減輕利水藥的份量。因為利水太過會傷陰,所以臨床用利水藥必須準確掌握藥味和用量。




E019 五苓散(豬苓9克  澤瀉15克  白朮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 【主治】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功能減弱,以致口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並有表證未解而頭痛發熱諸症。因表邪未解,外循太陰經脈,內傳太陽膀胱之腑而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形成太陽經腑兩病。所以外則頭痛發熱,脈浮,內則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輸布,故煩渴欲飲,這叫「蓄水」證;若水停于胃,則水入即吐,名為「水逆」證;脾虛不運,脾不制水,水濕流溢肌膚、經脈,故水腫身重;水注大腸故泄瀉。總的原因屬於停飲蓄水為患,方用茯苓、豬苓、澤瀉,通調水道,瀉濕利水;白朮健脾燥濕;四藥同用具有祛濕利尿的作用。桂枝能溫通陽氣,增強膀胱的氣化功能,使小便通利;又能解除頭痛、發熱等表證,并促進滲濕利水的藥物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本方的治療作用,就在于化膀胱之氣以利水,運脾陽之機以制水,輸津于皮毛以發汗,蒸液于口舌以止渴。【辨證要點】小便不利。吐瀉。痰飲吐涎沫。苔白。脈浮。中焦積熱: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寒濕:加蒼朮。濕熱發黃:加茵陳。寒疝:加小茴香、荔枝核。陰囊水腫:加車前子、木通。暑濕泄瀉:加藿香、佩蘭。濕熱泄瀉:加銀花、茵陳。氣滯腹脹:加厚朴、陳皮。水腫甚者:合五皮飲。急性胃腸炎:合平胃散。暑熱煩渴:合白虎湯。傷暑泄瀉:合黃連香薷飲。【現代應用】本方利尿,調節水液代謝,護肝,增強免疫功能,調整血液循環,改善腎功能。用於感冒性吐瀉,胃腸炎、胃弛緩、胃下垂、留飲症、自家中毒、水逆,消化不良、惡阻、暈船、唾液過多症、腎炎、心臟性水腫、尿毒、陰囊水腫、習慣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日射病、淚囊炎、結膜炎、目星、夜盲症、皮膚水疱、水痘、青光眼、梅尼爾氏症候群。

牙齦出血的中醫調治

光知道一個藥的作用和性質還不夠,還得明白它的行走方式。
    西方的物理學裏有一個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藥也與此類似。大小就相當于藥物的性質,而方向則意味著這味藥物到人體後會怎麽走、到哪裏去。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歸經的問題。
    藥性,大家都很重視;但藥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視,或是一到運用的時候就忘了,這大大影響了用藥的效果。

升降浮沉
    不同的藥走向不同。有的藥往上升,有的藥往下降;有的藥走五臟,有的藥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據病位,根據邪氣的出入來選擇用藥。
    怎麽把握藥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記硬背當然不行。我們師門從來不要求背任何東西。過去要求背的《藥性賦》、什麽方歌、歌訣,我們從來沒有背過。咱們要去體會。明白了它的道理,這些東西自然就記住了。不明白其中的的道理,死記硬背是沒有用的。
    很多藥,藥名本身就體現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頭都浮於水,唯獨沉香木,扔到水裡會下沉,用于人體它也會往下沉,它能降氣。
    我們必須非常注意中醫里的藥名、方名、穴位名稱,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碼,可以去破解。
    植物類藥,我們可以看它長在植物哪個部位,以確定其性質和走向。

花葉升散,凡子必降
    花和葉是升散的,它們在植物的最表層。花散發出清香,它是散的;葉子上每天蒸發出大量的水分,這也是在散。用于人體也有升散的作用。抓過感冒藥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方子,藥味不多,藥量也不大,但是抓回來卻是一大包,以花和葉居多,質地都是非常輕的,因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來發散掉我們體表的邪氣。花葉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種子,比如萊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車前子、川楝子等,種子在枝頭成熟了以後,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發芽,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於人體,它也有下降的作用。還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棗仁,他們不但是種子而且還有很明顯的油性,所以能潤下,潤腸通便。這些種子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偏溫。沒有溫熱,它哪有力量發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荊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涼,它質地輕,可以用於升散頭面之風。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就會走人體的四肢。我們可以說,他們同氣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蘇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發麻,引經藥可用桑枝,如果因爲受寒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為臨時受了一點寒,用紫蘇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間的梗子,也叫主莖。養料要通過莖從根部往上輸送;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輸送到根部去儲藏,也要通過莖。所以說,莖是能升能降的。我們經常說的紫蘇梗、藿香梗,在人體內,能通氣、調氣,能升能降,調氣就在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
    根部入藥要複雜一點。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輸送養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須,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質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於中間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當歸,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為當歸頭、當歸身、當歸尾三部分,當歸頭上行而活血,當歸身守中而養血,當歸尾下行而破血。現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個根都放在一塊用了。
    當然,現在用蘆和用須還是有講究的。
    蘆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莖的交會處,比如說人參有一個參蘆。蘆是一心向上升的,因爲根的養料在蘆這里往整個植物上輸送,蘆也就具有了很強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夠引發嘔吐。我們在用根部的藥的時候,一般都把蘆去掉。像人參這樣比較珍貴的藥材,我們舍不得扔掉它的蘆,又因爲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們就留下來,遇到體質比較虛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讓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藥,就用參蘆。
    根鬚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勁往下走,往土里鉆,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來調和諸藥,又不想讓他過於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會往下走得快一點;再比如小便帶血,小便刺痛,一般也會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陰莖,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藥物走向的其他判定方法
    此外,植物的節則走人體的關節,皮則走人體體表,心則入心,絡則通絡,藤則上行,刺則刺破……這都需要我們格物致知,觀察這個藥的本身。
    金石、介類藥,即金屬、礦物、化石、貝殼之類。這些藥都很重,藥只要重就會往下走,這是它們的基本走向。
    還有動物藥,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體血肉同氣相求,對人體的作用就會非常明顯,它能峻補不足,搜剔頑邪。人體有虛,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給你補一下。比如說鹿茸,是峻補真陽的;龜板,是大補真陰的。還有鹿筋,保健品店裏買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來峻補人體的。當你需要補的時候可以補,不需要補的時候用了反而會過猶不及。
    人體有非常頑固的邪氣時,一般的藥攻不下來,可以用動物藥,尤其是蟲類藥來搜剔。一塊骨頭,啃完了,上面還剩一些碎肉,咱們怎麼啃也啃不下來,有的在縫隙里,剔也剔不下來,扔在地上,很多螞蟻爬上去了,開始吃骨頭上面的肉,很快骨頭就被啃得光溜溜了,這就是蟲類的搜剔功能。蟲類的藥也會鑽到人體筋骨的縫隙裏,把一些頑固的風寒濕邪,像從骨頭上搜剔筋肉一樣剔除,從而達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但是,咱們不要輕易用蟲類的藥。醫者是救人的,是拯救衆生生命的,不能因爲救一個人而殺害更多的衆生。當用則用,不必用時,就千萬別濫用。這是醫家必須具有的一種情懷。動不動就用蟲類藥,不算本事。中藥也稱本草,而不稱本蟲,其實也是在提示大家盡量用植物類的藥,蟲類的藥不要濫用。

入氣入血解
    蟲類藥也是有入氣分入血分之區別。葉天士比較善于用蟲類的藥,他總結說:“有血者入血,無血者入氣。”有的蟲子有血,有的蟲子沒有血。比如說一只螞蟻,你把它拈死,就沒有紅色的血。當然從生物學意義上你可以說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他顔色,但是它沒有紅色,在中醫裏面就叫無血,這樣的蟲子入藥就往往走氣分。知了死了以後,你把它剝開,看不到紅色的,知了沒有血,蛇則肯定有血。所以蟬蛻就走氣分,蛇蛻就走血分。咱們自己就能看出來。
    其他的藥也是如此。紅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氣分爲主。紫蘇葉一面是紅的一面是綠色,還有的葉子春天夏天是綠的,到了秋天的時候成紅的了。這說明它一定能溝通氣血。或者說當它青的時候采就入氣分為主,紅的時候采就以入血分爲主。但你不管什麽時候采,因爲它在紅和綠之間的變化比較快,它肯定是能溝通氣血的。

有規律就有例外
    當然,有規矩就有特權,有規律就有例外,凡事沒有絕對。
    比如紅花是紅色的,入血分,這是規律;金銀花不是紅的,所以入氣分,這也是規律;但金銀花也入血分,這又另當別論。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藥,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麽顔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黃色的,裏面則是墨綠色的,而且很堅硬。沒聽說它是紅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藥的行走速度
    藥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藥走得快,有的藥走得慢;有的藥是走而不守,有的藥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黃,它在人體內走得非常快,從來不停留,就像關公過五關斬六將那樣,那就叫做走而不守,從東嶺關到黃河渡口,他不會佔領了哪個關就守在那兒不走了,這味藥下肚會迅速從上往下通,奪關斬將而出。
    有的藥則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後走得特別慢,甚至會在在某個地方守一陣子。比如甘草。其實很多甘甜的藥都喜歡守;而很多苦藥,它都走得相對快一些。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黃連走得就慢。黃連、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劑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這些藥怎麽配伍呢?要相互牽引。就好比兩個人,如果他們都是急性子,會互相催促著趕緊走,大黃和芒硝在一起就是這樣,喝下去了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厚樸、枳實這兩個下行的藥,它們就走得更快了,這就是大承氣湯。有時候我們並不想讓他們走得那麽快,拉肚子拉的太厲害了,人會受不了。這時候可以配點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們就會在路上把滌蕩污濁的工作做得更細。這就是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來牽制大黃和芒硝。大黃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麽辦?我等你一會兒,大黃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來了。當然也不會太慢,甘草想守在這裏,大黃和芒硝說“我們走了,你怎麽不走啊?”甘草只好說:“你們走我也走吧,你們等我一會兒。”

以桂枝湯做基礎,加上陽起石、淫羊藿、肉蓯蓉、黃精、杜仲五味簡單的藥。早晨快要清醒的時候,陽要由內往外行,開始人體的活動,這個時候健康的男人會有勃起,健康的女人會乳頭挺起,只是女病人在半清醒下不容易自己判斷乳頭是否挺起,所以我們通常只問男病人是否有晨勃。真正健康的男人應該到八十幾歲還會每天都有晨勃,當然,如果前一天晚上喝太多酒、熬夜、感冒等等而導致沒有晨勃,只要是偶發情況,那可以除外。龍骨牡蠣+金銀花,連翹,杜仲有潛陽的作用,對某類的陽痿、早洩、遺精的病人有幫助,臨床仍得辨證論治。桂枝湯平衡陰陽,陰陽調和,身體的功能才容易發揮

經方大老劉渡丸談小柴胡湯加減證治

導讀:劉渡舟老是經方大家,尤其擅長肝病的治療。本文談的是小柴胡湯的加減證治,談到了很多肝炎不同階段、不同證型的經方治療。經方能不能加減?劉渡老的10餘個加減方,真令人嘆為觀止!

小柴胡湯的加減證治

(一)柴胡加桂枝湯

本方治少陽病兼見頭痛、發熱、脈浮等太陽表證,為小柴胡湯減去人參之礙表,加桂枝微發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陽證兼有心悸、氣上沖之證。

張某,女,59歲。患風濕性心臟病。初冬感冒,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胸脅發滿,心悸。時覺有氣上沖於喉,此時則更覺煩悸不安,脈結。

辨證:少陽不和,復感風寒,且挾沖氣上逆。

治法:兩解少陽、太陽,兼平沖氣。

處方:用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

服三劑則諸證得安。

(二)柴胡加芍藥湯

本方治少陽病兼見腹中痛,且有拘攣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條索狀,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脈拘攣所致。為小柴胡湯減去苦寒之黃芩,加平肝緩急而疏利血脈的芍藥而成,又能治療婦女氣血不和的月經不調與痛經等證。

郝某,女,學生,22歲。肝氣素郁,經常胸脅發滿,胃脘作痛,月經來潮時,則小腹拘攣作痛,脈弦細且直,舌苔薄白。

辨證:肝氣鬱結,血脈不和。肝氣鬱則疏泄不利而胸脅發滿,胃脘作痛;血脈不和則痛經而小腹拘攣。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處方:柴胡12克 赤白芍各6克 甘草6克 黨參6克 生薑10克 半夏10克 當歸尾10克 澤蘭6克

連服六劑,諸證即愈。

(三)柴胡桂枝湯

本方為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治外有表證而見「肢節煩疼」,內有少陽氣鬱而見「心下支結」。故在小柴胡湯中加桂枝、芍藥,使其外和營衛,內調氣血,而病可愈。根據《傷寒論》的治療精神,余用本方治療下述三種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氣及血,由經及絡,而出現腹脹,脅痛如刺,面色黧黑,脈來沉弦,舌質紫暗,邊有瘀斑等證。化驗檢查,見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濁度指數升高。臨床診斷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湯減去人參、大棗之補,另加鱉甲、牡蠣、紅花、茜草、土鱉蟲等專治肝脾血脈瘀滯、軟堅消痞之藥,有較好的效果。

2.治關節炎兼肝氣鬱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肢節煩疼,同時又因挾有肝氣鬱而胸脅苦滿,或者脅背作痛等證,用柴胡桂枝湯療效滿意。

3.治肝氣竄肝氣竄為民間土語而未見醫籍記載。其證是自覺有一股氣流在周身竄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氣竄之處,則有疼痛和發脹之感,此時患者用手拍打疼處,則伴有噯氣、打嗝,隨之則其證得以緩解。此病多屬現代醫學所謂的神經官能症一類,以老年婦女為多見。初遇此證,使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一類,效果都不理想。後想出柴胡桂枝湯法,可兩調營衛氣血,而能獨切病情,試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癒數人。

(四)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本方為小柴胡湯去半夏,並增益人參劑量,並加天花粉而成。治少陽病兼胃中津液耗傷而見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等症。臨床使用,每於小柴胡湯中去半夏、生薑之燥,加天花粉以及麥冬、沙參等以滋津養液;若其人津氣兩傷、口渴為甚,則宜加重方中人參的劑量。本方亦治「糖尿病」辨證屬少陽不和,胃熱津傷者。



(五)柴胡加茯苓湯

本方為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而成。治少陽三焦不利,水邪內停為患,症見: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安,脈弦,舌苔水滑並具有少陽病主證者。故於小柴胡湯內去苦寒之黃芩以免傷陽,可加茯苓、澤瀉以利小便,使水邪去則愈。此方若再加白朮,亦治小便不利,大便作瀉,口渴,心煩等證。

由此可見,口渴一證,有津少和津聚之分,應從小便利與不利,舌苔薄黃與舌苔水滑上加以區分鑑別。

(六)柴陷合方

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去人參而成。治少陽不和兼見胸熱心煩、大便不暢、脈數而滑等症。又能治痰氣火熱交郁的胸痛、心下痛等證。服藥後大便每多夾有黃涎,為病去之徵。

楊某,男,25歲。因奮勇救火,吸入亞硝酸鹽類的氣體而中毒。症見:胸滿憋氣,心下疼痛,口苦,時時泛惡,大便已五日未行。脈弦滑,舌苔黃白而略厚。住院注射美蘭並輸氧氣搶救。

辨證:此為肝之氣機不利,痰氣交郁於上、中二焦,故胸滿及心下疼痛;少陽火郁,是以口苦而又時時作嘔;大便五日未行,則六腑之氣不得通順,是以舌苔黃膩而不退。

治法:疏解肝膽氣鬱,兼利痰火之結。

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0克 半夏10克 黃連10克 糖瓜蔞50克 炙甘草6克 黨參6克 枳實6克

服藥後,大便得下,排出黏液物較多,隨之心胸頓覺爽快,口苦乃減,嘔吐得除。在中西醫配合治療下,終於轉危為安。

(七)柴胡姜味湯

本方為小柴胡湯減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而成。治少陽不和兼寒飲束肺,肺氣不溫,津液不布而致咳嗽,舌苔白潤,脈弦而緩之證。此方與柴陷合方相較,一治痰熱,一治寒飲,兩相對照則前後呼應。

(八)大柴胡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治膽胃熱實,氣機受阻,疏泄不利而見大便秘結,胃脘疼痛,急不可待,且嘔吐不止,口苦為甚,鬱郁微煩,兩脅脹痛,脈弦有力,舌苔黃膩等症。故不用參、草之補,而加大黃、枳實、芍藥之瀉,以兩解少陽、陽明之邪。臨床用以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及其他急腹症而辨證屬少陽不和、陽明熱實者,每可取效,已被中西醫所公認。

趙某,女,13歲。患鼻衄不止,大便秘結,胸脅發滿,口苦多嘔,脈弦滑,舌苔黃。曾服龍膽瀉肝湯不效。

辨證:肝胃火盛,迫血上行。

治法:瀉肝胃之火,涼血而止衄。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6克 大黃6克 白芍12克 丹皮12克 枳實6克 生牡蠣12克 玄參12克

服一劑後,大便通暢,鼻衄未發,照方又服一劑而瘳。

李某,女,20歲。產後20天,因與鄰人爭吵,氣惱之餘而發病。症見:精神失常,或罵人摔物,或瞋目握拳,但不付諸行動。口中念念有詞,時或叫唱。煩躁不寐,七晝夜目不交睫,而精神不疲。西醫治用「冬眠靈」等藥,未能取效。患者兩目發直,躁動不安,其家屬稱已數日不解大便,惡露亦停。脈弦滑有力,舌絳而苔黃膩。

辨證:氣火交郁,兼有瘀滯,肝胃皆實之證。

治法:舒肝瀉胃,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12克 大黃10克 枳殼10克 丹皮12克 桃仁12克 赤芍10克 山梔10克 菖蒲10克 鬱金10克 香附10克 半夏10克 竹茹10克 生薑12克 陳皮10克

僅服一劑,則瀉下黏膩黑色的糞便甚多。當夜即能入睡,且呼之不醒,竟有一日之久。寤而神志恢復,惡露亦下,從此病癒。

(九)柴胡加芒硝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劑量的一半,另加芒硝而成。治少陽不和兼有胃中燥熱而見傍晚發潮熱,兩脅不適,口苦心煩等證。故用本方和解少陽兼以調和胃中燥熱,然瀉下之力為緩,不及大柴胡湯之峻。所用芒硝,在藥煎好去滓後,於藥湯內化開,再煮一二沸,下火後服用。

(十)柴胡桂枝乾薑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大棗、半夏、生薑,加乾薑、桂枝、牡蠣、天花粉而成。治膽熱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或脅痛控背,手指發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等症。故用本方和解少陽兼治脾寒,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治胃實相互發明,可見少陽為病影響脾胃時,需分寒熱虛實不同而治之。余在臨床上用本方治療慢性肝炎,肝膽餘熱未盡而又伴有太陰脾家虛寒,症見脅痛、腹脹、便溏、泄瀉、口乾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而見少陽病證的,本方亦極合拍。

劉某,男,35歲。緣患肝炎住某傳染病醫院。突出的症狀是腹脹殊甚,尤以午後為重,坐臥不安,無法可解,遂延余會診。切其脈弦緩而軟,視其舌質淡嫩而苔白滑。問其大便情況,則每日兩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證。

辨證:肝病及脾,中氣虛寒,故大便雖溏,而腹反脹。此病單純治肝、治脾則無效。

治法:疏利肝膽,兼溫脾寒。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6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乾薑6克 花粉12克 牡蠣12克

連服五劑而腹脹痊癒,大便亦轉正常。後用調肝和胃之藥而善後。

(十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蠣、鉛丹而成。治少陽不和,氣火交郁,心神被擾,神不潛藏而見胸滿而驚、譫語、心煩、小便不利等症,故用本方開郁泄熱,鎮驚安神。臨床對小兒舞蹈病、精神分裂症、癲癇等,凡見上述證候者,使用本方往往有效。惟方中鉛丹有毒,用時劑量宜小,不宜久服,且當以紗布包裹紮緊入煎,以保證安全。

一男孩,患小兒舞蹈症,久治不愈。肢體躁動不安,夜間少寐而煩,脈來弦滑,舌苔黃膩。

辨證:肝膽氣火交迸而陽氣不潛。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原方。

服藥三劑後,煩躁得安,病減而能寐。遂去鉛丹加生鐵落,再進三劑而康復。

以上概括介紹了柴胡湯類的加減證治。除主方小柴胡湯外,雖又列舉十多方,仍為舉一反三而設,不能盡全。其中也參以個人臨床經驗,如以下四個附方的內容則多為個人的體會,故與《傷寒論》所載也不盡全合。

(十二)柴胡解毒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甘草、大棗,加茵陳、土茯苓、鳳尾草、草河車而成。治肝膽濕熱日久成毒,蘊郁不解而見肝區疼痛、厭油喜素、多嘔、體疲少力、小便黃短、舌苔厚膩等症。肝功化驗則以單項轉氨酶增高為多見。證為濕熱內蘊,所以辨證的關鍵在於舌苔膩與小便黃短。本方是我臨床多年所總結出的經驗之方,可疏肝利膽,清熱解毒,利尿滲濕,用於上述證候,療效頗為顯著。

(十三)三石解毒湯

本方由柴胡解毒湯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雙花、竹葉而成。治肝炎患者濕熱之邪較柴胡解毒湯證為重,大有痹郁不開之勢。除見上述肝炎證候外,其人還見面色黧黑,或者面帶油垢,雖患肝病,然體重非但不減,且有所增,背臂時發酸麻脹痛,舌苔厚膩,且服藥難於褪落,脈弦緩等症。故用本方清熱解毒,降轉氨酶,兼退舌苔。

關於這個方子,還有一段醫話可述。1977年,我在某地開門辦學時,曾診一名慢性肝炎患者,見其舌苔厚膩,小便黃短,遂予柴胡解毒湯,似成竹在胸,料其必效。豈知服藥六劑,諸證未減,膩苔依舊。轉予方中增入芳香化濁之品,仍無濟於事,竟幾易其方,幾經失敗。閱《溫病條辨》治暑溫的三石湯,乃是微苦辛寒兼芳香之法,用辛涼以清熱透邪,芳香以敗毒化濁,對濕熱膠結,熱重於濕者頗為適宜,且與此證也甚合拍。遂將柴胡解毒湯與三石湯合方化裁,患者僅服藥三劑,膩苔即退,而諸證也減,此即三石解毒湯之由來。可見書不可不讀,而病也不可不看,讀書與診病相結合,才會有所提高與發展。

(十四)柴胡茵陳蒿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甘草、大棗,加茵陳、大黃、梔子而成。治濕熱之邪蘊郁肝膽,膽液疏泄失常,發為黃疸,症見:一身面目悉黃,色亮有光,身熱心煩,口苦欲嘔,惡聞葷腥,體疲不支,脅疼胸滿,不欲飲食,小便黃澀,大便秘結,口渴腹脹,舌苔黃膩,脈來弦滑等,實即現代醫學所謂之急性黃疸性肝炎。本方有清利肝膽濕熱之功,對於此證,往往數劑即可收效。但黃疸雖退,而小便黃赤未已,或大便灰白未能變黃,仍不可過早停藥,應以徹底治癒為限,以免病情反覆而不愈。

(十五)柴胡鱉甲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大棗,加鱉甲、牡蠣、丹皮、赤芍而成。治少陽不和兼見氣血瘀滯所致脅下痞硬、肝脾腫大等症,故去大棗之壅塞,而加活血化瘀、軟堅消痞之藥。對兼有低熱不退者,於方中減去人參、生薑、半夏也每能收效。

王某,男,32歲。患慢性肝炎,症見肝脾腫大,心煩口渴,夜不成寐,腹脹而大便乾燥。脈弦細而數,舌質紅絳而無苔。

辨證:陰虛陽亢,血脈瘀滯,故口渴,心煩而寐差。脈弦細數,舌紅絳,亦為陰虛之確征。

處方:柴胡6克 鱉甲15克 牡蠣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花粉10克 麥冬10克 生地10克 紅花6克 茜草6克

以此方加減進退,約服60餘劑,病情逐漸好轉,終於治癒。

(十六)柴白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半夏、生薑,加生石膏、知母、粳米而成。治療少陽不和兼陽明熱盛而見大熱、大煩、大渴,汗出而大便不秘,舌苔黃,口中乾燥等症。對「三陽合病」而以煩熱、口渴為甚的,當屬首選之方。

秦某,男,30歲。因患高燒就診,患者體溫持續在39.6~40℃,西醫檢查:心肺正常,肝脾未觸及,肥達反應陰性,未找到瘧原蟲,用過多種抗生素及解熱藥物無效,轉中醫治療。

餘切其脈則弦細而數,問所苦則稱頭痛,周身酸楚,骨節煩痛,伴有寒戰,且口中乾渴,發熱有汗。視其舌,則苔白黃厚膩,咽峽紅腫。

余問同道胡君:此何病耶?曰:此濕溫也。應以何法治之?曰:藿、佩化濁,滑石清熱,杏、苡利濕何如?曰:誠如君言,然濕不但在衛,且已進入氣分,大有化熱之勢,故已瀰漫三焦,而有「三陽合病」之象,治當以柴白湯佐以化濕為宜,若用香燥之藥,恐反助熱。

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0克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 板藍根12克 蒼朮6克 草果6克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傷寒論十四講》,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本平台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Q33B6m.html

諾羅病毒 中醫有妙法


文◎施志隆 (澄觀中醫診所醫師)



幼稚園上大班的張小弟,回家後突然覺得腸胃不適,上吐下瀉,輕微發燒,隔天張爸爸跟張媽媽也跟著出現這種症狀。原以為是吃壞肚子,去醫院就診才知道是染上近日流行的諾羅病毒。



入冬以來,寒流來襲,氣溫驟降,感冒患者暴增,大部份的患者多伴有上吐下瀉的症狀,門診中常常見到此類患者前來治療,經過中醫藥治療後,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高,存活力強,只要有一點病毒就會發病,就算患者腹瀉停止後2~14天內,仍具有傳染性。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傳染,若家中有嬰幼兒、老人,在清洗排泄物時更需要徹底清洗及完整包覆排泄物,臨床上亦常見家人透過分享食物、共用餐具而感染。



諾羅病毒的症狀,從傳統中醫觀點來看,多屬中醫的「外感風寒」、「濕熱內盛」、「脾胃虛弱」的腸胃型感冒,可由此方面來著手治療。



1. 外感風寒型:


噁心嘔吐、腹瀉、發熱惡寒、胸膈滿悶,脘腹悶痛不舒、舌苔白膩、脈浮滑。方選用藿香正氣散。瀉痢甚:加黃連。怕冷加乾薑。



2. 濕熱內盛型:


發熱、身熱、大便偏臭、肛門有灼熱感、胸脘煩熱、口乾而渴、小便偏黃、苔黃或黃膩、脈數。方選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兼頭痛加白芷、川芎。嘔吐甚加竹茹。



3. 脾胃虛弱型:


感冒後,若久瀉不癒,大便稀溏,水榖不化,每每食後作瀉,面色萎黃,不思飲食,神疲倦怠乏力,舌質偏淡,苔薄白而潤,脈沉弱無力。方選用參苓白朮散。



痊癒後宜忌口,飲食宜清淡,勿太過油膩,避免腹瀉嘔吐更加嚴重。



平日如何避免諾羅病毒的感染?

1. 勤洗手,尤其是在如廁後、進食、或是準備食物之前。

2. 用流動的水清洗水果和蔬菜。

3. 利用家中的漂白水,徹底清潔與消毒被污染的表面。

4. 避免接觸患者之嘔吐物及糞便等排泄物,如與患者有肢體上之接觸應立即以清水清洗雙手。


芍藥甘草附子湯治手腳冰冷,白內障
這就是中醫所謂的寒症,雙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如果它是熱的,就表示人體內沒有瘀血塊,如果是冷冰的雙腳,就表示身體裡面因為寒冷而在製造瘀血塊,就如冰箱冷凍庫一樣的在不斷的製造冰塊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是寒造成身體內產生瘀血塊,而會生里寒的原因就是心臟太弱,也就是心陽不足,所以在經方中有一湯劑名叫芍藥甘草附子湯,又名去杖湯,所有酸味的藥主收斂,
故白芍酸收,能將所有靜脈血液導流回身體內,同方中使用炙甘草可以溫和小腸與強心陽,最後加入炮附子的目的,就是採用炮附子的熱性,使體內與雙足的溫度上升,在附子這壯熱的藥物之下所有瘀血塊自然由於高溫就像冰塊遇到高溫一樣而融解了,全方不見任何活血化瘀之藥,但是效果卻是一劑知而二劑已,
不但清除動脈血管瘀血阻塞,同時又使人體不再製造血塊,因此是預防與治療同時進行。
中醫認為肺法象天幕,主寒,心臟因為每天搏動次數超過十萬次以上,所以很熱,因此我們定義心為火,由於肺在心臟上方,所以金可制火,肺之寒可以將熱氣向下導入小腸中,是故小腸跟心臟之間就產生了有相同的溫度相同的速度與相同的壓力,所以內經雲:心移熱於小腸。當小腸受到來自心臟的火後,有了熱,於是就有能力開始消化食物,並且讓周邊的臟腑如膀胱之水氣化,使精華之熱氣再進入肝臟來協助肝臟清理裡面的毒素(水生木),使大腸里的水氣化進入肺臟,生成唾液滋潤口舌,才好咀嚼食物,讓腎臟里的水氣化後再上升到腦部滋潤腦組織,因此腎主腦,所以我們練習氣功時都是吸氣要引入關元(道家謂丹田穴),而臍下三寸之關元穴就是小腸之募穴,所以中醫定義小腸與心是相表裡的,其源自此。
由於我們大量的吸入空氣,這時人體利用大氣壓力使得真氣向下到小腸,小腸主「吸」與「收」,一般中西醫瞭解到的只是「吸」,就只是吸取食物的營養,卻忽略了「收」的定義,這裡所謂的收就是小腸能夠將下體靜脈的血液回收回身體。
舉例說明,如中藥里的白芍性酸,主收斂,所以經方中的芍藥甘草湯,由簡單兩味藥組成,利用白芍的酸收之性,加上炙甘草的強心與增潤小腸,就足夠讓人體的血很輕易的返回體內,因為要讓小腸的速度與回流的血液一樣,如此才不會產生腹痛,所以經方家使用此二味藥時,都是使用相等劑量的,而且使用大劑量如一兩,才會有效的,
如果心腎更弱之病患,經方家就增加些炮附子,使熱更盛,溫病派中醫不瞭解神農本草經之藥性,光是仰賴本草綱目來研究中藥是不知道藥性的,當然不敢使用大劑的藥量。
也由於正常的熱是向下走的,一旦走到手上,手就溫熱了,走到腳上,腳就溫熱了,
而肺如華蓋,主皮毛,主寒,因此正常的人就出現了頭面身體皆是涼涼的,而只有手腳是溫熱的現象,這就是倪氏健康的第五症狀的來源了。
台灣計量:炮附子五錢,白芍一兩,炙甘草一兩
大陸計量:炮附子18.75g,白芍37.5g,炙甘草37.5g。
如果本來就有胸悶心痛,或者吃了這個藥有心悸,或心律不齊,就不要吃了。倪師曾告誡,胸悶心痛不用白芍。
09/23/2005,初診,男,1948年生,服用降血糖藥物與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有十年了,近年來因為眼睛白內瘴而做雷射手術,手術後因為仍然出血,於是連開六次刀,結果仍然出血,而且因為服用西藥降血壓藥又吃各種維他命,還有每天一片阿斯匹林與1片利尿劑,結果這一年來,不但無法痊癒,反而造成全身血管非常容易破裂,於是經過有人介紹來找我治。
初診紀錄:失眠多年,每天都有大便,小便色深黃,胃口很好,口渴尚好,雙足冰冷且麻木,脈沈無力。查雙眼幾乎接近失明,眼白紅赤疼痛,懼光。
診斷:此人腎陽極衰,肝損傷重,血不歸肝,心陽不足,下焦寒濕之重症。
處方:
炮附子五錢、白芍1兩炙、甘草1兩、川芎四錢、丹皮三錢、桃仁三錢、天花粉四錢、淮山三錢、白術四錢、茯苓五錢、熟地五錢、澤瀉六錢、桂枝三錢、酸棗仁三錢、柴胡三錢、玉金五錢、黃精三錢。
用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同時病人服用漢唐-61號,中餐與睡前各一次。
中間過程繁不足言,但是今天09/05/2006來診,自述有一年吃我開的藥物了,這一年來已經完全斷絕西藥,體重下降17磅,血糖一直都很好,眼力恢復正常,雙腳溫熱不再麻木了,睡眠從開始吃中藥至今都夜夜好眠,身體不再出血了,每天早上陽舉如年輕人般,今天是來看看是否需要繼續吃藥。
舌診:舌苔黃濕,稍厚。脈診弦細稍數,有透到寸上寸位。大便每日行。小便呈中黃色。
診斷:這是上焦仍有濕熱現象,宜去濕熱即可。
處方:
黃連4、黃芩3、黃柏3、生地2。
用粉劑即可。吃到黃舌苔退盡則止。
上方第一劑處方就是以芍藥甘草附子湯為主力方,其他的藥物等到人紀班學員學完金匱後,我自會詳加解說這方義的。這種病況就是標準西藥場製造出來的問題。

https://www.kancloud.cn/hongweizhiyuan/nihaixia/985186

 肺寒湯
【處方】 款冬花2兩,紫菀(去土)2兩,甘草(炙)2兩,桂(去粗皮)2兩,麻黃(去節)2兩,乾薑(炮)2兩,五味子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炒)2兩,半夏(湯煮軟,焙乾)2兩,細辛(去苗葉)1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肺胃虛寒,咳嗽痰盛,呀呷有聲,嘔吐停飲,咽喉干痛,上氣喘滿,面目虛浮,自汗惡風,語聲嘶破,背寒中冷,心下悸動,噦逆噁心,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5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