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說在中醫裡面,心氣虛就是症,然後與心血虛是兩個不同的症狀,它也有共同的部份,也就是說在症候群上有一些重疊的地方,重疊的地方就是共症。症與證的發音要正確,共症的症是ㄣ,共證的證是ㄥ,這兩個症候群有一個重疊區。面色枯黃,臉上的顏色不好,有可能很白,通常都是泛白,氣短,呼吸的時間很急促,心悸動,因為心臟的功能不好,沒有辦法很穩定地跳動。
一個系統通常都是如此,當系統的絕對指標變小之後,相對指數就變得很大。就像你現在口袋裡面有五萬塊,去請人吃餐飯,花掉了一千五百塊,還剩下很多錢,不會覺得怎麼樣,可是如果口袋裡只有兩千塊,請人家吃飯吃掉了一千五百塊,那變化量就很大了,四分之三的錢全都用掉了,變化有百分之七十五,可是如果有五萬塊,才用掉一千五百塊,變量就變得很小。
一個人到了年紀大一點的時候,氣不足時,稍微有一點外在的刺激,它的系統就幌得很厲害,我們練氣也是如此,一方面是要它穩定,穩定有兩種方式,一是不要去干擾它,第二個是你自己的基本量要夠。
同樣的道理,心氣虛也會心悸,力量就會後繼無力,還有怔忡,呆呆的。我們生命很特別,一定會把比較次要的功能先放下來,去先照顧那些最主要的功能。氣不足的時候,通常都是表皮先犧牲,去照顧中間,或者是其他比較次要的先犧牲,去照顧比較核心的,所以通常會表現出一些沒有必要的情況,那種呆呆的,愣愣的,就是怔忡。(按:怔忡是脈跳得很洪大,隔著衣服;都可以看得出來)
眩暈,是血到不了頭上,因為氣不足,動力不足,腦部的血流量就不足,腦的功能自然就下降。因為腦部所需要的營養很高,稍微有一些不足,腦部裡有很多細小的血管,當循環不良時,阻力就會變大,阻力一大,它的流通量,也就小了,腦部工作不正常,就會發生眩暈。常常熬夜的人,第二天常常有糊里糊塗,飄飄渺渺的感覺。慢脈結代,就是沒力氣,做事有一搭沒一搭,不連續。這是共同的症狀。
個別的症狀則是,心氣虛者,動輒氣喘,動得厲害一點,就會氣喘,原來已經不足了,再一動就又是損耗,一損耗之後,就更喘。易出汗,到了氣虛的時候,身體會先照顧裡面,而犧牲了表面。心虛的時候表皮的氣不足,皮膚的代謝功能就不好,汗腺一沒氣,就鬆垮垮,很容易出汗,流冷汗,汗水的溫度比較低。有些人躺在床上,也沒有運動,就出了一身大汗,這就是在表皮上那一層保衛他的氣不足了。氣虛的現象是表皮先虛掉,一定會先出汗。
脈結代或者是遲緩,或者是氣弱,脈搏跳得很慢,要好久好久才能累積一點能量,讓脈搏跳一下。身體的氣不足時會鬆垮垮的,舌頭也是一樣,怎麼搞的,今天的舌頭變大一點,因為它鬆,沒有彈性,本來應該有某一個弧線的,氣不足時就癱下來,氣不足時,水份循環也不良,感覺比較遲鈍,比較沒有感覺,顏色也比較淡。感冒的時候,胃口改變了,味覺好像沒那麼好,這些都是它的特殊症候群。
心血虛與眩暈、怔忡與失眠都有關係,我上次在講睡覺的原理時,因為供血不足,睡覺時要維持生理的基礎代謝及升降,是很不穩定的。這時心智不敢跑出去,還有很多透過身體所得到的學習,要存到心智裡面去,這個過程轉化不良,或者它要轉化出來也出不來,我們說一個人越來越記性不好,就是腦袋不好,這話也沒有錯,就好像一個介面卡壞掉了,有幾個頻道收不到,或者相關的資料出不來,有些要透過身體來表現,但是介面卡壞掉了,就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
一個是氣,一個是血,而這個心不一定完全指心臟,當然也與心臟有很密切的關係,其實這個心是一個系統,心是指心經,實際上還包含了大腦,在臨床上量久一點就會發現,用穴道電檢法來看,右手的心經與大腦比較相關,左手的心經則是與心腦比較近。心臟只是心經裡面的一個臟器,所有中醫的系統,都包含一個臟器與相關的經絡,以及相關的功能,是三者的綜合,這裡的心氣虛是指功能需要的動力不足,而心血虛是指維持這個心經所要傳送的物質的媒介不夠,虛就是代表不夠,功能不足,或者是物質的量傳送不夠。
從這麼多症狀綜合出一個心氣虛,不就是化繁為簡,一個證候,對應著一大群的症狀,所以症狀是一個證候群。如果看到他面色不好,就去治他的面色,看到心悸,就去治他的心悸,這樣你會累死,這麼多的症狀都是來自於一個心氣虛,那不就是化繁為簡了嗎?中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精巧,我認為在所有傳統醫學裡,中醫這一點做得非常高明。
為了改善這些症狀,必需抓準證候,然後根據這個證候,來下治療的原則,這就叫作辨證論治,所以心氣虛當然就是要把它補回來,根據這個原則來找這個藥,或者是找這個藥方子,於是就有養心湯,要用黃耆、茯神,這兩者都有補氣的作用,當歸、川芎,川芎是行氣,當氣不足時,難免有些地方會有障礙,當歸是補血也活血,我們知道血液裡面有很多很多東西,如果血液夠活的話,它該有的特性都會表現出來。紅血球如果一個挨著一個,像一坨一樣,成了一大塊,到了細小的血管裡面,就會過不去,形成了阻塞。還有這樣的紅血球一個挨著一個,和空氣接觸的表面面積就會少很多,如果它是分散的,那麼每個紅扁血球都可以接觸,所謂活血就是讓血液裡該有的活性都活過來。當歸就有這種特性,大家都曉得,當歸的藥性本來就屬於揮發系統,它的氣味它遠就可以聞得到,像煮個當歸鴨時,左鄰右舍都聞得到,原因就是因為它是揮發性的。通常我們在煎藥的時候,不是一下子就放進去,先放進去的話,等到煮好了,藥性都跑掉了。而是在最後幾分鐘才放當歸,而且要分開放,一帖藥要煎兩次的話,就要分成兩次放,藥味才能有效。
當歸就是因為它的揮發性才能使細胞各自很靈活的活動起來,目的也是要讓身體的氣比較足。半夏有去濕的作用,氣不足的時候,濕氣通常會堆積,半夏、趜麥都有這種功能。炙甘草在氣不足的時候,心臟一定不好,炙甘草一方面用來調和,一方面是補心。還有茯神、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這幾味藥,都是用來養氣安神的,心氣不足時,心神總有一些昏亂,有時會心悸,或者精神很疲倦,這些都是補氣安神很好的藥,柏子仁可以讓精神柔潤,很好的一種藥效是如果你常做夢,有一些很不安寧的現象,柏子仁很好用。但是不能用得多,它是油性的東西。
五味子,因為氣虛時,緊接著就是氣散,越鬆散,氣的損耗就越來越厲害,五味子就是用來收斂的,不能用太多,用太多呼吸會有困難。人蔘,人蔘是大補元氣的藥,它補肺經與脾經,脾經與我們的肌肉組織有關係,一吃人蔘,氣就比較充足。再加上一點點肉桂,肉桂不能多,氣虛時水份會堆積,用肉桂的溫熱與通經絡的作用,用它來補。也要看人,不一定要用肉桂,藥方原則上是這樣,但是還有加減的彈性。這些都是在補氣,人蔘的氣可以上到頭頂,黃蓍的氣比較上不去,只能到脖子,藥身裡面有些藥性想要把它帶到頭上去,就要用人蔘,當然也不能用太多,像有血壓高的人,用太多,血壓就會往上升,不是人人都能用這麼多的。
心血虛就要補血益氣,既要補血,又要益氣,因為在中醫說來,氣與血是互成陰陽的,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那一個受損害到某一種程度,就會損害到另一個,所以不能光照顧一邊,這個概念也是系統的概念,通常會用補血益氣的養心湯,是因為常常這時已經有了失眠、健忘,神智有一點問題了,所以要用歸脾湯,裡面也是人蔘、黃蓍、白朮,這些都是補氣的藥,甘草是用來調和,因為血不足,甘草可以走十二經,也就是它跟誰都很好,可以扮演一個調和的角色,所以社會上專門扮演和事佬的人,就把他稱作甘草人物。國之大老也是甘草的角色,要調和鼎鼐,要溝通國事,所以甘草又有另一個名稱,叫做國老,國之大老。
木香是補脾胃的,用它的目的何在?因為血是來自於後天的飲食,也就是說要維持身上的物質均衡狀態,要靠後天之本,後天之本,就是脾胃的功能要好,所以要放木香,原先血虛了以後,消化功能就會退化,退化以後,要把它叫醒過來,就要有補脾胃的作用,這個木香的藥力很強的,不能用多,用多了胃會痛,像痙攣一樣,這就相當於睡覺時是慢慢醒過來就沒關係,如果是一下子被嚇醒的話,會有全身痙攣一樣。生薑也是有提胃的作用,如果你上了年紀以後,知道有些東西過寒,吃下去會有一些不舒服,可以喝一點點薑湯,或者在裡面放一點薑,平時在廚房裡面,煮一些比較涼性的食物,像冬瓜,通常都會放一些生薑,目的就是不要太寒。紅棗、生薑都是保護胃,紅棗在五行裡屬土,有保護胃的功能,藥裡放紅棗,是要讓胃能接受藥物,因為藥物是偶而才用一次,脾胃要保護一下,中藥裡面生薑紅棗所扮演的角色,就像西藥裡的胃乳片一樣。
遠志、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這幾味都是養心安神,還有當歸,升虛之後慢慢就變成血滯,血走不動,就要用當歸去補血。有些人還要加一些熟地,熟地可以幫助骨頭裡的骨髓的代謝機能。
用這樣方式來辨證,用辨證的結果下治療的原則,如何化繁為簡,如何執簡馭繁,看到中醫這樣兩個階段的診斷和治療的方表現,才能真正瞭解中醫的精華,如果瞭解了這個,將來處理事情也用這種態度,就有了系統的概念。
前幾天有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找我,他說他申請到國外的學校,可是在出國前一個月生了病,就不能出去了,我問他生了什麼病,他說他不斷地打嗝,可以打一整天的嗝,又發現右邊的膝蓋走路走多一點就會有問題,還會失眠,而且覺得心臟很不好,去照斷層,發現是二尖瓣脫垂,他也不曉得怎麼辦,他去看了很多科,甚至有些科的醫生對他說,檢察起來都沒有毛病,你又覺得有毛病,可能是你心理有問題,應該去看精神科。心臟科的醫生又問他說要不要動手術把二尖瓣的問題處理掉?他說他還很年輕,不想開刀。
因為他幫我做過一些研究工作,我對他瞭解了一下,發現根來就是氣逆的現象而已,是中醫裡面所說的氣上逆,他的胃氣沒有往下降,一直往上,很多年了,氣一直往上拉,下面氣不足,氣不足之後,兩邊的器官組織功能不能完全平衡,不能相等,比較弱的那一邊就顯現出來了,中氣不足時,就是量不足,功能顯示不出來,走起路來就比較容易累,氣往上逆之後,心腦也跳得很快,就出現了心悸,平時可以跳到九十幾下一百多下,所以常常感覺到心慌慌的,肺被往上擠,心臟也被擠得很緊張,再加上生活又不規律,頭上的氣該往下降時降不下來,晚上就睡不著。這些都只有一個原因,可是卻表現出來一大堆的症狀,如果不曉得的人,去做了心臟的手術,然後關節再做一次穿刺,或者再做一些其他的檢查,胃要照胃鏡,搞來搞去,還找不出一個病因,他看了好多醫生,都看不好,才找到我,正好他找對了。因為我治好過一個這種氣逆的現象,有些人被我治好了,也沒告訴我,像昨天有人告訴我有一個金門的學生,也被我教過,他的哥哥有問題,找我看了一次,病就好了,反正很多這種事,都是過了幾年之後才讓我知道。
像這種事其實很簡單,這個女孩子長得清清秀秀,就是性子很急,然後作息很不規律,常常熬夜,再加上要出國,要辦理很多申請的事,生活就更不規律,一個問題導致這麼多的效應,再過久一點,她走路還會很容易摔跤,就像我們平常走路時,常常會扭到,一不小心就扭一下,眼睛看東西也模模糊糊,那其實與肝經很有關係,中醫裡面說,肝膽主筋,和肌腱有關係,肌腱有問題,一定是肝膽經有問題,所以你才會常常扭到,如何化繁為簡,是中醫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如果做得到,就有資格成為一個標準的中醫師,可是現在中醫師,也受了西方醫學的影響,只看症狀的對應,只管這個對應那個,那個對應這個,可是中醫絕對不做這種事,經驗越多,就越瞭解這種症狀群,和那一個證有關係,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思想,這在中國文化裡,要比其他的東西珍貴得多,能夠從繁瑣的現象裡面,提煉出一個很樞紐的認知,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文化。
心陽虛 vs. 心陰虛
這邊是心陽虛,這邊是心陰虛,心陽虛與心陰虛都是虛症,一個是陽,一個是陰,而且都是心虛,有剛才的共症,共同的症狀,面色不華,眩暈,心悸,怔忡,氣喘、脈結代,
心陽虛除了心氣虛症之外,還有面色灰滯或青紫,沒有力量,四肢會冷,有很多種,舌質淡暗,陽是指它的功能,氣指的是能量,有能量卻走不動,照樣是陽虛,沒有能量,就是氣虛。水腫,就是沒有動力,缺少循環的動力,水分就會屯積,產生水腫,而且陽虛有喘象,功能不足,有的地方會比較溫熱,有的地方卻送不到,送不到有兩種,一是有障礙,血到不了。另外一個是它的指令錯誤了,也就是生命結構中的信息錯了,所以送不到那裡去,所以有很深刻的信息義意,心陽虛比較偏重於信息層面的不足,心氣虛比較偏向能量不足。
在生命的多重結構裡不是講過生命有四個層次嗎?
心陽是比較偏向信息的錯亂也好,不夠也好,譬如說每秒要下一百個指令,現在只下了五十個,那就是不夠,這是指訊系統的問題。心陰虛是另外一個問題,也是一種功能,陽是讓它活躍的,陰是讓它比較沉穩的,這兩個其實都是指信息層面,心陽是讓它動,比較活躍、驃悍,心陰是讓它比較緩和、保守、含蓄、收斂的,如果兩個都不好,有可能是指令錯誤,
心陰虛照樣有眩暈、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相同的狀況,剛才在心陽虛裡不是也一樣有眩暈、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可是心陰虛還有升火、心煩、五心煩熱、盜汗、舌質多紅、脈多細數,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升火?因為陰陽是互相平衡的,互相剋制的,如果陰虛,就會陽盛,陽盛是指身體裡面的能量不斷地轉化出來,沒有辦法抑制,火就會上升,所以有些人會有虛火,口腔裡有虛火,就會破爛,牙齦也會破爛,心會煩燥,沒有一個陰來平衡它,它一定會往上衝。
五心煩熱,五心是指手掌心、腳掌心與頭頂,都會熱。盜汗是因為陰虛,陰虛陽就會太足,往外衝,汗水是皮下熱,往外流,不是因為運動,其實我們站椿也有一些這個味道,是把陽稍微提升一點,讓它比陰稍微強勢一點,這是相對的,陽比較盛,陰比較虛,就會出汗。舌質多紅,因為陰虛,血液跑得很厲害,跑到表面上來,甚至有時還會臉色偏紅。
無論心陽虛或心陰虛都面對著這麼一大堆的症狀,心陽虛可以用溫通心陽,養心安神的方式來處理,如果很嚴重,心陽虛虛到某一種程度,嚴重得幾乎沒有辦法正常運作了,整個系統都快要斷掉了,就要用回陽固脫的方法,溫通心陽的通常有炙甘草湯、蔘附湯,如果很嚴重的也有蔘附龍牡湯,蔘是人蔘,附是附子,龍是龍骨,牡是牡蠣殼,人蔘是補氣,虛的時候一定要補氣,附子本來就是熱性的,心陽虛是偏寒,一定要用熱的藥,龍骨和牡蠣是大量地在補充他的鈣質,鈣離子可以讓人的整個身心有活力,陽虛的人就會有不穩定的現象,所以嚴重的人一定要用蔘附龍牡湯,或蔘附湯,裡面有很強的補藥,一般性的虛只要用炙甘草湯就可以了。
如果是心陰虛,出現了這麼多症狀,通常我們就滋陰,一定會幌動,心陰虛一定會陽盛,會出現擾亂,一定要安寧,要先讓他心安,所以通常都用補心丸,就是天王補心丹,藥房裡都有賣,要用的時候要看情形,不要隨便亂買。
生地和元蔘都是滋陰,滋陰的藥有一個特性,如果常接觸的話,生地熟地都有滋陰的作用,只是生地在滋陰的時候,還有涼血的作用,心陰虛時會有升火、心煩、熱、盜汗,這些都是因為有虛火,這個虛火又不能隨便去掉,在中醫裡有滋陰補血與涼血,這些在藥書裡已經作好了分類。麥冬、天冬,都有滋陰的作用,不過麥冬與天冬是在水分的作用,而生地與熟地是偏重在血的部份,丹參對心臟很好,可以通心臟的血脈,是非常好的一種藥,中國大陸還把丹參作成注射劑,心血管不太暢通時,就可以用它,人蔘都還沒有這種效果。
當歸剛剛已經講過,人蔘、茯苓這些都是補氣的,茯苓也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幫助細胞膜水份的滲透,讓水分很順暢,所以茯苓很常用到,有瀉也有補的作用。柏子仁,遠志和酸棗仁都是補氣。心煩了以後,整個人的安定性不夠,就要用到辰砂,這是一種礦物質,達到安定的作用。
心陰虛,陽就弛,要用五味子去收斂一下,桔梗的作用是在用了這些藥材之中,生地、元蔘、麥冬、天冬.都是往下沉的藥,都上不到頭部,所以要用桔梗。桔梗有一種特性,可以把藥力往上提,於是頭部的五心煩熱、升火、心悸等等這些才能治好。
藥性也要去研究,有時它全都偏低,吃下去之後,好像上半身什麼都沒了,很難過的,被往下拉得很厲害,一定要用到一些可以往上提,或者可以往下降的藥,全部都往上提也不行,好像一個頭變得好大,腳在走路時反而覺得尖尖的,桔梗不只是在治療胸悶,同時還有往上提的功能。
**************************************************************
中醫醫案賞析--恐慌症
自律神經失調 | tstcm | 四月 07, 2009,20:50
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溫「古」而知新;當我們面對21世紀最難纏的敵人:焦慮、憂鬱、恐慌……等等,重新用精神醫學的角度來解析幾百年前的醫案記錄,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古代中醫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理解,更能提供我們很多治療的方法。
今天讓我們來看一個頗有意思的古醫案。這個醫案的出處是清.魏之琇所寫的《續名醫類案.驚悸篇》,書中搜集了很多名醫的醫案,內容精彩,值得中醫愛好者用心細覽。
好,廢話不多說,讓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施沛然治呂孝廉沈仆,患驚悸三月,聞響則甚,遇夜則恐,恐甚則上屋逾垣,旋食旋飢,日啖飯無算。或謂心偏失神,用補心湯益甚。
脈之,右關洪數無倫,兩尺浮大,按之極濡。病得於酒且內,腎水枯竭,客熱犯胃。
經云:腎主恐。又曰︰胃熱亦令人恐。又曰︰消穀則令人飢。又曰︰足陽明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甚則逾垣上屋。
此病在胃與腎脾。心屬火,是脾之母,補心則胃益實,火盛則水益涸,故藥之而病反甚也。
但病本在腎,而標在胃也。先治其標,用瀉黃散,後治其本,用腎氣丸。
一病而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第服瀉黃散三日,當不飢矣,服腎氣丸十日,當不恐矣。已而果然。
這段古文其實不難,不過我還是多此一舉,把上文翻成白話文:
施沛然醫師治療呂沈仆的案例:
呂先生患有「驚悸」的病已經三個月了,每次聽到比較大聲的聲音,就被嚇到而心悸更甚,在晚上這個症狀更加的嚴重,甚至怕到爬上屋頂或圍牆。另外他的食量變得特別大,甚至於,才剛吃完馬上就覺得餓,導致每日要吃很多很多的白飯。
之前的醫師認為這是「心偏失神症」,開了「養心湯」補他的心氣,沒想到患者吃了藥後,反而症狀更加嚴重了。
因此,請到施醫師給他治療,施醫師給他把脈後,發現右手關部跳得很厲害,尺部脈象則浮起來,按下去又軟軟的。
(ps林醫師補充,關部是胃,關部跳得很厲害,代表有胃火;尺部是腎,尺脈浮按下去又是軟的,代表腎水不足)
於是,施醫師問病人:「你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得到這個病的?」病人說:「三個月前,我在喝了酒後又和太太行房,之後就變成這樣了。」
施醫師在心理盤算……根據患者的病史,這是一個胃火兼有腎水不足的體質,因為喝酒會造成胃火,而酒後又行房可能太過勞累,造成腎水不足。
內經有講:「恐和腎氣有關」。又講:「胃火也可能造成人類恐懼的感覺」,又講:「有胃火就很容易餓」,又講「足陽明病(脾胃的病),聽到木頭撞擊的聲音,就會突然被嚇到,甚至跳到圍牆或屋頂上去。
(ps林醫師補充:我們常講說:「嘿!被你嚇了一跳!」,但在二千年前的內經,居然就有這麼傳神的敘述,不但嚇一跳,還一嚇跳到屋頂去,可見這個嚇一跳的強度之高啊~~~)
從上述的推理來講,這個病在於脾胃和腎。之前的醫師用「養心湯」,五行中心屬火,火生土,脾胃屬土,所以用養心湯補心,脾胃的火氣就更大,而腎水就更不夠了,因此,吃養心湯後症狀反而變得更嚴重。
(ps林醫師補充:明明有食量大增的症狀,為什麼之前的醫師還是開養心湯?不是他沒問清楚,就是他辨脈不清,不然就是經驗不足啊~~~)
施醫師認為:食量大增與「驚悸」的現象都和胃火有關,這是疾病的標;先治其標,等到胃火改善之後,再治其本(補腎)。因此他擬定了治療計畫:先用「瀉黃散」來治療,三天之後,食量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然後再改用「腎氣丸」吃十天。
果然,這個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就如同施醫師所預測的一樣。對於聲響不再恐懼害怕。
(ps林醫師OS:厲害厲害!藥到病除!來賓請掌聲鼓勵~~~拍拍拍~~~~)
----------------------------------------
現在來說說血虛的部份。
不要說到失血你就想到女孩子月經來要吃四物湯,事情不是笨蛋想的那麼簡單。
先搞懂什麼叫做血虛證,人體什麼狀況會造成血虛證,臨床表現會怎麼樣,這種毛病常常會出現在什麼樣的疾病,要和什麼疾病做出鑒別,這樣子你就知道血虛證了。
如果一個人的血液不夠了,體內組織器官經絡臟腑百脈就會失去濡養,這會怎麼樣?
簡單囉,就是全身性的虛弱,這就是血虛證。
什麼狀況會讓一個正常人變成血虛證?
1.勞倦內傷,想太多,這種狀況會讓人損傷血液(中醫說這叫做暗耗陰血,很有學問吧。)。
2.脾胃受傷,沒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營養,所以會血虛。
3.失血過多。
4.久病沒治好,或是溫熱病後期也會衍生出血虛證。
這四個狀況都很常發生,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這些理論還是不變的。
血虛證的人會怎麼樣表現?
臉色都然不會太好,這叫無華或是萎黃。
唇色淡,很多中醫師就靠這一招來辨識是不是血虛證。
頭昏目眩,很多家長就是靠這一招來叫女兒吃四物湯。
心悸,血液數量不夠,所以要多跳幾下把血液擠出去。
失眠,這是一定的,腦子營養不夠。
手足發麻,這也不奇怪,手足經絡沒有獲得血液濡養。
女子月經量少,血不夠了,當然就沒血,再噴下去就掛了。
月經衍期,就是月經來潮時間比起以前慢了一個星期以上,這也難免,貨物原料不夠,無法出貨。
月經經閉,貨物數量嚴重不足,完全沒貨了,你付現金也沒用,抱歉。
舌質淡,脈沉細無力,這些都是血虛證的基本狀態。
什麼疾病會出現血虛證?
很多,不過要注意的只有11種。可能會和血虛證混亂的證只有兩種。
心悸、虛勞、眩暈、頭痛、痙證、血證、便秘、發熱、月經不調、閉經、不孕。這11種毛病很容易出現血虛證。
雖然這11種毛病的公約數就是血虛證,但因為每種病不同,其實還是有細部的不同,像心悸這毛病的症狀就是心悸、頭暈、失眠多夢、面白臉色差,倦怠乏力、舌質淡紅、脈細弱。
為什麼人出現心悸?
想太多,作太多,久病,光是這三點就可以造成氣血不足。失血的人也會,像是車禍有外傷有血噴出來,你去注意他的心跳一定很快,那就是心悸。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先不要慌,看到車禍先叫救護車,給急診室去處理,這你沒辦法。
有辦法的是其他幾個狀況。
補血養心,益氣安神就可以把心悸的狀況處理下來。
有沒有發現,心悸的治療原則還是在氣血心神這四個字上頭。
處方呢?那就用歸脾湯。炙甘草湯也可以。
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
人參、白朮、炙甘草、黃耆、茯苓可以補脾,補脾就可以吸收運化水榖,化成血液精微,再用木香來引導入經絡百脈裡頭。炙甘草湯則是炙甘草、生薑、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冬、麻子仁、大棗。人參、大棗、炙甘草和上面歸脾湯都一樣,這表示兩個處方都重視益氣補脾養心。不同是炙甘草湯裡頭有麥冬、阿膠、生地、麻子仁滋養陰血。再用桂枝生薑清酒來運陽通脈,整個處方就是這樣子想的,益氣養血,滋陰復脈,還是圍繞在氣血心神這些狀態走。
虛勞病也會出現血虛證。先搞懂什麼叫做虛勞證。
虛勞又叫做虛損,一個人的臟腑功能衰退、氣血不足造成的多種慢性虛弱性疾病症候群的總稱就叫做虛勞證。是不是覺得和全身性氣虛很像,我也覺得是,但某些部分還是不同的,可以從症狀分辨出來。
虛勞證的臨床表現比較偏向心肝血虛。
如果是心血虛,先不要往下看,想看看和心臟有關的症狀有哪些?
以前就說過了,會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這是因為心不藏神。
面色不華、舌淡、脈細或是結代,這是因為血虛了,血中營養素不夠,身體無法提供足量的養分和氧氣。
那為什麼會心血虛?有種人是因為先天體質就差,精血不足,或是喜歡胡思亂想......好吧,不見得是胡思亂想,老公真的很可能跑出去和男人鬼混,這不是胡思亂想,可是在你沒證實前,你就會因為思慮耗傷心血而心血虛。或是大病過後沒有調理,體內陰血不夠拉,時間一久就變成虛損,這就叫積虛成損。以上都是心血虛的源頭,至於治療......當然不是吃綜合維他命或是安眠藥,效果快,可是不能開車,而且會恍神,千萬不要亂吃。
心血虛當然要養血,心血不足神就不安,那要安神。
這就是養心湯的功用,養血安神。歸脾湯也可以。
黃耆、川芎、遠志、人參、半夏、酸棗仁、大棗、五味子、茯神、肉桂、茯苓、生薑、當歸、柏子仁、炙甘草。有沒有發現,歸脾湯和炙甘草湯的方子和這養心湯有很多重疊的藥物成分,當然是的,因為原則是不會變的,補脾才能化生精微,也才能補養陰血,陰血充足後續的部分才有反應,所以炙甘草湯、歸脾湯也好,養心湯也罷,都是補脾養心血的重要處方。
但如果虛損的症狀不是心血虛而是肝血虛呢?
肝有儲藏調節血液的作用。肝主疏瀉,調暢氣機,喜升發而惡抑鬱,可用來調節情緒、促進腸胃運化水榖。
肝主筋,沒有肝的精氣,筋會無力。
肝主謀慮,肝開竅於目。
以上都是中醫生理學裡頭,肝的基本功用,要判斷人生是不是變黑白的,就要先知道肝的正常生理如何,才知道病理如何。
肝血虛的話,頭會暈(血虛),目眩(肝開竅於目),耳鳴,脅痛(肝的問題部位),驚惕不安(肝主謀略),月經不調(血虛),經閉(血虛),這些都是血虛證加上肝的問題。
除了剛剛說的以外還會有肌膚甲錯(皮膚枯燥如鱗甲交錯之狀。因瘀血內結、腸癰膿滯,或溫邪久留,陰液耗傷,津血不能榮潤皮膚所致。),面色蒼白(血虛),舌質淡(血虛),脈弦細。
肝血虛的發生原因有和情緒有關,情志不爽,暗耗肝血,所以肝血虛。
還有人體失血過多,或是久病失去調理,陰血虧損,這也會造成肝血虛。
嚴重的會血虛化燥,一直沒有好,積虛成勞。
這些問題要怎麼處理?原則是不會變的,補血養肝。
女人天下第一方,四物湯。歸地芍窮。四物湯的效果當然不會只有肝血虛這個病證,但那是藥劑學的範圍,我先不寫到那部分,以後有力氣的話再寫。
血虛證在眩暈證中也可以看到。
眩暈證通常有個特徵,就是在勞累過後或發作或是加重。
既然包含血虛證,那一定會臉色蒼白,神色不好看,嘴唇指甲蒼白。
再想下面想,既然血虛證有個虛字,這和氣虛證是一樣的,一定會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的特徵,而心如果血虛了,就會產生心悸失眠。
那為什麼會發生眩暈證呢?一般來說都是因為生病太久沒有治好,心脾兩虛。
還有一種狀況也會發生眩暈證,就是熱病,熱病會耗損陰血,所以血就會不夠,就是血虛。血虛就無法濡養全身,血到腦袋的數量降低了,就會失眠心悸。
血虛的話體內的陰氣就不夠了,如此一來就會產生虛熱,虛熱屬陽性,自然會往頭頂上衝,這叫上擾清竅,腦子就昏了。
治療方法還是益氣養血,歸脾湯就很好用了。
那頭痛為什麼會出現血虛?
頭痛血虛的臨床表現是頭痛、眩暈、痛起來是隱隱的,不強烈,如果勞累的話,頭痛會更嚴重,有血虛症狀像是心悸失眠,神疲乏力,這和剛剛說過的血虛差不多。不過如果出現食慾不振的話那就知道這血虛有影響到脾的吸收運化。
這種頭痛血虛證一般都是久病沒有治療痊癒,正氣就虛了,所以氣虛的症狀像是神疲乏力也有,除此之外還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氣隨血去,影響到中氣的儲存量,中氣不足,氣屬陽性的,中氣不足那就表示不足部位的陽氣也不夠,體內清陽無法往上,再加上有營養的血液帶到腦子裡的血液品質不好,氣血品質都不好,腦子怎麼可能不痛?怎麼可能不暈?
所以還是要趕快補吧。補養氣血八珍湯。八珍湯出自正體類要,專門用來補益氣血,八味藥用在氣血兩虛的患者身上,效果之快絕對很難想像。而且看到這裡你發現沒有,在這裡八珍湯是用來處理「頭痛」,病不是每一種頭痛都需要止痛劑或是怯風藥,這種頭痛裡頭摻雜著氣血虛的病因,這才是使用八珍湯的理由。
正確的判斷才是中醫的精華阿......
如果便秘證裡頭出現血虛證以會用八珍湯嗎?
當然不見得。還是要看症狀和原因,要不然整個血虛證全部都用八珍湯或是歸脾湯不就好了,幹嘛需要細分呢?
便秘的人如果有血虛的病因存在,那麼就會有以下症狀。
為什麼便秘呢?因為你久病沒有好,或是年紀太大不會照顧自己,再不然就是剛生產完一部分血不見了,這些失血的原因都是腸子沒有血液的理由,腸黏液不足,水份不足,你的肛門不可能有能力工作,用醫學的術語來說,你得了便秘。
除了便秘之外,你的臉色也不會太好,當然,這不只是因為便秘,還因為你體內的血液不足,營養不夠,臉色自然就差。臉色差、唇色淡、舌色淡、頭昏目眩、看到這裡你一定可以體會到血虛四兄弟的特徵了。心悸脈細不可少,這就是血虛證家族的成員。
對了,千萬不要忘記,血少就是陰虛內熱成因之一,所以便秘不奇怪。
既然如此,什麼藥物可以同時補血又讓人除便秘?
恭喜你,西元1773年有個老醫師叫做沈金鱉編撰了一本書叫做沈氏尊生書,裡頭有個處方潤腸丸就有這個功效。生地、當歸、麻仁、桃仁、枳殼。
被稱為潤腸丸的方劑很多,但是又補血又潤腸的就這個效果最好。
最容易也是最快速看到血虛證的當然是出血性疾病,像是流鼻血、牙齒出血、甚至是肌肉挫傷出血。這時候就會出現血虛四兄弟,神疲乏力、面色發白、頭昏眼花、心悸、唇淡舌淡等特點。如果失血太多那麼就會出現氣也不夠的現象,氣的功用可以用來攝住血液在體內固定位置,既然氣不夠了,那麼血就會失去的更厲害,這是惡性循環。
所以要處理必須同補氣血,補氣攝血,要強效,速度要快。處方是人參歸脾湯。
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當歸、龍眼肉、遠志、炒棗仁、木香、炙甘草。
這處方和歸脾湯很像,不過人參要加重劑量,因為要快速補氣以便攝血。
之前說過,發熱病的人也會出現血虛證,因為發熱病會造成陰血虛耗。你會看到發熱、心悸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脈細數這些相同的症狀,不過有個特殊點需要注意,就是發熱症狀在夜晚會比較重,在白天會比較輕。
這時候要清熱加上養血。蘭室秘藏的當歸補血湯。
黃耆一兩,當歸兩錢酒製。可以快速補血順道處理發熱,從處方來看,這種發熱不是實熱,而是虛熱,所以黃耆可以處理。像這種發熱如果用白虎湯來處理,那就死定了。
血虛證比較多發生在女性,因為女人有月經和胎產的問題。
如果你的女人出現血虛證,這時候你會看到她的經期延後、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這你看不到,要用問的)、小腹會痛、嚴重會閉經。如果你們結婚了,你會發現沒法懷孕,這叫血虛不孕,或是懷孕了會很容易流產,甚至會到習慣性流產的程度。
年紀比較大體質又差的人也會看到血虛證,這主要是因為年紀大了精血虧少,臨床你會看到精神委靡,面色無華,心悸失眠,頭昏眼花,耳鳴耳聾(血精華沒到耳朵,氣當然也沒到,氣就是功用,所以耳朵失去功用)這些血虛證的基本症狀。
來說一下中醫學裡頭,氣血的基本概念,很少,不過很重要。
1.血屬陰,氣屬陽。
2.血是氣的媽媽,氣可以指揮血辦事。
3.氣血兩母子相互依存,互相依靠。
4.氣可以溫煦肌膚腠理,化生精血,統攝血液。就是說兒子可以出去賺錢養家,讓媽媽好好的安心在家,把家裡整理乾淨。
5.血有運載陽氣,濡養肌腠的功用。就是說媽媽也會帶著兒子整理家裡,把家裡整理乾淨。
看到這裡你應該懂了,氣血是分不開的。
如果血虛無法運載陽氣,氣就少了,這就是氣血兩虛證。
氣血兩虛臨床表現就是面色蒼白、心悸失眠、少氣懶言、乏力自汗、舌淡質嫩、脈細弱。
如果你的記憶力夠好,你就會發現,這些症狀不斷出現在我的文章裡頭。氣虛的部份和血虛的文章都不斷重複出現。
像氣血虛這種情形大部分都是長期慢性失血或是突然大量失血,中醫說這叫血海空虛、真陰不足,最後導致血脫證。
血脫證和血虛證當然不同。
血脫證的臉色很難看,這不是嚇出來的,而是看到面白沒血色、甚至沒光滑,頭昏目花,四肢清冷(不一樣了吧),脈空虛(不是脈細數喔)。
所以要分辨血脫證和血虛證很簡單,先摸手會不會很冰,如果很冰,你前頭的這個人應該是躺著,她不應該坐的住,而且說不出話才對。
失血過多的時候,血不見了,氣就沒地方可以附著,氣就跟著暴脫(記得氣脫證嘛?)這是氣隨血脫,臉色蒼白是一定的,汗出皮膚冷,四肢冰冰的,但還沒死,不過他可能會昏過去。脈細微,或是芤(記得嘛?中空脈象)。
以前說過了獨參湯可以治療。大量人參急速補氣,氣足了起碼人不會馬上死掉,叫上救護車,送進急診室,全血來個幾單位,人就活一半了。
最後要說一下鑒別證。
很多病症會和血虛證搞混,所以要鑒別。
陰虛證和血虛證。
這兩個都是虛,血屬陰,不過人體不是只有血,還有精、津、液都是屬陰。
所以陰虛證的範圍比起血虛證還要廣還要大。
血虛證大半是脾胃吸收出了問題,沒法吸收營養,或是情緒鬱結,暗耗陰血,久病沒有治好,這才發生血虛。
症狀在說一次,頭昏眼花、面色不華、唇色淡、舌質淡、脈細數、心悸失眠,如果有手足發麻的情況,你就知道是因為血虛無法濡養筋脈,嚴重會抽搐。
血虛的人血海不足,衝脈和任脈就會失去營養,所以月經不調,嚴重會閉經。
血虛的人沒法營養舌頭,所以舌頭白淡。
血虛的人沒有營養脈管,所以脈微細弱。
陰虛不同,生病太久了會造成陰液不足,發熱疾病也會消耗津液,汗吐下這三種治療方法太過分了也會消耗津液。
陰虛就會生內熱,這種內熱是虛熱,虛熱會擾亂臟腑,所以患者會覺得煩躁,手掌心腳掌心和心中都覺得煩悶發熱。
除此之外每天下午約三點到五點的黃昏時候容易覺得身體一陣陣的發熱,這叫潮熱。
虛熱過了頭就會往內逼,津液受逼就會外洩,所以會看到盜汗(晚上睡覺被偷盜的汗就是盜汗,睡覺出汗就是了。)
體內津液缺少了,所以會覺得口乾舌燥,小便少,比較黃。
陰虛的人舌頭大半都是少苔,因為苔的數量和陰液有關,既然陰虛了,苔就會減少,甚至無苔。
脈一樣看到細數。
血虛證比較明顯的是外表看起來蒼白。
陰虛證的人大多是覺得發熱。
血脫證很嚴重。
一般都是血虛太嚴重或是嚴重失血。
陰血失脫損及陽,所以氣隨血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皮膚冷,自汗,氣息低微,脈微細或是芤脈,嚴重的會昏厥。
這就是不同。
----------------------------------------
《伤寒论》治疗心病的十三种方法
心病是中医临床比较多见的病症,其症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伤寒论》对心病证治的论述颇详,治法明晰,组方严谨,有法有方可循,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现根据论中有关条文内容,浅析归纳为十三法,供同道参。
一、温心通阳法
用于心虚作悸之证。论中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太阳病,过发其汗,损及心阳,心失温养而出现心悸欲按之证,当以桂枝甘草汤治之。方中取桂技温通心阳,甘草益气,二药相合,辛甘化阳,心阳得复,则心悸自止。临床上常以本方为基础,适当加味,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病。
二、温化水饮法
用于水饮内停犯心作悸之证。如356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当服茯苓甘草汤”。引起厥而心下悸的原因,是由于阳虚饮停心下,水气上逆于心所致。改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则悸症可除。又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为误吐、误下损伤心脾之阳,水湿运化失司,停聚中焦,上凌于心,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脾化饮。82条云:“太阳病,发汗.……心下悸……真武汤主之”。太阳病过汗,损伤心肾之阳,心肾阳虚,水气不化,上逆凌心或心动悸,用真武汤温肾化水,则悸症可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属水饮为患者。
三、平冲降逆法
用于阳虚欲作奔豚和心阳虚已发奔豚证。如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因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心火不得下蛰于肾,肾水无以蒸化,水停下焦,有上逆凌心之势,以致欲作奔豚,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阳、平冲逆。又如117条:“烧针令其汗……,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此为过汗伤及心阳,复受外寒引动肾气乘虚上冲发为奔豚。治用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临床上此法常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有上述见症者。
四、潜镇摄纳法
用于心虚所致烦躁惊狂证。如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为心阳受损,心神浮越所致,治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潜镇安神养心。又如112条:“伤寒……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得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因火迫大汗出,心阳亡失,心气散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潜镇安神,则惊狂之证可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癫痫、眩晕、失眠及神经官能症等。
五、和里解外法
用于热入血室扰乱心神证。如145条:“妇人伤寒,发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妇女经期来潮或适断之时感受外邪,邪热内陷血室,上扰心神,治用小柴胡汤和里解外,则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等症可愈。临床上此法多用于妇女经期紧张症、神经官能症等。
六、活血化淤法
用于蓄血致狂证。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及124条云:“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者……抵挡汤主之”。此因表邪之热,循经深入下焦,邪热与血淤相结,淤热上扰心神所致。至于治疗,轻症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淤,重症用抵挡汤或丸以破血化淤。此法常用于精神分裂症及神经官能症等病属血淤者。
七、通里攻下法
用于阳明腑实及燥热上扰心神证。如212条:“伤寒……,不大便五六日……,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大承气汤主之。”此因邪热与肠道燥实内结,阴液耗损,浊气上扰心神所致。治用大承气汤峻下火热燥结,以救阴液,阴液得复,则上扰心神症自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热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惊厥或精神病属阳明腑实者。
八、回阳教逆法
用于阳虚,虚阳内扰心神证。如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此为误治,损伤阳气,内耗阴液,阴阳俱虚,虚阳上扰神明,治用茯苓四逆汤益阴回阳,阴阳得复,则虚阳扰心之症自愈。临床上此法常用于中毒性休克及脱水症致厥逆心衰等病。
九、清宣郁热法
用于汗吐下后,余邪未尽,热扰胸隔证。如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此因汗吐下后,余热留郁胸隔,上扰心神,治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驱其余邪,则“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可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热病后期之烦热失眠症。
十、辛寒泻火法
用于阳明经热盛,上扰神明证。如219条:“三阳合病……,谵语遗尿……白虎汤主之”,此系三阳合病,邪热独盛于阳明,上扰神明,用白虎汤以辛寒泻火,折其邪热,则谵语遗尿自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各种急性热病高热所致的中毒性脑病。
十一、滋阴降火法
如303条:“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即少阴热化证,治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交通心肾,则水火相济,“心中烦”“不得卧”自除。临床上常用于失眠症属阴虚火旺者。
十二、育阴利水清热法
论中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卧者,猪苓汤主之。”此乃阴虚水气不利证,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临床上常用于慢性病过程中失眠症属阴虚兼水热互结者。
十三、补益安脏法
用于心之气血不足证。如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为中阳不足,心失所养,用小建中汤温中养心,调和气血,气血充,阴阳和,则悸而烦症可除。又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条)”。此为阴阳两虚,心失所养,用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则悸可宁而脉可复。临床上此法常用于各种心律失常属心之阴阳两虚者。
张仲景之《伤寒论》对于心病的治疗,内容广泛,立法精当,变化灵活,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继承仲景治疗学思想,推动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研究,将会有所裨益。
本文条码依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
本文摘自《国医论坛》一九八八年第四期,作者/杨德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