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生龍活虎養生術

 

講點民間實用的東西吧,管保比你吃什麼大補藥要強。這點東西,多是老師講過的,很土,沒有太多的理論包裝,但很實用。

練功

基本要求

1. 必須每天晚上11點前睡覺,最好在晚上9點鐘睡覺。

如果子時前不睡覺,用中醫大師的話講,叫“不給你治了”。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夠按時睡覺,你得了病醫家就不給你治了------不是不給治,而是治不好。

睡覺,是人生第一件大事。熬夜的人,無論男女,傷腎傷肝,氣血雙虧,照鏡子,臉都灰土一片。啥也別練了,等死吧。因此,早起沒關係,但晚睡不行。特別是總感覺精神鬱悶的人,肯定是睡的太晚,傷肝傷精傷膽。這樣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陰天,快樂的時候不多(肺氣也受影響,不渲)。睡的晚了,白天補不過來,補過來了也傷氣血。信不信由你。

2、飲食:寧熱勿冷。 

特別是夏天,不能吃冷物;冬天吃冷物沒關係,但夏天不能吃,夏天如果天熱,就喝熱水,出汗後就舒服了。

特別是夏天不能喝冰涼的啤酒。此為萬病之源,喝完後,“五臟俱損,百病叢生”。

煲湯也不要常喝,傷胃氣。常喝湯的人,胃氣受損嚴重。南方人的煲湯的辦法其實不合理。偶爾喝點沒關係,但常喝,身體反而虛的厲害。

3. 睡覺前熱水燙足。

4. 早晨喝一碗熱粥,就些鹹菜就行,別吃別的東西。

如果早晨沒有粥,至少要喝一碗開水,越熱越好。小口喝,燙不出毛病的。此是“煉津化精”的一種方法。你在書上找不到的。全是民間的東西。

5. 保精。

這一條要求的更是死。

上邊的要求,第一條和最後一條,是必須要遵守的。

龍精虎猛養生術具體方法

1.搓足治五臟。

有時間就搓熱雙足,足底板、足趾,要搓熱。腎氣得漲,百病皆除。

搓足,其實就是搓五臟六腑。時間足夠,可以搓上半個小時;時間不夠,數分鐘也可以。

此法為至簡至要,不要以為是小術而忽視。其實,有一部分人,搓足的當天,可能就會感覺精力上來了。


2.倒走。

早晚各倒走108步。如果身體不好,虧損的厲害,就加點功夫:早晨3點起床,找一個汽車撞不到的地方,倒走10公里 。

正著走不算數,跑步更不行。必須倒走才算數。

走完後,喝一大碗熱粥(糯米或小米粥都可以),吃點鹹菜,不能吃別的東西。


3.拉抻小腿肚子。

就是坐在一個地方,用勁往回勾足尖並往前蹬足跟(此時小腿肚子繃緊),然後放鬆恢復原位,算一次。如此,做108次。然後,用勁往後收足跟,足尖往前用勁(此時小腿前部緊張),做49次。


4.練腰。


有的人說,內家拳不能練腰。這話是外行話。內家拳不但需要練腰,而且必須要練腰。而且方法不少呢。介紹一種簡單實用的。

身體後仰21次,然後雙手捶打腰部49次。這個動作反復做,一定要讓腰熱起來。然後按摩5分鐘。

千萬別小看這個動作,人的“精力”全靠這個了!有的人,可能當時就能夠放幾個屁出來,這時命門火動了,把寒氣拱出來了。


效果

如果能夠堅持每天做,很快你就會出現效果的:

1. 整個人比過去精力好。

2. 走路輕快,上樓特別容易。

3. 腰部常常發熱發燙。

4. 胃口極好。

5. 足跟部常常有熱呼呼的感覺。

6. 心情好。

7. 神經系統調節的會很好,睡眠好。

8. 身體某些部位會有熱水一樣的感覺。


還有別的,沒辦法一一總結。自己總結吧。


上邊的是一些基本功夫。還有真正的東西,比如:內家拳的筋脈功夫,等等。但那個需要吃點力氣。


別忘了,最重要的是要:經常做。做一次,就是吃一次十全大補藥。



#日常保養八法:運動之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先定義一下三者的區別:

活動:日常的行、住、坐、臥都屬此範疇,大多是無意識的行為。

運動:有意識、結合呼吸韻律、肢體運作韻律的自主行為。

勞動:目的導向,處在交感神經亢奮(戰或逃)的狀態,得失心或厭惡感為主導。

以跑步為例,如果以鍛鍊肌耐力或為了“健康”而跑,有得失心或因為恐懼“不健康”勉力而為,過程中大多以交感神經興奮來抵抗逆境,跑完流了一身汗,肌肉痠痛,也許腦內啡分泌,會產生歡快感,但也易因此上癮,追求更高強度的刺激,最終造成腎上腺疲乏症(虛勞)。一般勞動性質的工作,如拖地、作家事打掃也屬於此類。因此許多勞力型職業,通常需要藥酒或提神飲料來“提勁”,都算是對身體質能的掏空。

觀察幼兒的成長到學步,每個過程他們都非常專注,但都保持笑嘻嘻的,只要沒生病或外傷,依身體程序啓動的行、住、坐、臥姿態都非常優美,一動無有不動,抓、握、爬、跑、跳都是整體性的,不會單獨只運用局部小肌肉,在成人眼中也許會視為沒效率,但那都是有益身心的運動。他們活動一整天,精力無窮、又睡得香甜,反觀老人,精力有限,不是爆衝就是斷電(自律神經失調),吃不香、睡不好。

站如松 、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這四句形容人姿態的話,也許耳熟能詳,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禪宗修煉,強調行住坐臥皆入禪,修煉是時時刻刻不離的。這四句話既是對修煉人姿態的形象寫照,也體現出了修煉的內涵。

行如風,行走時如風自在,輕快敏捷、自在灑脫,走路輕盈,不拖泥帶水,走路生風。《大明三藏法數》記載,修道者在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就可以常在正念,藉以資養身心。

住如松,如松樹一般,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動搖,如有外力可隨之自然搖擺卸力(風欲靜而樹不止)。站是在立的基礎上,透過定式產生勢能,即修煉的站樁或樁功,蓄勁是站樁的要求。一般人形容女子「亭亭玉立」,男子「玉樹臨風」,都是指他們的站樣、才相威儀美好。站立時,能像古松一樣挺拔,自然而然會從內心流露正氣。反之,如《禮記》云:「跛倚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靠牆倚柱、彎腰駝背,散心漫意,別人自然難以升起一股敬重心。

坐如鐘,是指坐的姿態要像鍾一樣,身體中間是空的還穩如鍾,身體保持正直,身體、脊柱好像都感覺不到,因將身體重量平均分配,因此內部似乎空無,而全身還是鬆而不懈的狀態。人坐下來後,會有很多姿勢,有的人習慣散腿、有的人習慣翹腳、有的人不自覺會抖腳晃動,這些都反應氣虛、結構錯位或氣滯的狀況,心浮氣躁,身體東倒西歪,心意更容易散漫。坐下來時,或盤腿、或兩腳自然垂放,不輕易移動,身心就會像大鐘般沉穩莊重。

臥如弓,安眠時,姿勢像彎弓一樣。經典記載「吉祥臥」,是以右手為枕,右脅向下,左手伏在左膝上,兩隻腳相疊,可以調攝身心,不忘正念,心無昏亂。藥王孫思邈曰:「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按孔子不屍臥,故曰睡不厭蹙,覺不厭舒。」孔子說的屍臥,就是仰臥(偃臥),像屍體一樣的躺著。瑜珈有「攤屍式」,在台灣俗稱「大休息」,一般都安排在課程中間的小段休息或最後結束時,也是修練瑜伽體位法後最後的一個體位法。通常學員進入到攤屍式時,老師會加入冥想引導,幫助學員將意識融入身體,達到深層放鬆。練習體位法時會開啟人體內的脈輪與中脈,體內經絡與氣脈會因此開展,攤屍式就是用來平衡身體的能量。平躺在地,透過地板牽拉會使脊椎曲度拉直,由於脊椎有自然曲度,所以也算是一種需要“用力”的體位,如果結構錯位者仰臥,入睡後平常因代償而用力過度的肌肉會放鬆,就會張口呼吸、打呼甚而呼吸中止。

日常的『行、住、坐、臥』可以是運動,也可以變為勞動,本來是修煉界中的術語,流傳在常民社會生活中,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是因為缺少靜心、調息、打坐的傳承與講究。《黃帝內經》有云:「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如能轉勞動為運動,即為保養之法。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坐兼似鐘臥如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