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老中醫談中風,推薦身邊有中風患者的收藏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OP0Gxa.html
蘇玉峰,安徽臨泉人,年近八十,從小酷愛中醫,師從其父,潛心鑽研中醫四十餘年。尤擅長中風、各種婦科病以及腰腿痛等病治療
什麼是中風
中風是因正虛邪突、風火氣痰和血瘀形成的一種疾病。中風症常是以人中為界的或左或右的半身無力或抬舉行動不了的偏癱疾病。但是只是半邊傷殘半邊正常,到了後遺症時便為不影響吃喝,不影響大小便,死不了活不好,本人受罪家人陪罪的一種疾病。它比癌症更可怕,因為癌症不過一死而已,但它卻是生不如死,有的臥床幾年,有的臥床幾十年,實為可怕至極。
中風的類別
中風症從大體上可分為閉症(實症)與脫症(虛症)兩大類。以細緻的區分:可分為中絡、中經、中腑、中髒。但又分為風中、氣中、痰中、火中和血瘀形成的中風。
1.什麼叫閉症(實症)
閉症就是病邪閒而不散,邪不能外透的疾病。如風邪、氣邪、痰邪、火邪、血瘀等有害人體的致病因素,致使人體肌表腠理、經絡及五臟六腑發生不正常的運行而產生疾病,就叫閉症(實症)。
2.什麼叫脫症(虛症)
脫症是指人體的正氣虛弱而引起的正常生理機能的運行失常,不能按正常的生理規律而運行說產生的虛脫久症,就叫脫症,也叫虛症。
脫症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和精虛。氣虛是因正氣不足而產生的疾病;血虛是因生血之源發生病變,而血不足產生的病變;精虛是陰精虧損而產生的病變,因為人的生命就是氣血二字,而氣血的正常運行而產生的生命如果沒有氣血的正常運行也就了結了生命。
中風的細分和症狀
中風大體可分為虛實兩大類。細分就更多了,在實症中可分為中絡、中經、中腑和中髒,但在中經絡與中臟腑中各分為風中、痰中、氣中、火中和血瘀。實症如此區分,虛症也同樣可分為中經絡中臟腑和烽火、痰氣血瘀這樣一算,就成為4乘以4等於16再加16就等於32類型了,但它各有著不同的症狀,各有著不同的病因。
1.閉症的病症是病邪內閒不能外透。症見牙關禁閉、口禁不開,氣息急促,兩手緊握,大小便秘而不散,肢體痙攣,面色赤紫,治宜急速驅邪,但閉症又分陰閉和陽閉。
陽閉是閉而兼有熱象,為熱疾旺盛閉於清竅。症狀是面色赤紅,體熱氣粗口臭,並由煩躁不安,舌苔黃厚,舌質紫暗,脈象多弦滑而數。
2.陰症是虛寒之象,尿濕痰蒙蔽清竅,症狀:面色灰白,口唇暗淡,靜臥而不順,呼吸微弱,四肢發涼而不溫,痰延旺盛,舌苔白膩,脈象緩遲似有似無。陰閉與陽閉的主要區別是舌質舌苔和脈象的區別。陽閉舌苔黃膩,脈象:數弦有力。陰閉舌苔白膩,脈象緩而沉滑,二症可以互相轉化。總之二症都是一種危症,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因為當時都因神志彌留而難甦醒,如果它由經絡轉入臟腑就叫逆轉,如果由臟腑轉入經絡就叫順轉,逆轉較為難治,預防也好,如果發現呃逆,連連不止或突然神志昏厥肢體抽搐或腰背驟然發熱而四肢發涼,手足厥逆或代鏡,這是陰陽離決之象,或突然嘔血不止,這是邪熱猖狂,迫血妄行,有可能氣髓血脫,要走上絕路,因邪熱太盛,使大量的血被迫出脈管,成為離經之血,而又成為氣去血亡,焉有生路。
3.脫症(虛症)是陰脫於外,陰不養陰而形成的疾病,有陰陽離決之危象,症見目閉口張,呼吸微弱,手撒不握,大小便失禁,面色灰白,表現了氣血虛危之象。睡臥寧靜,主要是氣的虛虧和血的虛敗,而氣又不能推動血的正常運行,而充滿皮膚腠理和五臟六腑。心失血養,產生了陰陽離決之危候。
治宜:扶正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不能以脫再脫,以危再危,補氣養血,使五臟六腑儘快的恢復正常。
中風的中經絡
中經絡是肢體上的麻木或伸屈不利,人多不足以,如果到了中臟腑就不同了,中臟腑看半身偏癱,並有言語不清或口流涎、口眼歪斜不能講話,中腑者不能言語,中髒者神志昏迷,不能識人,但對中風要分清在經絡或臟腑,分清風、火痰、氣和血瘀,查清多種方面的病因,選擇良方良藥,但不能拘泥於死方,要靈活運用,這才是最好的資料方案,才能有好的療效。如果部分陰陽,不明經絡臟腑,不辨寒熱虛實,要想治好此病則是空話一句。
中風病的主要治療法則
治療中風症要分急性發作期、恢復期和後遺症三個階段。在急性期當以急則治標的原則,按照經絡臟腑的區分觀察,分清風火痰氣淤而過行治療。偏偏麻木是中經絡,如治療得當一周內可轉入恢復期,三至四周可以痊癒。中臟腑一般如果治療得當二至三周可轉為恢復期,五至六期可以康復。在急性期要注意清熱化痰,驅風開竅如肝風上擾,應平肝熄風;如熱痰旺盛當清風化痰;如濕熱痰滯,法當燥濕滌痰而健脾,因痰可蒙蔽心竅和壅塞清陽之腑,所以急性期清痰才是正法。如陽明腑熱,大便秘結,法當瀉熱通腑,當應以通為度,切不可太過,過則傷正,本病就是正虛,如再傷正,則是虛更虛,變成危更危,此乃大忌。故急性期的法則是「劈關斬將」,宜速不宜緩,在恢復期治療應當「乘勝追擊」,熱則清之,虛則補之,痰則滌之,淤則化之,要「釜底抽薪」,不可「揚湯沸水」「月出則雲霧散」,並要注意疏肝理氣,育陰潛陽,活血化瘀,驅風化痰,正足氣和痰自去也,其並也就無大礙了。要在清肝火,補肝腎健脾胃的基礎上使水火相濟,木旺土實,在扶正祛邪的基礎上,更要注意到化血化瘀,使血活淤散,氣順血旺,陰陽平秘則完全康復。
到了後遺症階段就要注意補氣和養血,使氣血緩緩恢復,但不可操之過急,應陰陽互補,有主有輔,要使陰陽平衡,同時要注意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得日源泉不絕,陽得陰生化無窮,這是古代醫家的名言。但要注意到飲食的調養和力所能及的有氧鍛鍊。使其緩慢恢復,如能做到這些,此病的治癒也就不難了。
中風病的先兆症狀
中風並不是突然而發的,有人認為中風症是突發症,因為人的中風總是突然昏厥倒地不起,人事不知,口眼歪斜,半身癱瘓,來之迅猛,所以被有些人認為是突發症。這種認識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他們對此症並不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後果,病也是如此。得病必有病因,也就是發病的因素,即發病前的徵兆。這就叫前因,沒有前因怎有後果。
中風病未發病前就有它的徵兆,如手足麻木或無力,有肢體的拘急者,有肌肉無法跳動者,有眼前一陣發黑者,有腿無故抽筋者,有突然頭暈者,有記憶力突然減退者,有突然痴呆者,有睡臥口流涎液者,有突然身內一陣風響者,有四肢突然酸軟者等。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總結了三十多種中風前兆的徵兆。因為無寒熱又無同樣再加上沒有醫療知識,它又不能影響飲食起居和生產勞動,所以人最容易疏忽。當這些症狀出現,按中醫論那就是已中經絡,因為發病輕微,所以越來越嚴重,最後導致它中臟腑,釀成大礙這就向火一樣初發展不太大,但抵不過一定時間的漫延,就成為漫天大火。病也如此,如果早期不去治療,到了中晚期就成為大患,難以治癒。
近年來,中風的發病率非常高,要比五十年代高出許多倍,死亡率與病殘率也多,所以對中風的預防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視。因為它能令人聞之驚怕,特別是後遺症,有臥床幾年幾十年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本人受罪家人陪罪,要比癌症更為可怕。因為癌症不過一死而已,人總是要死的,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生不如死,不死不活的生活狀態。據余所知,就有臥床長達24年的患者,想想真是比癌症可怕。
如何預防中風病
1、要有良好的心態,遇事不斤斤計較,要與世無爭,不憂慮,不過思,不暴怒,這樣就能夠減少或者避免中風病的出現。
2、要有充足的睡眠,這樣肝火上元,神志得清五臟得安,也就不宜得病了。
3、生活要有規律,達到均衡的膳食營養,不至偏勝或偏缺,不食不潔之物(如變質、霉爛之物)。
4、要有適當的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鍛鍊身體能使臟腑經絡得到一定的運轉,使氣血不至於瘀滯。
5、發現疾病時要即使智聯,不養疾為患。
【大紀元2015年08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文旭舊金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四年前報告,全世界每6秒就有一人死於
中風。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中風死亡者佔總死亡人數22.45%,接近每四個死者有一人死於中風,成第一位死因,且在向70至90後人群發展。灣區國寶級老中醫王詩銘教授從中醫的角度介紹了中風病的成因、治療和預防。
中風分為兩種。王詩銘教授介紹說,一種為腦出血,西醫稱「腦溢血」,即腦血管破裂後出血。另一種是腦缺血,如腦血管硬化後變窄、塞堵,使得血流過慢,腦部供血不足,或血塊堵塞腦血管造成「腦梗塞」。
中風根源仍是陰陽失衡
中醫如何看中風?王醫師說:《黃帝內經·素問》上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是說到四十歲以後,陰氣即血液、精子、組織液等,已消耗衰減至一半,氣血不足。陰陽一旦不平衡,問題就來了。
肝陽偏旺,便會帶來血壓高、頭痛、易怒、面色發紅、睡眠不好等等現像。再加上一些人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和體質因素,長期累積後,便可能帶來中風。
王醫師舉例說,有的人長期飲食過於肥甘,如動物脂肪、肥肉、高膽固醇和油膩食品,長此以往,便傷害脾胃。脾虛生痰,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便會在人體內積聚,生成痰,痰多生熱,熱氣上竄。
人體的「風」襲擊自身
此時肝陽偏旺,陽旺則生風,肝風內動,在人體內亂竄,又帶動痰熱,進而擾亂大腦。嚴重者,就造成腦血管出血、
腦梗塞、昏倒等現像,還造成七竅(頭部七竅)閉塞,眼睛看不見、鼻子聞不到或嘴巴說話不清。
痰熱不僅上擾大腦,王醫師說,還橫竄經絡,上下左右到處竄動。還有瘀血和痰混在一起,經肝風帶動,進入經絡並造成堵塞,經絡不通,於是便產生麻木、手腿不能動、癱瘓、眼睛閉不攏、口眼歪斜等中風的現像。
所以,中風,就如同颶風來襲一樣,樹幹被大風擊中一下被吹倒,有的人中風發作時,覺得頭很痛,然後一下倒在地上,人事不省。肝風是人體內在的風。中風者是被風邪所傷。王醫師說,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可能誘發中風。
中國人食鹽量比正常多一倍
另外,吃鹽過多也易導致高血壓,進而引起中風,而80%的中風由高血壓引起。王醫師指出,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鈉離子有一個特點,會在其周圍吸附大量的水分。
1克食鹽有成千上萬的鈉離子,血液中的鈉離子越多,血管中的水分越多,對血管壁的壓力就越大,即血壓高,容易擠裂血管,造成腦出血。而且,血管長期處於張緊狀態,時日一久,失去韌性和彈性,硬化和脆化,易破裂出血。
腦血管出血正是中風的一種。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成人一天攝入的食鹽不宜超過6克。以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通常都在12克以上。王詩銘教授建議灣區華人為自身的健康著想,理性控制食鹽的攝入量。
王醫師說,中醫治療中風有非常好的療效。當年在中國,來找中醫治療最多的就是中風患者。西醫重在發病「黃金3小時之內」搶救,而中醫的針灸和中藥在患者的恢復期避免後遺症,還有預防中風領域有獨到的優勢。
中醫小知識:「痰」
王醫師說明,中醫中痰的概念與西醫不同,非單指呼吸道所產生的痰液,而是指停滯、積留在臟腑和經絡中的所有濃稠的病理體液。
王詩銘教授診所
地址:10062 Miller Ave.
Suit #220, Cupertino, CA 95014
電話:408-996-9926
【大紀元2015年08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文旭舊金山報導)上篇談到
中風的成因,且是常見、多發病,王詩銘教授介紹說,因來勢如急風驟雨,致死和致殘率很高,在有些國家死亡率甚至超過心臟病和癌症,救治不及時就很容易殘廢,而且治療困難,所以要重視。
在
腦溢血或
腦梗塞等
中風情況發生後,有的人昏迷,中醫稱其為「風中臟腑」,未昏迷者,稱為「風中經絡」。老中醫王詩銘教授說,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效果才最好。以腦出血來說,在中國1960年代單純用西醫方法治療,死亡率在70%以上,西醫結合中醫中藥治療,降至40%以下,說明中西醫結合的重要。
中西醫不同療程介入醫治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是,中風一旦發現後,於發病期在靜脈緩慢注射中藥「丹參注射液」加10%的葡萄糖液,接著用西藥從靜脈慢慢滴入。同時用中藥內服,若病人昏迷,就用插胃管輸入中藥。經過此治療,一般昏迷的病人兩三天之後基本可恢復得很好。可見中西醫結合的良效。
王詩銘醫師補充說,中藥靜脈注射和胃管輸入中藥是中國醫生的方法,需一定的條件,在美國目前很難做到。但現在很多美國醫院了解中醫,若願意合作,可以用中醫針灸與西醫合作為患者治療。
在恢復期和後遺症期,以中醫治療為主。恢復期即發病、治療後兩週至六個月內,腦水腫已消除,病人神志已清醒。六個月後若病仍未癒,則稱為後遺症期。在此時期的治療,也要多法結合:針灸和中藥結合;在針灸中,需頭皮針和體針結合,還要針刺法和電針法相結合。
病發三小時內搶治 恢復快
王醫師說,中風治療最講究及時。西醫講「黃金三小時」,一旦發現病人有中風的表現,馬上就應打911,儘快送醫。病發三小時之內開始治療,存活率最高,恢復起來最快、最理想。
盡可能不要超過24小時,否則死亡和致殘率會明顯增加。若最初症狀較輕,數日才引起注意,至少也要在10日內開始治療。
58歲周先生三個月康復
生活在灣區的周先生58歲,發病5天後來求醫。神智仍清楚,左邊肢體不靈活,手抖,握手握不住,腳邁步困難,流口水,舌頭伸出困難,言語不清,右邊頭痛,血壓高,收縮壓在170到180間波動,舒張壓90到120,血脂也偏高。
王醫師見他嘴歪,嘴角下垂,脈像呈現「弦脈」,顯示「內風擾動」,淤阻脈絡。用中醫的方法要活血化淤,平肝熄風,熄滅人所中之風。王醫師為他開服中藥,並配合針灸治療。
三天以後,病人流口水減少;七天以後,舌頭活動已較靈活;兩週以後,肢體癱瘓已基本康復,人能自由活動。血壓也有所降低,分別為170和90。此後繼續用中藥和針灸調理,三個月後,病人基本已完全康復。至今已過去近10年,未再患病。
西醫醫治不彰 中醫後續接力
另一位是王醫師在中國時救治的患者。當時一位55歲女士患
腦溢血,發病較重,先經西醫搶救:降低腦壓,消除腦水腫。神智恢復後,卻半身癱瘓,需住院治療,但兩個多月後,手腳仍不能動。
她的女兒找到他請求出手相助。當時發病已兩個多月。王醫師為她提供高密度治療,每天都針灸、用中藥,甚至包括週末。頭針結合體針,針刺結合電針,並配合中藥,活血化淤。經過長達半年的治療,女患者才完全恢復。前後共治療八至九個月。兩案例相比較,王醫師指出,說明救治越早,恢復越快,過晚則難度加大。
食肥甘 情緒大 易發血管病變
王詩銘中醫師指出,若人吃過多「肥甘」食物,就會造成脾胃虛弱,降低其運化水濕的功能,便化成濃稠的「痰」。積滯在內臟、經絡中的所有濃稠的水液,一旦痰液和瘀血阻住腦血管,便形成中風。痰熱生「風」,中風,就是說人遭體內的痰熱之風襲中。
因此,在預防中風的保養上,首先,人從小到大應注意飲食勿過食肥甘,用西醫的語言說,即不要吃太多高膽固醇食物,如豬皮、蛋黃、螃蟹、動物油脂等,以免引起血脂過高。
再如,中國常吃的動物內臟、腦髓亦應少食。此外,口味要清淡,不要吃得過鹹,以免血管中鈉離子含量過高,致使含水量太多,造成血壓高,進而血管壁硬化和脆化,乃至破裂出血。
第二個方面,要注意心理健康和調適,避免情緒上的劇烈波動。若有的人血管壁已嚴重硬化,或已患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旦情緒過激,比如大喜大悲,血管容易出問題。如有的人在親人亡故時,因過於悲痛而中風發作。因而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要注意心情保持愉快恬淡。
第三個方面,要注意預防高血壓和糖尿病。不僅血脂高會造成動脈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糖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原因,要及時採取措施,求診中醫或西醫來降低,控制在正常範圍。在血脂高的情況下,若再加上高血壓或糖尿病,血管更加容易硬化。
得了高血壓和糖尿病,有的人需要終身服藥,有的人需要控制飲食,如糖尿病患者,勿食高糖分食物、高澱粉食物,如米飯、麵食、點心,否則病情很難控制。
此外,老人家特別要避免便秘。避免造成不易消化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若經常便秘,人在排便時會用很大的力氣,腹部的壓力大增,會把血液向上擠壓,衝向頭部,造成顱內血管擴張,容易引起腦血管破裂出血。
有些患者就是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後不久昏倒在地,中風病發。此類病例不在少數。王醫師特別提醒老年人,凡是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行為,如提、搬重物,盡量避免。
第四個方面,王醫師介紹說,應積極防治「小中風」,中醫稱「微風」。微風非中風,卻是中風的先兆。如手的拇指和食指不明原因地麻木,是中風的預兆,是在告訴人應小心。用西醫的語言來解釋,就是血管出現痙攣、劇烈收縮,管腔變小,使腦部的血和氧供應不足。
微風反應在人的行動上就是,人說話出現含糊,或經常不明原因地頭昏,或有時走路忽然失去平衡,或有時拿筷子夾菜不穩等等。王醫師提醒說,出現這些現象的人就要主動預防和治療,若按中醫的看法,應服一些活血化淤、軟化血管的藥,如「三七粉」、「複方丹參片」,同時按上述要點注意飲食、生活習慣及保持心情平和。
「針灸和中藥治療不但可以改善患者部份神經功能缺損症狀,而且可以讓部份患者完全康復,這是得到中西醫學界承認的,也是其它的醫療方法不可替代替的。研究表明,大部份神經功能的康復會很快在中風發生後的最初六個月內完成。之後其康復速度減慢,並最終會停滯不前,並在兩年後失去治療價值。」
中風後遺症可治癒 但要看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譚娓透露,中風後病人可以治療,但是要看病人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而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有些中風後遺症可以完痊癒合,如果手術過後大腦受損,神經割斷,患者就不可能恢復正常了。中風後第一時間中醫治療,和在治療當中選擇有經驗的針灸醫生,以及病人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都非常重要。」
「中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在疾病面前悲觀消極,不積極治療。有的患者沒有找到真正能治療中風的有經驗的醫生,耽誤黃金治療時間。病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配合醫生積極治療,有的則急功近利希望短時見內見效,幾天不見效果就悲觀失望,放棄治療。」譚娓稱,病人的這些態度都會影響到中風後的治療效果。
中風前的身體徵兆
腦中風主要是由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症、高血脂症、高脂蛋白血症、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腦血管栓塞或者破裂的一種疾病,而高血壓病又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發病急,嚴重者表現為偏癱、失語、昏迷甚至死亡。
人中風前一般會有先兆,中風的先兆徵象表現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光暈、頭痛、肢體麻木、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活、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暈倒、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短暫判斷或智力障礙、短暫意識喪失、嗜睡狀態、突然眼前一片發黑,甚至一時性突然失明等等。
中風救命絕招
譚醫師也說,一旦發現徵兆,可按照「中風救命絕招」來自救。「本來可以要你命的中風可以變成比較輕的中風;本來很重的中風可以化為輕微的中風;本來輕微的中風就會化為沒事。」
「學會中風時第一時間自我救治就不會造成嚴重中風。中風時腦部的微血管會慢慢破裂,因此遇到病人中風發作,不要慌張,切記不可搬動患者,因為移動病人會加速微血管破裂。」
「這時應該先將患者原地扶起坐穩,別讓他再摔倒,然後要開始
放血。做法是針頭,例如注射用的針頭、縫衣用的銅針或大頭針,用火燒熱消毒,然後在患者的十個手指頭尖兒,中醫叫十宣穴,刺出血來。血若流不出來,就用手擠。等十個手指頭都流出血來(每指五滴),大約幾分鐘之後,患者就會自然清醒。」
譚醫師補充,如果病人的嘴歪了,就拉他的兩個耳朵,從上往下拉把耳朵拉紅,在兩耳的耳垂部位,各刺兩針,各滴五滴血。幾分鐘以後,嘴就恢復原狀了。
「等病人恢復正常,感覺沒有異狀時再送醫院,患者就不會出現嚴重的中風症狀。若是一出現中風症狀就急著抬上救護車,路上的顛跛震動,恐怕他腦部微血管會都破裂了,就會造成嚴重的中風後果。 」
中醫或西醫治中風
林鉅超 醫師
中風該怎麼辦呢?看中醫或看西醫?最好的治療與最少的後遺症應當是,「中醫第一時間介入治療,西醫第一時間安置妥當」。除了出血型腦卒中,可能必須以外科先行減壓或清除手術, 緊接著中醫藥或針灸的介入有絕對性的臨床改善效果。但目前從事中醫的醫師(包括各大中醫教學醫院)鮮少針灸與內科專擅者,故針灸醫師只說針灸的好處,而中醫內科醫師只知內科的優點,有少數還互相排擠攻擊對方,這是醫者管見,徒使病家斷送黃金治療時機。
西醫學的診斷有助於病灶的發現,但第一時間只是掛上點滴液,就閒置等待檢查的進行,往往一等就是3-6小時或更久,此時若以中醫先行介入,不論出血或栓塞型,先予十宣穴放血(手上十指之指端點),再予膀胱經頸脊兩側放血拔罐,能即時緩解腦內血管的痙攣,改善腦血供應,降低腦細胞受傷的範圍,對預後影響甚巨。
◎急性中風的黃金時間
於醫護人員到達前,維持病患呼吸道的暢通,心跳的正常,血壓的測量,這些是基本的要件。有人中風尚可言語與活動,被急急忙忙抬進醫院,到後來不能言語,癱瘓甚至昏迷,這是施治前期未能掌握黃金時間,以至腦內病灶擴大, 或出血或栓塞,昏迷多是大出血(常併癲癇抽搐, 角弓反張),或是腦幹的病灶所造成。若有先行針刺放血,或以紫雪丹或清心牛黃丸(中醫三寶) 滌痰降逆,腦部的傷害會更少。牛黃丸是中醫三寶之一,急症患者可以用水溶化,以濕絹布手巾,或以吸管吸取少許,沾在昏迷病的唇舌之上,切不可過量貪多以致流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用手指按壓鼻唇溝的人中穴,有助於甦醒病患。按壓下肢足背部的太衝穴(大趾與次趾間上3公分處)可以降血壓。按揉肩部的肩頭到頸部中點的岡上肌, 此處是「肩井穴」,平常勞累按揉有酸痛感,也是降壓的良穴。有氨水亦可令病患嗅聞可助於甦醒,醒後或未昏迷者,仍以三寶頻頻喂食為主要的方法。到了醫院打上針劑點滴後,仍可不時按摩病患四肢以使氣血流暢。保溫勿令失溫,寒氣(冷氣過強)可使腦血管再次痙攣引起出血。
◎「痰」是中風的第一要素
中醫認為「痰」是水穀的精華化生的不良產物,在體內者相當於今之「高脂血症」。於肺部則以可咳出的痰液為代表,而在肋膜未能咳出則化生為「飲」,如肋膜積水、心包膜積水、腹水。中醫認為「肥人多痰,瘦人多氣」,這也是治療的理論根據。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可見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含量過高(大於130mg/dL),易造成血管粥狀硬化斑,或形成脂肪栓塞,管腔狹窄引起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也顯示高密度膽固醇(HDL-C)含量(正常值為40-100mg/dL) 長期偏低的人,較會發生各類型的腦中風。每當中風發生時一定要緊急的送醫處置,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對於出血型的中風以降低腦壓及儘速止血為主,在西醫的處置除了做手術減壓,藥物的減壓以類固醇的抗炎症反應效果最為明確。利尿劑降壓在理論上是不適合的,但注射高滲透性的利尿藥卻是醫院裡常見的處治方式。高滲透性的利尿藥會使血管收縮,對栓塞型的病患是不相宜。這種治療上的矛盾也是使中風患者無法達到最佳恢復的主要因素之一。
◎「瘀」是中風致命危機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以「高齡化、高血壓、糖尿病」合併「高血脂」的因素。其共通的致病要點是形成「瘀」,如冠心動脈病,在冠心動脈病急性發作期中,可考慮立即給予降血脂以降低中風尤其是腦栓塞的發生。 頸動脈或顱內動脈狹窄症是一個後續會發生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尤其在超過50%狹窄時),研究顯示當血管內膜厚度IMT值漸增時,其伴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會漸增。降血脂以外的作用包括:透過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NO)的合成以調節各種血管因子的分泌,改變血液中及斑塊中LDL成分的分佈,減少巨噬細胞的激發及平滑肌細胞的增生,藉著異蛋白分解酶(metalloproteinases)的增加來穩定粥樣斑塊,以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
頸動脈高度狹窄的病人除了使用已確認的內膜剝離手術或頸動脈支架置放及血管整型術治療外,若有中等以上狹窄但尚未至已確認需執行介入性治療之閾值(<60%),運用中藥的活血化瘀藥在此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証明確可明顯減少血管內膜增厚,甚至逆轉其變化。而中國大陸的多項大型研究確認此方法對於「瘀」症的中風患者也能促進早期恢復,並減少後遺症,加速出血瘀塊的吸收,重建腦組織的循環。中醫複方(大秦艽湯、千金續命湯、河間地黃飲子….)的多樣組配含有多種神經節磷脂、dopamine與氨基酸等複合配方。具有神經修復、神經保護、營養與供給修復的能量等三種作用。而清朝王清任所創的補陽還五湯對栓塞型中風,降低血脂肪有明確的療效。
◎「毒邪」內侵造成動脈粥狀硬化
研究顯示感染、炎症與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部分病毒感染後造成的免疫反應會破壞小動脈或主動脈的內膜,其發生是藉由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單核球細胞產生IL-6,誘發一系列的趨化反應。這些疾病多是慢性病毒的二次入侵,或是侵神經性的病毒種類。近幾年突變的流行性腸病毒多數具有這些特徵。以黃連解毒湯為主要組成的研究發現黃芩、黃連、梔子具有抗炎、解熱、抗氧化、抗血栓、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明顯的冠心疾病。
◎補「虛」防治老年血管病
老年人五臟俱虛,故必須補腎填精,使神聰形健,益壽延年。例如阿茲罕默症與血管性老癡症,其血液呈高粘滯狀態,老年斑與神經原退化、粥狀動脈硬化斑的發生,都與老年「脾腎虧虛」造成慢性退化有關。補「腎陰虛」可用左歸丸加減,「腎陽虛」可用右歸丸加減,「脾虛」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治療。這些治療能顯著降低血清過氧化脂質(LPO),提高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的含量, 有效清除自由基,減少對細胞組織的損傷。老年病貴在緩緩調補,不宜峻補求功。如高脂的麻油全雞、大補羊肉鍋、薑母鴨湯,都不是恰當的進補方式,記得先確定沒有「三高症」才可食用以上補品。
◎ 中藥治高血脂症
研究證實包括飲食控制、植物油的使用及降膽固醇藥fibric acid等的使用,皆可達到部份降低血脂肪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目標,但評估其卻無助於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
運用中藥治高血脂症早在十幾年前被熱烈的討論,用中藥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多伴隨清理血管內膜增生與清除血中游離自由基的功效,有超過半數的患者因血脂成份的改善, 皮膚下的色素斑塊也逐漸減少,這可能與游離自由基的減少,改善了氧化反應,黑色素細胞也就恢復正常。中藥多樣化的成份與天然酵素激發人體的吞噬細胞功能,激活抗體的免疫力,使病毒也不能大肆囂張破壞人體細胞。以「當歸、紅花、芍藥、川七、澤瀉…等」組成的降血脂配方可適用於多數單純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對於有併發糖尿病患者可併用「消渴丸」。高血壓患者則以配合所屬類型,酌加鉤藤、菊花、天麻、丹參等。冠心病患可用「丹參散」或「冠心片、補心丹」。腦中風者依急、慢性之不同分別以降逆袪痰、養陰滋腎的方法調治,可獲得良好療效。
要降低腦中風的風險,中藥清肝降壓、醒腦、穩壓,如水蛭、地龍、珍珠母、鉤藤、當歸、決明子、丹參、夏枯草、牛黃、何首烏、地黃、黃芩、牛膝等中草藥,藥物中特含有的神經調節因數和天然血液生物活性素,可調節中樞及皮下神經,控制周身動脈的痙攣、減少周圍血管內的阻力,降壓穩壓。能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含量,改善血液的品質,使血液通暢,逆轉動脈硬化病理過程,達到服藥後不易反彈,具有平肝潛陽、清腦降壓,用於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引起的眼花耳鳴、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肢體麻木、頭痛失眠健忘、腦中風、高血脂、半身不遂、腦動脈硬化等腦部疾病。對嚴重或原發性高血壓、家族性高血壓因子遺傳,整體降壓療效作用安全、平穩持久,可有效保護心、腦、腎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針灸治療有助益
可取足三里、陽陵泉、曲池、三陰交、風池等穴,有抗血液凝固、降血壓、降低血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的作用。
◎三低飲食降高脂血
要降低高脂血狀況,平時宜三低飲食, 即「低糖、低鹽、低脂」,對於肝病患者改善肝機能與疏利膽汁是必要的控制措施。非藥物之治療其重要性絕不亞於藥物治療,而必需合併:
1.飲食治療-
增加蔬菜、水果、不飽和脂肪酸及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多使用植物油並限制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的攝取總量。
多吃魚、豆腐取代部份肉類:魚類所含蛋白質不但人體容易消化吸收,魚脂肪中含有豐富的EPA和DHA,這兩種營養素對改善血脂肪有很大的幫助;大豆蛋白含有很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且不含膽固醇,可有效的降低膽固醇,故可多選擇大豆製品。
2.體重控制及規律運動-
以6個月內降低10%體重為目標,並能長期維持之。選擇運動應重質量而非重強度, 即要適度而持之有恆。
3.生活習慣的改變、戒除吸煙、酗酒的習慣-改變原來多坐少動的生活型態,例如:多爬樓梯以替代坐電梯,停車於稍遠停車場以爭取步行空間等。並絕對停止吸煙及改善飲酒過量尤其是喝烈酒的習慣。
◎怎樣預防中風
1.高血壓是發生中風最危險的因素,預防中風有效地控制血壓,堅持長期服藥,並觀察血壓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2.控制並減少短暫性腦血管缺血發作(即一過性偏肢麻木、無力或眩暈、複視、吞咽困難、走路不穩等症狀)是預防中風的關鍵環節。一旦小中風發作,須立即予以治療,就有可能避免發生完全性中風。
3.重視中風的先兆徵象,如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時,就應採取治療措施,避免中風的發生。
4.消除中風的誘發因素,如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用力過猛等。
5.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滯血症、過度性行為、肥胖病、頸椎病等。
6.飲食要合理,以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為宜,適當多食豆製品、綠色蔬菜和水果。應忌煙,少酒,每日飲酒不應超過100毫升(白酒)。定期檢查血糖和血脂。
7.堅持體育鍛鍊和體力活動,能促進膽固醇分解從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並能解除精神緊張和疲勞。
8.要注意心理預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做到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尤其保持大便通暢(日1-2次),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腦血管病。
◎規律的生活
調節起居活動適應你的生物時鐘。早晨醒來,不要急於起床,先在床上仰臥,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頸部,使四肢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復適當張力,以適應起床時的體位變化,避免引起頭暈。然後慢慢坐起,稍活動幾次上肢,再下床活動,這樣血壓才不會有大的波動。
溫水洗漱後,飲白開水一杯(500C.C.),沖洗胃腸,降低血液粘稠度,通暢血循環,降低血壓。
適當晨間運動,不宜做劇烈運動,跑步、登高山均不宜;散步、做柔軟體操、打太極拳,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可過量。
耐心排便,切忌屏氣用力,否則有誘發腦出血的危險;要坐便,這樣可持久;多吃綠色蔬菜、纖維素多的食物,克服便秘。
中午小睡片刻,即使睡不著,也應閉目養神, 晚上按時就寢,睡前溫水泡腳,然後按摩雙足及雙下肢,促進血液循環。
改善脾氣、性格 下決心改變脾氣暴躁的性格;放鬆緊張情緒,緩解應激反應;學會休閒、勞逸結合;性格開朗,達不到的慾望,不要苛求。
摒棄惡習,戒煙、忌酒、勿飲咖啡,更不要長時間打麻將、熬夜。
控制鈉、鉀攝取,補充鈣鎂 應把食鹽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增加鉀的攝入,可降低血壓,預防中風。多吃柳橙、檸檬、地瓜葉、菠菜、毛豆、甜薯、馬鈴薯等食物。缺鈣可促使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每天攝入1克以上的鈣,可使血壓降低。鎂與鈣的作用相似,應多吃粗糧、堅果、海藻富含鎂的食物。
◎體育鍛鍊有益於預防中風
體育鍛鍊有助於預防中風,對中風易患者可帶來以下益處:
1 .體育鍛鍊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延緩衰老。
2.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彈性,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提高腦的血流量。
3. 降低血壓,擴張血管,使血流加速,並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從而可以減少血栓形成。
4.促進脂質代謝,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從而可預防動脈硬化。長期鍛鍊能降低體重,防止肥胖。
體育鍛鍊是預防中風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方法。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項目,持之以恆,方能達到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