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半”字受用無邊,蘊含人生哲理+古人四字養心訣(轉貼)

明末清初的碩學鴻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閒,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繮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

“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
  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聯是“萬事但求半稱心”,這副對聯道出了處世的真諦。其意是奉勸世人心態要寬鬆、從容、大度、豁達,眼界放寬,心平氣和地追求“半稱心”的生活。古人說:“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有什麼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
  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鹹,各種滋味都有,故稱“百味人生。”人生追求完美,但總會留下無盡的遺憾。西方有句諺語:“當你選擇面對陽光,黑暗永遠在你的背後。”所以,生活裏有陽光就會有黑暗,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在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的花花世界的誘惑面前,特別是在激烈競爭,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只有“萬事只求半稱心”,才能坦然地的面對人生,淡泊地看待榮辱得失。
  萬事稱心如意無非一切天遂人願,心想事成。但商品社會世間萬象矛盾叢生,人生路上風雲變幻,苦悶、失意之事常常會出現,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從完美的初衷出發,卻以美中不足結束,更有一些事情是以失敗告終,人與人之間的飛短流長也在所難免,所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顯然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由此可見,萬事如意不能苛求。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就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和則百體皆和。”只有平心靜氣胸無太多的雜念,才能及時把握機遇,化險爲夷,這是改變命運的最大財富。
  萬事只求“半稱心”,是不設定太玄的目標,不盲目的去攀比。哲人王雨生說:“刻意追求輝煌的人,一生中有一萬個不如意;樂於過平常生活的人,一生中則有一萬個滿足。”所以,我們最好不生非分之想,不貪非分之財,即使我們得不到希望的東西,也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
  人生的道路總是坎坷不平,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遇到困難別倒下,告訴自己不求事事稱心如意,只爲不虛度人生而頑強的拼搏,以萬事只求“半稱心”的豁達心態,堅韌不拔的去克服困難,解決困難,去做生活中的強者。世間萬物變幻莫測,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做不到的,俗話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得失之中,正確對待苦樂成敗。
  萬事只求“半稱心”,是胸襟寬廣,是淡定從容的處世哲學。人生絕對不能要求事事稱心如意,假如事事盡如人意,就沒有了努力和人生的精彩輝煌。所以,凡事“半稱心”就很不錯了。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在這不完滿的人生裏,一個人的胸襟如果能夠寬廣一些,定會處變不驚,臨事不亂,臨危不懼,只有以這樣的心態去生活,人才能活得從容大度、豁達。才能活得快意、活得坦蕩、活得健康。
  生活裏,上蒼不會讓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 人生的旅途曲折而複雜的,常常是難以預想到的,這其中包括:理想、事業、家庭、和個人生活。楊絳說:“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願以償。”人生不易,生活不易,讓我們珍惜擁有,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以求通達明智、沉浮自如。對於一些細小的枝節問題,不必斤斤計較,對一些不順耳的話可“聽而不聞”,對不順眼的事可“視而不見”。
  人生的路上,固守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不爲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已的人生不斷得以昇華,做真實的自我,讓人性迴歸到本真的狀態;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樂就在身邊。萬事只求半稱心,這不是玩世,這是求是。追求“半稱心”的生活,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

活著到底什麼好,酸甜苦辣樣樣好,箇中滋味品嚐好,人生智慧一定好。
-------------------------------------------------------------------------------------------------------------
古人四字養心訣:緩、退、捨、靜。
緩以養「穩」
曾國藩說:「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
凡事緩一緩,三思而後行,可以培養人的氣度,使人顯得沉穩老練。
人的涵養也體現在緩上,言語行為皆是,說話緩,自然容易慎言;舉止緩,可以自我檢點。
古代有一副對聯:「當盛怒時,少緩須臾,俟心氣和平,省卻無窮煩惱;處極難事,靜思原委,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
當大怒時應稍緩片刻,等到心氣平和後,再理順情緒,這樣才會避免錯誤,省卻無窮煩惱;
處理大事、難事,也不能匆忙作出決斷,還是要緩一緩,弄清來龍去脈,然後全神貫注地權衡輕重。
沉澱自己的心,淡然世事變遷。「莫愁前路無知己」,緩一緩,漫步人生更精彩。

退以養「厚」
「常立人前遭人妒,木秀于林風必摧。」
懂得退讓是一種厚道,也是一種智慧。
人既要有登峰造極之術,也要有勇於謙退之道。
有些事無需計較,時間會證明一切;有些人無需在意,道不同不相為謀。
退讓並不是懦弱,而是留有餘地;退讓並不是無能,而是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
處世讓一步為高,有理讓三分;待人寬一分是福,厚道之人有厚福。

捨以養「慈」
物忌全得,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施捨,捨予,可以避免貪婪而培養仁慈,哪怕安慰別人的一句簡單話語都能給人帶來幸福。
一個老人穿著一雙很好的新皮鞋,坐在高速的火車上,突然不小心一隻皮鞋飛出車外,旁邊的人都為他惋惜,這時老人卻拿起剩下的一隻鞋子扔出車外。
有人問他為什麼把鞋子扔出去?
老人說:「這一隻鞋子,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用了,別人如果撿到一雙鞋子,他還能穿。」
捨是一種仁慈的德行,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有捨才有得,捨棄虛偽,就會獲得真誠;捨棄無聊,就會獲得充實;捨棄浮躁,就會獲得踏實;捨棄功利,就能回歸平淡。

靜以養「清」
老子說:「濁而靜之徐清。」
意思是:渾水靜下來慢慢就會變清。
同樣,人需要內心安靜、精力集中才能修得清凈之心。
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不看、不聽、不想,就能心生清凈。
人心往往充滿欲念,安靜不下來,如同濁水,有一個成語「心猿意馬」用來形容這種狀態,心意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欲念是壺裡沸騰的水,人心是杯子裡的茶,水因為火的熱量而沸騰,心因為杯體的清涼而不驚。當欲念遇涼,安靜下來,沉澱於心,則如濁水變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