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額印堂附近頭痛:這類頭痛屬於胃經的範圍,大部分和胃寒、中下焦寒濕有關,最常見於多吃冷食喝冷飲的小孩子,或者平時胃氣弱的小孩子又受涼感冒的時候。最近有一位小病人,兩年來每天都前額頭痛,還沒開始問診就看到他印堂附近有青色浮現,中焦寒已經寫在臉上了。當我告訴病人父母問題在肚子而不是在頭的時候,他們很驚訝,覺得小孩子胃口好、腸胃功能似乎也很好,常喝冰牛奶、冰珍珠奶茶也沒拉肚子,怎麼可能是肚子的問題呢?問題在於中下焦寒濕開始累積後,胃火無法順利下行,會往上反逆,反而讓人胃口大、想喝冷飲,但是這並不代表腸胃好、胃氣強。我讓這位小病人服用附子理中湯粉劑,一週後就沒有再犯頭痛了。讀者可能會問,如果沒有找專業中醫師看診下,該如何幫助小孩子?一般而言,按摩及熱敷中脘穴(肚臍上四寸),可以減緩這類的頭痛,而平時減少吃喝生冷的東西、少吃垃圾食物,讓中下焦的寒濕減少,是根本解決病根的方法。
(二)側方偏頭痛:這類頭痛屬於膽經的範圍,大部分和肝血不足有關,最常見於壓力大、熬夜的青少年,以及月經不順的女子。比較像前面提到西醫説的壓力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及青春期荷爾蒙不協調型頭痛(puberty headache)。壓力大及熬夜對肝臟有很大的影響,這點中西醫的看法一致,而月經不順、月經快來時,肝血很容易不足,大多都會造成沿著膽經的側方偏頭痛。這類的頭痛,對專業中醫師而言,並不難解決,足臨泣、外關、太陽透率谷等穴位下針,中藥方劑常以吳茱萸湯來溫肝、酸棗仁湯補肝血等來治療,效果非常好。然而,一般讀者在不下針、不吃中藥的情況下,比較無法立即減緩這類的頭痛,得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不熬夜、減少壓力、多吃補血的食物等等,慢慢來改善健康,這類的頭痛才能聰根本解決。如果月經不順的情況嚴重,那麼就真的得找專業中醫師看診,自己隨便亂服用四物湯或其它中藥,反而可能越搞越糟。
(三)後頭痛:這類頭痛屬於膀胱經的範圍,大部分和外感受涼有關,大人及小孩子都很常會有這類的頭痛,多半是感冒了,或者是人比較虛弱時,快要感冒又還沒什麼感冒症狀浮現的時候發生。這類的頭痛比較好處理,通常好好睡個覺,讓感冒轉好,頭痛也就自然消失了。至於中醫怎麼快速的治好感冒,請參考以前的文章,這裡就不重複了。有些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一年到頭都有這樣的頭痛?總不會整年都在感冒吧?是的,中醫的「外感」標準比西醫所謂的「感冒」嚴格許多,當體表受到風寒,就得消耗額外的衛氣去護表,就好像一個國家得派更多的兵力去鎮守邊疆一樣,都是處於一種耗損狀態,正氣強或受寒不嚴重時,不一定會有一般打噴嚏、咳嗽等感冒症狀,但是後頭痛卻常常出現,有些病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外感兩三年都沒有好,而只知道吃止痛藥要壓制後頭痛沒,讓問題每況愈下。反過來説,平時注意保暖、避免長時間吹冷風,不要在冷氣超強的健身房內運動到滿身大汗等等,都可以減少這類頭痛的發生或惡化。
(四)頭頂痛:這類頭痛通常和後頭痛一樣,和膀胱經、外感受涼有關,不過,因為肝經絡到頭頂的百會穴,有些時候反而是和側方偏頭痛一樣,和肝膽經、肝血不足有關。通常可以從病人頭痛發展的過程,以及身體其它症狀,來判斷是兩類頭痛的哪一類。
這四類頭痛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混雜著出現。譬如壓力大、常熬夜的青少年,又每天和冰珍珠奶茶,結果一頭痛起來,從左邊的太陽穴、經過前額、一直痛到右邊的太陽穴。甚至也因為熬夜、睡不好,體力差時容易受風寒,後頭也開始痛,導致整個頭好像戴了孫悟空的緊箛一樣,一整圈連起來痛,還一下緊縮一下放鬆似的陣痛,最後頭痛傳到頭頂的百會穴,大吐大嘔。
中醫治療頭痛
頭痛的西醫治法,一般分為給予止痛藥的「對症治療」以及針對發作機制的「病因治療」,例如血管擴張劑、抗焦慮藥、神經阻滯等。止痛藥雖能迅速解除痛楚,但效果有限,有時更可能無效。另一方面,頭痛病因繁雜,目前對某些頭痛病的原因尚未清楚,實施病因治療亦有困難。於是很多人的頭痛久久不愈,反覆發作,成為頑固性頭痛。對這些患者來說,結合對症治療與病因治療的綜合方法,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解除頭痛的發作。
傳統中醫對頭痛診治有豐富的經驗,歷代醫家將頭痛列為獨立病証進行闡述。經由西醫檢查,對導致頭痛的原因尚不確定,或被診斷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慢性外傷性頭痛等,屬功能性頭痛者,採用辨証論治處理,可與西醫互補長短。
頭痛發作變化多,臨床表現差異大,必須分型施治。西醫將之分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藥物依賴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等等。中醫以其獨特的觀點認識頭痛,亦有很多分類方式,最常見是按照証候分型治療。
外感頭痛
風寒証 | 風熱証 | 風濕証 | ||
內傷頭痛
肝陽証 | 腎虛証 | 氣虛証 | 血虛証 | 痰濁証 | 瘀血証 | ||
需要注意,上面只是頭痛証候的基本類型。頭痛的發作受太多因素影響,且情況時刻都在變化,証候之間可以相互演變轉化,患者亦往往表現兩個或以上的兼証。例如:外感風寒頭痛,病程中可發生風寒化熱,而成為風熱頭痛。在演變時二者可相兼,即同有風寒與風熱頭痛的表現。若風寒與風熱久留不去,傷及氣血,將可能導致氣血虛,或產生瘀血,或影響內臟功能。有經驗的醫師能注意到病情發展趨勢,從紛亂的表現中掌握主症,確定証型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患者亦須積極配合醫師,經常覆診,以準確地辨証論治。
對於各種頭痛,中醫強調袪除病因,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外感頭痛以祛邪活絡為主,視其邪氣性質,採用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方法。內傷頭痛以恢復臟腑氣血功能為主,因應具體需要,分別施以補腎、益氣、養血、化痰、祛瘀等方法。辨証選方時,可參照頭痛部位及經絡循行,酌加引經藥以提高療效。例如:
頭痛部位
|
經絡循行
|
引經藥
|
後頭痛 (太陽頭痛)
|
膀胱經
|
羌活、防風、蔓荊子、麻黃
|
前頭痛 (陽明頭痛)
|
胃經
|
葛根、白芷
|
側頭痛 (少陽頭痛)
|
膽經
|
柴胡、川芎、黃芩
|
頭頂痛 (厥陰頭痛)
|
肝經
|
吳茱萸、藁本
|
全頭痛
|
羌活、防風
|
如頭痛時伴隨一些特殊症狀,亦可加入引經藥,使藥力直達病所。
經絡循行
|
引經藥
| |
頭痛而重,伴腹瀉、大汗 (太陰頭痛)
|
脾經
|
蒼朮
|
頭痛,伴牙痛、咽痛 (少陰頭痛)
|
腎經
|
細辛
|
一般來說,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推拿、外治等,治療頭痛效果最好。頭痛的預後有較大差異,外感頭痛,治療較易,預後較好。內傷頭痛,一般病程長,反覆發作,治療較難,但只要堅持調治,也可使病情緩解,甚至治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