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一不過客
休說何處是故鄉
隨遇而安無不可
自性彌陀引蓮邦
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試問問,世間人,別說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包括到天道都還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哪一個人沒有過失?誰沒有私隱?所以揭露別人的醜行、私隱,這是最不道德的事情。一般講最傷感情的事情,喪失自己的厚道,喪失自己的陰德,而跟人結下了深仇大恨,這個我們要知道。
休說何處是故鄉
隨遇而安無不可
自性彌陀引蓮邦
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試問問,世間人,別說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包括到天道都還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哪一個人沒有過失?誰沒有私隱?所以揭露別人的醜行、私隱,這是最不道德的事情。一般講最傷感情的事情,喪失自己的厚道,喪失自己的陰德,而跟人結下了深仇大恨,這個我們要知道。
言語傷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之中,結下來深仇大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世間從前讀書人知道,都能夠謹守。古德講,修行人最大的忌諱,就是說別人的好醜,「乃至一切世事」,與自己不相干的,「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這個昧就是昧了自己的良心。
「若專鍊心,恆搜己過,哪得有工夫管他家屋裡事」。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不是沒有眼睛,不是看不見,沒有工夫顧別人的過失,自己一身罪業,一身過失,改過自新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管別人的事情!所以一個修行人,在一生當中道業有沒有成就,這是個關鍵。
喜歡說別人過失,喜歡打聽別人過失,這種人決定不是修行人,這種人決定是三途的人。所以我們自己在六道裡頭,將來的前途如何,自己心裡比什麼都清楚,比什麼都明白。過去有人問我,說「我會不會墮地獄?」我回答他,這個話不必問我,你自己好好檢點檢點就知道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給我們所說的毀謗三寶、毀謗修行人,毀謗之罪都在阿鼻地獄,我們要相信。破和合僧,破壞道場,尤其是一個正法的道場,你一個念頭讚歎,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一個惡念的毀謗、嫉妒、障礙,造阿鼻地獄罪業,禍福總在一念之間,人就是這麼愚痴。
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造作這個罪業?自己不是聖賢,必定有造作,只是輕重大小有差別。學佛的人,甚至於出家的人,埋怨釋迦牟尼佛,批評祖師大德,多得是。批評經教,批評古大德的言論著作,我們常常看到。
而沒有去深思,不必說佛經了,古德語錄裡頭,他說的這些話,他為什麼要這樣說?他對什麼人說?他說的用意何在?我們沒有去深刻的求了解,任意加批評,就造罪業。我們不了解人家的用心,不了解當時的環境,佛說法,佛常常告訴我們,「佛無有法可說」,祖師大德也無法可說。
為什麼說法?替眾生治病,所以說法他一定有對象,那個對象是什麼毛病,對象執著空,佛菩薩就說有;對象執著有,佛菩薩就說空,所謂說法無非是對治毛病,把他的妄想執著打掉而已。其實,他哪裡有法好說?何嘗說過一句法?破一切眾生執著而已。
而我們後學的人很糟糕,把佛那些說法就當作證詞來審判他,說他說錯了。不但自己犯了大病,在這個地方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還叫一些人來附和,叫一些人生起妄想分別執著,你說這個罪過重不重?
我們今天學佛稍稍明白一點意思,諸佛是隨類化身,沒有一定的身相,隨機說法,無有定法可說;說真的話,無有法可說。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說,有人以為佛說法了,這就叫謗佛,何況其他。你要說佛有法可說,已經就謗佛了,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讀《般若經》的人多,都沒有想到佛這個教訓,佛為我們大家的申明。世間人的言行,我們都不能夠批評,最好是不批評,所以古德、儒家教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儒家教世人,不合禮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
天主教裡面,我看到他們所讀的經,也是這個說法。它這段感謝經裡面幾句話說得很好,「主扶救我」,我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求上帝幫助。知道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們念佛,他們念上帝,念要專念,專念就產生效果。說「我心已足」,這是知足。「不圖外物」,對於其他的這一切人事物都能夠放得下。「主原教我」,原本教我們,「毋聽淫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你看看人家所講的,我們跟外教少接觸,接觸之後,我們會五體投地,他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天主教裡面我看到很多句子,要求信徒要做社會的好榜樣,跟我們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完全相同。我們淨宗講「信願行」,他也講信願行,他們有三德,信德、望德、愛德,望是希求,信德是「信」,望德是「願」,愛德是愛天主、愛人如己,是「行」,他們也有信願行。我們講六波羅蜜,他裡面講四條,四種樞紐的德行,「智、義、節、勇」。智是智慧;義是布施,不希求回報;節就是忍辱;勇是持戒,勇於改過自新,他們也都有。和平禱詞裡頭尤其殊勝,非常感動人,它能成為世界的大宗教,擁有那麼多人的信仰,有它的道理。
我們今天講學佛,實實在在跟人家這樣比,遠遠落在人家後面,人家決定能升天,我們落阿鼻地獄,這是我們要深思反省檢點的。他們早晚祈禱,他們有早晚課,早晚祈禱,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比我們認真。佛陀雖然有非常殊勝的教誨,可是在末法時期多數流於形式,所以「信解行證」這四個字有名無實。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死了以後往哪裡去?不要以為自己很年輕,「黃泉路上無老少」。
尤其現在世間災難很多,我們看到還不能警惕嗎?所以印祖指示人,大眾學佛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要問問自己,怎麼辦?要真幹。我們實在講很想真幹,為什麼自己毛病習氣改不過來?不是不想改,真想改。我們在大乘經念得很多,仔細思惟改不過來是聞經太少,我們聞法的時間太少。一部經要緊是深入,要能透徹了解經義,我們的信心願心才生得起來,然後把自己過去的妄想習氣才能夠糾正過來,這叫真修。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的毛病沒有肯真幹,過失在此地。我們沒有把自私自利忘掉,沒有把貪瞋痴慢捨棄,對於佛陀的教誨是若有若無,讀誦的時候好像有,境界現前忘得乾乾淨淨,一切還是隨順煩惱,還是隨順習氣。所以我們要是晚課認真去思惟、去反省,這一天有多少過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一天當中想了幾樁好事情,做了幾樁好事情,兩相一比較就知道了,我們應該往哪裡去,這個事情哪裡要問別人?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自己改過自新是我們第一樁緊急的事情。
如果起心動念,還去求別人的過失,就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過失,沒有比這個罪更重的,這個心濁惡到極處。今天的社會為什麼敗壞到這樣的地步,就是整個社會大眾人人都學會批評別人,輕慢別人,所以才感召這個報應。我們看看諸佛的淨土,世尊給我們說的,那個社會是什麼?人人彼此互相讚歎,沒有攻訐別人,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反省。
所以這兩句教訓〈形人之醜。訐人之私。〉,我們要常常記住,決定不能犯。如果犯了這個過失,念佛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是惡人,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雖然念佛,念得很不錯,念得很多,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二十萬聲佛號,但是你心惡,你的行為惡,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心地穢惡不能往生。
(本文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33集)
夢參老法師 | 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如果學佛了,大家都互稱師兄,也稱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標,是為了學佛,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拉幫結派,也不是為了攀緣。大家心中有個共同成長的目標,這樣關係才能長久。
有的人把佛友混為朋友,並不讚歎,朋友總是世俗化。佛弟子之間,談論得更多的,是佛法,而不是別人的婚姻、感情、事業,這些都要遠之,可以給他建議,但不能插手。這樣就夾雜了,不純了,以後慢慢地就有煩惱。
有的人進入某些團體,就想著跟誰特別好。世俗上可以特別好,但在佛門中,應該平等相待,不要有特別。靠太近了,就會有怨,朋友好起來可以兩肋插刀,如果有怨恨了就有煩惱了。有這個想法,就是染污。如果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最後連佛友都做不成了,要謹慎。
還有,不要以世俗的觀念來看佛友。不管你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不管你有錢沒錢,都一樣平等。佛陀是太子出家,歷史上皇子出家的,實在很多。比如說達摩祖師,龍樹菩薩,尤其是印度那裡特別多。中國也有,梁武帝也出家,還有唐朝的宰相裴休也送子出家,他兒子是翰林,出家後法名法海。
這說明什麼?進入佛門,就要放下世俗的成就,世俗事業再大,有佛陀大嗎?當然,在世俗有成就,也是福報,也值得讚歎。但在修行的高度,是應該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生起對法的信心,而不是來佛門了,還在攀比。
佛友之間,不談是非,不談世間的事情。要知道,道友很難得,這個叫同行善知識。如果修行,只有你一個人,能修得下去嗎?肯定不行。要有善知識,其中教授善知識,護持善知識,還有同行善知識。
然後你在想,你身邊學佛的多,還是不學佛的多?所以要珍惜啊。在城市,年輕的道友多,有共同話題。那如果跑到偏遠鄉下,學佛的都是老太太之類的,你說你能有多大的信心堅持。
要把道友當成寶貝來看,大家來共同護持一個道場,要珍惜。你有世俗的事情,可以跟世俗人談,好不容易遇到了道友,就好好談佛法,談修行,有的人到了寺院,不談佛法,就談世俗,這就是顛倒。
弘一大師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人和人的關係就是如此,淡淡的就好。如果真的在修行的,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不用太多的話。如果不在修行中,說太多,心靈也無法靠近。所以到道場後,盡量少說話,多念佛,多看佛書。
有的人親近師父,但一靠近師父,就容易觀察師父的過失,結果不僅得不到加持,反而造業,這也要明白。為什麼會觀察過失,因為靠得太近了,加上自己業障重,看不到功德。這也很糟糕,就容易染污了內心。
道友之間,關係要清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以佛法為橋樑,這樣才能長久。要搞是非,搞人我,搞世俗的人情,那就到世俗中去。當然,也不是說學佛了,就一定裝得很清高。心懷感恩,報恩道友的心,是要的。行動上也可以做,去關懷道友。但在心理要明白,彼此是道友,是為修行而來,不是為攀緣而來。
學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
一個人一生能擁有一個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可謂幸福滿足;如果我們被別人稱作是蓮花一樣的朋友,可說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與讚美。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若有錢即是朋友,無錢不是朋友,則是被金錢所染。有權時高朋滿座,無權時一個不來,則是被權位所染;順我之情即是朋友,不順我情即不是朋友,則是被情感所染;贊同我就是朋友,反對我就不是朋友,則是被知見所染;經常聯繫即親密是朋友,長時不聯繫即淡漠非朋友,則是被時間所染……
《觀經》說:「若念佛者,當是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芬陀利花是大白蓮花,蓮中極上。佛以念佛人為蓮,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此蓮之友,故稱蓮友。可知蓮友第一稱乃是觀音、勢至二大士。
真心普願、恆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