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正常人,超過三天不排便,即可確診為便秘。如果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只進不出,穢物推積在腸管,必然產生毒素,上升到大腦,影響意識中樞,會出現神昏譫語、循衣摸床現象 。
不要小看便秘,不管足陽明胃經或手陽明大陽經,一旦毒素上升頭面,會出現面皰、青春痘,都是排泄系統有問題,嚴重會引發全身各機能病變。過去立法院有位非常敬業,審議法案字句斟酌,文筆又流暢的吳延環委員,常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方塊文章,每日晨泳,一襲長袍,仙風道骨,令人尊崇。他體驗出每天培養三次排便,再暢快不過,如早餐八點,食物停二小時後,十點出清一次。十二點午餐小憩二小時,排便一次。晚上十點就寢前再一次。如此每天排空三次,保持健康,配合他的晨泳(據他稱數十年除出差花蓮、高雄無游泳池中輟二次),新陳代謝良好。這位前賢除任事認真嚴謹外,養生哲學也值得後輩學習。
有人七天不排便,也有十天、十五天,更有人一個月以上,聽後簡直不可思議。《溫病條辨》作者吳瑭特別在〈秋燥篇〉提出一個病案,長達四十九天不大便,經吳先生用天台烏藥加巴豆,排出四十九粒黑又硬的糞便,據說用斧頭都劈不開(一笑)。另有一本婦科書《濟陰綱目》作者武之望先生,也有一病案是三十五天不排便。我個人看過五例以上三十天不排便,這些都是頑固性便秘。
對頑固性、習慣性便秘,很多人會用承氣湯系列,如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但我個人比較不喜用,縱使運用,也以調胃承氣湯較常用,因為方內大黃、芒硝的峻烈有甘草制衡,或是用大柴胡湯或防風通聖散,大柴胡湯是由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演變而成,也有小承氣湯的架構,藥效比較溫和。防風通聖散則是金元四大家的劉河間先生從調胃承氣湯、涼膈散演變而成。嚴格地說,防風通聖散是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系列的合方。
柯琴先生《傷寒來蘇集‧附翼》的最後一方是麻黃升麻湯,方義談到,既是麻黃湯症就應用麻黃湯,桂枝湯症就應用桂枝湯,承氣湯症就應用承氣系列,不應將三方合方,例如防風通聖散或大小調胃承氣組成為「三一承氣湯」,柯琴先生就很不以為然。
我講方劑,會將方出何人,其學術背景、用方著眼,甚至方劑組成內容、演變狀況都詳盡說明,目的是讓學者了解其概念、精義,否則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一知半解而不知如何運用,就很遺憾。尤其有些後輩,可能受到速成班或考試壓力影響,對一些重點課程精義了解不深入,往往在治病上事倍功半。
例如我個人不喜歡用承氣系列,是受明朝繆仲醇先生(又名希雍)《醫學廣筆記》的思想影響。他談到大便不通一定要加入肺經的藥,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以現代醫學臨床也可證明很多大腸的病變轉移到肺,肺系統病變轉移到大腸。也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彗。繆仲醇先生治便秘會加杏仁、川貝母、沙參、麥冬、紫菀,都是肺經藥。
我個人用柴胡桂枝湯會加增液湯(元參、麥冬、生地),這三味藥都含豐富的配醣體,水份多,可潤腸,再加柏子仁,文獻提到「凡仁皆潤」,杏仁、酸棗仁、桃仁都有潤腸功能。而杏仁、紫菀入肺,有「提壺揭蓋」功能,再以柏子仁滑腸,再加大腹皮、檳榔,對習慣性及頑固性便秘有很好療效。檳榔、大腹皮都屬棕櫚科,尤其檳榔性如鐵石,在我研究中醫至今,從無人告知《本草備要》中「性如鐵石」何義?就如遠志、白通草,其「若欲治下必先上之」或「欲治上,必先下之」意義為何一樣。經我數十年思考,原來鐵石其性重墜,服後往下發展,就可緩解宿便或大便滯下(要下不下)症狀。
但有些患者看我開方有檳榔,就會起疑其藥效,我就乾脆用大腹皮,畢竟這二味藥同科屬。木香檳榔丸治便秘用意即在此。而木香雖然屬菊科,凡菊科都具清熱解毒功能,但我臨床觀察,木香性燥,非不得已不用,所以《本草備要》也提示,陰虛者慎用。很多人服用歸脾湯後口乾,除一些熱藥如當歸、黃耆、龍眼肉外,木香應是其中原因。因此,除非行氣止痛才用木香,否則我會選用燥性較緩的砂仁、香附 。
用柴胡桂枝湯治便秘,著眼於其藥物機轉,亦是仲景先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衛氣因和......」的觀念,只要營養水份匯集腸管,使腸管獲得滋潤濡養,其功能就正常,便秘就獲得改善。小柴胡湯則可疏通三焦,全方的作用就是調和營衛,疏通三焦 ,使人體淋巴組織輸送回流而正常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