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濕疹與汗皰疹2012年8月發病,一開始出現在手指,接著變嚴重,蔓延到四肢(手腕手肘),之後持續惡化到雙腿。濕疹時好時壞,反反復復,主要都發在身體與四肢,汗皰疹在手掌手指,發時更癢。 這兩年來濕疹與汗皰疹更嚴重,這段日子過得痛苦萬分。
這中間看過不少中、西醫、民俗療法、氣功、自然療法、針灸,不少是在網路打廣告很凶的,總共差不多20幾位,卻沒太大改善。所幸沒有吃過類固醇。在最糟的那半年,沒辦法出門,每天要花兩小時擦藥、綁繃帶,才能睡覺。總是睡睡醒醒,因為很癢,但又不能抓,一抓又會濕濕爛爛。尤其手的汗皰疹,晚上睡覺非常癢,每天很準時半夜三點癢。四肢像濕疹,但發在身體的像乾癬(每個醫生說法都不太一樣)。
看過的中醫,有說我脾濕;有說我小時受過傷,壓迫到胰臟;有說我是風加寒體質;有說我血熱、血燥;也有說我免疫力亂。之前最後看的這位中醫,吃的藥一開始是小柴胡湯,兩個禮拜後換成荊防拜毒散,然後又換成葛根湯。
◎李醫師評釋:
古中醫文獻無「濕疹」之名,據其臨床表癥,主要歸屬「浸淫瘡」、「濕毒」;據其發病部位而名稱各異,如小腿為「臁瘡」、肘窩或膝窩為「四彎風」、陰囊為「繡球風」等,名稱不下十餘種。
《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算是對本病最早的記載。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深化,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
總結濕疹病因,歷來醫家多以風、濕、熱、毒為主。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病程新久是證治判準關鍵,凡發病未久、體氣不衰、未迭經誤治者,均可「照書治」。如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謂:「浸淫瘡,黃連粉主之」。這個中醫史上首見治療本病之方藥,其實僅對初發、熱毒熾盛者有短效。歷來方書上針對溼疹各證型的處方,對久病誤治、體氣衰者,皆無大效,至少無法斷根。
二、時至今日,當前生活條件下,溼疹的主要病因還是風寒,伏邪深藏,鬱而不宣。
但伏邪何時引爆,可能有以下因素:
1.過勞疲憊、無法充分休息時。
2.遭逢巨大的身心壓力,亦即情志因素,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以上兩條件互為交感,足以導致體氣低落。
3.天候與飲食不當;盛夏暑氣逼仄、長夏溼熱燻蒸,過食冰寒生冷、燒烤燥物,都易形成脾陽不振與血熱,伏寒化熱與之相搏於膚腠,浸淫瘡於是發作。
4.比較深層的意涵是,身心業果於此際成熟,必須經由這個疾病的洗禮,學習剝除某些根深柢固的習性。
三、形成溼疹的助邪
1.久居溼地。外溼的確存在,影響極大,內外兩溼合邪,其勢難擋。
海島型氣候與大陸型氣候,溼度自是不同;即以台灣本島而言,近十年平均溼度是70~80%RH,而北京卻是12~16%RH,極少超過40%RH。
2.多食生冷瓜果、久居冷房。如此兩寒交相害,損傷陽氣,動能不足,排溼能力更形低落。
3.抑制性治療徒留藥害,貽禍無窮。
治病如同治水,疏導為上策。所以,一旦罹病卻一味以消炎藥、類固醇之類治標壓制,不思根本解決,日久必然潰堤。罹患溼疹,若無法掌握正確病因,誤治久治,最後可能形成慢性、肥厚性皮損。
四、治療大法
溼疹若想斷根,首須排寒、固護脾胃、再視證型稍佐清利;其次注意生活起居,遵行12字箴言,少吃甜食,適當運動,不畏排寒反應,假以時日,必然有成。
直到前年4月,經朋友介紹到日本土佐清水病院治療,一間皮膚專科醫院。
治療方式是:每天起床先洗澡,泡一次隕石浴(在一個放滿能量小石頭的大浴缸裡,做類似三溫暖的治療,一次十五分鐘,目的是大量排汗排毒),打點滴,再泡一次隕石浴。最後下午擦藥包紮(擦的藥膏是他們醫院自己研發的,內容好像結合隕石粉末、草藥跟西藥)。
飲食方面,除了魚肉,不讓我們吃其他肉類,菜色也十分清淡,到日本兩個晚上已經好了一半。
在日本住了一個月,算是把皮膚完全治好了。
2013/6回台灣之後,又開始有一點復發,只是不像以前這麼嚴重。
2013/7又去一次日本,這次待了兩週。
回台灣之後,也持續看中醫(也跑了很多地方)調身體,但結果都不理想,皮膚時好時壞,嚴重影響生活。
沒多久雙手又開始出現汗皰疹、濕疹(手掌、手指長小水泡,非常癢,然後也容易抓得濕濕爛爛)。
2014/4最後一次去日本,這次待兩週,痊癒了回台灣,回台灣之後也一樣又慢慢開始惡化。
◎李醫師評釋:
隕石浴排汗是對的,這呼應我們的排寒核心概念;但終究只是半套,周邊配套作法失當,還是無功。 首先,打點滴傷心陽、助內溼,這就完了;其次,沒禁水果冰品,更是直中要害。
病人自述:日本人都沒有寒氣的觀念,我還常常看到他們做完隕石浴,很熱,就跑去喝冰水。他們也很愛生魚片、涼拌菜,喝水都喝冰水,連冬天都是。
「到日本兩個晚上已經好了一半」,你陳寒加藥害,有這麼容易排?是因為緯度與溼度關係,在日本溼疹自然會改善很多,這是表面現象,但深層的邪氣不會因此消失,所以一回台灣,沒多久就故態復萌。
◎皮膚病都與寒氣有關
直到在朋友轉發的文章中認識李醫師,雖然生病這一兩年,自己也對中醫產生極大興趣,會去翻書學習,但還是從李醫師的發文裡,認識很多沒有想過的東西。
例如說: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我會病成這樣?我的生活習慣非常好,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健康、又有運動習慣。
後來才慢慢想起,我們家非常愛吃水果,從小到大,我每天吃的水果種類與量是別人的四、五倍。我很怕熱,所以也很愛吃冰喝冰。
我從小就有氣喘,一直到小學加入游泳隊以及運動量變大才改善,後來大學時出現一點點乾癬,還不影響生活。2012年在餐廳工作時,才發在手指上,然後故事就第一張照片繼續接下去了。當時曾大量洗碗,我也懷疑劣質的洗碗精也是誘因。
以前的生活真的是生冷不忌,很怕熱,運動完也會喝冰的,喜歡吹冷氣,不怕冷。
做廚藝的確常常進出大冰箱,冷藏、冷凍,也會在裡面涼快一下。
◎李醫師評釋
皮膚病多與寒氣沉積有關,累積的速度與個人體氣盛衰呈負相關。
小學加入游泳隊,雖然氣喘改善,但寒氣深伏,貌似改善,其實是它根本不發,因為體氣弱了。若不游動,泡在水裡才糟糕,而且在水裡快速游一樣出汗,毛細孔張開,濕氣當然一湧而入。
「每天吃的水果種類與量是別人的四、五倍」,一直到來我處就診之前,都沒戒掉此習慣,他的溼疹當然反復進退。加上食涼飲冷、進出冷藏冷凍庫,這些過去種下的因,總是要還的。
◎感冒看西醫,忽略身體給的訊息
吃藥這段期間,有何排寒反應?身體對冷變得敏感,不會有特別不舒服的感覺,但對冰冷的東西已沒興趣,甚至害怕,喝水也一定要喝熱水才會舒服。
以前生病感冒都看西醫,所以每逢發燒,都沒有把握機會排寒。我們家以前也不懂,以為發燒就要趕快退燒,都忽略身體給的訊息。
我就只有小時有氣喘跟皮膚的毛病,其他都很好。2011年赴美念廚藝,那年很操,也沒運動,飲食也不健康(沙拉,而且重口味,油的甜的)。
2012年回台灣工作三個月,也很操,所以2012年8月就發病。
◎吃再多保健食品,沒用啦
曾去自然診所驗血、驗過敏原,那時發現對塵蟎、發酵食物過敏。於是避開過敏原,飲用紫蘇油,補充Omega3、酵素,修補腸胃、細胞,當時有些改善,但沒治到根本。
從小一直在吃保健品,像維他命、礦物質、酵素、鈣等等,生病期間也曾大量吃,但沒什麼幫助。身邊婆媽們,出於關心也都會拿很多東西給我試,各式各樣補品、保養品、保健品、營養品,都吃過了吧。
也聽人說喝綠豆湯啦,四神湯、薏仁、紅豆蓮子,試過很多民間偏方,食療效果有限。
我也做飯水分離,這個效果比較好,只是我沒有像書裡那樣極端的做,我只是把吃跟喝分開,我現在還是會注意。
還有拉筋拍打、平甩、甩手,我每天都做。
每天都跑步或重量訓練,運動完會注意保暖,流流汗,休息一下,才去洗澡。其實我大部份都在家裡運動,所以不會吹到風。
週末會打球,以前打完球還會跟朋友去吃冰。現在都帶個保溫瓶,喝熱水。
◎李醫師評釋
吃吧,營養要顧,可以適量補充;但若不從根本下手,僅在枝微末端打轉,保證治絲益棼,轉得你頭暈,花錢事小,徒然浪費時間心力,這就沒得討。
在台灣地區,現代標準都會生活型態,「飯水分離」(註1)對體虛溼重的人有幫助,可以看狀況配合執行。凡是促進氣機流通的功法、外治法,都有助排溼。至於生活細節,自己要留意。
◎外用止癢保濕藥,名堂太多
外用藥,擦過什麼苦參膏、青黛膏、紫雲膏、三黃洗劑,還有一堆藥,大多是中藥、草藥,我後來都沒用西藥。 保濕的話,也用過一堆乳液,過敏專用的、濕疹用的、異位性皮膚炎的……等等等,太多了。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不能用,因為我有開放性傷口,用這些太刺激。當初都不懂,我現在有傷口的地方是用紫雲膏;其他地方若是乾,就用凡士林保濕。
其實到李醫師這裡之後,皮膚也慢慢收乾了,不再像以前濕濕爛爛,就算排寒,也不會那麼痛苦。我目前還沒發燒。
◎李醫師評釋
所有乾燥的問題,都是因為寒氣釋放,絕不能用油封住。乳液、啥油,就不必用在病態皮膚上。細孔須維持開闔有度,若要疏洩,一定得用含揮發成分的酒類,所以我常說「薑煮米酒」,以此溫熱為介質刮痧止癢或散熱,安全且實用。
外用的止癢(止痛)藥,這種思維沒存在價值,就對治了,止啥癢?根本是安慰劑,騙誰啊?以後看到這些東西,直接跳過去就是。就因為無法對治,只好止止癢,這根本浪費時間精力。
看過這麼多中醫,有醫生告訴我不能吃冰,有醫生告訴我不能吃寒性水果。但沒有一位醫生把寒氣解釋得這麼詳盡(不只是飲食,還包括生活習慣、各種該注意的小地方)。前後大約發病四年,差不多就診半年了,這段時間我嚴格配合李醫師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讓身體保持暖和,把氣養強。 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現在已經進步很多,皮膚也不再濕爛。我才知道我終於找到對的方向。(2014-12-22 )
李璧如醫生的十二字箴言--忌冰冷寒涼...燒烤炸辣...濫補濫清...
附錄: 原來牙齦萎縮是可逆的..
寒包火,辛溫解表是王道
現代環境空調盛行,一般常見的中暑狀態,多是「寒包火」,也就是古人說的「受暑納涼」的「陰暑」。
從很熱的環境馬上進入冷氣房或是很快灌冰水,整個人就會開始不舒服,噁心、想吐、頭暈,可是汗卻出不來,這時候就不能像一般人說的,趕快移到涼快的地方,把衣服解開喝涼水,很多想當然爾的知識都有待商榷。
這時應該注意,若有葱白薑粥,就喝粥上面那一層稠湯(米油),粥可以養胃,也可以補充水份,所以不在吃飽,而是解表補液。不然至少先喝碗熱熱的黑糖薑湯。務必處在溫暖的環境,只要通風就好,讓他慢慢滲出汗來。
另外也可以配合使用刮痧。刮痧絕不可使用油質或乳液,也不可使用任何涼性的藥膏或精油,因為這是一種熱鬱氣閉的狀態,豈可用這類產品封住或閉鬱氣脈?
正確應該使用薑煮半水半酒或全酒,再用薑片或棉球,蘸溫熱的米酒水刮。先刮背,再刮頸項,最後刮頭,從上往下、從中心向外側刮。刮完要注意防寒,注意不可吹到風,也不能立即碰水。尤其孩子皮膚幼嫩,可以用棉花球沾薑煮米酒水輕刮。
總之,炎夏百般不適,多半寒熱挾雜,先行發汗,疏通表裡,餘症自解。
附錄: 原來牙齦萎縮是可逆的..
寒包火,辛溫解表是王道
現代環境空調盛行,一般常見的中暑狀態,多是「寒包火」,也就是古人說的「受暑納涼」的「陰暑」。
從很熱的環境馬上進入冷氣房或是很快灌冰水,整個人就會開始不舒服,噁心、想吐、頭暈,可是汗卻出不來,這時候就不能像一般人說的,趕快移到涼快的地方,把衣服解開喝涼水,很多想當然爾的知識都有待商榷。
這時應該注意,若有葱白薑粥,就喝粥上面那一層稠湯(米油),粥可以養胃,也可以補充水份,所以不在吃飽,而是解表補液。不然至少先喝碗熱熱的黑糖薑湯。務必處在溫暖的環境,只要通風就好,讓他慢慢滲出汗來。
另外也可以配合使用刮痧。刮痧絕不可使用油質或乳液,也不可使用任何涼性的藥膏或精油,因為這是一種熱鬱氣閉的狀態,豈可用這類產品封住或閉鬱氣脈?
正確應該使用薑煮半水半酒或全酒,再用薑片或棉球,蘸溫熱的米酒水刮。先刮背,再刮頸項,最後刮頭,從上往下、從中心向外側刮。刮完要注意防寒,注意不可吹到風,也不能立即碰水。尤其孩子皮膚幼嫩,可以用棉花球沾薑煮米酒水輕刮。
總之,炎夏百般不適,多半寒熱挾雜,先行發汗,疏通表裡,餘症自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