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轉化的秘密:千萬要重視無形的福報啊!
一個人投胎人間,其命運是有定數的,福報是有限的。 福報享完,立刻壽終,所謂祿盡人亡。 每個人因為宿世修福不同,所以這一生福報大小也不一樣。 人生如同吃一桌飯,有人的一桌飯比較豐盛,有人比較一般。 如何受用人生這一桌飯? 這裡面有許多道理和智慧。
首先,福報可以轉化。 福報分成有形、無形兩種,人的壽命、地位,錢財、家庭、婚姻、兒女、事業是可以算得出來的,這就是定數,從其前世積福而來。 在地府的善惡薄上是有數目的,這是無形的福報。 我們可以講,但是看不到。 有形的福報就是健康長壽,地位色貌,家庭事業,聰明智慧等等。 看得見的是有形的福報。 有形之福如同物質,無形之福如同能量,二者互相可以轉化。 其實人生享福,是把命中無形之福轉化成有形的福報來受用。 無形可以轉化成有形,有形也可以轉化成無形。
無形的福報比有形的福報更重要! ! 所以享福不如存福。 今人的觀念是拼命追求錢財,快速積累財富,其實錢賺得多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無形之福快速地轉移為有形的福報。 如果福報不夠,即便有天大的能力,再怎麼努力去賺,也賺不到錢。 所以一個人能不能賺到錢取決於其命中有沒有足夠的福。
如果無形之福充足,有求必應,有願皆成,所作全辦。 所以無形的福報最重要。 福人居福地,福人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因為無形之福是萬能的,能夠化解各種意外的災難與逆境。 世人無知,想早早地出人頭地,把無形之福轉化為有形的福報。 他不重視無形之福,而喜歡享受有形的福。 這是沒有智慧! 過早地透支無形之福,以後的日子會很難過。 沒有福了,各方面立刻會出問題。 比如家庭不如意,夫妻總打架,兒女不賢良;然後身體健康出問題,壽命折損。 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惜福存福,盡量少享福。 把已經變成有形的福轉成無形的福報,積存起來以備後用。
其次,享早福不如享晚福。 先苦後甜好受,先甜後苦難過。 有人年輕的時候家境好,日子很好過,過分享用財富,這是享早福太過,往往沒有晚福可享而晚景淒涼。 所以寧可年輕的時候艱苦,留著福報晚年享才真幸福,還可以延長壽命。 警告為父母者,不要隨便買名牌、高級物品給兒女享,這是折兒女的福祿壽,透支其未來的生命能量,要么他將來的日子很難過,要么夭折。 少年得志易折,大器晚成長久。
再次,享偏福不如均衡平平。 今人不願意過平凡的日子,想出人投地,尤其現在的觀念以錢數來炫耀自己人生是成功的,所以,都在過度地追求財富。 有人追求到了,其實是無形的福報,偏多地轉為錢財了。 人生的福報是有限的,一面偏多,其他方面就會不足,常常不如意,這就叫享偏福。 所以很多人發大財之後,各方面問題連連。 我們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什麼事都好辦,其實有錢人也是求什麼不來什麼,怕什麼來什麼,日子真難過。 我最近就勸過一個朋友,他發了幾個億,可是已經離了兩次婚,兒女不賢良,事業屢遭坎坷。 最近打官司贏了,對方不給錢,法院執行不了。 這是享偏福。 怎麼辦? 最好是福報均衡,既然錢財偏多,就拿出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趕緊捨財作福。 這是把有形的福報轉化成無形之福。 無形之福足了,希望得到美滿的家庭,事業順利,會達成願望。 天道的規律不能不知。
另外,不賺特別輕鬆到手的錢財。 無功不受祿。 偏偏有人喜歡一朝暴富,譬如玩彩票、股票、房地產、傳銷,錢來得特容易,不費勁。 這是橫財,暗藏橫禍,有智慧的人不賺這種燙手的熱錢,而要賺勤勞付出而得到的錢財。 乃至多付出,少拿錢,甚至不拿錢,只做義工。 因為付出多,享福少,無形之福可就積存多了。 一個人有沒有福報,俗眼是看其錢財多不多,地位高不高,而慧眼是看其無形的福多不多。 有的人成為大企業家,大明星,有形福報很大,而實質上無形的福報已經很少了,過不多久突然死了,夭折了,是因為過早地把晚福享光了,過度透支生命能量,祿盡人亡。
世人不懂因果法則,喜歡佔便宜,盼望輕鬆來大錢,那才舒服。 其實,即便從天上掉下餡餅讓你隨便撿,那也是減損命中的福。 你以為這來得太便宜了,趕緊撿,撿一大堆。 大錢如大水,會淹死人的,福薄的人切莫碰,你享不起。 人的福報既然是有限的,各方面均衡,平平享受,可以少出事。 否則一面享多了,其他方面總出事。
天道是有規律的,天道忌滿,所以在人間幾乎見不到享福是各方面都圓滿的。 大概歷史上只有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60年皇帝,為了不超過其祖父康熙大帝,自動提前退位,讓給兒子做皇帝,自己做了四年的太上皇。 福報真大,身體好,又有智慧,事業圓滿,國力強盛,安定和平,家庭圓滿,兒孫興旺,真的很圓滿。
有智慧的人都是求缺的,曾國藩先生把書房命名為求缺齋。 有求必應不如知足無求,因為有求即是慾望,佛說,多欲則多苦,無欲則無苦。 所以有求不如無求,無欲是真幸福。 釋迦牟尼佛的福報圓滿,但是也求缺,這是留給後人一個很好的教訓。 佛把吃穿住的享受降到最低標準,過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私產。 而其他方面達到了最高水平,他是十六大國的國師,比國王地位還高。 國王的事業頂多以國土為限,釋迦牟尼佛的弘法利生事業遍及全世界各地,而且延續了三千多年,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哪個國王的王朝能比? 釋迦牟尼佛的相好圓滿,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壽命自在,想提前走也行,想多活幾年也可以,這是壽命圓滿。 出家人講法眷屬,釋迦牟尼佛的法眷屬達到圓滿,上千人的僧團居然和合無諍。 歷代王朝的宮廷權力鬥爭非常殘酷,這是眷屬不圓滿。
世間最愚癡的人才樣樣求圓滿,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 既然這個世間一定有缺,你選擇缺什麼。 人最可怕的缺智慧,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基本上願意缺財富,不要缺智慧。 因為金多亂人心,容易長貪心,傲慢心重,還會招來各種嫉妒、魔障,所以錢財少是好事。 所以祖師大德們把所得的供養捨掉,供養三寶。 名也是福報,盡量低調,少出名,把各方面的受用減一減,這樣壽命會很長,身體會健康,事業會很大,維持時間長,還順利。
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不耍小聰明。 天理不虧人,天理也不饒人。 希望大家自己思考清楚,你願意在哪些方面求缺,而最重要的方面能比較如意。
損福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享福享掉了,一種是作孽把福報折損了。 所以我們要做德不作孽,把福報積足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志業能夠順利。 如果沒有福報的支撐,任何願望、志向都是空頭支票,沒辦法兌現。
一個人的福報,靠攀緣拉關系來改變是很難的
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是很多未谙出世解脫法之人所追求的世間洪福。但世間福報也是在因果法則的自然運行之中的,且看《文昌帝君陰骘文》中文昌帝君怎麼說。
他自述道:“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我們先來看看有些名詞的意思。
“墳典”是指上古時期聖人的典籍,簡稱叫《墳》《典》,全稱叫《三墳》《五典》。
《三墳》是哪三種經典呢?上古時期的三位聖人伏羲、神農、黃帝稱為“三皇”,他們的書就叫《三墳》。《五典》又是哪五種經典呢?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稱為“五帝”,他們的書就叫《五典》。
三皇五帝之書合稱《三墳》《五典》,簡稱《墳》《典》,都是闡宇宙之大道、釋治國之常道的典籍。後來大多用來指古代的經典著作。
《左傳》中有一句名言:“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能夠讀這些上古經典,可見志趣高遠,學問淵博。
“桂籍”指科舉登第人員的名籍。之所以叫“桂籍”,是因為古人把金榜題名比喻為“蟾宮(月宮)折桂”。
這整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我多生多劫以來都是儒生,非常認真深入地鑽研《墳》《典》,也就是對中國上古的先王之道非常娴熟,所以就被天界的帝王委以掌管人間讀書人獲取功名(科舉、登第、官祿)的權力。
凡是讀書人通過各種科舉考試,以後得什麼官位、俸祿,以及他的父母被封為什麼顯赫的尊稱(光宗耀祖),乃至於二府進退,都是由文昌帝君來掌管的。
“二府”,就是朝廷當中兩個重要的權力機構——丞相府和御史府。這兩個權力機構的升和降都是由文昌帝君來掌管的,權力非常大。所以我們就明白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為什麼大都會拜文昌帝君。
在世間法當中,有很多想得到功名的人,往往會多方巴結考官。但這些福報卻不是靠鑽營所能解決的,一個考試官只能操一方之柄,不能攬天下之權,他的權力是有范圍的。
我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大學文憑的人很少。但是,即使獲得了大學文憑、碩士研究生文憑甚至博士研究生文憑,也不一定能得到官職。
有文憑只是具備做官的資格,要做官還得經過組織人事部門的選拔。掌管科舉功名的人,並不一定能掌管職務铨選。所以職務的委任與升降都很難說就是由哪個人決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福報、命運,靠攀緣拉關系來改變是很難的。其實求人是最難的事情了。如果自身沒有福德因緣,在跑來跑去拉關系的過程中,勞心勞力又費財,最後是憔悴不堪,很辛苦啊!
實際上,如果我們了解了人生的真相,把握自己,福田就在方寸之間,哪需外求!如果自己沒有修到這個福德,想要靠攀緣關系去得到某個官位,實際上反而是災禍。
比如一個人只具有當科長的福德,通過拉關系當了一個市長,因為沒有相應的道德智慧,就駕御不了這個局面,最後落得求升反降,甚至身敗名裂的下場。
文昌帝君在《陰骘文》中告訴我們:“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文昌帝君出以平等心,不看門第,也不收受賄賂,只看其人德行來選拔良才給予功名。這些榮譽、官位都是由善業來決定的。
所以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走人情面子,只要有仁慈之心,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樣來廣積陰德,命運就會轉變過來,得到世間的福報。
【什麼是今生真正的福報、最大的福報?】
人間天:最大的福報是這一生機緣成熟早聞佛法
有一個人問佛陀,我受戒後犯戒,懲罰會不會更重呢?佛陀舉了一個例子對他說,比如你前面有一個火爐,上面燒了一個紅紅熱熱的鐵鉗,你用手抓這個鐵鉗,你是知道鐵鉗是火熱的對你傷害重,還是不知道火鉗很熱對你傷害更重呢?此人思維了下,我知道它是熱的,會傷害更少一些;如果不知道它是熱的,一定會抓得很穩,沒有防備,而我知道了是熱的,我就會提前有一個准備,所以不會燙得更嚴重。佛陀說受戒或不受戒,造作了罪業都會得到懲罰,你還認為受戒會懲罰更重嗎?我們依然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和不知道這些真相,當然會形成兩種非常巨大的反差。
每個眾生都想自己承受無邊的快樂,不希望自己沉浸在無盡的痛苦中糾纏,在這生死的苦海中,不管你在哪一道,乃至作為天人,成為難得的天王,壽命盡了的時候還要沉淪,所以修行最後、最終、最了義的利益,就是能夠出離這個六道輪回。
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基越來越差、福報越來越“大”,但是福德卻越來越寡,福報和福德出現了快速的消亡。如果不懂得珍惜福報,不能廣設方便修福,當這福報消盡的時候,我們會在哪裡?正如有人問餓鬼眾生是怎麼樣的?因為他們的福報消耗盡了,所以連一點點干淨的水都得不到,就算得到了水,在他們的業力之下,這水就是紅紅的烈火,於是能吃的食物依然少得可憐,還只能吃那些殘敗不淨的乃至骯髒的食物。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地藏菩薩,在未來世間裡,有行做善業的男人、女人們能在佛法中種下很少的、一點點的善根,少到如同毛髮微塵一樣,他們收穫到的福報利益也是不能比喻的。還有啊,地藏菩薩,在未來的世間裡,如果有行做善行的男人、女人遇到佛陀的形像或者菩薩、辟支佛以及輪王的形象,能夠升起清淨的心來,供養布施彼形像等,得到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的,常常會投生在人道、天道的善道裡,享受殊勝美妙的安樂。如果能把這些自己應得的福報利益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人獲得的福報善利,那就實在不能言說,不能比喻了。”
這一段開始就是對平民百姓來說的,只要真實地去做,不需要有身份背景,在這一品裡出現了兩種很大的基礎差別,一種是國王、宰輔、大姓、大將軍、大長者、婆羅門等,而另一部分只是善男女。
根據因果來說,這一生能投生為大姓人家,是前世修了大福報才能投生的。 如果沒有修大福報,就算討債也討不到福報深厚的家庭中去。
所以在佈施供養三寶上,就會因為過去已經造作過善業,和過去沒有造作過多少善業,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當下的身份權勢等等的差別。 大姓貴族,他過去的修持比平民要多,這個基礎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出發點,做同樣的事情,結果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在這一品里較量的不是身份背景,而是過去生、過去世,我們是否已經在修這個善緣了? 久修善緣和不修善緣在這一生會有很大的差別。
能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家庭人員的共業召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家庭環境,不能説明清醒,反而阻礙障礙覺醒,就算這個家族有很大的福報,也是不大合適投生到這樣人家的。
所以真正的福報、最大的福報,不是人世間的物質、財富、權力、名望這些,這些所謂福報都不長久; 真正能在這一生機緣成熟早聞佛法,且能聽聞到就會歡喜信受,更重要的是能值遇正法,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福報。
--------------------------------------------------
●由「莫莫堂」觀音的來歷鑑知「道在苦中修」
范仲淹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了以後就托夢給他說:現在在鬼道之中,沒有自由,很苦!要請兒子幫她到西園寺請一些法師們來誦《金剛經》。
范仲淹夢醒以後,趕緊請了七位法師幫他母親誦《金剛經》。
誦到上午十點鐘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裡面一位做飯的法師正準備著供飯供菜,要端過來獻在供桌上。擺好以後,他拿著盤子準備要走,看到大家正在誦《金剛經》,便站在旁邊隨念了一段後離去,廚房忙去了。
當天晚上,范仲淹夢到了他的母親,現了一個天人相 (前面是鬼相) 來跟他說:「兒子啊!你這次到西園寺安排誦的《金剛經》非常好,我已經得生天道了,並且因為你的孝順心、至誠心,感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我誦了半卷《金剛經》,令我當下便得受超度啊!」 說完夢就醒了。范仲淹回過神後,回想了一下夢裡母親所言,馬上便起身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母。
第二天一大早,范仲淹再度來到寺院,向知客師問說:「知客師父,能不能麻煩您將昨天為我家裡誦經的那些法師們都請到客堂來,我想要一一感謝他們。」於是幾位誦經的法師們都被請來客堂,范仲淹感恩道:「感謝諸位法師這次為家母誦經超度!弟子想請問一下,不知昨天是哪位法師為家母誦《金剛經》時只誦了半卷?」
法師們說:「沒有啊!我們絕對不敢只誦半卷,我們都是誦完整卷的,不敢只誦半卷。」時廚房那位做飯的師父剛好經過聽到,便回答說:「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飯供菜,看到大家正在誦《金剛經》,於是便站在一旁跟著誦了半卷,由於廚房還有事要忙,便先行離開了。」
范仲淹當下便知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馬上跪了下去拜叩這位廚房師父,感恩師父為母親的慈悲超度。
那位法師見狀,自知身世洩漏,會心一笑的搖頭說道:「莫!莫!莫!」 然後便騰空而去,不見蹤影。
●道在苦中修
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曾經示現為很普通的師父,在廚房裡燒火打雜、從事粗重的勞作,這便是為眾生做了「道在苦中修,培福深厚者,方成佛果」的表法。
三千諸佛於娑婆示現修學之道,體證了「培福」的重要性:身為一個修道者,當從平凡的生活瑣務中去吃苦了苦,以培植福報、修養德性,令自性顯發;而不該以虛幻的物質享受為樂,去耗福損德,令此生虛度。
《華嚴經》:「欲為諸佛龍象 先做眾生馬牛」,要服務眾生,皆需在平凡中去踐行;在悟道者的世界裡,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