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人手背疑似被刀子割傷 已經咳嗽一個禮拜
12/4 (一)
早擦外傷藥 手背下午持續腫大
晚上發燒極度怕冷脈浮 先送急診
12/5~7 (二~四)
西醫給退燒 抗生素 止咳化痰 燒有退
但手背的紅腫持續擴散到手肘甚至到肩膀腋下等範圍
12/7轉感染科
12/8 (五)
西醫: 感染科醫生會診 疑是壞死性筋膜炎 給予更強的抗生素 咳嗽藥化痰藥
中藥:
給排膿散及湯一帖
(桔梗20白芍15枳殼15生甘草15紅棗15生薑5)
手的腫退50% 紅退30% 喘咳依舊 痰變多
12/9 (六)
西醫: 抗生素 止咳化痰 止瀉藥
中藥: 給排膿散及湯+桑枝一帖
(桔梗20白芍15枳殼15生甘草15紅棗15生薑5 桑枝15)
晚上總結: 手的腫退80% 紅退50% 喘咳依舊 痰變多 拉肚子4次且有急迫感
(老師請學生往表證想,因為傷口在表,而且小傷口感染又體力不佳像感冒,回去跟阿嫲確認有沒有桂枝湯證,有的話用桂枝湯,排膿不要用桔梗,副作用大,換薏仁)
12/10 (日)
西醫: 抗生素 止咳化痰 止瀉藥
中藥 給桂枝湯+薏仁 (脈浮 表證 汗出 膿腫)
(桂枝9錢白芍9錢炙甘草6錢生薑9錢紅棗12顆薏仁9錢)
晚上總結: 手的腫退至90% 紅退80% 喘咳依舊 痰變少 拉肚子早2次午1次晚上止
午後精神體力明顯變好 (感冒症狀也好了)
12/11 (一)
西醫: 抗生素 止咳化痰
早上總結: 手的紅腫已退 喘咳痰依舊 精神體力變好 胃口好
原本西醫說兩天後看看要不要開刀,這個壞死看來要清創,因為阿嫲不想開,孫子學生也急了,所以3天時間想用中藥治到西醫不用開刀,結果當然紅腫2-3天全退了當然不用手術了。
這個醫案有幾個地方需要特別思考:
1. 不管學生還是一般醫師,看到膿腫第一時間想的是排膿,這是西醫觀念。咳嗽止咳,腫瘤切瘤,在經方裡,用這種觀念去開方,永遠沒辦法學得好。
經方只要分「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阿嫲小傷口在手上,這個就是病位在表,要考慮表證,表證不以病位確診,以表證的症狀確診,所以要確定有沒有「脈浮、發熱(發燒?),惡寒,四肢關節不適、汗出等問題」,請學生去確認桂枝湯證是不是俱備,的確這些症狀都有,所以六上課來問我後,主方改用桂枝湯。
一開始學生好像轉不過來,「老師,那有膿不管它嗎?」,應該說,你用排膿湯治標一定可以,但根本問題沒解決,變成一邊用中藥排膿,根本問題又一直生膿,後面還要面對副作用,不能這樣開,你還是要回到八綱,根本要抓到,再加減治標藥救急會更好,等於標本同治了,也不會有太強副作用。
2. 六當天我也跟學生說,桔梗在臨床上如果是治標(排膿用),容易生痰(副作用),排膿湯裡有白芍,根本問題無白芍證,為了治標而用就容易拉肚子(副作用),加上有枳實去實藥,一個表虛的人用去實藥不是傷到根本問題嗎?
你會發現治標藥的效果好,但就是有副作用,副作用累積到一個程度又發另外一個新病,病就這樣沒完沒了,不斷的看醫生了,所以副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老實說,如果我覺得吃中藥不管副作用的話,那跟吃西藥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如果要這樣學中醫,何必吃中藥呢?
3. 表證排膿我不會選桔梗,除了副作用比較大,表證去膿,用薏仁去濕更好,薏仁是利濕藥,既安全(副作用小,可以當食品就知道了),也利關節(阿嫲關節不好)。
4. 顯然阿嫲是有感冒問題,可是學生也因這手腫明顯忽略了。這是醫師跟病人角度的不同,要把警方學好的話,要站在醫師的角度,手腫很重要,但選方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而他的感冒症狀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什麼在吃了桂枝湯後,阿嫲的精神體力跟胃口明顯好轉,你光用排膿湯是不行的,而且根本問題不解決也容易復發,並非長久之計。
4. 最後,這一切真是信仰的問題。我看同學這幾天跟其他同學在群裡的討論,大家都說吃中藥居然可以那麼快退紅腫就很爽,可是西醫應該會說是抗生素的效果吧?學生餵中藥還要醫院偷餵,看了心裡真難受。
我們用中醫治好多少西醫治不好的病,結果到最後都要偷偷餵,阿嫲好了也不能說是因爲那3天吃中藥,最後還要被西醫搶功勞,認為是因為她用了抗生素的成效(拜託,有效沒吃中藥前就該好了不是嗎?)。
一個真正能治病的醫學,在當代可以這樣的被看不起跟抗壓。想到這心裡一陣酸,難怪大師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人心都不正了,唉。
PS.: 請學生們記得,診斷時,不要著相,像咳嗽鼻涕都不是經方能直接開方的症狀,不是不去治它,而是選方時不用考慮,回到八綱,選對方了,這些症狀一定會一起好,用八綱選出根本問題最重要(咳嗽鼻涕鼻塞手腫都是根本問題延伸的副症,像抗怪一樣,老大打死了,小嘍嘍自然全跑)。
--------------------------------------------------
附錄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奠基於《黃帝內經》,運用於《傷寒雜病論》,明代大家張景岳《景岳全書》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明此者,萬病皆可指掌矣。」
八綱辯證是中醫哲學的核心,是中醫文化的靈魂,懂了八綱辯證,相當於一隻腳已經跨進了中醫的殿堂。昨天我們分享了一篇文章,講到了一些艾灸時常出現的誤區,其實,很多灸友之所以會在艾灸過程中出現常識性錯誤,這跟大家不理解八綱辯證有最直接的關係。換言之,懂了八綱辯證,你會更懂艾灸,無論是自己施灸還是指導身邊的人,都有莫大的幫助。
八綱辨證就是把各種疾病分為八大類型,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疾病的八種類型是醫生通過對病人的四診後掌握的一些資料,再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疾病的盛衰及性質、病位的深淺,把這些資料綜合分析之後得出來的。
在這八綱之中,陰和陽是疾病的類別的反映,表和裡是病位的深淺的反映,寒和熱是疾病的性質的反映,虛和實反映的是邪正的盛衰。具體來說,八綱辨證的內容如下:
1
陰陽辨證
陰陽是八綱的總綱,陰證包括虛、裡、寒,陽證包括實、表、熱。陰證主要指的是虛寒證,臨床表現為倦怠無力、精神不振、面色暗淡、四肢畏寒、口淡不渴、下利清谷等;陽證主要指的是實熱證,臨床表現為躁動不安、大便秘結、發熱、呼吸氣粗、小便短赤等。
陰、陽虛損會導致陰虛或陽虛。陰虛的臨床表現為潮熱、盜汗、消瘦、低熱、五心煩熱、脈細數等;陽虛表現為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少氣懶言、四肢畏寒等。
陰虛或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亡陰或亡陽,指的是體內的陽氣或陰氣損耗過多而導致的生命垂危。亡陰表現為手足溫、汗出熱而粘、肌膚熱、脈躁疾急按之無力;亡陽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清冷、昏迷不醒、畏寒等。
2
虛實辨證
虛實是反映邪氣盛衰的一對概念。實證指的是邪氣盛宜攻;虛證指的是正氣不足,宜補。
虛證指的是人體體內正氣不足所產生的一些證候,包括臟腑、陰陽、精血等不同程度的損傷。臨床表現為面色淡白、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小便頻繁或小便不禁、精神萎靡、盜汗等。實證指的是體內邪氣過盛所導致的一些證候,是邪氣侵入身體或內臟功能失調所致。臨床表現為呼吸氣粗、胸悶煩躁、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腹部脹痛、舌苔厚膩等。
虛證和實證的辨別。虛證和實證的辨別一般有以下規律:體壯、舌老、外感病初、中期、聲髙氣粗、脈實有力、痛處拒按等症狀多為實證;體弱、舌嫩、外感病後期、聲低氣怯、脈虛無力、痛處喜按等症狀為虛證。
虛實還有真假之分,一般來說腹部脹痛,但是時脹時不脹,或按之痛減,脈弦則無力為真虛假實;而雖不欲食但能進食,腹部脹痛,按之痛增,脈雖沉但按之有力等症狀多為真實假虛。
3
表裡辨證
表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病勢的深淺和病位的內外。表證主要指的是疾病比較淺而輕,而裡證則指的是疾病深且重。
表證指的是六淫邪氣經過口鼻和皮毛侵入時產生的一些證候,經常是發生在外感病的初級階段,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它的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脈浮、頭身痛、鼻塞、咳嗽、流涕、咽喉痛等。裡證指的是疾病深入到臟腑、骨髓、氣血的一些證候,是外證不解而傳入里,多發生在一些外感疾病的中後期或者一些內傷病,里證的病程一般比較長。臨床表現是便秘、腹瀉、煩燥、頭暈、脈沉等。
表證和里證的辨別。表證和裡證的辨別一般是通過觀察疾病的寒熱、脈象、舌象的變化得出,具體來說:脈浮多為表證,脈沉多為裡證;發熱惡寒多為表證,發熱不惡寒多為裡證;舌苔變化少為表證,舌苔變化多為裡證。
表裏辨證是辨別病變部位外內淺深的兩個綱領。病位的表與裏是相對概念,如體表與臟腑相對而言,體表爲表,臟腑爲裏;臟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臟屬裏;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裏;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裏;等等。表裏證鑒別要點:表裏證的鑒別,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舌象、脈象等變化。表證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裏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表證舌苔變化不明顯;裏
證舌苔多有變異。表證脈浮;裏證多見沉脈或其它多種脈象。
4
寒熱辨證
寒熱表示的是疾病的性質,一般來說,陽盛為熱證,陰盛為寒證。
寒證的病性屬寒,一般伴隨臟腑功能的減退,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大便溏稀、惡寒喜暖、四肢寒冷等;熱證病性屬熱,一般伴有臟腑功能充亢,表現為小便短赤、面紅耳赤、煩躁不安、惡熱喜冷等。
寒證和熱證的辨別。寒證和熱證的表現有所不同,惡寒喜熱、口淡不渴、面白、四肢冷等症狀為寒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四肢溫熱多為熱證。
寒熱證的表現有時會有一些假象,讓人不易辨別,我們必須認真觀察。—般來說,口渴卻喜熱飲、身熱卻喜蓋衣被、面紅卻時隱時現、脈大卻無力等證狀屬於真寒假熱;手足逆冷卻脈沉、四肢雖冷卻身熱不惡寒、脈雖沉卻有力、煩渴卻喜冷飲等屬於真熱假寒。
----------------------------------------
八綱,就是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醫生對通過診法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病變位置的淺深,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鬥爭的盛衰和病證類別的陰陽,以作為辨證綱領的方法,稱為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綱辨證。八綱是從各種具體證候的個性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種疾病,從大體病位來說,總離不開表或裡;從基本性質來說,一般可區分為寒與熱;從邪正鬥爭的關係來說,主要反映為實或虛;從病證類別來說,都可歸屬於陽或陰兩大類。因此,疾病的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儘管極為複雜,但運用八綱對病情進行辨別歸類,則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所以八綱是辨證的綱領。
八綱辨證源流
《內經》中並無“八綱”這一名詞,但其具體內容已有散在性論述,且基本確定了其相互間的辨證關係。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具體運用八綱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方隅在《醫林繩墨》曾說:“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具體運用八綱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方隅在《醫林繩墨》曾說:“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
到了明代,八綱辨證的概念與內容,已為許多醫家所重視和接受。如陶節庵《傷寒六書‧傷寒家秘》中說:“審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真切,復審汗下吐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
王執中《傷寒正脈》亦說:“治病八字, 虛實陰陽表裡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
張三錫《醫學六要》也說:“錫家世業醫,致志三十餘年, 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裡、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中有 “陰陽篇”、“六變篇”之稱,即所謂“二綱六變”,並以二綱統六變,他說“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 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其將二綱六變作為辨證綱領的觀點。因此,將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者作為辨證的綱領,實際上是形成於明代。
王執中《傷寒正脈》亦說:“治病八字, 虛實陰陽表裡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
張三錫《醫學六要》也說:“錫家世業醫,致志三十餘年, 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裡、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中有 “陰陽篇”、“六變篇”之稱,即所謂“二綱六變”,並以二綱統六變,他說“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 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其將二綱六變作為辨證綱領的觀點。因此,將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者作為辨證的綱領,實際上是形成於明代。
八綱基本證候
表證與裡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是四對既互相對立而又互有聯繫的八個方面證候。其實,它們並不是完整而具體的證,只是對病情的大體分類而已。
一、表裡辨證
簡述
表裡是辨別病位外內淺深的一對綱領。表與裡是相對的概念,如軀殼與臟腑相對而言,軀殼為表,臟腑為裡;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為表,筋骨為裡等。因此,對於病位的外內淺深,都不可作絕對的理解
一般而論,從病位上看,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相對為外,臟腑、骨髓相對為內。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外有病屬表,病較輕淺;內有病屬裡,病較深重。從病勢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裡,是病漸增重為勢進;病邪由裡出表,是病漸減輕為勢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裡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的認識。
任何疾病的辨證,都應分辨病位元的表裡,而對於外感病來說,其意義則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內傷雜病的證候一般屬於裡證範疇,故分辨病位元的表裡並非必須,而主要辨別"裡"的具體臟腑等病位。然而外感病則往往具有由表入裡、由輕而重、由淺而深的傳變發展過程。所以,表裡辨證是對外感病發展階段性的最基本的認識,它可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權。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都可理解為是表裡淺深輕重層次劃分的辨證分類方法。
表證
表證是外感六淫之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衛氣)抗邪所表現輕淺證候的概括。表證主要見於外感疾病初期階段。
《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因此,對表證的概念應當全面理解,而不能機械地以為皮毛的病變就一定是表證,也不能絕對地以為表證的病位就一定在皮毛。
表證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或惡風)、頭身痛、舌苔薄白、脈浮,兼見鼻塞流涕,噴嚏,咽喉癢痛,咳嗽,有汗或無汗等症。
證候類型由於體質強弱不同,感受的邪氣類別各異,輕重之別,所以表證的臨床表現也很複雜,一般分為三個類型:
- 表寒證(傷寒證、傷寒表實證):以感受寒邪為主,故又稱傷寒證。其特點是:惡寒重、微發熱,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
- 傷風表證(太陽中風證、中風表虛證):以感受風邪為主,又稱太陽中風證。其特點是:惡風、微發熱,汗出,脈浮緩 。
- 表熱證(外感風熱證):是感受濕熱(風熱)之邪,又稱外感風熱證,在溫病學中屬衛分證。其特點是發熱重,微惡寒,口渴,咽痛,舌質正常或尖邊稍紅,苔薄白而乾或苔薄微黃,脈浮數。
裡證
裡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故《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裡證者,病之在內、在髒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裡證。”
裡證與表證相對而言,其概念非常籠統,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凡不是表證(及半表半裡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屬於裡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裡”。
裡證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或內傷病。裡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由外邪不解,內傳入裡,侵犯臟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成;三是情志內傷 、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出現的種種病證。
裡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本章的寒熱虛實辨證以及後面的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辨證部分均屬裡證的範疇。
半表半裡證
外邪由表內傳,尚未入於裡,或裡邪透表,尚未至於表,邪正相搏於表裡之間,稱為半表半裡證。其證候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半表半裡證在六經辨證中稱為少陽病證。
表裡證鑒別要點
辨別表證和裡證,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內臟證候是否突出、舌象、脈象等變化。《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說:“一病之表裡,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裡也。”
表證 | 裡證 | 半表半裡證 |
---|---|---|
(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時並見 | (外感病中)但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 | (外感病中)寒熱往來 |
以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等為常見症狀,內臟證候不明顯 | 裡證以內臟證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嘔瀉之類表現為主症,鼻塞頭身痛等非其常見症狀 | 半表半裡證則有胸脅苦滿等特有表現 |
舌苔變化不明顯 | 舌苔變化不明顯 | |
多見浮脈 | 裡證多見沉脈或其他多種脈象 | |
辨表裡證尚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 |
二、寒熱辨證
簡述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為熱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即是此意。張景岳認為“寒熱乃陰陽之化也”。
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症狀作判斷,而是通過四診對與其相適應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症狀、體征的概括。具體的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症狀和體征;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症狀和體征。例如:表寒證,發熱,惡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潤,脈浮緊等一組寒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寒證;表熱證,惡寒,發熱重,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一組熱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熱證。須注意,惡寒、發熱與寒證、熱證不同。惡寒、發熱只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寒熱徵象有真假之別,而寒證 、熱證則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聖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寒證要用熱劑,熱證要用寒劑,兩者治法迥然不同,臨床上如寒熱不辨,其不良反應立竿見影,後果嚴重。因此,寒熱辨證在八綱辨證中尤其重要。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陰寒邪氣,或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裡寒、虛寒、實寒等。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證候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踡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 (冷、白、稀、痛、踡)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裡;或因七情過激,鬱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裡熱、虛熱、實熱等。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乾、脈數。(熱、紅、乾、數、亂)
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證與熱證,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質的主要體現,故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惡寒發熱及對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是辨別寒證與熱證的重要依據。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可作為辨別寒證與熱證的參考。
鑒別項目 | 寒熱 | 口渴 | 面色 | 四肢 | 神態 | 痰涕 | 二便 | 舌象 | 脈象 |
寒證 | 惡寒喜熱 | 不渴 | 白 | 冷 | 踡臥少動 | 清稀色白 |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長 | 舌淡苔白 而潤滑 | 遲或緊 |
熱證 | 惡熱喜冷 | 渴喜冷飲 | 紅赤 | 熱 | 仰臥躁動 | 黃稠 | 大便乾結 小便短赤 | 舌紅 苔黃而乾 | 數 |
三、虛實辨證
簡述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即虛與實主要是反映病變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盛衰。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景岳全書‧傳忠錄》亦說:"虛實者,有餘不足也。"實主要指邪氣盛實,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所以實與虛是用以概括和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
由於邪正鬥爭是疾病過程中的根本矛盾,陰陽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熱證候,亦存在著虛實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虛實關係,是辨證的基本要求,因而《素問‧調經論》有"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之說。通過虛實辨證,可以瞭解病體的邪正盛衰,為治療提供依據。早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 土的帛書中就有"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實證宜攻邪,即取其有餘,虛證宜補正,即益其不足,虛實辨證準確,攻補方能適宜,才能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為主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
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精、血、津液、營、衛等,故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都屬於虛證的範疇。根據正氣虛損的程度不同,臨床又有不足、虧虛、虛弱、虛衰、亡脫之類模糊定量描述。
虛證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如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陰液氣血耗損等,均可形成虛證。
在此,僅介紹虛證中 兩大類常見的表現:陽虛證、陰虛證
陽虛證 |
【臨床表現】經常畏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可有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為細數)無力,並可兼有神疲、乏力、氣短等氣虛的證候。陽虛證多見於病久體弱者,病勢一般較緩。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傷陽者,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陽失溫運與固攝的功能,所以見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表現。陽虛則陰寒盛,故舌胖嫩,脈虛沉遲。
陽虛可見於許多臟器組織的病變,臨床常見者有心陽虛證、脾陽虛證、腎陽虛證、心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等,其表現有各自臟器的證候特點。
|
---|---|
陰虛證 |
【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口燥咽乾,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等為證候特徵,並具有病程長、病勢緩等虛證的特點。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傷陰者,以陰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陰不制陽,及失去其濡養滋潤的作用,故見手足心熱,心煩,顴紅,潮熱盜汗等症。陰虛則陽偏亢,故舌紅乾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可見於多個臟器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等。以並見各臟器的病狀為診斷依據。
|
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而以陽、熱、滯、閉等為主,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實證以邪氣充盛、停積為主,但正氣尚未虛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鬥爭一般較為劇烈,而表現為有餘、強烈、停聚的特點。
【臨床表現】由於致病邪氣的性質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實證的表現亦極不一致,而常見的主要有:發熱,煩躁、甚至神昏譫語,胸悶呼吸氣粗、痰涎壅盛,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下利、裡急後重,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舌質蒼老、舌苔厚膩,脈實有力 。
實證是非常籠統的概念,範圍極為廣泛,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二是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產物壅聚停積於體內。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產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很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為實證的代表。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激劇者多實證,體質壯實者多實證,故《難經‧四十八難》有"急者為實"、"入者為實"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
四、陰陽辨證
陰陽是類證的綱領
由於陰、陽分別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故疾病的性質、臨床的證候,一般都可歸屬於陰或陽的範疇,因而陰陽辨證是基本辨證大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景岳全書‧傳忠錄》亦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大綱。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足見古人對陰陽辨證的重視。
根據陰陽學說中陰與陽的基本屬性,臨床上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外的、向上的、容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為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等,一般都可歸屬為陽證。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裡證、寒證、虛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可歸屬為陰證。
由於陰陽是對各種病情從整體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綱中的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餘六綱,所以說陰陽是證候分類的總綱,陰陽是辨證歸類的最基本綱領。
陰陽有具體的辨證內容
由於中醫學中的陰陽不僅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且已經有了許多具體的醫學內容,如陽氣、陰液、心陰、脾陽等,都是有實際內容的醫學概念。所以,陰陽辨證又包含有具體的辨證內容,其主要者有陽虛證、陰虛證、陰盛證、陽盛證,以及亡陽證、亡陰證等。此外,陽亢證、虛陽浮越證等,亦可是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所謂陰盛證實際是指實寒證,所謂陽盛證實際是指實熱證。陽虛證即虛寒證,陰虛證即虛熱證,其臨床表現詳見虛證。
感冒,在广义上分,一为伤寒;二为温病。
伤寒,多为素体阳虚,或劳累、或汗出当风,后脑勺到后颈那儿先让冷风吹了,然后有了感冒的症状。
这种感冒,不渴。因为不伤津液,所以不渴。会有后脑勺紧痛、颈脖子转动不利的症状。有恶风、恶寒。这种就用汗法。
温病,伤寒论中是这么定义的,后世医家也是这么定的。“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这温病呢,就口渴,伤津液所以渴。嘴皮子发干。
这温病多数是因为素体阴虚、时常便秘、胃火上炽而导致。多数人得风温、风热就是前两天先大便难下,然后是咽痛、再接着才出现感冒症状。
而多数病毒型感冒,就是这样的,它首先是破坏了体液免疫能力,就是伤了津了。等有发热、恶寒的感冒症状出来的话,如果当成是普通感冒,也用发汗法,就会导致病人角弓反张,会抽筋,会得刚痉。象小儿急惊风,就这种。
寒包火呢,属于风温的一种。跟普通的风温不同,不同在恶寒甚上。一般的风温,是不恶寒,或恶寒轻。寒包火呢,就恶寒重。表面看上去象风寒感冒。鉴别点就是:渴、尿黄、舌苔黄,脉重按依然数。就有内热。
流感期间观察到自己的尿色黄、咽干、口渴、唇皮干燥。
任何一项,就吃点儿清凉的、滋阴的食品。让上诉症状消除,也就做了病除起就去病了。吃到,尿清、不渴、不咽干、不唇皮干燥就行了。
杏仁止咳是让肺气上逆的那股力往下走。酸奶,是让胃火降下来。酸奶伴杏仁,就是让风热感冒初起之时的,肺气降下来,胃火降下来。从而达到小病早去的目的。
蜂蜜相对来说只是偏寒。酸奶就直接是凉。胃火上扰,就那种长期有胃火的,但也不烧心,下唇皮偏黑,但不干,用蜂蜜。
胃火旺,短时起来的,下唇皮干燥、起皮,用酸奶。(类似于知母)。胃火炽,下唇皮焦干,并伴有大渴、大汗、用西瓜。(类似于生石膏)。如果长期有胃寒吐酸、腹冷痛喜按喜暖的,就尽量少吃酸奶。除下唇皮干燥起皮外,不吃酸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