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感冒醫案分享與解析(原著:孔慧妍醫師)

12/3 (日)

老婦人手背疑似被刀子割傷 已經咳嗽一個禮拜

12/4 (一)

早擦外傷藥 手背下午持續腫大
晚上發燒極度怕冷脈浮 先送急診

12/5~7 (二~四)

西醫給退燒 抗生素 止咳化痰 燒有退
但手背的紅腫持續擴散到手肘甚至到肩膀腋下等範圍

12/7轉感染科

12/8 (五)

西醫: 感染科醫生會診 疑是壞死性筋膜炎 給予更強的抗生素 咳嗽藥化痰藥

中藥:
給排膿散及湯一帖
(桔梗20白芍15枳殼15生甘草15紅棗15生薑5)

手的腫退50% 紅退30% 喘咳依舊 痰變多

12/9 (六)

西醫: 抗生素 止咳化痰 止瀉藥
中藥: 給排膿散及湯+桑枝一帖
(桔梗20白芍15枳殼15生甘草15紅棗15生薑5 桑枝15)

晚上總結: 手的腫退80% 紅退50% 喘咳依舊 痰變多 拉肚子4次且有急迫感

(老師請學生往表證想,因為傷口在表,而且小傷口感染又體力不佳像感冒,回去跟阿嫲確認有沒有桂枝湯證,有的話用桂枝湯,排膿不要用桔梗,副作用大,換薏仁)

12/10 (日)

西醫: 抗生素 止咳化痰 止瀉藥
中藥 給桂枝湯+薏仁 (脈浮 表證 汗出 膿腫)
(桂枝9錢白芍9錢炙甘草6錢生薑9錢紅棗12顆薏仁9錢)
晚上總結: 手的腫退至90% 紅退80% 喘咳依舊 痰變少 拉肚子早2次午1次晚上止
午後精神體力明顯變好 (感冒症狀也好了)

12/11 (一)

西醫: 抗生素 止咳化痰
早上總結: 手的紅腫已退 喘咳痰依舊 精神體力變好 胃口好
原本西醫說兩天後看看要不要開刀,這個壞死看來要清創,因為阿嫲不想開,孫子學生也急了,所以3天時間想用中藥治到西醫不用開刀,結果當然紅腫2-3天全退了當然不用手術了。

這個醫案有幾個地方需要特別思考:

1. 不管學生還是一般醫師,看到膿腫第一時間想的是排膿,這是西醫觀念。咳嗽止咳,腫瘤切瘤,在經方裡,用這種觀念去開方,永遠沒辦法學得好。

經方只要分「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阿嫲小傷口在手上,這個就是病位在表,要考慮表證,表證不以病位確診,以表證的症狀確診,所以要確定有沒有「脈浮、發熱(發燒?),惡寒,四肢關節不適、汗出等問題」,請學生去確認桂枝湯證是不是俱備,的確這些症狀都有,所以六上課來問我後,主方改用桂枝湯。

一開始學生好像轉不過來,「老師,那有膿不管它嗎?」,應該說,你用排膿湯治標一定可以,但根本問題沒解決,變成一邊用中藥排膿,根本問題又一直生膿,後面還要面對副作用,不能這樣開,你還是要回到八綱,根本要抓到,再加減治標藥救急會更好,等於標本同治了,也不會有太強副作用。

2. 六當天我也跟學生說,桔梗在臨床上如果是治標(排膿用),容易生痰(副作用),排膿湯裡有白芍,根本問題無白芍證,為了治標而用就容易拉肚子(副作用),加上有枳實去實藥,一個表虛的人用去實藥不是傷到根本問題嗎?

你會發現治標藥的效果好,但就是有副作用,副作用累積到一個程度又發另外一個新病,病就這樣沒完沒了,不斷的看醫生了,所以副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老實說,如果我覺得吃中藥不管副作用的話,那跟吃西藥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如果要這樣學中醫,何必吃中藥呢?

3. 表證排膿我不會選桔梗,除了副作用比較大,表證去膿,用薏仁去濕更好,薏仁是利濕藥,既安全(副作用小,可以當食品就知道了),也利關節(阿嫲關節不好)。

4. 顯然阿嫲是有感冒問題,可是學生也因這手腫明顯忽略了。這是醫師跟病人角度的不同,要把警方學好的話,要站在醫師的角度,手腫很重要,但選方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而他的感冒症狀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什麼在吃了桂枝湯後,阿嫲的精神體力跟胃口明顯好轉,你光用排膿湯是不行的,而且根本問題不解決也容易復發,並非長久之計。

4. 最後,這一切真是信仰的問題。我看同學這幾天跟其他同學在群裡的討論,大家都說吃中藥居然可以那麼快退紅腫就很爽,可是西醫應該會說是抗生素的效果吧?學生餵中藥還要醫院偷餵,看了心裡真難受。

我們用中醫治好多少西醫治不好的病,結果到最後都要偷偷餵,阿嫲好了也不能說是因爲那3天吃中藥,最後還要被西醫搶功勞,認為是因為她用了抗生素的成效(拜託,有效沒吃中藥前就該好了不是嗎?)。

一個真正能治病的醫學,在當代可以這樣的被看不起跟抗壓。想到這心裡一陣酸,難怪大師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人心都不正了,唉。

PS.: 請學生們記得,診斷時,不要著相,像咳嗽鼻涕都不是經方能直接開方的症狀,不是不去治它,而是選方時不用考慮,回到八綱,選對方了,這些症狀一定會一起好,用八綱選出根本問題最重要(咳嗽鼻涕鼻塞手腫都是根本問題延伸的副症,像抗怪一樣,老大打死了,小嘍嘍自然全跑)。

--------------------------------------------------
附錄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奠基於《黃帝內經》,運用於《傷寒雜病論》,明代大家張景岳《景岳全書》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明此者,萬病皆可指掌矣。」
八綱辯證是中醫哲學的核心,是中醫文化的靈魂,懂了八綱辯證,相當於一隻腳已經跨進了中醫的殿堂。昨天我們分享了一篇文章,講到了一些艾灸時常出現的誤區,其實,很多灸友之所以會在艾灸過程中出現常識性錯誤,這跟大家不理解八綱辯證有最直接的關係。換言之,懂了八綱辯證,你會更懂艾灸,無論是自己施灸還是指導身邊的人,都有莫大的幫助。
八綱辨證就是把各種疾病分為八大類型,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疾病的八種類型是醫生通過對病人的四診後掌握的一些資料,再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疾病的盛衰及性質、病位的深淺,把這些資料綜合分析之後得出來的。

在這八綱之中,陰和陽是疾病的類別的反映,表和裡是病位的深淺的反映,寒和熱是疾病的性質的反映,虛和實反映的是邪正的盛衰。具體來說,八綱辨證的內容如下:

1

陰陽辨證

陰陽是八綱的總綱,陰證包括虛、裡、寒,陽證包括實、表、熱。陰證主要指的是虛寒證,臨床表現為倦怠無力、精神不振、面色暗淡、四肢畏寒、口淡不渴、下利清谷等;陽證主要指的是實熱證,臨床表現為躁動不安、大便秘結、發熱、呼吸氣粗、小便短赤等。

陰、陽虛損會導致陰虛或陽虛。陰虛的臨床表現為潮熱、盜汗、消瘦、低熱、五心煩熱、脈細數等;陽虛表現為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少氣懶言、四肢畏寒等。

陰虛或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亡陰或亡陽,指的是體內的陽氣或陰氣損耗過多而導致的生命垂危。亡陰表現為手足溫、汗出熱而粘、肌膚熱、脈躁疾急按之無力;亡陽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清冷、昏迷不醒、畏寒等。

2

虛實辨證

虛實是反映邪氣盛衰的一對概念。實證指的是邪氣盛宜攻;虛證指的是正氣不足,宜補。

虛證指的是人體體內正氣不足所產生的一些證候,包括臟腑、陰陽、精血等不同程度的損傷。臨床表現為面色淡白、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小便頻繁或小便不禁、精神萎靡、盜汗等。實證指的是體內邪氣過盛所導致的一些證候,是邪氣侵入身體或內臟功能失調所致。臨床表現為呼吸氣粗、胸悶煩躁、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腹部脹痛、舌苔厚膩等。

虛證和實證的辨別。虛證和實證的辨別一般有以下規律:體壯、舌老、外感病初、中期、聲髙氣粗、脈實有力、痛處拒按等症狀多為實證;體弱、舌嫩、外感病後期、聲低氣怯、脈虛無力、痛處喜按等症狀為虛證。

虛實還有真假之分,一般來說腹部脹痛,但是時脹時不脹,或按之痛減,脈弦則無力為真虛假實;而雖不欲食但能進食,腹部脹痛,按之痛增,脈雖沉但按之有力等症狀多為真實假虛。

3

表裡辨證

表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病勢的深淺和病位的內外。表證主要指的是疾病比較淺而輕,而裡證則指的是疾病深且重。

表證指的是六淫邪氣經過口鼻和皮毛侵入時產生的一些證候,經常是發生在外感病的初級階段,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它的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脈浮、頭身痛、鼻塞、咳嗽、流涕、咽喉痛等。裡證指的是疾病深入到臟腑、骨髓、氣血的一些證候,是外證不解而傳入里,多發生在一些外感疾病的中後期或者一些內傷病,里證的病程一般比較長。臨床表現是便秘、腹瀉、煩燥、頭暈、脈沉等。

表證和里證的辨別。表證和裡證的辨別一般是通過觀察疾病的寒熱、脈象、舌象的變化得出,具體來說:脈浮多為表證,脈沉多為裡證;發熱惡寒多為表證,發熱不惡寒多為裡證;舌苔變化少為表證,舌苔變化多為裡證。

表裏辨證是辨別病變部位外內淺深的兩個綱領。病位的表與裏是相對概念,如體表與臟腑相對而言,體表爲表,臟腑爲裏;臟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臟屬裏;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裏;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裏;等等。表裏證鑒別要點:表裏證的鑒別,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舌象、脈象等變化。表證惡寒發熱同時並見;裏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表證舌苔變化不明顯;裏
證舌苔多有變異。表證脈浮;裏證多見沉脈或其它多種脈象。

4

寒熱辨證

寒熱表示的是疾病的性質,一般來說,陽盛為熱證,陰盛為寒證。

寒證的病性屬寒,一般伴隨臟腑功能的減退,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大便溏稀、惡寒喜暖、四肢寒冷等;熱證病性屬熱,一般伴有臟腑功能充亢,表現為小便短赤、面紅耳赤、煩躁不安、惡熱喜冷等。

寒證和熱證的辨別。寒證和熱證的表現有所不同,惡寒喜熱、口淡不渴、面白、四肢冷等症狀為寒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四肢溫熱多為熱證。

寒熱證的表現有時會有一些假象,讓人不易辨別,我們必須認真觀察。—般來說,口渴卻喜熱飲、身熱卻喜蓋衣被、面紅卻時隱時現、脈大卻無力等證狀屬於真寒假熱;手足逆冷卻脈沉、四肢雖冷卻身熱不惡寒、脈雖沉卻有力、煩渴卻喜冷飲等屬於真熱假寒。

----------------------------------------


八綱,就是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醫生對通過診法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病變位置的淺深,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鬥爭的盛衰和病證類別的陰陽,以作為辨證綱領的方法,稱為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綱辨證。八綱是從各種具體證候的個性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種疾病,從大體病位來說,總離不開表或裡;從基本性質來說,一般可區分為寒與熱;從邪正鬥爭的關係來說,主要反映為實或虛;從病證類別來說,都可歸屬於陽或陰兩大類。因此,疾病的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儘管極為複雜,但運用八綱對病情進行辨別歸類,則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所以八綱是辨證的綱領。

八綱辨證源流

《內經》中並無“八綱”這一名詞,但其具體內容已有散在性論述,且基本確定了其相互間的辨證關係。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具體運用八綱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方隅在《醫林繩墨》曾說:“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
到了明代,八綱辨證的概念與內容,已為許多醫家所重視和接受。如陶節庵《傷寒六書‧傷寒家秘》中說:“審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真切,復審汗下吐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
王執中《傷寒正脈》亦說:“治病八字, 虛實陰陽表裡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
張三錫《醫學六要》也說:“錫家世業醫,致志三十餘年, 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裡、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中有 “陰陽篇”、“六變篇”之稱,即所謂“二綱六變”,並以二綱統六變,他說“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 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其將二綱六變作為辨證綱領的觀點。因此,將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者作為辨證的綱領,實際上是形成於明代。

八綱基本證候

表證與裡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是四對既互相對立而又互有聯繫的八個方面證候。其實,它們並不是完整而具體的證,只是對病情的大體分類而已。

一、表裡辨證

簡述

表裡是辨別病位外內淺深的一對綱領。表與裡是相對的概念,如軀殼與臟腑相對而言,軀殼為表,臟腑為裡;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為表,筋骨為裡等。因此,對於病位的外內淺深,都不可作絕對的理解
一般而論,從病位上看,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相對為外,臟腑、骨髓相對為內。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外有病屬表,病較輕淺;內有病屬裡,病較深重。從病勢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裡,是病漸增重為勢進;病邪由裡出表,是病漸減輕為勢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裡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的認識。
任何疾病的辨證,都應分辨病位元的表裡,而對於外感病來說,其意義則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內傷雜病的證候一般屬於裡證範疇,故分辨病位元的表裡並非必須,而主要辨別"裡"的具體臟腑等病位。然而外感病則往往具有由表入裡、由輕而重、由淺而深的傳變發展過程。所以,表裡辨證是對外感病發展階段性的最基本的認識,它可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權。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都可理解為是表裡淺深輕重層次劃分的辨證分類方法。

表證

表證是外感六淫之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衛氣)抗邪所表現輕淺證候的概括。表證主要見於外感疾病初期階段。
《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因此,對表證的概念應當全面理解,而不能機械地以為皮毛的病變就一定是表證,也不能絕對地以為表證的病位就一定在皮毛。
表證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或惡風)、頭身痛、舌苔薄白、脈浮,兼見鼻塞流涕,噴嚏,咽喉癢痛,咳嗽,有汗或無汗等症。
證候類型由於體質強弱不同,感受的邪氣類別各異,輕重之別,所以表證的臨床表現也很複雜,一般分為三個類型:
  1. 表寒證(傷寒證、傷寒表實證):以感受寒邪為主,故又稱傷寒證。其特點是:惡寒重、微發熱,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
  2. 傷風表證(太陽中風證、中風表虛證):以感受風邪為主,又稱太陽中風證。其特點是:惡風、微發熱,汗出,脈浮緩 。
  3. 表熱證(外感風熱證):是感受濕熱(風熱)之邪,又稱外感風熱證,在溫病學中屬衛分證。其特點是發熱重,微惡寒,口渴,咽痛,舌質正常或尖邊稍紅,苔薄白而乾或苔薄微黃,脈浮數。

裡證

裡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故《景岳全書‧傳忠錄》說:“裡證者,病之在內、在髒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裡證。”
裡證與表證相對而言,其概念非常籠統,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凡不是表證(及半表半裡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屬於裡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裡”。
裡證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或內傷病。裡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由外邪不解,內傳入裡,侵犯臟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成;三是情志內傷 、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出現的種種病證。
裡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本章的寒熱虛實辨證以及後面的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辨證部分均屬裡證的範疇。

半表半裡證

外邪由表內傳,尚未入於裡,或裡邪透表,尚未至於表,邪正相搏於表裡之間,稱為半表半裡證。其證候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半表半裡證在六經辨證中稱為少陽病證。

表裡證鑒別要點

辨別表證和裡證,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內臟證候是否突出、舌象、脈象等變化。《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說:“一病之表裡,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裡也。”
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
(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時並見(外感病中)但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外感病中)寒熱往來
以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等為常見症狀,內臟證候不明顯裡證以內臟證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嘔瀉之類表現為主症,鼻塞頭身痛等非其常見症狀半表半裡證則有胸脅苦滿等特有表現
舌苔變化不明顯舌苔變化不明顯
多見浮脈裡證多見沉脈或其他多種脈象
辨表裡證尚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

二、寒熱辨證

簡述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為熱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即是此意。張景岳認為“寒熱乃陰陽之化也”。
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症狀作判斷,而是通過四診對與其相適應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症狀、體征的概括。具體的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症狀和體征;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症狀和體征。例如:表寒證,發熱,惡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潤,脈浮緊等一組寒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寒證;表熱證,惡寒,發熱重,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一組熱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熱證。須注意,惡寒、發熱與寒證、熱證不同。惡寒、發熱只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寒熱徵象有真假之別,而寒證 、熱證則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聖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寒證要用熱劑,熱證要用寒劑,兩者治法迥然不同,臨床上如寒熱不辨,其不良反應立竿見影,後果嚴重。因此,寒熱辨證在八綱辨證中尤其重要。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陰寒邪氣,或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裡寒、虛寒、實寒等。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證候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踡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 (冷、白、稀、痛、踡)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裡;或因七情過激,鬱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裡熱、虛熱、實熱等。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乾、脈數。(熱、紅、乾、數、亂)

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證與熱證,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質的主要體現,故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惡寒發熱及對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是辨別寒證與熱證的重要依據。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可作為辨別寒證與熱證的參考。
鑒別項目寒熱口渴面色四肢神態痰涕二便舌象脈象
寒證惡寒喜熱不渴踡臥少動清稀色白大便稀溏
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
而潤滑
遲或緊
熱證惡熱喜冷渴喜冷飲紅赤仰臥躁動黃稠大便乾結
小便短赤
舌紅
苔黃而乾

三、虛實辨證

簡述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即虛與實主要是反映病變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盛衰。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景岳全書‧傳忠錄》亦說:"虛實者,有餘不足也。"實主要指邪氣盛實,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所以實與虛是用以概括和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
由於邪正鬥爭是疾病過程中的根本矛盾,陰陽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熱證候,亦存在著虛實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虛實關係,是辨證的基本要求,因而《素問‧調經論》有"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之說。通過虛實辨證,可以瞭解病體的邪正盛衰,為治療提供依據。早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 土的帛書中就有"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實證宜攻邪,即取其有餘,虛證宜補正,即益其不足,虛實辨證準確,攻補方能適宜,才能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為主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
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精、血、津液、營、衛等,故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都屬於虛證的範疇。根據正氣虛損的程度不同,臨床又有不足、虧虛、虛弱、虛衰、亡脫之類模糊定量描述。
虛證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如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陰液氣血耗損等,均可形成虛證。
在此,僅介紹虛證中 兩大類常見的表現:陽虛證、陰虛證
陽虛證
【臨床表現】經常畏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可有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為細數)無力,並可兼有神疲、乏力、氣短等氣虛的證候。陽虛證多見於病久體弱者,病勢一般較緩。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傷陽者,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陽失溫運與固攝的功能,所以見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表現。陽虛則陰寒盛,故舌胖嫩,脈虛沉遲。
陽虛可見於許多臟器組織的病變,臨床常見者有心陽虛證、脾陽虛證、腎陽虛證、心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等,其表現有各自臟器的證候特點。
陰虛證
【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口燥咽乾,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等為證候特徵,並具有病程長、病勢緩等虛證的特點。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傷陰者,以陰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陰不制陽,及失去其濡養滋潤的作用,故見手足心熱,心煩,顴紅,潮熱盜汗等症。陰虛則陽偏亢,故舌紅乾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可見於多個臟器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等。以並見各臟器的病狀為診斷依據。

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而以陽、熱、滯、閉等為主,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實證以邪氣充盛、停積為主,但正氣尚未虛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鬥爭一般較為劇烈,而表現為有餘、強烈、停聚的特點。
【臨床表現】由於致病邪氣的性質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實證的表現亦極不一致,而常見的主要有:發熱,煩躁、甚至神昏譫語,胸悶呼吸氣粗、痰涎壅盛,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下利、裡急後重,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舌質蒼老、舌苔厚膩,脈實有力 。
實證是非常籠統的概念,範圍極為廣泛,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二是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濕、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產物壅聚停積於體內。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產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很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為實證的代表。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激劇者多實證,體質壯實者多實證,故《難經‧四十八難》有"急者為實"、"入者為實"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

四、陰陽辨證

陰陽是類證的綱領

由於陰、陽分別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故疾病的性質、臨床的證候,一般都可歸屬於陰或陽的範疇,因而陰陽辨證是基本辨證大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景岳全書‧傳忠錄》亦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大綱。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足見古人對陰陽辨證的重視。
根據陰陽學說中陰與陽的基本屬性,臨床上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外的、向上的、容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為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等,一般都可歸屬為陽證。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裡證、寒證、虛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可歸屬為陰證。
由於陰陽是對各種病情從整體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綱中的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餘六綱,所以說陰陽是證候分類的總綱,陰陽是辨證歸類的最基本綱領。

陰陽有具體的辨證內容

由於中醫學中的陰陽不僅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且已經有了許多具體的醫學內容,如陽氣、陰液、心陰、脾陽等,都是有實際內容的醫學概念。所以,陰陽辨證又包含有具體的辨證內容,其主要者有陽虛證、陰虛證、陰盛證、陽盛證,以及亡陽證、亡陰證等。此外,陽亢證、虛陽浮越證等,亦可是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所謂陰盛證實際是指實寒證,所謂陽盛證實際是指實熱證。陽虛證即虛寒證,陰虛證即虛熱證,其臨床表現詳見虛證。


感冒,在广义上分,一为伤寒;二为温病。

伤寒,多为素体阳虚,或劳累、或汗出当风,后脑勺到后颈那儿先让冷风吹了,然后有了感冒的症状。

这种感冒,不渴。因为不伤津液,所以不渴。会有后脑勺紧痛、颈脖子转动不利的症状。有恶风、恶寒。这种就用汗法。

温病,伤寒论中是这么定义的,后世医家也是这么定的。“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这温病呢,就口渴,伤津液所以渴。嘴皮子发干。

这温病多数是因为素体阴虚、时常便秘、胃火上炽而导致。多数人得风温、风热就是前两天先大便难下,然后是咽痛、再接着才出现感冒症状。

而多数病毒型感冒,就是这样的,它首先是破坏了体液免疫能力,就是伤了津了。等有发热、恶寒的感冒症状出来的话,如果当成是普通感冒,也用发汗法,就会导致病人角弓反张,会抽筋,会得刚痉。象小儿急惊风,就这种。

寒包火呢,属于风温的一种。跟普通的风温不同,不同在恶寒甚上。一般的风温,是不恶寒,或恶寒轻。寒包火呢,就恶寒重。表面看上去象风寒感冒。鉴别点就是:渴、尿黄、舌苔黄,脉重按依然数。就有内热。


流感期间观察到自己的尿色黄、咽干、口渴、唇皮干燥。
任何一项,就吃点儿清凉的、滋阴的食品。让上诉症状消除,也就做了病除起就去病了。吃到,尿清、不渴、不咽干、不唇皮干燥就行了。

杏仁止咳是让肺气上逆的那股力往下走。酸奶,是让胃火降下来。酸奶伴杏仁,就是让风热感冒初起之时的,肺气降下来,胃火降下来。从而达到小病早去的目的。

蜂蜜相对来说只是偏寒。酸奶就直接是凉胃火上扰,就那种长期有胃火的,但也不烧心,下唇皮偏黑,但不干,用蜂蜜。
胃火旺,短时起来的,下唇皮干燥、起皮,用酸奶。(类似于知母)胃火炽,下唇皮焦干,并伴有大渴、大汗、用西瓜。(类似于生石膏)。如果长期有胃寒吐酸、腹冷痛喜按喜暖的,就尽量少吃酸奶。除下唇皮干燥起皮外,不吃酸奶,为宜。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頑固性、習慣性便秘

一般正常人,超過三天不排便,即可確診為便秘。如果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只進不出,穢物推積在腸管,必然產生毒素,上升到大腦,影響意識中樞,會出現神昏譫語、循衣摸床現象 。

不要小看便秘,不管足陽明胃經或手陽明大陽經,一旦毒素上升頭面,會出現面皰、青春痘,都是排泄系統有問題,嚴重會引發全身各機能病變。過去立法院有位非常敬業,審議法案字句斟酌,文筆又流暢的吳延環委員,常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方塊文章,每日晨泳,一襲長袍,仙風道骨,令人尊崇。他體驗出每天培養三次排便,再暢快不過,如早餐八點,食物停二小時後,十點出清一次。十二點午餐小憩二小時,排便一次。晚上十點就寢前再一次。如此每天排空三次,保持健康,配合他的晨泳(據他稱數十年除出差花蓮、高雄無游泳池中輟二次),新陳代謝良好。這位前賢除任事認真嚴謹外,養生哲學也值得後輩學習。

有人七天不排便,也有十天、十五天,更有人一個月以上,聽後簡直不可思議。《溫病條辨》作者吳瑭特別在〈秋燥篇〉提出一個病案,長達四十九天不大便,經吳先生用天台烏藥加巴豆,排出四十九粒黑又硬的糞便,據說用斧頭都劈不開(一笑)。另有一本婦科書《濟陰綱目》作者武之望先生,也有一病案是三十五天不排便。我個人看過五例以上三十天不排便,這些都是頑固性便秘。

對頑固性、習慣性便秘,很多人會用承氣湯系列,如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但我個人比較不喜用,縱使運用,也以調胃承氣湯較常用,因為方內大黃、芒硝的峻烈有甘草制衡,或是用大柴胡湯或防風通聖散,大柴胡湯是由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演變而成,也有小承氣湯的架構,藥效比較溫和。防風通聖散則是金元四大家的劉河間先生從調胃承氣湯、涼膈散演變而成。嚴格地說,防風通聖散是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系列的合方。

柯琴先生《傷寒來蘇集‧附翼》的最後一方是麻黃升麻湯,方義談到,既是麻黃湯症就應用麻黃湯,桂枝湯症就應用桂枝湯,承氣湯症就應用承氣系列,不應將三方合方,例如防風通聖散或大小調胃承氣組成為「三一承氣湯」,柯琴先生就很不以為然。

我講方劑,會將方出何人,其學術背景、用方著眼,甚至方劑組成內容、演變狀況都詳盡說明,目的是讓學者了解其概念、精義,否則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一知半解而不知如何運用,就很遺憾。尤其有些後輩,可能受到速成班或考試壓力影響,對一些重點課程精義了解不深入,往往在治病上事倍功半。

例如我個人不喜歡用承氣系列,是受明朝繆仲醇先生(又名希雍)《醫學廣筆記》的思想影響。他談到大便不通一定要加入肺經的藥,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以現代醫學臨床也可證明很多大腸的病變轉移到肺,肺系統病變轉移到大腸。也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彗。繆仲醇先生治便秘會加杏仁、川貝母、沙參、麥冬、紫菀,都是肺經藥。

我個人用柴胡桂枝湯會加增液湯(元參、麥冬、生地),這三味藥都含豐富的配醣體,水份多,可潤腸,再加柏子仁,文獻提到「凡仁皆潤」,杏仁、酸棗仁、桃仁都有潤腸功能。而杏仁、紫菀入肺,有「提壺揭蓋」功能,再以柏子仁滑腸,再加大腹皮、檳榔,對習慣性及頑固性便秘有很好療效。檳榔、大腹皮都屬棕櫚科,尤其檳榔性如鐵石,在我研究中醫至今,從無人告知《本草備要》中「性如鐵石」何義?就如遠志、白通草,其「若欲治下必先上之」或「欲治上,必先下之」意義為何一樣。經我數十年思考,原來鐵石其性重墜,服後往下發展,就可緩解宿便或大便滯下(要下不下)症狀。

但有些患者看我開方有檳榔,就會起疑其藥效,我就乾脆用大腹皮,畢竟這二味藥同科屬。木香檳榔丸治便秘用意即在此。而木香雖然屬菊科,凡菊科都具清熱解毒功能,但我臨床觀察,木香性燥,非不得已不用,所以《本草備要》也提示,陰虛者慎用。很多人服用歸脾湯後口乾,除一些熱藥如當歸、黃耆、龍眼肉外,木香應是其中原因。因此,除非行氣止痛才用木香,否則我會選用燥性較緩的砂仁、香附 。

用柴胡桂枝湯治便秘,著眼於其藥物機轉,亦是仲景先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衛氣因和......」的觀念,只要營養水份匯集腸管,使腸管獲得滋潤濡養,其功能就正常,便秘就獲得改善。小柴胡湯則可疏通三焦,全方的作用就是調和營衛,疏通三焦 ,使人體淋巴組織輸送回流而正常運作。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中暑狀態,多是「寒包火」,辛溫解表是王道/中醫排寒,根治反覆型頑固濕疹—案例分享與李璧如醫師評釋

中醫排寒,根治反覆型頑固濕疹—案例分享與李璧如醫師評釋


我的濕疹與汗皰疹2012年8月發病,一開始出現在手指,接著變嚴重,蔓延到四肢(手腕手肘),之後持續惡化到雙腿。濕疹時好時壞,反反復復,主要都發在身體與四肢,汗皰疹在手掌手指,發時更癢。 這兩年來濕疹與汗皰疹更嚴重,這段日子過得痛苦萬分。

    這中間看過不少中、西醫、民俗療法、氣功、自然療法、針灸,不少是在網路打廣告很凶的,總共差不多20幾位,卻沒太大改善。所幸沒有吃過類固醇。在最糟的那半年,沒辦法出門,每天要花兩小時擦藥、綁繃帶,才能睡覺。總是睡睡醒醒,因為很癢,但又不能抓,一抓又會濕濕爛爛。尤其手的汗皰疹,晚上睡覺非常癢,每天很準時半夜三點癢。四肢像濕疹,但發在身體的像乾癬(每個醫生說法都不太一樣)。 

    看過的中醫,有說我脾濕;有說我小時受過傷,壓迫到胰臟;有說我是風加寒體質;有說我血熱、血燥;也有說我免疫力亂。之前最後看的這位中醫,吃的藥一開始是小柴胡湯,兩個禮拜後換成荊防拜毒散,然後又換成葛根湯。 
◎李醫師評釋: 
    古中醫文獻無「濕疹」之名,據其臨床表癥,主要歸屬「浸淫瘡」、「濕毒」;據其發病部位而名稱各異,如小腿為「臁瘡」、肘窩或膝窩為「四彎風」、陰囊為「繡球風」等,名稱不下十餘種。 
    《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算是對本病最早的記載。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深化,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 
    總結濕疹病因,歷來醫家多以風、濕、熱、毒為主。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病程新久是證治判準關鍵,凡發病未久、體氣不衰、未迭經誤治者,均可「照書治」。如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謂:「浸淫瘡,黃連粉主之」。這個中醫史上首見治療本病之方藥,其實僅對初發、熱毒熾盛者有短效。歷來方書上針對溼疹各證型的處方,對久病誤治、體氣衰者,皆無大效,至少無法斷根。 
二、時至今日,當前生活條件下,溼疹的主要病因還是風寒,伏邪深藏,鬱而不宣。       
   但伏邪何時引爆,可能有以下因素: 
1.過勞疲憊、無法充分休息時。 
2.遭逢巨大的身心壓力,亦即情志因素,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以上兩條件互為交感,足以導致體氣低落。 
3.天候與飲食不當;盛夏暑氣逼仄、長夏溼熱燻蒸,過食冰寒生冷、燒烤燥物,都易形成脾陽不振與血熱,伏寒化熱與之相搏於膚腠,浸淫瘡於是發作。 
4.比較深層的意涵是,身心業果於此際成熟,必須經由這個疾病的洗禮,學習剝除某些根深柢固的習性。 
三、形成溼疹的助邪 
1.久居溼地。外溼的確存在,影響極大,內外兩溼合邪,其勢難擋。
   海島型氣候與大陸型氣候,溼度自是不同;即以台灣本島而言,近十年平均溼度是70~80%RH,而北京卻是12~16%RH,極少超過40%RH。 
2.多食生冷瓜果、久居冷房。如此兩寒交相害,損傷陽氣,動能不足,排溼能力更形低落。 
3.抑制性治療徒留藥害,貽禍無窮。  
    治病如同治水,疏導為上策。所以,一旦罹病卻一味以消炎藥、類固醇之類治標壓制,不思根本解決,日久必然潰堤。罹患溼疹,若無法掌握正確病因,誤治久治,最後可能形成慢性、肥厚性皮損。 
四、治療大法  
    溼疹若想斷根,首須排寒、固護脾胃、再視證型稍佐清利;其次注意生活起居,遵行12字箴言,少吃甜食,適當運動,不畏排寒反應,假以時日,必然有成。

    直到前年4月,經朋友介紹到日本土佐清水病院治療,一間皮膚專科醫院。 
    治療方式是:每天起床先洗澡,泡一次隕石浴(在一個放滿能量小石頭的大浴缸裡,做類似三溫暖的治療,一次十五分鐘,目的是大量排汗排毒),打點滴,再泡一次隕石浴。最後下午擦藥包紮(擦的藥膏是他們醫院自己研發的,內容好像結合隕石粉末、草藥跟西藥)。 
    飲食方面,除了魚肉,不讓我們吃其他肉類,菜色也十分清淡,到日本兩個晚上已經好了一半。 
    在日本住了一個月,算是把皮膚完全治好了。 
    2013/6回台灣之後,又開始有一點復發,只是不像以前這麼嚴重。 
    2013/7又去一次日本,這次待了兩週。 
    回台灣之後,也持續看中醫(也跑了很多地方)調身體,但結果都不理想,皮膚時好時壞,嚴重影響生活。 
    沒多久雙手又開始出現汗皰疹、濕疹(手掌、手指長小水泡,非常癢,然後也容易抓得濕濕爛爛)。 
2014/4最後一次去日本,這次待兩週,痊癒了回台灣,回台灣之後也一樣又慢慢開始惡化。 
◎李醫師評釋: 
    隕石浴排汗是對的,這呼應我們的排寒核心概念;但終究只是半套,周邊配套作法失當,還是無功。    首先,打點滴傷心陽、助內溼,這就完了;其次,沒禁水果冰品,更是直中要害。 
    病人自述:日本人都沒有寒氣的觀念,我還常常看到他們做完隕石浴,很熱,就跑去喝冰水。他們也很愛生魚片、涼拌菜,喝水都喝冰水,連冬天都是。 
    「到日本兩個晚上已經好了一半」,你陳寒加藥害,有這麼容易排?是因為緯度與溼度關係,在日本溼疹自然會改善很多,這是表面現象,但深層的邪氣不會因此消失,所以一回台灣,沒多久就故態復萌。 

◎皮膚病都與寒氣有關 
    直到在朋友轉發的文章中認識李醫師,雖然生病這一兩年,自己也對中醫產生極大興趣,會去翻書學習,但還是從李醫師的發文裡,認識很多沒有想過的東西。 
    例如說: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我會病成這樣?我的生活習慣非常好,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健康、又有運動習慣。 
    後來才慢慢想起,我們家非常愛吃水果,從小到大,我每天吃的水果種類與量是別人的四、五倍。我很怕熱,所以也很愛吃冰喝冰。 
    我從小就有氣喘,一直到小學加入游泳隊以及運動量變大才改善,後來大學時出現一點點乾癬,還不影響生活。2012年在餐廳工作時,才發在手指上,然後故事就第一張照片繼續接下去了。當時曾大量洗碗,我也懷疑劣質的洗碗精也是誘因。 
    以前的生活真的是生冷不忌,很怕熱,運動完也會喝冰的,喜歡吹冷氣,不怕冷。 
做廚藝的確常常進出大冰箱,冷藏、冷凍,也會在裡面涼快一下。  
◎李醫師評釋 
    皮膚病多與寒氣沉積有關,累積的速度與個人體氣盛衰呈負相關。 
    小學加入游泳隊,雖然氣喘改善,但寒氣深伏,貌似改善,其實是它根本不發,因為體氣弱了。若不游動,泡在水裡才糟糕,而且在水裡快速游一樣出汗,毛細孔張開,濕氣當然一湧而入。 
    「每天吃的水果種類與量是別人的四、五倍」,一直到來我處就診之前,都沒戒掉此習慣,他的溼疹當然反復進退。加上食涼飲冷、進出冷藏冷凍庫,這些過去種下的因,總是要還的。

◎感冒看西醫,忽略身體給的訊息 
    吃藥這段期間,有何排寒反應?身體對冷變得敏感,不會有特別不舒服的感覺,但對冰冷的東西已沒興趣,甚至害怕,喝水也一定要喝熱水才會舒服。 
    以前生病感冒都看西醫,所以每逢發燒,都沒有把握機會排寒。我們家以前也不懂,以為發燒就要趕快退燒,都忽略身體給的訊息。 
    我就只有小時有氣喘跟皮膚的毛病,其他都很好。2011年赴美念廚藝,那年很操,也沒運動,飲食也不健康(沙拉,而且重口味,油的甜的)。 
    2012年回台灣工作三個月,也很操,所以2012年8月就發病。 
◎吃再多保健食品,沒用啦 
    曾去自然診所驗血、驗過敏原,那時發現對塵蟎、發酵食物過敏。於是避開過敏原,飲用紫蘇油,補充Omega3、酵素,修補腸胃、細胞,當時有些改善,但沒治到根本。 
    從小一直在吃保健品,像維他命、礦物質、酵素、鈣等等,生病期間也曾大量吃,但沒什麼幫助。身邊婆媽們,出於關心也都會拿很多東西給我試,各式各樣補品、保養品、保健品、營養品,都吃過了吧。 
    也聽人說喝綠豆湯啦,四神湯、薏仁、紅豆蓮子,試過很多民間偏方,食療效果有限。 
    我也做飯水分離,這個效果比較好,只是我沒有像書裡那樣極端的做,我只是把吃跟喝分開,我現在還是會注意。 
    還有拉筋拍打、平甩、甩手,我每天都做。 
    每天都跑步或重量訓練,運動完會注意保暖,流流汗,休息一下,才去洗澡。其實我大部份都在家裡運動,所以不會吹到風。 
    週末會打球,以前打完球還會跟朋友去吃冰。現在都帶個保溫瓶,喝熱水。  
◎李醫師評釋 
    吃吧,營養要顧,可以適量補充;但若不從根本下手,僅在枝微末端打轉,保證治絲益棼,轉得你頭暈,花錢事小,徒然浪費時間心力,這就沒得討。 
    在台灣地區,現代標準都會生活型態,「飯水分離」(註1)對體虛溼重的人有幫助,可以看狀況配合執行。凡是促進氣機流通的功法、外治法,都有助排溼。至於生活細節,自己要留意。

◎外用止癢保濕藥,名堂太多 
    外用藥,擦過什麼苦參膏、青黛膏、紫雲膏、三黃洗劑,還有一堆藥,大多是中藥、草藥,我後來都沒用西藥。 保濕的話,也用過一堆乳液,過敏專用的、濕疹用的、異位性皮膚炎的……等等等,太多了。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不能用,因為我有開放性傷口,用這些太刺激。當初都不懂,我現在有傷口的地方是用紫雲膏;其他地方若是乾,就用凡士林保濕。 
    其實到李醫師這裡之後,皮膚也慢慢收乾了,不再像以前濕濕爛爛,就算排寒,也不會那麼痛苦。我目前還沒發燒。 
◎李醫師評釋 
    所有乾燥的問題,都是因為寒氣釋放,絕不能用油封住。乳液、啥油,就不必用在病態皮膚上。細孔須維持開闔有度,若要疏洩,一定得用含揮發成分的酒類,所以我常說「薑煮米酒」,以此溫熱為介質刮痧止癢或散熱,安全且實用。 
    外用的止癢(止痛)藥,這種思維沒存在價值,就對治了,止啥癢?根本是安慰劑,騙誰啊?以後看到這些東西,直接跳過去就是。就因為無法對治,只好止止癢,這根本浪費時間精力。

    看過這麼多中醫,有醫生告訴我不能吃冰,有醫生告訴我不能吃寒性水果。但沒有一位醫生把寒氣解釋得這麼詳盡(不只是飲食,還包括生活習慣、各種該注意的小地方)。前後大約發病四年,差不多就診半年了,這段時間我嚴格配合李醫師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讓身體保持暖和,把氣養強。 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現在已經進步很多,皮膚也不再濕爛。我才知道我終於找到對的方向。(2014-12-22 )

李璧如醫生的十二字箴言--忌冰冷寒涼...燒烤炸辣...濫補濫清...
附錄: 原來牙齦萎縮是可逆的..
寒包火,辛溫解表是王道
現代環境空調盛行,一般常見的中暑狀態,多是「寒包火」,也就是古人說的「受暑納涼」的「陰暑」。
從很熱的環境馬上進入冷氣房或是很快灌冰水,整個人就會開始不舒服,噁心、想吐、頭暈,可是汗卻出不來,這時候就不能像一般人說的,趕快移到涼快的地方,把衣服解開喝涼水,很多想當然爾的知識都有待商榷。
這時應該注意,若有葱白薑粥,就喝粥上面那一層稠湯(米油),粥可以養胃,也可以補充水份,所以不在吃飽,而是解表補液。不然至少先喝碗熱熱的黑糖薑湯。務必處在溫暖的環境,只要通風就好,讓他慢慢滲出汗來。
另外也可以配合使用刮痧。刮痧絕不可使用油質或乳液,也不可使用任何涼性的藥膏或精油,因為這是一種熱鬱氣閉的狀態,豈可用這類產品封住或閉鬱氣脈?
正確應該使用薑煮半水半酒或全酒,再用薑片或棉球,蘸溫熱的米酒水刮。先刮背,再刮頸項,最後刮頭,從上往下、從中心向外側刮。刮完要注意防寒,注意不可吹到風,也不能立即碰水。尤其孩子皮膚幼嫩,可以用棉花球沾薑煮米酒水輕刮。
總之,炎夏百般不適,多半寒熱挾雜,先行發汗,疏通表裡,餘症自解。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若專鍊心,恆搜己過,哪得有工夫管他家屋裡事。


    人生無一不過客
    休說何處是故鄉
    隨遇而安無不可
    自性彌陀引蓮邦

        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試問問,世間人,別說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包括到天道都還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哪一個人沒有過失?誰沒有私隱?所以揭露別人的醜行、私隱,這是最不道德的事情。一般講最傷感情的事情,喪失自己的厚道,喪失自己的陰德,而跟人結下了深仇大恨,這個我們要知道。
    言語傷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之中,結下來深仇大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世間從前讀書人知道,都能夠謹守。古德講,修行人最大的忌諱,就是說別人的好醜,「乃至一切世事」,與自己不相干的,「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這個昧就是昧了自己的良心。
    「若專鍊心,恆搜己過,哪得有工夫管他家屋裡事」。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不是沒有眼睛,不是看不見,沒有工夫顧別人的過失,自己一身罪業,一身過失,改過自新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管別人的事情!所以一個修行人,在一生當中道業有沒有成就,這是個關鍵。
    喜歡說別人過失,喜歡打聽別人過失,這種人決定不是修行人,這種人決定是三途的人。所以我們自己在六道裡頭,將來的前途如何,自己心裡比什麼都清楚,比什麼都明白。過去有人問我,說「我會不會墮地獄?」我回答他,這個話不必問我,你自己好好檢點檢點就知道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給我們所說的毀謗三寶、毀謗修行人,毀謗之罪都在阿鼻地獄,我們要相信。破和合僧,破壞道場,尤其是一個正法的道場,你一個念頭讚歎,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一個惡念的毀謗、嫉妒、障礙,造阿鼻地獄罪業,禍福總在一念之間,人就是這麼愚痴。
    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造作這個罪業?自己不是聖賢,必定有造作,只是輕重大小有差別。學佛的人,甚至於出家的人,埋怨釋迦牟尼佛,批評祖師大德,多得是。批評經教,批評古大德的言論著作,我們常常看到。
    而沒有去深思,不必說佛經了,古德語錄裡頭,他說的這些話,他為什麼要這樣說?他對什麼人說?他說的用意何在?我們沒有去深刻的求了解,任意加批評,就造罪業。我們不了解人家的用心,不了解當時的環境,佛說法,佛常常告訴我們,「佛無有法可說」,祖師大德也無法可說。
    為什麼說法?替眾生治病,所以說法他一定有對象,那個對象是什麼毛病,對象執著空,佛菩薩就說有;對象執著有,佛菩薩就說空,所謂說法無非是對治毛病,把他的妄想執著打掉而已。其實,他哪裡有法好說?何嘗說過一句法?破一切眾生執著而已。
    而我們後學的人很糟糕,把佛那些說法就當作證詞來審判他,說他說錯了。不但自己犯了大病,在這個地方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還叫一些人來附和,叫一些人生起妄想分別執著,你說這個罪過重不重?
    我們今天學佛稍稍明白一點意思,諸佛是隨類化身,沒有一定的身相,隨機說法,無有定法可說;說真的話,無有法可說。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說,有人以為佛說法了,這就叫謗佛,何況其他。你要說佛有法可說,已經就謗佛了,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讀《般若經》的人多,都沒有想到佛這個教訓,佛為我們大家的申明。世間人的言行,我們都不能夠批評,最好是不批評,所以古德、儒家教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儒家教世人,不合禮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
    天主教裡面,我看到他們所讀的經,也是這個說法。它這段感謝經裡面幾句話說得很好,「主扶救我」,我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求上帝幫助。知道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們念佛,他們念上帝,念要專念,專念就產生效果。說「我心已足」,這是知足。「不圖外物」,對於其他的這一切人事物都能夠放得下。「主原教我」,原本教我們,「毋聽淫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你看看人家所講的,我們跟外教少接觸,接觸之後,我們會五體投地,他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天主教裡面我看到很多句子,要求信徒要做社會的好榜樣,跟我們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完全相同。我們淨宗講「信願行」,他也講信願行,他們有三德,信德、望德、愛德,望是希求,信德是「信」,望德是「願」,愛德是愛天主、愛人如己,是「行」,他們也有信願行。我們講六波羅蜜,他裡面講四條,四種樞紐的德行,「智、義、節、勇」。智是智慧;義是布施,不希求回報;節就是忍辱;勇是持戒,勇於改過自新,他們也都有。和平禱詞裡頭尤其殊勝,非常感動人,它能成為世界的大宗教,擁有那麼多人的信仰,有它的道理。
    我們今天講學佛,實實在在跟人家這樣比,遠遠落在人家後面,人家決定能升天,我們落阿鼻地獄,這是我們要深思反省檢點的。他們早晚祈禱,他們有早晚課,早晚祈禱,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比我們認真。佛陀雖然有非常殊勝的教誨,可是在末法時期多數流於形式,所以「信解行證」這四個字有名無實。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死了以後往哪裡去?不要以為自己很年輕,「黃泉路上無老少」。
    尤其現在世間災難很多,我們看到還不能警惕嗎?所以印祖指示人,大眾學佛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要問問自己,怎麼辦?要真幹。我們實在講很想真幹,為什麼自己毛病習氣改不過來?不是不想改,真想改。我們在大乘經念得很多,仔細思惟改不過來是聞經太少,我們聞法的時間太少。一部經要緊是深入,要能透徹了解經義,我們的信心願心才生得起來,然後把自己過去的妄想習氣才能夠糾正過來,這叫真修。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的毛病沒有肯真幹,過失在此地。我們沒有把自私自利忘掉,沒有把貪瞋痴慢捨棄,對於佛陀的教誨是若有若無,讀誦的時候好像有,境界現前忘得乾乾淨淨,一切還是隨順煩惱,還是隨順習氣。所以我們要是晚課認真去思惟、去反省,這一天有多少過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一天當中想了幾樁好事情,做了幾樁好事情,兩相一比較就知道了,我們應該往哪裡去,這個事情哪裡要問別人?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自己改過自新是我們第一樁緊急的事情。
    如果起心動念,還去求別人的過失,就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過失,沒有比這個罪更重的,這個心濁惡到極處。今天的社會為什麼敗壞到這樣的地步,就是整個社會大眾人人都學會批評別人,輕慢別人,所以才感召這個報應。我們看看諸佛的淨土,世尊給我們說的,那個社會是什麼?人人彼此互相讚歎,沒有攻訐別人,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反省。
    所以這兩句教訓〈形人之醜。訐人之私。〉,我們要常常記住,決定不能犯。如果犯了這個過失,念佛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是惡人,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雖然念佛,念得很不錯,念得很多,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二十萬聲佛號,但是你心惡,你的行為惡,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心地穢惡不能往生。

(本文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33集)

夢參老法師 | 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如果學佛了,大家都互稱師兄,也稱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標,是為了學佛,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拉幫結派,也不是為了攀緣。大家心中有個共同成長的目標,這樣關係才能長久。
有的人把佛友混為朋友,並不讚歎,朋友總是世俗化。佛弟子之間,談論得更多的,是佛法,而不是別人的婚姻、感情、事業,這些都要遠之,可以給他建議,但不能插手。這樣就夾雜了,不純了,以後慢慢地就有煩惱。
有的人進入某些團體,就想著跟誰特別好。世俗上可以特別好,但在佛門中,應該平等相待,不要有特別。靠太近了,就會有怨,朋友好起來可以兩肋插刀,如果有怨恨了就有煩惱了。有這個想法,就是染污。如果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最後連佛友都做不成了,要謹慎。
還有,不要以世俗的觀念來看佛友。不管你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不管你有錢沒錢,都一樣平等。佛陀是太子出家,歷史上皇子出家的,實在很多。比如說達摩祖師,龍樹菩薩,尤其是印度那裡特別多。中國也有,梁武帝也出家,還有唐朝的宰相裴休也送子出家,他兒子是翰林,出家後法名法海。
這說明什麼?進入佛門,就要放下世俗的成就,世俗事業再大,有佛陀大嗎?當然,在世俗有成就,也是福報,也值得讚歎。但在修行的高度,是應該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生起對法的信心,而不是來佛門了,還在攀比。
佛友之間,不談是非,不談世間的事情。要知道,道友很難得,這個叫同行善知識。如果修行,只有你一個人,能修得下去嗎?肯定不行。要有善知識,其中教授善知識,護持善知識,還有同行善知識。
然後你在想,你身邊學佛的多,還是不學佛的多?所以要珍惜啊。在城市,年輕的道友多,有共同話題。那如果跑到偏遠鄉下,學佛的都是老太太之類的,你說你能有多大的信心堅持。
要把道友當成寶貝來看,大家來共同護持一個道場,要珍惜。你有世俗的事情,可以跟世俗人談,好不容易遇到了道友,就好好談佛法,談修行,有的人到了寺院,不談佛法,就談世俗,這就是顛倒。
弘一大師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人和人的關係就是如此,淡淡的就好。如果真的在修行的,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不用太多的話。如果不在修行中,說太多,心靈也無法靠近。所以到道場後,盡量少說話,多念佛,多看佛書。
有的人親近師父,但一靠近師父,就容易觀察師父的過失,結果不僅得不到加持,反而造業,這也要明白。為什麼會觀察過失,因為靠得太近了,加上自己業障重,看不到功德。這也很糟糕,就容易染污了內心。
道友之間,關係要清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以佛法為橋樑,這樣才能長久。要搞是非,搞人我,搞世俗的人情,那就到世俗中去。當然,也不是說學佛了,就一定裝得很清高。心懷感恩,報恩道友的心,是要的。行動上也可以做,去關懷道友。但在心理要明白,彼此是道友,是為修行而來,不是為攀緣而來。
學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
一個人一生能擁有一個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可謂幸福滿足;如果我們被別人稱作是蓮花一樣的朋友,可說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與讚美。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若有錢即是朋友,無錢不是朋友,則是被金錢所染。有權時高朋滿座,無權時一個不來,則是被權位所染;順我之情即是朋友,不順我情即不是朋友,則是被情感所染;贊同我就是朋友,反對我就不是朋友,則是被知見所染;經常聯繫即親密是朋友,長時不聯繫即淡漠非朋友,則是被時間所染……
《觀經》說:「若念佛者,當是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芬陀利花是大白蓮花,蓮中極上。佛以念佛人為蓮,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此蓮之友,故稱蓮友。可知蓮友第一稱乃是觀音、勢至二大士。

真心普願、恆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南無阿彌陀佛!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中醫治療頭痛

中醫對頭痛的治療,從分類開始。最基本的分類是依照疼痛的部位,大致分為四類:前額印堂附近頭痛、側方偏頭痛、後頭痛、頭頂痛。

(一)前額印堂附近頭痛:這類頭痛屬於胃經的範圍,大部分和胃寒、中下焦寒濕有關,最常見於多吃冷食喝冷飲的小孩子,或者平時胃氣弱的小孩子又受涼感冒的時候。最近有一位小病人,兩年來每天都前額頭痛,還沒開始問診就看到他印堂附近有青色浮現,中焦寒已經寫在臉上了。當我告訴病人父母問題在肚子而不是在頭的時候,他們很驚訝,覺得小孩子胃口好、腸胃功能似乎也很好,常喝冰牛奶、冰珍珠奶茶也沒拉肚子,怎麼可能是肚子的問題呢?問題在於中下焦寒濕開始累積後,胃火無法順利下行,會往上反逆,反而讓人胃口大、想喝冷飲,但是這並不代表腸胃好、胃氣強。我讓這位小病人服用附子理中湯粉劑,一週後就沒有再犯頭痛了。讀者可能會問,如果沒有找專業中醫師看診下,該如何幫助小孩子?一般而言,按摩及熱敷中脘穴(肚臍上四寸),可以減緩這類的頭痛,而平時減少吃喝生冷的東西、少吃垃圾食物,讓中下焦的寒濕減少,是根本解決病根的方法。

(二)側方偏頭痛:這類頭痛屬於膽經的範圍,大部分和肝血不足有關,最常見於壓力大、熬夜的青少年,以及月經不順的女子。比較像前面提到西醫説的壓力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及青春期荷爾蒙不協調型頭痛(puberty headache)。壓力大及熬夜對肝臟有很大的影響,這點中西醫的看法一致,而月經不順、月經快來時,肝血很容易不足,大多都會造成沿著膽經的側方偏頭痛。這類的頭痛,對專業中醫師而言,並不難解決,足臨泣、外關、太陽透率谷等穴位下針,中藥方劑常以吳茱萸湯來溫肝、酸棗仁湯補肝血等來治療,效果非常好。然而,一般讀者在不下針、不吃中藥的情況下,比較無法立即減緩這類的頭痛,得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不熬夜、減少壓力、多吃補血的食物等等,慢慢來改善健康,這類的頭痛才能聰根本解決。如果月經不順的情況嚴重,那麼就真的得找專業中醫師看診,自己隨便亂服用四物湯或其它中藥,反而可能越搞越糟。

(三)後頭痛:這類頭痛屬於膀胱經的範圍,大部分和外感受涼有關,大人及小孩子都很常會有這類的頭痛,多半是感冒了,或者是人比較虛弱時,快要感冒又還沒什麼感冒症狀浮現的時候發生。這類的頭痛比較好處理,通常好好睡個覺,讓感冒轉好,頭痛也就自然消失了。至於中醫怎麼快速的治好感冒,請參考以前的文章,這裡就不重複了。有些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一年到頭都有這樣的頭痛?總不會整年都在感冒吧?是的,中醫的「外感」標準比西醫所謂的「感冒」嚴格許多,當體表受到風寒,就得消耗額外的衛氣去護表,就好像一個國家得派更多的兵力去鎮守邊疆一樣,都是處於一種耗損狀態,正氣強或受寒不嚴重時,不一定會有一般打噴嚏、咳嗽等感冒症狀,但是後頭痛卻常常出現,有些病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外感兩三年都沒有好,而只知道吃止痛藥要壓制後頭痛沒,讓問題每況愈下。反過來説,平時注意保暖、避免長時間吹冷風,不要在冷氣超強的健身房內運動到滿身大汗等等,都可以減少這類頭痛的發生或惡化。

(四)頭頂痛:這類頭痛通常和後頭痛一樣,和膀胱經、外感受涼有關,不過,因為肝經絡到頭頂的百會穴,有些時候反而是和側方偏頭痛一樣,和肝膽經、肝血不足有關。通常可以從病人頭痛發展的過程,以及身體其它症狀,來判斷是兩類頭痛的哪一類。


這四類頭痛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混雜著出現。譬如壓力大、常熬夜的青少年,又每天和冰珍珠奶茶,結果一頭痛起來,從左邊的太陽穴、經過前額、一直痛到右邊的太陽穴。甚至也因為熬夜、睡不好,體力差時容易受風寒,後頭也開始痛,導致整個頭好像戴了孫悟空的緊箛一樣,一整圈連起來痛,還一下緊縮一下放鬆似的陣痛,最後頭痛傳到頭頂的百會穴,大吐大嘔。


中醫治療頭痛
頭痛的西醫治法,一般分為給予止痛藥的「對症治療」以及針對發作機制的「病因治療」,例如血管擴張劑、抗焦慮藥、神經阻滯等。止痛藥雖能迅速解除痛楚,但效果有限,有時更可能無效。另一方面,頭痛病因繁雜,目前對某些頭痛病的原因尚未清楚,實施病因治療亦有困難。於是很多人的頭痛久久不愈,反覆發作,成為頑固性頭痛。對這些患者來說,結合對症治療與病因治療的綜合方法,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解除頭痛的發作。
傳統中醫對頭痛診治有豐富的經驗,歷代醫家將頭痛列為獨立病証進行闡述。經由西醫檢查,對導致頭痛的原因尚不確定,或被診斷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慢性外傷性頭痛等,屬功能性頭痛者,採用辨証論治處理,可與西醫互補長短。
頭痛發作變化多,臨床表現差異大,必須分型施治。西醫將之分為緊張型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藥物依賴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等等。中醫以其獨特的觀點認識頭痛,亦有很多分類方式,最常見是按照証候分型治療。
外感頭痛
風寒証 | 風熱証 | 風濕証
內傷頭痛
肝陽証 | 腎虛証 | 氣虛証 | 血虛証 | 痰濁証 | 瘀血証


需要注意,上面只是頭痛証候的基本類型。頭痛的發作受太多因素影響,且情況時刻都在變化,証候之間可以相互演變轉化,患者亦往往表現兩個或以上的兼証。例如:外感風寒頭痛,病程中可發生風寒化,而成為風熱頭痛。在演變時二者可相兼,即同有風寒與風熱頭痛的表現。若風寒與風熱久留不去,傷及氣血,將可能導致氣血虛,或產生瘀血,或影響內臟功能。有經驗的醫師能注意到病情發展趨勢,從紛亂的表現中掌握主症,確定証型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患者亦須積極配合醫師,經常覆診,以準確地辨証論治。
對於各種頭痛,中醫強調袪除病因,調和,恢復臟腑功能。外感頭痛以祛邪活為主,視其邪氣性質,採用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方法。內傷頭痛以恢復臟腑氣血功能為主,因應具體需要,分別施以補腎、益氣、養血、化痰、祛瘀等方法。辨証選方時,可參照頭痛部位及經絡循行,酌加引經藥以提高療效。例如:
頭痛部位
經絡循行
引經藥
後頭痛 (太陽頭痛)
膀胱經
羌活、防風、蔓荊子、麻黃
前頭痛 (陽明頭痛)
胃經
葛根、白芷
側頭痛 (少陽頭痛)
膽經
柴胡、川芎、黃芩
頭頂痛 (厥陰頭痛)
肝經
吳茱萸、藁本
全頭痛
羌活、防風
如頭痛時伴隨一些特殊症狀,亦可加入引經藥,使藥力直達病所。
經絡循行
引經藥
頭痛而重,伴腹瀉、大汗 (太陰頭痛)
脾經
蒼朮
頭痛,伴牙痛、咽痛 (少陰頭痛)
腎經
細辛
一般來說,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推拿、外治等,治療頭痛效果最好。頭痛的預後有較大差異,外感頭痛,治療較易,預後較好。內傷頭痛,一般病程長,反覆發作,治療較難,但只要堅持調治,也可使病情緩解,甚至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