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 了凡四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1)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 了凡四訓講記

資源出處: 報佛恩網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了凡四訓講記新版略序

  《了凡四訓講記》過去由上淨下空導師講解全文,由淨宗同修聽打音帶整理成文字稿,經導師 刪改,並題字為「改造命運,心想事成」,已大量印製流通。今華藏淨宗學會四眾同修發起再印導師最近在大陸深圳鳳凰電視台所講的《了凡四訓》,由華藏講記組 校打、整理、重新印刷流通。這一部講記有補充前面講記之處,導師講經的境界,同一部經每一次講的境界都有一些不同,也就是境界的提升,從年年不同、月月不 同,到現在日日不同。若讀新的講記,再看以前的講記,有相得益彰之效果,願有緣大眾見此書,再細閱之,必能更深入經義,不但現前能改造命運,念佛往生淨土 亦是很大的助緣,將來生西必蓮登上品,是為序。

末學 悟道於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七

  淨空法師於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於鳳凰衛視宣講《了凡四訓》,為時五日。華藏講記組親聆 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此尚未經 淨空法師鑒定。

前言

  《了凡四訓》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我非常愛好這本書,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 往年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在境界上當然有些不同,但是依舊可以做參考。

  當年印光大師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彙編》,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驚 訝!印祖是佛門大德,淨宗一代祖師,為何不流通佛經,而流通這三部書?我認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為中國在近一個世紀,捨棄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佛教也衰微到 了極處。雖然儒與佛是世間純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時間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來教化眾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採取因果教 育,這真是印祖真實智慧與無盡悲心的表徵。

  現前世界上,每個國家社會都動盪不安,我愈發覺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無過於《了 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彙編》。若以因果教育為基礎,無論出家、在家決定能得殊勝成就,也因此啟發我宣演這三部書。

  了凡先生姓袁,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 這本書是了凡先生教導兒子的四篇家訓。我們從中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斷惡修善也就愈來愈容易了。

  印光大師為《了凡四訓》寫了一篇序文,這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開端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誠」是真誠,真誠是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這種智慧也是我們本具,不是外來的。一個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處世,就稱為聖人,在佛法稱為佛菩 薩。由此可知,佛聖與凡夫的差別,在於用心不同。佛聖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則用妄心。真心純善!《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經講:「一切 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因為我們現在不用真心,用妄心。妄心就是虛情假意,妄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用真心,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福德。世間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一切災禍都是妄心變現的。佛儒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導我們捨妄心用真心,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開端就 為我們指示出來。

  所以,儒佛的教學都是從「誠敬」開始,一分誠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誠敬流露十分智慧,對於宇宙人 生的真相,過去、現在、未來,超越時間、空間,這樣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我們今天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能和相 好,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告訴我們,今天我們把本有的智慧(本明)變成了無明、妄想,把無量德能變成分 別,無量的相好變成執著、煩惱,這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是凡夫,覺而不迷是佛菩薩,所以凡聖在一念之間。

  可是我們迷得太久,無量劫來迷失了真心本性,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為有一個 「我」。《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就是執著、分別,如果我們還分別有個我,執著有個我,就不是菩薩。祖師大德教 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執著「我」,把執著「我」這個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就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 瞋痴慢,菩提道上,一帆風順。

  從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們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們也用了許多的時間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 成就。原因何在?「我」沒有放下,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所以道業寸步難移。古往今來,祖師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無非是放棄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 想,念念行行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

  現前是古今中外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代,人活在世間非常可憐,富貴人家縱有千億財富,或貴為總統、國 王,身心都不安。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運。為什麼可悲?我們不幸生在這個局勢動亂的時代,一生沒有安全、沒有幸福可言,這是可悲。幸運的是 生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隨波逐流,修養道德,幫助社會,這是成就自己無邊功德的大好機會。

  印祖指示我們從《了凡四訓》做起,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我們把這四篇文章當作古文來讀,當作功 課來做,字字句句細心研究、觀察,怎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上,我們就得受用。從這個基礎再入佛門,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立命之學

  本書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學」。立命是說命運決定有,但是命運是可以改造的。什麼人主宰命運?自 己。自己主宰命運,自己當然能改造命運,這是立命之學的原理。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 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稱。「舉業」,讀書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時,父親很早過世,家境並不富裕,母親 勸他不要念書,希望他能學醫,這樣既可以養活自己,也能救濟一些病苦之人,而且這也是他父親的心願。人能有技術謀生,在物質生活上就不會缺乏。如果醫術精 明,成為一代名醫,也可以說是大善知識。

  古時候念書,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為社會大眾服務,這是好事情。如果沒有天分,沒有福報,沒有緣分, 這也是不能強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時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問算命先生:「你看我將來能不能作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紀輕輕,過分自負!」

  范仲淹把話題一轉,說:「你再看看,我能不能作醫生?」

  算命先生覺得很奇怪,怎麼一下從作宰相掉到作醫生,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

  范仲淹說:「唯有宰相跟醫生能夠救人。」

  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話:「你有這種心,真宰相也。」

  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由此可知,范仲淹從小立志是以救天下為己任,所以勤奮好學,目標不是為自己, 是為幫助社會、國家,幫助世人離苦得樂。

  從這個故事就能體會到古人讀書志在聖賢。何謂「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與因果道理通達明瞭的人,這 是聖人,在佛門稱為佛菩薩。所以,佛菩薩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個明白人。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個糊塗人。所以,佛勸導眾生要學佛,學佛就 是學做個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人。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慈雲」,比喻佛陀的教誨、教學。「慈」是愛,「雲」代表無心,就是無私心;「慈雲」就是無私心的大 愛,以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設立,直屬皇帝管轄的一級單位。在當時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將梵文 經典翻譯成中文,第二是講經教學。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

  中國從後漢以後,教育有兩大主導: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為主導,由禮部尚書(相當 於現在的教育部長)負責推動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親自推動。所以,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儒家,全國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學的場所,中國古代學校少,大多數人都到寺院來讀書。寺院藏經樓就像圖書館,不僅陳列 佛教典籍,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無不收藏,內容非常豐富。出家人都是有學有修的學者,所以讀書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書,有疑問時也可以向出家人 請教,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現在幾乎變質了,這是非常可悲的一個現象。

  我們稱出家人為法師,「師」是老師,遵照佛陀的理論與教學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眾生。佛教 教學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有教無類,平等教學。只要你肯學,法師認真教導,而且都是義務,不計報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歲時,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偉貌」,鬍鬚很長,相貌魁梧。「飄飄若仙」,不像是 凡人的樣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後,對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從小 家教好,雖然年紀輕輕,處事待人接物很懂規矩,這才能討人歡喜。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 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這個老人告訴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會考取秀才,為什麼不讀書?他就把母親教導他不要念書,去學醫 的緣故告訴老人。並向老人請教貴姓,從何處來?老人告訴他,姓孔,雲南人,得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之正傳,從定數上來看,應該傳給你。

  《皇極經世書》屬於高等數學,一個人的命運,乃至國家、世界的命運,都可以從《易經》卦數來斷定。

  孔先生何以一見了凡這位十五歲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學傳授給他?這是緣分,同時也是了凡先生好 學,知道禮敬,謙虛、誠懇,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資格,所以有條件接受大法的承傳。

  如果你對於學問、德行、道業沒有誠意,對於長者沒有敬意,縱然遇到賢德之人,人家想傳授給你,你不能 接受,也無可奈何!古時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間的學者,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傳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縱然建功立業,成就輝煌,如果沒有傳 人,他死了,事業也就告終。這個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圓滿的成就一定要後繼有人。如果是真實偉大的成就,他的傳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 培他的傳人,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 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開館」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導孔先生回家,並告訴母親。母親說:「好好招待他,並試試他算得靈不 靈?」一試,果然很靈。因此,他對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讀書的念頭。於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裡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 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 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提學」,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教育廳長。「補廩」,廩是廩生,這是秀才的一個等級,領取國家發給的米 糧,相當於現在的公費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額,有缺額才能補。「當貢」,貢生是秀才的最高階級,廩生為其次,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讀書。「大尹」,縣長。

  孔先生替他推算說:「你明年縣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歲,果然 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吻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

  了凡先生經過這一年三次考試,與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這才真正相信命運,於是請孔先生為他算一生的吉 凶禍福。孔先生告訴他,你在某年參加考試考第幾名,某年你可以補廩,某年當貢。你在出貢後某一年,就會當選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還鄉。五十三歲八 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可惜命中無子。他就將孔先生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備忘錄。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 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懸定」就是算定。「宗師」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後,每年讀書考試,名次都被孔先生算 定,絲毫不差。唯獨他當廩生,領國家九十一石五斗米糧,就能從廩生升到貢生,這一點好像算得不太準。因為他領廩米七十餘石時,屠宗師就批准補貢生。因此, 他心中開始有了疑惑。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 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 求矣。

  「署印」,代理提學。「五策」,五篇論文;「奏議」,從前大臣對皇帝建議的這些文字。「博」,見聞廣 博,學識豐富;「洽」,對理論了解得透徹;「淹」,文義透徹;「貫」,功夫一貫。

  屠宗師批准他補貢的文件,被代理提學的楊先生駁回,不准他補貢。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歲,這 時主持教育的長官殷秋溟先生,在閒暇時重新翻閱考卷,突然發現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歎的說:「這五篇文章的見解文字,等於五篇奏議,寫得真好!怎能使這 樣一位有學問有德行的人,老於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於是再次為他申請補貢,這一次批准了。孔先生算得一點沒錯,確實他的廩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 貢。這時他才完全相信一個人有命運,遲早都有定時,強求不得。於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這種人是標準凡夫,而我們連一個標準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所謂「命裡有時終須 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哪裡求得到?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遊南 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國子監(國家大學),升為貢生就要到國子監念書。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終日靜坐,不閱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 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

  第二年,他從北京回到南京的國子監。在沒有上學之前,先到南京棲霞寺訪問雲谷禪師。「雲谷」是大師的 號,法名是「法會」。雲谷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歲開始參學,尋師訪道,開悟之後,韜光養晦,專做苦行。以後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員發現,幫助 大師復興了棲霞道場。但是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在山後人跡罕至的「天開巖」苦修。

  大師平常接眾,不管誰去訪問,一句話都不說,丟一個蒲團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了凡先生去參 訪,跟雲谷大師對坐三天三夜,未曾說一句話。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 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雲谷禪師說:「凡夫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纏縛,心定不下來。你靜坐三日,不見 你有妄念起來,這是什麼緣故?」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禪師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話,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曉得人與人之間確實有時節因緣,他 遇到雲谷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就是雲谷禪師傳授給他的。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 無可妄想。

  他說自己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二十年沒有絲毫差誤,想起心動念也是枉然,因 此把心定下來了。

  了凡先生一生如果按照命運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這是標 準凡夫。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如果沒有妄念,就能超越命運。了凡先生能改造命運,但是並沒有超越命運,不過這已 經非常難得,同時也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鼓舞,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向他學習。

  為什麼雲谷禪師沒有把高一層超越命運的方法教導了凡先生?這就是觀機授教。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 觀機,觀察你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觀察了凡先生的本質、天賦,他是中等的根性,對中根當然不能說上 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說法必須要契理契機,法不契機,等於是閒言語。

  我們要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定數,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運被人算定,因此 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標,就照著命運過日子。我們可憐,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在茫茫人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過程中隨順煩惱,就會造作罪業,造 罪業會損福減壽,這種情形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無非分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損 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就得福報。

  現前的社會,這個大環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沒有過的濁惡。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環境影響,環境不善,造 不善業的機會就多,而且不知不覺在造。李老師曾經講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地方發生了一件兒子殺父親的逆倫命案,這件事在從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結果這個兒子 處以死刑,皇帝並下命令將縣長撤職查辦。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教化的區域,你教化出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你的教育失敗,縣長撤職,巡 撫(相當省長)記過。這種行政處分還是其次,朝廷下令將那個縣的城牆拆掉一個角,這就表示這個縣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全縣人民的恥辱。

  這種事在現在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由此可知,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相比之下,我們就能明瞭,何以古 時候社會能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而今日無論是富貴貧賤,普遍都不幸福、不快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裡面有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導 致定數都在變化。如果變化的幅度不大,與你的定數就不會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很準。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變動很大,就把定數改變了。 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來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本來很好,就會變壞。

  尤其在現代社會,事事都在誘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做學問不容易成就。在這個時 代,學業、道業有成,都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能夠明理;你有福德,面對一切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福德。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本來以為你是一個英雄豪傑,原來你也是一個凡夫。何謂豪傑?一般人做不到 的,他能做到,這個人就是英雄豪傑。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做到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看看雲谷禪師如何開導教化了凡先生,如何幫他將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 來,這是真實的學問。了凡先生能接受、能明瞭,這是他的善根。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好的善知識開導他,這是因緣。 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所以他改變了命運,道理在此地。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 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人未能無心」,這個心是指妄想心,就是起心動念。雲谷禪師告訴了凡先生,只要起心動念,你就有數; 換言之,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什麼人能超越命運?沒有妄念的人,沒有妄念的人是英雄豪傑,不為命數所拘。雲谷禪師舉兩個例子: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 天天增長,所以他的命算不出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中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損還有餘福。譬如,秦始皇作皇帝時,短短幾十年就把過去生 中修積的福統統享盡,兩代就亡了。如果他能修德積善,不造違理的惡事,他的福報能傳很多代。明太祖朱元璋傳十七代。如果他作帝王時,胡作妄為,造作惡業, 就不可能有這麼多後代子孫。雲谷禪師告訴他:「你這一生會被命運拘束住,是因為你還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說是個標準的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 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了凡先生聽了之後,反過來向禪師請教。了凡先生問:「人既然有命運,命運能夠逃避嗎?」禪師告訴他: 「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我們要相信,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是過來人,他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絲毫無誤。命數從哪裡來的?用科學家的說法,一 般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在理論上說,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在人道,生活在三度空間,對於四度空間以上維次的眾生,我們就不知道。今天科學已經證 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間維次,還在研究中。空間維次突破了,就知道過去、未來,清楚明瞭過去造的是什麼因,現在得的是什麼果報;這一生造 的是什麼因,來世是什麼果報。這不是推算,這是現量境界。孔先生是從《易經》數理上推斷,推斷的相當正確;但是不敢講完全正確,因為只要有絲毫誤差,結果 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夠突破空間維次,就決定正確,因為過去、現在、未來是親眼所見。

  古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數論這些大師們都修禪定,都有這個能力,因此六道之內的空間維次,他們幾乎完 全突破,所以他們很清楚六道的狀況。但是他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釋 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這些人有能力觀察到這些境界,但是對於這些境界還有許多疑惑不能解除。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所以釋迦牟尼佛應化 到這個世間,為我們說明這些現象之所以然。

  不同維次的空間是怎麼發生的?佛告訴我們,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我們冷靜思惟觀察,眾生 的妄想無量無邊,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個妄念,不知道有多少分別、執著,才造成不同維次的空間,造成種種不同的現象。佛常講十法界依正莊 嚴,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一語道破宇宙人生現象的根源。就像螢光幕上現的相,這是心現的;這個相能活動、能產生變化是識變的,識就是妄 想、分別、執著,它能將現象變得非常複雜。

  因此,雲谷禪師講「命由我作」,不是別人做的,與別人毫不相關。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個幻境,《金剛 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這種現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如同作夢一樣,你不能說沒有夢中境界,夢中境界確實存在,但是你 不能說它有,因為它是虛幻的,確確實實了不可得。我們細心觀察,人生在世的確是一場夢。你晚上睡著了,有人把你的身體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 我。西方哲學家很聰明,知道身不是我,於是提出一個理論:「我思故我在」,就是承認物質的身體不是我,是虛幻的,能夠思惟想像的才是我。這是比一般人要高 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實真相。佛法的境界更高,連我思也放下,徹法底源,恢復到真心本性,然後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即「一真 法界」,或者稱為「真如」、「第一義諦」。

  既然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想要斷除,問題是斷不掉,妄念還是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我們的功夫不 得力。雖然從經教中明白了,深信不疑,這只是解悟,沒有契入真實的境界,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因此,解悟之後要把這些理論、方法落實在生活中,逐漸提升自己 的境界,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於是才說「命由我作」。

  人的一生窮通富貴,這是命。命有定數,定數從何而來?自己造作的。佛法講因果通三世,人決定有過去 世、未來世。時間單位最小的是秒,佛法講剎那;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彈指,如果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這 是一剎那。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剎那當中有九百念頭生滅,實在太微細了,我們粗心大意,覺察不到。什麼人能觀察得到?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 到相當深度的禪定功夫,就可以見到這個生滅現象。大乘佛法講能夠見到剎那生滅的頭數是圓教八地菩薩,與如來的果位非常接近,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們動一個善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果報是福。我們動一個惡念,損人利己,果報是凶、是 災禍。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果報,所以說「命由我作」。真正明白通達的人,肯定這個說法與事實,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什麼 樣橫逆不善的環境,決定不怨天尤人;反過來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這種苦報。明瞭之後,福要自己去求。怎麼求法?改過遷善。

  早年,章嘉大師勸我出家,弘揚佛法,這是他老人家為我指出一條明路。我跟大師三年,奠定我學佛的基 礎。以後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學教十年。爾後這一生,福自己求。從二十六歲開始學佛,我就小心謹慎,依教奉行。年輕時,看相算命的說我過不了四十五 歲。四十五歲那年,果然害了一場病,我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我明白醫生可以醫病,不能醫命。所以,關起門來念佛,求生淨土。一個月之後,身體慢慢好 了,就繼續從事於講經弘法的工作,再沒有生過病。記得有一年,甘珠活佛告訴我:「淨空法師,從前我們都在背後說,你這個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你 這些年弘揚佛法,命運完全轉過來了,不但有福報,而且很長壽。」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覺悟之後再不造惡,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眾生想,不要為自 己想。然而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幾年,感應才現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應才能覺察。到晚年,確實甘珠活佛講的話應驗了,愈 來愈順利,心地也愈來愈清淨。我今天在這個世間為別人活,不為我自己,自己沒有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師晚年常說:「我一無所 有,也不怕死。」我現在差不多也入了這個境界,自己一無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對我來講是一樁歡喜的事情,因為我知道死了到哪裡去。明白生從哪裡來,死往 哪裡去,這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先生改命運改得很辛苦,我這一生很幸運,比他改得順利。原因是我始終沒有離開老師,老師常在身邊 督促、指導,十三年的耳提面命,這個利益太大了。年輕時雖然很用功,但是沒有達到古人所講的標準,給自己打分數,充其量也不過六十分剛及格而已,現在大概 能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驗愈來愈明顯。

  有人問我:「法師,你怎麼修的?你怎麼教人?」我結合自己五十年的修學心得,寫了二十個字:「真誠、 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前十個字是存心。無論是物質環境(順境與逆境)、人事環境(善緣與惡緣),我們必須在境緣當中 磨鍊自己,一定要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沒有關係,那是他,與我不相干;甚至於他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與我都不相干。自己要一味真誠 待人,這樣轉禍為福就轉得快,災消福來。

  平時以清淨心處事待人接物,清淨就是一塵不染,順境不起貪戀之心,惡境不起瞋恚之心,永遠保持自己清 淨平等之心,自然常生智慧。愛護一切眾生之心油然而生,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二、三年就有效驗。印光大師早年住的寮房有蚊蟲、跳蚤,他的侍者想把牠們趕出 去。大師說:「不必,有牠們在顯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動牠們。」大師到七十歲以後,這些蚊蟲等果然不見了。我現在也七十多歲了,以前我居住的房 子也有螞蟻、蟑螂,這兩年逐漸少了,我很歡喜有了效果。

  我在圖文巴的小道場,剛開始螞蟻、蟑螂、小蟲很多。山上住了兩位同修,我告訴她們決定不殺生,對於牠 們要以清淨心、恭敬心、真誠的愛心來對待;不但不可以傷害,連害牠們的念頭都要斷絕。看到牠們,我們合掌稱「螞蟻菩薩,蟑螂菩薩」,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對待 牠。告訴牠,我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房子是我的生活環境,房子外面是你們的生活環境,希望我們和睦相處,互不干擾。這一年半以來,螞蟻少了百分之九十,不 像從前成群結隊了。不僅對這些小動物如此,對植物也不例外。我們花園裡種了很多樹木花草,還有蔬菜,我們也是用愛心對待它們、照顧它們,花開得特別美、特 別香,這些小樹、蔬菜長得特別好。我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純以愛心來照顧,因此樹木花草都有感應。

  這些都是說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我五十年學佛所體驗到的,命運完全轉過來了。雖然不敢說得 大自在、大圓滿,但是接近自在、圓滿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詩書所稱,的為明訓」。古聖先賢著作中所說的訓示,我們要相信。「我教典中說」,「我」是雲谷禪 師,「我教」是佛教。佛經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我早年學佛,心裡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說得比雲谷禪師簡單,非常有效,他說:「你真心祈求,沒有感應,這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不在佛法那一邊,障礙在自己本身,只要消除業 障,有求必應。」我向老師請教:「如何消除業障?」他說:「懺悔。」懺除業障絕對不是拜梁皇懺、拜水懺,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是實質?後不再造。譬 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善的言語,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從此以後不再犯錯,這是真懺悔,如此方能消除業障。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 念咒,念完之後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以為這就是懺悔,那你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

  業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應。業障習氣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來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幾十年的時間, 我也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毛病、習氣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視讀誦,非常有道理。我自己這一生能成就,得力於四十 多年沒有離開講台,天天講經,天天勸別人,天天也勸自己,別人有沒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這就是佛法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 沒有長時間的薰修,怎麼能成就?我們的毛病、習氣是無量劫薰習而成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捨掉,學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同樣也需要時間。因此,要有決 心,有毅力,長期斷除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圓滿成就。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 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進一步向雲谷禪師請教,孟子說:「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 富貴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 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錯解了。」錯解在什麼地方?此地沒有多說,但是若能細心體會前面 所講的,這兩句話自然能明瞭。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指我們的心地,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不離方寸。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從哪裡求?從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 長壽得長壽,懂得求的道理與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功名富貴!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謂「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用什麼方法貫通?真誠心。何謂真?真就是沒有妄, 絲毫虛妄都沒有。何謂誠?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佛法講「無妄念」,這叫真誠。真誠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變 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論講得太多了,稍稍涉獵大乘的人都知道。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 用。如果你只會讀經,不了解經義的道理,不能將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到生活行為上,你得不到利益,還是不通。不通,雖有求,不會得感應。

  我初學佛的時候,講經需要參考資料,那時在台灣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開法師對我幫助很大,凡是我所 要的書籍,他都盡量蒐集寄來給我。其中只有《中觀論疏》的時間最長,大約半年才寄來。我求的是道,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應。

  所以,我對於經典所說及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八個字,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 與方法。求在我,不獨道德仁義可以得到,連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貴也能得到,內外雙得,這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 內外雙失。故無益。

  「道」是求的方法與理論。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只要反躬內省,向內心裡去反 省,回頭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實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緣,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譬如,現在有許多商業鉅子出書,寫自己努力 奮鬥的成功經驗與教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 向心性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 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 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雲谷禪師問:「孔先生算你這一生的流年如何?」了凡先生如實報告。雲谷禪師說:「你自己想想,你應不 應該得科第?應不應該有兒子?」他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了凡先生是個讀書明理之人,他能找出自己毛病之所在。「科第中人」是指官場中的人物,都是有 福相之人。我自己福太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沒有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不耐煩劇」,不願意做太繁瑣的事情。「不能容人」,心胸狹小。 「時或以才智蓋人」,喜歡出鋒頭,壓制別人。「直心直行」,此地並不是指古聖先賢的教誨,如《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直行是沒有妄想、分別、執 著;這裡是指心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是習氣毛病。「輕言妄談」,說話不經過大腦,隨便妄說。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了解自己有這麼多的毛病,天天造 業,當然無法考中功名。這是說明他不應該考取功名的原因。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 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大地雖然很骯髒,但是土地肥沃會生長很多東西;水清就沒有魚。他有潔癖,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 「和氣」非常重要,諺語常言「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上下能和睦相處,哪有不強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敗的預兆。他喜歡發脾氣,這是不和;換言之,貢高我 慢,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這是第二個原因。

  「愛」,慈愛。「忍」,殘忍。慈愛是生生之本,他沒有愛心,心地殘忍,殘忍乃不育之根。他愛惜自己的 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這是第三個原因。他很愛說話,愛發牢騷,喜歡諷刺、挖苦、捉弄別人,常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別人下不了台,這是第四個原因。嗜好飲酒, 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這是第五個原因。偏愛徹夜長坐,晚上不睡覺,不知道保養元神,這是第六個原因。反省之後,毛病過惡實在太多了。

  「徹夜長坐」,在佛家有「不倒單」,這是禪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 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難過!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沒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塵這些陰氣之侵襲,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長。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 度,就可以斷除睡眠。「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與無色界沒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斷除。如果煩惱習氣沒有斷除,勉強坐在那裡睡覺,對身體決 定有害,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所以,在修行場合千萬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強去做,最後把身體毀壞了,這是愚痴。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 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 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雲谷禪師說:「豈獨是考功名而已!世間大富大貴有千萬財產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過 去生中沒有修福,怎麼能得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中得大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薄,就得小福報;沒有修福,應該餓死的,也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這個 報應是自作自受,與老天爺、鬼神、佛菩薩毫無關係。所以,「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老天爺對一切眾生確實是公平的,這是自然的果報,老天爺確 實沒有加絲毫成見在裡面。這是至理名言,我們要細心玩味。

  雲谷禪師藉著一般人的知見,勸了凡先生積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國歷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國 四百年,商享國六百年,周享國八百年。周朝享國最久,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積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是就世俗眼光來說。不在王位 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無私、真誠愛心,有教無類,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積的功德大,他的子孫後代至今還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國歷朝的帝王。我們再看世間,現在一般富貴人家傳二代三代,已經不多了,有的傳一 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發達,晚年破產,這是「德至薄」。他沒有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自私自利,縱然做一點好事,也不捨棄名聞利養,所以德至 薄。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必須要得到大眾的褒獎、政府的獎勵才肯做,這是假善,不是真善。

  雲谷禪師舉出這些例子說明,然後教導他針對自己的缺點,徹底改過自新,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 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運從何改起?從自己的習氣、過失做起。你既然曉得自己的過失,要把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無子的 過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積德,過去貢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壓抑別人,處處好強好勝,不能容人,現在將這些缺德改過來。「包荒」是拓開心量,包容一切。佛 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開心量,拓開心量的人有福。「務要和愛」,一定要和氣,有愛心。「務要惜精神」,不 要喝酒、熬夜,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雲谷禪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導他認真修善積德,改正毛病。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經過去,不要再去想它。「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也」,人只要改過自新,就能夠超越命數,命數拘他不住。佛家講發願,世人講立志,都是同樣的意思。佛教人發願為眾生服務,但是必須先要有服務的能力;換言 之,你要有道德、學問、能力,才有條件為社會大眾服務。因此,這個心一發就要修養品德,修習善法,斷除煩惱習氣,積功累德,成就學問、德行,才有能力如願 以償。你想要幫助社會上苦難的眾生,如果本身不具備這些條件,你發的願是空願,這是永遠不能兌現的虛願。如果發的願虛假,這就是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這 個有罪,沒有功德。

  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自己本 身要有能力。發願之後,就要積極斷煩惱,學法門;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然後成佛道,圓滿自己的功德。這個願就真實,不是虛假。如 果願力強大,超過業力,就是佛門講的「乘願再來」,你的命運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是「義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們現前的身體,因業力變現故,這是業力之身。我們無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 以落在數裡,用數術就能推斷出一生吉凶禍福。若想超越命數,就要從心理上做一個改變,把從前不善的觀念、行為都改正過來,一切與義理相應,這個身就稱為 「義理之身」。以佛法而言,若願力大過業力,就稱為願力之身,亦名乘願再來。血肉之身,充滿自私自利;義理之身,大公無私,為一切眾生之利益著想。在世 間,身體是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造福的工具,與自己的業力完全脫離關係,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就稱為乘願再來。眾生有福,這個身就會常住世間;眾 生沒有福,這個身自然捨離。佛家講「了生死,出三界」,就是這個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 命。自求多福。

  這裡引古書為證:天然災害猶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無可挽回。自然災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經云:「依 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自然環境,這是隨著人心而轉變。若社會上人心淳樸、善良,其居住的環境,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在講,不僅人為的災害是人造 作的,自然的災害也是人造作的。以佛法言,一是共業,一是別業。大家共同造作的就變成自然災害,個人造作的就變成吉凶禍福。社會大眾共同造的業,我有辦法 避免,自己造孽就無法挽回,這是真理,亦是事實真相。

  《詩經》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說,古聖先賢常說;「配命」,就是與上天的心 相應,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無私的愛心、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如果我們能修養此心,將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 對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當然福在其中,自然現前。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 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因此今生沒有功名,也不會有兒子,這是「天作之孽」。過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 何挽回?「汝今擴充德性」,改過自新,「力行善事,多積陰德」,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可以享受到。陰德是做好事不讓人知道,陰德報得厚!若做一絲好事,即 大肆宣揚,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報掉了。因此,真做好事,勿讓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廣為宣傳,不是真好事。這樣的心態尚未離開名聞利養,不是真心在做,所 做乃是假善、偽善。古時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韜光養晦,隱居深山,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時,方能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學問,我們 要深思善學。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 避。

  前兩句是加強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教人「趨吉避凶」就講不通了; 換言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起心動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每天的言語造作,就會影響命運的增減。世間人的命運會被人算 定,就是他增減的幅度不大,離開中線不太遠,所以算得很準。如果增減的幅度很大,命運就算不準。前面說過,大善之人命運拘他不住,大惡之人命運也拘不住 他,就是增減變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禍會變成福;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 言。拜而受教。

  這些古聖先賢的書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雖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言之,無法落實在生 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運絲毫不能更改。雲谷禪師這一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問我:「法師,你為什麼要學佛?」我的答覆很簡單:「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境 界,這是從果報上說;從因上說,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自己能覺察出來時,就常生歡喜心,沒有煩惱、憂慮、牽掛, 沒有妄想、執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這種日子過得多快樂!多幸福!所以,方東美先生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疏」,文章。「登科」,考中舉人。他下定決心改過自新, 將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種種過錯,毫無隱瞞,盡情懺悔,並寫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薩做證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因此,開始 真正斷惡修善,先求功名。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禪師用「功過格」來幫助他。教他每天將所做的好事及過失都記錄下 來,善惡做個對比,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最初做的時候一定是善惡混雜,甚至惡多於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覺,認真努力,希望做到純善無惡,改過就成功 了。這是從事上改,這個方法對普通人非常有效。

  並且教他持「準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淨心,把念頭集中在咒上,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 用參禪、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這些方法很多,可以選擇一、兩種,幫助自己攝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真心就現前,智慧就現前。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妄 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大,不但破壞清淨心,對身體的健康也產生不良的後果。所以,保持身體的健康,首先要減少妄念;妄念少了,飲食也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 一餐,因為他的心清淨,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體自然健康。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祕傳。只是 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雲谷禪師告訴他,畫符專家常言:「不會畫符的人會被鬼神笑。」其實,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 之妙,方法形式雖不一樣,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筆畫符,要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 清淨的,這個符就靈。如果畫符時還有妄念,這道符就不靈。念咒亦復如是,念時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由此可知,咒愈長愈難念。佛 家常言:「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經比咒長,不打妄想難;咒也相當長,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號短,「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夾雜一個妄念容易,這句 佛號就靈。這些方法都在攝心,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真心無念,心裡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把生滅斷除,恢復到不生不滅, 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 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感格」,求感應。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立命之 學,最早是孟子說的。他說:「夭壽不貳。」「夭」是短命,「壽」是長壽,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說得很高明,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 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用分別心、執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一念不生,沒有分別,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有分別,才有二、三。

  聖人、佛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長跟短,善跟惡,真跟 妄。對立就是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是虛妄的世間,《金剛經》講「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決 定沒有相對,有相對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對的,十法界是相對的,一真法界沒有相對。沒有相對,有沒有絕對?也沒有絕對。絕對跟相對是互相建立的,沒有相 對,絕對也沒有了。佛經講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錯了;「議」是議論,也不能說,說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是真實 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 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細分之」,把它推廣來說。「豐歉不貳」,「豐」是豐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豐富,可以過得富 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貧困。如果你能懂得豐歉不貳、貧富不貳,就能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 「通」是通達,做任何事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是懂得窮通不貳,就能立貴賤之命。如何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 所,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間永遠是太平的,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這是真真實實的學問。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明白道理,你就不會貪生 怕死。生跟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就像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作身體,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自然會把它脫 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是再換一個身。我們必須要注意,衣服要愈換愈漂亮,如果愈換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捨掉之後,來生會比現在這個身還差,換成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愈換 愈不好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捨報之後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如果念佛求生淨土,換得菩薩身、佛身,就愈來愈莊嚴了。你了解這個事實真 相與道理,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實際上利人就是利己,這是真理。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句話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利己是眼前 雖得一點小利,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時就後悔莫及。所以,損人之事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 一切眾生的事情。

  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知道事實真相,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沒有了。無論在何時,無論是什麼方式死 亡,都會歡歡喜喜。為什麼?知道這個身捨了之後,馬上換一個比現在更好、更殊勝的身。我們要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包括。只要把這一關參透,在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得自在,我們要入 這個境界。有人對我好,照顧我,於我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對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我用感恩的心對他,感激他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我知道他 是用這種手段來試試我的心平不平靜,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我還有一念瞋恚報復的念頭,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對我,等於是在考驗我。

  我在佛堂裡,替對我不好的人供了一個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為他祝福。你陷害我,我還是祝福你,我 把你看作佛菩薩。你為什麼對我不好?你不了解我,一切出自於誤會,何必要計較?計較是自己的過失。我不計較,我感恩、尊敬,你遇到困難需要我幫助的時候, 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做人的道理,你必須參透「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