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佛陀教育─ 寺的來源

寺的來源

文字出處: 新加坡淨宗學會網站節 - 錄自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日所必需
(一九九七年淨空法師講於新加坡南洋大學,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寺」是辦事的機 關,教學的機關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大概一千年,傳到中國,在中國後漢的時期,公元六十七 年,今年一九九七了,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他到中國來,是中國帝王派特使去請來的,不是他自己來的,是我們中國把他請過來的,請來之後,那個時候有摩騰、竺 法蘭兩位法師,這是接受邀請到中國來,與我們中國朝野談論之後,非常融洽,我們中國非常歡迎。因為中國從漢武帝可以說確定了中國的教育思想,以孔孟為教學 的中心,而孔孟的學說,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主張是「孝親尊師,忠君愛國」,是這麼一個思想;而佛法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從根本上來講,是 不謀而合。而儒家講孝道,可以說只講了一個綱領,佛法講孝道講得非常透徹,確確實實可以彌補儒家之不足,這是中國接受佛教的原因。而佛教的傳播,比儒家教 育的傳播,快速得太多了,這個裡面不能說沒有原因,當時,主導國家教育的,有教育部,漢朝那個時候不叫教育部,叫禮部,這個宰相下面有六部,第一個就是禮 部,禮部管教育,禮部的首長,就是教育部長,那個時候不叫部長,叫尚書,尚書就是部長,侍郎就是次長,他有兩個侍郎,左、兩個侍郎,就是現在講的政務次 長,常務次長,現在這個職務工作是相同的,稱呼不一樣,所以國家有專門管教育的這麼一個機構。而佛也是教育,佛教育皇帝自己管,不歸宰相管,皇帝自己管, 中國老百姓非常尊敬皇帝,皇帝主導的教育,於是比宰相禮部那個推行那就快速得多了,這個老百姓影響就非常非常之深了。

白 馬寺在洛陽市東12公里,初創于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
有一千九百多年的 歷史,我國最早的
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
"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
之稱。

白馬寺大雄殿,殿內置高大的木雕佛龕,輝煌壯觀。佛龕中供置三尊主佛,即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托 佛、二位天將,
即韋馱、韋力,兩側供十八羅漢,
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元代真品,
反映了高度的雕塑藝術水平。

接引殿,殿內供奉阿彌托佛、
觀音菩薩、脅侍菩薩大勢至,
三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雕像為清代所建。

  那麼皇帝這個教育部,他不成部,跟皇帝下面 辦事的機關,是同樣的一個稱呼,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稱「寺」,你看現在這個佛寺,寺怎麼來的?你要知道。漢朝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叫「寺」,他的長官叫 「卿」,也許諸位稍稍讀中國歷史,知道中國古代這個制度有三公九卿;那個三公,就是現在的總統府的資政,像現在李資政那個地位就是三公,帝王有什麼困難問 題向他請教,他是顧問,是資政的地位,有三個人。他下面辦事的機關才稱卿,它有九個單位,所以稱九卿,卿是寺的長官,這種名稱一直到清朝末年,還存在,你 看你到北京去看看故宮,你看到裡面還有光樂寺,他這個皇帝下面還是用寺,民國以來的時候這才改掉了,這個稱呼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曉得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政 府辦事機關的名稱,跟宗教不相干。中國跟鬼神往來的稱廟,而不稱寺,寺是政府辦事機關。那麼佛教當年到中國來,國家政府邀請他來的,所以由主管外交的機構 來接待,那個時候外交也是歸皇帝管,不歸宰相管,所以外交稱鴻臚寺,鴻臚寺卿就是主管外交的。那麼他是客人,到以後我們希望把他留住,長期在中國居住,教 學,這個外交只能臨時接待外賓,不能讓他長久住,於是就再增設一個寺,在皇帝下面就十個寺了,這第一個佛寺,沒有用佛,用白馬寺,洛陽的白馬寺,那個時候 的首都在洛陽,後漢首都在洛陽,第一個佛寺稱為白馬寺,這也是中國古人的厚道。你看經書、佛像,白馬從幾千里馱到中國來,牠也有功勞,我們也不能把牠忘 掉,所以這個寺不稱佛寺,稱白馬寺。這個就是要現代話來講,就是佛陀教育部,於是乎中國的教育就兩個教育部了 -- 皇帝管的是佛教教育,宰相管的是孔孟教育;這兩種教育在中國並行將近兩千年。

佛寺主管人的名 稱: 和尚、首座、維那、監院

  而佛教變成宗教,實在講,這個時間很短,並不很長,我們一般估計不超過三百年, 是清朝中葉以後才變質的,在清朝鼎盛的時期,像康熙、雍正、乾隆那個時候還沒有變質,所以變質總是嘉慶以後,才會變成這種樣子,這個歷史我們要曉得,曉得 這個寺的來源,佛教的寺,主管不稱卿,延用佛教這些名詞,稱和尚,和尚就是寺的主管,地位跟卿是相等的,所以一個寺只有一個和尚,不能看到穿這個衣服人都 叫和尚,那就錯了!總不能說看到的時候都稱作部長,那就不像話了,一個部只有一部長,你怎麼可以有那麼多部長呢!那不可以的。這個和尚就是主管的,像一個 學校一樣,校長,他來主管教學的政策,他底下這些人,在佛稱闍黎,阿闍黎,阿闍黎就是教授,和尚是校長,所以和尚是很尊貴的稱呼。我們一般普通見出家人不 稱和尚,我跟他沒有這種關係,稱闍黎,那現在稱法師,法師跟闍黎的意思,是相同的,就好像我們一般稱先生,稱法師,一般稱先生一樣,這是一個很恭敬的稱 呼,但是不稱和尚,和尚他一定是我的老師,他是我的校長,我跟他有這個關係才稱呼他,沒有這個關係不能這樣稱呼,那麼這一個機構裡面,它也有三個我們佛門 稱為叫綱領執事,也就是它底下有三個大的單位,三個主管,這個主管跟我們現在學校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和尚下面有首座,首座就相當學校的教務 長,管教學的,管教務的,底下有一個維那 -- 維那是訓導長,管訓導的;還有一個監院 -- 監院就是總務長,他管一般總務行政。你看這個分工跟現在學校一樣,只是名詞、名稱不一樣,他叫作首座、維那、監院,它用這個名稱。

佛陀教育的教材

  那由此我們就了解這個寺,是一個教學的機關,在古時候它就是學校,所以它的工 作,因為是佛教學,佛教育這些教材,就是經典,經典都是梵文,所以在那個時候的佛寺,從漢朝一直到唐朝,幾乎是譯經,這翻譯經典的工作,是他們很重要的一 個部門,然後就是講經、講解、教學、指導、修習,他做這個工作。跟現在這個寺院完全不相同;現在寺院這個工作一樣都見不到,而現在這個寺院無論在中國、在 外國,都是跟鬼神打交道,那就變成宗教了。它跟我們人的關係淡薄了,跟我們社會隔離了,它跟鬼神拉上關係了,這個事情不是麻煩嗎?這決不是釋迦牟彌佛的本 意,佛在經論當中跟我們說,這個世間,他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之中有沒有鬼神呢?有!佛法承認有鬼神,但是鬼神也是眾生 -- 有的智慧比我們高;有的智慧比我們還差。我們對於鬼神,那跟中國儒家的態度是一樣的,「敬鬼神而遠之」,他是一位眾生,我們對他應當恭敬,人與人要恭敬, 人對鬼神也要恭敬,也要有禮貌,「遠」是什麼呢?遠是不要跟他學;他的見解、他的思想,未必正確、未必比我們高明,所以我們對他們是「敬而遠之」。佛法裡 面態度也是如此,那麼我們自己在佛法修學,有成就的時候,還可以做鬼神的老師,還可以指導他,鬼神做人的老師,在經上還沒有看到,很少;人做鬼神的老師很 多。所以出家人稱為「人天師」,那個天就是鬼神,天神啊!所以從這些一般稱呼上,從組織,工作上,曉得他的的確確是教育,尤其是到唐朝,唐朝這個時候,譯 經的工作達到了輝煌的成績,這個印度好重要的經論,幾乎我們全部都翻譯出來了,這個佛教教學的內容非常之完美。那麼宗派,在那個時候建立的,隋朝末年唐 初,在中國大、小乘有十個宗派,都在那個時候建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