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 了凡四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3-1)

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凡是有錢有勢的人,做好事很容易;如果很容易做而不做,就是自暴自棄,錯過了修善積德的機會。貧窮沒 有勢力的人,修善很難;然而難而能為之,就非常可貴,所謂難能可貴。

  這裡舉的例子都是貧窮沒有財富、沒有地位,而能不顧一切,救急救難,解決別人的困苦,非常難能可貴, 所以他們的果報也厚。但是我們要明瞭,他們當時做這個事情時,只是想幫助人解決苦難,並沒有想到自己的果報。

  我們讀了善之八對,就要曉得必須克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不能克 服,我們一生斷惡斷得不乾淨,修善也修得不圓滿,總是一些小善、半善,果報在來世。只有大善、滿善才能改變自己的業報,像了凡先生所做的就改變了命運。有 很多人修善積德,依舊被命運所轉,改不了命運,原因就是他斷惡斷得不乾淨,修善修得不圓滿。

  學佛的目的是要求明心見性,求往生淨土。如果這十六個字不能克服,就會造成嚴重的障礙;不僅障礙明心 見性,大徹大悟,即使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被障礙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亦在於此。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

這是了凡先生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緣盡力行善。哪些是善事?舉了十個例子。

  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 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這十條,我們讀了之後,仔細想一想,確實有必要,這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這十條,在現前社會嚴重的缺 乏,所以社會動亂不安,人心惶惶。了凡先生為我們逐條說明。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 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 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雷澤」,湖名,在山東。「漁者」,打魚的人。

  什麼是與人為善?這裡舉舜王為例。大舜年輕時,在雷澤湖邊,看到很多打魚的年輕人,都選擇好的地方捕 魚;而老弱之人無法與他們相爭,只好到急流淺灘之處捕魚。舜生憐憫之心,也去捕魚,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人看。他看到互相爭執,不相禮讓,不說他們的過 失;偶爾見有互相謙讓,他就大加讚揚。這樣過了一年,由於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夠互相禮讓。舜有大智慧,為什麼不用言教開導大眾,而以身作則?因為言教 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自己做不到,沒有人相信。這是以舜的悲心、善巧方便做一個例子。

  尤其在今天,一般大眾貪瞋痴慢的習氣十分嚴重,我們要效法大舜的精神,採取「以身作則」的方法。一年 收不到效果,就等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就非常幸運。十年後收不到效果,就再做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恆,必定能夠感化眾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 之多能而困人。

  「末世」,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時期,往後一 萬年是末法時期,現在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經是末法時代,此時人心逐漸薄了,沒有從前那麼淳厚。

  在末世,千萬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別人不善,我們自己雖然行善,決不可以用善來跟他較量。別 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來為難別人。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把毛病改過來就是真正的善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 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這是教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要收斂自己的才智,有才常作無才之想。我們縱然有才智,比起古聖 先賢,我們差遠了,根本就配不上,這一點小才智算得了什麼!現代人稍稍有一點能力,就感覺到值得驕傲。這個「值得驕傲」,把自己的德行全都毀了,這是很大 的過失。一定要收斂,虛懷若谷。見到別人的過失,一定要包容、掩蓋,所謂「隱惡揚善」。我們這樣對人,一方面可以讓他慢慢覺悟,給他回頭改過的機會;一方 面讓他知道有所顧忌,他作惡,別人不是不知道,別人知道而不說他,這樣容易使他生慚愧心,不敢放縱。這是我們處世待人良好的態度。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 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艷稱」,美稱、讚歎。「物」,包括一切人事物。「則」,模範、楷模。

  這是隨緣度眾的祕訣。人家有很小的長處、善行,我們見到了,可以捨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力幫助他。我 的善行比他還要大,比他做得還要好,我暫時放下,隨順他,幫助他,成就他,讓他生歡喜心,這才是真正與人為善。而且讚歎他,使他的善能夠日增。凡是平常生 活日用之中,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不要為自己想,都要為一切人為一切眾生做模範、做榜樣。我們要改過,修善積德,一定要拓開心量,從心做起,起心動念為 世界、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決沒有一點為自己的念頭,就稱之為「大人」,這是真正的「天下為公」。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 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相上觀察,常常容易混淆不清。如果從存心上來講,君子與小人完全不同, 就像黑與白一樣清楚,絕不混雜。君子所以不同於人之處,就是存心。君子的存心,就是愛人敬人之心。

  大聖大賢、諸佛菩薩與常人有何不同?若就形跡、日常生活工作而言,並無兩樣,唯在存心不同。諸佛菩 薩、大聖大賢所存的是愛敬之心,真誠的愛敬,平等的愛敬,而且佛菩薩的愛心遍虛空法界。這一條非常重要!

  實在說,現前社會就是缺乏愛心。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愛心。二千零一年過年的時 候,我寫了一個「愛」字,複印了兩萬張,普遍向全世界送愛心,處處送愛心,提醒大家「愛心」重要。唯有真誠的愛護別人、愛護一切眾生,世界才能安定和平, 人民才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 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通」是通達明瞭。

  人間為什麼會有親疏貴賤、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這是習染不同,就是習性不一樣。習性從哪裡來的?無 量劫善惡心行變現出來的,佛法稱為「業力」。業力不一樣,所以才有賢愚不肖。但是要知道,這些人與我們是一體,因此哪一個不是我們敬愛的對象?我們從這些 地方體會聖賢之道。能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就是愛敬佛菩薩。我說得更親切,就是「自愛」。

  能通眾人之志,就能通聖賢之志。「眾人之志」是什麼?希望得到幸福圓滿的生活。古今中外,不分國家、 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過得幸福美滿?聖賢之志亦復如是。大聖大賢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人人各得其所。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教誨,無一 不是希求幫助世間眾生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但這一生得利益,來生更得殊勝的利益。這是聖賢之志。

  《易經‧繫辭上》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又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些話都是跟我們說明 萬物的來源,生命的來源,以及族類的來源。道家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言詞說法不一樣,意思相同。佛家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 以,儒、釋、道三家對於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萬物品類不齊的差別、怎麼形成的,都講得很清楚。

  我學佛這麼多年,將佛菩薩聖賢的教誨歸納為「心性幻化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心性幻化的。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根身影現國土眾生」,我們這個身體、國土、宇宙之間的星球,以及一切眾生,跟我們的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 「心性虛空法界一如,色身國土眾生不二」。因此,愛敬萬品是真正的自愛。人能自愛,就能愛一切眾生,真正體會到「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 愛者」。

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合愛合敬」,合誰?合諸佛菩薩的愛敬,合古聖先賢的愛敬,合各個宗教神明的愛敬,來做「安一世之 人」。現前世間的人,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就是為聖賢而安民哉。

  這些年我跟世界上許多宗教領袖接觸、交談,宗教常說:「神愛世人」。神在哪裡?神怎麼愛世人?今天世 間人這麼苦,細心想想,這句話太空洞、太抽象了。我們要反省,神怎麼愛世人?宗教徒接受神之愛,要將神對我的愛,從我心裡面再拓開去愛世人,我代表神愛世 人,「神愛世人」才能落實。我要是不發心代表神來愛世人,神愛世人永遠是空洞的,永遠是個抽象名詞。他們聽我這個說法,很贊同。

  佛的大慈大悲在哪裡?釋迦牟尼佛離開世間已經三千年了,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間大慈大悲,他現在不在世 了,大慈大悲在哪裡?所以,佛的學生、弟子接受了佛的慈悲,每天讀經研究經教,依教奉行,得到佛的慈悲加護,應當從內心把佛的慈悲心變成自己的慈悲心,對 待一切眾生,落實佛菩薩的大慈大悲。譬如,我們見到觀音菩薩,決不是懇求觀音菩薩慈悲我。泥塑、木雕、彩畫的菩薩像,怎麼能保佑你!所謂「泥菩薩過河,自 身難保」。我們要發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心行,見到觀音菩薩,要想到「我就是觀音菩薩,我學習觀音菩薩,我效法觀音菩薩」,這是佛法教學的正理。

  所以,此地講的這十種善,「愛敬存心」是根本;沒有愛敬存心,其餘九條都做不到,即使做了也是假善, 不是真善。前面了凡先生跟我們講的善的八條,你是假不是真,你是曲不是直,你是半不是滿,你是小不是大。所以,關鍵在存心。存心一定是無私無我,真誠平等 的敬愛一切眾生,我們就得到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真傳,真傳就是真誠的愛心。因此,我們要去推動聖賢之志,實行聖賢之志。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 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圭璋」,玉器,人人喜愛。「誘掖」,幫助、獎勵、扶持。

  何謂成人之美?玉在沒有開採時是一個頑石,與磚頭、瓦塊沒有兩樣,一文不值。但是經過琢磨,它就變成 寶物。凡是看到一個人做一樁善事,其善事可取,或此人很有志向,其志向、稟賦可取,我們就要幫助他。善人在社會生存很不容易,因為不善人必定與善人對立。 但是善人能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會與善人對立。對立,當然免不了有誤會、毀謗,甚至於陷害,讓善人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我們發現這 些事情要想方法幫助他,甚至於代替他被謗的這些事實,減輕別人對他的毀謗。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務必使之在社會上能安身立足,發揚光大他的善業而後 已,我們才算是盡心盡力。

  因此,謙虛恭敬,接受別人的教誨,就是人才。我們要認識人才,愛才、惜才、成就人才,這是善事中最大 的善事,積功累德最大的功德。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 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真正有大智之人,往往不修邊幅,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比較隨便,在這些場合當中,容易受人指責。指責 的人,所謂「雞蛋裡挑骨頭」。你沒有過失,人家還造謠。有些形跡不端的人,就會被人抓著把柄,借題發揮,毀謗、侮辱、傷害。所以,好事多磨,障礙的人很 多,而且好人常常遭人毀謗。這種情形,只有靠仁人長者出面糾正那些邪惡的錯誤,教導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成立,這個功德很大。

  這種情形,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譬如學校裡的學生,欺負新來的同學,或欺負不同族類的同學,這都是心量 窄小。如果我們發現這個同學確實有德行、有智慧,也很能幹,但是被人排斥,我們應當要幫助他。同學當中有一等明白人,一般講打抱不平的同學,要起來仗義而 行,替他分擔這些毀謗與壓力,讓他安心在學校讀書求學,完成學業,這是一個例子。

  在新加坡,我們希望建一個彌陀村,照顧這些年老的人,每天聽經念佛。三、四年來,我們到處找地方,最 後都被人破壞了,真的是好事常易敗。而我一生也是在毀謗裡長成的,幾十年來沒有離開別人的毀謗。我對於毀謗我的人很尊敬,絕不加以辯白,因為他並沒有妨害 我每天講經說法,所以各有因緣。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 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良心」,就是《三字經》一開端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天理良心。「役役」,忙忙碌 碌。「溥」,廣播。

  何謂勸人為善?一個人生在世間,怎麼會沒有良心?可是世路役役,誘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會被 這些迷惑。所以,我們與人相處要存仁慈心、愛心,時時刻刻幫助別人,提醒別人,讓他破迷開悟,回頭是岸。他正在作大夢,我們想方設法希望他醒過來。譬如這 個人久陷在煩惱中,我們如何給他一服清涼劑,這個恩惠是最大的。

  早年我在台灣時,有一次在方東美先生家裡,遇到幾位教育部的官員,向方老師請教「如何復興中國文 化」。其中有一位先生說:「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從歷史經驗來看,再強大的國家也會有滅亡的一天。中國周朝八百年亡了,西方羅馬一千年也滅亡了。美 國將來滅亡,第一因素是什麼?」方先生非常嚴肅,沉默了大約五分鐘,說了兩個字:「電視。」電視是個工具,沒有善惡,怎麼會導致亡國?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 全是殺盜淫妄,無論大人、小孩,每天對著這個畫面,最易沒溺,受這種污染太嚴重了。所以,方老師講:「美國亡國不在於國外的因緣,因為沒有人會侵略他,他 是自己滅亡的。」當時他也提了一個警告:「台灣千萬要注意,如果電視不好好把關,也走向美國這種自由開放,台灣將來的社會就不可收拾。」這些似乎都被他老 人家說中了。現在除了電視之外,還有網路,這個不得了!

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 形跡。然對症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韓愈說:「一時勸人是以言詞,廣泛勸導社會大眾,就要著書才能做到。」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不同, 可是一定要懂得對症發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現前社會害的是什麼病?善人就好比是個良醫,一定要懂得病症的根源、如何來治療,這個功德就大了。

  不當說的,你說出來了;不當教導的,你來教導他。譬如,我們現在講經,依照唐宋古大德的註解講給人 聽,這是「失人」。因為聽眾是現代人,他們得的病與唐宋時代的人不一樣,若拿唐宋時的藥方給現在人吃,沒有效果。這是說經的人「失言」。

  現前科學技術發達,不用著書也行,因為書的效果不及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的傳播,所以要能運用高科技來 勸導一切大眾。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 在身。速為解救。

「痌瘝」,毒瘡。

  人生在世,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災難一年比一年頻繁,一次比一次嚴重,患難顛沛就很難避免了,這都 是凶惡的預兆。真的好像人的身上生了毒瘡,多痛苦!如何解救他?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 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或者人有冤枉時,我們能夠發一言替他伸冤。或者我們多方面想辦法,救濟幫助那些顛沛流離者。崔子云: 「恩惠不在大,救急要緊。」人有急難,如及時雨,要趕快去幫助他。

  當前最大、最嚴重的急難,無過於思想的危機,這個危機已經普遍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我們仔細 聽聽周邊人們講話,從他的講話當中,我們就體會到他想些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行為種種過惡都是從不良的思想產生的,所以思想危機才是根本!何以 會產生這種危機?聖賢道德的教誨完全喪失了,沒有人提倡。

  教化全世界最有效果的就是衛星電視與網路傳播。現在電視、網路的內容,沒有道德仁義的教學,只有殺盜 淫妄、爭名奪利,教人如何競爭、鬥爭,最後如何戰爭。發展到戰爭,那就是全世界的毀滅。今天整個趨向如此,這是人間的大難。能夠挽救世界劫運的是哪些人? 有權力操縱傳播工具的人,他有能力毀滅世界,也有能力挽救世界。到底這個世界是走向毀滅,還是走向挽救,就在他們一念之間。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 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隄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一邑」,一個城市。

  何謂興建大利?小在一個鄉,大到一個城市,凡是有利益於人民的,就應當興建。譬如開河流引導水利工 程,築隄以防水災,修橋樑以便人民行走,布施茶點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這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社會福利事業,根據社會需求,應 當努力去做。

  社會演變成今天這種現象,真的諸佛菩薩、神仙都無能為力。在今日,最大的大利是倫理道德的教學。今天 誰有能力挽救?有權力操縱衛視、網路的這些人。如果每天能夠用一、兩個小時提倡仁義道德與神聖的教誨,我相信這個世界不到一年,風氣就改變了。因為人都有 良心,可惜沒有人喚醒;只要有人喚醒,他們的良心就會發現;良心發現,回頭是岸,這是現前最大的利益,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了。

何謂捨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 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 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吝。

「釋門」,佛門。「達」,通達。

  何謂捨財作福?佛門講菩薩行,方法、手段無量無邊,總歸納不外乎「布施」。何謂布施?布施是捨,捨己 為人。在佛法講法身菩薩是真正的達者,他真的完全捨了。世間人最重要的是財,凡夫能夠捨財,能捨身外之物,就不錯了;要讓他內外俱捨,這是辦不到的。布 施,內可以破除自己的慳貪之心,外可以救濟別人的急難。雖然最初布施很勉強,慢慢就會處之泰然。這可以洗滌我們內心的私欲,袪除執著慳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從哪裡做起?布施。我學佛,第一次見章嘉大師時,說:「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學。有 沒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師告訴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做起?」他說:「布施。」我聽話,回去就真幹,做了果然有效 應。這個效應是什麼?把一向慳貪的心減輕了。斷,當然不容易,但是可以減輕貪心、吝嗇心;對外又可以幫助別人,這是布施恩惠。我們要將「自私自利、名聞利 養、貪瞋痴慢」都布施掉。以我自己的經驗,前十年做得很勉強,之後慢慢就成了習慣。到現在幾乎連痕跡都沒有了,所以心地清淨。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 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參」,參與。「贊」,幫助。

  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見?如何制止邪教?唯有護持正法。古人所謂「破邪顯正」,破邪是目的,如何達到破邪 的目的?顯正就對了。如果正不能顯,邪決定破不了!

  「法」的好處,略說有四點。佛菩薩教誨是正法,儒家的教誨是正法,道家的教誨是正法,世界上許多宗教 也是正法,它們在這個世界流傳千百年。依中國歷史記載,佛教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幾年;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都有千百年的歷史。綜觀之,歷史愈悠久,法愈 正,幾千年來多少人奉為真理,依教奉行。如果沒有這些正法,我們怎麼能夠參贊這些大自然?何以能幫助一切萬物?這些都是說物質文明。何以能超凡入聖?這是 講精神生活。何以經營世出世法?廟宇是聖賢弘法利生的場所,所以我們見到道場、聖賢的造像,以及經書典籍等法寶,都應當尊敬重視,損壞了就要修補。我們要 懂得尊重道德,崇尚善行,行仁義,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重視正法的教育,更應當勉而行之。

  我們決定要尊重道德。道,人生應當走堂堂正正的一條大道。何謂「大道」?就是一般講的「秩序」。社會 有秩序,家庭有秩序,宇宙太空之間,行星繞著太陽有秩序,太陽繞著銀河系有秩序,這是自然的秩序,這是天道。人道與天道要能合一。「人道」就是儒家講的倫 常,倫常是人道與天道合一,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點都不亂。人與人的關係有秩序,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 不臣,道就喪失了,社會動亂,天下就不太平。

  如果我們能將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處好,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處好,就是聖賢。「參贊 天地,裁成萬物」,就是把這些關係處好。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這是講倫理。中國人講「忠孝傳家」,我們的德行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敬重尊長。在家裡,父兄是我的尊 長,要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也要尊重。

  《梵網菩薩戒經》第一條:「不作國賊」,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第二條:「不謗國主」,決定 不能毀謗國家領導人。《瓔珞菩薩戒經》講「不漏國稅」,人民有納稅的義務,決不可以逃漏稅;「不犯國制」,國家的法律決定不違犯。這四條做到了就是敬重尊 長,敬重社會,敬重國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以上這些道理,現在已經不教了,兒童也不懂得。許多人說:「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你沒有教,怎麼 能管教?不但你沒有教,你的父母也沒教你。《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教兒女,從哪裡教起?從《弟子規》教起,從灑掃 應對教起,先從做人學起。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 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君」,就是領導者,無論在哪個單位,單位領導人就是「君」。

  我們做一樁事情,千萬不要以為領導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為,那就錯了。如果我們懲罰一個人,千萬 不要認為領導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欺負人、欺壓人。這是教我們謹慎從事,這些地方最關陰德。你做好事,別人不知道,這是積陰德。你的領導不知道,你在那個 地方作威作福,這是損陰德。這些事情做不得,果報可畏!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 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

「惻隱」,憐憫心、同情心。《周禮》,周公制定的禮法。

  何謂愛惜物命?人之所以稱為人,無非是具有惻隱之心。這就是仁者,這就是積德。《周禮》說,正月祭祀 神明,不用母的動物。因為這是牠生育的時期,要憐憫牠。孟子說:「君子應當遠廚房,就是要成全吾人惻隱之心。」這是培育仁慈心。

  儒家講:「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佛家雖然沒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勸人吃三淨肉。何謂「三淨肉」?不 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都是保全惻隱之心。素食對於健康決定有好處,尤其是現在的肉食,含的病菌非常多,所謂「病從口入」。如果你們以為素食不健康, 肉食才健康,我可以做證明。我素食五十年,一生沒有生過病,怎麼能說素食不健康!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 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 活。

  前人有四不食的禁戒,所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這四條戒比釋迦牟尼 佛講的多一條。我們要想養成健康的身體,不能不注意這幾條。如果不能斷肉食,應當從這裡戒除,慢慢的增進慈悲心,就能戒除了。有時我們為了生活,沒有辦法 不殺生。我們要常想想,一件絲織品,有多少生命在裡頭,怎麼忍心!穿皮的衣服也是殺生,這是取牠的皮毛。耕地、種植時,地上許多小蟲都死了,我們才得一點 糧食。

  我最近在雪梨參觀一個農場,這是出家人開辦的,他們把蔬菜種在塑膠的籃子裡。我問他:「為什麼不種在 地上?」他說:「種在地上,耕地會殺死很多小蟲。種在籃子裡面,雖然費的工程很大,但是不殺生。」我聽了很受感動,很難得,這是值得提倡。他還是用土栽, 只不過把土放在塑膠籃子裡,以避免殺生。

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 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殫述。

  我們不愛惜東西,飯菜吃剩就丟棄,這是造孽,罪很重!這個罪業跟殺生沒有兩樣。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 踐者,不知其幾,我們要懂得防範。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所以,善行太多了,說之不盡。

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舉出十個例子,希望我們從這十個例子去類推,努力修學,善行自然就可以圓備了。

四、謙德之效

  在社會上,人不能不與廣大的群眾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謙虛。如果傲慢,就很難行得通。了凡先生將 「謙德」放在最後,正如佛經的流通分一樣,意義非常重大。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易」,指《易經》。「虧」,虧損。「盈」,自滿。「天道」,即自自然然的道理。「地」,寬廣。「變」, 變動。「流」,聚集在一處。

  《易經》說,凡是自滿的人,總是會遇到一些吃虧的地方;能夠謙虛的人,一定能得到利益,這是天道。水 總是會流到低窪的地方,不會往高處流。高的地方是自滿、貢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潤;低窪的地方才得到滋潤。對於自滿、傲慢之人,鬼神總是要找他麻 煩,開他的玩笑;對於謙虛的人,鬼神尊敬、幫助他。人道又何嘗例外!對於自滿、傲慢的人,人們總是討厭他;對謙虛的人,歡喜他。所以,謙之一卦,惟有吉利 而無凶災,這是做人重要的原則。

  《書經》又說,驕傲自滿的人會受到損失,謙虛會受到好處。了凡先生說,他很多次與同學們一起參加考 試,常常見到貧寒的學生將要發達的,一定非常謙虛。所以,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虛懷若谷,能夠接納別人,成就別人。

下面了凡先生舉了五個人做例子,我們從此地觀察,他的眼光非常準確。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 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 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敬宇」,字敬宇,名丁賓。

  這一年,了凡先生三十七歲,嘉善縣一共有十個人去考進士。丁敬宇是十個人中最年輕的,人非常謙虛。了 凡先生就告訴另外一個同伴費錦坡說:「丁敬宇今年一定會考中進士。」費說:「何以見得?」了凡先生說:「惟謙受福。」。這一句就是從《易經》下定論的。你 看我們十個人當中,有哪一個像丁敬宇這樣謙虛,講信用,忠厚、誠實,總是居人之後,不敢為人先的?對於每一個人都能恭敬順承;換言之,在大眾之中,他不堅 持成見,能夠隨順別人,這個難得!他受別人侮辱,不說一句話。聽到別人毀謗他,他不辯白。一個人能夠如此,天地鬼神都會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及開榜, 果然中了。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 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相報」,辯白。「相」,襄助。

  丁丑年(公元一五七七年),了凡先生四十三歲時,考進士。與他同去考試的馮開之是浙江人,他的同鄉。 了凡先生看到他年輕時,就沒有習氣。當時有一位李霽巖先生很直爽,見到別人的過失,就當面批評。見到馮開之也是毫不客氣批評他,可是馮開之聽到之後,非常 平靜,完全接受,沒有一句話辯白,別人所指責的完全承受。了凡先生就跟馮開之講,禍福都有預兆,你的謙虛不是裝的,是出自於真誠心。這樣謙虛的人,老天爺 會襄助,並斷定他今年一定考取。不但考取,而且是第一名被錄取,以後官做到翰林院的編修。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 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童年」,十九歲以下稱童年。「三尹」,縣裡面第三級的地位,通常大尹是縣長,二尹應當是祕書長、主 任秘書,三尹大概是科長。

  趙裕峰,名光遠,山東冠縣人。這個人相當聰明,童年的時候就中了舉人。以後考進士,考了許多次都沒有 考取。他的父親是嘉善縣的三尹,他隨著父親到嘉善來就職。錢明吾是當時的一位學者,很有學問、德行。他把自己的文章帶給錢先生看,錢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 的批改,許多地方都劃掉了。可是趙裕峰不但沒有一點怒容,而且心服口服,確實能夠改正。到第二年,再參加進士考試,他考中了。所以,謙虛重要!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 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入覲」,見皇帝。「浮」,輕浮。

  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八歲,去見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此人非常謙虛,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他回來 告訴他的朋友們說:「這個人將要發達之前,福報還沒有現前,智慧已經透出來了。智慧透出來之後,他自自然然就老實了,放肆就收斂了。這是老天爺啟發他,他 的智慧開了。」這一次考試開榜的時候,果然中式。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 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 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鄉試」,秀才考舉人。

  這一位是反面的例子。江陰張畏巖先生文章寫得很好,在學術界有相當的聲譽。甲午,南京鄉試,他住在一 個寺廟裡。考試揭曉後,他沒考中。於是就罵考試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為什麼沒有被錄取?」心裡非常不平。這時候有一位道長在旁邊,聽了笑笑。他又轉 過來罵道長。道長說:「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脾氣更大了,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曉得不好?」道長說:「一定要心平氣和才能寫出好文 章。現在聽你罵考試官,你的心非常不平,文章怎麼能寫得好?」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 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 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畏巖也算是很難得,聽了道長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不知不覺就被道長屈服了,於是反過來向道長請 教。道長說:「考試能否考中,那是命。命裡要是不該中,你的文章做得再好,都沒用處。」所以,古時候考試沒有不重視陰功的,上是祖宗積德,下是自己要有陰 功、要積陰德,鬼神在當中就默默的保佑,你參加考試中的機會就很多。

道長說:「你必須做個轉變。」

張畏巖說:「既然命裡頭不該考中,我怎麼個轉變法?」

道長講:「造命雖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所以,勸他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就有求必應!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怎麼做善事?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道者說:「善事陰功都由心造,要常常存一個善心,常常存幫助別人的心,這就無量功德。譬如謙虛這一節 所舉的例子,並不要花錢,你就可以做到。你為什麼不反省,而要罵考官?這就是你的過失。」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 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 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從此之後,張畏巖改掉了自己傲慢的習氣,老老實實斷惡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進 步。丁酉年,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一個很高大的房子,他在這裡面看到一本名冊,裡面有許多格子缺了。他很好奇,問旁人:「這是什麼東西?」

別人告訴他:「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

他就問:「為什麼名冊裡好多空格缺名?」

  旁人回答說:「科第每三年要重新審查一次,原本名冊有名的,這三年當中他要是積德,沒有過失,他的名 字才保全。你看到這裡面的空格,原本應該在這一次考中的,因為這三年當中他造作惡業,名字被除掉了。你這三年來,折節自持,修善積德,或者可能補這一個 缺,希望你自愛。」

丁酉年,張畏巖參加考試,果然考中第一百零五名。因此,改過確實有效驗!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 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

「屈」,折節,委曲自己。「基」,基礎。

  這是第二段總結,「虛心屈己,受福之基」。由以上種種例子來觀察,舉頭三尺有神明。如何趨吉避凶?一 定要靠自己,要存善心,制止自己不正當的行為。天地鬼神是善良的,我們造作不善就得罪於他。我們修善積德,就與天地鬼神同心同好。我們委曲求全,這樣天地 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對什麼人,自己能夠遷就一點,委曲一點,才是「受福之基」。

  我們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一般人不相信有鬼神,對鬼神置之不理。人不信佛菩薩,不信天地鬼神,天地鬼 神只好站在一旁冷靜觀察,看你造罪業受惡報。你何時回心轉意,知道懺悔了,天地鬼神還是來照顧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鬼神也不例外。所以,趨吉避凶一定 要靠自己,鬼神無法幫助。

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 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器」,度量。

  一個氣勢凌人、貢高我慢的人,決非大度量,他的前途也一定不會有遠大的成就。縱然發達了,也不會長久 的享受福報。只要是稍稍有見識的人,必定不忍心狹小自己的度量,遠離福報。何況一個人能謙虛,虛懷若谷,就能接受別人的教誨。那些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者也 會歡喜教你,歡喜幫助你,歡喜成就你,這才能「取善無窮」!尤其是讀書、做學問的人,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 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這是引孟夫子的話,有志求功名者,必定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定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 定此志,並且謙虛、方便,才能接受別人的教誨,自然感動天地,所以造福由我。

  然而求之有道。我為什麼要求功名?古時候考取舉人、進士,目的是在作官,作官的目的是在為人民服務。 換言之,希望找到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決定不是利益自己。如果為自己的榮華富貴,那求之就不是道。你命裡雖有功名、富貴,那是前世所修的。你這一生當中 命裡沒有功名、富貴,你求功名、求富貴,不是為自己求,而是為社會求,為眾生求,希望求這個職位能為人民服務。這個心願,天地鬼神都讚賞,都會幫助你。因 此,我們一心向善,自然得諸佛菩薩、善神的保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 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今之求登科第者,最初不見得是有真心,一時高興參加,去考一考。興趣來了就求,興趣不來就算了,孟子 這兩句話是對齊國大王說的。齊國大王喜歡音樂,他是個人喜歡音樂。如果他能與民同樂,齊國就會興旺了。我對於求取科名的心,也像孟子所說的,一定要落實、 推廣到積德行善;得到這個功名、地位,要存有為民眾服務的心,盡心盡力去做。只要存這種心,行這樣的事,命運與福報就可自己做主了。

《了凡四訓》講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