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 了凡四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3)

三、積善之方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了凡先生引用《易經》的兩句話,為我們說明。自古以來,凡是厚實、積善的人家,其後代往往會發達。縱 然沒有大的發展,也能夠平安過日,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災。這兩句話可以從歷史上來作證,現前我們細心留意也能觀察到。這個人家過去的先人以及他本身積惡,欺 負別人,盡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人家必定不能久享富貴。縱然現前他是大富大貴,也只能享一時之福,終究會衰敗。

  有些人看到這個現象就心生疑惑,這家人無惡不作,為什麼還享大富大貴?這是他本人或家裡的前輩過去生 中修的福大。但是他修福不修慧,沒有智慧,所以這一生造作惡業,造作惡業必定折福。譬如,他過去生中修的福有億萬財富,這一生雖然發財,但是心術不善,處 處欺壓別人,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他的福報會折損,千萬財富會變成百萬財富。可是他還有百萬財富,比起一般人還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餘福享 盡,罪報就會現前。有些人的果報在來生,有些人在這一生,晚年就沒落、破產了。什麼原因?積惡之家的報應就是這樣。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斷惡 修善,積功累德,對自己以及對家庭、宗族,決定有大利益。

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昔」,過去。「逆」,預料。過去顏氏要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時,就向上一代一代去敘說叔梁紇的祖 宗,結果都是積德的。這是積善之家,所以預料他們家的子孫一定興旺。最後就將女兒許配給叔梁紇,以後生了孔子,所以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祖先代代都積 善,所以他們家會出大聖人。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 往事徵之。

  中國人講孝道,首推大舜,這是盡孝的模範。孔子稱讚他:「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這些都是 至理名言。

  舜的母親死後,父親又娶了一位繼母,繼母也生了小孩。繼母待他非常不好,他的父親也受了繼母的影響, 所以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個人都以惡念對待他,幾次要置他於死地。這樣惡劣的家庭環境,舜還能夠孝順。在他心目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不好,他總 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讓父母、弟弟不喜歡,所以他天天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幾年,把全家感化了。這是大孝,真正的孝順。舜一切順從,順從裡面有高度的智慧,佛 家講「善巧方便」,他能夠避免家人對他的傷害,能夠保全他的生命,依舊以真誠心、愛心奉侍父母、兄弟。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試以往事徵之」。歷史上有記載,看看這些積善之家他的後人發達的狀況。這裡舉了十個例子。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 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 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少師」,太子的老師。「建寧」,今福建建甌。「弱冠」,二十歲。

  少師楊榮的先祖世世代代從事於擺渡的行業,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一次久雨河水暴漲,淹沒了鄉村民居,也 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順流而下。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撈取財物,不顧淹在水裡的人。唯獨楊榮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絲毫不取漂浮的財物。鄉里的人看到他們的 作為,都說他們愚痴,救人有什麼用?財物漂流在水上,撈到就是你的。他們不要財物,完全救人,這是積德。

  到楊榮的父親出生時,家境漸漸富裕。這時有一位神人化作道長,告訴他的父親:「你的祖父曾經救過很多 人,有陰功,子孫一定會貴顯。」並指示他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個地方。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處所,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

  後來生了楊榮,他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官位一直做到三公(少師屬於三公之一)。皇帝對他非常感激,也追 封他的曾祖、祖父、父親為少師。子孫貴盛,一直到現在(了凡先生在世時,即明朝),他們家還有很多賢人。這是以楊榮這一樁事情來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 慶」。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 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 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鄞」,今浙江寧波。「時」,當時。「上」,指朝廷。

  有一位楊自懲先生在縣衙當書辦(即今之書記官、文書官),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決定不受 賄賂。這個縣官非常嚴肅,有一次偶然鞭打一個囚犯,打得遍身流血,怒還沒有消。楊自懲心生憐憫,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縣官說:「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 不怒。」這是縣官發怒的理由。楊自懲叩首報告說:「上失其道。」就是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喪失信心。如果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 你也要憐憫他,不能心喜;喜尚且不可,又怎麼能夠發怒?楊自懲這個人平素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縣官聽了楊自懲一番話之後,情緒穩定,不再發怒了。

  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何處?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地方官員、縣市長這些父母官。儒家 言:「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之」是人民。地方首長是人民的領導、父母、老師,你的子弟為非作歹,這是你沒有把他教好。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 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楊自懲雖然家境貧寒,但是時常幫助苦難的人,尤其是囚犯。當然也有送禮請託的,但是他一無所取,大公 無私,憑良心辦事,絕不收受賄賂。有時囚犯缺糧的時候,他還想方法到一些行善的人家請他們捐助,幫助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有一天,新來的幾個囚犯沒得 吃,正好自己家裡又缺米,若是給囚犯,自己家人就沒飯吃;若是只顧自己,那些囚犯也很可憐。於是跟他太太商量,他太太問:「囚犯從哪裡來?」「從杭州來 的,一路上忍著飢寒,面黃肌瘦。」因此,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煮稀飯給囚犯吃。

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 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刑部」,即今之法務部、司法部。「廉憲」,在明朝稱為按察司,一般 也稱為欽差大臣。

  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他的子孫在當時都是 很有名的賢德大臣。楚亭、德政這兩個人也是楊自懲的後代,但是歷史記載不詳。他自己積善積德,兒孫貴顯,這是果報。

  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自己現前過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 以做。只要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功德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 報。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先生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 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正統」,明朝英宗的年號。「布政司」,相當於現在省的機構,「都事」是布政司下一個官。「宰輔」, 宰相。「探花」,進士第三名。

  明朝英宗時,鄧茂七是福建地區作亂的一個盜匪。英宗皇帝用鄞縣的張楷帶兵南征,平定叛亂。鄧茂七被 抓,但是尚有餘黨,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的賊黨。謝都事先想方法蒐集賊黨的名冊,凡不附屬於匪黨的,即在名冊上沒有名字的,密授以白布小 旗。官兵進城搜查時,有一個小白旗插在門口的,就禁止官兵騷擾。這樣,「全活萬人」,這是謝都事所積下的功德。後來,他的兒子謝遷中狀元,官做到宰相,孫 子丕也中探花。

  這是統兵的將領懂得積德,不冤枉人,不濫殺無辜。這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歷史證驗。

  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作大將軍的人,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什麼原因?殺傷太多,所以後代都不好。如 果作將軍的愛惜人命,絕不妄殺,軍隊紀律森嚴,就能保全後代。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 麻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莆田」,福建。「累代」,世世代代。「簪纓」,從前作官戴的帽子;繫帽的帶子是「纓」,插髮的是 「簪」。

  福建林氏的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團布施一些窮人。有人來要,他就給他,毫無倦厭。有一個仙人化作道 長,每天都來索取六、七個粉團,老母也天天給他。每天這樣歡歡喜喜的做,三年如一日。於是這個仙人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於真誠,所以告訴老太太說: 「我每天吃六、七個粉團,吃了妳三年,我以什麼來報答妳?妳家裡有一塊寶地,將來死後葬在那個地方,妳的子孫作官的人數就像一升芝麻那麼多。」她的後代依 照道長指點,把她葬在那個地方。果然,第一代後人就有九個中進士,累代簪纓甚盛。這個家族非常興旺,無不是得力於祖宗積德,子孫繼續不斷行善積德,保持家 風,代代不墜。所以,在福建有這麼一句話,「無林不開榜」,每當科舉的時候,考試中舉人、中進士的林家人最多。這是老太太誠心布施救人,終年不疲不倦的果 報。

  在中國這樣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宋朝范仲淹。范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 疲不厭。在中國,印光大師讚歎過三個人,祖宗積大德,後世子孫代代受其福蔭。第一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對孔老夫子都尊敬。直到今 天,孔子的後裔,不論在國內、國外都受人尊敬,這是夫子的餘福。第二是范仲淹,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第三位是葉狀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 衰。

馮琢菴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 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甦。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菴。遂名琦。

  「太史」,從前的翰林。「邑」,縣。「庠」,學校。「庠生」,秀才。「韓琦」,宋朝英宗、神宗時,做 過十年宰相,也做過元帥,文武全才,深得當代及後人的尊敬。他與范仲淹齊名,兩個人都是出將入相。

  馮琢菴太史的父親作學生的時候,冬天早起在去學堂的路上,看到有一個人倒在雪堆裡,已經快凍僵了,但 是還沒有死。他立即脫下自己的棉衣將他包起來,扶到家裡,救活了這個人的命。晚上夢到一位天神告訴他:「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我將派遣韓琦作你的兒 子。」後來生了琢菴,琢菴是他的字,名琦。

  佛家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浮圖」是寶塔,「七級」是七層的寶塔。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廟造 寶塔的功德很大,不知救濟處在飢餓邊緣,或是生病而乏醫藥的人,功德亦是無量無邊。救人一命,果報不可思議,得福甚大,何況救千萬人的生命?其所修之福, 代代作官,其數也是一升芝麻之數。為什麼不做?

  什麼是真實功德?什麼是假功德?有一個標準,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難眾生得到利益,就是真實功德。反之, 這個功德是假的。所以,我很不贊成造大佛像。有人說,大佛像坐在這個地方,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這是屬於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教化,改變 人心。現在世間人心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而且天天在增長,這是災禍的根源。造一個大佛像就能將之鎮住,哪有這個道理!化解劫難,最重要的是提倡佛教教育。 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愛的教育,教導大家捨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無條件的犧牲奉獻,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人民。我們明 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群,這是佛陀的教誨。

  假如造寶塔、造佛像真有那麼大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不去造大佛像?為什麼不去造大寶 塔?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教學四十九年;除此之外,沒做別的事。我們學佛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在哪裡?經典。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 修學,效法佛菩薩,學習佛菩薩,這才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云。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於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 疑之。繼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習業」,讀書。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應尚書,習業在山中,住在寺廟裡面。曠野之處,確實有一些妖與鬼。他有膽量,心地正 直,所以不怕邪魔鬼怪。有一天晚上,聽到鬼在講話。某一個人家,有一個婦女因為丈夫離開家鄉,很久沒有回來,公婆以為兒子死了,逼著媳婦改嫁。媳婦不願 意,所以想明天到這個地方來上吊自殺。這個鬼是吊死鬼,吊死鬼要找替身,找到替身就可以去投胎了。

  應尚書聽到鬼的談話之後,心裡就有了主意。第二天一早回家,趕緊賣了幾畝田,得四兩銀子,再偽造一封 家信,連同四兩銀子寄回家。那戶人家的父母看到筆跡與兒子不同,心有懷疑,但是銀子是真的,總不會有人無緣無故把銀子送來,想想一定是兒子平安無事,所以 就不再逼著媳婦改嫁。以後,他的兒子果然回來了。應尚書救了這個媳婦一命,而且還保全這一對夫婦不至於分離。他做的這件事情沒有人知道,所以他是做了一樁 陰德。

  另外要知道,凡是橫死的、自殺的都要找替身。自殺很痛苦,這個事情萬萬做不得!道家跟我們說,自殺的 人每七天要重複表演一次,上吊的人每七天要去吊一次,跳樓死的每七天要跳一次,什麼時候找到替身,什麼時候才能脫身。你說可憐不可憐?所以,人再怎麼不得 已,都不可以有自殺的念頭。當你找到替身投胎,還是隨業流轉,苦不堪言!

  從前讀書人多半寄住在寺院,寺院確實是讀書人最好的學習場所。古時候學校沒有那麼多,一個縣通常只有 一個學校(縣學),所以讀書的環境很難找到。除了寺廟之外,富貴人家家裡有一些藏書,請老師到家裡來教自己的子弟,稱為「私塾」。藏書的數量不會太多,所 以大規模的藏書都在寺院的藏經樓。藏經樓不僅收藏佛書,儒道、諸子百家無不收藏,就像現在的圖書館一樣。所以,出家人真正在做學問,修養自己的身心、德 行,他們都是非常好的老師。從前念書人都願意到寺廟親近出家人,寺廟有豐富的藏書,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還可以向出家人請教。他們都是義務的,這是佛家所 修積的功德善行。古時候佛教寺院是教學的場所,但是現代已經變質了,現在變成經懺場所,跟鬼打交道。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穀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之後,應尚書又聽到這個鬼說:「本來我找到替身了,奈何應先生破壞我的事。」旁邊有個鬼說:「你為什 麼不去害他?」這個吊死鬼就說:「上帝知道這個人心很好,已經命他作陰德尚書。我怎麼能再害他?」應尚書聽到了鬼的談話,因此更加勉勵自己,努力斷惡修 善,善天天增加,德天天加厚。這都是回頭是岸,知道怎樣做好事。

  在饑荒的時候,他捐穀賑災。遇到親戚有急事,他總是委曲自己,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遇到橫逆,別人侮 辱、毀謗他,他能反躬自責,都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令人生歡喜心,過失在自己,絕不怪罪別人。凡事都能夠歡歡喜喜,逆來順受,努力修善,增長德行,這 都是積善積德的事實。以後他做了尚書,子孫後代考中進士的很多!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 倡。又分穀以賑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督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常熟」,今江蘇省常熟。「益」,增長。「巡撫」,即今之省長。

  江蘇省常熟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是一位地主,相當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收成不好,他就減免收 租,或是統統捐出去,提倡救災。又將倉庫裡的稻米,拿出來拯救這些貧窮的人。曾經聽到夜晚鬼在他家門口唱:「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 續而呼,連夜不斷。徐鳳竹的父親做了這些好事,鳳竹果然在這一年考試中了舉人,所以他行善就格外努力,孳孳不息。修橋補路,方便行人。齋請僧人,接濟大 眾,碰到有困難的人,樂意幫助。只要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事情,盡心盡力去做。後來又聽到鬼在門口唱:「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督堂。」鳳竹的 官愈做愈大,做到浙江的省長。

  可見得先人積功累德,果報無比殊勝。我們想,他的兒孫都享這麼大的福報,他自己的福報一定更大。但是 他已經不在世,所以果報在來生。凡是這樣積功累德的人,來世的福報不可思議;如果來世不在人間,決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孫後代所享的福,稱為「餘福」。 因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餘福給兒孫,自己的福報一定超過兒孫所享的很多倍。所以,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積,積善必定有好果報。

  財富決不是供給一個人或是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財富,就要知道你有使命、有職責幫助世間一切窮苦之 人,你的財富才會生生世世享受不盡。財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愈施愈多。

  這裡講到「齋僧」,齋僧的利益何在?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明清時候,齋僧的風氣盛行。在家居士以財物 供僧,希求修福。接受供養的這些出家人要為他說法;換言之,要教導他。在家人對出家人是財布施,出家人對在家人是法布施,所以齋僧是求法。出家人有道德、 有學問、有修養,這是社會大眾的導師,多元文化的教師,他們為求學問、為教化眾生,真正做到一生犧牲奉獻。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

  「嘉興」,今浙江省嘉興。「主事」,當時的官職。「輦下」,輦是皇帝的坐車;這是指首都、京城,皇帝 所在之處。

  浙江省嘉興的屠康僖,在刑部作官。有一次晚上跟囚犯們一起睡在監獄裡,細細打聽囚犯的情狀,知道囚犯 當中有些人是冤枉的。屠先生並不以為功,把這些情形祕密寫在紙上,送給堂官;就是他的上司,刑部尚書。過幾天重新審問囚犯時,堂官摘錄屠康僖寫的一些案情 訊問囚犯,囚犯沒有不服的,這樣開釋冤枉的大概有十幾個人。當時這個事情傳了出去,大家對刑部尚書的公正廉明,無不加以讚歎。

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 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覈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 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峻。皆顯官。

  「宜」,應該。「衣紫腰金」,穿紫的官服,繫金的腰帶,這是高官。古代禮服,皇族穿黃色龍袍,文官穿 紫袍是最高的爵位,大概尚書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

  屠先生又想到一樁事情,在京城尚且有這麼多受冤之人,全國上下,民眾之多,哪裡沒有受冤之人?應該五 年派一位減刑官,對這些案件重新覈實平反。這是好事情,刑部尚書同意他的建議,奏明皇上。皇帝允許,屠康僖便被派遣為減刑官之一,幫助平反了許多受冤之 人。夢中有一位神人告訴他,你命中沒有兒子,由於你的作法與建議和天心非常相應,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現在上帝賜你三子,都是高官。是夕夫人有娠,後 生應塤、應坤、應峻,皆顯官。這是善因善果。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 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

  「池州」,今安徽貴池。「太守」,比知縣高一級,與知府是同等的官。「二氏」,就是佛與道。

  嘉興人包憑,字信之。包憑的父親做過池州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最小,入贅平湖袁氏,與袁了凡是一 家人。了凡先生的父親與包憑常常往來,這個人博學高才,但是每試都不中,於是就去學佛、學道了。

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 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係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無吾雖裸裎 何傷。

「橐」,錢包。「篋」,箱子。「紵」,麻製的衣服。「褶」,是袷衣。

  有一天,他去遊泖湖。偶然在一個村莊的寺院,看到觀音像被雨水淋濕,於是打開錢包將十兩銀子統統拿出 來,交給寺院出家人,請他將房屋修好,不要讓菩薩淋到雨露。出家人告訴他,修屋頂工程很大,十兩銀子太少了,恐怕沒有辦法完工。於是他從箱中取出七件衣 服,有單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僕人說:「算了,何必要捐獻這麼多!」包憑說:「只要能把屋頂修好,使觀音菩薩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縱然是赤身露體, 也無所謂。」這是一片真誠!

僧垂淚曰。捨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伽藍」,護法神。「登第」,指中進士學位。

  出家人聽到他這番談話,非常感動的說:「布施銀兩以及這些衣服、布料,不是難事,只是這一點真心太難 得了。」包憑等屋頂修好後,就拉著父親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廟中,夢到護法神來感謝他,說:「你的兒子會享世祿,得到福報。」果然以後他的兒子汴、孫子檉 芳都中進士,官位顯赫。

  這是子孫貴顯之報。修繕寺院道場、造佛像,功德很大,《造像功德經》有詳細說明。但是功德必須具足條 件,如果只是造佛菩薩形像,沒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產生迷信,不但沒有利益,反而讓許多眾生造罪業,這就錯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道場一 定要講經,教導大眾修行,所謂「解行相應」,這個重要。在解門,每個宗派的道場,都要認真透徹的研究讀誦本門的經典,並依據經典的理論來修學,這才具足功 德。

  佛像具有表法的意義,佛家用這種方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譬如,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像,就要想到我要像 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將佛像當作神明,只是燒香、膜拜,求福、求壽、求兒女、求升官發 財,那是迷信。

  學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在行門,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每個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只要選定一 門,功夫不要間斷,就能得清淨心,成就戒定慧,這是道場真實的功德利益。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 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 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 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浙江嘉善人,姓「支」,單名「立」。他的父親在衙門裡管刑事案件,知道有個囚犯是冤枉的,被判了重 刑,非常同情,於是想幫助這個囚犯脫罪。這個囚犯知道支立的父親想替他辯護,這是救命之恩。因此,跟妻子商量,說:「支公有意幫助我脫離刑責,我很慚愧, 無以報答。明天妳可以請他下鄉,以身事之。或許支公會更用心,這樣我就可以生還。」他的妻子非常賢良,果然就照做。這個囚犯的太太自己勸酒,並把丈夫的意 思告訴支公。支公聽了之後不接受;雖不接受,還是全心全力把案子平反了。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他能做到大公無私,用真誠心來平反冤獄。

  這個囚犯夫婦來叩謝的時候,說:「你這麼大年歲還沒有兒子。我有個女兒,送給先生作妾,希望將來給你 生幾個兒子。」這在禮上是講得通的。支先生同意了,以後就生了支立。支立的父親做這樣的善事,他後世的子孫逐漸發達了。支立二十歲考中進士,官做到翰林院 的書記官。支立生高,這是支先生的孫子;高生祿,這是支先生的重孫。這幾代都是貢生,州、縣學校的教官。祿生大綸,這是支先生重孫的兒子,後來中了進士。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這是總結,以上所舉的十個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的好事。這些顯著的果報, 都在浙江嘉興附近,了凡先生提出的這些人,都是大家熟悉的,足以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由此可知,舉例一定要大家都知道的才有公信力,時代也是愈接 近愈好。

  我們學佛更要拓開心量,念念想到利益全世界。如果你認為我哪有這麼大的本事?我們要知道,縱然是小小 善事,也要給全世界的人做好榜樣,這就是利益世界。事,無論大小,但看用心。所謂「量大福大」,如果心量大,點點小善都會變成無量無邊的善德;如果心量 小,做再多的善事,福報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轉境界。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 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了凡先生再進一步教導他的兒子,何謂「善」,這很重要,必須要有能力辨別。這裡說了八對:善有真假、 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我們應當辨別清楚。許多人行善多年,學佛多年,沒有得到好果報,於是懷疑佛法不靈,轉而學其他法門、其他宗 教。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就是對善辨別不清,自以為是善,經過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原來這是罪業。所以,我們要想修善積德,就要冷靜觀察,辨別清 楚。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 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儒生」,念書的學生。「中峰和尚」,元朝人,一代高僧,著述很多,最著名的是「三時繫念」。

  何謂真假?有一些念書人向中峰和尚請教,佛家常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個說法靠不住!因為有 人作善,他的子孫並不發達;有人作惡,他的家道卻非常興隆。

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 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中峰禪師解釋得非常之深。我們是凡夫,情染沒有洗滌乾淨,法眼、慧眼沒有開,所以常常看錯事情,顛倒 是非,把善看作惡,把惡看作善。自己不深自慚愧,反而去責怪老天報應不公平,這是罪上加罪。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 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 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這些學生們就說:「我們為什麼把善惡看顛倒了?」中峰禪師有智慧,不解釋,讓他們自己說什麼是善,什 麼是惡?有個學生說:「罵人、打人這是惡,恭敬人、禮敬人這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又有一個學生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云: 「未必然也。」許多學生各說對善惡的看法,中峰禪師全不同意。

  於是他們向中峰禪師請教,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告之曰:「你起心動念、言語作為是利益別人, 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惡。」這是善惡的標準。譬如對這個人有利益的,你打他、罵他也是善。如果是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禮 敬人那是巴結,那是惡,不是善。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襲跡」,模仿。

  真善、假善一定要辨別清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沒有私心,都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大公無私,公 是真的,所以這個善是真的。利己是私心,私心是假的,所以這個善是假的。再進一步說,如果你利益大眾是出自於真心,這是真善;若是模仿別人,這是假善。所 以,為善最要者唯真心。我們所做的善事,不露痕跡,不讓人知道,這個善事是真的,這是陰德。如果是有企圖、有目的才做這樁善事,這個善事是假的。這些地方 都要自己認真省察。

  前面讀的十個例子,十個人修善都得好果報,什麼原因?真心,只知道幫助別人,絕不求一點自私自利。因 此,真假要從這裡辨別。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 狷。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

「謬」,錯誤。

  何謂端曲?一般人見到謹慎、不倔強的人,就稱他為善人。可是古聖先賢寧願欣賞有志氣、肯進取,或者是 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有膽識,真正能夠為群眾服務,為國家擔當大任。如果一個人雖然很謹慎,全鄉里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但是個性柔弱,隨波 逐流,沒有志氣,沒有擔當,孔老夫子稱這種人為「鄉愿」,這不是一個好榜樣,人人都學他,那就壞了。所以,世間人對於善人、惡人的標準,與聖人恰恰相反。 聖人是明白人,有學問、有德行、有經驗,能夠辨別善人、惡人。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

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

  天地鬼神對「福善禍淫」的見解與聖賢人相同,不同於世俗人的看法。鬼神如何看「福善禍淫」?前面舉的 這些例子,我們都能夠觀察得到。

  我們要問,鬼神是不是有權將禍福降臨於人?鬼神沒有這個權。就好像我們世間有人行善事,有人作惡事, 執法的人員加刑罰於作惡者,是不是他有權?不是。因為你犯了罪,他才拿手鐐腳銬來銬你;你沒有犯罪,他不敢侵犯你。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樣,你造作善,他來 嘉獎你;你造作不善,他來懲罰你。這個獎勵、懲罰都是自作自受。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 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 辨。

「端」,端直,決定不夾雜一絲毫委曲;「曲」,自私自利。

  我們發心想修善積德,決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騙,眼睛喜歡好看的,耳朵喜歡好聽的,要是隨順這種貪心就錯 了。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微之處,將自己的心洗得乾乾淨淨;換言之,決不能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清淨心。全是濟世救人的心,這是端;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俗的心, 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愛人就是大慈大悲,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這是端。如果還有絲毫怨恨不平,所發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 心,這是端;摻雜絲毫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地方應當細細的辨別。

  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佛家所謂「直心是道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心裡還有討好世俗的 心。《起信論》云:「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的體是直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念念利益眾 生,這是大悲心。如果還摻雜著自利,就是不善。

  如何將自己的心洗得乾乾淨淨?《十善業道經》上,佛教我們修學的綱領是「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 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完全清淨。我們一定要仔細閱讀《了凡四訓》,細心揣摩,認真反省,方能明白如何修善積德。我提出「生活在 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只有一個愛心、一個感恩的心放在心上。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 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陰陽?善有陰善、陽善。你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人人都知道,報紙、電視傳播讚揚你,這是「陽 善」。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會告訴任何人,這是「陰德」。如果是陰德,你將來得的果報厚,殊勝而且長遠。如果是陽善,人家會讚歎、恭敬你,但是 你的果報就報掉了。

  名也是福,一般講「知名度高」。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知名度很高的人,沒有實 德,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這是現報。一個人沒有過失,行善積德而被別人侮辱、誤會,惡名廣布,這倒是一件好事。好在哪裡?每個人看到他,瞪他一眼, 罵他幾句,這也是果報,就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所以,他的兒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也有少數是自己晚年福報現前。因此,陰德、陽德的果報非常微 妙,不能不加以辨別。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應該怎麼作法,自己就明白了。

  古人所謂「實至名歸」,你真有實德,自然有人讚歎。你藏得再隱密,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被人讚揚。譬 如近代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沒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有幾位有學問、有道德的居士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他,他們覺得印光法師的風度、言談與一 般出家人不一樣,於是常常親近他,才知道老法師真的有德行。於是在報紙、雜誌上寫文章發表,印光大師的大名就傳開了。這不是印光大師委託他的,是這些人真 正見到一位高僧大德,所以普遍向廣大群眾介紹,這是「實至名歸」。這個名不是虛名,是真有實德。

  在世間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電影明星。出名也是福報,如果沒有實德,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 災難,所以這些大明星真正能得善終的不多。不僅是影劇界,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知名度愈高,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 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魯國」,春秋時代孔老夫子的故鄉。「子貢」,孔子的學生。「賜」,子貢的名字。

  何謂是非?魯國法律規定,魯國人在窮困的時候,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作奴婢,若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 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他。子貢贖人回來時,不接受政府的獎金。孔老夫子聽到了,責備子貢說:「你錯了!」聖賢人做事情有一個原則,就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換 言之,幫助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而且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所以,不能隨自己的愛好,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要顧全社會大眾。魯國現前的社會狀況,富貴人 少,貧窮人多。如果贖人接受政府的獎賞,好像自己不廉潔,今後還有誰敢做贖人的事情?

  因此,子貢贖人要歡歡喜喜接受政府的獎勵,就能鼓勵社會大眾有錢的人,把自己國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都 贖回來,這才是好事情。如果贖人不接受獎金,以為自己很廉潔,接受獎金就不廉潔,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但是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來說就做錯了。由此可知, 聖人的是非標準與常人不同。

  我在各地講經,題目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是這個意思。所做所為能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我們應 當要學;不能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我們不學。換言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 國多拯人於溺矣。

「子路」,孔子的學生。

  子路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將他救起。這個人非常感激,送一頭牛以表謝意,子路接受了。孔老夫子聽到 了,很歡喜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去救那些在水裡快淹死的人了。」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 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由」,子路的名字。「流弊」,影響。

  以上兩個例子,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子貢不接受獎金值得讚歎,子路接受贈牛則比不上子貢。然而孔老夫子 的看法卻不一樣,他讚歎子路,責備子貢。我們行善,若善的影響面廣,時間長,這是大善,這個善是「是」。若影響面很小,時間短,這是小善,這個善是 「非」。所以,不在一時,在影響的時間;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令天下人受益。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 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子貢所做的就是現行善,好像是善事,但他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個影響會阻礙許多人去贖人回國,阻礙別人 不就是害了人嗎?所以,這似善而實非善。子路救了一個人,人家送他一頭牛,他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響別人,使其他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為,也會很勇 敢去救人,所以這是善。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 慈之慈。皆當抉擇。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譬如,有一個人做壞事,決定要懲罰他,不能寬恕他。如果寬恕了這個罪人,算不算是 義?一定要觀察,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他反而膽子更大,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使許多人受害,這個寬恕是錯誤的;如果警誡、懲罰他,他以後不敢作奸犯 科,這是真正的義。這就是「非義之義」。「禮」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如果過分恭維、讚歎,使這個人漸漸傲慢,那就是「非禮」。信用很重要,但是也要 看狀況。如果因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就錯了。聖人顧全大信,有的時候可以放棄小信,這就是「非信之信」。「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往往變成不仁 慈,這是「非慈之慈」。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但用得不恰當,就會變成「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就 是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這是用錯了。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 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 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呂文懿公」,文懿是諡號,名原,號逢源,浙江秀水縣人,生於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這是一位 忠厚的長者。

  何謂偏正?呂文懿公辭職,告老還鄉。雖然他辭去宰相職務,但是他的德行、事業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如 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樣。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喝醉了酒罵他。他不動心,告訴隨從:「這個人喝醉了,不要跟他計較。」

  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刑,被關進監獄。呂文懿公聽到這樁事情很後悔,他說:「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 時候,我把他送到官府,治他的罪,這種小的懲罰能使他生起戒心,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我當時只是心存厚道,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以至於 此。」這是善心做了惡事。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 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粟」,糧食、稻米。

  這是講以惡心做善事。有一次遇到荒年,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來搶糧食,他向縣府告狀,縣官沒有理 會,於是窮民更加放肆。因此,這個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懲罰他們,後來把搶劫平定了。如若不然,他們就會變成暴民,擾亂了社 會治安。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 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善為正,惡為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對於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 善事,而未必是真善,這個不可不知。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 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何謂半滿?《易經》曰:「善不積,就不足以成就名望;惡不積,就不足以敗壞聲譽。」《書經》說:「商 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這好比儲藏東西在器皿中一樣,我們常常累積,它很快就滿了。若是懈怠,不常積存,就不會滿。這是「半善」、 「滿善」的一種說法。

  因此,善一定要勤積,就會圓滿。若是懈怠,偶爾遇到才行一點善,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眾生上,所做 的善只有半善,不能做到圓滿。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 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 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裡想發心供養,而身上只有兩文錢,她就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供養寺廟,住持 和尚親自為她誦經懺悔。過了幾年,這個女子被選入宮廷做了嬪妃,享受人間的富貴。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而住持和尚只命他的徒弟為她迴向。因 此,這個女子就問:「為什麼我窮的時候,只布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今天我帶了幾千銀兩來供養,反而不親自為我迴向?」老和尚說:「從前妳到廟裡來 燒香拜佛,供養兩文錢,妳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懺悔,不能報妳的德。今天妳帶的供養雖然豐厚,但是妳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真切,所以我讓我的徒弟給妳懺悔就 可以了。」因此,心真誠,布施雖少,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做了嬪妃,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心不真誠,德就損了,所以實際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

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 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鍾離」,漢鍾離,八仙之一。

  漢鍾離要傳授呂洞賓「點鐵為金」的法術,可以救濟貧苦窮人。呂洞賓問:「我把這個鐵變成金,會不會還 原?」

漢鍾離說:「五百年之後,還會還原。」

呂洞賓說:「如此則害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

漢鍾離說:「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你這一言,三千功行都已圓滿了。」

  此地講「半善」與「滿善」,舉了三個例子,也就是三種說法。我們要想一想,修善積德到底是滿善還是半 善?我們現前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學佛人一般本質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沒有智慧見識,所以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報不圓 滿,道理在此。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 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 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行善,不分別、執著所行之善,則所作一切都是圓滿的善。若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奮勉勵修積,還是半 善而已。什麼原因?善心裡夾雜著執著,所以善功不純,只得半善。譬如,修財布施,內不執著有我。若執著有「我」,這個心就不真不純。外不執著能受布施的 人。若永遠不忘某人接受了我們的布施,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純善之心破壞了。也不執著布施多少錢財。這就是「三輪體空」,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 上,忘得乾乾淨淨。基本道理就是「一心清淨」,一心是真心,一心沒有界限,等虛空遍法界,絲毫之善與心量一樣大。所以,一斗米的布施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 一文錢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假如沒有忘我,也沒有忘他,也沒有忘記所做的好事,雖然布施很多錢財,得的是半福,而非滿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人能夠做到不著相,就是菩薩。《金剛經》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菩薩。」菩薩與非菩薩的 差別,就在此地。你心裡還有我、還有人、還有是非,你是凡夫。心裡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時間的觀念)的種種分別、執著,就是菩薩。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 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須從斷惡做起,惡斷得乾淨,果報就殊勝圓滿。

  對於「半」與「滿」,這一段才講得究竟圓滿,但是這不是我們能做到的。由此可知,我們講半講滿還是有 等級的,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用此地這個標準,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圓滿,到「三輪體空」才是真正圓滿。

  誰能做到「三輪體空」?法身菩薩。不但六道眾生做不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人不 能無心。換言之,心中有妄想、分別、執著,就達不到這個標準。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我們知道了也有好處,行善就不會自以為滿足,無論積多大的功德都 還不夠多,這才肯認真努力發憤修善。明白此理,才知道諸佛菩薩的善行念念圓滿,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無一不圓滿。因為諸佛菩薩用真心,真心本性行事 無一不圓滿,道理在此地。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要發願作佛的道理。

  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一生修布施。她布施的財物不多,她天天為一些老人、病人服務,她不知道有自 己,也不會把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也沒有想「我今天做多少好事」,心地真誠清淨慈悲,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所以她得的是滿善,果報殊勝。

  有很多人不明事理與真相,認為我都布施掉了,明天怎麼辦?誰肯布施我?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 放下;就算放下,也只放下一半。所以,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達到滿善。當然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不能達到圓滿。這個道理了解得不夠透徹,行善不徹底, 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一生的財富從哪裡來的?得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財富的因是財布施,愈施愈多。布施是種因,「種瓜 得瓜,種豆得豆」,你種得多,收穫一定多,這是一定之理。所以,愈肯施財的人,他的財源滾滾而來。但是心要真,不是為祈求發財而布施;要是為求發財而行布 施,這是因地不真。會不會發財?會發,但是不多,只比布施出去的多一點點,就是加一點利息而已。如果不為發財而財施,果報就厚了。財來了,絕不自己享受, 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個果報愈來愈殊勝,決不在人間,在天上、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都 是果報,所以要懂得修因,因純正才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 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 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 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主者」,閻羅王。「吏」,判官。「三山」,福州城有三座山,即九仙山、閩山、越王山。

  何謂大小?宋朝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有一次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閻羅王命判官把衛仲達的善惡簿子拿來 做個比對,結果衛仲達一生造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而行善只有一卷,就像筷子那麼細。閻羅王看到說:「好,拿秤來稱一稱。」結果擺滿一地的惡簿子反而輕,這 一卷小小的善薄子反而重。

衛仲達說:「我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惡?」

閻羅王說:「起個惡念就是小惡,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就是大惡。」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

他又問:「善的那一卷到底是什麼事?」

閻羅王說:「朝廷曾經要興建一個大工程,在福州城的九仙山、閩山、越王山修石橋。你上疏建議皇帝不要興這 個工程,因為這個工程不是必要的,而且勞民傷財。」

衛仲達說:「我是有建議,但是朝廷並沒有接納。我這篇奏章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閻羅王說:「朝廷雖不從,你這一念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人民,這個善大。如果朝廷採納,你的善就更大 了。」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所以,念念為全國著想,為全世界著想,雖然做的善少,這個善因此很大。如果只顧自己或家庭的利益,做 再多、再大的善,也是小善。

  佛法講「境隨心轉」。我們存心為眾生,為眾生的心愈廣大,善的力量就愈大。但是跟法身菩薩相比,這個 善還是半,不是滿。因為法身大士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不是為一個世界、一個星系。所以,點滴之善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克己」,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何謂難易?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講存養的功夫,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要從哪裡做起?從難克服的地方先 做,其他的就容易了。孔老夫子講到「為仁」,也說到「先難」。換言之,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難在哪裡?難在你要想做一個仁人,必須要克 服自私自利。因為有自私自利,仁就沒有了。

  「仁」是會意字,一邊是「人」,一邊是「二」,這是教我們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仁的意思。想到別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換言之,如果我們有私心,自私自利,「仁」就沒有了。佛法常稱菩薩為「仁者」,就是 菩薩沒有自私自利。前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人就是仁者,這個標準高。所以,孔老夫子說「先難」,先從最難處做起,最難的就是 自私;佛法講無我,就是從「無我相」做起。

下面了凡先生舉幾個例子,然而這幾個例子還沒有達到孔老夫子論仁的標準。

必如江西舒翁。捨二年僅得之束脩。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

「束脩」,學生對老師的供養。

  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布施自己教私塾兩年所得之微薄收入,幫助一對貧窮夫婦繳納國稅,而保全了這一對 夫婦。

有錢的人做這個事情不難,沒有錢的人將所有收入拿去幫助別人,這個不容易!

與邯鄲張翁。與邯鄲張翁。捨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捨處能捨也。

  邯鄲張老先生遇到一家可憐的人,他把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幫助人完贖銀,成全一家人。這也是難捨能 捨,非一般人所能為。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 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鎮江靳老先生年老無子,鄰居家把自己的女兒送給老先生作妾,靳老先生不忍心以幼女為妾,於是把她送還 給了鄰居。這是難忍能忍,所以得福也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