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生八苦』
文 / 林水鎮居士
舉凡眾生都因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不知人生宇宙之真諦而造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再由三業而沉淪於六道(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受苦報;受苦報之際,更生三惑,再因三惑而造三業,再由三業而輪迴六道受苦,如此頭出頭沒、循環不息。是故眾生乃隨『業』而生,承受各種『苦』報,有所謂『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苦。何謂『人生八苦』?依<佛說五王經>開示:人生八苦,乃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厭憎恚苦、恩愛別苦、憂悲惱苦等八大類。茲分述之如下:
(一)【生苦】
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並受中陰之形,至三七日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臠;五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噉一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體;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饑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挾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
(二)【老苦】
父母養育,至年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寒時極寒,熱時極熱,饑時極饑,飽時極飽,無有節度;漸至年老,頭白齒落,目視蒼茫,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痠疼,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坐起須人。
(三)【病苦】
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膨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脣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聲,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
(四)【死苦】
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欲死之時,刀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其左右,憂悲涕泣,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去氣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矣;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踵脹爛臭,甚不可道;棄之曠野,眾鳥噉食,肉盡骨乾,髑髏異處。
(五)【恩愛別苦】愛別離苦
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
(六)【求不得苦】
家有財錢,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貴;勤苦求之,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一朝有事,檻車載去;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
(七)【怨憎恚苦】怨憎會苦
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諍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迮道相逢,各自張弓射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
(八)【憂悲惱苦】
又名五陰熾盛苦,人生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短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與其百歲,夜消其半;餘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以減五歲,小時愚癡;十五年中,未知禮儀;年過八十,老鈍無智,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餘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未輸亦愁,家人遭縣官事閉繫牢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妻子,遠行未歸亦愁;居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辦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時種作無有犁牛亦愁,如是種種憂悲,常無樂時;至其節日,共相集聚,應當歡樂,方共悲涕相向。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當深觀察無常之法,若能如是無復恩愛係戀之心,亦無貪欲瞋恚愚癡之想,永斷生老病死之苦,得離一切不善之法,增益無量清淨之行,深達諸法十二緣起,以是因緣常值諸佛。所以者何?若人得達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若見法者;即名見佛;欲見佛者,當持淨戒威儀無缺。
總而言之,設若吾等因往昔所造諸惡業,而業障現前受上述『八苦』,更應多多禮佛、拜懺、念佛、誦經。只要心誠,則能『感應道交』,獲得諸佛菩薩護念加持,福至心靈,進而發菩提心,受持齋戒(只要吃三淨肉,而不一定要長素),讀誦大乘經典,並勸進行者,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積存『信願行』三資糧。只要臨命終能感應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接引,就能轉變『煩惱』成為『菩提』。何以故?蓋『西方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1)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2)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3)但受三昧寂靜之樂,而無行苦;(4)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5)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6)有自在康寧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7)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8)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9)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10)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11)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後話:末學以為「四念處」亦是解八苦的良藥,值諸仁者勤修之。四念處源自於本師 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盤之後,你們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身,就觀身不淨。受,就觀受是苦。心,要觀心無常。法,要觀法無我。你若用這四種的觀想,就可以得到定。所以你們要依四念處而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