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經的前面用「如是我聞」?
美國 萬佛城 宣化禪師 講
釋迦牟尼佛在娑羅雙樹林下,半夜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泣 不成聲。他雖然已證初果,但是眷屬的親情還沒有斷,傷心得什麼都忘了。這時有一位得天眼的長老阿那律尊者乃對他說:「阿難!佛將要入涅槃,你哭泣是沒有用 的,你應該請問佛,後來的事該怎麼辦?」阿難說:「我現在什麼都忘了,你叫我問什麼?」阿那律尊者就說:「第一:佛住世時,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依誰而 住?第二: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以誰為師?第三:佛住世時,如有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惡性比丘,如何處理?第四:佛住世時,說法甚 多:佛入涅槃,結集經藏,以何為首?這四種問題,你應該向佛請示。」
於是阿難就到佛陀面前,頂禮佛足,以四事問佛。第一,佛住世時,一切比 丘,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後,所有比丘依誰而住?佛告訴阿難說:「應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一)觀身不淨。(二) 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什麼叫「觀身不淨」?人這個身體一生來就不清淨,如果不沐浴,身上就會有一股臭味。就是沐浴, 九孔也常流不淨。九孔:兩眼睛常流眼屎,兩耳有耳屎,兩鼻孔有鼻涕,口常有口水及痰,這些都是不淨。再加上大小便,所以說九孔常流不淨。我們常把這身體看 得那麼寶貝,凍也不行,熱也不可,飢不能忍,渴不能耐,總要為這身體找些舒服與享受。然而修道的人正是相反,不貪舒服,不要享受,要「借假修真」,所以觀身不淨。
什麼叫「觀受是苦」?領受一切境界都是苦的,怎樣苦呢?想吃東西,吃多了就不舒服,少吃一點就覺得餓,這是很麻煩的事。就算身為國 家的領袖,也是很辛苦的。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什麼叫苦苦?即是苦中之苦,苦上加苦,所謂:「屋漏又逢連夜雨。」這屋子 本來漏水,可是天天晚間又下雨,漏得睡不著覺。又好像「船疾更遭打頭風。」想要這船走得快一點,可是偏偏又遇當頭風,不能駛快,令你焦急萬分。一苦未解, 一苦又來,所以說苦苦。
貧窮的人有苦苦,富貴的人有壞苦,普通的人既沒有富貴的壞苦,又沒有貧窮的苦苦,但有行苦。行苦就是由少而壯,由壯 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迷迷糊糊不能覺悟,這是三苦大概的意思。
八苦即是(一)生、(二)老、(三)病、(四)死;另加 (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此外,還有無量諸苦,苦有很多很多,說不能盡。
「觀心無常」:我們 這個心是念念遷流,念念轉變而無常的。
「觀法無我」:一切諸法都沒有自性,沒有一個體。所以一切無我。佛囑弟子應當依四念處而住,以破一切 的執著。
第二,阿難問佛:「佛住世的時候,一切的大比丘都尊重佛,稱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大家都沒有師父了,將以誰為師呢?」佛告訴阿難 說:「我入涅槃之後,當以戒為師。」戒,是止惡防非。有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 十八條戒。戒律就是出家人的師父。出家之後,必須要受戒。受戒之後,才算是一位比丘或是比丘尼,所以現在出家人都以戒為師。
第三,阿難問佛:「惡性比丘,佛住世時,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對著不守規矩的惡性比丘,怎麼樣來調伏他?」佛告訴阿難:「對付惡性比丘及不守規矩的比丘,默而擯之。」 就是不和他講話,不理睬他。他說什麼,像沒有聽見似的;那麼,自自然然他會見己過,生懺悔心而改過遷善。
第四,阿難問佛:「佛所說的經典, 將來結集經藏的時候,經典前面應用什麼文字開始?」佛告訴他:「當用『如是我聞』四個字」。說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佛所說的」,因為阿難的記憶 力特別好,無論佛所說的那一部經典,他都全記得一字不忘。等到結集經藏,阿難登上法座,一切佛弟子都起了三種懷疑:(一)懷疑佛又活過來了。(二)懷疑其 他的佛到這結集經藏場所。(三)懷疑阿難本身成佛。等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即刻三疑頓釋。這是如是我聞四個字的來源。「如是我聞」跟外道不同,外道的經 典上不是說有,就是說無,用「阿優」兩字作開頭。阿是無,優是有;外道的理論是不超出「有無」兩個字。外道的理論,不是執斷,就是執常。斷是無,常是有, 皆是兩邊,不是中道了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